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观后感最新
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让我们致敬英雄,向他们看齐,那么为了方便大家,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杨振宁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观后感最新,欢迎阅读!
杨振宁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观后感【篇1】
杨振宁,男,1989年5月出生,2011年12月退伍,中共党员,肥城市汶阳信用社现金柜员。军人出身的他,血液中流淌的禀赋是雷厉风行,令行禁止;是有礼有节,不卑不亢。他先后于2015年获得肥城市农村信用社“先进工作者”、“优秀柜员”、“岗位技术标兵”,泰安市农村信用社“优秀柜员”等荣誉称号,2016年1月获得山东省农村信用社“文明服务标兵”荣誉称号。在日常工作中,他始终坚持客户第一、服务至上的原则,对顾客热情周到,文明礼貌,对工作精益求精,履职尽责,以实际行动展现着一个85后青年对于诚信和敬业的理解,以真诚的服务,高超的技能,争得了广大顾客的称赞和同事们的认可。
一、退伍不褪色,服务基层发光发热。
2009年,教育部、国防部联合号召全国大学生踊跃参军,积极投身国防建设。时值风华正茂,热血青年的杨振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毅然决定携笔从戎,应征大学生参军入伍。初入绿色方阵的他,从不因为自己大学生的身份而降低标准。野外实战演练,夜间负重紧急拉动,应急警情突击处理,无论是激烈的比武竞赛,还是惊险的特殊任务,他总是冲锋在前,并出色完成。杨振宁同志当兵两年,先后在连队战士、警卫员、首长公务员等岗位工作,他在同批兵中第一个放单执行警卫任务,第一个当班长,第一个立功。每到一个工作岗位,他总是屡获殊荣,并先后荣获了优秀大学生标兵、优秀士兵、沈阳军区十佳退伍老兵等荣誉称号,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2011年12月,载着满身的荣誉,他光荣退伍,进入肥城市农村信用社工作。考虑到他在部队的工作经历和优秀表现,单位领导想让其留在专业对口的监察保卫部工作,但是天生不怕吃苦的他再一次选择了距离城市最远、汶河岸边的偏远分社---汶阳砖社分社工作。砖社分社远离市区,交通闭塞,一辆破旧摩托车,便成了他往返乡镇的唯一交通工具。“退伍不褪色,转业不转志。作为一名农信新兵,虽然,工作环境变了,工作任务变了。但是,服务百姓,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本质没有变。哪里最偏远,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更需要我们服务的客户”杨振宁如是说。
二、牢记服务宗旨,诚实守信做表率。
2015年3月,农户杜立强来到营业网点为上大学的女儿汇取生活费,在办理ATM机转账业务后,因着急离开忘记将银行卡取出,随后前来办理业务的女客户发现后,不仅没有及时归还失主,反而将卡内的现金全部取走,失主与该女客户联系时,对方拒不承认取款事实,“这可是我砸锅卖铁为闺女攒的生活费啊。”失主沟通无果,无奈之下表示放弃追要。“客户在我们网点发生了这样的意外,我就一定要帮他解决到底。”诚信待人,刚正不阿的杨振宁得知此事后,决定要为客户讨回一个公道。在认真了解丢钱情况后,他一方面与交卡女客户取得联系,另一方面又通过熟人向该女客户说明监控情况和事情利害关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经过多方沟通协调,最后竟然让盗卡者主动将现金如数归还,周围群众纷纷拍手叫好。失主在收到钱款后,激动地拉着他的手说到:“丢了的钱你都能帮我找回来,把钱放在你们信用社,我一百个放心!”是的,超越业务本身的是服务,超越服务本身的是真诚。他以尊重和真诚待人,与人为善,坚守原则,忠于承诺,以信服人,用自己诚实守信的行动带动和感染着身边的同事,彰显着一名当代金融工作者的核心价值。
三、苦练技能本领,做素质最全面的金融服务工作者。
