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心得体会观后感最新

时间:2022-05-21 13:48:54 | 来源:作文库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心得体会观后感有哪些?扶贫事业必定能形成党群一条心、内外共发力的可喜局面。一起来看看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心得体会观后感最新,欢迎查阅!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心得体会观后感1

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关键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时间很紧、任务仍重。在脱贫攻坚的最后冲刺时刻,党员干部应“四力”迸发,时刻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以坚定的信心、昂扬的斗志、满腔的热情,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臣心一片磁针石”的政治定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向全国各族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是一项极其重大、极为严肃的政治任务。现在剩下的任务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坚中之坚,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同时还要进行脱贫摘帽和疫情防控“双线作战”,容不得党员干部有丝毫的思想松懈、踌躇不前、麻痹大意,越到最后关头越要绷紧这根弦。所以政治定力是我们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基础。我们基层年轻干部抓好脱贫攻坚工作,首先要找准方向,要从讲政治的角度认识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要坚持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坚持向中央要求、中央精神看齐,坚定中央确定的脱贫攻坚目标和标准,要时刻保持政治定力,思想不松、标准不降、力度不减,全力以赴同时间赛跑,全心全意向贫困决战,把各项扶贫政策落实落细,永葆初心使命真扶贫、扶真贫。

“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学习能力。在当前脱贫攻坚工作中,有些基层年轻干部对脱贫工作思路不清晰、政策不掌握、环境不适应,素质危机、能力不足、本领恐慌问题逐渐显露。打赢脱贫攻坚战,基层年轻干部就必须练就过硬学习能力。面对脱贫攻坚中的新政策新情况新问题,我们作为年轻的基层干部既要勤学也要苦思,要深入研究脱贫攻坚理论政策,深入思考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指示,在追根溯源中不断夯实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的才干,同时,要向群众学、向有经验的干部学,学习农村的点点滴滴;时刻学习吸收各项“能力技能”,充实自己,坚守扶贫初心,在脱贫攻坚道路上“奋力前进”。

“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恒心毅力。责任是一种担当和压力,在其位尽其责,容不得丝毫懈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看一个领导干部,很重要的是看有没有责任感,有没有担当精神”。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深水区”,剩下的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能否“潜底深水”“啃下硬骨头”,这就取决于基层年轻干部能否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修炼一番“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这就要求我们基层干部坚定信念,持之以恒,要多用心想事、多用情谋事、多用行成事,以“一鼓作气干到底”的精气,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蓬勃的干劲,发扬不怕疲劳、愈战愈强的意志品质,敢下深水、涉险滩、攀高峰,啃下硬骨头,融“至寒冰点”为“一池暖春水”。坚决不做“低头族”“住校生”,争当“暴走族”“走读生”,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及时发现和解决脱贫攻坚中的持久性“牛鼻子”类关键问题,主动冲锋、全力加速,打赢打好脱贫攻坚的这场“硬战”。

“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工作活力。在当前脱贫攻坚工作中,一些基层干部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凡事凭空想谈、凭经验办,这将导致脱贫攻坚工作将停滞不前。因此,基层年轻干部应该创新工作机制,激发工作活力,“频”动脑想对策,啃下脱贫攻坚最后的“硬骨头”。精准帮扶要把转变群众思想作为基础,在精准识别、实时掌握贫困户信息的基础上,加强对党和国家扶贫政策的宣传解读,主动倾听群众心声,真实了解群众诉求。在掌握贫困群众第一手资料后,还要做到精确式指导、精准式帮扶,对哪个贫困村、哪个贫困户,该走什么样的脱贫路,做到“私人订制”“对号入座”,还要“频”动脑活跃思维结合用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和保障兜底等帮扶新举措,用“最强大脑”“频”发力,做到把脉诊断、循因施策,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提高帮扶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当前是决胜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临的风险层出不穷、问题错综复杂、矛盾日益交织,党员干部更要练就“四力”,在贫攻坚战中勇于改革创新、抢抓机遇,果敢应对挑战、攻坚克难,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负重前行、担当作为。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心得体会观后感2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领导,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证。脱贫攻坚工作规模大、工作任务重、复杂程度高、难度系数大。如果没有坚强的组织保障作为后盾,是不能取得历史性胜利的。党对农村的坚强领导,是带领贫困乡村走向富裕道路的最重要的保证。党组织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强战斗堡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扶贫开发和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这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和脱贫攻坚的密不可分,也充分体现了党的建设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要性。必须坚持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通过党建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强化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从建强领导核心到锻造“四铁”骨干,从夯实基层基础到强化示范引领,从壮大人才支撑到凝心聚力建功,从精准落实政策到宣传舆论引导,从基本保障提升到正风肃纪护航。

