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精选15篇)
文言文翻译 篇1
导学案资料之
高考语文文言文主观翻译题的八个关注点:
文言文翻译为高考必考题,并且从XX年开始,加大了考查力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能够更好地搞好文言文的复习备考,综观近几年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我们会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特别值得大家关注:
关注点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把握,仔细辨别。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
例1 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XX年高考上海卷)
分析 :此句中的“奇”字为意动用法,应译为“对……感到惊奇”。此句应译为: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
例2 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XX年高考广东卷)
分析:此句中的“穷”字是使动用法,应译为“使……窘迫”。此句应译为:从古至今,从无使他的臣民窘迫而自己能没有危险的。
例3 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XX年高考重庆卷)
分析:此句中的“晨”是名词用作状语,可译为“在早晨”“一大早”。如果不能识别名词活用就很难获得满分。此句应译为:侯可一大早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归还他的主人。
例4 大用则王,小用则亡。(XX年高考福建卷)
分析:此句中的“王”本为名词,在句中用做动词,译为“称王”。因此本句应译为: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例5 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XX年全国卷ⅱ)
分析:此句中的“丧”是动词的为动用法,应译为“为……治丧”。如果判断不出“丧”的活用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本句应译为:马患肥胖症而死,(庄王)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
关注点二、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题老师看重。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否则就极容易造成失分。
例6 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XX年高考安徽春招)
分析:此句为定语后置。“故为兵者”为“农”的后置定语,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定语还原到原来的位置,此句应译为:吴良想对原先当过兵的农民登记编册,老百姓十分恐慌。
例7 乃招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XX年高考浙江卷)
分析:此句中的“谕以祸福”为状语后置。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此句应译为: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福祸(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例8 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XX年高考天津卷)
分析:此句为以“…者…也”作标志的判断句。在翻译时必须将其译成“……是……”的格式,即: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终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如不能将此句式特点译出就很难得满分。
例9 赵国何求而不得也。(XX年高考天津卷)
分析:此句为宾语前置句。在翻译时必须将“何”回归其位。应译为: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
例10 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XX年高考广东卷)
分析:此句的“刚于为吏”属介词结构后置,“见忌于上”属于被动句式。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即:朱晖做官很正直,被上司嫉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关注点三、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常常是翻译题考查的重点。在具体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从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要对词语的不同义项加以区分辨别。
例11 范氏富,盍已乎?(XX年高考福建卷)
分析:句中的“已”是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停止;取消;已经;过分;语气词等。根据语境,可知“取消”义项最恰当。此句应译为: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
例12 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XX年高考全国卷)
分析:句中“罢”字是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停止;罢免;结束,遣散等。根据语境可知“结束,遣散”义项最恰当。此句应译为:裴侠说:“因为自己的口腹之欲而役使他人,这是我所不愿意做的。”于是全部都遣散了。
例13 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XX年高考山东卷)
分析:句中“剧”的常见义项有:厉害,严重;复杂,繁多等。根据语境可知“繁多”义项最合适。此句应译为:事物虽然繁多,一定经常到母亲那里看望问候才离开。
关注点四、成分省略
成分省略也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省略的成分通常是主语,宾语,介词宾语等。省略的成分常常是命题老师注意的地方,我们在翻译时一定要把省略的内容补出来。
例14 因乞李氏以归。(XX年高考湖南卷)
分析:此句中省略的成分是宾语“这部书”,翻译时应补出来,即,于是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
例15 主簿大惊,遽以白就。(XX年高考广东卷)
分析:此句中的“遽以白就”省略了介词“以”的宾语“之(这件事)”,在翻译时省略的内容要补上,即“遽以(之)白(于)就”。此句应译为:主簿非常吃惊,立即把(这件事)禀告阴就。
例16 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XX年高考湖北卷)
分析:此句中的“乃以告僧”省略了主语、宾语和名词性短语的中心语,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他们补出来。即:李超最初不说,尼姑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
关注点五、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非常普遍。这一知识点也是高考命题经常涉及到的内容。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尤其要特别注意那些存在古今异义的词语,千万不可以今译古。否则,就会出现错误。
例17 隐处穷泽,身自耕佣。临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XX年高考全国卷)
分析:此句中的“穷”不能译成“贫穷”“穷困”,而应该译成“偏僻”。因此该句应译为:(孟尝)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临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户。
例18 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XX年高考湖南卷)
分析:此句中的“学者”是古今异义的词语,不能译为“做学问的人”,而应译为“学习写文章的人”。即该句应译为:学习写文章的人应达到这个地步才罢休啊!
例19 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XX年高考浙江卷)
分析:此句中的“再”是古今异义的词语。应译为“两次”。即该句应译为:(任期)长的三年一轮换,(任期)短的一二年就轮换两次。
例20 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XX年高考全国卷ⅲ)
分析:此句中的“妻子”是古今异义的词语,应译为“妻子和儿女”。如果不能识别就会失去此点的得分。该句正确的翻译为:楚相孙叔敖,一生坚持廉洁的操守,现在妻儿老小却贫困到靠打柴为生。清官实在不值得做啊!
关注点六、单音节词
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为主,而古代汉语词汇与此相反,以单音节为主。此类知识点也常常是高考命题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因此,我们平时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加强对单音节词翻译的训练。在具体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轻易地把古汉语的词汇当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去解释。
例21 隐处穷泽,身自耕佣。临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XX年高考全国卷)
分析:此句中的“耕佣”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耕”和“佣”两个词,意思是“种田”“做工”。按照评分标准如若不能解释出“佣”的含义要扣分。所以该句应译为:(孟尝)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临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户。
例22 遂大困,寻死富阳。(XX年高考山东卷)
分析:此句中的“寻死”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寻”和“死”两个词,意思是“不久”“死在(富阳)”。该句应译为:于是极度贫困,不久死在富阳。
关注点七、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翻译时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译就会出现错误,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来翻译,不能擅自意译。
例23 其李将军之谓也!(XX年高考全国卷)
分析:此句中的“……之谓也”是固定格式,应译为“说的是……”。如不清楚此格式很容易误译成:大概是李将军说的吧!正确的翻译应为: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例24 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XX年高考湖北卷)
分析:此句中的“无以……”是固定格式,应译为“没有用来……的”。所以此句正确的翻译为:如今的朝臣当中,没有能够取代薛季昶的。
例25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分析:此句中的“……孰与……”是固定格式,应译为“与……相比……”。即此句应译为:我同城北的徐公比,谁更漂亮?
常见的固定结构还有:何以……为?(表反问语气,译为“为什么……”)、无乃……乎?(表示揣度语气,译为“恐怕……吧”)、奈……何?(表示用来询问的,“拿……怎么办”)、得无……乎?(表示怀疑与揣测语气,译为“恐怕……吧”)等。
关注点八、修辞知识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有的需将喻体直接换为本体,有的就需抓住喻体采用形象描绘的方式进行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应采用直接点明借代本体的方式进行翻译;如果采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方式,翻译时就要把相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是委婉的修辞方式,就要根据语境译出句中所要表达的意思。目前高考试题中虽然此知识点设题并不多,但今后是否会加大这方面的力度,我们很难知道。因此对这一知识点略做说明以备后患。
例26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991年高考全国卷)
分析:此句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方式。如果不了解此修辞方式很容易将此句误译为:不因为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悦,也不因为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伤。正确的翻译是要把相对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此句应译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悲伤。
例27 峰极危者,必跃而居其颠;洞极遂者,必猿挂蛇行,穷其旁出之窦。(XX年高考上海卷)
分析:该句中的“猿挂蛇行”是比喻的修辞方式,应译为“像猿一样悬挂,像蛇一样爬行”。如果不了解此修辞就很容易翻译错误。
例28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李密《陈情表》)
分析:该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此句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刘氏寿命将尽。在翻译时可采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其译为:只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就像太阳将要落到西山一样,奄奄一息,生命垂危。
例29 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采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方式。“金”是借代,代指“金属制成的刀剑”,属材料代物。翻译时要直接点明借代的本体,译为:金属制成的刀剑放在磨刀石上去磨就锋利。如果不了解该句中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
高考文言文翻译主要考查以上内容。因此,我们在文言文翻译的备考过程中,重点要从上述角度,揣摩命题者的意图,从而做到胸有成竹。惟其如此,我们才不会事半功倍。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考查的固然是整句的翻译,但命题者对文句的设定是独具慧眼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特殊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倒装等)和含有关键性词语的句子给考生翻译,并将其设定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
那么,怎样才能把握住这些得分点呢?在此将其系统地归纳如下。
一、词类活用要特别关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为动、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活用”。对活用词的翻译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所以我们在翻译活用的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所充当的成分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达到正确翻译的目的。
1. 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1]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解析]此句中的“亡”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是在连词(连词后一般跟动词)“则”之后,而“王”的位置与后一句的“亡”相同,两句对举,功能也应相同,故“王”是动词“称王”义。
[译文]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2. 动词的使动、意动、为动用法
[例2]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
[解析]此句中“请出之”的“出”从语法角度推断其肯定为动词,但如果直译成一般动词是不能体现出主语对宾语的主动性的,这时就应当考虑它是否属于使动或意动、为动用法。
[译文](万泉)县有十几个犯了轻罪的囚徒,适逢春末下了应时的雨,唐临禀告县令,请求(暂且)让他们出狱(耕种),县令不允许。
[例3]奇之,立许字以女。
[解析]此句中“奇之”的“奇”肯定为动词,但如果译成“奇怪”,句子明显讲不通,此时不妨往其它方面想一想。比如师说中“不耻相师”中的“耻”字就是典型的意动用法——认为……耻辱。
[译文]认为他品质非凡,立刻许诺把女儿嫁给他。
[例4]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解析]此句中“丧”如果直译成“哭”,看似通顺,但与下文意思不符,若从为动的角度翻译,则通畅无阻。
[译文]马患肥胖症而死,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
3.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例5]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解析]此句中“贤”和“愚”本为形容词,但形容词是不能充当句子主语的,由此可以判定这两个词的词性发生了改变,应当是名词的功能。具体翻译时可用替换法分别译为“有才德的人”“愚笨的人”。
[译文]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
二、特殊文言句式在翻译中要体现出它的特殊性
文言句式已纳入今后高考的考查范围,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点,特别要掌握好几个特殊句子——“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在翻译时,判断句一定要译成“……是……”或“……不是……”的格式;省略句要将省去的内容补全;被动句要体现出被动的关系;倒装句要将颠倒的语序理顺,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1. 判断句
[例6]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解析]本句中“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所以考生必须将本句译成“……是……”的格式。
[译文]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中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
2. 省略句
[例7]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
[解析]此句中“不足为也!”省略了主语,翻译时应把主语“廉吏”补出来。
[译文]楚相孙叔敖坚守廉洁一直到死,如今老婆孩子身处困境,背柴为生,廉吏不值得做啊!
3. 被动句
[例8]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解析]本句能否得分的关键就在于“见……于”表示的被动关系能否译出。
[译文]朱晖做官时很刚正,被上司忌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4.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例9]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解析]本句中的“求”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作宾词提前了,翻译时必须将“何”归到它原来的位置上(“求”后面),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译文]在赵国这片土地上我想要得到什么难道还得不到吗!
[例10]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
[解析]此句中“于勾践”是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翻译时应将它提到动词“求哀请命”之前。
[译文]吴王被困在姑苏城上,向勾践哀求饶他性命。
三、注重对关键实词的翻译
所谓关键实词,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或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句子中的关键实词,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有无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翻译时首先要联系全文,特别要结合上下句语境仔细推敲,以防误译。其次要准确运用“组词法与替换法”来完成文言文向现代汉语的转换。
[例11]常以木枕布衾质钱,人重其贤,争售之。
[解析]本句中“质”“售”两字甚为关键,如误译则句意必然不准。“质”,“典当、典押”的意思,这个意思在教材中未出现过,需要考生利用上下文来推断。“售”,“买”而非“卖”,古今异义词,和现代汉语截然不同。
[译文](阳城)经常拿木枕和布被去典押换钱,人们敬重他的贤德,争着买他的东西。
[例12]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
[解析]此句中的“谢”,不是现代汉语中的“感谢”义,而表示“谢罪、道歉”的意思。
[译文]一会儿,郭崇韬进来向世宗谢罪,通过冯道化解了与世宗的冲突。
四、虚词是句子的润滑剂
虚词是句子构成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试大纲18个文言虚词中经常考的有“因、以、于、乃、其、为、则”等,考前应当注意把它们的用法进行归纳并强化训练以加深印象。翻译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注意上下文的关系,注意意思的衔接和连贯。
[例13]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
[解析]此句的翻译,虚词是关键点,“以”,介词,“为了”的意思;“乃”,副词,“于是、就”的意思;“悉”,副词,“全部”的意思。
[译文]裴侠说:“因为饮食而役使人,是我不做的事。”于是把他们全都遣散了。
五、不忽略句子中隐含的语气
句子的语气也是句子构成中的一个重要成分,如果考生在翻译时丢失了原句中隐含的语气,那么翻译也就失真了。
[例14]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解析]此句除了是一个宾语前置句外,关键还要能看出这是一个反问句。
[译文]在赵国这片土地上我想要得到什么难道还得不到吗!
[例15]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解析]此句中“贤而多财”的“而”不表示“递进或转折”关系,它隐含着一种假设语气。这一点,能看出来的考生并不多。
[译文]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
以上从五个方面谈了高考命题者在文言文翻译中设置的采分点,也是同学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应予强化的着力点。当然除了要特别注重以上五个方面外,同学们还应注意句子整体上的通顺,无病句,注意书写大方、清晰,这是许多老师在阅卷中的真切感受。总之,只要同学们尽了最大的努力,答卷时格外细心,文言文翻译是可以一分不丢的。
文言文翻译 篇2
必考题型——文言文翻译指津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考查的固然是整句的翻译,但命题者对文句的设定是独具慧眼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特殊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倒装等)和含有关键性词语的句子给考生翻译,并将其设定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
那么,怎样才能把握住这些得分点呢?在此将其系统地归纳如下。
一、词类活用要特别关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为动、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活用”。对活用词的翻译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所以我们在翻译活用的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所充当的成分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达到正确翻译的目的。
1. 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1]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解析]此句中的“亡”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是在连词(连词后一般跟动词)“则”之后,而“王”的位置与后一句的“亡”相同,两句对举,功能也应相同,故“王”是动词“称王”义。
[译文]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2. 动词的使动、意动、为动用法
[例2]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
[解析]此句中“请出之”的“出”从语法角度推断其肯定为动词,但如果直译成一般动词是不能体现出主语对宾语的主动性的,这时就应当考虑它是否属于使动或意动、为动用法。
[译文](万泉)县有十几个犯了轻罪的囚徒,适逢春末下了应时的雨,唐临禀告县令,请求(暂且)让他们出狱(耕种),县令不允许。
[例3]奇之,立许字以女。
[解析]此句中“奇之”的“奇”肯定为动词,但如果译成“奇怪”,句子明显讲不通,此时不妨往其它方面想一想。比如师说中“不耻相师”中的“耻”字就是典型的意动用法——认为……耻辱。
[译文]认为他品质非凡,立刻许诺把女儿嫁给他。
[例4]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解析]此句中“丧”如果直译成“哭”,看似通顺,但与下文意思不符,若从为动的角度翻译,则通畅无阻。
[译文]马患肥胖症而死,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
3.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例5]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解析]此句中“贤”和“愚”本为形容词,但形容词是不能充当句子主语的,由此可以判定这两个词的词性发生了改变,应当是名词的功能。具体翻译时可用替换法分别译为“有才德的人”“愚笨的人”。
[译文]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
二、特殊文言句式在翻译中要体现出它的特殊性
文言句式已纳入今后高考的考查范围,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点,特别要掌握好几个特殊句子——“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在翻译时,判断句一定要译成“……是……”或“……不是……”的格式;省略句要将省去的内容补全;被动句要体现出被动的关系;倒装句要将颠倒的语序理顺,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1. 判断句
[例6]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解析]本句中“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所以考生必须将本句译成“……是……”的格式。
[译文]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中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
2. 省略句
[例7]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
[解析]此句中“不足为也!”省略了主语,翻译时应把主语“廉吏”补出来。
[译文]楚相孙叔敖坚守廉洁一直到死,如今老婆孩子身处困境,背柴为生,廉吏不值得做啊!