作为服务客户的一线员工,他明白,没有过硬的业务技能、丰富的专业知识,就不能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白日里,他虚心向老柜员请教,认真学习各种业务的办理要求和操作技巧。晚上,再加班加点学业务,刻苦练习技能本领。“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为了更好的熟悉业务,他坚持每天练习到深夜,多少个夜深人静的晚上,寂静的营业室里,一根根捆钞纸记录着他的成长,数以万计的点钞券见证着他的进步。天道酬勤,通过刻苦训练,在2015年泰安市农村信用社举办的技术比赛中,杨振宁脱颖而出,取得了全市单指单张项目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成为当时入社时间最短,成绩最为突出的技术能手。为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名素质全面的优秀员工,他还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各项活动,所撰写发表的文章多次在泰安农信报上刊登,并获得了泰安市五一征文比赛优秀奖,肥城市七一征文比赛二等奖。在2015年泰安市农村信用社举行的“爱岗服务”主题演讲比赛中,又获得了全市第二名的好成绩。虽然入社时间不长,但他始终以追求卓越的品质和拼搏奋斗的勇气来严格要求自己,向着一名优秀金融服务工作者的方向不断迈进,以自己不懈的追求与努力,做细服务,做精业务,用最优质的服务回报着单位和客户。
杨振宁同志是平凡的,但他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工作业绩。被大家称为“顾客卫士”的他,不仅是复转军人队伍的一根标杆,更是真诚服务的一面鲜红旗帜。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临柜人员,他始终将真诚服务的热情、娴熟求精的态度奉献给客户,用自己的行动来感染和带动身边的同事,尽管服务对象在最基层,但是服务水平却走在了最前列,能力有限,责任无限,青春有限,服务无限。他以高质量、高水平的服务赢得了客户的赞誉和同事的认可,以实际行动彰显着一名当代优秀金融服务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
杨振宁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观后感【篇2】
他被公认在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场论等领域拥有13项诺贝尔级别成就;他资助数百名中国学者深造,协助清华建高等研究中心,为中国重大科学工程赤诚谏言。百岁寿辰上,杨振宁深情提到已故同窗好友邓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是以后50年适合了你的嘱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正能量#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R.L.Mills)提出了“杨-米尔斯方程”,与巴克斯特(R.Baxter)创立了“杨振宁-巴克斯特方程”。
宇称不守恒理论
他与李政道提出基础粒子间的弱核力并没有镜像对称的特性,违反了当时物理家的认知。该理论后得吴健雄的实验验证。
杨—米尔斯方程
他与罗拔·米尔斯(RobertMills)提出的理论,是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的基础理论。
对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贡献。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风格:独立性与创建性强,眼光深远。
美国鲍尔奖授予杨振宁时的颁奖词说杨-米尔斯方程和牛顿、麦克斯韦及爱因斯坦的工作相提并论,必将对未来有着足堪比拟的影响。
杨-巴克斯特方程具有基本的数学结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进也慢慢在物理方面显示出深层的意义。1990年菲尔兹奖颁给四位数学家,其中就有三位和杨-巴克斯特方程有关。
粒子物理学
1954年与R.L.密耳斯共同提出杨-密耳斯场理论,开辟了非阿贝耳规范场的新研究领域,为现代规范场理论(包括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理论、大统一理论、引力场的规范理论)打下了基础。杨-密耳斯场方程被数学家S.唐纳森引用,获得了拓扑学上的重大突破。
