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呐喊》读后感5篇

时间:2022-10-12 12:54:58 | 来源:作文库

古往今来,写自传的人太多了,大多是为了沽名钓誉吧。张雅文虽不是大人物,但她的这部自传体小说带给我的是真诚和震撼。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生命的呐喊》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生命的呐喊》读后感篇1

在我认真读完了张雅文这部书写自己艰苦奋斗人生的自传《生命的呐喊》后,我受到了震撼,我更感到她走过路程的艰辛和命运对她的不公,更感到了她的善良和伟大。当然,也更加了解了当今社会影视的乌七八糟和司法部门的腐败。

张雅文的这部作品,包含着作者自己曲折人生经历和丰富情感。她不仅为别人写传是个高手,她的这本自传写的也不落俗套。她没有按着一般自传的路子平铺直叙,先写出生,再写童年……而是把读者最关心的,也是写这本传记的由头,放在了全书的最前边,让我们看罢题目就想看书的内容。开篇第一章既是:《“绝笔”作品——〈四万:四百万的牵挂〉》。

“在生死面前,我写下了两封遗书,一封是写给先生,一封是写给自己。给自己只写了几句话:‘上帝给了你如此坎坷而丰富的人生,你没有把它留下就走可,太遗憾了。你不能死,一顶要挺过这场生死大劫!’”

两封遗书,看到了一封,那么写给先生的另一封在哪里?读者得耐住性子,看到最后,这也是读者仅仅跟着传主的命运的一个看点。

读完这本《生命的呐喊》后,掩卷沉思,我仿佛有了很大的收获。这收获肯定不单是几次看到动人之处跟着落泪,而是在许多地方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张雅文出生在辽宁省开原县只有自家一户人家的山沟里,因为生活贫穷,搬迁到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山区的又一个山沟。为了跑到离家十多里远的学校去读书,她独自一人跋涉在野兽出没、风雪弥漫的山路上,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后来有幸进了城,又有幸成为一名滑冰运动员,但又不幸地接连受到伤病的折磨,很快又退出了冰坛。后了他有成为一名会计,再后来,历经磨难后,仅有小学五年学历、三十五岁的她,又开始从事文学创作,进入作家的行列。这听起来的奇迹,就是张雅文的真实经历。

张雅文是一个不安于天命的人,是一个与自己的命运敢于抗争的人。她有时也拼的太狠了,连最了解她的先生,都称他为“拼命三郎”。有一次她去剧团讨论作品突然昏倒了,送到医院一检查,脉搏降到了一分钟四十次。医生诊断是高度神经疲劳,对她下令:“你必须休息,再这样下去你就完蛋了!”这时母亲心疼地劝她:“雅文啊,千万别在拼了,人再要强也争不过命啊!命里有八寸,你拼死也争不来一尺啊!”

可她却不信,在日记中写道:“多少年来,我一直与命运苦苦地抗争着,力求改变它。可我刚刚找到一个目标,却又被病魔击倒了。我不知命运之神为什么这么残酷,为什么总是跟我过不去,为什么总是把一杯杯苦酒端到我面前,逼着我喝下去……可我不认可命运的摆布,一定要抗争下去……”

张雅文的这种不服输的敢于与命运的抗争精神,不仅贯穿她的一生,更蕴涵在她的作品中。《黑龙江文学通史》中曾这样评价她:“张雅文在报告文学创作上有着与天然的激情和敏锐超前的眼光。她选择的人物原型大都在现实生活中处于‘争议’的旋涡,是一些执着于信仰和理想而不惜撞枪口的倔强狂热之人,又是一些在人际关系上有着各种弱点的人。……张雅文在她的作品中为这些人物呼喊不仅是出于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更重要的出于她所欣赏的人物性格,一种在大起大伏的人生境遇中永不言败的性格。”

《生命的呐喊》是一部好书,该书以虚构而无法比拟的丰富性、具体性和感染力,开辟一条“小人物”与“大时代”连接的纪实作品新路;以情感人生为线索,突破了报告文学惯宏大叙事的堂皇外壳;“我的世界”其实也就是你周围的世界!是一部离我们很多读者的现实生活很近的好书,是一部对当今读者具有激励作用的好书。

《生命的呐喊》读后感篇2

这是我第一次读一个女人的自传,没有莺莺燕燕的喧闹,没有生离死别的纠葛。单看书的名字,便知道里边肯定充满了苦难、挣扎和抗争。像很多人一样,我不害怕自己受苦,却不愿知道那些天可怜见的人们的痛。即使这已经成为了事实,并且写进了书里。

我想,我看不见,心里也就不难受。可偏偏那一行字让我看见了,“其实苦难并不总是导致伟大,相反,很多时候它毁坏了人的尊严,伤害了人的心灵,扼杀了天才的创造力。一切没有选择的行为,在道德上都是没有价值的”。这句话里有慢慢的负能量,却也是赤裸裸地揭露沉甸甸的事实。是的,它激起了我的共鸣,我认定这本自传是真诚的,幸好我没有错过这本好书。  