3. 被动句
[例8]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解析]本句能否得分的关键就在于“见……于”表示的被动关系能否译出。
[译文]朱晖做官时很刚正,被上司忌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4.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例9]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解析]本句中的“求”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作宾词提前了,翻译时必须将“何”归到它原来的位置上(“求”后面),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译文]在赵国这片土地上我想要得到什么难道还得不到吗!
[例10]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
[解析]此句中“于勾践”是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翻译时应将它提到动词“求哀请命”之前。
[译文]吴王被困在姑苏城上,向勾践哀求饶他性命。
三、注重对关键实词的翻译
所谓关键实词,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或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句子中的关键实词,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有无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翻译时首先要联系全文,特别要结合上下句语境仔细推敲,以防误译。其次要准确运用“组词法与替换法”来完成文言文向现代汉语的转录。
[例11]常以木枕布衾质钱,人重其贤,争售之。
[解析]本句中“质”“售”两字甚为关键,如误译则句意必然不准。“质”,“典当、典押”的意思,这个意思在教材中未出现过,需要考生利用上下文来推断。“售”,“买”而非“卖”,古今异义词,和现代汉语截然不同。
[译文](阳城)经常拿木枕和布被去典押换钱,人们敬重他的贤德,争着买他的东西。
[例12]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
[解析]此句中的“谢”,不是现代汉语中的“感谢”义,而表示“谢罪、道歉”的意思。
[译文]一会儿,郭崇韬进来向世宗谢罪,通过冯道化解了与世宗的冲突。
四、虚词是句子的润滑剂
虚词是句子构成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试大纲18个文言虚词中经常考的有“因、以、于、乃、其、为、则”等,考前应当注意把它们的用法进行归纳并强化训练以加深印象。翻译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注意上下文的关系,注意意思的衔接和连贯。
[例13]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
[解析]此句的翻译,虚词是关键点,“以”,介词,“为了”的意思;“乃”,副词,“于是、就”的意思;“悉”,副词,“全部”的意思。
[译文]裴侠说:“因为饮食而役使人,是我不做的事。”于是把他们全都遣散了。
五、不忽略句子中隐含的语气
句子的语气也是句子构成中的一个重要成分,如果考生在翻译时丢失了原句中隐含的语气,那么翻译也就失真了。
[例14]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解析]此句除了是一个宾语前置句外,关键还要能看出这是一个反问句。
[译文]在赵国这片土地上我想要得到什么难道还得不到吗!
[例15]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解析]此句中“贤而多财”的“而”不表示“递进或转折”关系,它隐含着一种假设语气。这一点,能看出来的考生并不多。
[译文]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
以上从五个方面谈了高考命题者在文言文翻译中设置的采分点,也是同学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应予强化的着力点。当然除了要特别注重以上五个方面外,同学们还应注意句子整体上的通顺,无病句,注意书写大方、清晰,这是许多老师在阅卷中的真切感受。总之,只要同学们尽了最大的努力,答卷时格外细心,文言文翻译是可以一分不丢的。
文言文翻译 篇3
文言文翻译为高考必考题,并且从XX年开始,加大了考查力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能够更好地搞好文言文的复习备考,综观近几年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我们会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特别值得大家关注:
关注点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把握,仔细辨别。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
例1: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分析:此句中的“奇”字为意动用法,应译为“对……感到惊奇”。此句应译为: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
例2: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分析:此句中的“穷”字是使动用法,应译为“使……窘迫”。此句应译为:从古至今,从无使他的臣民窘迫而自己能没有危险的。
例3: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
分析:此句中的“晨”是名词用作状语,可译为“在早晨”“一大早”。如果不能识别名词活用就很难获得满分。此句应译为:侯可一大早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归还他的主人。
例4: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分析:此句中的“王”本为名词,在句中用做动词,译为“称王”。因此本句应译为: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例5: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分析:此句中的“丧”是动词的为动用法,应译为“为……治丧”。如果判断不出“丧”的活用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本句应译为:马患肥胖症而死,(庄王)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
关注点二: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题老师看重。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否则就极容易易造成失分。
例6: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
分析:此句为定语后置。“故为兵者”为“农”的后置定语,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定语还原到原来的位置,此句应译为:吴良想对原先当过兵的农民登记编册,老百姓十分恐慌。
例7:乃招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
分析:此句中的“谕以祸福”为状语后置。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此句应译为: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福祸(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例8: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分析:此句为以“…者…也”作标志的判断句。在翻译时必须将其译成“……是……”的格式,即: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终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如不能将此句式特点译出就很难得满分。
例9:赵国何求而不得也。(XX年高考天津卷)
分析:此句为宾语前置句。在翻译时必须将“何”回归其位。应译为: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
例10: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分析:此句的“刚于为吏”属介词结构后置,“见忌于上”属于被动句式。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即:朱晖做官很正直,被上司嫉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关注点三: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常常是翻译题考查的重点。在具体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从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要对词语的不同义项加以区分辨别。
例11:范氏富,盍已乎?
分析:句中的“已”是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停止;取消;已经;过分;语气词等。根据语境,可知“取消”义项最恰当。此句应译为: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
例12: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
分析:句中“罢”字是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停止;罢免;结束,遣散等。根据语境可知“结束,遣散”义项最恰当。此句应译为:裴侠说:“因为自己的口腹之欲而役使他人,这是我所不愿意做的。”于是全部都遣散了。
例13: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
分析:句中“剧”的常见义项有:厉害,严重;复杂,繁多等。根据语境可知“繁多”义项最合适。此句应译为:事物虽然繁多,一定经常到母亲那里看望问候才离开。
关注点四:成分省略
成分省略也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省略的成分通常是主语,宾语,介词宾语等。省略的成分常常是命题老师注意的地方,我们在翻译时一定要把省略的内容补出来。
例14:因乞李氏以归。
分析:此句中省略的成分是宾语“这部书”,翻译时应补出来,即,于是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
例15:主簿大惊,遽以白就。
分析:此句中的“遽以白就”省略了介词“以”的宾语“之(这件事)”,在翻译时省略的内容要补上,即“遽以(之)白(于)就”。此句应译为:主簿非常吃惊,立即把(这件事)禀告阴就。
例16: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
分析:此句中的“乃以告僧”省略了主语、宾语和名词性短语的中心语,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他们补出来。即:李超最初不说,尼姑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
关注点五: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非常普遍。这一知识点也是高考命题经常涉及到的内容。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尤其要特别注意那些存在古今异义的词语,千万不可以今译古。否则,就会出现错误。
例17:隐处穷泽,身自耕佣。临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分析:此句中的“穷”不能译成“贫穷”“穷困”,而应该译成“偏僻”。因此该句应译为:(孟尝)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临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户。
例18: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分析:此句中的“学者”是古今异义的词语,不能译为“做学问的人”,而应译为“学习写文章的人”。即该句应译为:学习写文章的人应达到这个地步才罢休啊!
例19: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
分析:此句中的“再”是古今异义的词语。应译为“两次”。即该句应译为:(任期)长的三年一轮换,(任期)短的一二年就轮换两次。
例20: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
分析:此句中的“妻子”是古今异义的词语,应译为“妻子和儿女”。如果不能识别就会失去此点的得分。该句正确的翻译为:楚相孙叔敖,一生坚持廉洁的操守,现在妻儿老小却贫困到靠打柴为生。清官实在不值得做啊!
关注点六:单音节词
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为主,而古代汉语词汇与此相反,以单音节为主。此类知识点也常常是高考命题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因此,我们平时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加强对单音节词翻译的训练。在具体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轻易地把古汉语的词汇当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去解释。
例21:隐处穷泽,身自耕佣。临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分析:此句中的“耕佣”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耕”和“佣”两个词,意思是“种田”“做工”。按照评分标准如若不能解释出“佣”的含义要扣分。所以该句应译为:(孟尝)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临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户。
例22:遂大困,寻死富阳。
分析:此句中的“寻死”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寻”和“死”两个词,意思是“不久”“死在(富阳)”。该句应译为:于是极度贫困,不久死在富阳。
关注点七: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翻译时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译就会出现错误,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来翻译,不能擅自意译。
例23:其李将军之谓也!
分析:此句中的“……之谓也”是固定格式,应译为“说的是……”。如不清楚此格式很容易误译成:大概是李将军说的吧!正确的翻译应为: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例24: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
分析:此句中的“无以……”是固定格式,应译为“没有用来……的”。所以此句正确的翻译为:如今的朝臣当中,没有能够取代薛季昶的。
例25: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分析:此句中的“……孰与……”是固定格式,应译为“与……相比……”。即此句应译为:我同城北的徐公比,谁更漂亮?
常见的固定结构还有:何以……为?(表反问语气,译为“为什么……”)无乃……乎?(表示揣度语气,译为“恐怕……吧”)、奈……何?(表示用来询问的,“拿……怎么办”)、得无……乎?(表示怀疑与揣测语气,译为“恐怕……吧”)等。
关注点八:修辞知识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有的需将喻体直接换为本体,有的就需抓住喻体采用形象描绘的方式进行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应采用直接点明借代本体的方式进行翻译;如果采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方式,翻译时就要把相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是委婉的修辞方式,就要根据语境译出句中所要表达的意思。目前高考试题中虽然此知识点设题并不多,但今后是否会加大这方面的力度,我们很难知道。因此对这一知识点略做说明以备后患。
例2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分析:此句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方式。如果不了解此修辞方式很容易将此句误译为:不因为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悦,也不因为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伤。正确的翻译是要把相对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此句应译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悲伤。
例27:峰极危者,必跃而居其颠;洞极遂者,必猿挂蛇行,穷其旁出之窦。
分析:该句中的“猿挂蛇行”是比喻的修辞方式,应译为“像猿一样悬挂,像蛇一样爬行”。如果不了解此修辞就很容易翻译错误。
例28: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李密《陈情表》)
分析:该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此句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刘氏寿命将尽。在翻译时可采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其译为:只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就像太阳将要落到西山一样,奄奄一息,生命垂危。
例29: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采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方式。“金”是借代,代指“金属制成的刀剑”,属材料代物。翻译时要直接点明借代的本体,译为:金属制成的刀剑放在磨刀石上去磨就锋利。如果不了解该句中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 高考文言文翻译主要考查以上内容。因此,我们在文言文翻译的备考过程中,重点要从上述角度,揣摩命题者的意图,从而做到胸有成竹。惟其如此,我们才不会事半功倍。
文言文翻译 篇4
(请同学们认真摘抄,用心体会,力争使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所提高)
保留法 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器具等,可保留不变。例如: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勾践灭吴》) ——“越王”是官名,“勾践”是人名,“会稽”是山名,翻译时保留不变。全句可译为“越王勾践退守在会稽山上”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是时间,“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全句可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季,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 补充法 古代汉语中有很多省略现象,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份。例如: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 ——动词“告”的后边省略了代词“之” ,全句可译为“项伯于是连夜骑马奔驰到刘邦的军营,把事情全都告诉了他。” 荆州之民附曹者,逼(于)兵势耳。(《赤壁之战》) ——动词“逼”后边省略了介词“于”,全句可译为“荆州的百姓依附曹操的原因,是被他的兵势所逼罢了” 删除法 删去不译的词。例如: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夫”是发语词,译时应删去。全句可译为“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逍遥游》) ——“之”位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应删去,句可译为“鹏鸟飞往南海时,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 替换法 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例如: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而”“翁”“汝”应分别换成“你”“爹”“你”。全句可译为“你 爹回来,自会和你再算账的”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氏将伐颛臾》) ——“邦”应换成“国家”。全句可译为“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好好把守“ 调整法 文言文中变式句(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较多,翻译时,这些句子的词序需要调整。例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不余欺”调整为“不欺余”。全句可译为“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调整为“能不易其志之缙绅”,全句译为“大宦官魏忠贤作乱时,能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官吏,中国这么大,能有几人呢 ?” 选择法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较为常见,因此,选择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例如: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兵”是一个多义词,它的义项共五条:a.兵器; b.士兵; c.军队; d.军事; e.战争。这个句子用a项最恰当。全句译为“砍下树木作为兵器,举起竹竿作旗帜”。 去今之墓而葬焉,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去”是一个多义词,它的义项共四条:a.离开;b.废除;c.距离;d. 前往。这个句子用C项最恰当。全句可译为“距现在修墓并将他们安葬在这里,那时间只有十一个月罢了。” 灵活法 遇到活用词时,应灵活地译出该词的活用意义。例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水”译为“游泳”。名词活用为动词,全句可译为“借助船只远行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一”译为“统一”,数词活用为动词 全句可译为“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 固定法 文言文中的固定格式有固定的译法。例如: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无乃……与”是固定格式,译为恐怕……吧”全句可译为“恐怕应该责备你吧?” 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将军列传》 ——“……之谓也”是固定格式,译为“说的就是……吧!”全句可译为“大概说得就是李将军吧?” 意译法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例如: 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 ——举起马鞭子驾御天下。(直译) ——用武力来统绐各国.(意译) 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直译) ——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已有.(意译) 在实际运用中,上述九种翻译的方法往往要结合使用,要注意各个不同方面的要求,才能辩清词义,译出忠实原文、表意明确语言而又通畅的好句子来。 学习目标: 1、 通过自己对语句的翻译,归纳总结出语句翻译的规律和技巧 2、 通过训练,落实掌握好高考文言翻译的方法技巧。 