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下《苏州园林》《桥梁远景图》
语文版七下《苏州园林》《桥梁远景图》(精选16篇)
语文版七下《苏州园林》《桥梁远景图》 篇1
二. 重点、难点分析:《苏州园林》1. 任何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是说明文也是本文的难点方法如下:(1)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2)用比较的方式突出事物的特征(3)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样。 《桥梁远景图》1. 本文是科普文章,它不是对现有桥梁作具体介绍,是以科学的态度对未来桥梁建筑的发展远景做了一番描述。可以说:本文是一篇以科学精神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对未来的桥梁做出形象描述的说明文。2. 本文结构可分两大部分。 三. 课文讲解:《苏州园林》1. 字词:(1)音:轩榭、对称、池沼、丘壑、嶙峋、镂空、斟酌、阑干(2)义:标本、布局、映衬、败笔、嶙峋、斟酌、因地制宜、自出心裁、别具匠心、胸中有丘壑。2. 文章结构:总说(图画美)→分说(3—9段)→大部讲究(3—6)→布局、配合、映衬、层次→细部讲究(7—9)→每个角落、门窗镂空、色彩淡雅3. 课文分析(1)这篇课文中被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什么呢?“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2)作者是怎样抓住中心安排结构的?第一段:结合“标本”(文中指为人们愿意观摩取样法的样本)“鉴赏”(指对艺术品感受、理解、欣赏、评判)理解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为苏州园林的艺术美、图画美埋下伏笔,这是全文总起,确立本文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3)第二段从哪几个角度说明苏州园林总体特征。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具体体现在四个“讲究”上(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既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的设计原则,又从大处体现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4)课文第3、4、5、6段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第2段是总说,第3、4、5、6段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一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这是重点,故作详细说明。(5)课文第7、8、9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与中心有何关系?这三段从苏州园林每个角落,门窗、雕镂、色彩淡雅几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这是细部介绍,非重点,但决非可有可无,通过细微处给人的美感,充分说明了苏州园林“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6)末段结尾有何特点?用寥寥数语作结,留有余地,引人回味,从而更好地表现苏州园林的艺术美。(7)讨论本文说明的顺序:从全文看:整体——局部。从部分看:主——次,大——小。本文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层次在各段中也有显示。(8)为了能说明事物特征,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作者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试找出课文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1)打比方:如第3段“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形象地突出了苏州园林布局的特点——自然之趣。2)举例子:如第5段以“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蔓,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浏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为例,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花树的艺术风采。3)作比较:如第5段“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的道旁树”说明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的特点。归纳: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不仅能突出事物的特征,而且使语言既准确又生动形象,体现了这篇说明文语言多样性的特点。(9)总结全文:1)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再现了它的美丽画面,显示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2)配乐欣赏课文,从而获得知识与美感。(10)比较阅读:《红楼梦》中大观园里假山堆叠与本文之假山的说明作比较,谈谈记叙文与说明文的区别。1)目的不同:本文以假山为例介绍园林的文化;《红》写景记事,显示贾宝玉的文采。2)表达方式不同:本文概括说明;《红》生动的描述。 《桥梁远景图》1. 字词(1)音梁(liáng) 墩(dūn) 载(zǎi) 混(hún) 缆(lǎn) 塑(sù)(2)义潜力——没有发挥或表现出来的能力或某种力量拼装——拼接安装生色——增添光彩添娇——增添美丽的景致胜似闲庭信步——胜过在清静的庭院中随意散步,语出毛泽东词《水调歌头·游泳》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颠簸不稳——上下震荡,不稳定。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2. 文章结构全文可分两部分3. 审题:本文题目,告诉了读者本文写作的主要的内容,即桥梁事业发展的远景蓝图:也告诉了读者本文内容的时态特点,即未来时,是想象中的,所以,由本文题,我们又可以知道本文的体裁是科幻说明文。4. 浏览全文,把握全文内容。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2段)说明桥的重要性和桥的结构。 第二部分(3-13段)具体设想桥梁远景图。5. 主体部分的内容:(1)对将来的桥梁和造桥业,作者进行了哪些大胆的想象?请摘录课文有关内容回答。明确:将来的桥造得又快又好,很便宜,很美,很低,有的没有桥墩或者桥墩浮在水面,桥是可以弯曲的,很小很轻的,或者是无梁的。(2)启发学生弄清作者如何设想桥的“远景”从而理清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明确:第5—8段,侧重在现有桥的基础上,说明如何改进完善,使将来的桥造得更快、更便宜、更美、更低、更灵活。文章由将来造桥的时间和材料,写到将来处理材料的技术以及新技术产生的低成本和更“美”更好的结果,这些都有先后的事理逻辑联系。 严谨与大胆想象在茅以升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1)作者是如何严密而审慎地把自己大胆的幻想表达出来的?<1>复习全文结构思想和说明顺序。板书:结构顺序,层层推进。<2>学生讨论第6段中的一句话:“架桥时,全用电脑控制的各种机具差不多不需人的劳动力”,这句中的“差不多”能否去掉?为什么?不能去掉,因为这样表达更有余地,不把话说绝对,体现了一种严谨的态度。(2)文章用了哪些说明方法?<1>引用引用神话故事,引用活用别人的好句佳句。不仅恰当巧妙地说明了桥的重要性,而且更能引发读者的兴趣,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这样使说明语言既质朴通俗又生动形象。<2>比方第2段,说明桥梁的构造时,桥就像一条板凳,板凳的腿就是桥墩,下面的“脚”就是基础,板凳的板就是桥梁。既形象贴切,又准确洗练,深入浅出,充分体现了作者严谨朴实的语言作风。总之,本文的说明方法多样,说明的词质朴严谨,形象生动与说明的内容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充分体现了一位资深科学家既大胆想象,而又严谨审慎的态度。第9-13段,作者侧重于突破现有桥梁的造型和结构,作了更大胆的设想,表现了独特的创造力。这里的说明顺序,先由上到下,即由桥梁的特别写到桥墩的特别(这样也照应了第2段中说明桥梁结构的顺序);最后再写弯曲桥,便携桥和无梁桥。由此看出,本文说明的顺序是,由一般桥的改进写到特殊桥的创造,想象步步推进,层层深入,很有内在的逻辑力量和鲜明创造精神。而每一种桥介绍之前,又都用“将来”的句式作段首语总领下文,这样使文章的条理更加清晰,一目了然。(3)作者是一个著名的桥梁专家,还要对未来的桥梁业进行大胆的设想,这说明了什么?明确:现有的可能不尽如人意,对现有的不满足,所以萌出了对已有的事物进行改进、完善、扩展和延伸或重构和创造的想法。这还体现了作者勇于探索,敢于开拓,不断创造的科学精神。6、理解写作特点作为一个科学家,茅以升固然有着大胆想象。大胆创造的科学精神,为中国的桥梁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科学精神同样也包括着严谨求实的精神。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一. 1. 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5分) 轩榭( ) 丘壑( ) 嶙峋( ) 蔷薇( ) 颠簸( ) 贻误( ) 震慑( ) 褐色( ) 蚁穴( ) 盘曲( ) 2. 指出下列语句中书写有误的字,并在括号内改正。(2分) (1)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新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 ) (2)我们这一分支在导弹家族中都是首曲一指的。( ) (3)人们又想出了“机动发射”的新招,把我装在车辆上转来转去,迷或对方。( ) (4)针鼹的胃表皮粗躁,和别的哺乳动物很不同。( ) 3. 下列加线的词语解释没有结合句意的一项是( )(2分) a. 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比喻具有代表性的事物) b. 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作画的布局构想) c. 一座桥的轮廓和组成部分,会安排得为大地生色,为江山添娇。(增添光彩) d. 任何常规防空武器,对于我也只能作高不可攀、鞭长莫及的望“空”兴叹。(比喻力量达不到) 4. 填入下列各句中的词语适当的一项是( )(2分) (1)谁如果要( )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 )。 (3)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 )的,实际上是隔而未隔,界而未界。 (4)游览者必然也不会( )另外一点。 a. 鉴赏 技术 依傍 忽视 b. 鉴赏 艺术 依傍 忽略 c. 观赏 艺术 依赖 忽略 d. 观赏 技术 依赖 忽视 5. 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2分) (1)针鼹的外形长300—450毫米,宽不到70毫米。( ) (2)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 (3)我们导弹大家庭中有许多成员。按射程可分为近程、中程、远程和洲际等。( ) (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 6. 按原文填空。(2分)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 ),讲究假山池沼的( ),讲究花草树木的( ),讲究近景远景的( )。 7.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苏州园林》是一篇艺术性的说明文,文章采用先总后分的说明顺序。 b. 《桥梁远景图》是茅以升写的一篇说明文,文章引用牛郎织女的传说,目的是为了增添文章的情趣,吸引读者。 c. 《洲际导弹自述》采用拟人的手法介绍了洲际导弹的分类,主要结构和性能以及发展过程。 d. 《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是一篇记录澳大利亚珍稀动物针鼹的记叙文。 8.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 他的成绩是我们年级组最好的一个人。 b. 8月至10月,是针鼹袭击大型蚁穴的季节。 c. 能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是学习好的关键。是否坚持锻炼身体,是身体健壮的关键。 d. 今年的自然灾害比去年增加了三分之一。 二. (一)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绝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9. 这个语段选自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2分) 10. 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选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画线句子中的“艺术”和“技术”两个词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文中加点线的“又”字照应着上文的哪个字?能突出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这段文字的结构是( )(2分) a. 总—分 b. 分—总 c. 总—分—总 (二) (1)苍蝇虽然总是很招人讨厌,但是在研究人员眼里苍蝇还真是有许多“优点”。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学家一直希望能模仿苍蝇制造出一种微型的机械苍蝇。美国五角大楼对这种“微型苍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研究工作提供了资助,希望有朝一日能用这种“超级间谍”来找到自己想要找到的“冤家”或“死对头”。 (2)比起大型间谍飞机,这种“微型苍蝇”的重量只有1600毫克,身高不到3厘米。在“微型苍蝇”上安装许多传感器和微型摄像机,如果一次把这样的微型苍蝇放出去数百只,甚至数千只,那么“敌人”即使有再大的本事,也难逃法网;同时用微型苍蝇寻找灾难幸存者的话,效率也会更高。 (3)尽管“微型苍蝇”前景令人鼓舞,但科学家们也承认要真正让“微型苍蝇”飞起来的确困难重重。在苍蝇的翅膀上,分布着20块功能不同的肌肉,如何模仿肌肉运动,实现飞行成为研究的重点。为此研究人员用了4年多时间,进行了近2000个小时的试验,目的就是为了弄清苍蝇翅膀是如何工作的。最终,研究人员利用一种类似玻璃纸的原料,制造出只有10毫米长、3毫米宽、5毫米厚的仿生翅膀。它能够每秒扇动150下,而且还让“微型苍蝇”实现了绑缚在一根细线上的半自主飞行。 (4)研究人员说:通过高速录像发现,苍蝇飞行时的动作十分精妙。它们并不是单纯地拍动翅膀,其实还有卷动动作。它们在飞行时,会拍动和卷动动作一起使用,这也是今后工作中的一大难点。因此,“超级间谍”何时才能服役,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 15.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第(2)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文中指出的“微型苍蝇”的作用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科学家在研制“微型苍蝇”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他们从几个方面解决的?(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假如“微型苍蝇”研制成功,你认为它还有什么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比起大型间谍飞机,这种‘微型苍蝇’的重量只有1600毫克,身高不到3厘米”中加点线的数量词是为了说明什么?在本段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尽管睡眠占据了我们大部分时间,但是我们对睡眠的了解极少。近年来,人们才把睡眠作为一门专门科学进行研究。研究人员指出,根据脑波的形态,睡眠主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常态睡眠状态,就是所谓的非快速动眼睡眠状态;一种是异型睡眠状态,也就是所谓的快速动眼睡眠状态。这两种不同的睡眠状态交替循环出现。常态睡眠时,人体感官敏锐度降低,肌肉放松,动作减少,心跳和呼吸频率减慢,大脑活动相对静止,最益于人体精力的恢复。异型睡眠时,人们时常会做梦,大脑和清醒时运动同样积极,有益于大脑的开发和维护。 目前,我们尚不知道人为什么必须睡觉,但是很显然,它确实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缺少睡眠会导致疲劳日益增加,工作效率下降。严重的会造成精神颓丧,神志恍惚,判断力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产生自杀倾向。 芝加哥大学的科学家艾伦·罗切斯特和他的同伴以老鼠作为实验对象,对睡眠进行研究。他们在浴缸里放了一缸水,把一个转盘放在水面上。每当老鼠要睡觉的时候,转盘就开始倾斜,老鼠不得不移动,以保证自己不掉到水里。在这种环境下,老鼠的睡眠被完全剥夺了。一段时间后,老鼠开始发生肌肉疼痛,食欲增加,体重下降,两三周后它就死亡了。在同样的生活压力下,当老鼠可以进行常态睡眠时,寿命延长一倍,但是最终仍没能逃脱死亡的厄运。当常态睡眠和异型睡眠可以交替进行时,老鼠就能够得以生存。究竟是什么导致老鼠死亡,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一些病症显示,它们的免疫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一些科学家认为,睡眠有益于保证免疫系统正常运行,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人在熬夜或长途飞行后容易患感冒。 21.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概括第1自然段的内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第3自然段控制老鼠睡眠的实验能证明上文中什么观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第3自然段中加点线的“十分”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一. 1. 2. (1)“新”改为“心” (2)“曲”改为“屈” (3)“或”改为“惑” (4)“躁”改为“糙” 3. b 4. b 5. (1)列数据;(2)作比较;(3)分类别;(4)打比方 6. 布局 配合 映衬 层次 7. d 8. b二. (一) 9. 《苏州园林》 叶圣陶 10. 假山、池沼 11. 分类别、举例子 12. 不能。因为“艺术”更能体现苏州园林假山堆叠的匠心独运之处。 13. 照应“也”字,突出“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 14. a(二) 15. 微型苍蝇 16. 作比较,列数字,准确形象地说明了“微型苍蝇”的体积小、重量轻。 17. 寻找“敌人”,搜索遇难者。 18. 如何模仿肌肉运动、实现飞行。选择材料、减小体积,加快振动频率。 19. 略 20. 略(三) 21. 睡眠 22. 睡眠的两种状态及其作用 23. 没有睡眠会影响动物的健康甚至会危及生命,常态睡眠和异型睡眠要交替循环出现才能保证健康。 24.说明人类对导致老鼠死亡的原因并不是一无所知,只是知道得较少。
语文版七下《苏州园林》《桥梁远景图》 篇2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休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组织方法。
二、培养学生在占有一定材料的基础上(或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概括事物的共同特点的能力。