1956年和李政道一起,深入研究了当时令人困惑的θ-τ之谜——即后来所谓的K介子有两种不同的衰变方式。一种衰变成偶宇称态,一种衰变成奇宇称态;如果弱衰变过程宇称守恒,则它们必定是两种宇称状态不同的K介子。但从质量和寿命来看,它们又应是同一种介子。——杨振宁和李政道通过分析认识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他们仔细检查了过去的所有实验,确认这些实验并未证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提出了几种检验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实验途径。次年,这一理论预见得到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证实。因此,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工作迅速得到了学术界的承认,并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一项科学工作,在发表的第二年就获得诺贝尔奖,这是第一次。
统计力学
二维伊辛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1952),与李政道合作的关于相变的理论(1952),与杨振平合作的关于数种模型的严格解(1966~1985)等。
凝聚态物理
与N.拜尔斯合作的对磁通量量子人的解释(1961),非对角长程序观念(1962)等。
《邓稼先》是杨振宁为《英雄大爱》中邓稼先和许鹿希的旷世爱情作的序,《邓稼先》选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和江苏中职语文第一册(江苏教育出版社)。
学术讲座
《物理学的诱惑》、《Some Recent Progress in Cold Atoms Research》
论文报告
杨振宁发表过约200篇科学论文和报告,代表作有《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曙光集》和《邓稼先》。
翻译会歌
亚运会歌确定《重逢》英文由杨振宁、翁帆翻译。著名音乐人捞仔捞仔透露,徐荣凯和杨振宁夫妇是好友,他把中文歌词交给两人,请他们帮忙找专业人士译成英文,没想到两人对歌词爱不释手,很快就传回了译好的英文歌词。
其他贡献
费米-杨模型(1949),与李政道合作的二分量中微子理论(1957),与李政道和R.奥赫梅合作的关于C(电荷共轭变换)和T(时间反演变换)不守恒的分析(1957),与李政道合作的高能中微子实验分析(1959)和关于W粒子的研究(1960~1962)。与吴大峻合作的CP(宇称)不守恒分析(1964),规范场的积分形式理论(1974),与吴大峻合作的规范场与纤维丛的关系(1975),与邹祖德合作的高能碰撞理论(1967~1985)等。
杨振宁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观后感【篇3】
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省合肥县。在他出生时,父亲杨武之仅仅是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
但是在杨振宁10个大月时,杨武之考起安徽省官费生,前往美国留学。母亲留在国内独自抚养年幼的杨振宁。杨振宁的母亲虽然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但却是一个有毅力的坚强女性,她十分重视儿子的教育。在杨振宁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认字,杨振宁相当聪慧,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学会了3千个汉字。
1928年,杨武之学成归来,被聘为厦门大学教授。与当时许多留洋归来的学者不同,杨武之并没有抛弃指腹为婚的小脚妻子,他们全家在上海相聚,随后一起赴厦门大学。杨振宁进入小学,接受新式学校教育。1929年,杨武之应好友之邀,前往清华大学任数学教授,遂举家赴北平,居于清华园西院19号。
杨振宁进入成志学校学习,他表现出很高的数学天赋。父亲也察觉到他天赋异禀,但杨武之在培养儿子时并不急于揠苗助长,而是稳扎稳打,甚至教他背诵《孟子》增加其国学知识,让其广泛阅读,扩充眼界。当杨振宁对其书架上的高深数学书感到看不懂时,杨武之总是说:“慢慢来,不要着急!”