学习过程: 一、考点阐释 XX年江苏《考试说明》对文言文翻译要求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并且要求古文翻译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这一考点要求考生具备两项能力:第一能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的能力;第二,能准确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能力。 在做文言文翻译题时,要注意坚持以下两个原则: (1)、不脱离语境原则 文言文翻译时一定要把句子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理解它的真正意思,即通常说的“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有些词多义,但放在具体句子中它的义项就确定了;代词指代的内容,只能根据上下文去推断;虚词用法灵活,但在语境中的用法也是固定的。 (2)、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原则 直译是依据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对译,字字句句要落实并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直译以后,语意仍不明朗,甚至十分拗口,就要用意译来辅助。字字落实,符合原意,能直译就直译,不能直译才意译。 二、高考例题 例1:(XX年高考江苏卷 文章见实词推断学案)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高考资源网 (1)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2)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高考资源网 (3)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高考资源网 例2、(XX年高考江苏卷 文章见实词推断学案)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2)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 (3)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三、规律总结 a组: 1、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3、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b组: 1、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3、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c组: 1、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2、今王田猎于此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组: 1、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3、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e 组 :1、 欲呼张良与俱去 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3、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f组: 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3、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总结 四、课堂训练 1、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延陵季子出游,见路有遗金。当夏五月,有披裘而薪者,季子呼薪者曰:“取彼地金来!”薪者投镰于地,瞋目拂手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视之下,仪貌之庄,语言之野也?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季子谢之,请问姓字。薪者曰:“子皮相之士也,何足语姓字!”遂去不顾。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 (2) 薪者曰:“子皮相之士也,何足语姓字!”遂去不顾。 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昔者,秦缪公乘马①而为败②,右服③失而野人④取之。缪公自往求之,见野人方将食之于岐山之阳。缪公叹曰:“食骏马之肉而不饮酒,余恐其伤女也!”于是遍饮而去。处一年,为韩原之战。晋人已环缪公之车矣,晋梁由靡已扣缪公之左骖矣,晋惠公之右路石奋殳⑤而击缪公甲,缪公中指者已六扎矣。野人之尝食马肉于岐山之阳者三百有余人,毕力为缪公疾斗于车下,遂大克晋,反获惠公以归。此《诗》文所谓曰:“君君子则正,以行其道;君贱人则宽,以尽其力”者也。人主胡可以无务行德爱人乎? 【注】①马:此指马车。②败:此指车坏。③右服:右侧驾辕的马。④野人:此指农夫。⑤殳:一种兵器。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野人方将食之于岐山之阳。 (2)于是遍饮而去。 (3)毕力为缪公疾斗于车下。 (4)人主胡可以无务行德爱人乎? 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秦以关中之地,日夜东猎六国,百有余年,悉禽灭之。虽云得地利,善为兵,故百战百胜,以予考之,实六国自有以致之也。韩、燕弱小,置不足论。彼四国者,魏以惠王而衰,齐以闵王而衰,楚以怀王而衰,赵以孝成王而衰,皆本于好兵贪地之故;魏承文侯、武侯之后,表里山河,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而惠王数伐韩、赵,志吞邯郸,挫败于齐,军覆子死,卒之为秦国所困,国日以蹙,失河西七百里,去安邑而都大梁,数世不振,讫于殄国。闵王承威、宣之后,山东之建国莫强焉,而狃①于伐宋之利;南侵楚,西侵三晋,欲并二周而为天子,遂为燕所屠。虽赖田单之力,得复亡城,子孙沮气,孑孑自保,终堕秦计,束手为虏。怀王贪商於六百里,受诈张仪,失其名都,丧其甲士,不能偿,囚辱以死。赵以上党之地,代韩受兵,利令智昏,轻用民死,同日坑于长平者过四十万,几于社稷为墟,幸不即亡,终以不免。此四国之君,苟为保境睦邻,畏天自守,秦虽强大,岂能加我哉!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狃(niǔ):贪。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皆本于好兵贪地之故。 (2)惠王数伐韩、赵,志吞邯郸,挫败于齐。 (3)山东之建国莫强焉,而狃于伐宋之利。 (4)怀王贪商於六百里,受诈张仪,失其名都。 4、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董叔将娶于范氏》 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焉。”他日,董祁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注]①系援:(作为)绳梯攀援(上去)。这里指通过婚姻关系往上爬。 ②董祁:范献子妹妹,嫁给董叔后,改称董祁。③纺:系。 ①范氏富,盍已乎! ②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③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5、 (XX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家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人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 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戮。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東缚而柙 [xiá,木笼]以予齐。 (节选自《管子•小匡》) [注] 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来缚而柙以予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XX年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张自新传 [明]归有光 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①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髫龀丧父,家计不能支。母曰:“吾见人家读书,期望青紫②,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为书?”自新涕泣长跪,曰:“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黧黑。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搒掠无完肤。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 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吴中子弟多轻儇③,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议论古今,意气慷慨。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竟何如?”目直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补学官弟子员,学官索贽金甚急,自新实无所出,数召笞辱,意忽忽不乐,欲弃去,俄得疾卒。 归子曰: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俦人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颜色。笑骂纷集,殊不为意。其自信如此。以自新之才,使之有所用,必有以自见者。沦没至此,天可问邪?余悲自新之死,为之叙列其事。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六 有删节) [注]①屹屹:同“矻矻”,勤奋不懈的样子。②青紫:古代公卿经带之色,这里俯楷高官昱爵。③儇:轻佻,不庄重。④弟子员:生员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5分) 译: (2)自薪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4分) 译: 7、(XX年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少为亲人赵伯符所知。谦年十七,伯符为豫州刺史,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妹,乡里称其敦睦。出为句容令,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泰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为司徒参军,言之明帝,擢为明威将军、巴东建平二郡太守。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谦曰:“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何烦兵役,以为国费。”固辞不受。至郡,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竞饷金宝,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及掠得生口,皆放还家。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郡境翕然,威信大著。齐初,为宁朔将军、钱唐令,治烦以简,狱无系囚。及去官,百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遣,追载缣帛以送之,谦却不受。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车厩居焉。明帝将废立,欲引谦为心膂,使兼卫尉,给甲杖百人,谦不愿处际会,辄散甲士,帝虽不罪,而弗复任焉。天监六年,出为辅国将军、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九年,以年老,征为光禄大夫。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高祖笑曰“朕使卿智,不使卿力。”谦自少及老,历二县五郡,所在廉洁。居身俭素,夏日无帱帐,而夜卧未尝有蚊蚋,人多异焉。年逾九十,强壮如五十者,每朝会,辄先众到公门。力于仁义,行己过人甚远。从兄灵庆常病寄于谦,谦出行还问起居。灵庆曰:“向饮冷热不调,即时犹渴。”谦退遣其妻。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及融死,以礼殡葬之。众咸服其行义。十五年,卒官,时年九十二。 (节选自《梁书•孙谦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 (2)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 8、(XX年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庠、遂序、国学之法立乎其中。则士朝夕所见所闻,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其服习必于仁义,而所学必皆尽其材。一日取以备公卿大夫百执事之选,则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备选者,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不待阅习而后能者也。高考资源网 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高考资源网 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当此之时,学稍稍立于天下矣。犹曰:“州之世满二百人,乃得立学。”于是慈溪之士不得立学,而为孔子庙如故。庙又坏不治。令刘君在中言于州,使民出钱,将修而作之,未及为而去。后林君肇至,则曰:“古之所以为学者,吾不得而见,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虽然,吾之人民于此不可以无教。”即因民钱作孔子庙,而治其四旁,为学舍讲堂其中,帅县之子弟,赵先生杜君醇为之师,而兴于学。高考资源网 林君固贤令,而慈溪小邑,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无水旱之忧也。无游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杂;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而吾所见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杜君者,越之隐君子,其学行宜为人师者也。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夫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而今之吏,其势不能以久也。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高考资源网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4分) (2)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6分) 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任务。通过翻译,可以更加深刻地弄懂文言文,也能锻炼自己驾驭现代汉语的能力。 文言文今译有一些要求。 1、 要求准确地表达原意 文言文的原意是什么,我们翻译的时候就应该表达成什么,不能走样,尤其是不能按照今天理解去翻译。如: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A北山的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着。 B而且北山的愚公,年纪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着。 A和B翻译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对"且"的理解上。"且"是副词"将要",不是连词"而且",所以A是对的,B不准确。 (2)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A啊!除了这样的人,我跟谁是一起的呢? B啊!除了这样的人,我跟谁有同样的归属呢? 问题出在对"归"的不同理解上。"归"有回归(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归附(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归类、归属(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聚集(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等意义。这里是"归类"的意义,就是"在一起",因此A是对的,B不准确。 (3)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饥者,蒙袂、辑履,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礼记 檀弓下》) A齐国发生了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放了食物,等待饥民来,给他们吃。有个人饿得很厉害,用衣袖蒙着脸面,拖着鞋子,踉踉跄跄地走来。黔敖见了,左手拿着饭菜,右手端着汤,吆喝道?quot;喂!快来吃吧?quot;那饥民抬眼望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吆喝来的饭菜才饿到这个地步的。"黔敖跟在后面表示歉意,但是这个人始终不肯吃,便活活饿死了。 B齐国发生了大饥荒,黔敖在路上做饭,等待饥民来吃。有个饿人,用衣袖蒙着脸面,拖着鞋子,踉踉跄跄地走来。黔敖见了,左边拿着饭菜,右边端着水,喊道:"喂!快来吃吧!"那饥民抬眼望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吆喝来的饭菜才饿到这个地步的。"黔敖便表示歉意,但是这个人始终不肯吃,便活活饿死了。 A和B有几处不相同。A把"为食"翻译成"在路上放了澄?quot;,B翻译成"在路上做饭",都可以,翻译不同,问题不大,两种说法都通。至?quot;食之",A翻译成"给他们吃",B翻译成"等待饥民来吃",还是A准确,因为"食si之"是给人吃的意思,带有主动性,可以表现一种施舍的意迹环氤杀欢氐却筒蛔既妨恕?quot;……右执饮,曰"的"曰",A翻译成"吆喝",很准确,表现了施舍者的傲气;B翻译成"喊道",傲气就没有了。对于"从而",A翻译成"跟在后面",表现了施与者诚心道歉的神态;B翻译成"便"就缺少诚意了。所以比较起来,A是对的,B不准确。 2、 尽可能照顾原文的语法结构 有时候,原文的语法结构是很有讲究的,翻译的时候用尽量照顾,尽量跟原文的语法结构一致。 (1) 余心方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 A我心里害怕想回去,可是这时从水上发出了很大的声音。 B我心里害怕,想回去,这时从水上发出了很大的声音。 A、B都准确,但是,A能够反映原文的语法结构。"余心方动欲还"是紧缩句,翻译成紧缩句"我心里害怕想回去"能够反映原文的结构,表示一种急切的心情;B翻译成复句"我心里害怕,想回去",语法结构不一样,急切的心情削弱了。另外,原文?quot;而", A翻译了,B没有翻译。能够翻译的要尽量翻译,才能准确反映原文的语法结构。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A人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呢? B人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谁都有疑难问题。 A的前一个句子有"的",能够反映原文中的"者",后一个句子使用了疑问句句式,都反映了原文的语法结构,意思就表达得更加精确;B没有"的",没有使用疑问句句式,原文的语气就没有反映出来。所以还是A比B好。 (3)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关而止,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悦之。然宣王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三石实也,九石名也。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尹文子·大道上》)(注:"说"通"?quot;。强,强弓。三石dan:三百六十斤。中关,拉开一半。) A齐宣王喜爱射箭,喜欢人家夸耀他能够使用强弓,其实他用的弓只要三百多斤的力气就可以拉开。他在大臣面前显示弓,大臣们都拉着弓试一试,都只拉到一半,便说:"拉开它至少要一千多斤的力气,不是大王,谁能拉得开?"宣王非常高兴。但是,宣王用的不过是三百多斤的弓,但是他一辈子都以为自己拉开了一千多斤的弓。三百多斤是实,一千多斤是名,宣王喜欢的是名而失了实。 B齐宣王喜爱射箭,特别喜欢人家夸耀他能够使用强弓,其实他用的弓不过是三百多斤的弓。在大臣面前显示弓,大臣们都拉着弓试一试,都只拉到一半,便说:"拉开它至少要一千多斤的力气,不是大王,别人谁也拉不开。"宣王非常高兴。但是,宣王拉的不过是三百多斤的弓,但是他一辈子都以为自己拉开了一千多斤的弓。三百多斤是实,一千多斤是名,宣王喜欢的是名而失了实。 A的"喜欢"前面没有"特别"这个状语,符合原文的情况;B有这个状语倒不准确了。"其实所用不过三石",A翻译成"其实他用的弓只要三百多斤的力气就可以拉开",补充了省略的"拉开",能够更加准确反映原文的语法结构;B翻译成"其实他用的弓不过是三百多斤的弓"成了判断句,意思走了样。"非大王孰能用是"实际上是反问句,A翻译成"不是大王,谁能拉得开?"语气跟原文一致;B翻译成"不是大王,别人谁也拉不开",没有反问语气了。所以语法结构跟原文一致是有好处的。不过,也不能机械地理解这一点。"以示左右"省略了主语,A补充了主语,翻译成"他在大臣面前显示弓",比也省略了主语的B翻译得好。 3、译文要尽可能顺当 译文要尽量使用口语,要十分通顺得体。做到这些是不容易的,因为文言文同现代文有许多地方不一样,翻译的时候,我们很可能模仿原文进行翻译,做到通顺得体就比较困难了。例如文言文的省略成分很多,要补充得恰到好处,使语句通顺流畅,就要克服不少困难。例如: (1)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 A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娜舛悸敉炅耍皇O乱恍┕峭贰V型居龅搅肆街焕牵街焕墙艚舻馗牛吡撕茉丁? B一个屠户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都没有了,只有一些剩骨。中途两只狼紧紧跟着走了很远。 A把"晚"翻译成"傍晚",比较合理;如果是天黑了,那一切是怎么看见的呢?B翻译成"晚上"就含糊一点了。A把"肉尽"翻译成"肉都卖完了"比较合理,因为这是屠户的工作;B翻译成"肉都没有了"就含糊一些。A把"止有剩骨"翻译成"只剩下一些骨头",很明确,而且符合口语;B翻译?quot;只有一些剩骨",这"剩骨"就不是口语了。"途中两狼",A翻译成"中途遇到了两只狼",加上了谓语"遇到";B翻译成"中途两只狼",然后把"紧紧跟着走了很远"当作谓语,十分简练,但是两只狼突如其来,与上文连接不太紧。A、B两则译文都是对的,但是A比B质量更高。 (2)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六国论》) A齐国人没有贿赂秦国,但是终于还是跟着其他五个国家灭亡了,为什么?齐国跟秦国友好而不帮助那五个国家。那五个国家都已经灭亡,齐国也就免不了了。 B齐国人没有贿赂秦国,但是终究还是跟着五国灭亡了,这是为什么呢?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五国都已经灭亡,齐国也就免不了灭亡了。 对于"五国",A都翻译成"其他五个国家 那五个国家",口语化,比B的"五国"好。A把"终"翻译成"终于",B翻译成"终究",还是A更符合口语。至于"何哉",A翻译成"为什么",很精练,也符合口语;B翻译成 "这是为什么呢", 主谓齐全,完整、严密,但是及A那么口语化。 (3)子墨子北之齐,遇日者。日者曰:"帝以今日杀黑龙于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以北。"子墨子不听,遂北,至淄水不遂,而返焉。日者曰:"我谓先生不可以北。"子墨子曰:"南之人不得北,北之人不得南,其色有黑者,有白者,何故皆不遂也?且帝以甲乙杀青龙于东方,以丙丁杀赤龙于南方,以庚辛杀白龙于西方,以壬癸杀黑龙于北方,若用子之言,则是禁天下之行者也。是围心而虚天下也,子之言不可用也?quot;(《墨子·贵义》) (注:日者,从事占卜的巫师。帝,天神。不遂,没有达到目的。甲乙、丙丁、庚辛、壬癸,表示不确定的日期。用,听从。围心,违心。虚天下,使天下空虚,意思是使天下的人都不能互相来往。) A墨子要到北方的齐国去,碰到一个占卜的巫师。巫师说:"天帝今天要在北方杀黑龙,先生的皮肤跟黑龙的颜色一样,我说你可千万不要向北走啊。"