《明朝那些事儿》读后心得12篇

时间:2023-02-22 12:50:59 | 来源:作文库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心得精选12篇

《明朝那些事》中的很多章节是写忠奸斗智斗勇的,忠臣,是为国家利益竭尽全力的人,而奸臣,是为自己的利益竭尽全力的人。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明朝那些事儿》读后心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心得篇1

《明朝那些事儿》给了我几分撼动,几分感叹。历史原来如此生动。读了《明朝那些事儿》第贰部。这本书文字幽默,吸引力很大。出于好奇,我看了书上的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只有网名——当年明月。“当年明月”的原名石悦。可惜呀他只连载了《明朝那些事儿》七部,就再也没有写过其他的书了。第二部的主角是建文帝朱允炆和燕王朱棣。朱允炆当上皇帝才一个月,因怕他的叔叔们谋反,朱允炆先下手为强,干掉了六个叔叔。剩下的最后一个燕王朱棣早就想谋反了。在战斗的过程中,朱棣明显占上风。有一场战斗十分搞笑,朱棣攻打济南,济南守卫主将独自逃走,留下一城的兵士。当济南兵士束手无策的时候,参政铁铉站了出来。铁铉是个不懂军事的知识分子但是他擅长掌握别人的心理。就当朱棣将要攻下济南城门的时候,铁铉派人在城门上挂了“大明太祖高皇帝神牌”。气的朱棣哇哇大叫,不得不佩服铁铉的机智啊。最终,朱棣快要攻进京城时,朱允炆一把火烧了皇宫。朱允炆却不见了踪迹,朱棣成了新的皇帝。郑和七次下西洋,就是朱棣派的。朱棣有横扫天下,将边疆的人打的服服帖帖的。朱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皇帝,但有一个问题让他一直很困扰。他的侄子朱允炆到底活着还是死了,活着现在又在哪里呢。在朱棣走之前,朱棣派去寻找朱允炆的人,告诉朱棣,他的侄子现在还活着,但他只想安安静静的当个老百姓,多年缠在朱棣心头的事终于了结了。1424年,朱棣65岁,驾崩。看这本书,我怎么都觉得在看一本玄幻小说。因为写的太好了最后有一个问题也是这本第二部的主题。朱棣:逆子还是明君。我说是:明君。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心得篇2

“明朝起起伏伏三百多年,多少不老传说谱写成章?”这个由汉人建立的最后一个政权,明朝,在作者‘当年明月’的笔下,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朝那些事儿》当中,使人读了不仅感叹历史的沧海桑田,乱世之徒的阴险狡猾,更赞叹作者的妙笔生花。这是迄今为止唯一全本白话文讲述明朝真实历史的大型史学读本,记叙了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生并通过不懈努力建立明朝,至崇祯皇帝殉国的三百年精彩传奇历史,描述了那时期朝廷里、军事上、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故事。通过这本书,我清晰地了解了明朝的历史,也体会到各个优秀君主、将领、首辅给我所带来的震撼,更是对所有奸臣深恶痛绝。我感慨明太祖朱元璋对工作的兢兢业业;我也赞美大将常遇春的勇猛精进;我欣赏朱棣对帝王之位的执着,也佩服他治理国家的诸多锦囊妙计;我喜欢明英宗朱祁镇在经历“北猎”后仍有重回朝廷夺政权的勇气,也对其妻子孝庄皇后的不离不弃深受感动;我不解朱翊钧深居宫中不理朝政的原因,痛恨着官宦魏忠贤被重用却贪婪奸诈不知悔改的作为;最后也对崇祯皇帝拼尽全力试图力挽狂澜却也无奈亡国感到惋惜……都说明朝是一个神奇的朝代,却也是一个复杂、混乱的朝代……其中多少人在岁月的冲刷,时间的飞逝中开始变得见异思迁;多少人从简简单单的一片忠心变得虚伪圆滑,唯利是图;又有多少人为了金钱与权利而丧失人性,泯灭了基本的良知;当然,在这乱世之中,仍可以看见一群这样的身影,他们不畏流言蜚语,也经历痛苦变得遍体鳞伤,却坚决与黑暗抗争到底,有追求,有信念,选择了正义,坚持了理想……所以从这本书中,我饱览明朝的传奇与精彩,去细品作者想传达的那句话“学会在乱世中不忘初心,成为一个正直无私的人”。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心得篇3

