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愁予《错误》阅读题的答案
郑愁予《错误》阅读题的答案(精选14篇)
郑愁予《错误》阅读题的答案 篇1
阅读理解能力是一种高度的鉴赏能力,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也是体现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因素。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初中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呢?为提高大家的阅读能力,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阅读:《错误 郑愁予》,希望对你有帮助。一起来看看吧!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19.诗中用了一个小倒装句,造成了结构上的参差错落,因而更显诗意盎然。这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0.这首诗中诗人选取了“莲花、柳絮______、_______、东风”等意象,其中“东风”这一意象取自李商隐《无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1.“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运用的手法是_______,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2.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从结构上看,本诗的开头与结尾内容为首尾倒置,这样处理,造成了结构上的参差错落,因而更显得诗意盎然,在不协调中闪出光彩。 B.“美丽的错误”是一个病句,既然是错误,就不可能美丽,同样,美丽也不可能是错误的,因此诗人这一句值得商榷。 C.本诗中运用了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的意象,如“莲花”“柳絮”“东风”等,从而一再表现了郑愁予中国性的最根本的所在。 D.这首诗语言清新,不在文字上玩弄游戏,竭力以最忠实的文字展示诗人最忠实的感情。 23.这首诗被广为传诵,它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什么?(50字以内)(3分) 参考答案: 19.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20.马蹄 春帷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1.比喻 倦守空闺的女子,娇美的面容因等待而憔悴 22.B 23.鲜明的韵律感,具有古典美的意象和比喻以及含蓄动人的故事情境,是本诗最主要的艺术特色。 江西省遂川中学语文组 冯小兵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2、掌握用比喻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特色。 教学设想:教时:1课时。重点与难点:同1、2点。教法:边读边鉴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看两首词: 1、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唐词)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作者简介: 温庭筠,唐代人。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 注释:①斜晖:偏西的阳光。②脉脉:相视含情的样子。后多用以寄情思。③白蘋洲:长满了白色蘋花的小洲。 分析:起首两句,记一个怀人的女子早起用心梳洗后,倚着那面临江水的楼,切盼重逢。可千帆过尽,不见归舟,眼前已是脉脉斜晖、悠悠绿水,江天极目,情何能已。故末句,提出肠断之意,余味隽永。倚楼望归舟,极尽惆怅之情。 “过尽”两句,寓情于景。此处女子凝望之投入、凝恨之深重可见一斑,因而人称“千帆”二句“黯然魂消”也。 2、【宋】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其中有几句“想佳人妆楼顒(yǒng仰慕)望(顒望: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不但“归楼顒望”,甚至还“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望穿秋水 【宋】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② 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③ 关河冷落, 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④ 苒苒物华休。⑤ 惟水长江水, 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 望故乡渺邈,⑥ 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 何事苦淹留?⑦ 想佳人妆楼顒望,⑧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⑨ 争知我,⑩ 倚阑干处, 正恁凝愁。⑾ 【作者】柳永是宋仁宗朝进士,原名三变。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仕途坎坷、生活潦倒,在世时不为人重,但因擅长填词,却深受歌妓们的欢迎和赏识,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是当时一大词家,他写下的几篇名阕,境界高绝,成为词史上的丰碑,千古传颂。如《雨霖铃》、《八声甘州》等,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他扩大了词境,所写内容不限于男女风月,尤工羁旅行役,佳作极多,许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文人的痛苦,真实感人。他还有相当多的词篇抒写了与歌妓舞女的诚挚恋情, 有部分作品反映了她们悲酸的生活和她们要求过合理生活的愿望。 。【注释】①唐教坊大曲有《甘州》,杂曲有《甘州子》。因属边地乐曲,故以甘州为名。《八声甘州》是从大曲《甘州》截取一段而成的慢词。因全词前后共八韵,故名八声。又名《潇潇雨》、《宴瑶沁池》等。《词谱》以柳永为正体。九十七字,平韵。 ②潇潇:形容雨声急骤。 ③凄紧:一作“凄惨”。 ④是处:到处,处处。红衰翠减:红花绿叶,凋残零落。李商隐《赠荷花》:“翠减红衰愁煞人”。翠:一作“绿”。 ⑤苒苒:茂盛的样子。一说,同“冉冉”,犹言“渐渐”。物华:美好的景物。 ⑥渺邈:遥远。 ⑦淹留:久留。 ⑧顒望:凝望。一作“长望”。 ⑨天际识归舟:语出谢朓《之宣城郡出林浦向板桥》“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⑩争:怎。 ⑾恁:如此,这般。凝愁:凝结不解的深愁。 【品评】 这首望乡词通篇贯串一个“望”字, 作者的羁旅之愁, 飘泊之恨,尽从“望”中透出。上片是登楼凝望中所见,无论风光、景物、气氛,都笼罩着悲凉的秋意,触动着抒情主人公的归思。“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在深秋萧瑟廖廓的景象中表现游子的客中情怀,连鄙薄柳词的苏轼也以为“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宋赵令畤《侯鲭录》引。《能改齐漫录》作晁补之语)。下片是望中所思,从自已的望乡想到意中人的望归:她不但“归楼顒望”,甚至还“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望穿秋水之际,对自已的迟迟不归已生怨恨。如此着笔,便把本来的独望变成了双方关山远隔的千里相望,见出两地同心,俱为情苦。虽然这是想象之辞,却反映了作者对独守空闺的意中人的关切之情,似乎在遥遥相望中互通款曲,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从而暗示读者:其人未归而其心已归,这就更见出归思之切。另外,此词多用双声叠韵词,以声为情,声情并茂。双声如“清秋”、“冷落”、“渺邈”等,叠韵如“长江”、“无语”、“阑干”等。它们间见错出,相互配合,时而嘹亮,时而幽咽。这自然有助于增强声调的亢坠抑扬,更好地表现心潮的起伏不平。 李清照在它的词作《一剪梅》中说过:“此情无计可消除,才可眉头,却上心头”,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使人领略到她的万千愁情,给予人们无止境的遐想。当代中国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错误》,则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它是当代的闺怨诗,此诗美丽凄哀,人们评价它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 二、简介作者。(见课本注释①) 三、范读课文 四、整体把握诗意。 本诗写了两个人,“我”和“你”,“你”在闺中苦苦地等候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我”是一个过客,打江南经过,“我”的马蹄声让“你”产生了“我”就是“你”的“白马王子”的错觉,但可惜的是一瞬间的“惊喜”换来了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失望”。 五、分析诗的“前奏”。 1、学生齐读,讨论前奏中比喻运用之妙。 2、分析:一个柔弱的女子,在闺中,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春去秋来,独守空房。“花无百日红”,加上“相思催人老”,无尽的相思折磨着她,使得她的容颜憔悴了。诗的前奏短句和长句交错,短句暗示过客之匆匆,长句暗示思妇等待之悠悠,诗人用“莲花的开落”来喻指女子红颜的消退。 板书: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 六、分析诗的第一部分: 1、学生齐读。 2、问:从本部分看来,描写的应是春季的江南,春天到了,江南大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阳光明媚,百花盛开,草长莺飞,但这独处深闺中的女子却不能感觉到那温柔的春风,那婀娜的柳絮。作者描写它的心态时,连用了四个比喻,请找出来,并说说它反映了这个女子什么样的心绪? 明确:它的心如江南的这座小城一样,封闭、寂寞,又像傍晚的街道一样落寞、孤单;也像三月不揭的春帷般幽闭;更像紧掩的窗扉,把自己封闭了起来。虽然作者未言一“愁”字,但我们完全可以感觉到刘方平《春怨》中“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句的内涵。 从语言运用上来讲,第二、第四个比喻的原句应是“你的心恰若向晚的青石街道”“你的心是小小的紧掩的窗扉”,如今把“向晚”和“紧掩”倒装,化板为活,去俗生新,加强了语言的变化,婉曲的表现了思妇的怀人心理,描摹出思妇幽闭的内心世界,形象地刻画出一个寂寞女子哀怨的形象:怨妇的心封闭、沉闷、没有生气,在这个“城中”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街上寂无人迹,她将失望的心扉紧掩。 板书:寂寞的城 街道向晚 封闭、沉闷 春帷不揭 落寞、孤单 窗扉紧掩 3、问:这个女子的心情是封闭、沉闷、落寞的。春帷不揭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她的院子里没有人来,没有一点动静。 4、问:她甚至封闭到了连窗帘也不拉开的地步,那么,她在干什么? 明确:在等待。苦苦地守侯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出现。 板书:等待 七、分析诗的第二部分 1、过渡:闺中女子苦苦地等待她的心上人出现,那么,她等到了吗?她的心情又是如何变化的? 2、学生齐读。 3、在百无聊赖中,街道上分明地传来了越来越近的“达达”的马蹄声,一丝希望在她心中升腾。大家设想一下,这个女子会做出什么动作来?她在那瞬间的心情又是如何的? 明确:她会快步走到窗前,迫不及待地揭开窗帘向外张望,满心希望马儿送来的是“她”的“白马王子”,心中充满了惊喜。 板书:(蹄声) 惊喜 4、问:事实又是如何?这女子的心理又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残酷的事实,马上的“我”只是“打江南走过”的一名“过客”,根本不是“她”期盼已久的“白马王子”。“她”只好千万个不愿意地放下了窗帘,悄然转过头去,双眼已经模糊;马上过客看到的,依然是一道凝滞的无情的帘子。这时,女子的心里充满了失望。 板书:(过客) 失望 5、问:请大家再深入思考一下,产生了这次错误之后,这女子的心理又会如何变化? 明确:她会在心里嗟叹“应念我,终日凝眸。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然后,她又会在“期待”到“惊喜”再到“失望”之间不断地反复。为什么呢? 明确:我们想象一下,这位过客走了之后,如果窗外又一次响起马蹄声,她会怎样?显然,她还是会重复刚才的动作,即使“过尽千帆皆不是”,但当第一千零一片帆过来之时,她还是会举目远眺,随帆移动自己的目光,无怨无悔。情至深处,“肠断白蘋洲”啊。 八、总结 1、问:本诗题为“错误”,这为什么是一个错误?(学生讨论,教师分析订正) 明确: (1)女子误以为“我”是她的心上人归来了; (2) “我”的出现打搅了深院中的女子。 2、问:为何又说这个错误是美丽的呢? 明确:达达的马蹄声给了女子希望,虽然最后以失望告终,但这过程是美丽的,因为女子的生活起了裢漪,有了情节,打破了原本的死寂。 板书:(美丽) (错误) 九、解决课后练习。 十、扩展 1、关于这首抒情短诗的内容有两种理解,一是错误因女子而起,一是错误因男子而起。你是怎么理解的?根据你的理解有情感的朗诵本诗。 提示:答案不求统一,但朗诵时可指导学生:理解不同,朗读的重音处理也就不同。 附:整体板书设计 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 寂寞的城 街道向晚 封闭、沉闷 春帷不揭 落寞、孤单 窗扉紧掩 (蹄声) (过客) 等待 惊喜 失望 (美丽) (错误) 请多多提出宝贵意见!2004-9-20 email: [1] 汕头市潮南区砺青中学 郑光程 一、导入 : 李清照在它的词作《一剪梅》中说过:“此情无计可消除,才可眉头,却上心头”,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使人领略到她的万千愁情,给予人们无止境的遐想。蒋维翰在《春女怨》一诗中写道:“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儿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进得来?”诗中用了花树、庭院等冷景,通过写景状物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怨意。这些都是表示闺怨的作品,而当代中国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错误》,则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它是当代的闺怨诗,此诗美丽凄哀,人们评价它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 二、简介作者。