墨子不听他的,一直往北走。到了淄水,过不了河,只好往回走。巫师见到了墨子,说:"我对你说过不要往北走嘛。"墨子说:"照你说的办,南方人不能到北方,北方人不能到南方,人们的肤色有黑有白,为什么都不能走动呢?况且昨天天帝在北方杀青龙,今天在南方杀赤龙,明天在西方杀白龙,后天在南方杀黑龙,要是按照你的意见办,那就要禁止天下的人走路了。这既违背人心,又让天下空虚,你的话不能听啊!" B墨子要到北方的齐国去,龅揭桓稣疾返奈资ΑN资λ担?quot;天帝今天要在北方杀黑龙,先生的皮肤也是黑的,你不要向北走?quot;墨子不听,一直往北走。到了淄水,过不了河,只好往回走。巫师见到了墨子,说:"我对你说过不要往北走。"墨子说:"照你说的办,南方人不能到北方,北方人不能到南方,人们的肤色有黑有白,为什么都不能走动呢?况且昨天天帝在北方杀青龙,今天在南方杀赤龙,明天在西方杀白龙,后天在南方杀黑龙,要是按照你的意见办,那就要禁止天下的走路人了。这既违背人心,又让天下空虚,你的话不能听啊? A、B的翻译,有几个地方不一样。"而先生之色黑",A翻译成"先生的皮肤跟黑龙的颜色一样",强调了二者的肤色一样;B翻译成"先生的皮肤也是黑的","一样"没有得到强调。这里最好强调一下,因为这是巫师的重要理由。"不可以北" ,A翻译成"我说你可千万不要向北走啊",有"我说",显得客气;加上"千万",表现了一种极为关切的神情,而且很符合口语。B翻译成"你不要向北走",仅仅只是一个劝告,信息量小,客气、关切的神情都没有了。"我谓先生不可以北"这一句,A、B译文的差别仅仅是有没有"嘛";有"嘛"的口语特点很明显,A优于B。"蚴墙煜轮姓咭?quot;, A翻译成"那就要禁止天下的人走路了",既准确,有符合口语的要求;B翻译成"那就要禁止天下的走路人了",语句不通顺,"禁止"跟"走路人"不能搭配。 [题解] 翻译《子鱼论战》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京力]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者,皆吾敌也,岁及胡[耆],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人谗]可也。"(注释: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zhè这城县西。既,尽。济,渡过。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这里指子鱼。陈,通"阵",这里是动词,摆好阵势。股,大腿。门官,国君的卫士。重chóng,再次。禽,通"擒"。二毛,头发斑白的人。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鼓,击鼓进军。[京力]敌,强大的敌人。隘,这里作动词,处在险隘之地。赞,助。胡[耆],很老的人。何有于二毛,对二毛有什么爱?用,施用,这里指作战。金鼓,古时作战,击鼓进兵,鸣金收兵。金,金属响器。声气,振作士气。)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可以译为"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可以译为"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把"既"翻译成"已"和"全部",很准确。"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可以译为"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攻击他们" ,把"及其"翻译成"趁着",加上"请您",意思、语气都很符合原文和口语的要求。"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翻译成"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很口语化。把"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翻译成"让士兵明什么是耻辱,使他们奋勇作战,为的是消灭敌人",同原文的语法结构也大体一致。"若爱重伤,则如勿伤"可以译为"不忍心再去杀伤他们,那就不如一开始就不杀伤他?quot;,加上"一开始",补充了省略的成分,意思表达得完整而准确。 译文如下: 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敌人人多,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宋襄公还是说:"不行。"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去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古时候指挥战斗,不凭借地势险要。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quot;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的道理。强大的敌人因地形不利而没有摆好阵势,那是老天帮助我们。敌人在地形上受到阻碍,我们向他们发动进攻,不也可以吗?即使是这样,还怕不能取胜呢! 具有很强战斗力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该俘虏他,对于头发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让士兵明什么是耻辱,使他们奋勇作战,为的是消灭敌人。敌人受了伤,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次去杀伤他们呢?不忍心再去杀伤他们,那就不如一开始就不杀伤他们;怜悯年纪老的敌人,就好像屈服于敌人。军队就是要利用有利的战机来进行战斗,鸣金击鼓是用来助长声势的。既然军队要利用有利的时机,那末敌人没有摆好阵势,正好可以利用。既然鸣金击鼓的声音是用来充分鼓舞起士兵斗志的,那么,攻击未成列的敌人,当然是可以的。" [练习] 一、翻译《杯弓蛇影》 乐广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 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谓客曰?quot;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顿愈。(《晋书》) (注:河南,郡名。听事,官府办公的地方。角,角弓,用牛角装饰的弓。沉疴,久治不愈的病。意,心中虏猓那椤#? 二、翻译《乞猫》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quot;(刘基《郁离子·捕鼠》) (注:盍,何不。垣墉,墙壁。病,害处。) 三、 翻译司马相如的《谏猎》 臣闻物有同类而殊能者,故力称乌获,捷言庆忌,勇期贲、育。臣之愚,窃以为人诚有之,兽亦宜然。今陛下好陵阻险,射猛兽,卒然遇逸材之兽,骇不存之地,犯属车之清尘,舆不及还辕,人不暇施巧,虽有乌获、逢蒙之技不能用,枯木朽枝,尽为难矣。是胡越起于毂下,而羌夷接轸也,岂不殆哉!虽万全而无患,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 且夫清道而后行,中路而驰,犹时有衔橛之变。况乎涉丰草,骋丘虚,前有利兽之乐,而内无存变之意,其为害也不难矣。夫轻万乘之重不以为安,乐出万有一危之途以为娱,臣窃为陛下不取。 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故鄙谚曰:"家累千金,坐不垂堂。"此言虽小,可以喻大。臣愿陛下留意幸察。 (注:乌获,战国时秦国力士。庆忌,吴王僚之子,人们说他有万夫莫当之勇,奔跑极速,能追奔兽、接飞鸟、射快箭。贲、育:孟贲、夏育,都是战国人,著名勇士。卒,通"猝cù",突然。逸材,过人之材,有超越意。这里喻指凶猛超常的野兽。属车,随从之车,这里婉转指圣上。清尘,尘土;清是一种美化君王车子的说法。还,?quot;旋xuán"。辕,车前端伸出的直木,这里借指舆车。逢páng蒙,夏代善于射箭的人,相传学射于羿。 毂gǔ,车轮上镶轴的圆木,代称车轮。轸zhěn,车箱底部横木,车的代称。衔橛jué之变,泛指行车中的事故。万乘,指皇帝。 垂堂,靠近屋檐下,坐不垂堂是防万一屋瓦坠落伤身。) 答 案 一、乐广有一个好朋友,好久没有来了,乐广去问原因。朋友回答说:"以前在你办公的地方坐着,蒙你给酒我喝。我刚刚要喝酒,看见杯子里有一条蛇。我感到很恶心,喝了酒之后,就病了,就好久没有拜访你。"当时,河南官府办公的地方,墙上挂着一张用牛角装饰的弓,弓上用漆画着蛇。乐广猜想他杯子里的蛇是弓的影子,就请朋友再来原来的地方摆酒,对朋友说:"酒礼貌是不是又出现了蛇?"朋友回答说:"跟以前见的一样。"乐广把原因告诉了他。朋友顿时明白了,病一下子就好了。 二、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猫。中山人给了他猫。这猫既善于捉老鼠,也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quot;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有了老鼠,就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三、臣子听说同类的事物而能力不一样,所以要称誉力气大就乌获称誉,要说起速度高就称赞庆忌,要数勇敢就数孟贲、夏育。臣子愚蠢,私下认为人里头确实有这种有特殊能力的人,兽里头也应该有特殊的野兽。现在陛下喜欢登险峻难行的地方,射猎猛兽,要是突然遇到极端凶猛的特殊野兽,它们因为北逼迫到没有生存之地,就会冒犯了您的车骑,车子来不及掉头,人来不及随机应变,即使有乌获、逢蒙的技能也施展不开,枯树朽枝全都成了障碍。这就像胡人越人从车轮下窜出,羌人夷人紧跟在车子后面,岂不危险啊!即使一切安全不会有危险,但这类事本来不是皇上应该接近的啊。 况且清扫了道路而后行车,驰骋在大路中间,有时候还会出现事故,何况穿过密层层的草丛,奔驰在小丘土堆,前面有猎获野兽的快乐,心里没有应付事故的准备,这样造成祸害也就不难了。看轻皇帝的尊贵,不顾自己的安危,喜欢到万一发生危险的道路上去寻找乐趣,臣子私下认为,陛下这样坐是不可取的。 聪明的人在事情还没有萌生时就能预见到,智慧的人在危险还未露头时就能避开它,灾祸本来就多藏在隐蔽细微之处,而暴发在人忽视它的时候。所以俗谚说:"家里积聚了千金,就不坐在近屋檐的地方。"这说的虽是小事,却可以比喻大的问题。臣子希望陛下明察。 文言文翻译 一、教学目标 1.第二轮文言文复习以翻译为切入口。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以翻译为切入口,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方法技巧。 三、教学课时:7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的: 1、掌握翻译的一般目标及翻译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2、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在翻译中碰到的困惑和不足 一、复习巩固(请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举天下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5、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二、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 1、标准 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3、直译的方法——“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①对――对译。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合成词。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②换――替换。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不用或不常用,或词义已经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用现代汉语里的词去替换原文里的词。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 “卑鄙”一词古今汉语都常用,但词义已转移,所以译文用“地位低微、见识浅陋”来替换它。“顾”今天不常用,译文用“探望”来替换。 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代通俗的词语。如: ①齐师伐我。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句中的“吾”,要换成“我”;“尝”,要换成“曾经”;“终”,要换成“整”;“思”,要换成“想”;“须臾”,要换成“一会儿”。 ③留――保留。古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水、中、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不译。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④删――删略。文言文中有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表示停顿,或表凑足音节,或表发语,或起语助、连接等作用),翻译时应删除。如: 例1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句首发语词) 例2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在长勺这个地方与齐军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将士前进)。(之,句末语气助词) 例3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句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中独立性,不译) ⑤补――补充。古书中的省略现象比较突出,为了完满的表达文章的内容,译文就应补出原文省略的而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某些词句。 [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桃花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这句中省略的主语分别是“蛇”、“草木”、“蛇”、“人”。 ②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这句中两个“曰”前分别省略了主语“蔺相如”和“舍人”。“不若”句省略了主语“廉颇”,省略了宾语“秦王”。 ⑥调――调整。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翻译应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这是宾语前置句,译时要调为“动+宾”语序。、 ①大王来何操?这句是宾语前置句,“何操”应为“操何”。 ②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这句中的“验之以事”,是宾短语后置,现代汉语句式为“以事验之”。 3、“蚓无爪牙之利”为定语后置句,现代汉语句式为“蚓无利之爪牙”,“利”是修饰“爪牙”这个词的。 三、强化训练 1、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后事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6、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7、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8、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 9、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 10、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第2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找准文言文句子中的主要采分点。 2、学会怎么样才能使句子的翻译更准确。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如何达到古文翻译"信"的要求。 2、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实词。 一、知识链接 1、请看看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a组: b组: 行李之往来 左右欲引相如去 可怜体无比 复夜引兵出门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相如引车避匿 形容枯槁,颜色憔悴 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古今异义词) (一词多义) 小结:文言文词汇的重要特点就是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词汇中大多数是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这是古今汉语的很大不同的地方。在古代汉语中,连用两个单音词恰好与现代汉语的某个双音词一样,或者一个词具有多个义项,或者词的意义、色彩发生了变化,都是我们在古文翻译中必须注意的地方,这样,才能使句子的意思忠实于原文,不凭主观好恶随意增减意思。实词是古文翻译时的一个重要踩分点,我们必须过好这一关。 二、文言中意义变化的词 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 同一个词,因为时代不同,词义也有不同的含义。它包括以下几种形式: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词语色彩的变化、一词多义等等。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色彩变化) 译: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 ②璧有瑕,请指示王(单、双音节词的变化) 译: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词义变化) 译:(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根据一定语言习惯,把一般用作甲类的词,当作乙类的词来用,就是词类活用。 ①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如:沛公欲王关中。(王:名作动,为王) 赵王之子孙侯者。(侯:名作动,封侯) ②名词活用作状语。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来形容动词“运”,名作状,用箕畚。) 北通巫峡。(北:来修饰“通”,名作状,向北。) ③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如:尔安敢轻吾射。(射:动作名,射箭的本领)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良实:形作名,善良诚实的人) ④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如: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名词,这里是“使……为王”)项伯杀人,臣活之。(活,动词,这里是“使……活”)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尊,形容词,这里是“使……尊贵”) ⑤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宾语)”“认为……” 齐威王欲将孙膑。(将,原是名词,这里应为“以……作将军”) 渔人甚异之(异,原是形容词,这里应为“认为……奇怪”) 练习: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字并解释。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项伯杀人,臣活之君为我呼之,吾得兄事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一词多义 这类实词的含义丰富,义项众多,是学习的重点。怎么掌握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为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如: 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莫名其妙 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小结:要注意词的本义、牢记重点、上下文辨析、逐步积累。 4、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的翻译。 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比喻)译: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防 ②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借代) 译: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更何况大的国家呢?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比喻) 译文: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5、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 ①若能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译: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译: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 6、注意并提句的翻译,要分开表述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三、巩固练习 1、请学生朗读短文《身无长物》: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2、请学生找出该文段的语法知识点。 如:①坐六尺簟:坐于六尺簟。②东:名词作状语,从东边。③可以:古今异义,可以拿。④去:离开。⑤所坐者:所字结构,所坐的竹席。⑥悉:了解。 3、请学生翻译划线的三个句子。 ①你从东边来,所以应该有这东西,可以拿一条给我。 ②王大离开后,王恭就拿自己坐的那条竹席送给他。 ③您老人家不了解我,我做人,身边没有多余的东西。 第3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复习巩固文言的常见句式 2、使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如何做到“达”的标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如何判断文言句式的类型 2、掌握翻译的要求 一、知识复习 在现代汉语里面,句子的成分相对来说有一定的规律,什么词一般作什么成分,什么成分一般放在什么位置,我们要心中有数。那么把古代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也要遵循这样的规律,才符合现在的说法。一般来说,关于句子成分及对应的词性如下: 成分:定主状谓补定宾 词类:形容词名词副词动词形容词形容词名词 数量词代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代词 二、文言中常见的变式句 1、请学生先看下句子,指出它各属于哪一种特殊的文言句式,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学生写在《学案》上。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省略句) 译: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介词结构后置) ③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主谓倒装) 译: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表现在哪里呢? ④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省略) 译文:人们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洁白之身受脏物的污染呢? ⑤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无标志的被动句) 译:我被拘留不能回来,国家的事情于是无法收拾 2、小结常见的文言句式 a、被动句: 有些有语言标志的,如“于、被、见、为、受”等词或其搭配的句式可以看出,翻译时可译成“被……怎么样”。有些是不含表示被动的标志,意念上表示被动的句子。 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惑于张仪。 b、倒装句: 即改变了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其中的有些句子成分被调动了位置,不在原来的位置上,翻译的时候我们要把这些变换了位置的成分放回到它原来所在的地方去。 (1)宾语前置句:包括 a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有“不、未、莫”等否定词,代词放在否定词后动词之前。如:“三岁汝,莫我肯顾” b、疑问代词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中“谁、何、奚、安”等疑问代词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如“大王来何操?” c、介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用来修饰谓语动词时,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现象。如:“微斯人吾谁与归?” d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突出强调宾语。如“何陋之有?” ﹙2﹚状语后置:修饰限定谓语动词的介宾短语,通过介词放在了动词后面。如:“覆之以掌” (3)定语后置:一些修饰性的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如:“蚓无爪牙之利”。 (4)主谓倒置:为了表达强烈的感叹语气疑问句中,为了突出谓语,或者谓语具有祈求或命令的意义,会把谓语调到主语的前面。如:“甚矣,汝之不惠!”、“谁与,哭者?”(“与”通“欤”)、“勖哉,夫子!”。 另外,文言中也常碰到判断句、省略句。判断句以“……者……也”形式为重点,还有一些变式,可译成“……是……”,对事物的关系、性质等作出判断,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刘备,枭雄也”。省略句则要结合句子的上下文,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如:“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等。 三、强化训练。 判断下列句子各属于哪种特殊句式,并翻译这些句子。 1、吾属今为之虏矣。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6、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7、沛公安在? 8、时人莫之许也 9、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宜乎,百姓之谓我所爱也! 1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1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13、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4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 2、积累一些常用的固定句式,能够准确地翻译一些固定句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一些固定句式,并掌握句式的含义,能够准确地翻译。 一、请大家看下列句子的翻译是否准确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这三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5、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6、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6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7、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8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9、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9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10、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10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再如: 11、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11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正确。 1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12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 1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13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14、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14句翻译的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 1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15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二、常见的固定用法举例,请大家熟记。 在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时,应当注意其中的固定用法,这些固定用法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表示选择五种。 1、表示疑问 (1)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如:“王曰:‘何以知之’” (2)何所……?(所……的是什么?)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3)奈何……?(……怎么办?……为什么?)如:“未辞也,为之奈何” (4)如……何?奈……何?(拿……怎么样呢?)如:“如太行王屋何?” (5)孰与……?(与……相比,哪个……?)如:“事孰与城北徐公美?” (6)安……乎?(怎么……呢?)如:“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7)独……耶?(难道……吗?)如:“公于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耶?” (8)何为……?(为什么……?)如:“君何为生我家?” 2、表示反问 (1)何……哉(也)?(怎么能……呢)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2)何……为?(……干什么呢?)如:“何辞为?” (3)何……之有?(有什么……呢?)如:“宋何罪之有?” (4)如之何……?(怎么能……呢?)如:“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5)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如:“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6)安……哉(乎)?(哪里……呢?)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7)不亦……乎?(不是……吗?)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8)……非……欤?(……不是……吗?)如:“子非三闾大夫欤?” (9)宁……耶?(哪里……呢?)如:“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10)顾……哉?(难道……吗?)如:“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1)独……哉?(难道……吗?)如:“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3、表示感叹 (1)何其……也!(怎么那么……啊!)如:“虽有君命,何其速也! (2)直(特)……耳!(只不过……罢了!)如:“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3)惟……耳!(只是……罢了!)如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 (4)一何……(多么……啊!)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5)亦……哉!(也真是……啊!)如:“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6)……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如:“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4、表示揣度 (1)无乃……乎(欤)?(恐怕……吧?)(兼表反问)如:“求,无乃尔是过欤?” (2)得无(微)……乎?(该不是……吗?)(兼表反问)如:“若辈得无苦贫乎?” (3)……欤?(不是吗?)(兼表反问)如:“其可怪也欤?” (4)……庶几……欤?(……或许……吧?)如:“吾王庶几无疾病欤?” 5、表示选择 (1)与其……孰若……?(与其……,哪如……?)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2)……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如:“先生在民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耶,抑未死耶?” (3)其……,其……也?(是……呢,还是……呢?)如:“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三、练习,翻译下列句子。 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2、虞兮虞兮奈若何? 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4、何可胜道也哉? 5、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6、未报秦而伐其师,岂为死君乎? 7、夫晋何厌之有? 8、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9、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第5课时 一、教学要求: 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 一、通假字: 通假字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用字分歧现象。“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 例:具答之,便要还家。(通假字:“具”、“要”——本字:“俱”、“邀”) 识别通假字可从下面几方面看: ①同音通假。如:“臣愿奉璧往使。“奉”通“捧” “召有司案图”。——“案”同“按” ②双声通假。如:“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 ③叠韵通假。如:“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邪”通“耶” 二、古今异义: 现代汉语是由古汉语发展而来的,随着时间推移,许多词的意义古今有很大差别。 ①有的词义扩大了,如“河”古代指黄河,现泛指一般河流。 ②有的词义缩小了,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儿女,现指丈夫的配偶 ③有的词义转移、变化了,如“二豪贼劫持”中“贼”,原指强盗,现指小偷;“齐人固善盗乎”中“盗”,原指小偷、偷盗,现指强盗,“贼”“盗”二字意义古今正好调了个位。 ④有的单音节词连用,易与现在双音节词混淆,如:“痛恨”古指“痛心、遗憾”。 三、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一个词往往有好几个义项。理解多义词,要把握它的本义,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它在句中的含义。如“毒”的词义 又安敢毒焉(怨恨)呼嘘毒疠(有毒的)赋敛之毒(毒害) (五)、偏义复词: 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不表示意义,只做陪衬。 ①意义相近:“今有一人入园圃”(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此句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做陪衬。) ②意义相对:“我有亲父兄”“便可白公姥”(句中偏指“姥”“兄”,而“公”“父”不表示意义。) ③意义相反:“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只有“亡”有意义。) 四、解题方法: 1、根据字形推断词义 例: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造的形旁为“辶”,不难推断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思“制造”、“成就”显然与文义不符。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畴”的含义也可根据“田”字旁也能帮助推出“田地”之意。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馈”的意义可由它的“饣”旁推断出它是供军队吃的东 2.根据语句间比照、映衬关系来理解 例: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宏者,虽欲厚之,更所以祸之。 在这段文字中,“顽鲁者亦当矜怜”与“贤俊者自可赏爱”两句构成反义相对关系,“顽鲁者”与“贤俊者”也是反义相对关系,“贤俊”是同义复词,意为“贤良聪明”,与之相反的“顽鲁”也当是同义复词,应该解释为“愚昧而蠢笨”,不能解释为“愚笨而鲁莽”或“顽皮而愚蠢”。“自可赏爱”与“亦当矜怜”表述的是对两者应有的态度。它们之间不是相反的关系,“赏爱”是两个词,意为“赞扬宠爱”,“矜悯”也是两个词,意为“同情怜悯”。最后两句“虽欲厚之,更所以祸之”,一是说主观愿望,一是意想不到的后果,“厚”,厚待,看重,作动词用,“祸”也应是动词,即造成灾祸。 3.借助语法结构作推断 例: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秦。 ②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本例四句皆来之课本,怎样理解其中的四个“意”呢?句①的“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句②的“意”作主语,为名词,句④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句③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4.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 例:(郭)永以书抵幕府 “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抵,送达。 5、根据成语意义来推断未知词义 例:收天下之兵 我们可借助成语“短兵相接”中“兵”的意义去试解,可推断出解释为“兵器”之意。 6.根据课本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例如:(XX年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题目所给的义项是:拔——被攻取。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伐赵,拔十城”的“拔”当“攻取”讲,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答案是正确的。 再如:我校一检翻译题“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之。”其中“德”字“感激”义项在《五人墓碑记》文后练习中出现。 7.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五、理解实词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词的古今义 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如“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现象 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如“以身徇国”,“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 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 所谓偏义复词,京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 5.要注意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 六、复习小结 1、文言实词由于时间流逝,与现代汉语的用法、词义往往有较大差异。古今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是初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主要障碍之一,复习时应把这些内容作为重点,通过比较、归纳,真正掌握这些内容。 2、复习文言实词,不能光靠背记词义,应词不离句,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考虑它们在句中的具体意义。学习古汉语语法知识,是为了帮助理解词义,不要孤立、抽象地讲解语法知识。 3、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一定要以熟悉课文为前提,课文的注释要认真看,课后的练习要认真做,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积累词语,并能举一反三,灵活理解,从而提高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的能力。 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筛选法 先将古今汉语一致的地方划出来,对译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将与现代汉语无法对译或不需要翻译的地方圈起来,逐步筛选,把完全不懂的地方就突出来了,也就抓住了全文翻译的难点。 2、推测法 将筛选出来的难点放到原句中去揣测,在人物传记的文章中要了解作者针对的是哪一个人物,哪一桩事件,这样就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大致推断出它的基本含义,当然,这种推测的前提一定要掌握好古汉语基本知识。 3、协调法 在文章整体内容大致清楚的基础上,还要注意文章前后的协调和语句的通顺流畅。使古文与现代文能保持一致,加深对古文内容的理解 ——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大板块。无论在考试还是在平日的积累中都非常重要,在升学考试中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为快速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第一范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中考阅读答案,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希望对同学们的语文学习有帮助。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讲究信、达、雅,在这里同学们只要做到前面两个就行了。考试时老师会给全分的。 文言文翻译——直译句子,一字不漏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信、达、雅”,这里的“信”就是忠实原文,就是直译;而“达”就是要通顺,符合语法。所以,翻译文言文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字字有着落”,一字一字地翻译,不能只管大意。 总结: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从原文出发,又要落实到原文中,把握其中几个关键字词,重点翻译。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文言文阅读 以下是文言文做题时的方法,有助于同学们更好的做题,请同学们参考。 文言文阅读——联系课文,联系上下文 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一定是在课本中出现过的,考察的意义和用法也一定是常用的。因此,平常复习要着重课本中的文言文的复习,做题时也一定要联系课本做判断。其次,文言文一般考察的是人物传记类的文章,这类文章故事性强,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上下文来推测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总结:联系上写文是个万能大全,适用于所有文章中,只要抓住关键字词,根据上下文来推敲语句意思。文章就很容易理解了。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诗歌 下面是有关诗歌分析方法和做题思路,请同学们看看。 诗歌——套用术语,分析诗句 我们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诗歌的术语,知道了诗歌设题的基本模式及做题思路和方法,也多少明白了诗歌的基本分类及每类诗歌的情感与主旨,我们现在需要记住的是,在了解了诗歌的类别和题干的要求后,先套用术语,再结合诗句分析。 总结:诗歌题字数不多,最主要的是找出关键字,围绕关键词进行阐述。 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翻译常见误区 2、学习文言文翻译要求和翻译方法。 学习重点:1、2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能理解并翻译浅易的文言文中的句子,这是文言文学习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一个知识点。尽管我们平时很重视文言文翻译的训练,但同学们翻译的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与“信、达、雅”的标准相对照尚有很大差距。从句意理解上看,或者整个句子理解错误,或者个别词语认识有误,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整篇文章旨意的准确把握。从翻译方法上看,许多学生不能坚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致使译文只反映原文大意却破坏了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如何实现“信、达、雅”的目标?除了一些常用的基本方法之外,还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二、考点阐释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首先,注意以下几点: ①在全文中理解句子。要整体把握全文,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情感倾向,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充分利用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来理解句意。 ③对复杂的不好理解的句子,最好做点句子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理枝叶;或抓住关联词语,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④调动已有的教材知识,进行比较推断,帮助理解。 ★文言文翻译要求:信、达、雅 1. “信”是指译文的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即译文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2.“达”是指译文的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畅,没有语病。 3.“雅”是指译文的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优美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在具体翻译时,对文言文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达,还应该用意译作为辅助方法,使句意尽量达到畅达、完美。 三、翻译常见误区 (一)、错译。 主要表现在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运用方面。 1.译错词义。