1933年,杨振宁进入崇德中学,在这里与邓稼先结成深厚的友谊。杨振宁不但成绩优异,而且十分懂事,成为杨武之同事们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清华教授们总是用杨振宁的事迹来激励自己的孩子。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军国主义大举入侵中国。北平有失陷的危险,随母携弟妹返回合肥,杨武之随清华南迁,先到长沙,随后迁到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杨振宁入读昆华中学高中二年级,同年秋天,以高二学历参加统一招生考试,于两万考生中斩获第二名,被西南联大录取,先报化学系,后改物理系。
因为战争,物价飞涨,西南联大的教授们薪水有限,教授们甚至需要做一些副业才能维持生计。例如:闻一多刻章卖钱、梅贻琦夫人在街上摊饼出售、吴大猷教授甚至亲自养猪等等。尽管条件十分艰苦,但西南联大的教授们治学热情不减,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很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
西南联大是由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联合而成,师资力量堪称一流。
1941年,杨振宁在吴大猷(1907年—2000年)的指导下作毕业论文,写了《用群论方法于多原子的振动》一文。当他把论文拿给父亲看时,父亲将狄克逊的《近代数学理论》拿给他看,将他引入对称性问题的前沿研究。
1942年,杨振宁考入西南联大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清华大学物理研究所)读研究生,师从王竹溪教授。与黄昆、张守廉同室,三人经常为数学和物理问题争论不休,有一次三人甚至半夜起来查资料,只是为了看谁说得对。
1944年,杨振宁以《超晶格统计理论中膺化学方法》的论文获得硕士学位,导师是王竹溪教授。1945年,杨振宁得到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留学。因物理学大师费米即将到任芝加哥大学物理研究所,所以杨振宁到了芝加哥大学,在1946年注册成为在芝加哥大学博士研究生。因实验室的问题,费米将杨振宁推荐给美国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Edward Teller,1908年—2003年),泰勒仅问了杨振宁一个基础问题,就决定录取他了。
在泰勒的实验室,杨振宁才华出众,学识堪比教授,费米曾让他代课,同学们称杨振宁为“学生老师”。
杨振宁原本希望进行实验物理研究,但最终发现自己只擅长理论物理。在泰勒的劝说下,杨振宁放弃实验物理,专攻理论物理。1948年,杨振宁以《论核反应分布与测量问题》一文获得博士学位,随后留校担任讲师。
1949年,在费米和泰勒的推荐下,杨振宁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当时的院长是奥本海默,爱因斯坦也在此工作。在这里,杨振宁结识了李政道(1926年—)。
费米建议杨振宁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呆一年就可以了,原本杨振宁也打算听从费米的意见,但在普林斯顿的一家中餐馆,杨振宁邂逅了曾经在西南联大附中代课时教过的学生杜致礼小姐,二人坠入爱河,随后结婚。顺便一提,杜致礼小姐是国民党将军杜垏明的女儿。
杨振宁的后半生,一直坚持利用自己的声望,致力于中美两国的友好和中国的科学进步。他为此鞠躬尽力,即使遭到许多人的误解也毫不在意。对他来说,这或许是告慰其父亲在天之灵的一种最好的方式。杨武之一生爱国,曾在1957年给杨振宁写过一张纸条:“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
1997年5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国际编号为3421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杨振宁星”。1999年5月,杨振宁正式退休,纽约大学石溪分校同日将理论物理研究所命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杨振宁决定将其自1944年起发表的文章、信札、手稿、著作及照片慷慨捐赠予香港中文大学,当中包括他的诺贝尔奖章。
2003年,夫人杜致礼去世。年底,杨振宁孤身回到中国,搬到清华大学“归根居”长住。
2004年,81岁的杨振宁在清华大学开始为本科生讲授普通物理。他说:“现在很多教授不愿意给本科生上课,但我觉得,给本科生上课很重要。我也希望我能够带动更多的人。”他说:“每一次课前。我要花两个小时认真备课。我要了解学生的进度。”
2004年底,82岁的杨振宁与28岁的翁帆结婚。这段爷孙恋遭到了许多非议,但私人生活如何,是杨振宁自己的事,并不会让他伟大的科学贡献有半点折损。而且,不管翁帆女士是以什么样的目的接近这位伟人的,但她将杨振宁的晚年生活照顾得很好,仅凭这一点,她就值得大家尊重。