迄今为止,唯一讲述明朝伟大历史的白话书明朝。从贫穷卑微的牛郎,到被送到佛寺做一个小游子,到做一个跑腿的,到做一个统领百万大军的元帅,到登上吴的宝座,到建设大明和一万人民。朱元璋,一个传奇人物,一个军事和管理天才!童年。他的童年是凄凉的。为了吃饭,他从小就不得不为地主放牛。他来自一个佃农的家。他们一生都在处理这片土地,但是在他们的亲人死后,没有一块土地可以埋葬他们。为了吃饭,他去当和尚,做小男孩,做家务,做最苦最累的工作,去最贫瘠的地方化缘。直到他无法忍受,他才参加了起义。反叛。他想在和平与稳定中度过一生,但一封信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因为那封信,他走投无路了。当他走投无路时,他投奔了濠州城的守卫者郭子兴,开始了他传奇般的生活。凭借他杰出的才能,他历尽艰难,成为一名元帅,赢得了无数次战斗。经过多年的战争,他消灭了元朝,也就是吴的皇位,建立了大明,并且从一个牛郎变成了一个万人之上的皇帝。宣布自己为皇帝。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结束了著名民族的等级制度。朱元璋执政期间,为了缓和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各群体之间的矛盾,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政策,如反外敌入侵、改革政治、发展生产、稳定民生等。他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上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的集权统治。他来自一个贫穷的家庭,没有很高的文化。他是这样一个人,后来他成了一个非常能干的皇帝。关于他有很多传说,所以他也是一个传说中的皇帝。他就是朱元璋。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心得篇4

快乐假期开始,我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又开始了我的明朝之旅。这几天读了由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的第三部,让我对明朝又有了新的认知。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章节有三个:土木堡之变、于谦救明朝、夺门之变。首先是土木堡之变讲了我最憎恨的人——太监王振。历史上有多少太监乱政,而明朝被历史学家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太监帝国”,王振就是明朝的第一个专权太监。他夺得了皇帝朱祁镇的信任,飞扬跋扈,为了建立所谓的丰功伟绩,让自己名垂青史,不顾群臣反对,带领皇帝亲证,在他的“英明”统帅上,结果可想而知,王振完败,几万大军全埋在了土木堡,王振也被自己人打死,皇帝也被捉走!奸臣的私利、私欲导致了自己毙命,死有余辜,但他却让数万大军为他陪葬,岂不让人痛惜!然后就是我最敬佩的智者——于谦。他在明朝最危难时,用自己冷静的头脑,非凡的智慧,与众大将一起,守卫城门,成功保卫了京城。于谦,改变了明朝的历史,在明朝灭亡之际,留下了一抹希望,让后人所敬仰。最后是夺门之变,也是我最悲痛、愤恨的章节,讲述了奸臣徐有贞、石亨、曹吉祥三人胡造谎言诬陷于谦,朱祁镇信以为真,处死大英雄于谦。这三个人欺骗皇上,借刀杀人,换来了自己的荣华富贵。我也深深感悟到——自私竟如此可怕。最后李贤通过重重困难,终于还于谦一个清白,将那三个奸臣全部处死。这样的结局,我也深感欣慰。我敬佩于谦,多亏了他,在明朝灭亡之时站了出来,救国家于水生火热之中,我要向他学习做一个热爱祖国,对祖国有贡献的人。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心得篇5