混淆实词的古今意义和词类活用规律,忽视多义词的义项选择,不熟悉词的通假现象,缺乏古代文化常识,都会导致错译实词。 例如:沛公军霸上 译成:沛公刘邦的军队在霸上 这里的“军”字已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作“驻军”讲。 2.混淆虚实。不了解或不熟悉常用虚词的用法,导致错译虚词。 例如:特与婴儿戏耳。译:特地同小孩玩耳朵 “特”是副词,在此作“不过”讲,不能译为“特地”;“耳”是语气词,表限止语气,可译为“而已”、“罢了”,不能误作实词,错译为“耳朵”;这里“特”、“耳”连用,构成固定句式“特……耳”,可译为“不过是……罢了”。因此,“特与婴儿戏耳”,应译为“(我)不过是跟孩子开个玩笑罢了。” (二)、漏译 1.省略成分不增补。省略句的省略成分,必须补出却没有补译出来。 例如:触草木,尽死。译为:蛇触及草木,全死了 2.该译词语被“遗忘”。原文中本该译出的词语,保留未译。 例如: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译成:假如我不干这捕蛇的差事,那么早就病了。 这里就漏译了“病”字。如果把这个“病”字译出,原文后一分句译成“那么早就困苦不堪了”,这样处理,译文就完整、准确了。 (三)、硬译 1.照搬注释不变通。 例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译成:猪牛羊、珠玉、丝绸,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做到诚实可信。 这里的“牺牲”,是指猪、牛、羊祭祀用品 2.倒装句式不调整。 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译成:寻找一个人可以派他去回复秦国的。 忽视了原句定语后置的特点,未调整原句的语序就硬译。 (四)、赘译 翻译游离原文,任意发挥,译而无据。 例如:秦人开关延敌。译成:秦国人大摆空城计,打开关门想引诱敌军进城。 这里的所谓“大摆空城计”等,就游离原文太远了。翻译一定要紧贴原文。 四、明了雷区,落实考点 定好词性,译准词义;注意句式特点,理清句间关系。 (一)定好词性,译准词义; 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为考察重点。 例:1、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译文:项脊轩总共四次遭到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原因吧。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译文:我从齐安坐者船行驶到临汝。(名状) 3、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 4、舍相如广成传舍。译文:安置相如住在广成传舍。 5、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6、赵王以为贤大夫。(认为……是) 7、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8、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练习:1、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安徽) 立恭折断一根竹子,凿出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 2、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4分)(福建) 自新就前往县衙代替哥哥(受责罚),而把他哥哥藏在别的地方。 3、语迪曰:“卿向不欲吾与国事,殆过矣。” (广东) (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 4、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3分) 张安道正好执掌秦州,孟德托言有病,得以脱离军籍成为老百姓。 5、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4分) 推测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压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无处施展了吧? 6、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 7、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篯)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 8、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呢? (二)、注意句式特点,理清句间关系。 例:1、此人力士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行将为人所并 5、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6、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7、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8、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9、何厌之有? 10、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文言固定句式:要套用它的固定结构来翻译,而不要一字一字地抠。 1、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2、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3、其李将军之谓也? 4、无乃尔是过与? 5、何辞为? 6、其皆出于此乎? ★关注复句句间关系及其词语,并落实译准 表假设:苟 若 使 倘 即 诚 如 必 脱 表转折:然 而 乃 则 但 顾 第 特 ★要忠实原句的语气 原句是疑问语气、反问语气、无奈语气、推测语气等语气的,翻译后,要保持原语气。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商量语气 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委婉推测语气 岂孰能讥之乎?(难道谁能讥笑我吗?)——反问语气 ★注意修辞翻译 1、借喻,就是不出现要说的本体而用一个形象的喻体来直接表述的修辞方法。这种方式为古代学者所乐用,能使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我们在翻译时,一定要译出它的本体或将其译成一个明喻,这样才能准确表达作者的本意。 (1)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金城千里: (2)今不惜美锦,令臣制之,此陛下知臣深矣。(XX高考)美锦: 2.借代的翻译 借代是借用相关的事物来称代要说的事物,对借代的翻译就是要译出所代的事物。 (1)“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蔺相如列传》)口舌: (2)“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缙绅 (3)“黄发垂髫”(《桃花源记》)黄发垂髫: (4)“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 全国)口腹: 3.委婉的翻译 因有所顾忌,或因谦恭,或为了求雅,古人往往不直言其事,而是拐弯抹角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就是委婉。对委婉句的翻译,就是变委婉为直言。 (1)、有所顾忌,《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中的“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山陵崩: (2)、为求雅,权起更衣。更衣:上厕所。 (3)、再如外交辞令的委婉,《赤壁之战》中的“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会猎: (4)、再如为了谦恭和避免冒犯,不说皇帝年轻(因为年轻往往意味着不懂事或阅历浅),而是说“陛下富于春秋”(《史记•李斯传》) 4.互文的翻译 前后词语在意义上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合而见义,这种辞格就叫互文。不管是本句互现(同一句的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现)的翻译,还是对句互现(上下句中有某个词语互文见义)的翻译,均应遵循由分而合的原则。 (1)、王昌龄《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就要译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2)、白居易《琵琶行》里的“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译为: (3)、《捕蛇者说》中的“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一句译为: (4)、《孔雀东南飞》中的“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译为: 除此而外,古文中还会使用其他的一些辞格,如夸张、比拟等,翻译时也应根据辞格本身的特点,恰当写出译文。 练习: 1.批龙鳞,逆圣听 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3.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4.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五、文言文的翻译方法: 文言文的具体翻译方法主要有:删、留、增、替、调 ① 删除原词,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助、连接作用的虚词,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译成现代汉语时,不能硬译,应该删除不译。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为: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译为: ②保留原词:凡是文言文中的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在翻译的时候,都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例如: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译为: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译为: ③增补词语:现代汉语中以复音词为多数。这些复词又大都是由文言词汇中的单音词发展演变而来。翻译时,应该把文言之中的单音词增补为相应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词。例如: 秦孝公据(占据)崤(崤山)函(函谷关)之固(坚固),君(君王)臣(臣下)固守以窥周(周朝)室(王室)。 廉颇为赵(赵国)将(大将),伐(讨伐)齐(齐国)。《廉颇蔺相如列传》 翼日进(进献)宰(县宰),宰(县宰)见(见到)其小(弱小),怒(愤怒)呵(呵斥)成(成名)。《促织》 另一种情况是,因为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是简洁,常常出现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数量词等现象。为了使译文通顺畅达,语意明白,翻译时就要把这些省略的句子成分或某些内容补充出来。例如: 子曰:“隐者也!”子使(子路)反见之。(子路至则(隐者)行矣。《论语二章》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候(于)狱门外。《左忠毅公逸事》 权以(之)示群下。《赤壁之战》 今以钟磬置(于)水中。《石钟山记》 ④替换词语: 有些词语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有些词语古今是同一个词,但表示的意义有差别。在翻译中遇到这些词语时,都要把它们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例如: 为(是)赵宦者令(头目)缪贤舍人(门客) 初,鲁肃闻(听说)刘表卒(死去)。 故天子一跬步(一小步,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皆关天命,不可忽也。 ⑤调整词序 古今汉语的句法结构大体相同,但由于古今汉语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句式相比发生了变化,在翻译时要根据古今汉语语法变化的某些规律,对原文的词序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它们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例如: 句读之不知 惟命是从 会于渑池 古之人不余欺也。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六、巩固练习 段落翻译: 1、王烈字彦方,太原人也。①少师事陈实,以义行称。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②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故,烈曰:“③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而闻其姓名,以事告烈。④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⑤或至涂而返,或望庐而还。其以德感人若此。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少师事陈实,以义行称。译文:小时侯拜陈实为师,因道德高尚为乡里称道。 ②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译文:甘愿接受任何处罚,但请求不要让王彦方知道。 ③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译文:盗贼害怕我知道他做了坏事,这是有羞耻心的表现。 ④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译文:王烈派人寻找,就是原先那个偷牛的人。 ⑤或至涂而返,或望庐而还。译文:有的人到路上就返回来,有的人看到他的家就回来。 2、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庄子之齐,见饿人而哀之,饿者从而求食。庄子曰:“吾已不食七日矣!”饿者吁曰:“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哀我者,惟夫子。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 (1)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译文:我看见经过我这里的人多着呢,(可是)没有谁哀怜我。 (2)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 译文:假使先生您不是没有吃饭,难道还能哀怜我吗? 3、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忍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译文:学习,是为了求得长进。可是我见到有人读了几十卷书便自高自大,欺侮长者,轻视同辈人。这样,别人自然像对仇敌一样恨他,像对鸱枭那样讨厌他。像这样拿学习来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学。 4、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君子的修行,用安静来修养身心,用俭朴来修养品德,不淡泊(名利)就不会使心志明达,不宁静就不会实现远大目标。学习须宁静,要有才干就要学习,不学习就不会增加才干,没有志向就不会成就学问。 5、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译文:和坏人交往,就如同进入盛有咸鱼的店铺,时间长了就闻不到它里面的臭味;和好人交往,就如同进入盛有兰花的屋子,时间长了就闻不到它的香气。 6、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译文:当初我所以为难,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现在既然已经收到他搭乘我们的船,难道可以因为危急而抛弃他吗?' (2)译文:当时的人们用这件事来评这下华歆、王朗品德的优劣。 7.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 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己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 ①其叔父数言之于嵩。 译:他的叔父屡屡到曹嵩跟前提及(太祖之事)。 ②太祖口貌如故。 译:太祖嘴脸容貌像平时一样。 ③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译:只是在叔父跟前不受宠爱,因此被欺瞒啊! 8.海鸟曰:“爱居”,止于鲁东门之外三日。臧文仲使国人祭之,展禽曰:“越哉,臧孙之为政也!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礼以为国典。今无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 ①越哉,臧孙之为政也! 译:臧孙施政,失了分寸啊! ②今无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 译:现在无缘无故地加以祭典,不是施政所适宜的 9.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①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联与之共有府库耳。 译:顺德果真能够有益于国家的话,我可以和他共享(内廷)库房中的(财产)。 ②犹惜其有功,不之罪。 译:还是念及他有功于国,没有降罪于他。 10.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①诚然,卿不朕欺。 译:确实如此,爱卿没有欺骗孤家! ②间召问群臣臧否。 译:间或召见询问大臣们的好坏优劣。 ③濂惟举其善者对。 译:宋濂只是列举那些与自己交好的臣子回答。 11、冯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升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中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后汉书 冯异传》) (1) 冯异为人谦退不伐。译文:冯异为人处事,谦虚退让,不夸耀自己。 。 (2) 军中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 译文:军士都说希望隶属于大树将军,光武帝因此十分推重他。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世说新语》) (1)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译文:看见路边李树结的果实很多,把树枝压弯了。 。 (2) 取之信然。 译文:取来尝一尝,果然是这样。 12.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 ⑴人或问之:'何为泣乎?' 译文:有人问他:'你为什么哭呢?' ⑵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 译文:我改为习武,刚练好武艺,重用武士的君主又死了。 13.戎夷违齐如鲁。天大寒,而后门。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寒愈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恶能与国士之衣哉?'戎夷曰:'嗟乎!道其不济夫!'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则未之识;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 ⑴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 译文:你是不贤能的人,生命不值得珍惜。 ⑵嗟乎!道其不济夫! 译文:唉!我的主张大概不能实现了 14.余病痞(肚子里生的硬块)且悸,谒医视之,曰:'惟伏神(中药名,外形像芋)为宜。'明日,买诸市,烹而饵之,病加甚,召医而尤其故。医求观其滓,曰:'吁!尽老芋也。彼鬻药者欺子而获售。子之懵也,而反尤于余,不以过乎?'余戍然惭,忾然忧。推是类也以往,则世之以芋自售而病乎人者众矣,又谁辨焉! ⑴召医而尤其故。 译文:把医生叫来责问这是什么缘故。 ⑵彼鬻药者欺子而获售。 译文:那个卖药的人欺骗你而把他的老芋头卖出。 15.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⑴少却,吾恶紫臭。 译文:往后退,我讨厌紫衣的气味。 ⑵于是日郎中莫衣紫, 译文:在当天宫中侍卫近臣就没有人穿紫色衣服了。 翻译文言文,首先要理解原文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改用现代汉语表述。 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信,即要准确,尽量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达,即要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不生搬硬套,没有语病;雅,即要优美,争取做到遣词用语生动传神,富有韵味。翻译时一般以直译为主,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意译。具体方法可概括为五个字:留、调、换、补、删。 一. 留 对古代专有名词和古今词义相同的普通名词,不必翻译。 例1. 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观巴黎油画记》 [译文]光绪十六年闰二月二十四日,我游览了巴黎蜡人馆。 例2. 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过秦论》 [译文]深远的谋略,行军用兵的本事,不及过去的那些将领。 二. 调 调整语序,如使动式、意动式、为动式、特殊动宾关系、互文见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使之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例3. 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 [译文]我终究应当想办法让你活下去。 例4.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译文]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为节操而死的臣子。 例5. 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而况人臣乎?《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国君的儿子,是他的亲骨肉啊。他们尚且不能靠着没有功劳的尊位和奉禄,而守着贵重的金玉,况且一般人呢? 例6.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 [译文]从有文字记载以来,没有过这样的东西。 例7.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活板》 [译文]遇到平素没有准备的冷僻字,就随即刻制。 三. 换 1. 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或结构换古文中的单音词。 例8. 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屈原列传》 [译文](怀王)疏远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 例9. 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雁荡山》 [译文]但从古以来的地图、文书,都没有记载。 2. 用现代汉语单音词换古文中的单音词。 例10.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 [译文]村中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问讯。 例11. 时墨者东郭先生将北适中山以干仕。《中山狼传》 [译文]这时,墨家学派东郭先生往北到中山国去求官。 3. 用现代汉语的词语换与今意不同的词语。 例12. 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黄生借书说》 [译文]祖父、父亲积累而被子孙抛弃的,就不用说了。 4. 用本字换通假字,用今字换古字。 例13. 