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似数》教案

时间:2023-02-07 12:52:23 | 来源:作文库

《近似数》教案(通用7篇)

《近似数》教案 篇1

  教学内容:教材第96-97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近似数的含义,并会根据“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一个数的尾数求近似数,会用“万”或“亿”作单位求一个大数的近似数。2、在认识和理解近似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3、通过选择社会、自然和科学知识中的相关数据信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教学难点:根据“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一个数的尾数求近似数,会用“万”或“亿”作单位求一个大数的近似数。教学过程:一、认识近似数1、谈话:知道我们班共有多少人?你估计一我们教室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相应板书。2、指出:在生活中我们有时不用精确的数表示,而只用一个和它接近的数来表示,这样的数叫近似数。(板书:精确数 近似数)3、读一读:你能找出下面两句话中的近似数吗?4、想一想:在这些为什么要用近似数来表示?(不能用精确数表示或没有必要用精确数来表示)二、探索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1、教学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1)谈话: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近似数,那如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2)出示:2004年某市年末全市人口情况统计表,说说从表中你知道些什么?(3)估计:男性和女性人数各接近多少万?尝试把它写出来。(4)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男性接近48万,因为千位上是4,不满一半。女性接近49万,因为千位上超过一半)(5)阅读:组织学生阅读“四舍五入”法的相关资料。(6)交流:什么是尾数?四舍五入是什么意思?如果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是对哪一位进行四舍五入呢?省略亿后面的尾数呢?十万位呢? 2、教学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1)谈话:其实近似数了写成“1”单位的数,也可以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2)尝试:请能用“万”作单位写出男女性人数的近似数吗?你更喜欢用哪种方法来表示近似数。(3)完成试一试:只出示两个数和要求。(4)比较:我们用两种不同方式来表示一个数的近似数,它们有什么相同地方与不同地方?(相同:都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求近似数。不同:前者省略的尾数用0来占位,而后者省略的尾数用“万”或“亿”来作单位)三、巩固练习1、先读出下面横线上的数,再说出哪些是近似数实验小学共有学生1439人。到2004年末,全国共有医院、卫生院约62000个。沪宁高速公路全长约274千米,投资近62亿元。学生在说哪个是近似数的时候,要让学生说清楚自己为什么会那样判断。2、省略下面各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再写出近似数。705 385 1994 3208 97753、用“万”作单位写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73986 539180 6995400 100020004、用“亿”作单位写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8340000000 20680000000 9800000005、□中可以填哪些数字?9□875≈10万 39□0000000≈39亿注意后面一个问题,可能会有学生说“0~4”要引导学生发现:0是不合适的。四、全课总结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反思】:这节课是是学生在认识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及含有亿级和万级数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例1认识生活中近似数,通过例2和试一试让学生探索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想想做做为学生提供了社会、自然等数据信息,通过练习巩固求近似的方法。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1、联系生活,理解近似数的含义首先我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一些数,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精确数和近似数。然后让学生读一读例题中的一些数据,体会到社会生活、自然和科学知识中有时也用近似数来表示。最后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这些数要用近似数来表示,感受到学习近似数的必要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2、把握资源,探索求近似数的方法当出示2000年末全市人口统计图,让学生写一写男性和女性人数各接近多少万?学生出现了三种情况:一是写成480000和490000;二是写成48万和49万;三是都写成5000000。(对于前面的两种情况我有是估计到的,后面一种情况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但我觉得是学生探索近似数的一个很好的素材,由是我改变了我原先的教学预设,进行如下环节的教学:师:如果把男女性的人数的近似数写成48万和49万,你们同意吗?(同意)请同学们在自备本上写一写。(板书484204≈48万 486685≈49万)师:与前面的写法相比较,这样写你有什么体会?(简单)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生:计算单位不同,一个是以“1”作单位,一个是以“万”作单位。师:你也能用“万”或“亿”作单位写出下面两个数的近似数吗?(学生练习)师:那如果求男女性人数的近似数写成这样的形式(指着第三种写法)你们同意吗?(不同意)这样吧,我们听听作者的想法。生:我是把万位进行四舍五入后就是500000。师:刚才我们发现,无论是以“1”作单位,还是以“万”或“亿”作单位。无论是省略万后面的尾数,还是省略十万位后面的尾数,都是对后面一位进行四舍五入。这样的素材来自于学生,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是感兴趣的。通过这三种写法的交流,逐步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并让学生体会由于精确程度不同,同一个数的近似数可以是不同的数。但是今天这堂课我还是没有来的及,想想做做只完成了第1和第2题。其它的只能留到课后。