《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是当年的岳明,他以幽默的笔调生动地写下了明朝的故事。在史料的基础上,加上一些小说的笔法,写出了明朝十七位皇帝和其他贵族显贵的命运故事意象。不会让读者觉得无聊,也不会让人不感兴趣。在他的作品中,所有的人物都像是有血有肉,有自己的情感。第一个是关于明太祖朱元璋的。在没有任何背景和其他优势的情况下,朱元璋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登上了皇位。虽然道路注定崎岖不平,但他仍然克服了许多困难,取得了成功。朱元璋最终得以登上王位。他的下属的能力肯定不止这些,一方面肯定有他自己的聪明才智。朱元璋曾说:“你有的是我的,我有的还是我的。”我觉得这句话特别霸气,但他一定有能力和资本说这句话。后来他确实有这个能力和资本。看了朱元璋的故事,不禁想到。既然朱元璋能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登上皇位,赢得天下,那么我们有什么资格在如此稳定的形势下不努力呢?不得不说,朱元璋有他自己的野心。如果他没有这个野心,他现在也不一定能创造他。对我们现在来说,学习就像夺取王位。王位是第一位的。只有第一个能登上那个宝座。别人只能看不甘心,却无能为力。所以平时要好好学习,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现在就像朱元璋一样,大家都盯着皇位,稍有懈怠就会被带走。所以要掌握平时的学习方法,有效的学习有用的东西,但是现在不知道有什么方法适合自己,但是如果你想找到适合自己的,能提高成绩的方法,那就让我们在思考中得到乐趣,思考中的乐趣之门永远为你敞开!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心得篇6

一个雪花轻扬的夜晚,我终于读完当年明月的整部《明朝那些事儿》,看着窗外的雪舞如絮,憧憬着明晨的朝阳东升,我不禁陷入沉思……这套书,以《明史》为蓝本,文风严谨又不乏幽默,作者不时穿插的评论尤为一针见血、恰到好处。掩卷之余,除了佩服作者丰富的史学知识,更是赞叹于其无与伦比的社会洞察力。他用那充满智慧的语言,讲述了自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起,直到末帝崇祯悲凉自缢于景山这长达276年的历史皓月。书中众多人物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常遇春、徐达的将才独具,用兵如神;于谦、王守仁的力挽狂澜,高风亮节;戚继光、俞大遒的奋力拼杀,平定倭寇;徐阶、严嵩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袁崇焕、孙承宗的老谋深算,巧用兵法;李自成、皇太极的背水一战,最终进攻。但最让我敬佩的,却是杨继盛。他上疏力劾严嵩“五奸十大罪”,却遭诬陷下狱,不惑之年就屈辱故去。但是,他真的就这样死去了吗?没有,他的精神活了下来,名震天下,永垂青史,因为他的坚忍、顽强、正直。他也坚信:严嵩之患终有一日能予以肃清。是的,正义与公道,或许会迟到,却绝不会旷课。回望古今,历史向我们宣告:正义必将战胜邪恶。“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对于我们新时代的中学生来说,读史使人明智。我们是祖国的明天,也是世界的未来。我们更要学习历史、总结历史、借鉴历史、感悟历史。我国古人都深知“明镜高悬”,我们新时代中学生更要明志用功,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不断修正航向,使正义引领时代,努力奋斗,为全国,乃至全人类的福祉做出自己的贡献。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心得篇7

《明朝那些事》,作者明月,他介绍了近三百年的明朝历史,用一个别出心裁的角度。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明君贤相数不胜数的时代。这是一个昏君权奸辈出的时代;这是一个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这是一个人民水深火热的时代;这是一个战斗力强悍的时代,这是一个军备废弛的时代。这是一个明君贤相数不胜数的时代。朱元璋白手起家,打遍天下无敌手;朱棣北击蒙古,得胜归国;朱瞻基,朱高炽重视农业生产,休养生息。三杨内阁兢兢业业,处理国事;徐阶制衡“三权”,打倒严嵩;张居正改而不革,是为改革。这是一个昏君权奸辈出的时代。朱厚照以玩为己任,天启皇帝以木工为己任。刘瑾,魏忠贤独揽大权,危害朝纲。这是一个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徐阶为明朝资本主义萌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他的努力下,大明蒸蒸日上,财政消除了赤字。后来张居正改革,为百姓造福,万历年间,明代资本主义开始萌芽。这是一个人民水深火热的时代。上级压下级,下级压百姓,贪污的方法数不胜数,百姓苦不堪言,生活在压榨的黑暗之中。这是一个战斗力强悍的时代。戚家军善用鸳鸯阵,把倭寇打得丢盔弃甲;抗日援朝,李如松用几万军队把日军的大部队击溃;即使到了最后的农民起义,明军的战斗力依然强悍。这是一个军备废弛的时代。武将地位开国后急转直下,军容懒散,贪污军饷的现象十分常见。甚至有“打仗带头跑”的“光荣”传统,实是不忍直视。明月以优秀的文采,幽默风趣的笔调,刻画了明朝的形象,既有对杰出人才的赞赏,也有对巨奸大恶的批判。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心得篇8