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译文]要在天下伸大义。 例14.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赤壁之战》 [译文]将军擒曹操,应该在今天。 5. 用适当的词语换古文中的虚数。 例15.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谋攻》 [译文]知道自己和敌军的实际情况,打多少次仗也不会失败。 四. 补 1. 名词活用为动词,就应补出相应成分。 例16. 苟入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狱中杂记》 [译文]如果被投入狱,不问是否有罪,都要用刑具拘系手脚。 例17. 道不通,天又大风。《赤壁之战》 [译文]道路不通,天又刮起了大风。 2. 补出省略的成分。 例18. 岁恶不入,( )请卖爵子。《论积贮疏》 [译文]因为年成不好而没有收入,官吏和百姓出卖爵位和子女。 例19. 今汝背恩如是,则并父子( )亦无矣。《中山狼传》 [译文]因现在你竟这样地背弃恩德,就连父子的情分也没有了。 3. 补出量词。 例20.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译文]三次到草庐里来访问我。 4. 按照现代分数表示法补出未出现的成分。 例21.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 [译文]即使不被斩首,去边地戍守而死的至少有十分之六七。 五. 删 1. 删去偏义复词中做为陪衬的词。 例22.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 [译文]你可以告诉婆婆,尽早地把我休回娘家。 2. 删去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词,少量的关联词语、结构助词(包括发语词、“之”、“是”等)。 例23.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 [译文]山上有一个小口,里面好像有光亮。 例24. 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 [译文]我已经对楚王说过了。 此外,为保证译文准确,翻译时还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甚至其它外围信息(出处、标题、注解)进行推断和印证,译完后还要将译文与原文仔细核对,以免出错。 必修五读本文言文翻译 左忠毅公逸事 方苞 先父曾经说过,同乡的前辈左忠毅公在京城一带担任主考。一天,风雪交加气候寒冷,(他)带着几个骑马的卫士,打扮成平民出去访察,进入一座古庙,廊下小屋里一个书生伏在书桌上睡着了,他的文章刚写成草稿。左公看完了,就脱下貂皮袍子盖在书生身上,又给他掩上门。(他)问庙里的和尚,才知书生叫史可法。到考试时,官吏喊到史公的姓名,左公睁大眼睛注视着,等交上考卷,就当面批他为第一名。又召到内宅,让他拜见左夫人,说:“我的几个儿子都平庸无能,日后继承我的志向和事业,只有这个年轻人了。” 到左公被关进东厂的监狱,史可法从早到晚守在狱门外,逆贼太监(魏忠贤)防守监视得很严,即使是家里的仆人都不能接近。过了一段时间,听说左公受了烙铁烧烤的酷刑,不久就要死去,(史公就)拿了五十两银子,哭着找管牢的狱卒商量,狱卒被感动了。一天,让史可法换上破衣服,穿上草鞋,背着筐子,手拿长铲,装成清扫垃圾的人,把史公带进去,悄悄地指点左公所在的地方。(左公)正靠着墙坐在地上,面部、额头都烧得焦烂辨不清模样,左膝以下的筋骨都脱落了。史公上前跪下抱着左公的膝盖呜呜咽咽地哭着。左公辨出他的声音,但是眼睛却睁不开,于是使劲抬起手臂,用手指拨开眼眶,眼光如火炬一般,发怒地说:“无能的奴才!这是什么地方?你却跑来!国家的事情糟糕到如此地步,我老头子已经完了,你再轻生不明大义,国家的事谁能支撑?还不赶快离开,不要等坏人来了构成罪名陷害,我现在就打死你!”于是摸索着地上的刑具,做出要投击的姿势。史公闭口不敢作声,快步走了出去。后来他常常流着眼泪把这件事告诉别人,说:“我老师的肺肝都是铁石铸成的啊。” 崇祯末年,“流贼”张献忠在蕲州、黄州、潜山、桐城一带出没,史公以凤庐道身份奉命守卫这一带地区。每当有了警报,(他)就几个月不睡觉,让将士们轮流休息,自己却坐在帐幕外,选择十几个健壮的士兵,让两个人蹲着,自己靠着他们的背,过一段时间再轮换。每当在寒冷的夜晚站起身来,抖动衣裳,战甲上的冰霜散落地上,发出清脆的响声。有人劝他稍加休息,史公说:“我上怕对不起朝廷,下怕对不起我的老师啊!” 史可法统率军队来往经过桐城,一定要亲自到左公家中,向左公的父母请安,到堂上拜见左夫人。 我的同族老前辈方涂山,是左公的外甥,与我父亲要好,(他说)关于狱中的一些话,是亲自听史公讲的。 梅花岭记 全祖望 顺治二年四月,江都(扬州城)被清兵围困,情势危急。以宰相身份在扬州督师的忠烈公史可法知道局势已不可能挽救,就召集众将领,对他们说:“我已立誓与这座城共存亡,但在危急时刻不能落在敌人手里死去,谁能帮助我在城破时成就这一大节?”副将军史德威悲痛激昂地表现愿意担负这一任务。忠烈公大喜,说:“我还没有儿子,你可因同姓关系作我的后嗣。我要写信禀告太夫人,把你的名字记上我家的家谱,列入她的孙儿辈中。” 二十五日,江都城被攻陷,忠烈公就拔出刀来要自刎。众将领果然争上前来抱住他(不让他自杀)。忠烈公大声 呼唤德威,德威涕泪迸落,不有举刀,于是被众将领拥护前行。到小东门时,清兵已如密林般来到。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和刘都督肇基等将领都英勇牺牲。忠烈 公就怒目瞪视敌人说:“我是大明的史阁部!”接着就被俘押到南门,和硕亲王用“先生”的名称来称呼他,劝他投降。忠烈公大骂而死。当初,史忠烈公曾有遗 嘱:“我死后应葬在梅花岭上。”到这时,史德威寻求史公的尸骨,不能得到,就用他的衣冠来代替,把他葬埋在梅花岭上。 也有人这么说:“当江都城被攻破的时候,有人曾亲眼看见史公穿着青衣服,戴着乌帽,骑着白马,跑出天宁门投入长江死去,并未曾死在城中。”自从有了这种传言,长江南北,就都说史公没有死。不久英山、霍山的抗清义军大规模兴起,都假托史忠烈的名号来号召群众, 就如同陈涉起义假托项燕的名号一样。吴中的孙公兆奎因起兵失败,被俘押送到南京。任七省经略的洪承畴跟他有交情,问他说:“先生在军中,是否确凿知道原扬 州阁部史公果真死了,还是没有死呢?”孙公回答说:“经略从北方来,是否确凿知道原松山殉难的督师洪公果真死了,还是没有死呢?”洪承畴听了非常羞怒,急 忙叫部下把他赶出去杀掉。 唉!有些成神仙的荒诞说法,说颜太师因被杀而成仙,文少保也因为悟透了“大光明法”,灵魂脱离躯体而成佛,实际上他们都未曾死去。殊不知忠义是圣贤世代相传的立身准则,他们的凛然正气磅礴浩大,永远存留于天地之间,何必要问他们是出世成仙成佛还是在世为人 的真象呢?那些关于他们成仙成佛的说法,真是人们所说的“画蛇添足”。就拿史忠烈公的遗骨来说吧,已不可找到了,在他殉难百年以后,我登上梅花岭,与朋友们谈起史忠烈公的遗言,没有一个人不泪下如雨,好象亲见当日围城光景似的,这就是忠烈公的音容面目依稀可见,这就不必再去探究他是否果真解脱成仙成佛,更何况冒他未死的名号呢? 与妻书 林觉民 意映爱妻如见: 我现在用这封信跟你永别了!我写这封信的时候,还是世上的一个人,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成为阴间的一个鬼。我写这封信时,泪珠和笔墨一起洒落下来,不忍写完而想搁笔,又担心你不能体察我的衷情,以为我忍心抛弃你而去死,以为我不了解你是多么希望我活下去,所以就强忍着悲痛给你写下去。 我极其爱你,就是这爱你的念头,使我勇敢地走向死亡啊。我自从遇到你以来,常常希望普天下的“有情人”都能够结成恩爱夫妻;然而遍地是腥血、满街是狼犬,有几家能够称心快意地过日子呢?人民的灾难使我和白居易那样泪湿青衫,我不能学古代圣人那样忘情。古语说:有仁爱心肠的人“尊敬我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我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我扩充一片爱你的心,去帮助天下人也能爱自己所爱的人,所以我果敢决定在你死以前先死,只好忍心丢下你而不顾了。你要体谅我的一片苦心,在哭泣之余,也从全国人民的幸福着想,一定会乐于牺牲我和你个人的幸福,去为全国同胞谋求永久的幸福。你不要悲伤啊! 你记得吗?四五年前某个晚上,我曾经告诉你说:“与其使我先死,不如你比我先死。”你开始听了发怒,后来经过我委婉的解释,你虽然不认为我的话是对的,但也无言回答我。我的意思原是说凭你的纤弱,一定经受不住失掉我的悲痛,我先死把痛苦留给你,我是不忍心的,所以宁愿让你先死,我来担当一切苦难与悲痛。唉!哪里料到我终于死在你之前呢? 我确确实实不能忘记你啊!回忆后街上的家宅,进门,穿过长廊,经过前厅、后厅,再拐三四个弯,有个小厅,厅旁有个房间,就是我们夫妻住的地方。新婚后的三、四个月,恰巧是冬天,一个望日前后,窗外月光透过稀疏的梅枝,照射下来,就好像从筛于的孔眼里漏出一样,月色和梅影迷朦相映;我跟你肩并肩,手拉手,轻声细语,何事不谈?何情不诉?现在想起来,只留下满面泪痕。又回想起六、七年前,我离家归来,你哭着对我说:“希望你今后如有远行,一定事先告诉我,我愿意跟随你一起去。”我也答应了你。前十几天我回到家中,就想乘便把这次行动的事告诉你,等到跟你相对时,又忍张口,而且因为你已经怀孕,更加担心你经受不住悲痛,所以只有天天喝酒以求醉。唉!时我内心的悲痛,是不能用笔墨来形容的。 我确实是希望跟你共同生活到老,但拿今天的形势看来,天灾能够造成死亡,盗贼能够造成死亡,国家被列强瓜分那天起能够造成死亡,贪官污吏虐待平民百姓能够造成死亡,我们这代人身处今天的中国,国内每个地方,每时每刻,都可能造成死亡,到那个时候使我眼睁睁看你死,或者让你眼睁睁看我死,我能这样做么?还是你能这样做么?即使能够不死,而我们夫妻离散不能相会,白白地使两人望眼欲穿,化骨为石,试问,自古以来有几对夫妻离散而又重新团聚?生离是比死别更为痛苦的,该怎么办呢?今天我跟你有幸健在。全国人民中不当死而死、不愿分离而被迫分离的,多得不能用数字来计算。像我们这样感情浓挚的人,能忍看这种惨状吗?这就是我断然干脆地为革命而死、舍你不顾的原因。我现在为革命死毫无遗恨,国家大事成与不成自有同志们在。依新现已五岁,转眼就要成人,你可要好好抚育他,使他像我一样也以天下国家为念。你腹中怀着的孩子,我猜是个女孩,女孩一定像你,(如果那样)我的内心感到非常宽慰。或许又是个男孩,那么也要教育他,以父亲的志向为志向,那么,我死了以后还有两个林觉民呢。幸运极了,幸运极了!我家以后的生活肯定非常贫困;贫困不要紧,清静些过日子罢了。 我要跟你说的话就这些。我在阴间远远地听到你的哭声,一定以哭相应和。我平时不相信有鬼,而今又希望它真有。现在有人提出死人与活人之间有心电感应,我也希望他们说的是事实,那么我死后,我的灵魂还依偎在你身旁,你不必因为失去伴侣而悲痛。 我平日从没有把我的志向告诉你,是我不对的地方;然而告诉了你,又恐怕你天天为我担忧。我对于牺牲,即使是死一百次我都不会推辞,可是让你为此担忧,确确实实不是我能忍心的。我爱你到了极点,所以为你考虑的只怕不周到。你有幸嫁了我,又怎么不幸而生在今天的中国!我很幸运得到你,又怎么不幸而生在今天的中国!我们总不能忍心只图自己幸福。唉!方巾短小而情意深长,没有表达完的,还有万万千千,你能够想象到的。我现在不能见到你了,你舍不得我,大约会常常在梦里见到我吧!悲痛极了!辛亥年三月二十六日夜间四更时候,意洞亲手写。 家里的伯母叔母们都通晓文字,有不明白的地方,希望去请她们指教,应当把我的心意完全领会了就好。 练习试题 一、将下列文言文语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 2.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 3.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 4.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刀,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5.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 6.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 降。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7.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 8.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9.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10.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11.汝体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二、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1.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也(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2.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3.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张幄幕笙歌之声相闻。最盛于月陂堤、张家园、棠棣坊、长寿寺东街与郭令宅。至花落乃罢。(选自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4.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居之 (选自刘基《活水源记》) 5.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选自《史记•游侠列传》) 6.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迂曲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象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选自郦道元《江水•三峡》) 7.富贵名誉自道德来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业来者如盆槛中花便有迁徙兴废若以权力得者如瓶钵中花其根不植可立而待矣。(选自《菜根谭》) 8.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9.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选自《韩非子》) 10.太宗谓太子少师萧曰瑀版少好号矢得良弓矢数自谓元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版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版始寤向者辩之未精也。反以号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附:文言文断句方法 (一)通文意,分层次。 (二)标名(代)词,定主宾。常见代词有:吾、余、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 (三)看虚词,找位置。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复句中的关联词、句尾词、疑问语气词、对话标志的词语。 (四)用语法,辩句式。 (五)明修辞,巧判断。对偶、排比、顶真、反复等。 阅读下面几个文言小段,完成后面练习。 (一)教子不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之: ②适: ③特: 2.翻译句子 顾反,为女杀彘。 答: 3.给“曾子曰”一段话断句(用/表示),并翻译。 断句: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翻译: 4.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道理? (二)臧孙行猛政 臧孙行猛政,子贡非之 ,曰:“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推贤举能,抑恶扬善;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子产卒,国人皆叩心流涕,三月不闻竽琴之音。其生也见爱,死也可悲!” 1.断句并翻译。 断句: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 翻译: 2.翻译:其生也见爱,死也可悲! (三)知人善任 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①,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于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②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注:①四国之为:四周邻国所作的事。 ②诸侯之事:诸侯之间的重大政治活动。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 ①文: ②获: ③鲜: 2.翻译句子: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 3.断句并翻译 断句: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 翻译: 4.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道理? (四)宫之奇知虞将亡 伐虢之役,师出于虞。宫之奇谏而不听,出,谓其子曰:“虞将亡矣!唯忠信者能留外寇而不害。 除暗①以应外谓之忠,定身以行事谓之信。今君施其所恶于人暗不除矣以贿灭亲身不定矣夫国非忠不立非信不固。既不忠信,而留外寇,寇知其衅②而归图焉。已自拔其本矣,何以能久?吾不去,惧及焉。”以其孥③适西山。三月,虞乃亡。(《国语•晋语二》) 注:①除暗:识破对手的诡计。 ②衅:破绽,弱点。 ③孥:妻子儿女。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①谏: ②图: ③及: 2.断句并翻译。 断句:今君施其所恶于人暗不除矣以贿灭亲身不定矣夫国非忠不立非信不固。 翻译: 3.翻译句子:已自拔其本矣,何以能久? 4.宫之奇的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五)齐人说靖郭君 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 (《战国策•齐策一》)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城: ②益: ③更: ④辍: 2.翻译: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无益也。 3.断句并翻译。 断句: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 翻译: 4.请说一说这段文字的主旨。 (六)中山君飨士 中山君飨都士,大夫司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司马子期怒而走于楚,说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有二人挈戈而随其后者,中山君顾谓二人:“子奚为者也?”二人对曰:“臣有父,尝饿且死,君下壶餐饵之。臣父且死,曰:‘中山有事,汝必死之。'故来死君也。”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战国策•中山策》)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飨: ②亡: ③顾: ④饵: 2.翻译句子:中山有事,汝必死之 3.断句并翻译。 断句: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翻译: 4.中山君的感叹说明了什么? 答: (七)上下其手 二十六年,楚侵郑。五月,至于城麇。郑皇颉戍之。出与楚师战败穿封戌囚皇颉公子围与之争之。正于伯州犁。伯州犁曰:“请问于囚。”乃立囚。伯州犁曰:“所争,君子也,其何不知!”上其手,曰:“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下其手,曰:“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谁获子?”囚曰:“ 颉遇王子弱焉。 ”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1.解释文中加点字词: ①戍: ②正: ③上: ④获: 2.断句并翻译。 断句:出与楚师战败穿封戌囚皇颉公子围与之争之。 翻译: 3.翻译:颉遇王子弱焉。 4.“上下其手”后来成为一个成语。从文中内容判断,请说说这个成语的含义。 答: (八)子产不毁乡校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如何?”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 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注:子产,名公孙侨,子产是他的字。春秋时著名的政治家。 然明,郑国大夫,名蔑。乡校:当时地方公众聚会议事的场所。 1.解释文中加点字词: ①损: ②克: ③信: ④信: 2.断句并翻译。 断句: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翻译: 3.翻译句子: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4.这则故事表现了子产的什么品质? 答: (九)曾参杀人 (甘茂曰:)“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民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二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战国策•秦策二》) 1.解释文中的加点字: (1)处: (2)走: 2.断句并翻译。 断句: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翻译: 3.“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一句的言外之意是: 答: (十)襄子饮酒 赵襄子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优莫曰:“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惧,谓优莫曰:“然则吾亡乎?”优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西汉•刘向《新序•刺奢》)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 (1)诚: (2)病: (3)勉: 2.断句并翻译。 断句: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翻译: 文言文断句翻译专项练习参考答案 一、1.①到 ②往、到 ③只,不过 2.等我回来,给你杀猪。 3.断句: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翻译:孩子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孩子没有知识,等着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4.父母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孩子,父母应该作子女的表率。 二、 1.断句: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推贤举能,抑恶扬善;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 翻译:难道没有听说过子产作郑国相的事吗?推举品德高尚的人,提拔才能出众的人,压制邪恶,褒扬善行;对有杰出谋略的人不去计较他的缺点,对有深厚德行的人不去指责他的小毛病;家家富裕,人人充足,监狱却空闲了起来。 2.他活着的时候被人们爱戴,死后人们为他悲痛。 三、1、①文雅 ②得到(正确的方法) ③少 2.子产管理政事,总是选择有能力的人加以任用。 3.断句: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翻译:郑国将有诸侯之间重大政治活动的时候,子产就向子羽询问四周邻国所做的事情,并让他多参加谈判等交涉的活动。然后和裨谌一同乘车去到郊外,让他谋划怎样做可行,怎样做不行。然后把计划告诉冯简子,让他参与决断。一切准备妥当,就交给子太叔让他去执行,来应对各国宾客。 4.这个故事说明如果知人善任,善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办事就很少会遭到挫折和失败。 四、1、①劝告 ②图谋 ③累及 2.断句:除暗以应外谓之忠,定身以行事谓之信。今君施其所恶于人,暗不除矣;以贿灭亲,身不定矣。夫国非忠不立,非信不固。 翻译:识破对方的诡计来(与其周旋)应付他们,叫作忠;坚持自身的人格来行事叫作信。现在虞君把自己憎恶的事情施加在别人身上,就说明他没有识破晋国的诡计;因为贪图晋国的贿赂就允许他灭掉自己亲近的国家,就是没有坚持自己的立身之道。一个国家没有忠就不能生存,没有信就不能稳固。 3.(这种做法)已经拔除了自己的根本了,凭什么能长久(存在下去)呢? 4.忠信是立国之本。 五、1.①修筑城墙 ②增加 ③再 ④停止 2.失去齐国,即使把薛地的城池修到天那么高,也还是没有用处。 3.断句: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 翻译:您没听说过海里的大鱼吗?用网不能逮住它,用钩不能牵住它,一旦跳荡离开了海水,蚂蚁就可以称心如意的把它吃掉了。现在齐国,也就是您的水啊。您如果能长久的有齐国的保护,还要小小的薛城做什么呢? 4.文章主旨是说只有保持国家的强大才能长治久安。 六、1.①宴请 ②逃亡 ③回头 ④给吃 2.如果中山国有了急难,你们一定要为它效死力。 