〔教学设想〕
采用比较教学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子:用比较的方法导入 课文,解题激发学习的兴趣。认读:朗读课文,认字解词,熟悉课文内容。疏导: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作家的写作意图,懂得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时间要延续到下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引子 〔预习:看电影、看画片、看课文,让学生对苏州园林有所了解。〕 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影片介绍了哪些园林? 学生先口述后,老师明确。 再回答第二个问题:说说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 二、认读。 1.结合“思虑和练习”四,教师给予朗读指导,要求“读音清晰,速度适当,语调舒缓,特别是一些关键性的说明语句,更要注意读清楚,”以同桌为互助组,进行朗读练习。然后由几位学生示范朗读或听录音。 2.在朗读课文的同时,把需要认读的字和理解的词提出来。教师随即板书归类或出示小黑板。 三、疏导。 问:作者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什么? 明确:“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指导学生将重要的句子划出,重要的词加黑,养成自学的习惯。〕 开头写总的印象,揭示了文章的写作意图:让大家用艺术的眼光去鉴赏苏州园林。 明确了写作意图,接着就该弄清文章的布局。 第一步:用一个短语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二步:综合各自然段之间的关系,掌握贯串全文的脉络。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弄清文章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思考和练习,做几项练习,扣住基础知识,提高理解词义的能力和掌握几种语言表达的方法。最后一个环节是写作。不要简单地让学生做一个现成的题目,而应进行意在锻炼思维的有针对性的训练。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三步:弄清总写与分说之间的内在联系。 问: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目的是那样明确,但作者为什么在句子中加上一个状语似乎呢?岂不矛盾? 老师明确后,学生讨论。 问:第七到第九自然段是第三段的后半部分,它与前半部分,与第二段的关键句在结构上的联系怎样? 学生口述后,老师明确。 周崇典 黄发莲 1.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初中第四册的阅读教学,主要是联系生活,着重培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第一单元是说明文教学的的起始单元,教材选编的五篇课文内容有别,形式各异,但都从具体事物写起,或说明事物的外在特征,或揭示事物的内在原理,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一个新奇的世界。教学本单元,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大千世界的自然美和人工美,另一方面要着力帮助学生领悟文中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次序、运用怎样的方法和语言来说明事物特征的。 2.教材简析:《苏州园林》是一篇带有文艺性的说明文。说明了苏州近二百处园林的共同特点和给人的整体印象,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说明文、什么是说明的对象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学习本文层次分明、表达灵活、语言简洁的特点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1.快速阅读,感知形象 在简要的导入 之后,立即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在3—4分钟内读完全文(本文共1551字,每分钟约读400—500字),并思考,这篇课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注意:这篇课文所要说明的,不是苏州某个园林的特色,而是苏州近二百处园林的共同特点和给人的整体印象。 2.定向阅读,提取信息 (1)文章1、2段总体说明了苏州园林的重要地位和总的特征。从文中提取出可以概括这个特征的一个句子。——“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个特征又体现在哪四个方面?——“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这是全文的纲) (2)下面请同学们提取3—9段的中心句,并抓住这四句话理解课文内容:先从布局(第三段)、配合(第四段)、映衬(第五段)、层次(第六段)这四个角度具体说明了苏州园林的主要特征。接着又从园林的细部着眼,介绍角落的布置(第七段)、门窗的雕琢(第八段)、油漆彩绘的调配(第九)所体现出的图画美。 第十段欲言又止,结束全文,引人回味。 3.可视阅读,学会鉴赏 准备一些宫殿式建筑、西方园林中的行道树、北京的宫廷园林和苏州园林的图片,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让同学们比较鉴赏,感觉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提高同学们鉴赏造型艺术的能力。 4.句段品读,学习语言 (1)文章用语典范,简洁精美,试找出自己喜欢的语例加以品析。如: ①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典范、代表的意思,形象地表明苏州园林继承了古代园林艺术传统,浓缩了中国园林艺术精华,具有典范性) ②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是一种精神的创造,是体现个性的审美活动;技术仅仅是长期重复劳动中获得的经验、知识或技巧,二者有层次高下之别) ③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尽管花墙和廊子作为一个隔界把景致分为几个部分,但是好像并没有真的把景致分开。) ④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体现了匠师们的细心和匠心,善于注重图画美,使单调变为多彩) (2)文章段式规范,结构严谨,教师选择一两个有代表性的语段设计练习,指导阅读(这个环节要特别注意说明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如: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指出下面的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①相间: ②阅兵式: ③不感到寂寞: 2.文段的中心句是: 3.文段的结构方式是: 4.苏州园林栽种树木的特点是: 5.苏州园林修剪树木的特点是: 6.文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7.文段说明对象的特征是: (参考答案:1.①一个隔着一个;②整齐划一的;③一年四季都开花 2.第一句 3.总分 4.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 5.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6.打比方、摹状貌、作比较、举例子 7.着眼在画意) 5.美文联读,鼓励创新 组织同学们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或是其它途径查找以“苏州园林”为“话题”的美文,比较阅读,感受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对层次较高的同学,可以指导他们写“话题作文”鼓励他们大胆表达、积极创造。 1.自主学习。 快速阅读,感知形象;定向阅读,提取信息;可视阅读,学会鉴赏 这三个部分主要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前两个部分主要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提取信息的能力。第三部分要求同学们联系自己的视觉感受,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品味美、鉴赏美。对于层次较高的班级,还可以组织同学们畅谈审美体验。 2.合作学习。 句段品读,学习语言 主要采用合作的学习方式。品味词语这一块,可先让同学们用“我发现文中词用得好,好在……”说话,然后以学习小组的方式,整理上述发言,共同探讨本文典范精美的语言。精段阅读这一块可以先由老师给出示例,并指出说明文拟题的常规考点,之后让同学们相互自选美段出题,相互检测,锻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究式学习。 美文联读,鼓励创新 这个环节可以课前完成,也可课后去做。主要锻炼他们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使他们逐步养成勤思索、善探究、常积累的习惯。 本文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文。文章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建筑的成就,详细介绍了园林建筑的布局,分析了园林建筑的原理,写得情文并茂,趣味盎然。选读这样的作品,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又可以丰富关于园林建筑艺术方面的知识,受到一次生动的审美教育。 教学本文,要抓住以下两个重点: (一)引导学生学习本文作者经过周密观察,准确把握园林特征,按照园林建筑的内在条理组织材料,层次清楚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写说明文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准确把握客观对象本身的特点。本文要介绍的苏州园林是我国最著名的园林建筑,共有一百多个,颇负盛名的也有十来个。这些园林集中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巧夺天工,争奇竞秀,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要在一篇短文内详细介绍苏州园林,一定要经过精细的观察,才能以简驭繁地把握它们的共同特点。 作者叶圣陶,原是苏州人,“想童年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廊汀岸”,对苏州园林十分熟悉,而且有比较深刻的研究。他把各个园林加以比较分析,透过各个园林独出心裁的布局,找准了它们异中之同的特征,以精练、简洁、浅显的语言加以说明。文章指出,“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各个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具有图画的美感,这正是苏州园林建筑最重要的共同特点。接着根据园林景物的种类,分门别类说明园林的“画意”主要表现在“四个讲究”上,即: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文章下文有四节文字,详细阐述每一方面园林景物体现出来的图画的美感,使各种材料博而不杂,均有归属,丝丝入扣,并体现出景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后面又以“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发端,领起文章最后三节,分别说明园林的画意还表现在设计者和匠师们注意每一角落景物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和雕镂美、屋内布置的色彩美。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和分析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一条线索贯串全篇,联结园林各类景物的说明,不仅使文章各部分先后有序,联结自然,就是对园林某部分景物的说明也条分缕析,层次分明。如文章写假山、池沼这一节,先写假山堆叠的艺术,或重峦叠嶂,或竹木掩映,游人远望有观赏古代名画的美感,攀登则有如身在山中的实感;次写池沼和其他景物的配合,或河上两桥相望,各呈异彩;或石头花草,随意点缀,无不皆美;再其次又写池沼中还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活泼戏耍的游鱼,充满着生气。举凡有关景物,均循序渐进,一一写来,有条不紊。这节如此,其他各节无不皆然。经过有合有分的反复说明,园林的特点阐述得十分透彻,留给读者的印象也十分深刻。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用心体会精细周密的观察是写说明文最重要的基本功的道理,培养通过观察把握事物特征及其内在规律的习惯和能力;通过对文章组织结构的分析研究,彻底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有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法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写作特点。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主要用解说的方法介绍苏州园林,但它并不排斥表达方式的多样性。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文章熔说明、记叙、议论于一炉,以概括的说明介绍园林,以生动的描述形容景物,以通俗议论来分析原理,使文章既眉目清楚、生动形象,又耐人寻味、启人兴趣。 就记叙景物而言,它的手法与游记有很大的区别。游记描述景物,常在某个特定时间、某个固定的角度观察环境,或者移步换景,境随人迁。本文则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记叙景物如登高鸟瞰无遗,像中国画透视画法那样,一应园内景物,大至假山池沼、亭台廊墙,小至阶边丛草、门窗图案,都可一一摄入镜头;又如守望一年四季,任何时候的景物,如夏秋季节“鱼戏莲叶间”的动人情景,花时不同的花树相继开放,香飘四时的美好印象,都已一一呈现笔端。文章的记叙语言简洁、生动,赏心悦目地表现出景物的形象。如“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写出了万木争荣的情景,古老的藤萝枝干“盘曲嶙峋”,开花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气氛。这些地方,稍加点染,便显得生意盎然,沁人耳目。类似例子,俯拾皆是。 文章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又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画龙点睛地发表议论,透过景物表象,找出内在规律,使人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如文章指出,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因为园林不是图案画,而是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这使人想起黑格尔所说的话:“当然也还有一种造园艺术,以复杂和不规则为原则”。作者抓住园林和绘画原理的相通之处进行分析,他的看法是很能给人启示的。有的时候,虽未明点出绘画原理,但作者的分析说明却完全吻合传统的画论。如文章叙述园林中常有花墙隔、廊子界,但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增加了景致的层次和深度,使园林建筑显得波澜层叠,气势纵横。这实际上启示读者认识到,这样的布局同国画采用“以大观小”的画法、尺幅之中具千里之势的道理是一样的。诸如此类的分析说明,大大增加了行文的情趣和魅力,能丰富读者关于园林建筑的知识,启迪读者的智慧,陶冶读者的心灵。 教学本文,要加强写法和语言分析,使学生体会到本文为了准确介绍苏州园林,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引导学生在习作中,借鉴课文写法,提高写作水平。 (见《课文分析集》初中第三册,广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苏州园林简介 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素以园林美景享有盛名,这些园林可分为宅地园林、市郊园林和寺庙园林三大类。苏州园林多为宅地园林,由贵族、官宦、富商等所建,精致优雅。这些园林反映出历代园林的不同风格,同为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作。“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的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 拙政园 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拙政园初</PGN0112B.TXT/PGN>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后为明代监察御史王献臣归隐之地,取“拙者之为政”的语意而名,曾为太平天国忠王府的一部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拙政园全园分东、中、西、住宅四部分。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 沧浪亭 沧浪亭地处城南三元坊,在现存苏州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全园布局自然和谐,堪称构思巧妙、手法得宜的佳作。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并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全园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 狮子林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元代至正二年,名僧天如禅师维则的弟子“相率出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因园内“林有竹万固,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而得名。狮子林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享誉盛名,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留园 留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园中分四个景区:中部以山池为中心,风景明净清幽;东部则厅堂宏丽轩敞,重楼叠阁;西部是土山枫林,景色天然清秀;北部是田园风光。全园建筑布局结构严谨,尤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亦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网师园 网师园,全园占地约八亩余,还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因此被认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PGN0113A.TXT/PGN> 怡园 怡园,在苏州园林中建造最晚,得以博采诸园之长,形成其集锦式的特点,由于其布局紧凑,手法得宜,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全园面积约九亩,东西狭长。园景因地制宜分为东西两部,中以复廊相隔,廊壁花窗,沟通东西景色,得以增加景深,廊东以庭院建筑为主,曲廊环绕亭院,缀以花木石峰,从曲廊空窗望去皆成意蕴丰富的国画。廊西为全国主景区,池水居中,环以假山、花木及建筑。中部水面聚集,东西两端狭长,并建曲桥、水门,以示池水回环、涓涓不尽之意。池北假山,全用优美湖石堆叠,山虽不高而有峰峦洞谷,与树木山亭相掩映。 假如我教《苏州园林》(叶至善) 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选了我父亲的一篇文章——《苏州园林》。 