这部自传体小说出自一个擅长报告文学的作家之手,却丝毫感觉不出生硬和严肃,就像张雅文在写作中追求的一样,看这本书就像是在听一位邻家阿姨不动声色地将她半生辛酸娓娓道来。这样的人一定是宽厚和温柔的,是经历过困难又超脱于苦难的人。她的故事注定不是悲哀的诉说,娟秀笔迹下散发的,是闪光的倔强。小说一开头就不落俗套,我读到的不是她的童年、少年、青年和中年,而是一次与死神的较量。正是搭了六根桥的心脏,成为这部小说诞生的源动力。张雅文又在以后的篇章中结合自己的报告文学作品,穿插生活经历、写作经历,让我直观地了解了这个浑身散发着光芒的小女人。她说话的时候,我好像坐在她对面;她写作的时候,我好像站在她旁边;她远赴俄罗斯战乱地区的时候,我好像跟在她后面。一切都真实而不造作。  

她出生在一个贫寒人家。童年时候的每一次搬家,只是从一个穷山沟搬到另一个穷山沟。为了去上学,她顶着漫天大雪,在冰冻的土地上每天跋涉三十里地,几次险些丧命在大草甸里;到了体校,成为一名速滑运动员,她又被厄运击倒,频繁的伤病让争强好胜的她也无可奈何地选择了放弃;三十五六岁,生活开始一帆风顺的她又开始尝试写作,并且一定要发表出作品,一定要成为一名作家。她就是这么一个爱跟命运较劲的人。她的生活没有离开过东北,从小在黑龙江的暴风雪中长大。大学时期曾经穷游过哈尔滨,见识了关外凛冽的寒风和坚毅的人们,他们生活得安然又充满激情,张雅文的个性是东北的冰天雪地造就的。小说里,她遇到的生死考验就有五六次,活脱脱就是现实版的死神来了。好在大难不死,也让她能够用一颗破碎的心脏继续前行。  

苦难让她学会了感恩。他那始终怀才不遇、心高命薄的父亲,出身富贵又身有残疾的母亲,给了她所有的爱;打官司时给她提供内幕信息的神秘电话,她竟然也一直念念不忘;她的爱人,一直相互扶持,携手走过当年严酷的政治环境,她也会因为没时间做家务而自责。最让我感动的是那条大黄狗,正是它与狼群搏斗才救了她,她却因为自己的呼喊而自责。

《生命的呐喊》读后感篇3

前些日,一连数夜挑灯夜读一部《生命的呐喊》的著作,当时并未太在意。她看完后说这是一部女作家的自传,读到感人之处血压都高了,并向我极力推荐。

《生命的呐喊》,单看书名便觉得内容必定沉重,文字也必定激越,加之妻子的推荐,便使我也有了阅读的冲动。先是快速浏览了前几页,书中的情节很快就扣住了我的心弦,凭直觉我感觉到这是一本值得静下心来认真阅读仔细品味的好书。随后用了三个晚上,每晚都是阅读到凌晨一点,终于将《生命的呐喊》看完了。掩卷长舒了一口气,此时此刻的感受更多的则是震撼!

我也是年近花甲的人了,多少有了一些人生阅历,也体察了一些世态炎凉,喜怒哀乐早已不大容易受到外界干扰。然而《生命的呐喊》还是深深地打动了我。每当我读到深夜,强迫自己阖上书后,书中的人物及情节仍然萦绕在我的脑海,令我久久不能入睡。

在这里我不必复述书中的内容梗概,也不想告诉读者书中哪些情节最能使人为之动容。我只想说感谢张雅文女士在这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年代,向读者奉献了一部催人奋进、昂扬向上的好书!

我钦佩张雅文女士不惮于将自己出身寒门,历尽磨难,忍辱负重的苦难生活公诸于世(当然,她的苦难也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苦难)的勇气,更为她那种百折不挠、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所感动。张雅文女士不因只读了小学五年级而自卑,也不为没有一张文凭而惭恧。而是一旦目标确定之后,便饱览群书,博闻强记 ,并且勇于突破,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硬是挤进了文学圈、影视圈,奠定了自己的文学地位,也向世人奉献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张雅文女士的成才之路,对那些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生,对那些仍在寒窗苦读、为毕业即失业而忧心忡忡的莘莘学子,为由于各种原因而与大学校门无缘的年轻人,无疑打开了一扇新的启迪之门。

我读张雅文女士的作品不多,但只这一部便让我刻骨铭心。

《生命的呐喊》读后感篇4

读《生命的呐喊》(无需伴酒饮茶,但必须心无旁骛,因为作者说过她是用心著书,所以我们一定要用心去读.一口气读完之后,你身上产生的绝不是厌倦遐思、默默思考这等细微悠长的感情,而是被真情打动而久久难以平静的心潮澎湃,你会感叹这世界上还有什么能比真情更震撼心灵呢?

传记性作品《生命的呐喊》作者张雅文,她的一生像是一部传奇的长篇小说,这历程却是一个真实的童话:她长在蛮荒之地,只有小学五年级的文化,她是山野女儿,是冰上运动员,是会计师,最后成为作家.这听起来似乎是个奇迹,但这一切却是真实的存在.