《近似数》教案 篇2

  设计理念:

  培养学生收集数据、归纳总结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11——12页《近似数》

  教材分析:

  近似数是在学生学习了本单元亿以内数的认识、读写和大数的比较和改写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什么是近似数以及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在本节知识学习中学生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是近似数的求法(位数的确定,是舍还是入),特别是需要进位时,前面是“9“的连续进位,应重视数位的确定和数字的入舍的教学。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能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2、正确进行近似数的改写。

  教学关键:

  找准数位,看清入舍,注意约等号。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的数据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认识近似数

  (1)明确准确数和近似数。

  师:同学们说一说你家里有几口人?我们这个班一共有多少同学?你们小组又有几个同学呢?这些数都是准确数吗?

  师:那么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哪位同学知道我国现在的人口有多少呢?我国的国土面积是多少呢?(生答)

  师: 13亿是一个准确数吗?960万平方千米呢?

  这样的数又是什么数呢?

  点拨:像你家里有多少人,班里有多少同学等这样的数就是准确数。

  像我国人口大约有13亿,我国国土面积大约有960万平方千米,这样的数就是近似数,一般来说近似数前面都要带上“大约”两个字。

  (2)准确数与近似数的判别。

  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收集的数据按照准确数和近似数进行分类,并讨论这些数据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②小组汇报,交流。

  二、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提问:我们找到了这么多近似数,在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哪些方法得到一个数的近似数呢?(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思考、发言)

  同学们提到用四舍五入法可以得到一个数的近似数,那么我们怎样理解四舍五入呢?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你愿意尝试一下吗?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页看“填一填 说一说”

  出示:某市在校学生今年共植树148264棵。

  (1)四舍五入到十位:约148260棵;

  (2)四舍五入到百位:约148300棵;

  观察第一组数据小组讨论:①原数的个位是几?四舍五入后是几?它的十位有变化吗?说明什么?

  观察第二组数据小组讨论:②原数的十位是几?四舍五入后十位是几?它的百位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什么?

  提问:通过以上观察分析你们从中有什么发现?(四舍五入到十位要找准什么位?入舍什么位?四舍五入到百位、千位、万位呢?)

  学生尝试完成

  四舍五入到千位:约( )棵;

  四舍五入到万位:约( )棵。

  知识反馈,强调重点。

  小结:把一个数四舍五入到某一位,要看后一位,如果后一位够5,就向前一位入1(五入),尾数改写成“0”;如果后一位不够5,舍去(四舍),尾数改写成 “0”。在四舍五入时关键是要找准数位,看清入舍。

  学生自学把一个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近似数。

  ①出示:148264≈( )万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说明方法。

  (提示:①找准数位 ②用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并添写单位 ⑶用什么符号)

  “≈”是约等号,读作“约等号”。

  ②学生两人结合互相出题,并检查。

  引导学生总结把一个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近似数的方法,强调约等号的使用。

  三、作业设计

  (1)判断题

  ①新绛县人口有32万。 ( )

  ②100000≈10万 ( )

  (2)教材第12页第1题。

  在做之前,可以先带领全班同学共同做“31777精确到万位是多少”这道题。学生说方法,然后独立完成后面的练习。做完之后,可以请学生把这些省市的森林面积按一定顺序排列。

  (3)教材第12页第三题。(强调连续进位的方法)

  (4)思维训练:括号里能填几?