假如我是语文教师,在教同学们学习这篇文章之前,我要先给他们说明这是一篇“序文”——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这本摄影集就叫做《苏州园林》。 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我父亲写一篇序文。为一本书写序文,总得先看一看这本书的内容,为摄影集写序文当然也应该如此。可是那家出版社还没有把摄影集编好,说是收集到的照片不太满意,准备重拍。内容还没有看到怎么能写序文呢?好在我父亲从小生长在苏州,几处有名的园林他都熟悉。还有,他书架上有一本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是二十多年前同济大学出版的,虽然是学术性的著作,却附了195幅精美的照片,可以作参考。有了这两个条件,写序文就不会凭空乱说了。我父亲写这篇序文,开头就从陈教授的《苏州园林》说起,还说这本书中的照片使他回想起他的童年;而且在最后一段,交代了这篇文章是为将要出版的《苏州园林》作的序文。</PGN0106A.TXT/PGN> 序文写好后就交给香港那家出版社了,不知什么缘故,这本新的《苏州园林》迟迟不见出版。《百科知识》杂志编辑部知道了我父亲有这样一篇文章,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就以我父亲赠陈从周教授的词《洞仙歌》中的一句——“拙政诸园寄深眷”为题目,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发表的时候删去了最后的几句话,是得到我父亲的同意的。但是这样一删,读者就不明白这是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了。后来,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本,又删去了这篇文章的第一段,也是得到我父亲的同意的。“拙政诸园寄深眷”这句话在第一段里,第一段删去了,题目只好改了,改成了《苏州园林》。编者作了一条注,交代了这篇文章的出处和原来的题目,可惜没有说明这是一本摄影集的序文。如果说明了,让语文教师了解了我父亲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教起课来一定会切合实际得多。 我是知道这段经过的,所以假如我是语文教师,在教这篇课文之前,我先要告诉同学们这是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接着,我要给同学们说明一本书为什么要有序文。序文有由本书的作者自己写的,也有由别人写的。由作者自己写的,大多表明他为什么写这本书、怎样写这本书之类;由别人写的,大多介绍这本书的内容,或者加上一些评论,也有给读者介绍作者的。我说“大多”,等于说并非全都如此。但是不管序文写些什么,对理解这本书都是有帮助的。我父亲的这篇《苏州园林》既然是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那么对读者欣赏这本摄影集有没有帮助呢?在布置预习的时候,我就提出这个问题来让同学们考虑和讨论。我应该把摄影集拿出来,供给同学们比照。香港的那一本至今还没有出版,</PGN0106B.TXT/PGN>我可以取父亲所藏的陈从周教授的那一本来代替;还有个办法,就是从各种画报上去找苏州园林的照片,找那些跟文章最相配合的,当然越多越好。现在各种画报上苏州园林的照片极多,收集并不困难。 同学们经过这样的预习,就用不着我再说什么了。我只要问:“你们读了文章,再看这些图片,是不是觉得图片上的景物更有意思了?”同学们一定同声说“是”,这是可以预料到的。光这样回答很不够,我要请同学们说一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同学们的回答一定各有不同,有的从文章说到照片,有的从照片说到文章,我只要在一旁随机指点几句就成了。在必要的时候,我可以拿出一些图片来让同学们比较,例如对称的宫殿式建筑、西方园林中的行道树、北京的宫廷园林等等。作这样的比较是为了帮助同学们辨别异同,丝毫不含褒贬的意味。各种建筑设计和园林布置都各有长处,文章中也并没有说世界上的园林惟独苏州的好。经过这样一番讨论,同学们鉴赏造型艺术的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是修养方面的事,看不出痕迹,也没有止境,需要的是不断地训练。我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把这个道理贯穿在教学工作中,但是不必向同学们明说。</PGN0107A.TXT/PGN> 如果同学问我:“在写作技巧方面,从这篇文章可以学到一些什么?”我就告诉他们:介绍任何一件事物总得抓住这件事物的特点,这篇文章就是抓住了《苏州园林》这本摄影集,其实就是抓住了苏州园林的特点来写的:第一段说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第二段总说苏州园林布置的匠心,以下的四段说容易被人们注意的大处,再往下的两段说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小处,第九段把苏州园林跟北京的宫廷园林作了比较,最后一段说可以说的还有,意思是让读者自己从摄影集中去寻找。文章的结构很平常,没有什么“技巧”可言,但是这样的结构很容易使人接受。 有一点倒可以说一说:这篇文章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课本上是注明了的。“寄”是“寄托”的意思,“眷”是“眷恋”,也就是“深切的怀念”。我要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读了这篇课文有没有体会到这种“深切的怀念”的感情。假如他们回答说体会到了,我就进一步问:“文章中并没有一句动感情的话,你们是从哪儿体会到这种感情的?”对这个问题能谈到多么深就多么深,我不强求他们。 现在还要告诉同学们: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序文,如果书中有序文的话。最好读两遍:读正文之前读一遍,可以心中有数,知道读正文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地方,应该如何去理解;读完了正文再读一遍,可以回忆一下正文的内容,加深记忆和理解,同时判断序文对这本书的评论有没有说过头和没说够的地方。如果布置作业 的话,我就请同学们找一本曾经读过的课外读物,重读它的序文,用实例说一说读序文的好处,写下来也可以,开个讨论会谈谈也可以。 许多语文老师常常采用这样的办法:教过一篇课文就让同学们仿照这篇课文写一篇习作。我以为这个办法不太好,因为有些课文,或者从内容说,或者从形式说,并不适宜于同学们仿作。这篇《苏州园林》,要仿作是可以的,但是要注意从实际出发。我想同学们不论住在哪里,本城本乡总有一两处可供游览的地方。我就挑选同学们常去的一处作题</PGN0107B.TXT/PGN>目,让同学们开个会,大家来说说这处地方有什么特点。如果向不曾去过的人作介绍,哪些是非说不可的,哪些是可说可不说的;怎样说才能说得明白,怎样说才能打动人……讨论过后,可以集体合写一篇,也可以每人写一篇。如果同学们负担太重,不写也可以,因为已经讨论过了,他们已经受到了一次训练。 可是我并非语文教师,我没有一点儿实践的经验。我的设想到底行得通行不通,完全没有把握,恐怕只是纸上谈兵,说说罢了。 情趣兼备匠心独运——读《苏州园林》(秦兆基、浦伯良) 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距今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馆娃宫,便是苏州第一座园林。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苏州园林究竟有几处,尚无确切的统计,现存园林尚近二百处,无怪乎人们称苏州为“园林城市”。苏州地处江南水乡,湖光山色,旖旎动人。这里文人荟萃,能工巧匠,代代相传。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将大自然优美的景物,根据他们自己的艺术趣味和美好理想进行概括、提炼,创造出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使它成为杰出的艺术品。 历来介绍苏州园林的文章,或从建筑学角度写,或从园林历史写,或从导游角度写,各尽其妙。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以精练的语言、严谨的结构,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条分缕析地作了全面、深刻的介绍。 叶老曾说:“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评改两篇报导》第33页)这是夫子自道。读他的文章自然也可以从抓思路着手。本文的思路很清楚,先说明写作的缘由,指出苏州园林总的特点,然后根据园林的组成部分,分类加以说明,最后推出一道余波,使人感到含意不尽。</PGN0108A.TXT/PGN> 全文11节(指未经删改的原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是引子,说明写作动机。(此节在教材中已被删去) 文章从陈从周教授的《苏州园林》写起,娓娓道来,自然亲切。这本著作多照片,叶老工作余闲,常常翻看,这固然带来一次次的“愉快的享受”,更使他想到他的童年。 叶老是苏州人,1894年出生,22岁之前,他一直在苏州生活。“想童年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廊汀岸①”,道出了他对苏州园林的深厚的感情,他和同窗顾颉刚、王伯祥等都是很要好的朋友,课余经常游玩,欣赏园林,所以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尽管已入高龄(写这篇文章时75岁),长期居住北京,但对故乡园林却从未忘怀,而陈从周教授的图册,“多年珍玩”,以此寄托思乡之念,并进而激起写文章的动机。 从陈从周教授的《苏州园林》写起,表面看来似乎起笔太远了,实则对文章的中心扣得很紧。这本图册不仅使作者产生写作要求,而且长期以来,他借助这些图片,经常回味、揣摩苏州园林,从而加深了对苏州园林特点的认识。 第二部分(第2至10节)是主体,着重介绍苏州园林的特色。作者先提出总的看法,然后分类介绍。 ① 语出叶圣陶《洞仙歌》,见《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 第一层,包括第2、3两节,从对我国园林总的印象谈到苏州园林设计的总的原则。先说总的印象:“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这是作者根据自己游了苏州十多处园林的体会,也是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的结果。“标本”一词,很确切地说出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同时指出鉴赏苏州园林的重要。前人早已说过,“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这话可以和叶老的印象印证。 说明文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事物的特征讲清楚。苏州园林众多,风格不同,比如主要园林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园林风格,要概括它们的特点不容易。叶老有高度的艺术修养,对苏州园林又有过长期的欣赏和研究,所以概括它们的特征并不困难。他认为,苏州大大小小的园林,“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突出这一点,作者用四个“讲究……”,对此作了概括的说明,接着用“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作了归纳,最后再用游客的反应证明自己看法不谬。 第二层,从第4节到第10节。分别从布局,景物处理,花木,乃至墙、廊、门、窗的设色等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对园林这样复杂的事物,单凭概括性的说明显然是不够的,还须分类加以说明。分类说明可以使读者对被说明的事物、事理理解得更透彻、具体。下面选几节来说一说。</PGN0109A.TXT/PGN> 第5节,介绍假山和池沼。苏州园林离不开山和水。在这两种景物的处理上最能体现苏州园林的特点。作者把它们作为重点加以说明。 先说假山。苏州园林的假山堆叠构思非常巧妙,“使游览者远望的时候仿佛观赏宋元工笔画,或者倪云林的小品,登假山或观赏假山时忘却身在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狮子林的景物以山为主,全用太湖石堆叠而成,有的巍峨雄浑,有的瘦削娟秀,嵌空玲珑,盘旋曲折。沧浪亭有几座堆垒而成的小山,高下升降,极尽委婉之美。叶老用“重峦叠嶂”来概括这些变化多端的假山,决非溢美之辞。元代谭惟则在《狮子林即景》中写道:“鸟啼花落屋西东,柏子烟青芋火红。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这可以作为叶老的说法的佐证。在几座小山上种植少许竹子花木,到了春天,万木葱绿,益显得山石嶙峋;到深秋,万木萧条,就成疏木寒山了。作者指出,这些艺术创造,是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结果,这一见解,非常深刻。 其次说池沼。江南多水,水使园林增色。池水有空阔、明澈的特色,是构成园林幽美景色的重要因素。作者点出苏州池沼之水“大多引用活水”,有一股生气。各个园林的水,情况各异,富有艺术才华和创造能力的能工巧匠,根据池沼的特点,构成一幅幅动人的图画。一种是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网师园便是典型一例。其园甚小,但池沼周围亭台楼阁,倒映水中,分外有趣,吸引很多游客。一种是水面成河道模样,如拙政园,沿着纵长的池面,点缀着少数建筑物,安排灵巧的小桥,再布置一些湖</PGN0109B.TXT/PGN>石,或种零星花木,宛然有江南水乡风味。如果沿着池边漫步,“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在池沼中常常种植荷花,养金鱼,这“又是入画的一景”。拙政园荷花种得最多,到了夏天,万柄摇风,香远益清,简直一片莲花世界。怡园的荷花另有一种风味,“叠石疏泉不数旬,水芝开出似车轮。石幢一尺桃花雨,便有红鱼跳绿萍。”(李鸿裔《怡园》)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一幅“鱼戏莲叶图”。 第7节,写花墙和廊子。这两样东西看起来是附件,但也能显示苏州园林的特点。花墙和廊子使整个园子时而幽曲,时而开朗,有分有合,互相穿插,增加风景的层次和深度。所以作者说:“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留园多廊子,长达七百多米,两边无所依傍,上又有各种镂空图案(名漏窗,又名窗花),妙就妙在“隔而不隔,界而未界”,使游者几经转折,目不暇接,时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沧浪亭用的是复廊,把墙外的水和墙内的水联成一片,是借景的佳例。</PGN0110A.TXT/PGN> 苏州的漏窗本身便是一幅幅图案画,沧浪亭复廊的漏窗达一百余种。而透过漏窗,浏览那若隐若现的绮丽景色,真如一幅幅出色的山水画,使人有观赏不尽的感觉。 园林中增置花墙、廊子、漏窗,其目的都是为了增加观赏点,力求从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更多的优美的意境,让观赏者感到美不胜收。 第8节,说明“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苏州园林整体而言,布置得疏密相间,主次分明,形成完整的艺术整体;就每个局部而言,也装饰得特别精致,很难找到一点破绽。作者运用举例的方法,用阶砌旁边的书带草,墙上的爬山虎、蔷薇、木香,墙下的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做例子,说明都能在极小的范围内景物也能被布置得错落有致,令人吟味无穷,得到美的享受。 第10节,说明建筑物的颜色,也是形成美感的重要因素。梁柱、木窗、栏干是暗红色,墙壁是白色,水磨方砖是淡灰色,屋瓦和檐漏也是淡灰色,周围草木是绿色,这些颜色非常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从而使人有一种“安静闲适”的感觉。到了花开的季节,相映成趣,把花衬托得更加“明艳照眼”。 第三部分,是文章的结尾。说明自己病后“心思体力还差,因而不再多写了”。叶老的文章一向严谨细致,这篇文章尽管写于病后,仍然精心构思,一丝不苟,惜墨如金。而“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写的这些”,文章留有余地,使人不断回味和思索,也想亲自到苏州园林观赏一番,领略其中的美景。 (见《课文分析集》初中第三册,广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理清说明的顺序。 2、体味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揣摩用词的准确、严密、生动。简要了解部分说明方法。 3、领略作者笔下的图画美,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古老园林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初步感知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特点、部分说明方法,理解并掌握抓住说明对象特征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以“梦境”形式导入:以老师的一个梦来引出对于苏州园林美景的介绍,“人在画图中”,激发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创设的“画图中”的情境中。 二、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1、2段 学生继续配乐朗读余下部分 读完课文,思考 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说明文 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苏州园林 3、那么苏州园林是具体存在的事物,还是抽象难以感知的道理呢?--具体存在的事物 知识归纳整理(板书)说明文类型: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三、自主式阅读课文 1、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说明文阅读方法指导::明确说明文的对象,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理清说明的顺序,找出说明的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 2、采取你喜欢的方式速读课文并参与小组讨论,找出概括苏州园林总体特征的句子。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四、合作式解读课文 1、课文先后多次提出“图画”,请同学再仔细阅读课文,用“圈点法”找出带有“图画”字眼的这些句子。(学生回答,相互补充,共有10个句子。) 2、老师要求学生把这些句子依次标明序号,请同学在小组中讨论,这些句子中,哪几句是写整体?哪几句是写局部?哪几处是写细部的?(学生先以4人小组讨论,而后在班级发言交流。)老师板书:整体--局部--细部,并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归纳 2、概括说明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总到分,从大处到小处的逻辑顺序。 3、知识归纳整理(板书):说明顺序相关知识(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小结和启示:苏州园林是一篇能够准确把握事物特征的说明文。无论是整体,还是它的每一个局部,甚至每一个细部,处处都注意图画美,作者反反复复用图画作比,目的在于强调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由此,我们可以在说明文的阅读和写作方面获得什么启示呢? 五、互动式精析片段 1、学到说明文,我们就不得不提到说明方法的运用,恰到好处地使用说明方法,使得说明文内容充实、条理清晰。常用的说明方法列举如下表 说明方法特点作用 举例子先介绍一种现象或说明一种道理,然后用具体例子作例证。增加文章可信度。 作比较通过与同类及相关的事物作比较,显示彼此异同。容易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打比方凭借事物间的相似点,把此物比作彼物,从而突出此事物。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可感。 列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的特征。通过数字获得对说明对象的准确了解,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引用引用文献资料、名人言论、古今诗词、农谚俗语来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下定义用准确、简明的语言揭示事物的特有属性。