书读得不多,《明朝那些事儿》是读过的史书中比较另类的一本。该书语言流畅,时不时调侃一下,真可谓轻轻松松读历史,舒舒服服品古人。只是书中没有引经据典,也未注明出处,是否完全符合史实,咱也就没法考证了。好在它说的事儿,跟我这些年东鳞西爪地积攒起来的明史都对得上,我也就认为它是真的了。《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一部从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写起,直到永乐帝朱棣登基为止。算是一部朱元璋传和半部朱棣传。朱元璋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无所有的贫农,是通过造反才拥有了天下。放牛、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简单的简历。没受过教育,却是个军事天才,也是个人事管理天才。朱元璋小时候深受元朝的腐败统治之苦,因此痛恨官员的腐败。做皇帝后,对腐败官员大肆杀戮,却没有止住大明王朝的腐败。这大概就是当今社会对腐败官员大开放生之门的历史依据。朱元璋有个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靠着这样的逻辑,天下一点一点地被他收入囊中。他是成功的,他的逻辑也被很多人信奉着。朱元璋为了保证天下是自己的,也是他的继承者的,精心、刻意地做了许多的安排,夺兵权、杀异己,却无法保证天下从他的继承者手中被夺走。看来,无论你多么强大、多么精明,你可以将别人的东西巧取豪夺过来,却无法阻止他人又巧取豪夺走。皇帝如此,官员如此,商人如此,所有强者皆如此。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而历史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书写的,因此应该是生动活泼的,而我们以前面对的事枯燥的叙述和总结,根本无法引起我们的.阅读欲望。下面是我认为的一些有哲理的话。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心得篇9

最近看了一本书《明朝那些事》,以前很多人都跟武er推荐过,近来才翻开此书,感慨文字有趣,读至作者论名将一词这篇,略有所感,与诸君分享。作者说道,在成为名将的路上,将经历六个阶段,除了极少数生下来就会打仗的天才,其他人都要经历一个阶段至另一个阶段的学习。第一阶段叫做军事理论,所有想成为名将的人,都需要经过很多军事知识的累计,积累了足够多的知识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但这时会有一些特殊的人,他们因为家里穷,买不起书,只能去实战中学习,这其中的优秀代表就有李云龙同学。(哈哈哈哈哈,看到此处,忍不住)这些特殊的同学因为良好的实战经验,可以跨过第二阶段的学习,直接进入第三阶段,因此,第二阶段就是实战,很多进入第二阶段学习的学生,如果无法通过,他们就会被获得一个非常有趣的称号——纸上谈兵。实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丰富的理论知识是由高阶学员总结而来,其中夹杂着他们的经验与个性,而战场又是瞬息万变,正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如果只是照搬他们的理论,显然是行不通的。历经第一、二阶段的淘汰赛,剩下的人,才开始真正地走上名将之路。当这些站在第三阶段门口的胜利者,他们将学习的是带给他们转变的一课——冷酷。所谓仁不带兵,义不行贾,这种冷酷并非对待百姓,而是对待敌人,对待自己的军队,令行禁止,军纪严明,即使亲人触犯军令,也可以公正执法,当敌人的鲜血溅到眼睑,也浑然不知,那么基本上,就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的历练了。如果说第三阶段是残酷的转变,那么第四阶段就是提升与沉淀。从第三阶段走过来的人,眼神里有化不开的浑浊,人们直视他们会浑身战栗,他们历经地狱般的战场,他们心如坚石。第四阶段的主旋律是——理智,战争是一场用人命做注的游戏,当敌人挑衅时,不被愤怒左右;敌人落败时,不狂妄骄傲;敌人诱惑时,不沉溺其中,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理智。能通过第四阶段的人,已经非常少了。如果说之前的几个阶段尽然都是淘汰赛,那么接下来的两个阶段就是角逐赛。到了第五阶段,剩余的人需要学习的是——判断。“这是名将的重要特征,不需要理由,不需要依据,你能依靠的就是你自己的判断。你要明白的是,你所掌握的是无数士兵的生命,而所有的人都等着你拿主意。”小兵只管打仗,遇到问题会问伍长、百户、千户,直到指挥,而你就是指挥,你还能去问谁?在战场上,决断只在一线之间,进攻还是防守,前进还是退却,都要指挥拿主意,在你的周围会有很多参谋,但是他们往往并不站在真理这边,决断的还是你,如果参谋比你高明,为什么要你当主帅?在变化莫测的战场中,如果能够掌握其中的规律,在角逐中展露头角,接下来只肖历经最后一关——坚强,就能青史留名,万古流芳。最后一关,坚强,更像是一场与自己的对抗,虽常言道胜败乃兵家常事,但当你真正面对几万人生命的消逝,能否依旧再敢手握兵权,从士兵们的尸体站立起来,去击败敌人;当你多次败在同一人手下时,再交锋之时,能否战胜软弱,禁得住两股战战;如果可以从一次次的失败中爬起来,向前,挑战,孤独地、痛苦地、血腥地走到终点,那么等待你的就是光荣与胜利。“所以名将之路是一条艰苦的道路,非大智大勇,大吉大利之人不能为。”行文至此,感慨历史总能给人一些经验,职场一路与名将之路似乎也有那么一点点相似之处。书中的徐达、常遇春、王保保都是名将,其中徐达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在与王保保的决战之中,他冷静、理智,用诡谲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战经验判断战机,一鼓作气,身先士卒,以雷霆之势破敌。他让我不免想到最近的一句对苏联军队的戏言‘给我冲和跟我冲,显然是两回事’,在那次决战的夜晚,徐达的一个决定让他掌握了胜利的关键——亲自上阵。“最大程度发挥士兵的战斗力,是将领的责任。一般来说将领们是利用自己的谋略和军事调度来达到这一目的的。然而当战斗到了最关键的时刻,所有的军事智慧都无法再发挥作用时,将领们只剩下最后一招,亲自上阵。”战斗时,徐达将自己的部队放在阵前,无论士兵在何处奋战,都能看到徐达的旗帜,让士兵们都有勇气继续战斗下去,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却也是唯一的办法。置之死地而后生,徐达做到了,一代名将,青史流芳。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心得篇10