  49( )835≈50万 49( )835≈49万

  (5)课后延伸

  阅读13页数学知识,搜集信息,了解数的发展史。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近 似 数

  35人→准确数 约13亿→近似数

  某市在校学生今年共植树148264棵。

  四舍五入到十位:约148260棵;

  四舍五入到百位:约148300棵;

  四舍五入到千位:约( )棵;

  四舍五入到万位:约( )棵。

  148264≈( )万

  “≈”是约等号,读作“约等号”。

《近似数》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12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生活数据收集的过程,理解近似数表示的必要性。

  2、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

  3、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

  教具准备:

  相关数据资料,学生课前搜集的数据。

  教学重点: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小组交流收集的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

  交流收集的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并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数的特点,并让学生再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近似数。

  二、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出示说一说中的数据,使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了解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的方法。结合是试一试第2题的讨论,体会如何根据不同需要求近似数。

  三、巩固与应用

  做试一试第1题:汇报时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

  试一试第2题: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需要根据情况取不同精确程度的近似数。在本题中,可先让学生说一说三个近似值的精确程度,再出示下面的两个小问题,供学生讨论。在讨论时重点让学生理解取近似值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的。

  讨论:重点可讨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四、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12页底1题。

  2、教材第12页第2题。

  3、教材第12页第3题。

  五、思维训练

  括号里能填几?

  49( )835≈50万  49( )835≈49万

《近似数》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近似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中的第五课。这部分内容既丰富了对大数的认识,又是对后续学习除法“试商”的基础。另外,近似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当很难得到或不需要得到精确数,或是用大数描述事物时,人们经常会选择近似数。因此,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知识的衔接上近似数都显得至关重要。

  学生收到前面计算教学中估算的影响,以及学生自身的经验积累,很多学生在课前已经可以凭借数感找出万以内数的近似数,也有一部分学生了解甚至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来求大数的近似数。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四舍五入”法只是一个模糊的认识,对于“四舍五入”法具体是什么,它的道理是什么,什么情况下运用“四舍五入”法都不是十分清楚。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进入了小学中年级段,具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与分析,了解近似数和精确数的意义,感受近似数和精确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借助数线,较直观地感知“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 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 分析归纳法

  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 情境创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分类感受精确数和近似数。

  1.观看一段国庆60周年阅兵视频,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师:这么大的场面中一定蕴涵着许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些数学问题。

  2. 课件出示整理的一段文字,让学生默读其中的数字两遍,初步感知数据。

  3. 仔细观察这些数,有没有什么共同特点,能不能把它们分一分类?

  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可能会按数据的大小来分,一些按单位分,如60,169,56,66都是以个为单位的,20万、2万是以万为单位的。或者学生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

  师:为什么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可能会说是准确的数,估出来的数。

  师:是的,在数学上,像60、169、56这样准确的数、不多不少正好的数,是精确数;而66、20万、2万是大概的,大约的,差不多的,与实际数接近的数,是近似数。

  4. 读一读以下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吗?

  小明身高130,2cm,就说约130cm;小红从家里到学校走了395米,就说大约走了400米。

  5. 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精确数来表示,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近似数来表示?了解近似数的作用。

  师:有些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要用准确的数据来描述,只要知道一定的范围就足够了,这时用近似数来表示就比较方便。看来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相当广泛的。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国庆60周年情境引入,出示一些感性材料,通过分类,帮助学生在比较和辨别中体会哪些是实际的、精确的,哪些数是模糊、大约的,从而认识精确数和近似数;又通过列举活动,深化理解,了解近似数在实际中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一)借助数线,直观感受“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

  1.师: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实际面积是18000平方米,但报道中称“近2万平方米”,这里的“2万”是如何得到的?

  同桌交流,指名说说想法,学生可能会说18000接近2万,所以用2万来表示。

  2.结合直观的数线图,分析“18000平方米”称为“近2万平方米”的原因。

  师:18000介于整万数1万和2万之间,由于18000千位上是“8”,所以可以把千位上8直接去掉变成0后向万位进1,就得到了近似数“2万”。

  介绍18000约等于2万,用“≈”表示,写作:18000≈2万全班读一读。

  3.在数线上标出11000,120xx,13000,14000,15000,16000,17000,19000这几个数,请学生尝试分别说出它们的近似数及想法。

  师:15000这个数约等于多少呢?