便于使读者对说明对象获得清晰的概念。 作诠释用概括的语言对事物的某一方面作解释。不是精确的科学定义,有助于说明事物的特征。 分类别把说明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小类,然后逐类加以介绍。便于将复杂事物说得眉目清楚。 列图表是文字说明的一种辅助方法。使说明对象简明清晰。 摹状貌如同描写一样的表示说明对象的外部特征。使说明对象形象,明晰。 十大说明方法,有的我们比较陌生,但有的我们似曾相识。我们就从最简单、最容易理解的入手,你能从文中找出使用了作比较、打比方说明方法的句子吗?同桌间相互找找看。 2、说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我们不妨来探究一下说明文语言的个性特点 使用打比方说明方法说明的事物,现在语言上有什么特性,你能告诉我吗?--生动性 除此之外呢?说明文语言还会表现出其他的什么特点?请看几个例子: 例子一,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子二,体现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 归纳概括: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性、严密性、生动 六、课堂小结 古老的作为世界遗产的苏州园林,虽落成在昔日,却凝聚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之美。而语言学家叶圣陶老先生的精炼之笔又将这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字里行间。今天,我们同样打开了一把古色古香的“说明文”之扇,对三大文体之一的说明文有了最基本的了解。有关说明文的相关知识,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学习、领会并运用。 七、布置作业 当个小导游,结合本课你学习说明文的体会,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写一个片段,来介绍美丽庐中校园中的一景。要求:恰当地运用你学过的若干种说明方法,注意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300字) 八、板书设计 扇形板书:说明文相关知识 九、课后反思 情趣兼备匠心独运——读《苏州园林》(秦兆基、浦伯良) 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距今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馆娃宫,便是苏州第一座园林。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苏州园林究竟有几处,尚无确切的统计,现存园林尚近二百处,无怪乎人们称苏州为“园林城市”。苏州地处江南水乡,湖光山色,旖旎动人。这里文人荟萃,能工巧匠,代代相传。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将大自然优美的景物,根据他们自己的艺术趣味和美好理想进行概括、提炼,创造出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使它成为杰出的艺术品。 历来介绍苏州园林的文章,或从建筑学角度写,或从园林历史写,或从导游角度写,各尽其妙。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以精练的语言、严谨的结构,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条分缕析地作了全面、深刻的介绍。 叶老曾说:“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评改两篇报导》第33页)这是夫子自道。读他的文章自然也可以从抓思路着手。本文的思路很清楚,先说明写作的缘由,指出苏州园林总的特点,然后根据园林的组成部分,分类加以说明,最后推出一道余波,使人感到含意不尽。 全文11节(指未经删改的原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是引子,说明写作动机。(此节在教材中已被删去) 文章从陈从周教授的《苏州园林》写起,娓娓道来,自然亲切。这本著作多照片,叶老工作余闲,常常翻看,这固然带来一次次的“愉快的享受”,更使他想到他的童年。 叶老是苏州人,1894年出生,22岁之前,他一直在苏州生活。“想童年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廊汀岸①”,道出了他对苏州园林的深厚的感情,他和同窗顾颉刚、王伯祥等都是很要好的朋友,课余经常游玩,欣赏园林,所以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尽管已入高龄(写这篇文章时75岁),长期居住北京,但对故乡园林却从未忘怀,而陈从周教授的图册,“多年珍玩”,以此寄托思乡之念,并进而激起写文章的动机。 从陈从周教授的《苏州园林》写起,表面看来似乎起笔太远了,实则对文章的中心扣得很紧。这本图册不仅使作者产生写作要求,而且长期以来,他借助这些图片,经常回味、揣摩苏州园林,从而加深了对苏州园林特点的认识。 第二部分(第2至10节)是主体,着重介绍苏州园林的特色。作者先提出总的看法,然后分类介绍。 ① 语出叶圣陶《洞仙歌》,见《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 第一层,包括第2、3两节,从对我国园林总的印象谈到苏州园林设计的总的原则。先说总的印象:“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这是作者根据自己游了苏州十多处园林的体会,也是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的结果。“标本”一词,很确切地说出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同时指出鉴赏苏州园林的重要。前人早已说过,“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这话可以和叶老的印象印证。 说明文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事物的特征讲清楚。苏州园林众多,风格不同,比如主要园林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园林风格,要概括它们的特点不容易。叶老有高度的艺术修养,对苏州园林又有过长期的欣赏和研究,所以概括它们的特征并不困难。他认为,苏州大大小小的园林,“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突出这一点,作者用四个“讲究……”,对此作了概括的说明,接着用“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作了归纳,最后再用游客的反应证明自己看法不谬。 第二层,从第4节到第10节。分别从布局,景物处理,花木,乃至墙、廊、门、窗的设色等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对园林这样复杂的事物,单凭概括性的说明显然是不够的,还须分类加以说明。分类说明可以使读者对被说明的事物、事理理解得更透彻、具体。下面选几节来说一说。</PGN0109A.TXT/PGN> 第5节,介绍假山和池沼。苏州园林离不开山和水。在这两种景物的处理上最能体现苏州园林的特点。作者把它们作为重点加以说明。 先说假山。苏州园林的假山堆叠构思非常巧妙,“使游览者远望的时候仿佛观赏宋元工笔画,或者倪云林的小品,登假山或观赏假山时忘却身在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狮子林的景物以山为主,全用太湖石堆叠而成,有的巍峨雄浑,有的瘦削娟秀,嵌空玲珑,盘旋曲折。沧浪亭有几座堆垒而成的小山,高下升降,极尽委婉之美。叶老用“重峦叠嶂”来概括这些变化多端的假山,决非溢美之辞。元代谭惟则在《狮子林即景》中写道:“鸟啼花落屋西东,柏子烟青芋火红。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这可以作为叶老的说法的佐证。在几座小山上种植少许竹子花木,到了春天,万木葱绿,益显得山石嶙峋;到深秋,万木萧条,就成疏木寒山了。作者指出,这些艺术创造,是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结果,这一见解,非常深刻。 其次说池沼。江南多水,水使园林增色。池水有空阔、明澈的特色,是构成园林幽美景色的重要因素。作者点出苏州池沼之水“大多引用活水”,有一股生气。各个园林的水,情况各异,富有艺术才华和创造能力的能工巧匠,根据池沼的特点,构成一幅幅动人的图画。一种是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网师园便是典型一例。其园甚小,但池沼周围亭台楼阁,倒映水中,分外有趣,吸引很多游客。一种是水面成河道模样,如拙政园,沿着纵长的池面,点缀着少数建筑物,安排灵巧的小桥,再布置一些湖石,或种零星花木,宛然有江南水乡风味。如果沿着池边漫步,“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在池沼中常常种植荷花,养金鱼,这“又是入画的一景”。拙政园荷花种得最多,到了夏天,万柄摇风,香远益清,简直一片莲花世界。怡园的荷花另有一种风味,“叠石疏泉不数旬,水芝开出似车轮。石幢一尺桃花雨,便有红鱼跳绿萍。”(李鸿裔《怡园》)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一幅“鱼戏莲叶图”。 第7节,写花墙和廊子。这两样东西看起来是附件,但也能显示苏州园林的特点。花墙和廊子使整个园子时而幽曲,时而开朗,有分有合,互相穿插,增加风景的层次和深度。所以作者说:“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留园多廊子,长达七百多米,两边无所依傍,上又有各种镂空图案(名漏窗,又名窗花),妙就妙在“隔而不隔,界而未界”,使游者几经转折,目不暇接,时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沧浪亭用的是复廊,把墙外的水和墙内的水联成一片,是借景的佳例。 苏州的漏窗本身便是一幅幅图案画,沧浪亭复廊的漏窗达一百余种。而透过漏窗,浏览那若隐若现的绮丽景色,真如一幅幅出色的山水画,使人有观赏不尽的感觉。 园林中增置花墙、廊子、漏窗,其目的都是为了增加观赏点,力求从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更多的优美的意境,让观赏者感到美不胜收。 第8节,说明“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苏州园林整体而言,布置得疏密相间,主次分明,形成完整的艺术整体;就每个局部而言,也装饰得特别精致,很难找到一点破绽。作者运用举例的方法,用阶砌旁边的书带草,墙上的爬山虎、蔷薇、木香,墙下的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做例子,说明都能在极小的范围内景物也能被布置得错落有致,令人吟味无穷,得到美的享受。 第10节,说明建筑物的颜色,也是形成美感的重要因素。梁柱、木窗、栏干是暗红色,墙壁是白色,水磨方砖是淡灰色,屋瓦和檐漏也是淡灰色,周围草木是绿色,这些颜色非常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从而使人有一种“安静闲适”的感觉。到了花开的季节,相映成趣,把花衬托得更加“明艳照眼”。 第三部分,是文章的结尾。说明自己病后“心思体力还差,因而不再多写了”。叶老的文章一向严谨细致,这篇文章尽管写于病后,仍然精心构思,一丝不苟,惜墨如金。而“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写的这些”,文章留有余地,使人不断回味和思索,也想亲自到苏州园林观赏一番,领略其中的美景。 (见《课文分析集》初中第三册,广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教学目的 1.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2.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教学设想 1.安排两教时。 2.《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因此领会作者的整体构思和语言特色应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 3.在教学过程 中,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如看苏州园林的照片、放映幻灯片或看有关电视专涵片等,与课文学习相配合,更便于学生理解。 4.预习要求。 (l)朗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标注段的序号。 (2)看预习提示,查字典,给加点字词注音,读课本上的注释。 (3)鼓励学生提出有关课文的问题,写在作业 本上。 第 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作者和本文文体;正音、正字,解释词语;通读课文;了解作者构思和文章结构;辨析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作者和本文文体 今天我们学习介绍江南第宅园林的名篇——《苏州园林》。 本文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 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是介绍苏州某处园林的特色,而是就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来说的。叶老的这篇文章不仅准确地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二)正音、正字,解释词语。 根据预习提示,给加点字词注音。 同学注音、朗读,教师提示读准字音和正确掌握汉语拼音规则。 补充两个多音字;对称chen、相间jian 解释词语:(出示投影——几个重点词语的注释) 同学解释、教师重点提示的词语: 标本、布局、映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别具匠心等,强调要把词放在句中来解释。 (三)朗读课文 要求。掌握字的读音;进一步理解词在文中的意思;思考作者怎样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探求作者的思路) (四)从写作构思入手,分析文章结构 (可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导入 ,也可由教师提出) 问: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找出本文说明事物特征的课文内容,即第2段中“……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图画”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 问:作者怎样抓住中心构思全篇,安排全文的结构呢? 文章开头:结合重点词“标本”(原指供学习、研究时用的动、植物的实物,这里有“范本”的意思)、“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理解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全文的总起,确立本文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总体)。 问:第2段课文,作者围绕苏州园林共同特征,写了几层内容? 第一,撇开不同点,专说共同点。 第二,苏州园林共同点具体在四个“讲究”。 第三,再一次强调共同点什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 第四,用游览者的话证实作者的评价—突出本文是从欣赏者的角度写的。 问: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 第2段是总说,第3、4、5、6段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 上述四方面是重点,作者作详细说明。 问:课文第7、8、9段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 这三段从园林角落的布置、门和窗以及色彩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这是细部介绍属非重点,故写得简略。 问:读第10段,想本文结尾有何特点? 文章收尾留有余地,令人回味。总观全文的结构脉络(投影显示): 总说(完美的图画)——分说(第2段) 大处讲究:布局(3段) 配合(4段)映衬(5段)层次(6段) 细部注意:每个角落(第7段)门窗图案(第8段)色彩(第9段) 课上做练习一,填写结构图表。 思考:本文说明事物的顺序是怎样的? 从全文看,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 提示:本文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层次在段中也有体现。以第4段为例作分析。 问:为了能说明事物特征,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作者要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试找出第3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运用作比较、打比喻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园林是美术画,讲求自然之趣。 (六)布置作业 1.复习字、词,会写、会注音、会解释。 2.笔答课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具体分析本文的语言;总结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生字词。(二)结合讲评检查课后练习二的作业 完成情况,归纳本文的说明方法。由同学举例说明。 1.作比较。如第5段:“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点明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又如第9段,与北京园林的色彩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极少彩绘的特点。 2.举例子。如第2段以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为例,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再如以几个园里的古藤为例,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花树的艺术风采。 3.描摹。如第5段中对树木的栽种和修剪着眼在画意的描摹等。 小结: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不仅突出了事物的特征,而使语言既准确、鲜明又生动形象,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三)重点分析本文语言的多样性。 提示:本文语言的多样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归纳。 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2.句子的多样性:描述性和概括性的句子 3.用词的精练、准确和周密 4.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 逐项分析时,先由同学举例、分析,再由教师补充,归纳。举例时尽量照顾课文的先后顺序。 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问:本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第5段为例说明。同学发言,归纳。 第1句是说明,说明花草树木映衬方面的图画美。第2句是描写,描写了俯下的高树枝和仰起的低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层次感。第4句“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是议论,阐明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 问:还能找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例子吗? 如第7段中的描写,第1段中的议论,既增强文章生动性、趣味性,又对苏州园林作了画龙点睛的评价。 问:前面看到本文有不少具体描述的句子,其实文中也有不少概括说明的句子。 