3.断句: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翻译:给人东西不在于多少,应该在他灾难困苦的时候(给予帮助);怨恨不在于深浅,重要的是不要使人伤心。我因为一杯羊羹亡了国,却因为一碗饭得到了两个勇士。 4.说明两点:一是怨恨不在大小,任何时候都不要做使人怨恨的事;二是要急人之难,在别人困难的时候给以帮助才是最可贵的。 七、1.①守卫 ②评定是非 ③向上,这里指抬高 ④俘虏 2.断句:出与楚师战,败。穿封戌囚皇颉,公子围与之争之。 翻译:(皇颉)出兵与楚国军队交战,打了败仗。穿封戌抓住了皇颉,公子围和他争夺这个俘虏。 3.我是碰上王子才打了败仗的。 4.比喻耍弄政治手腕,营私舞弊。 八、1.①减少,消除 ②能 ③的确 ④相信 2.断句: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翻译:人们早晚回来到这里游玩,来议论我们执政的好与坏。他们认为好的,我们就推行它,他们憎恶的,我们就改正它。这是我的老师啊,为什么要毁掉它呢? 3.不如稍微疏通,使河水疏导;不如我听到(这些意见),把它们当作药物啊。 4.表现了子产善于体察民情,充分尊重民意的从政作风。 九、1.①在,住在; ②逃跑 2.断句: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翻译:凭着曾参的贤德,和他母亲对他的信任,有三个人怀疑他,就连慈爱的母亲都不相信他了。 3.我恐怕您也会听了有人说我的坏话而怀疑我。 十、1.①确实,实在 ②疲倦 ③努力 2.断句: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 翻译:桀纣之所以灭亡,是因为遇到了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贤君,现在天下都是夏桀王,而您是商纣王,桀纣同时存在,怎能互相灭亡呢? XX年高考安徽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 文言文翻译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根据《XX年考试说明》要求理解并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以直译为主。 教学重、难点: 2、在直译时能准确翻译句子中的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且分值不小。而对同学们来说它又是一个难点,在这方面失分较多,究其原因,关键还是翻译不过关。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怎样才能准确流畅地翻译文言句子。 二、练习: 板书句子,1-5每排同学分别翻译一个句子: 1.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 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3.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5.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三、指导:(评讲之前指导,学生可用教师教给的方法先自己修改。) 1.《XX年考试说明》要求:“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2.教师解读,《考纲》对翻译的要求可归纳为五点,即: (1)直译,即字字落实。在具体翻译时可采用留、换、补、调等方法。 ①留:就是保留。对于古代一些专用字词,可保留原样,不必翻译,譬如“人名、地名、官职、朝代、年号”等一些词语。 ②对:已由单音节词发展成双音节词语的古今同义词,可采用对译的办法处理。 ③换:即用现代汉语的字词替换。对于古今异义词,必须用该词的今义去替换。对于古今同义的一些字词,只需把单音节词替换成现代汉语 ④补:即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出来,例如省略的主语、宾语、介词等等。 ⑤调:遇到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等)时要调整语序 (2)注意特殊句式。(3)注意词类活用。 (4)注意句子的语气,要特别注意语气词。(如:其李将军之谓也?) (5)文通字顺,即语意连贯、流畅。 在具体翻译的时候,要先从整体上看这个句子的句式,如果是特殊句式,就要把语序调整成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语序,其次要注意有无活用的字词,再逐字翻译,最后检查翻译的是否通顺,句子的语气是否译出了,同时要注意上下文语境(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3.请两个同学对照这五条要求,对刚才这五个同学的翻译进行修改。 4.师生一起评改。 四、小结:大家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牢记这五个要求,按照老师刚才讲的方法和步骤去译,特别提醒大家要注意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五、当堂检测 (一)翻译下列句子 1.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4.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二)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 -——选自《吕氏春秋·疑似》 翻译:魏国的北部有个叫黎丘的乡村,(那)有个奇怪的鬼,喜欢装扮别人的儿子、侄子、兄弟的样子。乡村的一个老人到街市上喝醉酒回家,黎丘的鬼装扮成他的儿子的样子,扶他却在路上折磨他。老人回到家,酒醒后就责骂他的儿子,说:“我是你的父亲啊,难道所我对你不够好吗?我喝醉了,你在路上折磨我,是为什么?”他的儿子哭着磕头碰地说:“冤枉啊!没有这样的事啊!昨天我去村东向人讨债,可以问他的。”他的父亲相信他的话。 六、评讲练习 七、作业 1、阅读下面文言语段,按要求翻译。(8分)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注)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注:淫慢,过度享乐与怠慢。 将画线的三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来源:高考资源网]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8分) (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明史·宋濂传》) [注]宋濂,字景濂,明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1)诚然,卿不朕欺(2分) 译文: (2)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3分) 译文: (3)微景濂,几误罪言者(3分) 译文: 3、把下列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始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 (1)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3分) 译文: (2)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3分) 译文: (3)此谓诚于中,形于外。(2分) 译文: [来源:]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者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必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学记》 译文 : 5、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臣光(司马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1)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欺,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于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2分) 译文: (1) (2) 6、把下面两段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孔子曰:“夫富而能富人者,欲贫而不可得也。贵而能贵人者,欲贱而不可得也。达而能达人者,欲穷而不可得也。” (《说苑·杂言》) 孔子曰:“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无思也。有而不施,穷无与也。是故君子少思长则学,老思死则教,有思穷则施。(《荀子·法行》) (1)达而能达人者,欲穷而不可得也。 答: (2)有而不施,穷无与也。 答: 7、翻译:把下面一段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之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墙,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之猫也?” (1)盍去诸?(2分) (2)是非若所知也。(2分) 译文: (3)不病于无鸡乎?(1分) 译文: (4)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之猫也?(3分) 译文: 8、阅读下面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5分)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途,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 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①晏子出,遭之途,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 ②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9、阅读下面的文字,翻译划线的句子。(5分)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刘向《新序·杂事第一》)[注] 不谷: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 (1)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3分) (2)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2分) 10、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将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第八章) (1)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___________________ (2)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5分) 西施病心而颦(pín,皱眉头)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1)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译文: (2)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译文: 1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所以治人也。所以贵虚无(注)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说苑》) (注)虚无:虚心、谦虚的意思。 ①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2分) ②故曰巧伪不如拙诚(2分) ③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2分) ④所以贵虚无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2分) 参考答案: 1、(1)如果不能做到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不能有明确的志向,如果没有一种宁静的心态,就不能达到一种高远的目标。(3分)(2)追求享乐或安于怠惰,就不能奋发向上,性情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3分)(3)年华随着时间而流逝,意志被时间所消磨,于是成了枯枝落叶,这样大多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2分) 2、(1)确实如此,你不欺骗我。(注意“诚然”的解释和“不朕欺”的语序,各1分(2)陛下刚刚广开言路,怎么能过分给他加罪?(译出大意,1分。译对“方”和“深罪”,各1分)(3)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怪进言的人。(译出大意,1分。译对“微”和“几”,各1分) 3、(1)好像厌恶臭气,喜爱美丽的颜色那样(出自至诚),这就是说的自己意念诚实,心安理得。(慊:满足,大意对即可。重点词:“恶”、“好”。)(2)(他们)见到那些有道德修养的人,就显出遮遮掩掩的神态,隐藏他们所做的坏事,装出一副善良的样子。(厌:(yā)通“压”,这里有“隐蔽”之类的意思。关键字:厌,掩,著)(3)这就是说,内心的真实思想一定会表露到外面来。 4、(1)人们学习,或贪多务得,或知识面过窄,或惧怕艰苦,或浅尝辄止。 (2)(教师)了解这些心态,然后才能矫正这些缺点。 5、臣司马光说:诚信,是国君最大的宝贝。国家被百姓保护,百姓被诚信保护。因此古代君王不欺骗天下,霸主不欺骗邻国,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欺骗百姓,善于治理家庭的人不欺骗亲人。从前齐桓公不背弃曹沫的盟约,晋文公不贪婪讨伐原国的利益,魏文侯不放弃与虞人的约定,秦孝公不废除徙木的奖赏。这四位国君,他们的思想道德并不是最好的,而卫(商)鞅更算得上刻簿,当时又处在战争攻伐的时代,天下人都赶着用欺诈作为手段,他们尚且不敢忘记以诚信来蓄养民众,何况作为太平盛世时侯的执政者呢! 6、(1)自己通达又能让别人通达的人,想窘困也是不可能的。(2)富有时不施舍,穷困时就没人援助。 7、(1)为什么不扔掉(赶走)这只猫呢(采分点“盍”、“诸”两个兼词) (2)这不是你所了解的(采分点判断句式和“是非”、“若”) (3)我不担心没有鸡吗(采分点“病”是活用) (4)没有鸡,不吃鸡也就罢了,距离饥寒还很远,像这样,为什么要扔掉(赶走)这只猫呢,(采分点“则己耳”的语气,“去”、“犹”和“若”、“之”、“何”) 8、①晏子外出,在路上遇见他,就解下左边的马把他赎下来,用车载着他回家,越石父没有道谢。(3分,重点:“遭之途”,“左骖”,“弗谢”的主语) ②了解我却不以礼相待,还不如被拘禁。(2分,重点:“而”,“缧绁”。“固”是本来的意思,可灵活处置。比如译为“本来”、“原来”、“实在”、“真”、“还”等均可。“己”可译为“这个人”。) 9、(1)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三个分句,每句1分) (2)我们国家大概接近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两句话,每句1分) 10、(1)商汤王流放夏桀王,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有这样的事吗?(放:流放,诸:“之乎”的合音,各1分(2)我只听说过周武王诛杀毁灭仁爱、正义的殷纣,没有听说他杀过君主。(给分点为“一夫”、“弑”和省略成分“周武王”,各1分) 11、(1)那同村的丑女人看见了觉得西施那样子挺美,回家后也捧着胸口,皱着眉头在村里走来走去。 (2)村里的那个丑女人只看到西施皱眉的样子美,却不知西施皱眉为什么美。 12、①士人不会因为私利而转移志向,不会因为祸患而改变节操。(或“士人不会因为私利或祸患而改变他的志节 ②所以说奸诈虚伪不如笨拙诚实。 ③求学问道毫不倦怠,是用来修养自己的。 ④(士人)崇尚谦虚的原因,是这样能够顺应变化而又符合时宜。 文言文翻译是中考文言文阅读能力考查的重头戏。不少同学不懂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和方法,翻译时常出错误,闹出笑话。怎样准确的翻译文言文呢?文言文翻译“九字诀”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和方法,从而便于准确地翻译文言文,文言文翻译“九字诀”是指“信、达、雅,留、换、调、引、增、删”九个字。 “信、达、雅”是翻译文言文的要求。“信”就是要忠实原文,不歪曲原意。不随意增多减少,添枝去叶,望文生义,牵强附会;更不能随心所欲,甩开原文,凭空编造。“达”就是要通顺流畅,既要使句子完美无缺,保留原文的语气;又要避免语句的呆板、带文言气。而“雅”就是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文字语句要生动优美、简练流畅。总之,文言文翻译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准确通顺地表达原文的内容。 “留、换、调、引、增、删”则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因为古今词义和语法有所不同,所以翻译文言文要根据句子和组成句子的虚词、实词的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方法。 一、留 保留原文中的词语,凡有古今意义相同的字、词及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国名、官职、年号、谥号、度量衡单位等古代专用名词。翻译时不宜改动,都要保留原词。例如: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黔州那个地方,从未有过驴子,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了一头驴子到那里去。 “驴”、“船”古今的词义完全相同,翻译时不能改变它的原意。 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应历四年的春天,藤子京被贬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庆历”是年号,“藤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郡名,翻译时把它们保留下来,照搬到译文中就行了。 另外,文言文里有不少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如“披荆斩棘”、“气象万千”、“千钧一发”等等,一般人都能理解,不需再翻译,反而显得不通顺。 二、换 替换词语。文言文里的不少词语所表示的意义现在还用得着,但现代汉语不再用原文的词表示,而是用了另外的词。翻译时就要用现代汉语中意义与之相当的词进行替换。例如: 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句中的“师”、“伐”要用“军队”、“攻打”来替换。 还有,同一个词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常用,但表示的内容有区别,翻译时不能用今义去推求古义,而要用现代汉语中与文言文词语的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以免造成误解。例如: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妻子”和“绝境”的古今意义差别很大,不能套用今义去理解。 三、调 调整语序。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在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来调整语序。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主谓倒装) ——你太不聪明了。 何以战?(《曹刿论战》)(宾语前置) ——您凭借什么应战呢? 还自扬州。(《伤仲永》)(状语后置) ——从扬州回家。 四、引 引申词义。文言文里一词多义现象比较普遍,往往一个词可以有两三个或更多的意义,这些意义不是凭空产生出来的,而是由一个本义派生、扩展、引申出来的,可选用切合原文语境的表示引申义的词来翻译。例如: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了它原来的规模。 “增”本义是增加,引申为扩大;“制”本义是制作、制造,引申为规章、制度,再引申为规模。翻译时选取它们的引申义。 五、增 增补词语或句子成分。翻译文言文时,下列几种情形需要增补词语或句子成分。 1.文言词语单音节词居多,翻译时应将文言单音节词补充为现代汉语中相应的双音节词。例如: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大国的虚实是难以推测的,我惧怕他们有兵马埋伏。 “测”、“惧”、“伏”都是单音节词,应译为双音节词“推测”(或“猜测”)、“惧怕”、“埋伏”。 2.文言文里将数词直接放在名词或动词的前面,而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增补上。例如: 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那个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帷幕里,帷幕中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纸扇、一块醒木罢了。 3.句子策划功能粉的省略是文言文里常见的现象。翻译时应忠实于原文,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和表达需要,作必要的补充,力求明白确切地表达原意。例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村里的人看见渔人,很是惊奇,为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我们。 原文中省略了两处主语、一处宾语。翻译时将其补充出来,意思才明白。 4.有些句子,不好说它省略了什么词语或句子成分,只是为了上下文连贯,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要增补一些词语,读起来才觉得上口,表意也才通顺明白。例如: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晋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把捕鱼当作职业。(一天),他沿着小河(划船)行进,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六、删 删去不译。文言文里的一些虚实,只在句中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现代汉语里也没有相应的词语对应,就可以删去不译。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陈胜是阳城人 原文中“……者……也”是文言文常见的判断句式的标志。“者”起提顿作用,“也”表示判断语气。翻译时,“者”、“也”都可删去不译。 有时为了使译文简洁通畅,对句中重复多次的词语也可删去不译。例如: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蓬,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核舟记)》 此外,有些表敬称和谦称的词语,也可删去不译。 “留、换、调、引、增、删”是中考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的,我们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文言文翻译 篇5
文言文翻译 篇6
文言文翻译 篇7
文言文翻译 篇8
文言文翻译 篇9
文言文翻译 篇10
文言文翻译 篇11
文言文翻译 篇12
文言文翻译 篇13
文言文翻译 篇14
文言文翻译 篇15
推荐作文:
- ·建党伟业观后感范文500字
- ·今年感动中国2022观后感5篇
- ·关于荷花作文600字
- ·2022年秋季《开学第一课》学生观后感范文
- ·以我的朋友为题的作文(优秀7篇)
- ·关于张桂梅的人物事迹简介优秀4篇
- ·消防安全开学第一课直播观后感
- ·中学名著阅读书目《红楼梦》读后感五篇
- ·以不负韶华为题正能量励志作文优秀9篇
- ·幼儿园教育随笔大班(通用5篇)
- ·关于优美写景段落摘抄
- ·央视122全国交通安全日特别节目个人观后感
- ·2022暑假防溺水安全第一课观后感10篇
- ·春节致新战友慰问信
- ·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心得体会作文【3篇】
- ·初中我们是一家人作文10篇
- ·奔向作文【精选10篇】
- ·找春天作文(优秀4篇)
- ·做自己的主角作文(优秀3篇)
- ·活着读后感800字高一作文23篇
- ·桃树的介绍作文600字
- ·共青团入团志愿对团的认识
- ·2022国庆节活动标语
- ·2022西游记初中生读后感优秀范文
- ·以常态为题的作文600字
- ·我的初中生活的作文优秀3篇
- ·售楼部春节放假通知
- ·初中生阅读《弟子规》有感如何写
- ·2021海底两万里读后感十篇最新
- ·《呼啸山庄》长篇小说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