  学生可能觉得1万可以,2万也可以,因外它刚好在中间。

  师:15000离1万和离2万的距离是一样的,但为了方便记录,我们认为规定15000≈2万。

  课件上将约等于1万和约等于2万的数进行对比,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

  师:请同学们对比两组数据,仔细观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能得到什么结论?请同桌互相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了解情况。

  学生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发现以15000为分界线,11000,120xx,13000,14000接近1万,16000,17000,18000,19000接近2万。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千万上的数,当千位上的数是1、2、3、4时,近似数是1万,当千位上的数是5、6、7、8、9时,近似数是2万。

  教师借机在黑板上板书:0、1、2、3、4 舍;5、6、7、8、9 入,介绍“四舍五入”法。

  【设计意图:结合数线图,分析“18000平方米”称为“近2万平方米”的原因。数与形结合,将四舍五入的本质清晰地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合作学习,探究“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参加国庆阅兵的精确人数是233482人,在下图中找到这个数的大致位置,说一说“约20万人”,这个数是怎样得到的?

  合作要求:1.同桌2人一起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2.学习时,每人都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在学习卡上。3.组织简单、清晰的语言准备全班汇报。

  教师巡视,了解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

  2. 全班交流。生可能想法:在数线图上标出,发现233482接近20万,;或者233482比25000小,所以近似于20万;直接用四舍五入法,看万位上的数是3,小于5,所以直接把十万后面的尾数“33482”舍去变成5个0,得到近似数20万。

  请多组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要说得有道理,给予鼓励。

  3. 教师小结:四舍五入到十万位,关键看万位。

  4. 如果将233482四舍五人到万位、千位、百位、十位,近似数分别是多少,怎样得到的?小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帮助直观感知求近似数的方法。

  5. 引导学生初步概括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经历探索的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 巩固练习

  1. 读一读下面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一题)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分析,找出精确数和近似数,加深认识,并感受到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 华山是我国的五岳之一,海拔约2155米,在下图上标一标,四舍五入到百位大约是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有些学生在数线上找点时会遇到困难,教师适时指导,帮助学生通过数线进一步感受四舍五入到百位,要看十位上的数。

  3. 按要求填表。

  提醒学生认真看要求,仔细数数位。特别对29957四舍五入到百位、千位、万位重点指导。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三道练习题,加深对近似数的认识,感受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用所学的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四、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请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经历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同时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希望同学们能留意生活,去感受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板书设计:

  近似数

  0、1、2、3、4 舍 18000≈20xx0

  四舍五入法

  5、6、7、8、9 入 233482≈20xx00

《近似数》教案 篇5

  教材概述

  《近似数》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节数学课,本节课是让学生收集一组数据并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到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遇到和使用近似数,近似数与实际值之间有一定的偏差。让学生初步体会根据不同需要,可以在不同数位上取近似值。通过练习使学生了解“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能根据要求正确地运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能力目标: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况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体会数学的乐趣。

  学情、学法

  对于跨入四年级的学生,收集信息、数据,查找资料的能力已逐步形成,他们也很愿意去查找资料,收集数据。他们在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已比较强了,尤其是对于现实情境中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的知识,表现的兴趣更浓,但也有部分学生分析、归纳、自主探索的能力还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学环境与资源:互联网 多媒体计算机教室 教学网页 相关的教学资源 本校校园网站

  教学过程设计

  (一)展示台

  师:请同学们把课前收集到的一些数据,给大家说一说,并说明这个数据是从哪里收集得到的,这个数据有什么实际意义。

  生1: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高468米,这个数据是我在二年级课本上学到的,从这个数据中我知道了东方明珠电视塔的真正高度。它是亚洲第一高度。

  生2: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中国人约为13亿,这个数据是从《人口报》上查到的。说明中国人数逐渐在增多。

  生3:我家的楼房花了16万元,这个数据是爸爸告诉我的。

  生4:我从《中国少年百科全书》中查到了在地球上住着约55亿人口。

  师:同学们从各种途径中获得了好多信息数据,说明你们在学习上都很用心!