如第2段中概括苏州园林总特征的句子;第5、6、7、8段的第一句都起到了概括苏州园林特点的作用。 问:请同学们找找本文运用词语的特点。 (l)准确 结合练习三,辨析:玩赏、鉴赏、欣赏、观赏——玩赏:有品味、赏玩之意;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观赏:指观看欣赏。此处的“鉴赏”一词最恰当。 (2)周密 请说出以下各句加点词的作用。(投影显示) ①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②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画。 ③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④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3)精练 请读第7段,说说段中“栽、蔓延、补”几个动词用得为什么好? 恰当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 问:能找出本文中使用的多种修辞方法吗? 排比:第2段;设问:第3段;比喻:第3段等。 教师:有人说本文具有散文特色。是因为作者通过说明描绘,自然、真切地再现了苏州园林的风貌,使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正如题目所写,使人有种“眷恋”之情。你能从文中找出例子吗? 如第4、5、7、8、9段的结尾及全文的结尾,都是有景有情的。 小结:本文语言准确、精练又生动、优美,表现力很强,从而看出说明文的语言并不是枯燥的,是可以充满情趣的。 (四)总结全文: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再现了它的美丽画面,显示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五)配乐朗读课文(边出画面配合),进一步体会本文的两个学习重点,从而获得知识和美感。 (六)布置作业 : 1.笔答课后练习五、六、七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2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从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运用多种媒体,创设丰富情境,通过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 4、利用课上所学,迁移对比苏州和我校丰富的园林文化资源和网络资源,在生活中体味苏园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内涵。 教学要点、难点: 1、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2、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3、合理互动的想象、苏园画意美的感知、相关资料的迁移对比。 教具的使用:多媒体powerpoint课件 教学步骤 和实施 一、导入 课文: (修路的联想)同学们是否了解近几天苏州城交通不太顺畅、空气轻度污染的原因? 明确:处处修路,处处施工,整个苏城像个大工地…… (世遗会的思考)1如此大兴土木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城市的急剧膨胀、明年世界遗产大会的召开…… 2、世遗会为什么被选在苏州召开,作为苏州市民你有何感想? (视频资料的播放)带着问题看《苏园六记》的开头片段) 明确: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狮子林和环秀山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作为苏州市民不能不骄傲。视频结尾处说苏州人的园林情结暂且按下不表,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有深厚园林情结的叶圣陶老先生的《苏州园林》 二、讲析 (一)把握全文结构(苏园特征) 1、(幻灯显示2课题、作者及英文)叶圣陶,1894年生,我国现代作家、著名语文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22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苏州,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研究。本文是叶老病愈后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言。the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苏州古典园林) 2、(解题)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足以说明苏州之美。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叶圣陶先生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基本艺术特征,作了具体而生动的说明。 3(范读开头两段,幻灯展示3-6)苏州园林的地位和特征 ⑴请对出“江南园林甲天下”的下联?(苏州园林甲江南) ⑵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引出苏州园林的? 明确:a、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标本地位决定了苏州园林值得鉴赏、不该错过,即:窥苏州园林之一斑,见各地园林之全豹! b、用作比较的方法,通过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⑶(他山之石)各地园林都有自己的特色,上学期我们学过的瓜州于园的设计风格是什么?(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 ⑷(苏园特征)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凭什么能成为中国园林的标本?)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⑸(操作方法)如何体现出出入画的原则? 为了达到“完美的图画”的目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二)课件显示图片欣赏(幻灯12-21),把握重点部分脉络。 1、让我们一起走入苏州园林,欣赏下面苏园美景图片,说说在这些苏州园林的图画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看后的感觉如何? 2、同学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评) 明确:有亭台轩榭、有假山池沼、有花草树木、有镂窗廊子…… 3、刚才同学们各抒已见,或云园林斗拱飞檐,仿佛鸟儿要振翅欲飞,十分生动;或云园林曲径通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下面老师谈谈我的感想。 明确:或曲径通幽,或庭院幽深……倏忽间似乎深谙了其中的深味,转瞬间又无法洞悉其神韵,完完全全被苏园图画的完美、内涵的博大精深折服,却不能用言语表达! 4、下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三至六段,看看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 阅读要求:⑴自由读,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⑵和邻座讨论,尝试画出你认为可以概括各段意思的中心句。 提问:a、四个语段按照什么顺序,各语段间能否互换? b、布局、配合、映衬和层次用的是否精准? 明确:“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三)详解重点段落,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画意美 1、请同学读第三段,思考 ⑴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为什么要这样?(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突出自然之趣,决不讲究对称。) ⑵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2、齐读第四段,试着给语段分层。(精讲) ⑴苏园中是否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园主人造假山和池沼的原因是什么,遵循的是什么原则?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怡情山水、置身山间,让人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烦忧!达到“叠山理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⑵引导分析说明层次。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其次写池沼。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 ⑶以下有关我校水假山的资料,及《于园》中的语句各表明了什么? “惠荫园水假山的堆叠技法是采用数十块重达几吨的太湖石,横卧互压互咬,合拢至中间,运用石拱桥的力学原理挑压堆砌而成,在我国园林中堪称孤例。” “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胎于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于园可无憾矣。” 明确:a、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 b、成功的假山不仅需要奇石和能工巧匠,也离不开园林主人的精心构思;自然界没有长得完全相同的真山,园林中也不应有堆叠得一模一样的假山。一句话,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⑷池沼的安排有何讲究? 池沼大都引用活水,池沼设计因地制宜,桥梁安排决不雷同,河岸边沿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3、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⑴自读这一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应注意些什么? 注意高树与低树、落叶树与常绿树、季节不同的花树的相间映衬,栽种中式的藤萝、不栽西式宝塔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行道树。 ⑵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4、讲析第6自然段 ⑴在苏园里安排“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一面大的镜子……”这样做想达到什么目的?为了避免一览无遗、为了体现柳暗花明;为了增加景致的深度、层次和观赏点;为了给人“如在画中、美不胜收”的感觉。 ⑵你能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谈谈你对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理解吗?窗子本来是起阻隔作用的,可是推开窗户,西边的山岭,白雪皑皑,尽收眼底,反而别有洞天,是景外有景,景中有景…… (四)、略谈其他段落 1、完成或达到了四个讲究后苏州园林就可以成为处处完美了吗?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2、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苏州园林的彩绘也“自出心裁”。这几节是紧紧围绕“处处入画”的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三、反馈和迁移 1、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完美的图画的效果,你能从文中找到例句证明吗?(从游览者的角度来谈) 2、游览苏州园林有没有最佳观赏角度和观赏时间?谈谈你的看法!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角度)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3、“鱼戏莲叶间”和“荷动知鱼散”这两句诗意境上有何不同,你更喜欢哪句?(链接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看网上论坛帖子) 4、(提供相关网站)文章结尾叶老说“可以说的不止以上这些”的确,苏州园林值得我们了解的还有很多很多,介绍苏州园林的方法和思路也不会只有本文的一种。它要我们亲身去体验、用心去品味、执画笔来描绘、写文章来赞美…… 可以了解苏州园林的网站: 四、提高和延伸(代作业 ) 1、古木深深,绿荫如盖是惠荫园水假山的又一特色:花木的栽培按春花、夏荫、秋果、冬阳的景观效果布置;山顶轩外曾有一棵盘根错节、势若虬龙的大紫藤树,上面密密匝匝的藤萝,覆盖在屋子四周。春来紫藤花怒放,就像一串串悬垂着的紫色缨络…… 以以上段落的内容为蓝本,结合所学自己编写几道题目。 2、给以下四幅图各起个好听的名字,选取你最喜爱的一幅写上一段美文。(蕉窗听雨、晚意金秋、苏园冬韵、深院幽庭) 3、我们一初中就是极富吴文化韵味和苏园风格的姑苏名校,课后各小组结合学校的园林资源写个调查报告,介绍惠荫花园一初中。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总说和分说的说明顺序。 2.体会课文语言又严密又生动的多样性特点。 (二)教学重点 学习由整体把握到具体揣摩的读书方法。 (三)教学难点 初步的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镜头1.课题、作者] 同学们:苏州园林是苏州人的骄傲。苏州人写苏州园林,苏州人游苏州园林,都会觉得特别亲切。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苏州园林》,相信也会有新的感受。 指导读书的方法。 现在,让我们来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读书时,可以把课文的主要内容、重要的信息、关键的语句划出来。读完后我们来交流。读的过程中如有疑问,请举手。 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交流。 (请同学们交流) [镜头2.标本,鉴赏] 以“标本”和“鉴赏”总领全文,教学的切入口选得好,有新意。 在课文第一段中有两个关键的词语,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是“标本”,一个是“鉴赏”。 1.什么是“标本”?“有代表性经过加工或保持实物原形,可供人们学习、研究用的样本。”如:我们在实验室中看到的实验标本…… 2.为什么苏州园林可以称它是“标本”呢?因为苏州园林“可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那么在这幅画中,都有些什么内容呢? 亭马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廊子。还有角落、门窗、色彩等等。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 4.把这些都堆在一起就成画了吗?就是一幅完美的画吗? [镜头3] 亭马轩榭自然之趣 假山池沼艺术 花草树木画意 花墙廊子画意 至于其他每个角落、细微之处,都能注意到画的效果。 让学生具体感受苏州园林的特点。 (出示画册)同学们:你们看,我这本摄影集,里面每一张都是一幅完美的画。可见,苏州园林的特点确实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只是平时我们不注意罢了。我想:这就是标本,因为它代表了中国园林的特征。我们读说明文,首先就要抓住特征。 好。现在我们再来看第二个词语“鉴赏”。 同义词比较,体现语文课特色。 初中语文“鉴赏”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和“欣赏”、“玩赏”比较一下。(同学发言后,老师归纳) [板书:欣赏、玩赏、鉴赏] [欣赏]:用喜爱的心情领略美好事物的意味。例:欣赏音乐,很欣赏这幅作品,很欣赏他的做法。 [玩赏]:观看欣赏。“玩”不同于“玩耍”中的“玩”,它是观看的意思。 [鉴赏]:鉴别和欣赏 指导学生精读课文。“哪段文字写得”,一问,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课文,让学生独立地阅读,自由地发表意见。 可见,作者写苏州园林,是从鉴赏的角度写的,所以他会看到一幅幅画。 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鉴赏的角度看看哪段文字写得。(请同学们交流) …… 下面老师来谈谈看法,好吗?老师读了这篇课文,觉得第4段挺好。为什么呢?因为: [镜头4] 第一,层次很清楚。你看,第一句话是总说,“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然后分两个层次来对第一句话进行说明,先说假山,后说池沼。这样,文中总说、分说清清楚楚。你们再看,在写假山时,也是按总说、分说的顺序写的。 老师参与到讨论之中,与学生共同探究,体现了教学的民主。 第二,从多角度来说。譬如假山这部分:首先正面写假山,写假山“重峦叠幛,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然后呢,从设计者和匠师的角度来写,就是“设计者、匠师”胸中有丘壑,即胸中有画,所以他们堆叠出来的假山就是一幅幅画。 最后,从游客的角度写。游客攀登时,能欣赏到、领略到这些画意,因此即使这些在城里的假山,也会让游客觉得“身在山间”。 现在我们要研究的是:课文在写假山时,为什么要从设计者、匠师和游览者的角度来写呢?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段文字中的第三句话:“或者是重峦叠幛,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这些句子能涵盖苏州园林所有的假山吗?不能。因为从正面写,是写不尽假山的美的,只有写了设计者、匠师,写了游览者后,才可以把苏州园林假山的美都表现出来了。 我还喜欢这段文字的语言,请看: [镜头5]鱼戏莲叶间镜头。 一、概括性强。如“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句话。这个句子将苏州园林的假山艺术都概括出来了,它强调的是艺术,假山的堆叠充满了画意,这就是艺术。 品味语言,以点带面。 二、精练而形象。如这段的结尾一句“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这句。这中间“鱼戏莲叶间”就是一幅画:红色的鲤鱼、翠绿的莲叶,清澈的池水,它把鱼、莲叶和水的美都表现出来了。其中这个“戏”字用得非常形象,它将鱼儿那种调皮、玩耍、游戏的神韵、灵气都写出来了,而画恐怕就达不到这种境界了,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 而“又是入画的一景”这句,把这景色的画意写出来了,它强调的是画,是画中之景。还有一个“又”字特别要注意,它强调这是许许多多画中的一幅,一个“又”字,里面涵盖了多少内容啊。大家看,仅仅这么一个句子,就让我们感觉到了这篇文章语言的精练而形象,似乎也充满了画意。我想,这与文章的内容是吻合的。 下面,让我们在鉴赏、品味的基础上来集体朗读第4段。 同学们:鉴赏课文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今天,我们是从两个方面来鉴赏的:一个是结构,一个是语言。 下边,请一位同学也像老师那样,从这两个角度来鉴赏。 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教会学生阅读和鉴赏的方法。 我们读书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第一步是初读课文,是了解;第二步再读课文(即精读课文),是鉴赏,是品味。我们读书就该这样读。 同学们,我们刚才跟着作者领略了苏州园林的美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苏州园林还有很多美的地方。 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提出研究性学习课题。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 在这里,老师给你们作个提示:譬如苏州园林里的楹联是可以研究的课题。什么是楹联?楹联就是挂在堂屋或亭子前柱子上的对联。现在大家看这幅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镜头6]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大家看看:这幅楹联挂在哪里最合适?