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于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1949年他随家人去中国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继续从事写作。1955年中兴大学毕业后,在中国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他的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1968年,郑愁予35岁那年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1972年在爱荷华大学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转往耶鲁大学,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 三、放课文朗读录音,指名让一名学生朗读,教师评点。 四、整体把握诗意。 本诗写了两个人,“我”和“你”,“你”在闺中苦苦地等候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我”是一个过客,打江南经过,“我”的马蹄声让“你”产生了“我”就是“你”的“白马王子”的错觉,但可惜的是一瞬间的“惊喜”换来了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失望”。 五、分析诗的“前奏”。 1、学生齐读前奏部分,讨论前奏中比喻运用之妙。 2、教师分析:一个柔弱的女子,在闺中,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春去秋来,独守空房。“花无百日红”,加上“相思催人老”,无尽的相思折磨着她,使得她的容颜憔悴了。诗的前奏短句和长句交错,短句暗示过客之匆匆,长句暗示思妇等待之悠悠,诗人用“莲花的开落”来喻指女子红颜的消退。 板书: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 六、分析诗的第一部分: 1、学生齐读本部分。 2、问:从本部分看来,描写的应是春季的江南,春天到了,江南大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阳光明媚,百花盛开,草长莺飞,但这独处深闺中的女子却不能感觉到那温柔的春风,那婀娜的柳絮。作者描写它的心态时,连用了四个比喻,请找出来,并说说它反映了这个女子什么样的心绪? 明确:它的心如江南的这座小城一样,封闭、寂寞,又像傍晚的街道一样落寞、孤单;也像三月不揭的春帷般幽闭;更像紧掩的窗扉,把自己封闭了起来。虽然作者未言一“愁”字,但我们完全可以感觉到刘方平《春怨》中“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句的内涵。 从语言运用上来讲,第二、第四个比喻的原句应是“你的心恰若向晚的青石街道”“你的心是小小的紧掩的窗扉”,如今把“向晚”和“紧掩”倒装,化板为活,去俗生新,加强了语言的变化,婉曲的表现了思妇的怀人心理,描摹出思妇幽闭的内心世界,形象地刻画出一个寂寞女子哀怨的形象:怨妇的心封闭、沉闷、没有生气,在这个“城中”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街上寂无人迹,她将失望的心扉紧掩。 板书:寂寞的城 街道向晚 封闭、沉闷 春帷不揭 落寞、孤单 窗扉紧掩 3、问:这个女子的心情是封闭、沉闷、落寞的。春帷不揭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她的院子里没有人来,没有一点动静。 4、问:她甚至封闭到了连窗帘也不拉开的地步,那么,她在干什么? 明确:在等待。苦苦地守侯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出现。 板书:等待 七、分析诗的第二部分 1、过渡:闺中女子苦苦地等待她的心上人出现,那么,她等到了吗?她的心情又是如何变化的? 2、学生齐读本部分。 3、在百无聊赖中,街道上分明地传来了越来越近的“达达”的马蹄声,一丝希望在她心中升腾。大家设想一下,这个女子会做出什么动作来?她在那瞬间的心情又是如何的? 明确:她会快步走到窗前,迫不及待地揭开窗帘向外张望,满心希望马儿送来的是“她”的“白马王子”,心中充满了惊喜。 板书:(蹄声) 惊喜 4、问:事实又是如何?这女子的心理又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残酷的事实,马上的“我”只是“打江南走过”的一名“过客”,根本不是“她”期盼已久的“白马王子”。“她”只好千万个不愿意地放下了窗帘,悄然转过头去,双眼已经模糊;马上过客看到的,依然是一道凝滞的无情的帘子。这时,女子的心里充满了失望。 板书:(过客) 失望 5、问:请大家再深入思考一下,产生了这次错误之后,这女子的心理又会如何变化? 明确:她会在心里嗟叹“应念我,终日凝眸。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然后,她又会在“期待”到“惊喜”再到“失望”之间不断地反复。为什么呢? 明确:我们想象一下,这位过客走了之后,如果窗外又一次响起马蹄声,她会怎样?显然,她还是会重复刚才的动作,即使“过尽千帆皆不是”,但当第一千零一片帆过来之时,她还是会举目远眺,随帆移动自己的目光,无怨无悔。情至深处,“肠断白频洲”啊。 八、总结 1、问:本诗题为“错误”,这为什么是一个错误?(学生讨论,教师分析订正) 明确: (1)女子误以为“我”是她的心上人归来了; (2) “我”的出现打搅了深院中的女子。 2、问:为何又说这个错误是美丽的呢? 明确:达达的马蹄声给了女子希望,虽然最后以失望告终,但这过程是美丽的,因为女子的生活起了裢漪,有了情节,打破了原本的死寂。 板书:(美丽) (错误) 九、解决课后练习。 十、扩展 1、关于这首抒情短诗的内容有两种理解,一是错误因女子而起,一是错误因男子而起。你是怎么理解的?根据你的理解有情感的朗诵本诗。 提示:答案不求统一,但朗诵时可指导学生:理解不同,朗读的重音处理也就不同。 2、阅读郑愁予的《天窗》,体会其抒发的思想感情。 天 窗 郑愁予 每夜,星子们都来我的屋瓦上汲水 我在井底仰卧着,好深的井啊。 自从有了天窗 就象亲手揭开覆身的冰雪 ——我是北地忍不住的春天 星子们都美丽,分占了循环着的七个夜, 而那南方的蓝色的小星呢? 源自春泉的水已在四壁间荡着 那叮叮有声的陶瓶还未垂下来。 啊,星子们都美丽 而在梦中也响着的,只有一个名字 那名字,自在得像流水…… 这首诗的动人,是因为他用了鲜活的现代生活语言,表现了甚具古典意味的纯然之美。它是那么满溢着热切的情绪一—因为怀想着一个人,诗人自喻为天窗——并由这一情绪带动着意义的推展,使诗意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这过程中,读者的心被深深吸引,他们被一种美的情愫感动着,直到诗的末尾,当诗人的彩笔照出:“那名字,自在得像流水……”,心中虽意犹未尽,但却得到欣赏上的满足,并且领悟到,这“天窗”,是诗人的化身,而诗人之所以化身为天窗,乃是借此怀想一个人——“那南方的蓝色的小星”,于是,我们也会进一步发现,《天窗》一诗,原来是一首美丽的情诗。 附:整体板书设计 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 寂寞的城 街道向晚 封闭、沉闷 春帷不揭 落寞、孤单 窗扉紧掩 (蹄声) (过客) 等待 惊喜 失望 (美丽) (错误) 胡文勇 湖北谷城三中 《错误》是中国台湾诗人郑愁予广为传诵的名作。长期以来在众多评价赏析的文字中,大都认为《错误》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变化过程,承受的是中国历代闺怨诗的传统。至于“错误”的形成,有两说:一种认为:“错误”因女子而起,女子是主动者;一种认为“我”是主动者,错误是由“我”一手造成的。笔者以为,这些理解有其可取之处,但存在一些应当纠正、澄清的错误。 《错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这是正确的,但既然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那就不应当理解为描写了一个女子如何如何的诗,也就是说,描写的主体应该是男子而不是女子。既然如此,它也就不能说是承受了闺怨诗的传统,因为闺怨诗的抒情主体,无疑应该是女子。李白的《玉阶怨》、朱庆余的《宫中词》、杜荀鹤的《春宫怨》、金昌绪的《春怨》无一不是如此。 其实错误所写的是一种浪子情怀。诗人郑愁予本身就因《错误》《水手刀》等被称为“浪子诗人”,尽管诗人自己认为“仁侠”要比“浪子”准确,但二者志在天下的情怀是相同的。《错误》就是以“我”为主体的浪子宣言。“我”为女子爱慕、相思,“我”心里很清楚。他不但知道女子在寂寞中等待,也知道她已经等待了一段绵长的日子,已经等待得生命如同莲花开落般寂寞的消逝,已经等得心如东风不来、柳絮不飞的小城般绝望,已经等得心如无声无息、春帷不揭的窗扉般空寂。诗一二节用逐层递进的手法,以男子的视角,渲染了女子等待的痛苦。这是在为第三节浪子言志铺张声势。“我”知道这一切,为什么不走进小城,敲开窗扉,与女子相见呢?为什么“我”的到来是个错误?只因为“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我不是常常回家的那种人”(郑愁予《情妇》),在《错误》中,“我”更变成了一个不回家的人——一个彻底的浪子。女子的有情,成了男子铁石心肠的陪衬。“我”或许是“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战士,要投入战斗;或许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要投入工作;或许只是一个志在走四方的仁侠之士、浪子旅人……总之,女子爱上了一个不回家的人。 忠贞的女子爱上了铁石心肠的男子,这是“错误”的根源所在。这到底是由谁造成的?笔者以为应该是双方而非单方的。“我”在女子的生命里出现,是一个错误,反之亦然。这错误是双方的人生目标不同所造成的不可调和的冲突。这种冲突,自古就有,而且将会与人类共存。正因为这样,闺怨诗与浪子诗便成了一对双胞胎。《错误》的继承与创新就在于它是对闺怨诗的回答,这种回答并非儿女情长的相思,而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少有的男子汉的声音:对不起,我有我的选择! 错误为何美丽?表层来讲,从女子的视角来看,“达达的马蹄”会敲醒一段沉睡已久的感情故事,因为它触动了女子的心而美丽;而从男子这个视角来看,也自有它的美:“我”明了一切,然而却没有选择相见,这里面也自有一种刻骨铭心的遗憾。深层次来讲,应该是,“我”与女子的相遇,早已注定是一曲千古遗憾的恋歌。但“我”传达给女子的,并非卿卿我我的“美丽”,而是要用一种男性的理智告诉女子:我们的相遇是一个错误,不管这错误是多么美丽,它终究是一个错误,希望你能忘掉我。 总之,笔者以为《错误》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描写了一个浪子的情怀,也是对中国传统闺怨诗的一种现代式的回答:我是一个浪子,在你生命里注定只是一个过客,请你忘掉我…… 读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这是很自然的,但肯定有个高下之分。前面提到的一些不当的理解,也可以称为“美丽的错误”,因为它们从不同角度丰富了作品的想象。但把《错误》的主题归为余光中《乡愁》一类,恐怕就不是“美丽的错误”了,那就坐实了,牵强附会了,那样我会建议有这想法的读者,干脆把“江南”改为“台南”得了——我之于中国台湾,只是一个过客,大陆才是我的家——岂不合乎情理,明明白白? 一: 师:(导入 新课) 郑愁予是当代活跃在中国台湾诗坛的一位著名诗人。曾有人评价他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重音),他能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诗句华美,而且绝对是现代的。”他的这首并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你是否同意以上的这些评价呢?那这首诗又是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感受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 先学生自由读全诗,然后教师范读。 师:请注意本诗中一些特殊的句式和书面化的词语,请同学们指出来。 生:柳絮(xu)、跫(qiong)音、春帏(wei)、窗扉(fei) “如莲花的开落”、“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师:好的。请大家再齐读一遍。注意诗句的停顿和节奏。 生:齐读。 三: 师: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诗为什么起的诗题是“错误”呢?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这里隐含的一个小故事。 首先,大家先四人一组讨论一下。 生:(带着思考和问题进行热烈讨论)。 一生答:我这样理解: 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碰到一个痴痴等待丈夫或情人的闺中女子,她的心 “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东风”为她传递信息,又没有漫天飞舞的柳絮为她排解心中的相思。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也不揭开,无心去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此时教师点拨: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但又悠长深远)。 终于,她听到达达的马蹄,美丽的马蹄声,以为日夜盼望的心上人归来了。当打开窗扉的那一刻,看到的只是一个过路人。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这“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象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热烈鼓掌) 师:非常好。不错,这首诗是写了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写了一个遗憾的 过程。这很容易让人去描绘那时这样一幅幅画面。当他们双眼交错的一刹那,他们内心的琴弦是怎样被激荡起来的? 好,如果让你当导演,把这个相遇的过程拍一部小的电影短片,不知在座的各位会怎么去安排呢? 可以不拘于诗,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生:(热烈讨论) 一生:我有些想法,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时间:黄昏时分,火红的夕阳正放射着自己最后的光和热,慢慢向西天坠去。它的光辉照射着青石铺就的街道上。 地点:江南一小镇上。 人物:骑马的游子,女子。 过程:诗中的男主人公是个浪迹天涯的游子。一天傍晚,在江南的小镇上,在街道的尽头,慢慢走过来一匹马,马上坐着一蓝衣青年。那就是“我”,诗中的主人公。渐渐 落山的夕阳照射在青石铺就的街道上,小镇上异常安静。“我”骑马踱在青石上,发出有节奏的“达达”声。起风了,“我”的发丝微微地飘扬了起来。 然后镜头转到小巷中长满藤萝爬山虎的青石墙。 看着这些,“我”似乎若有所思。思什么不得而知,只听到“我”在轻轻吟诵席慕容的“如果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镜头转到小巷尽头一处闺楼之中,梳妆台前坐着一位女子,手中正刺绣,但眉头紧蹙,心不在焉。楼下传来小孩子嬉戏的声音,但她充耳不闻。 这时,自街道上由远而近传来达达的马蹄声。 略一迟疑,随即她又凝神细听,确实是达达的马蹄声。 一束灿烂的笑容自她脸上绽放开来。她放下手中的东西,冲到了窗前,推开窗子,朝街道上望去。 远远的,一个人向她走来。但,那张脸,却不是她所熟悉的那个人的。 (合)马上的人也注意到了她,停下了口中之词。当四目交错而过的那刻,影片响起了的音乐声。风起了,柳絮漫天飘洒起来。镜头慢慢向上拉升,雾色笼罩着小巷、小镇。 同学们都凝神静思了一会,热烈地鼓起了掌。 一生:我想补充一下。这时的“我”也可以牵着马。 另一生:结尾也可以响起江南小镇特有的街头叫卖声,让影片笼罩在江南特有的氛围中。 师:太好了。现在我们回到本诗,在本课的开头我曾经说过:杨牧曾评价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也就是说他和中国的“外国诗人”是不一样的。那些人用生疏恶劣的中国文字写他们的“现代感觉”。郑愁予不同,他的诗歌是中国化的,你是否同意呢?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在语言上还有哪些动人之处呢? 生:(讨论热烈)各抒己见。 一生:文章标题是用“错误”起名,而且是“美丽的错误”。“达达的马蹄”敲响了女子希望重逢的心灵深处,因而美丽。不过,这马蹄声仅仅从前面路过,并不为她的企盼而停驻,因而是个错误。这一起一伏,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给人跌宕起伏的感觉。 (师补充:这首诗所表现出的意境,又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有相似之处。这可以说成是它的中国性联想)。 一生:他在诗中还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古典诗歌的意象,如“莲花”、“柳絮”、“马蹄”、“春帏”。这些我们在古典诗词中见的较多。 (师补充:很好,举个例子。东风这一意象来自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所以讲郑具有很深的古典诗词的修养。) 停顿片刻,然后一生又问:诗中有句“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为什么这么说呢? 师:请大家一起来想一想。等待的季节漫长,莲花的开落也日复一日,时间在无声中流淌,作者在这里以音响的延伸来暗示容颜的逝去,体现了诗的渐进性和暗示性。这里,讲求的是诗句表达的一种节奏和韵味。在诗中还有几句也有这种效果,你们能找到吗? 生找到:“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师:很好。 一生:还有“达达”的马蹄声,这在中国文化里才有。这是中国文化传统约定的。 (鼓掌!) 三: 师:很好。大家谈了这么多,我们来简单看一下郑愁予的个人简历。也是为本课做一个总结。 放上投影片,老师带领学生们看一遍。 附:[郑愁予,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时期,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造新诗。不过,他说自己完全没有承袭古典诗词的遗产,大家认为他的诗有古典的神韵,只是因为他有古典诗人的情操,但诗的语言主要是白话,表现的也主要是自己的生活体验。 郑比较有名的诗作,比如、《水手刀》等,大多都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的,因此他被称为“浪子诗人”。对此,他不以为然,他说,“因为我从小是在抗战中长大的,所以我接触到中国的苦难,人民流浪不安的生活,我把这些写进诗里,有些人便叫我浪子。其实影响我童年和青年时代的,更多的是传统的仁侠精神。”也许正是仁侠精神和浪子情怀的结合,才使郑愁予的诗有如此动人的艺术魅力。 他的第一本诗集《梦土上》。] 四: 作业 ,课外扩展: 1、 为本诗写一个小的电影剧本。 2、 或者阅读郑愁予在1951年18岁时写的的《野店》,写一篇小的诗歌鉴赏。 附:[野店 是谁传下这诗人的行业/ 黄昏里挂起一盏灯/ 啊,来了······/ 有命运垂在颈间的骆驼/ 有寂寞含在眼里的旅客/ 是谁挂起这盏灯啊/ 旷野上,一个朦胧的家/ 微笑着······/ 有松火低歌的地方啊/ 有烧酒羊肉的地方啊/ 有人交换着流浪的方向······] 后记:这首小诗里的美丽而遗憾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每位同学的心。写作电影剧本的尝试也使他们空前活跃。这种互动性的学习也使他们对郑愁予在诗中运用的中国传统的古典诗歌的意象有了更深的把握。在学习中,教师有意把郑的个人经历放在后面讲,也为了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安徽省亳州市第一中学 王宇青 教学目标 体会诗歌优美深婉的意境. 掌握用比喻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把握诗歌意象,体会抒情主人公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优美深婉的意境. 2.掌握用比喻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本诗的古典意蕴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鉴赏法,情景入境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简介作者姓名由来("江晚正愁予,深山闻鹧鸪"),作者情怀(关怀社会关注民生疾苦),主要作品(《梦土上》),作品风格(以婉约见长,婉约如李商隐,豪放如李白)导入. 进入诗歌 整体感知 读 学生默读,初入诗境(要求学生注意音准,重音,节奏,语气,语调) 一生试读. 教师范读,指导重音,节奏,语气,语调. 学生自由读. 教师学生齐读 想 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诗歌化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 学生思考,教师巡回指点. 说 学生代表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想象的画面.教师总结. 画面一:江南小镇春意图 具体描述:(略)关键词——草长莺啼,花红柳绿,绿草茵茵,一片生机 画面二:小巷深宅清冷图 具体描述:(略)关键词——斑驳古旧,幽深绵长,凄清冷寂 画面三:马蹄声声图 具体描述:(略)关键词——过客,马儿,石板路 画面四: 深闺思妇图 具体描述:(略)关键把握闺中布置,思妇动作,表情,心理的变化 画面五:途中道白图 具体描述:(略)关键把握过客情感 整体把握诗意 A引导学生思索:从表达方式来看,这是一首什么诗 "我"对"你"的内心独白,——>抒情诗 能找出记叙的要素——>叙事诗 既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也可以说是一首叙事诗 共同明确: 时间:阳春 地点:江南小镇 人物:"我"——过客 "你"——思妇(还有两个没有出现的人物) 事件:"我"打江南走过,达达的马蹄声带给深闺中苦苦思念的"你"心潮的起落. B,学生自行概括诗意,教师总结: 本诗通过"我"一个匆匆的过客匆匆从江南走过为带给深闺中苦苦思恋等待归人的女子内心希望和失落而深感歉疚和无奈,表达了一份古老的情愫——闺怨. 具体赏析: 赏析引子 学生感情齐读 学生讨论研究交流: 内容:短短的二十字写出了"我"打江南走过带给思妇心潮起落的情景,格调清丽而婉伤. 表现形式及效果 比喻修辞和意象:莲花的开落——江南女子的美丽容颜 ——美丽容颜在等待中消退 ——思妇情感的起伏 长短句交错——短句暗示过客之匆匆,长句暗示思妇等待之漫长 学生再次感情诵读引子 赏析诗的第一小节 一生感情美读 学生齐读 学生讨论研究交流: 这一节主要以"我"之视角写思妇的心灵世界. 运用了四个比喻: 不揭的春帷——隔绝 向晚的街道——清冷沉寂 寂寞的城——孤苦寂寞 紧掩的窗扉——封闭 倒装句式 "街道向晚窗扉紧掩"化板为活,表意委婉 学生齐声美读. 赏析诗的第二小节 一生感情美读 学生齐读 学生讨论研究交流: 在全诗的作用:诗眼 名句赏析——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过客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是美丽的错误 (美丽——点燃了思妇重逢的希望 错误——马蹄声仅是从前面路过,不为她的期盼 而停住) 教师总结 这首诗格调清丽凄婉,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我们再次感情美读,尝试着背诵.(师生齐诵) 4.难点揣摩: 教师引导:我们读郑这首诗,总是咀嚼出浓浓的古典意蕴,这种古典意蕴具体表现在何处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主题——闺怨 人物形象——深闺思妇 意象——莲花,向晚,柳絮,东风 格调——清丽凄婉 扩展延伸 由此诗你能想到哪些表达闺怨主题的古诗词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 ——温庭筠《望江南》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 四,师生齐声背诵全诗. 汕头市潮南区砺青中学 郑光程 一、导入 : 李清照在它的词作《一剪梅》中说过:“此情无计可消除,才可眉头,却上心头”,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使人领略到她的万千愁情,给予人们无止境的遐想。蒋维翰在《春女怨》一诗中写道:“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儿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进得来?”诗中用了花树、庭院等冷景,通过写景状物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怨意。这些都是表示闺怨的作品,而当代中国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错误》,则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它是当代的闺怨诗,此诗美丽凄哀,人们评价它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 二、简介作者。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于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1949年他随家人去中国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继续从事写作。1955年中兴大学毕业后,在中国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他的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1968年,郑愁予35岁那年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1972年在爱荷华大学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转往耶鲁大学,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 三、放课文朗读录音,指名让一名学生朗读,教师评点。 四、整体把握诗意。 本诗写了两个人,“我”和“你”,“你”在闺中苦苦地等候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我”是一个过客,打江南经过,“我”的马蹄声让“你”产生了“我”就是“你”的“白马王子”的错觉,但可惜的是一瞬间的“惊喜”换来了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失望”。 五、分析诗的“前奏”。 1、学生齐读前奏部分,讨论前奏中比喻运用之妙。 2、教师分析:一个柔弱的女子,在闺中,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春去秋来,独守空房。“花无百日红”,加上“相思催人老”,无尽的相思折磨着她,使得她的容颜憔悴了。诗的前奏短句和长句交错,短句暗示过客之匆匆,长句暗示思妇等待之悠悠,诗人用“莲花的开落”来喻指女子红颜的消退。 板书: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 六、分析诗的第一部分: 1、学生齐读本部分。 2、问:从本部分看来,描写的应是春季的江南,春天到了,江南大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阳光明媚,百花盛开,草长莺飞,但这独处深闺中的女子却不能感觉到那温柔的春风,那婀娜的柳絮。作者描写它的心态时,连用了四个比喻,请找出来,并说说它反映了这个女子什么样的心绪? 明确:它的心如江南的这座小城一样,封闭、寂寞,又像傍晚的街道一样落寞、孤单;也像三月不揭的春帷般幽闭;更像紧掩的窗扉,把自己封闭了起来。虽然作者未言一“愁”字,但我们完全可以感觉到刘方平《春怨》中“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句的内涵。 从语言运用上来讲,第二、第四个比喻的原句应是“你的心恰若向晚的青石街道”“你的心是小小的紧掩的窗扉”,如今把“向晚”和“紧掩”倒装,化板为活,去俗生新,加强了语言的变化,婉曲的表现了思妇的怀人心理,描摹出思妇幽闭的内心世界,形象地刻画出一个寂寞女子哀怨的形象:怨妇的心封闭、沉闷、没有生气,在这个“城中”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街上寂无人迹,她将失望的心扉紧掩。 板书:寂寞的城 街道向晚 封闭、沉闷 春帷不揭 落寞、孤单 窗扉紧掩 3、问:这个女子的心情是封闭、沉闷、落寞的。春帷不揭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她的院子里没有人来,没有一点动静。 4、问:她甚至封闭到了连窗帘也不拉开的地步,那么,她在干什么? 明确:在等待。苦苦地守侯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出现。 板书:等待 七、分析诗的第二部分 1、过渡:闺中女子苦苦地等待她的心上人出现,那么,她等到了吗?她的心情又是如何变化的? 2、学生齐读本部分。 3、在百无聊赖中,街道上分明地传来了越来越近的“达达”的马蹄声,一丝希望在她心中升腾。大家设想一下,这个女子会做出什么动作来?她在那瞬间的心情又是如何的? 明确:她会快步走到窗前,迫不及待地揭开窗帘向外张望,满心希望马儿送来的是“她”的“白马王子”,心中充满了惊喜。 板书:(蹄声) 惊喜 4、问:事实又是如何?这女子的心理又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残酷的事实,马上的“我”只是“打江南走过”的一名“过客”,根本不是“她”期盼已久的“白马王子”。“她”只好千万个不愿意地放下了窗帘,悄然转过头去,双眼已经模糊;马上过客看到的,依然是一道凝滞的无情的帘子。这时,女子的心里充满了失望。 板书:(过客) 失望 5、问:请大家再深入思考一下,产生了这次错误之后,这女子的心理又会如何变化? 明确:她会在心里嗟叹“应念我,终日凝眸。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然后,她又会在“期待”到“惊喜”再到“失望”之间不断地反复。为什么呢? 明确:我们想象一下,这位过客走了之后,如果窗外又一次响起马蹄声,她会怎样?显然,她还是会重复刚才的动作,即使“过尽千帆皆不是”,但当第一千零一片帆过来之时,她还是会举目远眺,随帆移动自己的目光,无怨无悔。情至深处,“肠断白频洲”啊。 八、总结 1、问:本诗题为“错误”,这为什么是一个错误?(学生讨论,教师分析订正) 明确: (1)女子误以为“我”是她的心上人归来了; (2) “我”的出现打搅了深院中的女子。 2、问:为何又说这个错误是美丽的呢? 明确:达达的马蹄声给了女子希望,虽然最后以失望告终,但这过程是美丽的,因为女子的生活起了裢漪,有了情节,打破了原本的死寂。 板书:(美丽) (错误) 九、解决课后练习。 