杨振宁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观后感【篇4】
杨振宁于1922年出生在安徽合肥,父亲杨武之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母亲是名门闺秀,他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无疑幸运的,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在杨振宁4岁时,母亲教他读书认字,家庭文化氛围浓厚,为杨振宁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1928年,父亲学成归国,任教于厦门大学数学系,杨振宁随父进入厦门大学读小学二年级。后来父亲转入清华大学任教,他们全家搬迁至北平,在北京读完小学到初中。
可奈何在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平也不安定。他们一家逃难至昆明,北大、清华与南开为躲避战火,南迁至昆明组成西南联大。它是一所特殊而传奇的大学,培养了许多优秀的科学家,杨振宁、邓稼先则出自该校。
1938年,在昆明读高二的杨振宁,为早日实现儿时当科学家的梦想,他参加了西南联大的招生考试,没想到竟然考上了。父亲感到很欣慰,因为他的父亲也在这所大学任教,并且这所大学是当时最好的大学。
在西南联大求学的6年间,是杨振宁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直接影响他后来的成就。这所大学大师云集,他就读物理系,本科毕业论文导师是北大物理系教授吴大猷,研究生师从王竹溪教授。
在1945年,杨振宁考上庚子赔款留美公费生,进入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工作,有幸与爱因斯坦成为同事,爱因斯坦对这位来自于中国的年轻人很是赞赏,两人常常在一起进行学术讨论。
杨振宁在这里遇到了同样来自中国的李政道,他们两人携手研究。在1954年,两人共同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打破了物理学上的“铁律”——宇称守恒理论,这一观点一经发表引起世界物理界的轰动,很多科学家对这两位来自中国的杨振宁与李政道很不屑,但是他们用实验证明了自己的理论,并在1957年,两人因此获得诺贝尔奖,杨振宁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这理论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很抽象,讲得通俗点就是:物体中基本粒子与它的镜像粒子是不对称的,运动轨迹是不一样的,就好比我们人照镜子,镜子里面的人像和本人有所细微差别,而杨振宁提出这一理论,是重新定义了宇宙的含义,你说他伟不伟大啊?
这还不是最伟大的成就,最伟大还是他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将宇宙中已知的四种基本力,除引力之外,直接统一了其他三种,朝着“大统一理论”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我们知道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天地之间的作用力,麦克斯韦提出麦克斯韦方程,统一电磁学,他们都是伟大的物理学家。但他们穷尽一生,也没有找到“大一统理论”将两者联合起来,爱因斯坦也曾试过用“相对论”来解释,但却似乎有些矛盾,且多出了两种力:强力与弱力,物理学的发展陷入迷雾中。
这时杨振宁拔开迷雾,提出这“大一统理论”,奠定了半个世纪以来物界学的发展。杨老在其他领域如凝聚态物理、冷原子物理等都有着突出的贡献。世界各地在杨老的理论基础上,有7人获得诺贝尔奖,可以说杨老是“开山鼻祖”,是当今在世是最伟大的科学家,没有之一,这是一点不为过的。
这些都是杨老对世界的贡献,那么对中国有哪些贡献呢?也许有人会说杨振宁对中国好像没什么贡献吧,不像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给中国搞出了原子弹,让我们不再受外国人的欺负。因为杨老搞的是理论物理研究,在当时的中国存在感极低,并且他的理论比较抽象,一般人看不懂,这也导致一些国民对他的一些误解。
其实杨老以自己的实践行动,为中国的科学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美国石溪分校设立了CEEC奖金,从美国和香港募集资金,专门支持中国各大学、各研究所人员到石溪做访问学者,到90年代初,共有80余名中国学者得到此奖金支持成功赴美,其中绝大部分按时回国到原单位服务。