有荷花或水的地方即可,它与亭前池中的荷花共同构成了一幅完美的荷花图。楹联与景是相互映衬的,这就是苏州园林美的另一个方面。这个课题是值得研究的。 好,今天的课到这儿结束了。 教学目的 1.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2.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教学设想 1.安排两教时。 2.《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因此领会作者的整体构思和语言特色应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 3.在教学过程 中,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如看苏州园林的照片、放映幻灯片或看有关电视专涵片等,与课文学习相配合,更便于学生理解。 4.预习要求。 (l)朗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标注段的序号。 (2)看预习提示,查字典,给加点字词注音,读课本上的注释。 (3)鼓励学生提出有关课文的问题,写在作业 本上。 第 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作者和本文文体;正音、正字,解释词语;通读课文;了解作者构思和文章结构;辨析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作者和本文文体 今天我们学习介绍江南第宅园林的名篇——《苏州园林》。 本文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 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是介绍苏州某处园林的特色,而是就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来说的。叶老的这篇文章不仅准确地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二)正音、正字,解释词语。 根据预习提示,给加点字词注音。 同学注音、朗读,教师提示读准字音和正确掌握汉语拼音规则。 补充两个多音字;对称chen、相间jian 解释词语:(出示投影——几个重点词语的注释) 同学解释、教师重点提示的词语: 标本、布局、映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别具匠心等,强调要把词放在句中来解释。 (三)朗读课文 要求。掌握字的读音;进一步理解词在文中的意思;思考作者怎样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探求作者的思路) (四)从写作构思入手,分析文章结构 (可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导入 ,也可由教师提出) 问: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找出本文说明事物特征的课文内容,即第2段中“……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图画”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 问:作者怎样抓住中心构思全篇,安排全文的结构呢? 文章开头:结合重点词“标本”(原指供学习、研究时用的动、植物的实物,这里有“范本”的意思)、“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理解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全文的总起,确立本文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总体)。 问:第2段课文,作者围绕苏州园林共同特征,写了几层内容? 第一,撇开不同点,专说共同点。 第二,苏州园林共同点具体在四个“讲究”。 第三,再一次强调共同点什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 第四,用游览者的话证实作者的评价—突出本文是从欣赏者的角度写的。 问: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 第2段是总说,第3、4、5、6段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 上述四方面是重点,作者作详细说明。 问:课文第7、8、9段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 这三段从园林角落的布置、门和窗以及色彩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这是细部介绍属非重点,故写得简略。 问:读第10段,想本文结尾有何特点? 文章收尾留有余地,令人回味。总观全文的结构脉络(投影显示): 总说(完美的图画)——分说(第2段) 大处讲究:布局(3段) 配合(4段)映衬(5段)层次(6段) 细部注意:每个角落(第7段)门窗图案(第8段)色彩(第9段) 课上做练习一,填写结构图表。 思考:本文说明事物的顺序是怎样的? 从全文看,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 提示:本文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层次在段中也有体现。以第4段为例作分析。 问:为了能说明事物特征,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作者要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试找出第3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运用作比较、打比喻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园林是美术画,讲求自然之趣。 (六)布置作业 1.复习字、词,会写、会注音、会解释。 2.笔答课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具体分析本文的语言;总结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生字词。(二)结合讲评检查课后练习二的作业 完成情况,归纳本文的说明方法。由同学举例说明。 1.作比较。如第5段:“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点明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又如第9段,与北京园林的色彩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极少彩绘的特点。 2.举例子。如第2段以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为例,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再如以几个园里的古藤为例,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花树的艺术风采。 3.描摹。如第5段中对树木的栽种和修剪着眼在画意的描摹等。 小结: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不仅突出了事物的特征,而使语言既准确、鲜明又生动形象,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三)重点分析本文语言的多样性。 提示:本文语言的多样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归纳。 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2.句子的多样性:描述性和概括性的句子 3.用词的精练、准确和周密 4.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 逐项分析时,先由同学举例、分析,再由教师补充,归纳。举例时尽量照顾课文的先后顺序。 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问:本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第5段为例说明。同学发言,归纳。 第1句是说明,说明花草树木映衬方面的图画美。第2句是描写,描写了俯下的高树枝和仰起的低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层次感。第4句“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是议论,阐明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 问:还能找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例子吗? 如第7段中的描写,第1段中的议论,既增强文章生动性、趣味性,又对苏州园林作了画龙点睛的评价。 问:前面看到本文有不少具体描述的句子,其实文中也有不少概括说明的句子。 如第2段中概括苏州园林总特征的句子;第5、6、7、8段的第一句都起到了概括苏州园林特点的作用。 问:请同学们找找本文运用词语的特点。 (l)准确 结合练习三,辨析:玩赏、鉴赏、欣赏、观赏——玩赏:有品味、赏玩之意;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观赏:指观看欣赏。此处的“鉴赏”一词最恰当。 (2)周密 请说出以下各句加点词的作用。(投影显示) ①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②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画。 ③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④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3)精练 请读第7段,说说段中“栽、蔓延、补”几个动词用得为什么好? 恰当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 问:能找出本文中使用的多种修辞方法吗? 排比:第2段;设问:第3段;比喻:第3段等。 教师:有人说本文具有散文特色。是因为作者通过说明描绘,自然、真切地再现了苏州园林的风貌,使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正如题目所写,使人有种“眷恋”之情。你能从文中找出例子吗? 如第4、5、7、8、9段的结尾及全文的结尾,都是有景有情的。 小结:本文语言准确、精练又生动、优美,表现力很强,从而看出说明文的语言并不是枯燥的,是可以充满情趣的。 (四)总结全文: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再现了它的美丽画面,显示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五)配乐朗读课文(边出画面配合),进一步体会本文的两个学习重点,从而获得知识和美感。 (六)布置作业 : 1.笔答课后练习五、六、七 一、教材分析: 《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苏州园林闻名中外,设计者与建筑者别出心裁,因此特色鲜明。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归纳文章中心 2、结合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分析本文,如抓住特征说明事物、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 3、欣赏品味,可背诵,可画画,可写导游词、可编歌曲等 4、主题阅读:搜集与苏州园林有关的资料、图片等 5、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艺术美 三、教学重难点: 1、抓住事物特征,由整体到部分、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说明顺序 2、掌握作比较、分类别、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及作用 四、课前准备: 师生搜集与《苏州园林》有关的图片、资料等 五、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师:昨天,我们预习了《苏州园林》这篇课文,今天我们将根据预习,把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展示给同学们。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看哪些小组展示的最好。 (二)展示过程 第一步:抢答展示目标1和2: (各小组抢答展示作者及写作背景、抓住特征说明苏州园林、本文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本文的中心等) 第二步:目标3开展对抗赛: 3组:“我们组根据课文内容改编了一首歌,套用《好一朵茉莉花》的曲子。下面我们与大家共享。”然后四人齐唱:“好一个苏州园林,园林再美也美不过它。亭台轩榭不对称,假山池沼互配合,花草树木来映衬,近景远景分层次;角落、门窗、色彩都是图画美。好一个苏州园林,好一幅美丽的图画。” 教师简评: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就是对3组同学展示内容的最好评价了。用优美的歌声来展示课文内容,三组的同学真是多才多艺! 10组:“我们组的丹青小能手给大家带来了三幅画,请大家欣赏。看,第一幅亭台轩榭,突出了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点。第二幅是苏州园林的假山。有的重峦叠嶂,有的配合周围景物,让你觉得身临山间,突出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第三幅是‘鱼戏莲叶间’。夏秋季节荷花开放,各种鱼在莲叶间嬉戏,这是多么入画的一景啊!” 教师简评:10组同学的这三幅画真的把我们领进了苏州园林,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到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谢谢10组的同学让我们免费参观。 1组:“下面由我们组陪同大家继续游览。请闭上眼睛,根据我们组的导游词发挥你的想像。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身置各种树木之间,又清凉又舒心。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让游客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繁花绿树。苏州游览修剪树木注重自然之趣,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你们看,我们眼前的这棵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杆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让游览者流连忘返。” (一学生还即景写诗一首朗诵) 教师简评:1组的导游和诗歌太精彩了,老师简直不想从美梦中醒来。哪个组来继续我们的旅游? 9组:我们组是配乐朗诵,相信老师和同学们会更喜欢的。(朗诵了课文第二段) 教师简评:美景美乐仿佛把我们带到了仙境一般。刚才同学们展示的不仅是苏州园林,更是你们才华的流露。同学们的水平不亚于专业的歌星、画家、导游。相信同学们将来会成为各行各业的人才。 第三步:交流学习搜集的有关资料,完成目标4和5: (小组间互相交流学习。) 教师展示搜集的资料:(大屏幕投影教师网上搜集的苏州园林的图片和文章,因论文字数限制,只选了一篇文章。) 让我们再次走进苏州园林,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艺术美: 沧浪亭 沧浪亭,地处城南三元坊。中,历史最为悠在现存苏州园林久。全园布局,自然和谐,堪称构思巧妙、手法得宜的佳作。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 此园数易其主,历经沧桑,但多是建物的倾毁修复,而园中假山,园外池水,大多保持旧观。 全园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所谓自然,一是不矫揉造作,不亡加雕饰,不露斧凿痕迹;二是表现得法,力求山水相宜,宛如自然风景。沧浪亭园外景色因水而起,园门北向而开,前有一道石桥,一湾池水由西向东,环园南去清晨夕暮,烟水弥漫,极富山岛水乡诗意。而园内布局以山为主,入门即见黄石为主,土石相间的假山,山上古木新枝,生机勃勃,翠竹摇影于其间,藤蔓垂挂于其上,自有一番山林野趣。建筑亦大多环山,并以长廊相接。但山无水则缺媚,水无山则少刚,遂沿池筑一复廊,蜿蜒曲折,既将临池而建的亭榭连成一片,不使孤单,又可通过复廊上一百余图案各异的漏窗两面观景,使园外之水与园内之山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自然地融为一体,此可谓借景的典范。 园内还有五百名贤祠,壁上嵌有五百余人像石刻,运刀细腻,颇值观赏 (三)、总结: 同学们,这篇课文叶圣陶先生先是总的概括苏州园林是一副完美的图画,接着从主要的方面1、亭台轩榭的布局 2、假山池沼的配合 3、花草树木的映衬 4、近景远景的层次和小的方面1、角落 2、门窗 3、色彩来给我们展现了苏州园林的美。 六、教后反思: 充分体现新课改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合作探究的作用,调动学生的表现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我设计这堂课的原则。因此,同学们经过自主学习和充分讨论探究,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了自己小组的答案和展示形式。在结合课文分析说明文知识点上,只要准确,不求形式创新。但“欣赏品味”这一环节上,就得靠多种形式来展现各组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这种理解和展示中,学生的情感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升华,学生的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贵州都匀市墨冲中学 樊建华 ○课型:教读课 ○教学设想与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总特征,先总后分,由整体到局部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继续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 4.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预习提纲:1.通读课文,初步领会课文结构; 2.给生字词注音,初步扫清字词障碍。 ○课时分配计划: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步骤: ○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中国石拱桥》,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认识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但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中国的园林艺术又怎样呢?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家陈从周曾说,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足见苏州园林之美。今天我们又来学习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一篇介绍中国园林建筑特点的文章《苏州园林》。 ○词语教学:读准下面的字词并解释: 轩榭:(见课本注解) 因地制宜: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标本:本意是经过整理而保存原形的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样品,供观摩、研究之用;文中借来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的价值。 败笔: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画画得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 图案:有装饰意味的花纹或图形,以结构整齐、匀称、调和为待点。 