十、扩展 1、关于这首抒情短诗的内容有两种理解,一是错误因女子而起,一是错误因男子而起。你是怎么理解的?根据你的理解有情感的朗诵本诗。 提示:答案不求统一,但朗诵时可指导学生:理解不同,朗读的重音处理也就不同。 2、阅读郑愁予的《天窗》,体会其抒发的思想感情。 天 窗 郑愁予 每夜,星子们都来我的屋瓦上汲水 我在井底仰卧着,好深的井啊。 自从有了天窗 就象亲手揭开覆身的冰雪 ——我是北地忍不住的春天 星子们都美丽,分占了循环着的七个夜, 而那南方的蓝色的小星呢? 源自春泉的水已在四壁间荡着 那叮叮有声的陶瓶还未垂下来。 啊,星子们都美丽 而在梦中也响着的,只有一个名字 那名字,自在得像流水…… 这首诗的动人,是因为他用了鲜活的现代生活语言,表现了甚具古典意味的纯然之美。它是那么满溢着热切的情绪一—因为怀想着一个人,诗人自喻为天窗——并由这一情绪带动着意义的推展,使诗意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这过程中,读者的心被深深吸引,他们被一种美的情愫感动着,直到诗的末尾,当诗人的彩笔照出:“那名字,自在得像流水……”,心中虽意犹未尽,但却得到欣赏上的满足,并且领悟到,这“天窗”,是诗人的化身,而诗人之所以化身为天窗,乃是借此怀想一个人——“那南方的蓝色的小星”,于是,我们也会进一步发现,《天窗》一诗,原来是一首美丽的情诗。 附:整体板书设计 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 寂寞的城 街道向晚 封闭、沉闷 春帷不揭 落寞、孤单 窗扉紧掩 (蹄声) (过客) 等待 惊喜 失望 (美丽) (错误) 吐鲁番铁中刘松义 教学目标 : 了解现代诗歌与传统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关系,学会对比鉴赏诗歌的一些写作技法。 教学设想:对比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二.出示四首唐代闺怨诗和宫怨诗,总结其特点 1.蒋维翰《春女怨》 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儿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进得来? 2.王昌龄《西宫春怨》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3.白居易《春词》 低花树映小红楼,春入眉心两点愁;斜倚阑干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4.刘方平《春怨》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闺怨诗、宫怨诗的特点:含蓄,通过写景状物来抒发心中的怨意,其意象常有花鸟虫鱼、庭院、夜色、月色、高楼、树草等冷景。 三.对比学习《错误》 1.提问:有人说,此诗当属于欧洲现代派诗歌,有人认为此诗继承的还是中国诗歌的传统,你怎么评价? 提示,我们可从主体和意象及其写作技法分析。 2.关于这首抒情短诗的内容有两种理解,一是错误因女子而起,一是错误因男子而起,你是怎么理解的?根据你的理解有情感的朗诵本诗。 提示:答案不求统一,但朗诵时可指导学生理解不同,朗读的重音处理不同,通过朗读来理解。 3.诗歌的标题很有新意,它妙在何处? 明确:它概括了女子由期待到惊喜再到极度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 4.总结诗歌技法:结构上双线结构----纵线:自大景到小景,层次分明《江雪》;横线:倒叙结构。语言上----文字纯净清新,语言优美,意境深邃: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四.作业 《错误》是中国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于1954年写作的一首现代诗。全诗以江南小城为中心意象,写出了战争年月闺中思妇等盼归人的情怀,寓意深刻。是现代抒情诗代表作中之一。被海内外多次收入教科书与参考书。以下是应届毕业生教学反思网站为大家整理的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 第一单元的第三课中国当代诗三首中的《错误》是我走向三尺讲台的第一课时,在上这首诗歌的时候,我把所有的热情都表现出来,尽量的让学生看不出我紧张的情绪,这节课我以引发同学们的思考,发挥他们特有的语言和理解能力为主,设计问题由大到小,这节课下来,胡老师也对我的这一堂课作了评价,说我这一堂课非常的成功,在教学的过程中,很投入,导入设计也非常的好,让学生有了思考的空间,也没有看出有紧张的情绪,但是,以后上课的过程一定要注意板书的问题,因为在上课的过程中,同学们都在认真的听你讲解,而很多细节的地方他们可能不能记下来,时间长了他们也就忘记了,板书的设计其实就是让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有一个复习的依据。虽然成功了,也得到了指导老师的肯定,但是我课后也做了一定的反思,总觉得很多地方没有讲到,也有很多地方存在不足。 郑愁予的这首《错误》的原型是中国古典诗中的闺怨诗。而他之所以会选择“马蹄“作为意象,却是来自童年逃难的经历。他说:“小时候母亲和我走过一个小镇,那时还在抗战,我们忽然听到背后传来轰轰声响,后来就见到马匹拉着炮车飞奔而来,母亲和我站在路旁,看着战马与炮车擦身而过,这印象一直潜存在我的意识里,后来写《错误》这首诗时,这个意象自然而然的就浮现在脑海中,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才有此佳作的呈现。那我在教学过程中,我的导入非常简单,就是讲郑愁予是当代活跃在中国台湾诗坛的一位著名的诗人。曾经有人评价他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他能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诗句华美,而且绝对是现代的。” 他的这首《错误》被誉为是“现代抒情诗的绝唱”。你是否同意以上评价呢?《错误》这首诗歌又是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来感受这首诗歌。确实是疑问多多,一个人评价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就引起了同学们学习的好奇心,也在思考着为什么会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的诗人呢?这下,我对同学们发出这样的疑问表示很高兴,然而我对他们说:“今天我们就来解决所有的疑虑。首先请同学们根据你们的理解,发挥你们的想象,告诉我,这首诗隐含了什么样的故事,我以这个问题开始了这节课讲解,同学们也积极的思考问题并回答问题,在我以后的问题当中设计问题也环环相扣,也解答了同学们所提出的疑问。 中国的中国诗人怎么理解? 第一:郑愁予是中国人; 第二:中国诗人是说“他的诗歌具有中国的文学传统和特色。郑愁予的诗《错误》从中国诗歌的浓厚传统中吸取了丰富的养料,形成了浓厚的民族风格。但是讲到这里的时候,我没有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来加以给同学们巩固,这是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小失误,在讲到中国风的时候,我应该结合现在最有名的歌手周杰伦专辑当中的一些带有中国风特色的歌曲穿插在诗中进行讲解,这样更能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在用魏晨的一首《少年游》来诠释中国诗歌的特色风格。 这样的教学可能会使这堂课更加的有吸引力。 附: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项,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2、掌握用比喻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特色。 教学设想:教时:1课时。重点与难点:同1、2点。教法:边读边鉴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看两首词: 1、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唐词)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作者简介: 温庭筠,唐代人。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 注释:①斜晖:偏西的阳光。②脉脉:相视含情的样子。后多用以寄情思。③白蘋洲:长满了白色蘋花的小洲。 分析:起首两句,记一个怀人的女子早起用心梳洗后,倚着那面临江水的楼,切盼重逢。可千帆过尽,不见归舟,眼前已是脉脉斜晖、悠悠绿水,江天极目,情何能已。故末句,提出肠断之意,余味隽永。倚楼望归舟,极尽惆怅之情。 “过尽”两句,寓情于景。此处女子凝望之投入、凝恨之深重可见一斑,因而人称“千帆”二句“黯然魂消”也。 2、【宋】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其中有几句“想佳人妆楼顒(yǒng仰慕)望(顒望: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不但“归楼顒望”,甚至还“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望穿秋水 【宋】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② 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③ 关河冷落, 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④ 苒苒物华休。⑤ 惟水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 望故乡渺邈,⑥ 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 何事苦淹留?⑦ 想佳人妆楼顒望,⑧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⑨ 争知我,⑩ 倚阑干处, 正恁凝愁。⑾ 【作者】柳永是宋仁宗朝进士,原名三变。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仕途坎坷、生活潦倒,在世时不为人重,但因擅长填词,却深受歌妓们的欢迎和赏识,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是当时一大词家,他写下的几篇名阕,境界高绝,成为词史上的丰碑,千古传颂。如《雨霖铃》、《八声甘州》等,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他扩大了词境,所写内容不限于男女风月,尤工羁旅行役,佳作极多,许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文人的痛苦,真实感人。他还有相当多的词篇抒写了与歌妓舞女的诚挚恋情,有部分作品反映了她们悲酸的生活和她们要求过合理生活的愿望。 。【注释】①唐教坊大曲有《甘州》,杂曲有《甘州子》。因属边地乐曲,故以甘州为名。《八声甘州》是从大曲《甘州》截取一段而成的慢词。因全词前后共八韵,故名八声。又名《潇潇雨》、《宴瑶沁池》等。《词谱》以柳永为正体。九十七字,平韵。 ②潇潇:形容雨声急骤。 ③凄紧:一作“凄惨”。 ④是处:到处,处处。红衰翠减:红花绿叶,凋残零落。李商隐《赠荷花》:“翠减红衰愁煞人”。翠:一作“绿”。 ⑤苒苒:茂盛的样子。一说,同“冉冉”,犹言“渐渐”。物华:美好的景物。 ⑥渺邈:遥远。 ⑦淹留:久留。 ⑧顒望:凝望。一作“长望”。 ⑨天际识归舟:语出谢朓《之宣城郡出林浦向板桥》“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⑩争:怎。 ⑾恁:如此,这般。凝愁:凝结不解的深愁。 【品评】 这首望乡词通篇贯串一个“望”字, 作者的羁旅之愁, 飘泊之恨,尽从“望”中透出。上片是登楼凝望中所见,无论风光、景物、气氛,都笼罩着悲凉的秋意,触动着抒情主人公的归思。“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在深秋萧瑟廖廓的景象中表现游子的客中情怀,连鄙薄柳词的苏轼也以为“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宋赵令畤《侯鲭录》引。《能改齐漫录》作晁补之语)。下片是望中所思,从自已的望乡想到意中人的望归:她不但“归楼顒望”,甚至还“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望穿秋水之际,对自已的迟迟不归已生怨恨。如此着笔,便把本来的独望变成了双方关山远隔的千里相望,见出两地同心,俱为情苦。虽然这是想象之辞,却反映了作者对独守空闺的意中人的关切之情,似乎在遥遥相望中互通款曲,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从而暗示读者:其人未归而其心已归,这就更见出归思之切。另外,此词多用双声叠韵词,以声为情,声情并茂。双声如“清秋”、“冷落”、“渺邈”等,叠韵如“长江”、“无语”、“阑干”等。它们间见错出,相互配合,时而嘹亮,时而幽咽。这自然有助于增强声调的亢坠抑扬,更好地表现心潮的起伏不平。 李清照在它的词作《一剪梅》中说过:“此情无计可消除,才可眉头,却上心头”,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使人领略到她的万千愁情,给予人们无止境的遐想。当代中国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错误》,则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它是当代的闺怨诗,此诗美丽凄哀,人们评价它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 二、简介作者。(见课本注释①) 三、范读课文 四、整体把握诗意。 本诗写了两个人,“我”和“你”,“你”在闺中苦苦地等候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我”是一个过客,打江南经过,“我”的马蹄声让“你”产生了“我”就是“你”的“白马王子”的错觉,但可惜的是一瞬间的“惊喜”换来了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失望”。 五、分析诗的“前奏”。 1、学生齐读,讨论前奏中比喻运用之妙。 2、分析:一个柔弱的女子,在闺中,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春去秋来,独守空房。“花无百日红”,加上“相思催人老”,无尽的相思折磨着她,使得她的容颜憔悴了。诗的前奏短句和长句交错,短句暗示过客之匆匆,长句暗示思妇等待之悠悠,诗人用“莲花的开落”来喻指女子红颜的消退。 板书: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 六、分析诗的第一部分: 1、学生齐读。 2、问:从本部分看来,描写的应是春季的江南,春天到了,江南大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阳光明媚,百花盛开,草长莺飞,但这独处深闺中的女子却不能感觉到那温柔的春风,那婀娜的柳絮。作者描写它的心态时,连用了四个比喻,请找出来,并说说它反映了这个女子什么样的心绪? 明确:它的心如江南的这座小城一样,封闭、寂寞,又像傍晚的街道一样落寞、孤单;也像三月不揭的春帷般幽闭;更像紧掩的窗扉,把自己封闭了起来。虽然作者未言一“愁”字,但我们完全可以感觉到刘方平《春怨》中“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句的内涵。 