1983年,杨振宁在香港发起创立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基金会从成立到2007年结束的24年中,资助金额累计达2000多万元港币,资助基础研究项目数百个,使一批中青年学者脱颖而出,同时还为中山大学建成一座研究大楼。香港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是在香港立法注册的非牟利性机构。
1997年,在清华大学建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他捐出在美国的豪宅售卖的600万美元,还捐出他在清华大学的工资,捐资助研。杨振宁利用自己的人脉及社会影响力,多方面筹集资金,促进科研事业的发展,为中国拉回了计算机顶尖专家姚期智、林家翘,助飞中国计算机科学事业的发展。
他参与许多重大科研实验室的建设,促进中科大少年班的成立,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贡献。他不仅捐钱,创立各种科研基金组织,还亲自培养科学人才,在2004年,亲自上清华大学本科普通物理的课。
杨老呕心沥血、无私奉献助力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却还有人说他没有为国家作贡献,有些人只盯着杨老娶了一位小54岁的娇妻,而忽略了他的贡献。
受人诟病最大的是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没有家国情怀,这是我们对他最大的误解。杨振宁在1957年获得诺奖时,在颁奖台上他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
从这些话中,我们感受到杨老的拳拳爱国之心。后来,由于历史原因及两国的关系,在1964年加入美国国籍,但始终心系祖国。
在1971年中美关系有些松动时,杨振宁顶着巨大的压力第一个访问中国,受到当时国家领导人周总理的亲切接待。他还促成了中美建交正常化,成为促成中美文化、科学交流的桥梁。在美国到处演讲,宣传新中国的发展,让更多的海外学子回到国内。
在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杨振宁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观后感【篇5】
能够拿到诺贝尔奖的人都是顶尖中的顶尖,而顶尖之人的身边必然也有十分优秀的人,有一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曾经还和邓稼先是同学,两个人无疑都是世界的顶尖人才,为中国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而这一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的人生也十分的波澜曲折,这个人就是——杨振宁。
杨振宁是一位物理学家,可以说他是为物理学而生的,这一生也都在追随着物理学的脚步,要知道没有几个人的学时理论能够和牛顿以及爱因斯坦等轰动世界的科学家相提并论,杨振宁就是其中一个,在物理学上面的突破绝对有杨振宁的参与,在美国的时候曾经和米尔斯一起完成了新理论,名为杨.米尔斯理论,而这一理论在诺贝尔奖的项目之中,就有7个都是因此而得的奖。
守恒定律的突破性一步,也是由杨振宁和李政道完成的,他们钻研在物理学之中,真正地打破了人们对于守恒定理的传统性认知,直接发表了论文,这一伟大的一步也让两个人获得了了诺贝尔奖,这不止是将中国人的名字带到了世界,更是为世界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他的名字在世界上也留下了印记。
只是现在看到杨振宁所获得的一切会觉得杨振宁真是厉害,却不知道杨振宁求学路上的艰辛。
求学之路
杨振宁的童年是在战火之中度过的,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之际,杨振宁的父亲知道战争一旦爆发,后果不堪设想,自己的家里面还有妻儿,他为了保护自己的妻儿只能将孩子先一起送走,当时的合肥老家还算是安全,杨振宁就被送到了那里。
战争瞬间蔓延开来,整个中国都被包裹在战争之中,杨家人顶着战火终于一家团圆,但是颠沛流离的生活也随之而来,伴随着危险,最后抵达昆明,才能过上安稳一些的日子。
那个时候的杨振宁尽管受着战争的影响,但是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学业,到了昆明之后又转到了当地的一个中学,只是一个忽然的教育政策让杨振宁痛苦不堪,那个时候的杨振宁还没有涉及物理方面,但是升学又成了一大难点,家人们对于杨振宁还是十分的支持的,所以坚定了杨振宁升学的决心,买了教材自学理化知识。
别看杨振宁是半路出家,但是自身的天赋使然,自学之下的杨振宁最后还能以一个极好的成绩考到了西南联大化学系。命运的指引告诉杨振宁,化学并不是他的归宿,物理才是,所以杨振宁毅然决然地转到了物理系。
刚迈入大学,杨振宁是憧憬的,他渴望在学校里面学习更多的知识,当时的西南联大师资力量十分的雄厚,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杨振宁很快就融入了大学生活,在物理的海洋里面畅游,他与生俱来的天赋也让他的进步十分的快。