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峦,小而尖的山;嶂,直立如屏障的山峰。文中指假山堆叠的形状。 俯仰生姿:有的向下,有的向上,形成各种美好的姿态。(7)珠光宝气:珍珠与美玉发出的光辉。 闲适:闲静舒适。 明艳照眼:鲜明艳丽,使人眼明目亮。 丘壑:深远的意境或思虑。 嶙峋:(见课本注释) 镂空:雕刻出穿透材料的花纹或文字。 蔷薇:花名,落叶灌木。 ○学生看课本前面插图,说说自己的感觉。(自由发言) ○自由朗读课文,试画出你认为可以概括各段意思的中心句。 ○发言明确各段的中心句。(教师随时提示与点拨) ○每段的中心句找到了,那么这篇文章的呢,作者对苏州园林有怎样的印象?(第一段中心句: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说明: “标本”一词,在这里比喻有代表性的人和事物。也说是说通过苏州园林这样一斑可窥我国各地园林之全豹。足见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中的地位。 “不该错过”则说明了苏州园林的认识、欣赏价值。 问:苏州园林在哪一点上可作为中国园林的标本?这就是第二段中的内容。 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 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换句话来说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都 “如在画图中”。这就是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如何实现这一点?那就是四个“讲究”,一个“一切”。四个“讲究”是从大的方面来说, “一切”是说处处讲究图画美。 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板书: 苏州园林 1节:是我国园林的标本 2节:总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处处如在图画中) 总写 3节: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4节: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5节: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主 6节: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7节:每个角落的构图美 8节:门窗的图案美 次 9节:建筑的色彩美 ○体会词语的准确性:(结合练习第二题进行) ○本文用了那些说明方法呢? 学生找出来后发言,教师适时提示点评。 明确:本文和《中国石拱桥》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 (1)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2)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 先介绍一种现象或说明一种道理,然后再用具体例子做例证,这样有点有面,既增加了文章可信度,又使文章血肉丰满。 作比较: (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2)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通过比较,容易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打比方: (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2)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打比方可以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可感。 列数字: (1)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2)(卢沟桥)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米到21.6米。 采用列数字的方法,读者可以通过确定的数字获得对说明对象的准确了解。数字的精确,是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引用: (1)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2)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引用别人的话或有关资料,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知识迁移训练:(练习四) 1.从课文中领会到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因为正如文中所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所以从文中获得的有关欣赏园林方面的知识可以得到迁移运用。学生能够领会到的方法,概括地说,是要注意园林内各方面的布局是否妥当适宜,具体景物的安置是否自然合理等。 2.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200字左右。 也可以介绍村庄、街道或小区等,要注意抓住特点来写,并适当运用一些说明方法。 ○课后反思 课题 苏州园林 课型 新授 课时 2【教学过程】(三模块:自学感知、研讨探究、反思拓展.六环节:课前预习交流、课堂自学感知、分组合作交流、个人反思环节、当堂检测环节、拓展延伸环节) 1、导语 人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西湖美,苏州什么美?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真是令人神往。的确,凡是游览过苏州园林的人,没有不为苏州园林典雅别致的造型,处处入画的设计赞叹不已的。我国现代着名作家,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22岁之前一直生活在苏州,他不仅对苏州园林有着深厚的感情,还有着深入的研究。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叶圣陶先生的介绍,一起走进苏州园林。 2、先朗读课文,再欣赏图片 课件显示图片欣赏,请同学们说说看图片后的感受。 (1)图片介绍了哪些园林? (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苏州四大名园 (2)说说你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 (鼓励学生运用诗句、成语) 3、研讨探究 (1)全文是总分总的说明顺序,其中第二段与3——6段是什么关系?5——7段与3——6段是什么关系? (2)找出3——9段中与第二段“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个总体特征相呼应的句子。 (3)语言欣赏。“文章的内容要具体充实,文章的布局要眉目清晰,文章的语言也要经得起咀嚼——优秀的文章,用好一个词语,就是送给了读者一枚橄榄果。” 【互动方式】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生活也是一本大书。 交流,整体感知。 分析探究。 品味欣赏,语言习得。 教 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重点 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 难点 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预习作业】 1、叶圣陶,原名_____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有童话《古代英雄的石像》、《 》等。 2、说说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①匠师们自出心裁建造成不同的园林。 ②园林中的建筑讲究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③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充满画意。 ④古老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珠光宝气。 3、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第一段指出苏州园林地位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 ②第二段指出苏州园林总的特点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从全文看,作者介绍苏州园林采用了_______________的说明顺序。 ④第二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互动方式】 预习,根据课文内容解题。必要时可翻阅参考书。 课文注释也要用好。 ①以“树木的修剪也着眼在画意”一段,抓住“俯仰生姿”和“不感到寂寞”两个词语来品味。揣摩“不感到寂寞”的人情味,体味两个词语相互呼应当关系。 ②第七段“补”的情味。 ③第八段“图案美”协调吗? 4、大自然中有各种花草树木,山上有各种奇石清流,城市有各种华厦美屋,喜欢它们,我们出去看就是了,人们为什么非要把它们搬到自己家里来不可呢?从中你能体会出古人什么样的园林情结,感受到他们怎样的审美取向? (引领学生体味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认识,追求“自然之趣”的生活情趣,从文化的视角认识古代园林艺术所包含的人文意识和社会意识,深化文本的文化认识价值和文化审美价值。) 【小结反馈】 结尾作者说“可以说的不止以上这些”说明苏州园林美的地方还很多,是设计者和匠师们用智慧和劳动给游览者带来美的享受,应该感谢他们。这也正是作者写作本文的“深眷”所在。的确,苏州园林值得我们了解的还有很多很多,生活中还有许多东西要我们亲身去体验、用心去品味。我们也要感谢作者,是他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条理清晰的说明让我们领略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为我们揭示了苏园美丽的奥秘。 【达标测试】 阅读第三、四段,回答。 1.(1)段中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比较的双方是________和________。 2.(2)段结构特点是总分,请用“‖”在文中画出,由对假山的说明到对池沼的说明,起过渡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设计假山的关键是________。假山的特点是________。 4.将“技术”和“艺术”填入②句中的括号内,说说为什么不能颠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池沼说明的中心是( ) 【互动方式】 这个环节对学生的文化认识和文化积累要求较高,主要靠教师的示范讲解,给学生初步的人文启蒙。 a.池沼的安排也着眼于画意; b.大多引用活水 c.有的池沼宽敞,就把它作为全园的中心 d.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围绕用词的准确性去品析。 扣准池沼特点揣摩) 6.池沼的形式不同,但相同之处在于(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7.在说明池沼的内容中运用了除打比方、引用外的哪三种说明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段中有两句话与全文开头部分“总说”相照应,说明苏州园林总特征的。用 线画出。 9.概括第(2)段内容的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一个“活”字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互动方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轩榭、败笔、邱壑、嶙峋、镂空、蔷薇、明艳、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掌握其音、义,并用词造句。 2.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3.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初步学写说明文。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2.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3.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德育目标 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教学方法 1.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依据课文行文思路及内容要点,设置耐人寻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师生达成共识。 2.研讨式。对于说明方法的选择、运用,由学生互动研讨解决,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获得感性认识即可。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划分结构层次,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明确说明顺序;难点探究,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中国石拱桥》让我们领略了我国桥梁事业的伟大成就,《桥之美》让我们从美学的角度感受了桥的魅力。今天,让我们去苏州园林游览一番,看看那儿的园林建筑。 多媒体显示有关苏州园林的音像资料。 设计(二)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州园林》。 设计(三) 多媒体显示“苏州园林”美景。 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距今约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馆娃宫,便是苏州第一座园林。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苏州园林究竟有几处,尚无确切的统计,现存园林尚近二百处,无怪乎人们称苏州为“园林城市”。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 二、作者及相关资料介绍 多媒体显示: 1.叶圣陶 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名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二三十年代的创作很多,短篇小说集有《隔膜》《火灾》等六本,散文集有《脚步集》,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长篇小说有《倪焕之》。1925年“五卅”运动后,创作了《夜》《多收了三五斗》等小说。他创作态度严谨,语言洗练优美,风格朴素自然,有“优美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2.苏州园林 拙政园 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沧浪亭 沧浪亭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并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是现存苏州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园林。全国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 狮子林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享誉盛名,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留园 留园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园中分四个风景区,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 网师园 网师园占地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因此被认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 怡园 怡园是苏州园林中建筑最晚的园林,因而得以博采众长,形成其集锦式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多媒体同时显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苏州园林图片,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廊子等。 2.教师检查预习,强调重点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1)辨明字音: 轩榭(xuān xiè) 池沼(zhǎo) 邱壑(hè) 模(mú)样 重峦叠嶂(zhàng) 相间(jiàn) 嶙峋(lín xún) 庸俗(yōng) 镂(lòu)空 蔷薇(qiáng wēi) (2)辨明词义,并造句 鉴赏: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 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地形,设计或选择适合的事物。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重峦叠嶂:重重的山峰,层层的峭壁。 造句略 3.学生大声读课文两遍,请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教师提示(多媒体显示): 文章是从_______角度,抓住______________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苏州园林的。 角度: a.建筑学 b.园林历史 c.导游 d.欣赏者 特点: a.苏州园林总的特点 b.有代表性的园林 学生明确:文章是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的。 四、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 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1)学生精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2)同桌之间交流,求同存异。 (3)小组内部交流,求同析异,并统一看法。 (4)全班交流,教师可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地位及特点。 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2.把握作者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的说明顺序。 (2)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作者先介绍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和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3)以第4段为例,探究局部说明顺序。 ①学生齐读第4段。 ②选一位同学介绍本段的说明顺序。 明确:本段先写假山堆叠的艺术,或重峦叠嶂,或竹木掩映,游人远望有观赏古代名画的美感,攀登则有如身在山中的实感。次写池沼和其他景物的配合,或河上两桥相望,各呈异彩;或石头花草,随意点缀,无不皆美。再其次又写池沼中还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活泼戏耍的游鱼,充满生气。“图画美”贯穿整个段落。 五、难点探究 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 学生讨论,明确:1.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2.