从语言运用上来讲,第二、第四个比喻的原句应是“你的心恰若向晚的青石街道”“你的心是小小的紧掩的窗扉”,如今把“向晚”和“紧掩”倒装,化板为活,去俗生新,加强了语言的变化,婉曲的表现了思妇的怀人心理,描摹出思妇幽闭的内心世界,形象地刻画出一个寂寞女子哀怨的形象:怨妇的心封闭、沉闷、没有生气,在这个“城中”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街上寂无人迹,她将失望的心扉紧掩。 板书:寂寞的城 街道向晚 封闭、沉闷 春帷不揭 落寞、孤单 窗扉紧掩 3、问:这个女子的心情是封闭、沉闷、落寞的。春帷不揭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她的院子里没有人来,没有一点动静。 4、问:她甚至封闭到了连窗帘也不拉开的地步,那么,她在干什么? 明确:在等待。苦苦地守侯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出现。 板书:等待 七、分析诗的第二部分 1、过渡:闺中女子苦苦地等待她的心上人出现,那么,她等到了吗?她的心情又是如何变化的? 2、学生齐读。 3、在百无聊赖中,街道上分明地传来了越来越近的“达达”的马蹄声,一丝希望在她心中升腾。大家设想一下,这个女子会做出什么动作来?她在那瞬间的心情又是如何的? 明确:她会快步走到窗前,迫不及待地揭开窗帘向外张望,满心希望马儿送来的是“她”的“白马王子”,心中充满了惊喜。 板书:(蹄声) 惊喜 4、问:事实又是如何?这女子的心理又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残酷的事实,马上的“我”只是“打江南走过”的一名“过客”,根本不是“她”期盼已久的“白马王子”。“她”只好千万个不愿意地放下了窗帘,悄然转过头去,双眼已经模糊;马上过客看到的,依然是一道凝滞的无情的帘子。这时,女子的心里充满了失望。 板书:(过客) 失望 5、问:请大家再深入思考一下,产生了这次错误之后,这女子的心理又会如何变化? 明确:她会在心里嗟叹“应念我,终日凝眸。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然后,她又会在“期待”到“惊喜”再到“失望”之间不断地反复。为什么呢? 明确:我们想象一下,这位过客走了之后,如果窗外又一次响起马蹄声,她会怎样?显然,她还是会重复刚才的动作,即使“过尽千帆皆不是”,但当第一千零一片帆过来之时,她还是会举目远眺,随帆移动自己的目光,无怨无悔。情至深处,“肠断白蘋洲”啊。 八、总结 1、问:本诗题为“错误”,这为什么是一个错误?(学生讨论,教师分析订正) 明确: (1)女子误以为“我”是她的心上人归来了; (2) “我”的出现打搅了深院中的女子。 2、问:为何又说这个错误是美丽的呢? 明确:达达的马蹄声给了女子希望,虽然最后以失望告终,但这过程是美丽的,因为女子的生活起了裢漪,有了情节,打破了原本的死寂。 板书:(美丽) (错误) 九、解决课后练习。 十、扩展 1、关于这首抒情短诗的内容有两种理解,一是错误因女子而起,一是错误因男子而起。你是怎么理解的?根据你的理解有情感的朗诵本诗。 提示:答案不求统一,但朗诵时可指导学生:理解不同,朗读的重音处理也就不同。 附:整体板书设计 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 寂寞的城 街道向晚 封闭、沉闷 春帷不揭 落寞、孤单 窗扉紧掩 (蹄声) (过客) 等待 惊喜 失望 (美丽) (错误) 二. 教学目标: 1. 了解一些中国新诗不同的风格。 2. 感知优秀的外国诗歌作品,开阔眼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感受中、外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及其联系。 3. 深深思索每一位诗人通过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重难点: 1. 鉴赏诗中新颖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细腻的思想感情。 2. 体味诗中蕴含的哲理。 3. 感受中外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四. 知识分析: 1.《断章》分析 1.1了解作者 卞之琳,笔名:季陵,出生年月:19xx年12月8日。祖籍江苏溧水,19xx年生于江苏海门。1933年毕业于北平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徐的赏识,徐不仅将卞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诗刊》上发表,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给卞之琳编了一本取名为《乌雅集》的诗集,准备交新月书店出版(1931年徐空难去世后未能出版)。因为这段经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此外,在这一时期,卞之琳与何其芳、李广田还合出过一本名为《汉园集》的诗集,因此又被合称为汉园三诗人。以后,卞之琳还担任了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49—1952),中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务,是中国莎士比亚和英诗翻译名家。 主要作品:《汉园集》、《雕虫纪历》、《十年诗草》、《人与诗:忆旧说新山山水水》,《小说片断》、《莎士比亚悲剧论痕》、《莎士比亚悲剧四种》、《英国诗选》 1.2认识作品 卞之琳是30年代现代诗派的重要诗人,《断章》写于1935年,是卞之琳的代表作。这首诗虽只短短4行,却试图用简明的意象阐释深刻的道理。 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而相对于楼上的人来说,桥上的“你”就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相对于梦见“你”的人来说,“你”则像窗外的明月一样,“装饰”了他们的“梦”。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非常简单,好像看一遍就懂了。但看完后又觉得不全懂,似乎简单的字眼里藏着很深的道理。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这样看来,诗人的主要意图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如此抽象的哲理,却能通过这样一首极其短小、通俗易懂、画面鲜明的小诗表现出来,其高超的表现技巧令人佩服。 当然,也可以把这首诗当做情诗来读,这更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也更能引起他们阅读和探究的兴趣。 2.《风雨》 2.1了解作者 芦荻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三十年代曾编辑诗刊,解放后从事教学和文艺工作。1935年开始发表作品,出版有《桑野》《田园新歌》《海南颂》《芦荻抒情》等诗集。 2.2认识作品 一场暴风雨把整个世界变得天昏地暗。风雨中,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诗人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这首短诗。 这首诗的含意不难理解: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诗中,“大地的海”是一个独特的意象,它实际上是诗人用主观情绪折射客观现象所得到的结果。这个意象使我们知道诗人的人生坐标发生了动摇,对未来感到茫然。“大地的海”的意象是与风雨如晦的现实联系在一起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产生了“房舍如舟”“年轻的舵手”等联想,形象地表达了年轻人面对难以预料的世事,产生的一种被动、困惑、无助甚至有些害怕的心理感觉。 3.《错误》 3.1了解作者 郑愁予,中国台湾诗人,中国台湾“现代诗社”成员。祖籍河北,生于济南,1949年去中国台湾。其诗作表现手法很现代,而选择的意象,运用的词藻,传达的情感,却多是传统的,于现代精神感受中交织着宋词元曲的遗韵。诗集有《梦土上》《衣钵》《燕人行》等。 3.2认识作品 这首诗写于1954年,当时的郑愁予年仅21岁。他在原诗的《后记》中说:“童稚时,母亲携着我的手行过一个小镇,在青石的路上,我一面走一面踢着石子。那时是抗战初起,母亲牵着儿子赶路是常见的难民形象。我在低头找石子的时候,忽听背后传来轰轰的声响,马蹄击出金石的声音,只见马匹拉着炮车疾奔而来,母亲将我拉到路旁,战马与炮车一辆一辆擦身而过。这印象永久地潜存在我意识里。打仗的时候,男子上了前线,女子在后方等待,是战争年代最凄楚的景象,自古便是如此……母亲的等待是这首诗、也是这个大时代最重要的主题,以往的读者很少向这一境界去探索。”诗人这番话为我们找到了解读这首诗的钥匙。 这首诗的背景是狼烟四起的战争年代,诗的主人公“你”在江南小城里寂寞地等待着亲人从战场归来。“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这两句使我们知道了主人公容颜美丽如莲花,随着“我”的来而又去的脚步,这容颜经历了希望和失望,就像莲花绽放又凋零。主人公在寂寞中等待。寂寞是无形的,诗人用“东风不来”“柳絮不飞”“青石的街道向晚”“春帷不揭”“窗扉紧掩”等意象来指代女主人公寂寞的心情。 结尾一段,“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以“美丽”为定语修饰“错误”,具有一种错位的美学意义,使主题更具有表现性,更能感动读者。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使用倒装语句,如“青石的街道向晚”“小小的窗扉紧掩”,比起“向晚的青石街道”“小小的紧掩的窗扉”这样的表达,显然在意境和语气上都有更加悠长深远的韵味。我们也可以把这首诗解读成情诗,表达闺中怨妇盼望归人的心情。 4. 《回旋舞》 4.1了解作者 保尔•福尔(1872—1960)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福尔数十年如一日始终不懈地写作“巴拉德(歌谣)”,这是他毕生创作诗歌的固定形式。他的作品收入总集《法兰西巴拉德》,于1896年出版。后多次重版,每次都有所增益,直到1949年还有新版问世。戴望舒称他为“法国后期象征派中的最淳朴,最光耀,最富于诗情的诗人”。 4.2认识作品 在这首诗中,保尔•福尔用童话般的想像展示了“世界大同”的思想。 诗的前两节提出了两个假设。“假如全世界的少女都肯携起手来”“假如全世界的男孩都肯做水手”,这两个“假如”排除了全世界所有男孩女孩之间的误解、隔阂、歧视,甚至冲突。如果这两个充满童话色彩的假设能够实现,“她们可以在大海周围跳一个回旋舞”“他们可以用他们的船在水上造成一座美丽的桥”,那么全世界的男孩女孩将有可能组织起盛况空前的全球人类大联欢。正如诗的最后一节强调的:“人们便可以绕着全世界跳一个回旋舞,/假如全世界的男女孩都肯携起手来。” 5.《在一个地铁站》 5.1了解作者 庞德(1885——1973),美国诗人,意象派诗人,被文学史家称为“美英现代主义文学的助产士”。他很早就离开了故乡——爱达荷州。15岁入宾西法尼亚大学,19xx年获硕士学位。一度曾在印第安纳州的沃拜士学院任教。19xx年前往英国。19xx年他与友人一起创立了风靡一时的意象派。他的诗论对英美、现代诗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庞德乐于助人,他曾以不同方式帮助过乔伊斯、艾略特、弗罗斯特、海明威、叶芝等。庞德二战时居意大利。它主要的著作是他花了五十年心血写成的长诗《诗章》。长诗中有许多章节以中国为题材,他特别喜欢中国诗。他的译诗《神州集》出版后,受到普遍好评,成为意象派诗人学习借鉴的榜样。 5.2认识作品 这首短仅两行的小诗作于20世纪初,是最早的意象派诗歌之一。 诗的上下两行,分别呈现了两组互相对应的意象。一是地铁车站的人群中,幽灵般显现的面孔;二是湿漉漉的枝条上的许多花瓣。这两行诗句之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比喻关系,而是两组意象之间的相互叠加的关系。把这两组意象吸引在一起的力量,是诗人的直觉,它使两组意象在相互作用的状态下迸溅出诗的火花,产生深刻的意味。庞德自己说它是“一刹那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 这首诗在西方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把诗歌从19世纪陈旧的写作手法和抒情习惯中摆脱出来,给现代文学带来了启示。埃兹拉•庞德后来也成为意象派诗人的领袖。 【典型例题】 1. 阅读北岛《迷途》,对诗歌象征意义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沿着鸽子的哨音 我寻找你 高高的森林档住了天空 小路上 一棵迷途的蒲公英 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 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下 我找到了你 那深不可测的眼睛 a. “哨音”象征天使般的召唤,“森林”象征遮挡于前进道路的障碍因素。 b. “蒲公英”象征一时迷途的同伴,我与同伴一起找到追寻的目标。 c. “湖泊”象征追寻的归宿,它是作者心目中美好的理想。 d. “你”“眼睛”象征着深不可测的湖泊和清清一碧的湖水。 答案:d。 分析:这是一首从总体上采用象征手法的朦胧诗。象征,指用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意义。这是新诗常用的手法,这一手法打破了真实描写和直抒胸臆的传统表现手法。揭示作品的象征意义则是常见的考查内容。《迷途》按“追寻—被阻一归宿”的思路展开。“湖泊”“你”“眼睛”是同一概念,象征追寻的归宿,亦即心目中的美好事物、美好理想。“眼睛”具有比喻和象征双重特质,就湖水而言,是比喻,就全诗意象而言,则是一种象征。 2. 阅读康白情《草儿》(1919年),指出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 草儿在前, 鞭儿在后。 那喘吁吁的耕牛, 正担着犁鸢, 古着白眼, 带水拖泥。 在那里“一东二冬”地走着。 “呼——呼——” “牛,你不要叹气,快犁,快犁, 我把草儿给你”。 “呼——呼——” “牛,快犁快犁。 你还要叹气, 我把鞭儿抽你”。 牛呵! 人呵! 草儿在前, 鞭儿在后。 a. 诗中的“草儿”对牛而言,是一种生存诱惑,而“鞭儿”则象征着一种威胁压迫,这是“牛”的主人软硬兼施的两手。 b. “草儿在前,鞭儿在后”这种矛盾、险恶的境遇,使人感到牛辛苦拉犁的悲壮,“牛”的主人隶使牲口的狡黠。 c. 牛这一形象其实就是在田野上“一东二冬”地艰难劳作的中国穷苦农民的形象。 d. 诗人以悲天悯人的情怀,热情赞美以牛为代表的中国农民沉默坚韧的生命力与吃苦耐劳的精神。 答案:d 分析:诗人作于1919年的这首诗,表达了对中国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剥削阶级的愤恨,“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全诗的感情基调,对“牛”有哀其不幸之心,却无“热情赞美”之意,d项对诗人情感的把握是不准确的。 3. 阅读周作人《小河》(片断),指出对诗歌形式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 一条小河,稳稳地向前流动。 经过的地方,两面全是乌黑的土; 生满了红的花,碧绿的叶,黄的果实。 一个农夫背了锄来,在小河中间筑起一道堰。 下流干了; 上流的水被堰拦着,下来不得; 不得前进,又不能退回,水只在堰前乱转。 a. 每一诗行有一定的节拍,隔行押大致相同的韵,读起来琅琅上口。 b. 诗人以自己的情绪支配诗行,不受标点约束,每行无固定字数。 c. 诗歌语言口语化,从容不迫地传达出诗人舒缓的情绪。 d. 诗句的内在节奏十分和谐,与散文语言完全不同,给读者以美感。 