只是战争还没有结束,炮火依然在继续,为了这些莘莘学子,就算是顶着炮火,学校里面的课程都没有间断过。最后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杨振宁发表了论文,这一篇论文更是开创了先河,将物理和数学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毕业后的杨振宁继续研读,在西南联大念研究生,后来又获得了硕士学位,可是这些知识远远不够,杨振宁知道还有更加广阔的天地需要自己去闯荡和学习,他的学习之路没有停止,之后便去了美国进行求学。
留学生涯
美国是第一大国,学府之中所囊括的知识也是精之又精,杨振宁到了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那里有他最喜欢的一位老师费米,只是天意注定,那个时候的费米教授正在秘密的研究核武器,杨振宁也只能抱憾而归,辗转多次,也因为杨振宁对物理热切的内心,终于杨振宁还是见到了费米教授,又在费米教授的帮助下认识了另外一位良师爱德华泰勒教授。
对于华裔的歧视也在这里显现,杨振宁在物理上面的进步十分的快,但是动手能力却要差很多,他很想进行实验,但是实验室却只能美国人才可以进,在缺乏动手能力的情况下,还成为了一众同学的笑柄。
可是尽管如此,杨振宁都没有放弃过自己的物理梦,他最后也在自己的物理之中获得了奖项,成为了轰动世界的物理学家。
爱情故事
不只是在学习上面,杨振宁在爱情上面也十分的轰动。杨振宁自己都没有想到自己会和以前大学任教时期的一个学生在一起,这个学生名字叫做杜致礼。
杜致礼的父亲是国民党的将军,和蒋介石的关系非常的好,当年的杜致礼翩翩少女,在学校里面也是个风云人物,只是战争爆发的太快了,她的父亲也正好在那个时候患了肾病,想要前往美国进行治疗,谁知道蒋介石居然在一家人动身前往美国的时候将杜致礼的父亲扣下,强行前往战场。
那个时候的杜致礼才18岁,没有亲人的陪伴她一个人到了美国,一个女子孤身一人在美国,日子十分的不好过,尤其之后家道中落,就连家里人的消息她都收不到了,没有经济来源的她最后到了免费的圣文森学院。
命运总是如此的有趣,杨振宁和杜致礼两个人都没有想到,居然会在美国再一次见到。杨振宁在美国十分的照顾杜致礼,一来二去两个人就坠入了爱河,最后在第二年的8月26日举行了婚礼,正式的在一起了。
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杨振宁和杜致礼又何尝不是呢?家人全部都在国内,而他们心系祖国和家人,无数次地想要回到祖国,但是都遭到了阻拦。终于国内的战争结束了,在美国的两人也终于得到了家人的消息。在1971年,中美关系缓和,两人才终于踏上了回家之路。
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岳父杜聿明,杨振宁无疑是紧张的,原本塞在口边的岳父大人最后居然成了一句先生,这让在场的周总理笑话起他来。一家人能够团聚实在是难得,杨振宁的一生都在努力发出自己的光芒,他坚定自己的道路,在物理上面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一份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人们学习,面对困难不放求学之心,也实在令人敬佩。
推荐作文:
- ·河北安全第一课观后感心得5篇
- ·2023爱国卫生月的活动总结精选5篇
- ·二十年后的家乡满分作文五年级【10篇】
- ·八年级优秀作文优秀8篇
- ·考试
- ·《皇帝的新装》读后感6篇
- ·海底两万里的读后感想5篇
- ·海底两万里第一章读后感范文
- ·选择的英语作文100字
- ·名著傅雷家书读后感作文5篇
- ·八年级满分作文(精彩9篇)
- ·青春的诗朗诵节奏
- ·狼王梦优秀读后感大全
- ·大货车司机聘用合同书
- ·2023业务员工作总结
- ·浙江满分高考作文范文(优秀3篇)
- ·六年级在成长路上的作文800字
- ·白皮书《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个人感想感悟2022
- ·阅读伴成长主题活动获奖作文(精选10篇)
- ·全国交通安全日小学生个人观后感
-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堂教学实录
- ·2022感动中国颁奖典礼观后感5篇
- ·关于《西游记》的学生优秀个人读后感
- ·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
- ·《生命的呐喊》读后感5篇
- ·喜 悦
- ·宽容是打开心灵的锁
- ·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5篇)
- ·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最新10篇
- ·观后感日记作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