人生来不易,越是笑得阳光灿烂的人,便越有着许多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与之重.生命之旅坎坎坷坷,难免直面矮檐,遭遇逼仄,就是在生命不堪重负的情况下,有人适时地低一下头,躬一下腰,人生之旅方可伸缩,却缺少了游刃有余的自如,有人却硬生生地挺过去,活得步履稳健,一路风采.我想,作者的原动力应该来源于自身那颗不肯屈服的心.所以当我合上书的那一刻,我懂得了她为什么对文学事业像生命般重视,为什么每一部书的成功都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代价.她不是命运的宠儿,更没有“天时、地利、人和”的社会根基,但是她不屈不挠的个性,改变了生命轨迹.尽管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但收获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人生.一个绝对值得尊敬的人生榜样.

贯穿张雅文人生历程的是拼搏精神:有血有肉,尊严、信念、正义、苦苦抗争.面对苦难,她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父母心存不满,而是志存高远、坚韧不拔,一点一滴,拼命压榨自身的终极能量,不但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且不断实现跨越和超越,从那样一个极低的起点,走上文学艺术的殿堂.她有着与人为善的本性,这种善良与生俱来,又在艰难困苦的生存环境里不断玉成,她悲天悯人低眉看待普世众生,这也是一个成功作家的必备本质.在这个世界上有些战场并非直面敌人,你死我活,炮火连天.每一个温文尔雅的场合的背后都在酝酿着谋算和搏杀,一个人的成功是另一个人的痛苦,这样,尔虞我诈钩心斗角就不可避免了.生存的背后即是倾轧.人人都有一本血泪账,所以萨特的存在主义是很有道理的,或者说,一切都很正常,不必以蒙冤受害者的姿态宣示于人.张雅文在面对同行的伤害,看着枉法性质偏袒下的马拉松式的无果诉讼,为了执著与尊严,身心俱疲,才导致她终于病倒.压垮骆驼不在于千斤重负,而在于最后那一根稻草.不过从书中看到张雅文已经从困境中解脱,我着实地松了一口气.

《生命的呐喊》读后感篇5

昨晚通读了张雅文的大作《生命的呐喊》,感触颇深。就在我写这篇短文之时,我老伴也在接力捧读,而且弄得鼻涕眼泪的,把书都黵了。看来,没什么比真情更能打动人,这已经是绝对真理。

首先,敬佩贯穿张雅文人生历程的拼搏精神,志存高远、不甘人下、灭此朝食、坚韧不拔……一点一滴,拼命压榨自身的终极能量,不但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且不断实现跨越和超迈,从那样一个极低的起点,走上文学艺术的殿堂,堪称成功的典范。当然,这与她的天赋是分不开的,让驴子唱歌是妄谬,不让金丝雀唱歌,那就是暴殄天物了。

其二,金子般的心灵,与人为善的本性,是张雅文在艺术上频有收获的又一翼。在我所认识的女作家中,她是最有人情味的作家之一。这种善良与生俱来,又在艰难困苦的生存环境里不断玉成,使她能用悲悯的情怀看待普世众生,这也是一个成功作家的必备本质。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不乏才气的作家,不幸为人不善,不是形同狗彘,就是极端自私,结果心胸限制了艺术的畅想,踉跄着走了几步,便陷在房前屋后的泥淖里踹咕来踹咕去,难有大作为。

第三,精确设计自我,及时调适,扬长避短,避免歧路亡羊,这也是张雅文身上极为重要的资质。她后来侧重纪实文学,这是很对的,等于操弄了得心应手的利器。特别是介入影视,而且接二连三地成功,虽说也遭受了沉重打击和挫折,但这是一列时尚的直通快车,搭上了大可免除跬步之苦,也能从根本上改变生活境况,多少人巴不得呢,尽管说葡萄酸的狐狸也不是没有。总之,自豪吧雅文!

张雅文这一生太不容易了,要讲命苦,她是够苦的,同龄人很难跟她相比。而真正改变命运的不是别人,正是她自己。我想她是太要强,以至透支了体力和精力,又加上《盖》剧欺人太甚的阴谋式的运做过程,以及在枉法性质偏袒下的马拉松式的无果诉讼,才导致她终于病倒。压垮骆驼不在于千斤重负,而在于最后那一根干草。

人生不易。看起来有些人光鲜体面,实际上有很多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和之重。我想,我们的原动力来源于自身的好胜心,继动力则大半来源于我们的“敌人”——当然这和战场上你死我活的那种敌人不是一码事。遭遇野狼时少,遭遇“敌人”时多,每一个温文尔雅的场合实际上都在酝酿着谋算和搏杀,我们的成功是别人的痛苦,这样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就不可避免了。人人都有一本血泪账,所以萨特的存在主义是很有道理的,或者说,一切都很正常,不必以蒙冤受害者的姿态宣示于人。生存的背后即是倾轧,艺术也有PK成分。

不过从书中我看到张雅文已经从困境中解脱,为她感到庆幸,也祝贺她推出这部血与泪凝成的大作——《生命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