答案:a 分析:新诗,包括两种诗体,即格律诗和自由诗。自由诗“无论篇幅的大小、句子的长短,还是平仄、押韵都不拘一格,甚至不用标点”(高中第四册《现代诗歌的鉴赏》)。周作人的《小河》被称为“白话诗史上第一首长诗”(茅盾),诗行、节拍、语言完全服从表情达意的需要。显然,这首诗是不押韵的,诗行的节拍也不一致。 【模拟试题】 1. 下列词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必竟 呕吐 好征兆 令人咋舌 b. 谛造 暴躁 大路货 独出新裁 c. 荏冉 山冈 刹那间 满目创痍 d. 浩翰 函养 棉制品 半身不随 2. 下列作家、年代(或国籍)、作品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卞之琳——现代——《断章》 保尔福尔——法国——《回旋舞》 b. 郑愁予——当代——《错误》 庞德——英国——《在一个地铁站》 c. 芦荻——当代——《风雨》 毛泽东——现代——《沁园春 长沙》 d. 艾青——现代——《我爱这土地》 余光中——当代——《乡愁》 3. 下列一组句子中修辞手法与其他句子不同的一项是( ) a. 我有年轻的舵手的忧怀。 b.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c.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 d. 他们可以用他们的船在水上造成一座美丽的桥。 4. 下面对庞德的《在一个地铁站》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准确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在走出地铁车站车厢那一瞬间的美感:一个阴沉的雨天,地铁车站人潮如流 ,突然黑压压的人群中闪现了一张张美丽动人的女子的脸庞,恰似朵朵开在湿漉漉的树枝上的美丽的花瓣。 b. 此诗妙在通过意象的叠加,用意象本身直接去激发读者的想象。诗中第一行的“面孔”与第二行的“花瓣”本无联系,但两个意象一旦叠加,就形成了相互映衬的比喻,成为一个新的意象复合体。 c. 小诗通过意象的描写营造了一种阴冷昏暗、压抑低沉的意境,暗示了作者对现代都市社会中冷漠的人际关系的厌恶和批判。 d. 综观全诗,“幽灵”一词揭示出那些“面孔”的出现在一瞬间就消失了,就像风雨中枝头上的“花瓣”,虽然美丽,但同样会很快凋零,作者似在感叹现代都市生活中的短暂易逝。 阅读《断章》完成下列题目 5. 诗句中出现四个“你”,所指代的对象是否同一人?为什么? 6. 这首诗以极精炼的语言描画了生活的一个片断,喻意朦胧,留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谈谈你对这首诗意境的理解? 7. 对沙白的《红叶》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风,把红叶,/掷到脚跟前。/噢,秋天!/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经霜后我才发现…… a. 诗歌开头用一个“风”和一个“掷”字,写出秋风尽吹,枝叶稀疏之状,是一幅简洁的秋色图,从这图景里看不出诗人的爱憎。 b. 诗中“噢”字以下,道出了诗人的领悟:已是深秋了,并点明对这些景物有独特的感受。 c. 此诗迥异于他人的新发现在于“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即赋予绿色以生命、和平、蓬勃生长之意。 d. 最后一句虚实兼备,既写出了树叶经霜变红的事实,也暗喻了作者经受风吹雨打,霜欺雪压的考验。 8. 对艾青《盼望》一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一个海员说,/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一个海员说,/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 1979年3月于上海 a. 诗人抓住轮船起锚出发和到港抛锚的两个瞬时场景,将现实生活中看得见的图景融入了对盼望的哲理思索,构成了令人回味的意境。 b. 海员们为什么喜欢“盼望出发”,又为什么高兴地“盼望到达”,诗中作了明确的回答。 c. 两位海员不同的心态,表达了同一种愿望,即对航海事业的无限热爱,暗示生活中不同的人们可以有共同的追求目标。 d. 这首小诗意象单纯,主体是两个海员的两句富于形象的话,而这两句话又由两个象征性的意象组成。 9. 对下面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远和近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a.《一代人》阐释的是:黑暗使一代人觉醒,使一代人产生更强烈的寻找光明的愿望与毅力。 b. 在目光可视之间,你与我的距离不可能远于你与云的距离,因此诗人的主观感觉有悖常理。 c. 《远与近》所写的是一种被扭曲了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显得那么孤寂而不可接近;人与自然反而拉近了距离,显得十分亲近。 d. 两首诗都有童稚和梦幻色彩,但细品却充满成年人的孤寂与忧伤。 【试题答案】 1. b 2. b 3. d 4. c 5. 如果理解为不是同一场景那么“你”指代对象应该是同一的均指在桥上看风景的人。如果理解为同一场景,那么“你”的指代对象似乎不是指同一人,一、二句中的“你”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人;三、四两句中的“你”可理解为在楼上看风景的人。 6. 可以理解为哲理诗,你看风景,你又成了别人印象的风景,世间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就有不同的意义,体现了事物的相对性。 7. c 作者在这里是将绿色与流血、奋斗、牺牲联系起来。 8. b 诗人没有说,留给读者去思考。艾青一贯强调诗歌的语言应富有启示性。 9. b 此说与诗的题旨不符。 郑愁予的《错误》教学案例 整体感知: 郑愁予是中国台湾当代著名诗人。他的名作《错误》被誉为“当代抒情诗的绝唱”。这首诗写的是江南一个小镇上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一个遗憾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兴趣盎然地鉴赏这首美丽的诗歌并针对其中鲜明的意象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要让学生懂得好的诗歌应给人无限的联想和想象空间。同时,让学生对郑的诗歌创作及特点有初步的了解。 地点:多媒体教室 方式:以诵读和互动讨论为主 一: 师:(导入 新课) 郑愁予是当代活跃在中国台湾诗坛的一位著名诗人。曾有人评价他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重音),他能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诗句华美,而且绝对是现代的。”他的这首《错误》并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你是否同意以上的这些评价呢?那这首诗又是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感受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 先学生自由读全诗,然后教师范读。 师:请注意本诗中一些特殊的句式和书面化的词语,请同学们指出来。 生:柳絮(xu)、跫(qiong)音、春帏(wei)、窗扉(fei) “如莲花的开落”、“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师:好的。请大家再齐读一遍。注意诗句的停顿和节奏。 生:齐读。 三: 师: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诗为什么起的诗题是“错误”呢?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这里隐含的一个小故事。 首先,大家先四人一组讨论一下。 生:(带着思考和问题进行热烈讨论)。 一生答:我这样理解: 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碰到一个痴痴等待丈夫或情人的闺中女子,她的心 “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东风”为她传递信息,又没有漫天飞舞的柳絮为她排解心中的相思。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也不揭开,无心去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此时教师点拨: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但又悠长深远)。 终于,她听到达达的马蹄,美丽的马蹄声,以为日夜盼望的心上人归来了。当打开窗扉的那一刻,看到的只是一个过路人。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这“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象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热烈鼓掌) 师:非常好。不错,这首诗是写了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写了一个遗憾的 过程。这很容易让人去描绘那时这样一幅幅画面。当他们双眼交错的一刹那,他们内心的琴弦是怎样被激荡起来的? 好,如果让你当导演,把这个相遇的过程拍一部小的电影短片,不知在座的各位会怎么去安排呢? 可以不拘于诗,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生:(热烈讨论) 一生:我有些想法,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时间:黄昏时分,火红的夕阳正放射着自己最后的光和热,慢慢向西天坠去。它的光辉照射着青石铺就的街道上。 地点:江南一小镇上。 人物:骑马的游子,女子。 过程:诗中的男主人公是个浪迹天涯的游子。一天傍晚,在江南的小镇上,在街道的尽头,慢慢走过来一匹马,马上坐着一蓝衣青年。那就是“我”,诗中的主人公。渐渐 落山的夕阳照射在青石铺就的街道上,小镇上异常安静。“我”骑马踱在青石上,发出有节奏的“达达”声。起风了,“我”的发丝微微地飘扬了起来。 然后镜头转到小巷中长满藤萝爬山虎的青石墙。 看着这些,“我”似乎若有所思。思什么不得而知,只听到“我”在轻轻吟诵席慕容的“如果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镜头转到小巷尽头一处闺楼之中,梳妆台前坐着一位女子,手中正刺绣,但眉头紧蹙,心不在焉。楼下传来小孩子嬉戏的声音,但她充耳不闻。 这时,自街道上由远而近传来达达的马蹄声。 略一迟疑,随即她又凝神细听,确实是达达的马蹄声。 一束灿烂的笑容自她脸上绽放开来。她放下手中的东西,冲到了窗前,推开窗子,朝街道上望去。 远远的,一个人向她走来。但,那张脸,却不是她所熟悉的那个人的。 (合)马上的人也注意到了她,停下了口中之词。当四目交错而过的那刻,影片响起了悠扬的音乐声。风起了,柳絮漫天飘洒起来。镜头慢慢向上拉升,雾色笼罩着小巷、小镇。 同学们都凝神静思了一会,热烈地鼓起了掌。 一生:我想补充一下。这时的“我”也可以牵着马。 另一生:结尾也可以响起江南小镇特有的街头叫卖声,让影片笼罩在江南特有的氛围中。 师:太好了。现在我们回到本诗,在本课的开头我曾经说过:杨牧曾评价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也就是说他和中国的“外国诗人”是不一样的。那些人用生疏恶劣的中国文字写他们的“现代感觉”。郑愁予不同,他的诗歌是中国化的,你是否同意呢?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在语言上还有哪些动人之处呢? 生:(讨论热烈)各抒己见。 一生:文章标题是用“错误”起名,而且是“美丽的错误”。“达达的马蹄”敲响了女子希望重逢的心灵深处,因而美丽。不过,这马蹄声仅仅从前面路过,并不为她的企盼而停驻,因而是个错误。这一起一伏,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给人跌宕起伏的感觉。 (师补充:这首诗所表现出的意境,又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有相似之处。这可以说成是它的中国性联想)。 一生:他在诗中还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古典诗歌的意象,如“莲花”、“柳絮”、“马蹄”、“春帏”。这些我们在古典诗词中见的较多。 (师补充:很好,举个例子。东风这一意象来自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所以讲郑具有很深的古典诗词的修养。) 停顿片刻,然后一生又问:诗中有句“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为什么这么说呢? 师:请大家一起来想一想。等待的季节漫长,莲花的开落也日复一日,时间在无声中流淌,作者在这里以音响的延伸来暗示容颜的逝去,体现了诗的渐进性和暗示性。这里,讲求的是诗句表达的一种节奏和韵味。在诗中还有几句也有这种效果,你们能找到吗? 生找到:“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师:很好。 一生:还有“达达”的马蹄声,这在中国文化里才有。这是中国文化传统约定的。 (鼓掌!) 三: 师:很好。大家谈了这么多,我们来简单看一下郑愁予的个人简历。也是为本课做一个总结。 放上投影片,老师带领学生们看一遍。 附:[郑愁予,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时期,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造新诗。不过,他说自己完全没有承袭古典诗词的遗产,大家认为他的诗有古典的神韵,只是因为他有古典诗人的情操,但诗的语言主要是白话,表现的也主要是自己的生活体验。 郑比较有名的诗作,比如《错误》、《水手刀》等,大多都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的,因此他被称为“浪子诗人”。对此,他不以为然,他说,“因为我从小是在抗战中长大的,所以我接触到中国的苦难,人民流浪不安的生活,我把这些写进诗里,有些人便叫我浪子。其实影响我童年和青年时代的,更多的是传统的仁侠精神。”也许正是仁侠精神和浪子情怀的结合,才使郑愁予的诗有如此动人的艺术魅力。 他的第一本诗集《梦土上》。] 四: 作业 ,课外扩展: 1、 为本诗写一个小的电影剧本。 2、 或者阅读郑愁予在1951年18岁时写的的《野店》,写一篇小的诗歌鉴赏。 附:[野店 是谁传下这诗人的行业/ 黄昏里挂起一盏灯/ 啊,来了······/ 有命运垂在颈间的骆驼/ 有寂寞含在眼里的旅客/ 是谁挂起这盏灯啊/ 旷野上,一个朦胧的家/ 微笑着······/ 有松火低歌的地方啊/ 有烧酒羊肉的地方啊/ 有人交换着流浪的方向······] 后记:这首小诗里的美丽而遗憾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每位同学的心。写作电影剧本的尝试也使他们空前活跃。这种互动性的学习也使他们对郑愁予在诗中运用的中国传统的古典诗歌的意象有了更深的把握。在学习中,教师有意把郑的个人经历放在后面讲,也为了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一、(课件展示1)导入 : 李清照在它的词作《一剪梅》中说过:“此情无计可消除,才可眉头,却上心头”,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使人领略到她的万千愁情,给予人们无止境的遐想。