干部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中坚力量和希望所在。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人的观念、能力、干劲。“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是我们扶贫工作者的第一要务。”在脱贫攻坚路上,党员们冲在了第一线。忆往昔,上世纪60年代,河南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与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作顽强的斗争,带领群众们种植树林。他为此积劳成疾,永远地倒在了兰考的土地上。如今,兰考县泡桐蔚然成林,成为河南的特色产业。看今朝,中国共产党人带领群众们脱贫致富,这种优良传统薪火相传。安徽省五河县朱顶镇洪山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杨国义化身脱贫致富的圆梦人,看管好每一笔扶贫资金,一心为民,任劳任怨,不知疲倦,辛勤奔波,用真情和行动诠释了一名新时期共产党员的风采,真正做到了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河北省衡水市教育局驻武邑县赵桥镇后怀甫村第一书记张莉驻村两年以来,她带领工作组成员和村两委干部为帮扶村做了大量艰苦细致而又卓有成效的工作,成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心骨“领头羊”,得到了广大村民的一致称赞和好评。

精准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理论指引和思想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现在我们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促进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始终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用好“对症药”,因地制宜,着力推进产业扶贫。按照“主导产业不放松、特色产业有突破、户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积极构建有市场、成规模、高效益贫困村产业发展支撑体系。要让贫困户脱贫,不光是输血式扶贫,更要造血式脱贫。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贫不能仅仅是送去米面油粮,帮助贫困户种地、卖农产品,更要关注他们的深层次需求,实现物质和精神上的双脱贫。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扶德相结合,努力让贫困群众肯干愿干、能干会干。扶志气,鼓励贫困群众自力更生,摒弃“等靠要”思想。通过树典型、扶道德等办法,积极宣传脱贫致富典型事迹、村规民约、乡贤文化、家风家教,持续开展“好媳妇?好公婆”、“五好家庭”评选活动,感召群众向上向善,弘扬了新风,带动了社风,纯洁了民风。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全市脱贫攻坚成果已经深入民心、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脱贫的道路上全市各地涌现出了一大批新型农民,他们发家致富并“授人以渔”,带动更多农民群众摆脱贫困,共同走向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心得体会观后感3

我们党作为百年大党,要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书写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要以持之以恒的决心抓好最后90天的冲刺。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我们党正带领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脱贫攻坚战到了最后总攻的关键时刻,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必须确保百分之百高质量打赢。要抓住4、5、6月三个月“窗口期”,处理好挂牌督战“督”与“战”的关系,通过各种渠道尽可能多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好部门、地方两本台账,逐一对账销号,确保问题真正得到解决。要全面补齐教育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保障短板,在全省再开展一次饮水安全大普查,逐户明确保障方式,逐户制作“3+1”保障“明白栏”。要按照“八要素”坚定不移推进农村产业革命,通过结构调整不断促进农民增收。要千方百计保障农民务工就业,保证未脱贫户、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户每个贫困劳动力都有就业,确保工资性收入不减少。要全面掌握农村产业革命从种植到田间管理、收割、分拣、包装、冷库、运输乃至深加工整个产业链各环节增加的就业岗位,优先满足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要大力发扬抓具体抓深入的作风,把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细抓到位,以过硬作风确保脱贫攻坚质量高、成色足。

