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读后感优秀10篇

时间:2023-11-11 16:09:18 | 来源:作文库

一直觉得张爱玲是个清冷的女子,用一双冷寂眼神看世间所有繁华热闹,写感情总是毫不留情地剥去种种温情的外表,直接暴露出人的本然,没有任何修饰。让人看了顿生悲凉。《白玫瑰与红玫瑰》中那段最为经典的话语“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短短几十字,就揭示了男人一切真情下的本质。她就是这样一个女子,把残忍的话语放在淡淡的哀愁中,然后再不经意的下面是壶知道为大伙儿带来的10篇《《倾城之恋》读后感》,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倾城之恋》读后感 篇一

“上海为了“节省天光”,将所有的时钟都拨快了一个小时,然而白公馆里说:“我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流苏在这样的老钟下,本也是安安静静过活的,可惜只过也过不去,于是只好倾城…我说,我向来景仰写字的女子,因为只有女子,才知道怎样写女子。或许雪芹是个例外,或者还有别的,但我依旧执拗地习惯从女人的文字中,去寻找属于女人的灵魂,才气,智慧,善良,包容,炫耀,做作…只有女人才懂女人矫情矜持的小伎俩,或是若即若离的小把戏,或是仅仅是满足一下虚荣欲|望的小动作。男人说一句话做一件事,果决到不过是眨眼间,女人心里已弯弯绕绕了不止九曲十环…

流苏与范柳原的拉锯战,赢得是流苏,赢得很险。如果不是那一次适时的轰炸,失之毫厘,谬的也就没有了边。流苏心思细密,就算扔在大清后宫里,也是个配的上戏的角色—,可惜偏偏遇上一个耐得下性—子,陪她玩心理战的人。也是幸运,如果没有这个有意思的对手,流苏这辈子,恐怕也就遇不上什么有意思的事了。一辈子受点小气,安心被老钟敲打着,做她的碧玉去了。但恐怕她出场跳舞那一刻起,她是明白了,就连碧玉也没得做,又何妨放手一博呢。不成功,便成仁,女人的赌注,无关家国,都下在感情上了。

《倾城之恋》读后感 篇二

自秦松鹤老师推荐了“微信读书”这个APP后,我便对这个既免费又丰富的电子书库充满了好感。又因为袁一丹老师现当代经典课主讲张爱玲作品,于是我在上个星期五开始在“微信读书”看张爱玲的《倾城之恋》。

张爱玲的笔下,鲜少有“大女人”形象,例如女民族企业家、女英雄,多是细腻、柔软的小女子,各有各的风格,像江南的水葱也似十一月尾天上的纤月,说是艺术品不为过,但也沾沾人气、市井气。

这一众女性角色各自承载着张爱玲的通透,从她们的嘴里所讲的话多是值得去体会的。张爱玲的通透,没有体现在广大的、辽远的、忠孝节义上,而是体现在了生命与爱情的共鸣中。从葛薇龙到白流苏,也许并没那么远。

张爱玲的话,精巧得似紫禁城的自鸣钟,让人想学、想携。但转念一想,学她的话和她的通透就像是游罢庐山后,装一坛云带走打算装点自己家的后花园。因为她的通透就是她的,谁也带不走。

倾城之恋读后感 篇三

些女子穿起华美的袍子,站在旧时光的影子里轻轻地画起一道浓眉。绿色和红色交错的灯光,暗暗地洒落,幻美的生活之后,人去楼空。

——题记

www.jiaoxuela.com

有人说,张爱玲小说的底色是:荒凉。

她喜爱写那些旧上海的故事。红男绿女,他们以为生活会变得很好,于是做着凄苦的事情。慢慢的,时刻只是成为了一种虚幻,女生开始习惯把眉毛浓黑,涂上朱红的唇膏,深色的胭脂,以为那样,就能够把眼泪掩藏。

读张爱玲的小说,就像在听一个很近很灵动的故事,她自己是说,我的作品,旧派的人看了觉得还简单,但是嫌它不够舒服;新派的人看了觉得还有些意思,但是嫌它不够严肃。她总是喜爱在作品里提到胡琴,只是某个也许只出场一次的人物,在某个角落嘶哑嘶哑地拉着它,在某个需要他的时候。就像故事的调子,没有什么起伏,却是两个相爱的人慢慢地靠近或者慢慢地疏远,回到人本身的寂寞,然后又回到模式化的生活中。

张爱玲以前说过:回忆总是令人惆怅的,过去的完美只会使人感到一切都已经完了,而过去的烦恼,只会使人再度烦恼。记得我在看《半生缘》的时候,故事的开始就是,“……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载都好象是指顾间的事。但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能够是一生一世……”她的小说总是一份感情从不能自己到慢慢沉淀的过程,让人觉得有些微微的苦涩,而其实那些人还在我们的生活中,他们只是更换了名字,却重复着相同的故事。

荒凉是正因繁华之后的落空,正如寂寞的女子内心总是一片为开垦的荒芜,而张爱玲正是把它拿捏得很恰当。我们总听见人们称赞她有才华而不是伟大,大概也正正因她只是把故事讲给爱听的人。正因张爱玲也说过,生活是一件华美的袍子,爬满了虱子。因此她的小说女主角总是穿着不一样的旗袍出场,也暗示她们隐隐相同的人生和命运,外表的美丽内心的空虚。她的作品总是看上去很华丽却是很安静的调子在讲述一个很普通的故事,读完之后才会恍然,原来张爱玲是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女子。