当我看完《明朝那些事》,印象最深的不是开国皇帝朱元璋,也不是具有高尚情操的于谦,而是坚持不懈,不肯放弃,坚持自己想法的王阳明。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是一个具有许多功劳,学识渊博的人。他希望儿子能与他一样,用自己的学识当上官儿,并老老实实的过一辈子。可王阳明偏偏就是一个叛逆的人,不愿意自己的人生变得平凡。他刚开始十分认同朱熹的论点,可后来又觉得朱熹是错误的,就将朱熹的论点全部推翻,并尝到了顿悟的感觉。刚开始被人们所鄙视、被王华所失望的王阳明,一鸣惊人的将自己在历史上的位置提到了与孔子老子等人所并肩,本被别人所冷落的王阳明,永远记在每个人的脑海中,而那些瞧不起的人却被历史海洋所吞噬。其实,一个人被旁边的环境所禁锢,不要被金钱地位所诱惑,更不要因权力、虚荣而迷失自我。一个人的成功,不是收获了多少,而是付出了多少。只要努力做好自己,永远相信自己,那么迟早有一天石头将会变成闪闪发光的金子。在人生的路上有许多坎坷,不管旁边是鲜花还是掌声,不管旁边是嘲讽还是冷落,只要你跑下去,并且跑到终点就是胜利者。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心得篇11