蒋维翰在《春女怨》一诗中写道:“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儿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进得来?”诗中用了花树、庭院等冷景,通过写景状物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怨意。这些都是表示闺怨的作品,而当代中国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错误》,则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它是当代的闺怨诗,此诗美丽凄哀,人们评价它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 二、(课件展示2)简介作者。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于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1949年他随家人去中国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继续从事写作。1955年中兴大学毕业后,在中国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他的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1968年,郑愁予35岁那年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1972年在爱荷华大学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转往耶鲁大学,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 三、(课件展示3)放课文朗读录音,指名让一名学生朗读,教师评点。 四、整体把握诗意。 本诗写了两个人,“我”和“你”,“你”在闺中苦苦地等候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我”是一个过客,打江南经过,“我”的马蹄声让“你”产生了“我”就是“你”的“白马王子”的错觉,但可惜的是一瞬间的“惊喜”换来了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失望”。 五、研讨新课: 学生思考: 1、中国闺怨诗一向是含蓄不露,不违温柔敦厚之旨,这首诗的风格也是明快而不直露,含蓄而不晦涩,委婉地抒写了离愁别绪,表达了一段缠绵悱恻的情怀。诗中所出现的意想也是传统的、中国的, 请同学们通读全诗,找找看那些是能够唤起你心中亲切联想的中国式的意想? (课件展示4) 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跫音(不响);春帷(不揭);小小的寂寞的城;小小的窗扉紧掩;青石的街道向晚。 2、这些意向写出了女子的怎样的心绪? 描写的应是春季的江南,春天到了,江南大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阳光明媚,百花盛开,草长莺飞,但这独处深闺中的女子却不能感觉到那温柔的春风,那婀娜的柳絮。它的心如江南的这座小城一样,封闭、寂寞,又像傍晚的街道一样落寞、孤单;也像三月不揭的春帷般幽闭;更像紧掩的窗扉,把自己封闭了起来。虽然作者未言一“愁”字,但我们完全可以感觉到刘方平《春怨》中“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句的内涵。但是闺中女子苦苦地等待她的心上人出现,说明了她对心上人的感情执着、专一。 3、闺中女子苦苦地等待她的心上人出现,那么,她等到了吗?她的心情又是如何变化的? 在百无聊赖中,街道上分明地传来了越来越近的“达达”的马蹄声,一丝希望在她心中升腾。大家设想一下,这个女子会做出什么动作来?她在那瞬间的心情又是如何的? 明确:她会快步走到窗前,迫不及待地揭开窗帘向外张望,满心希望马儿送来的是“她”的“白马王子”,心中充满了惊喜。 4、问:事实又是如何?这女子的心理又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残酷的事实,马上的“我”只是“打江南走过”的一名“过客”,根本不是“她”期盼已久的“白马王子”。“她”只好千万个不愿意地放下了窗帘,悄然转过头去,双眼已经模糊;马上过客看到的,依然是一道凝滞的无情的帘子。这时,女子的心里充满了失望。 5、问:请大家再深入思考一下,产生了这次错误之后,这女子的心理又会如何变化? 明确:她会在心里嗟叹“应念我,终日凝眸。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然后,她又会在“期待”到“惊喜”再到“失望”之间不断地反复。为什么呢? 明确:我们想象一下,这位过客走了之后,如果窗外又一次响起马蹄声,她会怎样?显然,她还是会重复刚才的动作,即使“过尽千帆皆不是”,但当第一千零一片帆过来之时,她还是会举目远眺,随帆移动自己的目光,无怨无悔。情至深处,“肠断白频洲”啊。 八、讨论 1、(课件展示5)问:本诗题为“错误”,这是一个怎样的错误?(学生讨论,教师分析订正) 明确: (1) 一方面:女子痴痴的深情,女子误以为我”是她的心上人归来了; (2) “我”的出现打搅了深院中的女子。 2、(课件展示6) 问:为何又说这个错误是美丽的呢? 明确:达达的马蹄声给了女子希望,虽然最后以失望告终,但这过程是美丽的,因为女子的生活起了裢漪,有了情节,打破了原本的死寂。 九讨论本诗的特色 1、结构美 (1)大景到小景再到特写:江南——小城——街道——帷幕——窗扉——马蹄; (2)倒装 :开头两句应该是结尾,倒叙式的结构,使得诗歌诗意盎然 。从语言运用上来讲,第二、第四个比喻的原句应是“你的心恰若向晚的青石街道”“你的心是小小的紧掩的窗扉”,如今把“向晚”和“紧掩”倒装,化板为活,去俗生新,加强了语言的变化,婉曲的表现了思妇的怀人心理,描摹出思妇幽闭的内心世界,形象地刻画出一个寂寞女子哀怨的形象:怨妇的心封闭、沉闷、没有生气,在这个“城中”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街上寂无人迹,她将失望的心扉紧掩。 2、语言美 (1)优美的意境、前后情景的逆转,具有高度的戏剧性 (2)、古典美:讲着一个永恒、美丽的中国的 故事。传达出了深层的中国传统意识 十(课件展示8)拓展延伸 2、阅读郑愁予的《天窗》,体会其抒发的思想感情。 天 窗 郑愁予 每夜,星子们都来我的屋瓦上汲水 我在井底仰卧着,好深的井啊。 自从有了天窗 就象亲手揭开覆身的冰雪 ——我是北地忍不住的春天 星子们都美丽,分占了循环着的七个夜, 而那南方的蓝色的小星呢? 源自春泉的水已在四壁间荡着 那叮叮有声的陶瓶还未垂下来。 啊,星子们都美丽 而在梦中也响着的,只有一个名字 那名字,自在得像流水…… 这首诗的动人,是因为他用了鲜活的现代生活语言,表现了甚具古典意味的纯然之美。它是那么满溢着热切的情绪一—因为怀想着一个人,诗人自喻为天窗——并由这一情绪带动着意义的推展,使诗意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这过程中,读者的心被深深吸引,他们被一种美的情愫感动着,直到诗的末尾,当诗人的彩笔照出:“那名字,自在得像流水……”,心中虽意犹未尽,但却得到欣赏上的满足,并且领悟到,这“天窗”,是诗人的化身,而诗人之所以化身为天窗,乃是借此怀想一个人——“那南方的蓝色的小星”,于是,我们也会进一步发现,《天窗》一诗,原来是一首美丽的情诗。 [打包下载] [引用该文] [发表评论] [转寄该文] [关闭窗口] 此文章相关评论: 该文章有2个相关评论如下:(点这儿论坛方式查看) ------------------------------------------------------------ davidluxiang 发表于: 2004/11/27 02:51pm 、(课件展示2)简介作者。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于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1949年他随家人去中国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继续从事写作。1955年中兴大学毕业后,在中国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他的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1968年,郑愁予35岁那年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1972年在爱荷华大学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转往耶鲁大学,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 我认为这部分可以省略,因为这是垃圾信息! 顶部 yuanling79 发表于: 2004/11/27 06:43pm 你说的是,但是这是我刚上班时候上的第一课所准备的教案。当然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诚恳的借鉴您的建议的! 那么您觉得在上新课的时候是否需要跟学生介绍一下作者的情况呢?给学生说一些这样的事实,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呢。特别是诗歌教学方面,您觉得联系作者本身的情况是否更有利于教学呢? [1] dsy 教学目标 :通过《错误》来进一步品味诗歌的趣味。 教学设计: 一、阅读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1、 这首诗写什么? 写思妇楼头,望人不归。用思妇的形象和动态,写她盼望与远人团聚的心理。用“独”写出的她的孤寂。自然景物的描写,景中有情,在思妇眼里:夕阳余辉脉脉含情,绿水悠悠,含恨无穷,不见远人归来,芳草离离,蘋花摇曳,让人愁思满怀。 2、 这首诗的特点是什么? 含蓄,精练,用拟人手法借夕阳流水来抒情。 二、阅读席慕容《悲喜剧》: 长久的等待又算得了什么呢/假如/过尽千帆之后/你终于出现/(总会有那么一刻吧) 当千帆过尽/你翩然来临/斜晖中你的笑容/那样真实/又那样地不可置信/白蘋洲啊/白蘋洲/我只剩下一颗悲喜不分的心 才发现原来所有的昨日/都是一种不可少的安排/都只为了/好在此刻/让你温柔怜惜地拥我入怀/(我也许会流泪/也许不会) 当千帆过尽/你翩然来临/我将藏起所有的酸辛/只是/在白蘋洲上啊/白蘋洲上/那如云雾般依旧漂浮着的/是我一丝淡淡的哀伤 1、 这首诗和上面的词之间的关系。 从词中脱胎而出,有词的痕迹,但内容上又有了增加,增加了一种可能性,所以称为《悲喜剧》 2、 你觉得这首诗怎么样?谈谈你的感受。 诗意不浓,没有词来得意味深远,耐人寻味。 一、阅读《错误》 1、 从主题上有闺怨诗的痕迹。继承了含蓄委婉的特点。可以和《悲喜剧》比较阅读。 本诗写了一个女子等待远人归来的主题。时光悠悠,莲花开了又落,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街上传来的马蹄声给处于忧愁包围之中的她带来希望,但那希望不过是个美丽的错误,那不是她所盼望的归人,而只是一个过客。 2、 对这首诗有没有其他的解读?你的理解怎样? 本题由同学自由发挥,没有限制。 错 误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幻灯片显示吕本中词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恰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1、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词牌名为《采桑子》。 2、“暂满还亏”是说 暂时的月圆月满终归还是要缺要亏的,好像是说夫妇间的聚少离多。 3、词中的“君”是离家在外的游子,抒情主人公是在闺中等待丈夫的思妇。 这种反映妻子思念外出远游的丈夫的诗词就是“思妇词”。这种“闺怨”题材的思妇词,古典诗词中比比皆是也。今天我们学习的郑愁予的诗歌《错误》是一首新诗,其中也有思妇闺怨的句子。 二、学习赏析《错误》 1、集体朗诵,感悟诗情。 2、幻灯显示《错误》,听朗诵录音,体会诗情。 3、解读诗作 思考回答: (1)“打”与“向晚”如何解释? “打”是“从”的意思,“向晚”指接近傍晚。 (2)“我”和“你”分别是什么人? “我”是一位游子,有“我打江南走过”句为证。 “她”是一位闺中思妇,有许多诗句为证,关键字是“等”。 (3)第一节第二句内蕴丰富,请用散文的语言把它传达出来。 时光流转,春秋代序,那美丽、纯洁如莲花的思妇的容貌,也在痴情地等待中衰老啦!“开落”写莲花,又写少妇的容颜和心境,暗示着时光的漫长。 (4) 诗歌中描写这个“思妇”——“你”,运用了哪些意象?请一一指出来。 诗歌中依次用了“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柳絮不飞”,“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向晚”,“春帷不揭”,“小小的窗扉”等意象来写思妇的痴情的期待,就是“等”。 (5) 能否给这些意象进行归纳分类,并指出这些意象的表达效果? 一类意象是作为比喻句的喻体出现,如“莲花的开落”,“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向晚”,“小小的窗扉”等四处意象。前者写“思妇”的容颜的衰老,后三者写“思妇”的心境的落寞。 第二类意象是与春天、三月有关的“东风不来”,“柳絮不飞”,“春帷不揭”等意象。春天来了,思妇却视而不见。以春天的烂漫来反衬思妇的落寞。综上,一类意象为比喻,一类意象为反衬。 (6) 那么,这位思妇可曾等到她的丈夫回来?诗歌中的“错误”错在哪里误在何处?既然是错误,有何谈美丽呢?思考后请举手回答。 “错误”在于那骑马的男子,第一人称的“我”,只是个陌生的过客,不是她的丈夫归来。说它美丽,是因为它曾经先引起了诗歌中女主人公情绪的激动。 4、证古诗词 类似的“美丽的错误”在你我他生活中都曾经出现过,在其他一些前人的诗词作品中也曾有所表现。我们来分析并指出以下两首词中的“美丽的错误”。 幻灯片显示温庭筠《梦江南》、柳永《八声甘州》。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颦洲。(温庭筠《梦江南》) 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 这两首词中的“美丽的错误”是什么呢? 温词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柳词的“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这两处都是写“美丽的错误”的。在这些词句中,我们一样感悟到了那幸福的激流袭过作者心头后迅速转变为深深的失落。 5、再次齐读诗歌,注意体味思妇等待丈夫归来的痴情和落寞。 6、写游子的语句和意象又有哪些呢? 江南→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紧掩的窗扉 文中不仅写了思妇对远行的丈夫的期待,也写了过客对家中妻子的思念,不仅写了幽闺之哀怨,还写了羁旅的愁苦。更进一步讲,诗歌所写的故事,不仅发生在两对夫妇间,而且发生在所有分离生活的夫妇间。 7、外出远游的丈夫思念家中的妻子和其他亲人所写的诗歌,文学史上也给予这一题材和主题的诗歌以专名,就是“游子谣”。 幻灯片显示《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师点拨:试想,夕阳西下,游子坐在那匹羸弱的马上,看着小桥流水旁炊烟袅袅升起的农家那一幅父慈子爱、夫唱妇随如此这般幸福和美的生活图景,他怎能不断肠呢? 看来,那些把妻子丢在家中,一个人去外面的世界打拼的游子的生活也很辛酸的啊!大家不妨大胆地假想一把,让这位马致远笔下的游子或者说过客踏着达达的马蹄走进小城,穿过青石铺就的街道,来到吕本中《采桑子》词中思妇的楼下,进而走到她的门口,再进而来到思妇的窗前。