  师:老师也和你们一样,收集了一组关于植树方面的数据,这也是我们这一课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森林面积)

  设计意图:学生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大数目的意义,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感受到收集信息渠道的广泛性,增大信息量,为学习近似数奠定了基础。

  (二)探索新知

  1.认识近似数(1)出示教材第10页的五条数据信息。

  师:谁能说说这些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生1:2002年我国造林面积约是747万公顷,说明造林面积很大。

  生2:从“目前,世界上约有2万多种高等植物濒临灭绝”这个数据中,我认为大家都应该来保护植物,不能随意乱砍滥伐。

  生3:在电视上或我们身边总有破坏自然保护区的事,2000年我国共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1276处,这样就可以防止破坏自然保护区了。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以上这组有关植树方面的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

  (思考片刻后,小组交流。)

  生1:我们发现了有的数据前面有一个“约”字,而有的数据前面就没有“约”字。

  生2:我们小组发现特别大的数据前面就有“约”字,而比较小的数据前面就没有“约”字。

  师:为什么大数据前面就加“约”字,而小数据前面就不加“约”字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后,得到数据大了,不容易统计准确,而数据小容易统计出来的结论。

  (2)数据分类

  师: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讨论,如果把这些数据进行分类,可以怎样分类呢?

  (师巡视发现同学们很容易就把有“约”字的信息归一类,没有“约”字的分一类。)

  师引导学生:明确一类是精确数,另一类为近似数。

  (3)请同桌说说自己收集的数据中的近似数。

  (4)请同学找一找日常生活中的近似数。

  生1:乌海市大约有40多万人。

  生2:妈妈买了10斤土豆,大约有20个。

  生3:教室的面积约是50m2。

  生4:我一分钟大约读250个字。

  生5:黑板的长约是3米。

  ……

  2.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师:淘气很喜欢收集数据,但也有一个粗心的毛病,一次,他把“1949年至2001年,我国造林面积统计约是224300000公顷”。(板书于黑板上)中的一个零丢掉了,这样他收集的这条数据就不准确,你能用一个简单方便的办法帮助他吗?(学生很快就把224300000公顷改写成22430万公顷)

  师:笑笑也收集到了这个数据“1949年至2001年我国造林面积统计是224318570公顷”。(板书于黑板)你们能不能帮助他把以上的数据用“万”作单位求出它的近似数呢?

  (1)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想法。

  (2)小组汇报思路和方法。

  (3)师归纳介绍用四舍五入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4)练习:把以上数据精确到千公顷,精确到亿公顷。(学生独做,二人板演后,交流方法。)

  设计意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在开放式的提问中,学生的潜能不断地被发掘出来。“找生活中的近似数”使学生再次认识到近似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感受到近似数与精确数的不同。“淘气收集数据”的例子使学生体会到求近似数的必要性。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得到较好地体现。

  (三)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1.下表为2001年我国部分省市的造林面积,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精确到万公顷

  我国部分省市2001年造林面积统计表 公顷

  省 市 造 林 面 积 精 确 到 万 北 京 31777 3万 河 北 356071 ( )万 黑 龙 江 205658 ( )万 陕 西 436572 ( )万 贵 州 240692 ( )万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方法

  2.2001年内蒙古自治区造林面积为731866公顷。

  (1)请学生把这个数据用自己喜欢的近似数形式表示出来。

  生1:731866公顷≈730000公顷

  生2:731866公顷≈732000公顷

  生3:731866公顷≈731900公顷

  (2)如果2001年全国造林面积约495万公顷,和以上造林数相比,选择哪个近似数比较好,为什么?

  (3)2000年内蒙古造林面积约590千公顷,和以上造林数相比,又将选择哪一种?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需要根据情况取不同精确程度的近似数。在此过程中,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不断提高。

  (四)全课小结

  请学生说说学习这一课的收获和感想。

  生1:这节课我知道了什么是精确数和近似数。

  生2:我学会了求一个近似数的方法,还知道了近似数的使用范围,例如:估测物体的长度有时用近似数,计算面积有时也需要用近似数,一些大的数据书写和读写时为了方便也需要用近似数,总之,近似数在我们生活中运用很广泛。

  生3:这节课我的收获很大,我不仅知道了精确数和近似数,还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另外我还学到了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

《近似数》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近似数的意义及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并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经历收集数据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应用的能力,建立初步的数感,发展抽象思维。 

  3、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构建新知

  (一)认识近似数

  1、交流学生自主搜集的信息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数据,搜集好了吗?请你们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学生将搜集的数据信息写在卡片上)

  (1)小组交流

  (2)全班汇报

  数据信息的内容:

  我们全家一年的总收入是6万多元。

  我妈妈新买的毛衣是235元。

  我们家一个月的用水量是8吨左右。

  一盒蒙牛高钙奶是250ml。

  我国的领土面积大约是960万平方公里。

  沈阳的人口数约为720万。

  我们班的总人数是51人。

  中央电视台每天播报天气预报的时间大约是5分钟。

  2007年一共有365天。

  大连实德队获得8次足球联赛冠军。

  … …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教师相机提问,如:通过什么方式获取的信息,以及 6万多、8吨左右、大约是960万平方公里这些数据的具体含义。并根据数据情况,教师指定学生将一部分卡片贴在黑板上,为认识近似数做好铺垫。)

  2、处理信息,建立数学模型

  师:咱们班同学真是搜集信息的小能手,特别善于调查和发现生活中的数。请同学们观察你们自己搜集到的这些数据,他们有什么特点?你们能不能试着将它们分分类?

  (1)小组讨论。

  (2)全班汇报,说明理由。

  学生分类的角度不同,但大部分学生会按是不是准确的数这一标准将这些数据分为两类:准确的数和大概的数。(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挪动卡片位置)

  准确的数 大概的数

  我妈妈新买的毛衣是235元。 我们全家一年的总收入是6万多元。

  一盒蒙牛高钙奶是250ml。我们家一个月的用水量是8吨左右。

  我们班的总人数是51人。 我国的领土面积大约是960万平方公里。

  2007年一共有365天。 沈阳的人口数约为720万。

  师:他这样分类对吗?(指大概的数)你们为什么说他们是些大概的数?

  生:他们与实际的数很接近,但又不是准确的数,只表示一定的范围。

  师小结:说得很好,这些数与实际的数值很接近、很类似,但又有一定的差异,像这样的数有一个特定的名字,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生:近似数。

  师:(板书:近似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近似数。  

  (二)了解近似数的作用

  1、教师质疑,激发思考

  师:(指黑板上的近似数)为什么这些情况要用近似数来描述呢?像沈阳的人口数、我国的领土面积为什么就不能用准确数来表示呢?

  2、生生探讨

  3、指名交流想法

  生:人口数量大,人口普查肯定会产生误差,人口数没办法用准确数来表示。

  生:人口数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可能今天统计的数据,明天就变了,所以根本不用特别准确。

  生:我国领土幅员辽阔,有山川、有河流,测量起来很困难,有时要靠估测,国土面积肯定是个大概的数。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有些情况很难、也没有必要用准确的数据来描述它,只要知道一定的范围就足够了,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近似数。这也说明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相当广泛的。

  (三)学习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

  1、使学生了解,要根据实际需要在不同的数位上取近似数。

  (1)教师质疑,引导观察与思考。

  师:老师也搜集到一些数据,一起看大屏幕。(图文并茂)

  胡夫金字塔高约 147米 。

  南京长江大桥长约 6800米 。

  国家体育场能容纳约11万名观众。

  师问:这些是什么样的数?

  生:都是近似数。

  师:胡夫金字塔高约 147米 ,这个147为什么是近似数?

  生:测量会产生误差,再说也没有必要精确到分米、厘米,甚至毫米。

  师:那你们知道它是在哪一位上取的近似数吗?

  生:个位。

  师:那6800和11万这两个数呢?

  生:6800是在百位上取近似数,11万是在万位上取近似数。

  师:同样是近似数,为什么是在不同的数位上取近似数?你能不能结合所描述的情况和数的大小来分析一下?

  师生共同总结:较大的数一般会在较高的数位上取近似值,较小的数一般会在较低的数位上取近似值;有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在某一数位上取近似值。

  b. 使学生认识并掌握约等号的读写方法。

  师:准确数和近似数之间可以用一个符号来连接,你们知道是什么符号吗?

  教师指导约等号的读写法。然后指名读式子:145264 ≈ 145260  

  c. 探究“五入法”

  师:如果我们想把这个准确的数四舍五入到百位求近似数,结果是多少呢?

  师生共同探讨。(探究过程同上)

  教师强调:四舍五入到百位,要看百位后面的十位,把十位上的数同5作比较,比5大,要向百位进1,再把百位后面的数舍掉,不要忘记写两个0占位。

  (也要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求近似数的过程,熟练方法。)

  师:145300就是145264四舍五入到百位所得到的近似数。

  d. 学生自己试做后两题。

  指名汇报讲过程。最后一题强调:150000可以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所以,还可写成145264 ≈ 15万。  

  e. 引导观察比较

  师:(指四个式子)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约等号前面的数,和约等号后面的数,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约等号前面的数都是145264,约等号后面的近似数各不同。

  师:同样是145264求近似数,为什么结果却不同呢?