越是形势严峻复杂越需要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保持定力、一往无前,越是任务艰巨繁重越需要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奋勇当先、实干担当。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带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心得体会观后感4

脱贫攻坚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战,是我党“人民至上”理念的集中体现。而扶贫干部作为此次战役的排头兵、急先锋,深入一线、全情投入,是推动这项工作的中坚力量。他们用一把扶贫之火,点亮了困难群众的未来。所以我们更要用心烧好烧旺这把火,既要烧出共产党人的担当,也要烧出“扶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情怀。

扶贫之火要烧的均匀。很多扶贫干部刚到基层时,踌躇满志,恨不能将力气一瞬间全部释放,今天搞调研,明天做产业,后天就脱贫致富、大功告成。但是随着对基层的了解逐步加深,他们往往会发现,扶贫工作往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因为这种理想和现实的落差,使得他们有些灰心丧气,结果到了收尾的关键期却少了当初的积极主动性。欲速则不达。几千年的问题,岂是一朝一夕便可解决的?习近平总书记也是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70余年的经济和实力积累,才在时机成熟之际提出这一战略任务。所以,扶贫之火要烧得均匀。切忌虎头蛇尾,最宜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每一项工作都要做得踏实、扎实。小到每一次调研走访,大到每个项目的论证。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才是真正提升效率。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放眼于全局,均匀释放能量。整个扶贫过程,才能能量满满、干劲十足。

扶贫之火要烧的持久。如果说均匀释放能量需要的是控制力,那么延长燃烧时间需要则是持久力。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扶贫工作,我们需要百分百的认真。这既源于我们共产党人的天然属性,也在于我们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扶贫,那不是真扶贫,是花架子、摆样子。有些扶贫干部,不能扎根基层,不能驻村工作。做“走读干部”,结果很多工作不能有效接续,人为造成了扶贫周期的延长,甚至贻误了跨越式推进的“战机”。扶贫干部要把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化成具体行动。以村为家,方能把困难群众当做家人,方能把扶贫工作当做家事。我们对家人家事爱意细微、用心绵长,对困难群众和扶贫事业也应该投入关切、赋情以久。战略上,要把扶贫工作当成一项长期工作来抓。不要让返贫现象反复出现,这样会消磨群众的热情与耐心,而这也正是要扶贫之火烧得持久的根本原因。

扶贫之火要烧的有力。持久是量变的积累,而有力便是加速这一过程的关键。不温不火,是无法快速推进扶贫工作的。要善于抓住时机,顺势而动。有力不等于蛮干,苦干实干是基础,懂得巧干则可以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比如在开展易地扶贫搬迁这项针对居住于环境恶劣地区贫困人口的工作时,就要懂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如果硬性推进,很容易适得其反。故土难离,这是人之常情。要改变这种观念,不下足功夫是不行的。扶贫之火烧得有力,还体现在不打折扣的执行力上。上级的各项惠民政策,只有落地不走样,才能引起广大群众的共鸣与响应。凝聚了民心民意,扶贫事业必定能形成党群一条心、内外共发力的可喜局面。究其根本,扶贫事业的有力推进有赖于我党立足于人民、造福于人民的宗旨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扶贫干部只有时刻铭记使命初心,才能将扶贫做得有情有义有力。

《汉书》有隧人氏“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臭去毒”的记载,赞扬燧人氏以火为媒、教化世人的精神。今天的扶贫干部不正是扎根基层的新时代“燧人氏”吗?他们用扶贫之火温暖了困难群众的心,为他们带来美好生活的希望。扶贫之火说到底是初心之火、党性之火,所以扶贫干部应牢记党和人民的嘱托,烧好烧旺这把火,让脱贫攻坚有温度、有速度、有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