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3.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5.苏州园林在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6.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实际上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1、2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以中国的审美观为依据,画龙点睛地发表议论,透过景物表象,找出内在规律。3、4、5是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给人似曾相识的审美感觉。6句虽未点明绘画原理,但作者的分析说明却完全吻合传统的画论,这样的布局同国画采用“以大观小”的画法、尺幅之中具千里之势的道理是一样的。 六、课堂练习 精读文章第6段,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此段的说明要点。 2.“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是如何形成的? 3.园林内装镜子,请用物理学知识对这一设计依据的原理及产生的效果作简要说明。 选三位同学回答。 明确:1.这段话的说明要点是花墙和廊子的特点。2.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因而形成了“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3.装镜子是运用物理学光学中平面镜成像原理,通过反射,层次加多了,景致更深了。 七、布置作业 1.课后了解有关说明方法的知识,简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复习《中国石拱桥》《桥之美》,找出两文中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弄清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揣摩语句,体会其丰富的内涵;比较阅读,深化对于说明方法的理解;延伸拓展,有助于课内知识的消化及能力转化。 [教学步骤] 一、把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1.教师简单介绍有关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的知识。 多媒体显示: 关于说明方法: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用最佳的方法。当然,作者也有选择的自由。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引用、下定义、分类别、作解释、列图表等。 说明方法及表达作用一览表 2.要求学生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1)学生圈点勾画,独立分析。 (2)小组内交流看法,求同存异。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存同析异。 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分类别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②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③引用 “……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④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⑤列数字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画美。” 二、比较阅读,加强对说明方法的理解 运用从本文学到的知识分析《中国石拱桥》《桥之美》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语文科代表组织全班同学交流,最后科代表作总结发言。 明确:《中国石拱桥》和《桥之美》选用的说明方法有: (1)打比方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桥洞不是普遍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2)举例子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江南乡间石桥……”“长桥……”“风雨桥……” (3)列数字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 “(卢沟桥)桥长265米……” (4)引用 “唐朝的张族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三、揣摩语句,理解语句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1.多媒体显示: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去掉“往往”好不好?)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罗,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学生朗读句子,悉心体味,思考。 明确:(1)“标本”原指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用这个词非常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2)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 (3)不能去掉,“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4)“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5)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 (6)这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盎然,沁人耳目。 2.学生另找几例品评涵泳。 如:“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句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明确:“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跟前,而是渐次展开,给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力求学以致用。 五、课堂练习 仿句训练 1.“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讲究……讲究……讲究……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要求:仿照本段,利用总分总的格式写一段话,要求分说部分用一组排比句。 2.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要求:利用分总式的格式写一段话,要求分说部分结构要整齐,冒号前后为因果关系。 学生任选一句仿写句子,然后选两位同学回答,其余同学评价。 六、布置作业 1.请用一段文字介绍你所在的班级室内布置情况,要求说明顺序条理,至少运用两种说明方法。 2.预习《故宫博物院》,查找有关图片和资料。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活动设计 1.请向别人介绍你的居室,要求体现居室的个性特征,至少运用两种说明方法。 2.运用你从课文中学到的欣赏中国园林的知识,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 提示:①要注意园林各方面的布局是否妥当适宜,具体景物布置是否自然合理。 ②注意抓住特点来写,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和合理的表达方式。 3.以你现有的知识,向从未听说过或只知其名的人介绍苏州园林,你打算如何介绍?请写一段文字。 二、猜读活动 下面的诗句写的是苏州园林的__________景。 (一) 鸟啼花落屋西东,柏子烟青芋火红。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二) 叠石疏泉不数旬,水芝开出似车轮。 石幢一尺桃花雨,便有红鱼跳绿萍。 提示:(一)假山,(二)“荷叶”或“鱼戏莲叶图” 三、收集介绍苏州园林的文章,包括从建筑学、介绍园林历史、导游、游客等角度介绍的说明文以及写景、抒情的游记。组织一次以“苏州园林大家谈”为题的读书交流会。 提示:可在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也可上网搜寻。 四、开放性探究 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绿地是城市之肺 绿地是城市之肺。科学测验表明,每人呼吸需氧量由150平方米的绿叶面积提供,也就是说每人须依*一株枝叶繁茂的乔木的产氧量而得以健康生存。在绿树成荫的城区,空气中的细菌可减少3至6成,二氧化碳、二氧化氮、氟化氢等有害气体被绿色植物 、 、 ,灰尘减少10%至27%,城市噪音减弱。清洁、安静的绿色世界有利于心脏病、高血压、神经衰弱患者调养和康复,人均寿命可延长2至3岁。工作节奏不断加快的都市人,在园林化的环境中,中枢神经、呼吸、血流得到调节,视、听、嗅觉和思维的灵敏性得到增强。人的生命与绿树的生命本是交融一体的,绿树是人类生命之源。那些为眼前利益而肆意伐树毁绿的人们,可曾意识到他们的举动无异于操利刃戳杀自己的心肺,残害自己的身躯啊!据专家估算,我国某个大城市每年因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工作日损失为620万个,经济损失达4亿元。如增加城市绿化,无疑可大大减少这笔损失。 (1)选段的三个空格里,依次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a.过滤 阻挡 吸收 b.过滤 吸收 阻挡 c.吸收 阻挡 过滤 d.阻挡 过滤 吸收 (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专家估算”中加粗词删去好不好?为什么?请作简要回答。 (4)文中画线句使用了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 (5)精读全文,请列举出城市绿地的作用。(至少答出6点) (6)“人的生命与绿树的生命是交融在一起的”一句中“交融”一词能否换成“交织”?为什么? 参考答案: (1)d (2)绿地是城市之肺 (3)不好。删去“专家”的,就影响了说明内容的权威性、科学性。(只要能从说明效果、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角度讲清原因,且言之成理即可) (4)伐树毁绿危害健康,影响工作,以致造成经济损失 (5)①提供氧气 ②减少细菌 ③吸收有害气体 ④减少灰尘 ⑤减弱城市噪音 ⑥有利于心脏病、高血压、神经衰弱者的调节和康复 ⑦调节中枢神经、呼吸、血流 ⑧增强视、听、嗅觉和思维的灵敏性 ⑨减少疾病引起的经济损失。(答出其中6点即可) (6)不能。“交融”指组合在一起不可分;“交织”指合在一起是可分的。用“交融”更能体现人的生命与绿树生命的密切关系。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题目。 江苏扬州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它是清嘉庆、道光年间两淮盐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兴建起来的。当时园中遍植翠竹,盖取东坡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瘦,无竹使人俗。”以示主人不俗。又因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叠精巧而著名。 步入个园大门,便见湖石傍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恰似“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此即个园春景,稍前又有生肖之假山石,皆在似与不似之间,与整个“春山”和竹林相映成趣。 “春”去“夏”来,绕过“宜雨轩”,眼前豁然开朗。在浓阴环抱的荷花池畔,一座六七米高的太湖石假山出现在面前,这就是“夏山”。过石桥,进石洞,只觉得藕荷飘香,苍翠生凉。 转过“鹤亭”,是座“一”字形长楼,循楼而去,“秋从夏雨声中入”,长廊尽头便是“秋山”。秋山全用黄山石堆叠而成,构思大胆,用石泼辣,相传为大画家石涛杰作。看此山,山势巍峨,峰峦起伏,又见古柏斜伸,红枫遍植,钟乳石挂,石桥俨然,气象果然不同一般。设若晴天薄暮时分,秋山面迎夕照,一红如染,“秋高气爽”的诗情画意顿时溢出。 步下秋山,过“透风漏月亭”,迎面是一组由白色石英石堆叠而成的“冬景”。一只只“雪狮”似顽皮的孩子用残雪堆就。山脉、山顶“终年积雪”。南面有一堵白围墙,墙上开了四排风洞,使人不寒而觉寒。 (1)解释下面短语中加粗的词。 ①石笋参差 ②石桥俨然 (2)扬州“个园”得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最能概括个园特点的一句话是 a.江苏扬州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 b.园中遍植翠竹,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 c.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叠精巧而著名。 d.个园四季的景色各具特点。 (4)本文介绍个园,是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顺序写的,表明这一顺序的词语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文中可以看出个园的建造所追求的是春之________、夏之________________、秋之________________、冬之________________。(各填一字) (6)本文的结构形式是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d.并列 (7)说明语言有平实和生动之分。本文多用________________的语言来说明。试以“个园春景”一段为例谈谈其语言运用的妙处。 参考答案: (1)①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②形容齐整。 (2)当时园中遍植翠竹,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 (3)c (4)空间 步入 绕过 转过 步下 (5)趣 凉 爽 寒 (6)a (7)生动 运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恰似‘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及“生肖”“相映成趣”等词句,具体生动地说明了个园“春景”的妙趣横生,给人以真切感。 ●备课资料 一、课文导读 精细的观察是写好说明文的关键 ——《苏州园林》教学一席谈 写说明文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准确把握客观对象本身的特点,《苏州园林》是个极好的例证。 苏州园林是我国最著名的园林建筑,共有一百多个,颇富盛名的也有十来个。这些园林集中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巧夺天工,争奇竞秀,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要在一篇短文内详细介绍苏州园林,一定要经过精细的观察,才能以简驭繁地把握它们的共同特点。 在精巧观察的基础上,作者把各个园林加以比较分析,透过各个园林独出心裁的布局,找准了它们异同之间的特征,以精练、简洁、浅显的语言加以说明。文章指出,“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各个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具有图画的美感,这正是苏州园林建筑最重要的共同特点。接着根据园林景物的种类,分门别类说明园林的“画意”主要表现在“四个讲究”上,即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文章下文有四节文字,详细阐述每一方面园林景物体现出来的图画的美感。后面又以“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发端,引起文章最后三节,分别说明园林的画意还表现在设计者和匠师们注意每一角落景物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和雕镂美、屋内布置的色彩美。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一条线索贯串全篇,园林的特点阐述得十分透彻,留给我们的印象也十分深刻。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用心体会精细周密的观察是写说明文最重要的基本功的道理,培养通过观察把握事物特征及其内在规律的习惯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阅读、写作说明文时站在较高的起点上 感觉到以往的那种方式教《苏州园林》已经不通了,学生们对这种这篇典型的说明文好像不太感兴趣。虽然是本学期的第一篇说明文,但在第二三册已讲过一些说明方法,了解了一些要点,好象对于老师的讲授法不感兴趣,我想应该改进一下方法。于是第二课时我将教学方法改为自由讨论和小组竞赛方式进行,33.3班学生很感兴趣。但令我困惑的是,33.4班的学生跟不上这种教学方式。 两个班的基础有差别,我该如何去驾驭教材,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呢?用两套教法,感到真的在累了。一套教学,总有一一个班不适应,我很困惑。语文版七下《苏州园林》《桥梁远景图》 篇3
《苏州园林》说课稿语文版七下《苏州园林》《桥梁远景图》 篇4
语文版七下《苏州园林》《桥梁远景图》 篇5
语文版七下《苏州园林》《桥梁远景图》 篇6
语文版七下《苏州园林》《桥梁远景图》 篇7
语文版七下《苏州园林》《桥梁远景图》 篇8
语文版七下《苏州园林》《桥梁远景图》 篇9
语文版七下《苏州园林》《桥梁远景图》 篇10
语文版七下《苏州园林》《桥梁远景图》 篇11
语文版七下《苏州园林》《桥梁远景图》 篇12
语文版七下《苏州园林》《桥梁远景图》 篇13
语文版七下《苏州园林》《桥梁远景图》 篇14
语文版七下《苏州园林》《桥梁远景图》 篇15
语文版七下《苏州园林》《桥梁远景图》 篇16
推荐作文:
- ·2022年九月开学第一课小学生观后感范文
- ·2022北京冬奥会观后感范文10篇
- ·2022年315晚会观后感500字6篇
- ·关于告别作文高中8篇
- ·关于励志的爱国的演讲稿
- ·九年级入团申请书100字范文
- ·小学我的偶像作文范文10篇
- ·一支笔初中作文优秀5篇
- ·2023年七年级语文寒假作业清单4篇(实用(优秀4篇)
- ·《狼王梦》优秀读后感
-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范文
- ·《桂花雨》读后感心得感悟(精选20篇)
-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8篇
- ·倾听亲情的声音
- ·2022开学第一课观后感500字作文20篇
- ·我的新朋友作文400字初一作文(热门【精选9篇】
- ·战胜疫情从我做起小学生作文500字10篇
-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心得范文(20篇)
- ·2021湖南高考作文优秀5篇
- ·初二寒假英语日记(精彩6篇)
- ·如何写《朝花夕拾》读书笔记600字
- ·2023年山西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精彩2篇
-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随笔7篇
- ·高二年级数学教师工作计划范文
- ·高中一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表格
- ·《国之祭·2022》观后感范文
- ·《简爱》高中读后感900字范文
- ·《儒林外史》阅读心得
- ·初中那一刻记叙文600字优秀5篇
- ·暑假安全第一课珍爱生命严防溺水观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