《明朝那些事》这本书,我已经看到了《北京保卫战》一章,这一章写的是瓦剌军与明军殊死拼搏,内容写得十分精彩。虽然我未曾目睹这场战争的爆发与高潮,但作者幽默诙谐的写作语言,让这场战争体现得妙然生趣,时过多日脑海里仍可以清晰浮现各种画面。也先与于谦作为这场战争的博弈者,也是各使神通。于谦作为一介书生,本可以只在朝堂上议论议论国事。但风雨飘摇中的明朝让他时时牵挂,抱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神,以一己之力去对抗强大的瓦剌,上任为兵部尚书后,急调全国兵力增援北京,力守北京九门。也先作为一个名分其实的侵略者,在挟持明朝皇帝朱祁镇及叛国太监喜宁的帮助下,不断向明朝提出一个个难题,而于谦却应对自如。也先想要“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于谦就提议再立新皇;也先在兵败后想假借“迎接太上皇”,以此来逼迫于谦,而于谦就派几个芝麻绿豆小官去谈判;也先想要进攻德胜门,于谦就摆出一副一击即败的假象;也先本想在退兵之夜在城外休息一宿,而于谦就启用大炮,令瓦剌军死伤惨重。可谓见招拆招,实在是高明。有人曾经调侃地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可是这句话在于谦身上却恰恰相反,于谦作为一名书生,本可以过着琴棋诗画,诗酒茶花的生活,可历史将他推向风口浪尖。他本身未尝接触过战争,却有兵家之本领。他不同于建文时期的黄子澄、方孝孺这些书呆子,他灵活善变,懂于在逆境中求生;他指挥得当,智于和豺狼殊死一搏。如果没有他,我想大明帝国很难有两百七十六年的国龄,而历史或许也将因此而改写。“谁道书生无用处,笔下出书染夕阳。”对于侵略,我想起了南非一位著名政治家说过的一段话:“西方人站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的手里拿着黄金,他们的手里拿着《圣经》,不久之后就变成:他们的手里拿着黄金,我们的手里拿着《圣经》”,这句话说得非常的中肯,也非常的得当。我一直以来都非常讨厌侵略者,他们不正当的行径都是以无辜人民的血与肉换来,而也先正是这样一个人。对于也先这样的人,我也是如此,但是我憎恨的同时,也心生怜悯。原因如下:①挟持朱祁镇四处游荡,却没有回报,反而遭到郭登、杨洪等人的嘲笑与戏耍。②在攻打西直、德胜、安定三门和居庸关的时候,城池没有攻下来,而自己却被打得落花流水,被明军追得溃不成军,连自己的弟弟孛罗也死于乱枪之下。③撤军之夜,原本想在关外留宿一夜,却遭袭炮击,死了万人。④退出关外后,感受到众叛亲离的滋味,后援军队(蒙古大汗脱脱不花和瓦剌知院)居然投靠了明朝。也先失败的原因当然与瓦剌军的落后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也与也先的军事能力有关,如攻德胜门的时候,被明军的表象所迷惑,最终导致自己的弟弟和一万多瓦剌兵被围歼。但是我也佩服他,他有远大的志向,他想学成吉思汗和忽必烈,他想恢复元朝的往日风华。这里引述一段文字:“自青年起,他继承父亲伟业,四处征战,灭兀良哈,平女真,统一蒙古,横扫天下,无人可挡!”兵书曾云:“兵不在多,而是在精。将不在勇,而是在谋。”可也先就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相信武力能解决一切。这样的人即使能恢复大元的往日风光,又怎么能够处理好国家大事呢?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心得篇12

说到历史,很多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枯燥、无味。如果你也是这样想,那就请你去看一下《明朝那些事》,这本书绝对可以颠倒你对历史的看法。这本书的作者用风趣幽默的话语描写了在明朝发生的各种事情,并把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把战争的场面描写得淋漓尽致。在这本书中令我影响最深刻的就是朱元璋这个平民出身,却能当上皇帝的人。朱元璋小时候饱受元朝的腐败统治之苦,家中十分贫苦,在中国历史上的所有皇帝中,大概是唯一一个一无所有的民农,是通过造反才夺得了天下。他没有受过教育,却能够带领千军万马争夺王位,是一个军事天才,更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人才!朱元璋令我最敬佩的是他的各种本领:果断、坚持、冷静。这三样宝物合起来,能够让他在战场上完美地指挥出迎战方法。在这三个本领前,无论是什么困难都能迎刃而解,最终让我们能够登上成功的彼岸。朱元璋还教会了我一种很重要的东西自信。他曾经说过我相信,我是对的。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我们会捡到许许多多的钥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闪闪,但是却只有一把能打开成功的大门。在带领大军作战时,我们只有一次机会,只有一个时机是最合适的,如果失败了,就会失去一切。但是朱元璋在关键时刻毫不紧张。因为自信,他相信的自己的决定;因为自信,他登上了皇位。这就是《明朝那些事》教会我的,不多,但是却能使我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