  生:因为根据要求,是在不同数位上取的近似数,所以结果不同。

  师:所以我们在求近似数时一定要看准要求,要求在哪一位上取近似数,就舍掉哪一位后面的数。

  f.总结方法

  师:你能结合我们刚才完成这道题的收获,总结出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近似数的方法吗?

  学生小组交流,后指名汇报。

  二、实践应用,强化巩固

  (一)基本练习

  第1题:判断在情境中的数据是准确数还是近似数。

  第2题:求下列数的近似数。

  (这组练习题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近似数的意义、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二)变式练习

  括号里填几?

  9846≈10万64825≈64万3499000≈4亿

  (这组练习题的设计是让学生灵活地应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拓展练习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述近似数。

  出示两组情景:

  ①哥哥今年27岁;

  ②妈妈在苏宁电器买数码相机花了3020元。

  提问:这里的数据还可以怎样来表述呢?引导学生用“大约”、“左右”、“接近”、“多一些”等不同的方式来表述。

  (在这里突出打破了常规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近似数》教案 篇7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大连代表队的3号选手,我叫穆晓慧。很荣幸能站到这个讲台上来。面对这么多的教育大家,我的内心很是惶恐,不敢说点评,因为会有班门弄斧、关公门前耍大刀的感觉,那我就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谈一下我的几点认识,说出来与大家探讨,不当之处或有贻笑大方的地方,还望各位领导老师不吝批评指正。

  1、教学目标落“实”。

  纵观本课的教学,可以看到教师很好地完成了本课预定的教学目标,即使是今天的学生群体,也都有了自己的独特理解和掌握。学生经历了从生活中寻找近似数的过程,感受了近似数的价值,经历了探究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过程,理解了求近似数的方法,这样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都得以顺利的完成。

  估算是新课程中十分重视和加强的内容,而求近似数是进行合理估算的知识基础之一。但本课的教学设计没有把认识近似数的目标仅仅指向为估算教学服务,而是把建立数感也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看出这一目标的达成。

  2、 教学设计朴实。

  本节课是本册教材起始单元,属于数与代数这一领域的内容。教师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没有因为学生对近似数的知识不生疏,而使近似数的产生的过程,近似数的价值及如何求近似数等内容流于形式。我们可以看到在教师朴实的设计中处处渗透着教者的细心。在交流的过程中感受数据的实际意义,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在探究讨论的过程中掌握了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

  本课的主题图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生活中的常见数量,二是测量的数据。教材之所以以这样的内容作为主题情境图,就是要学生感受到不仅数据会根据需要求近似数,即使在测量中由于测量的工具,测量的方法等因素的影响,也会产生误差,所以其产生的测量数据也是近似数,从而感受到现实世界中数的实际意义,也为学生的数感建立做了很好的铺垫。本课教师紧紧抓住这一主线,充分而全面的展示了本课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师也没有拘泥于教材所提供的主题情境,而是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如对主题图的取舍,对植树棵树的改变以及为学生的学习设置适度的障碍等等。

  教师引领学生交流自己所搜集的数据,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据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来分类,体现了分类的标准在分类中的作用,这不仅渗透了分类的数学思想,抽象出准确数和近似数,同时也建立了数感。我们还注意到,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学生所搜集的近似数,如用“左右”、“多一些”、“少一些”和大约来表示近似数,和对“约等于15万”的不同表达方式等,这种多样化的表达方式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教师充分利用了学生和教师搜集的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背景数据。因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学生对自己所搜集数据的分类,对教师出示的数据的分析,再对自己搜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等内容使得近似数概念的产生以及近似数产生的必要性、价值、概念本身等教学重点就得以突出。再之后教师出示了经过自己处理过的教材主题图,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会根据需要对数据求不同的近似数以及求近似数的方法,本课的教学难点的出现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同时这样也使学生初步感受了“四舍五入法”出现的必要性,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正是由于教者对教材的朴实、细致、清晰的分析,教学的有效性才得以顺利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