这位过客口渴了,他只是想要来思妇的窗前讨一碗清水,一碗凉白开而已。请大家注意,这位少妇却正在思念和等待外出远行的丈夫归来呢?当她听到了这位过客达达的马蹄声儿由远及近而来到她的门前时,此刻她的心情又如何呢? 学生回答:(-------) 启发:这位少妇的心中此刻肯定有一股幸福的激流涌过,她一定是赶快揭开那尘封了许久的窗帷,然后又赶快推开了那快要锈死的窗扉,去看是否是自己的丈夫归来了。然而她的希望再次落空了,那并非是 丈夫远游归来,而是另一个游子或者说一位过客在她的窗前要讨一碗水喝。错了,错了啊!她的心刚刚被高高地举起,现在又被重重地摔下。她的眼中流露出失望,她的心中充满了惆怅。 8、老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看到,《错误》这首诗不仅写了闺怨的思妇,而且写了苦旅的游子。它是一首思妇词,也是一篇游子谣。幻灯片显示 游子谣,写游子羁旅之苦; 思妇词,写思妇幽闺之怨。 在郑愁予的许多诗作中我们都感悟到了一种浓郁的古典美,而选用古典意象,采用传统题材,化用经典构思都是造成郑诗古典美的原因。《错误》的所有意象我们都似曾相识,都可以在唐诗宋词中找到大量的使用这些意象的句子;写游子羁旅之苦、写思妇幽闺之怨的题材更是从《诗经》直至新诗长期沿用的传统题材;“美丽的错误”这一经典构思在温词和柳词中又可以窥见它的影子。因此,我们可以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 《错误》这首诗歌学过之后,今后我们在自己的新诗习作中要自觉选用古典意象,采用传统题材,甚至化用经典构思来成就新诗的古典美。 三、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外收集“思妇”“游子”的诗词 推荐课外阅读书目: 《郑愁予诗选集》,中国台湾志文出版社1988版; 《新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版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以提高文学修养和创作水准。 2.培养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感悟诗歌意象,体味诗歌意境。 教学重点: 1.把握思妇词和游子谣等传统题材; 2.赏析郑愁予诗歌的古典美; 教学设想: 结合温庭筠《梦江南》、柳永《八声甘州》、吕本中《采桑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学习来体味古代游子与思妇的幽思愁绪,把握思妇词和游子谣等传统题材,赏析郑愁予诗歌的古典美。最后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并把《错误》改写为如张晓风《不朽的失眠》一般风格的抒情散文。 (吴玉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看两首词: 1、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唐词)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作者简介: 温庭筠,唐代人。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 注释:①斜晖:偏西的阳光。②脉脉:相视含情的样子。后多用以寄情思。③白蘋洲:长满了白色蘋花的小洲。 分析:起首两句,记一个怀人的女子早起用心梳洗后,倚着那面临江水的楼,切盼重逢。可千帆过尽,不见归舟,眼前已是脉脉斜晖、悠悠绿水,江天极目,情何能已。故末句,提出肠断之意,余味隽永。倚楼望归舟,极尽惆怅之情。 “过尽”两句,寓情于景。此处女子凝望之投入、凝恨之深重可见一斑,因而人称“千帆”二句“黯然魂消”也。 2、【宋】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其中有几句“想佳人妆楼顒(yǒng仰慕)望(顒望: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不但“归楼顒望”,甚至还“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望穿秋水 【宋】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② 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③ 关河冷落, 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④ 苒苒物华休。⑤ 惟水长江水, 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 望故乡渺邈,⑥ 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 何事苦淹留?⑦ 想佳人妆楼顒望,⑧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⑨ 争知我,⑩ 倚阑干处, 正恁凝愁。⑾ 【作者】柳永是宋仁宗朝进士,原名三变。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仕途坎坷、生活潦倒,在世时不为人重,但因擅长填词,却深受歌妓们的欢迎和赏识,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是当时一大词家,他写下的几篇名阕,境界高绝,成为词史上的丰碑,千古传颂。如《雨霖铃》、《八声甘州》等,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他扩大了词境,所写内容不限于男女风月,尤工羁旅行役,佳作极多,许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文人的痛苦,真实感人。他还有相当多的词篇抒写了与歌妓舞女的诚挚恋情,有部分作品反映了她们悲酸的生活和她们要求过合理生活的愿望。 。【注释】①唐教坊大曲有《甘州》,杂曲有《甘州子》。因属边地乐曲,故以甘州为名。《八声甘州》是从大曲《甘州》截取一段而成的慢词。因全词前后共八韵,故名八声。又名《潇潇雨》、《宴瑶沁池》等。《词谱》以柳永为正体。九十七字,平韵。 ②潇潇:形容雨声急骤。 ③凄紧:一作“凄惨”。 ④是处:到处,处处。红衰翠减:红花绿叶,凋残零落。李商隐《赠荷花》:“翠减红衰愁煞人”。翠:一作“绿”。 ⑤苒苒:茂盛的样子。一说,同“冉冉”,犹言“渐渐”。物华:美好的景物。 ⑥渺邈:遥远。 ⑦淹留:久留。 ⑧顒望:凝望。一作“长望”。 ⑨天际识归舟:语出谢朓《之宣城郡出林浦向板桥》“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⑩争:怎。 ⑾恁:如此,这般。凝愁:凝结不解的深愁。 【品评】 这首望乡词通篇贯串一个“望”字,作者的羁旅之愁, 飘泊之恨,尽从“望”中透出。上片是登楼凝望中所见,无论风光、景物、气氛,都笼罩着悲凉的秋意,触动着抒情主人公的归思。“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在深秋萧瑟廖廓的景象中表现游子的客中情怀,连鄙薄柳词的苏轼也以为“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宋赵令畤《侯鲭录》引。《能改齐漫录》作晁补之语)。下片是望中所思,从自已的望乡想到意中人的望归:她不但“归楼顒望”,甚至还“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望穿秋水之际,对自已的迟迟不归已生怨恨。如此着笔,便把本来的独望变成了双方关山远隔的千里相望,见出两地同心,俱为情苦。虽然这是想象之辞,却反映了作者对独守空闺的意中人的关切之情,似乎在遥遥相望中互通款曲,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从而暗示读者:其人未归而其心已归,这就更见出归思之切。另外,此词多用双声叠韵词,以声为情,声情并茂。双声如“清秋”、“冷落”、“渺邈”等,叠韵如“长江”、“无语”、“阑干”等。它们间见错出,相互配合,时而嘹亮,时而幽咽。这自然有助于增强声调的亢坠抑扬,更好地表现心潮的起伏不平。 李清照在它的词作《一剪梅》中说过:“此情无计可消除,才可眉头,却上心头”,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使人领略到她的万千愁情,给予人们无止境的遐想。当代中国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错误》, 教学过程 : 由吕本中词导入 。幻灯片显示吕本中词。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恰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教师吟咏,饱满的感情感染了学生。然后提问。 师问:请根据我们前面学过的词体知识确认这首词的词牌? 生甲答:《采桑子》。 前面学习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时懂得《采桑子》是双调,44字。 上阕四句,7、4、4、7,三平韵;下阕亦四句,7、4、4、7,三平韵。 据此,我推断此词的词牌为《采桑子》。 师问:生甲的判断正确吗? 众生齐答:正确! 师问:生甲的判断及其依据完全正确!下面我们来齐读这首《采桑子》,感悟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众生齐读。 下面继续提问。 师问:哪位同学来解释一下词中的“亏”与“满”两词的意义? 生乙答:满,此指月圆;亏,此指月缺。 师问生乙:那么,“暂满还亏”该如何解释? 生乙答:暂,暂时,暂且;还,仍然,还是。“暂满还亏”是说,暂时的月圆月满终归还是要缺要亏的,好像是说夫妇间的聚少离多。 师问:好!那么词中的“君”是什么意思? 生丙答:君,第二人称代词,你。 师问生丙:那么,词中的“君”,也就是第二人称的“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生丙答:“君”应该是一个外出的丈夫,词中的抒情主人公相应地应该是一位独守空闺的妻子。 师赞赏:好! 师解读诗歌大意。 月圆之夜,一位少妇却枕愁难眠。啊,原来是丈夫外出,没有和她厮守在一起,不能与她在这江畔高楼共赏这皎洁的明月了。也许已半载了,或者都三年了,他怎么还不回来呢?思夫不得,少妇便生哀怨之心。“正说反说,俱是愁痕。”(钱钟书语)读解词意,大略如此。综上,我们把此词定位为一首闺怨题材的思妇词。 幻灯片显示“思妇词”三字。 师问:在吕本中《采桑子》词中我们感悟了一位独守幽闺思念丈夫的妻子的哀怨和忧伤之情。请学生丁解释“思妇词”中之“思妇”一词为何意? 生丁率尔而对:思念妻子。思妇词就是思念妻子的诗词。 师问:请三思而后答!请结合《采桑子》词意,斟酌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 生丁匆忙否定前案,说:不!不!“思妇”一词在此不是“丈夫思念妻子”而是“妻子思念外出远游的丈夫”的意思。 师点拨:对!在此“思妇”一词,不是动宾短语,而是偏正词组。反映妻子思念外出远游的丈夫的诗词就是“思妇词”。这种“闺怨”题材的思妇词,古典诗词中比比皆是也。今天我们学习的郑愁予的诗歌《错误》是一首新诗,其中也有思妇闺怨的句子。下面我们来齐读全诗。 学生读书,感情饱满,进入了诗歌所描写的情境。学生齐读《错误》。 幻灯片显示郑愁予《错误》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学生齐读毕。 师趁热打铁:课前我问了几个学生,都说对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似懂非懂。在我刚才的启发和讲解之后,现在你们齐读郑愁予的《错误》并体味其主旨,或者稍微明朗些了吧。请思考下面问题。 师问:诗歌中的“打”和“向晚”如何解释? 生戊抢答:打,介词,从。向晚,指傍晚;向,接近。 师问:根据诗歌中的语句,判定“我”、“你”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生己答:“我”是一位游子,有“我打江南走过”句为证。 “她”是一位闺中思妇,有许多诗句为证,关键字是“等”。“等”字 涵盖第二节的内容。 师问:第一节第二句内蕴丰富,请用散文的语言把它传达出来。 生无人举手,无人对答。 师讲解:时光流转,春秋代序,那美丽、纯洁如莲花的思妇的容貌,也在痴情地等待中衰老啦!“开落”写莲花,又写少妇的容颜和心境,暗示着时光的漫长。 师问:第二节第五句和第二节第二句十分相似,请改变第五句。 生齐答:你的心是小小的紧掩的窗。 师问:好!大家都对了!请大家继续思考。描写诗歌中的这个“思妇”,也就是第二人称的“你”,运用了哪些意象?请一一指出来。 生庚答:诗歌中依次用了“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柳絮不飞”,“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向晚”,“春帷不揭”,“小小的窗扉”等意象来写思妇的痴情的期待,就是“等”。 师问:你能否给这些意象进行归纳分类,并指出这些意象的表达效果? 生迟疑后答:不会。 师问:请大家一起来思考这个问题。能否给这些意象进行归纳分类,并指出这些意象的表达效果? 生辛举手。 生辛答:我分为两类。一类意象是作为比喻句的喻体出现,如“莲花的开落”,“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向晚”,“小小的窗扉”等四处意象。前者写“思妇”的容颜的衰老,后三者写“思妇”的心境的落寞。 第二类意象是与春天、三月有关的“东风不来”,“柳絮不飞”,“春帷不揭”等意象。春天来了,思妇却视而不见。以春天的烂漫来反衬思妇的落寞。综上,一类意象为比喻,一类意象为反衬。 [1] [2] [3] [4] [5] [6] 下一页
郑愁予《错误》阅读题的答案 篇2
郑愁予《错误》阅读题的答案 篇3
郑愁予《错误》阅读题的答案 篇4
郑愁予《错误》阅读题的答案 篇5
郑愁予《错误》阅读题的答案 篇6
郑愁予《错误》阅读题的答案 篇7
郑愁予《错误》阅读题的答案 篇8
郑愁予《错误》阅读题的答案 篇9
郑愁予《错误》阅读题的答案 篇10
郑愁予《错误》阅读题的答案 篇11
郑愁予《错误》阅读题的答案 篇12
郑愁予《错误》阅读题的答案 篇13
郑愁予《错误》阅读题的答案 篇14
推荐作文:
- ·团队游戏方案
- ·关于幸福的高中议论文(精彩8篇)
- ·2022初中生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0篇大全
- ·读傅雷家书有感写作范文
- ·2022观看电影《小羊肖恩2》有感
- ·我是接班人安全出行从我做起直播观后感2022
- ·以窗外为题的作文10篇
- ·六年级学生我的爸爸作文600字
- ·关于《开学第一课》的观后感优秀心得10篇
- ·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300字左右10篇
- ·高考作文(精选9篇)
- ·西游记读后感范文通用11篇
- ·小学生庆元旦迎新年演讲稿
- ·我的春节作文400字13篇
- ·CMG纪录片绝笔观后感心得(7篇)
- ·2022建党节唱什么歌_建党节歌曲大全
- ·情感电台广播稿之单身的去向
- ·《呼啸山庄》学生经典读书笔记十篇
- ·初中校园经典随笔精选大全
- ·2022开学第一课观后感怎么写范文6篇
- ·我们班的活雷锋作文【9篇】
-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小学作文650字
- ·2022初中红楼梦读后感作文600字
-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
- ·开学第一课2022观后感(12篇)
- ·有趣的春节小学作文19篇
- ·《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精选8篇)
- ·成长回眸作文2000字优秀3篇
- ·2022冬至作文600字(12篇)
- ·2022开学第一课个人观后感心得体会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