泛黄的照片中,那个女子很安静地望向远方或者只是平静地看着。原来所谓的才华也但是是比平常人更多一份恬静,更多一些对命运的追问。喜爱在小说里开始把眼泪掩藏,慢慢的,眼泪就像手里的沙子,慢慢地滑落,然后是肆无忌惮的崩溃。我们就被她轻易地被带回到旧时光中,或许快乐或许悲伤。

爱上张爱玲的文字,如同倾城之恋,只是那一刹那的时刻。而她的故事,正如一首安静悠长的歌,不会落空,正因任何时候都需要这样一首歌。不一样的人,唱出不一样的味道。

也正如李碧华所说,文坛寂寞得恐怖,只出一位这样的女子。

《倾城之恋》读后感 篇四

《倾城之恋》主要写了白流苏和范柳原之间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白流苏,是一个离过婚的女人,在家族中的地位低下,常遭到家人的唾骂及冷眼歧视。后来在妹妹宝络的相亲宴山遇到并爱上花花公子范柳原。于是她和范柳原展开了一场如“战争”式的恋爱。

在这场恋爱中他们互相猜疑,互相算计,生怕自已会陷入对方的陷阱中。后来战争爆发了,炮声冲击着整个城市,他们这两个无依无靠的灵魂最终紧紧连在一起,成为乱世中的平凡夫妻。

《倾城之恋》读后感 篇五

张爱玲是民国时期最著名的女性作家之一,也有很多作品,而《倾城之恋》就是其中一部读过之后印象尤为深刻的小说。这本书主要是张爱玲探究爱情与婚姻的作品,用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爱情对决,来探讨爱情、婚姻、人性在战乱前后的变化和挣扎,值得我们每个人阅读和思考,对自己的成长非常有帮助。

白流苏出生和成长在上海的一个腐旧的家庭里,受到封建时代的思想影响,她的第一次婚姻非常失败,那个时代的大家庭里,女性的婚姻只为谋生而服务,并没有什么爱情和自由而言,因此白流苏的离婚让她饱受冷嘲热讽,看尽了世态炎凉,已经对生活不抱什么期望。帅气有钱的范柳原出现,再次深深地吸引了她,她决定去香港见他,为自己的人生下一个赌注,希望能够获得爱情和婚姻。而范柳原却是一个浪荡子,他徘徊在众多异性之间,看似是一个花心的人,恰恰也对爱情有着很高的期望,对浪漫和专一的爱情也是非常期待的。经过两人的斗法和交往,加之日军轰炸浅水湾的战乱,让他改变了很多,决定去过踏实的生活,与白流苏结婚,即便此时,白流苏依然没有因为战乱改变自己对爱情和婚姻的观念,悲剧也许还会蔓延…

这本书写得故事似乎很简单,但反应出来的人物心理和价值观却对我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封建时代,女性的深爱似乎不是因为爱情,而是为了谋生,一切都变成了赤裸裸的交易,这种观点毒害了旧社会的女性,给她们带来了痛楚。

我们要敢于抗争,为了自由和平等而活!

倾城之恋读后感 篇六

是夜,窗外小雨淅沥,屋内却十分安静。我拿出《倾城之恋》,再读。

一直觉得张爱玲是个清冷的女子,用一双冷寂眼神看世间所有繁华热闹,写感情总是毫不留情地剥去种种温情的外表,直接暴露出人的本然,没有任何修饰。让人看了顿生悲凉。《白玫瑰与红玫瑰》中那段最为经典的话语“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短短几十字,就揭示了男人一切真情下的本质。她就是这样一个女子,把残忍的话语放在淡淡的哀愁中,然后再不经意的说出来,让你觉得悲凉却又拿她毫无办法。

而《倾城之恋》恐怕是张爱玲笔下唯一温暖而琐碎的爱情故事了。《倾城之恋》这个故事发生在香港,讲述了出身没落之家的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偶然一次机会她认识了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注,远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爱情,想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赌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在香港陷落的一刹那,两人才得以真心相见,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

白流苏是一个离过婚的女人,她在白公馆的地位微乎其微。张爱玲虽然没有直接描述白流苏与前夫的生活状况,但从众人口中旁敲侧击。当得知前夫逝世时,大家劝她回去,白流苏先是淡淡道:“离过婚了,又去做他的寡妇,让人家笑掉了牙齿!”三爷劝说:“六妹,话不是这么说。他当初有许多对不起你的地方,我们全知道……”从这里可以看出,白流苏在前夫家是不幸的。这段婚姻的失败不是不幸,而是脱离虎口。回娘家也是理所当然的依靠。但她并没有从家人那里得到安慰,他们甚至把她当作耻辱的典范,把她捻出去都嫌浪费工夫。其中还有一句“白公馆里对于流苏的再嫁,根本就拿它当一个笑话,只是为了要打发她出门,没奈何,只索不闻不问,由着徐太太闹去。”可见,她在娘家中已经丝毫没有地位,这些亲人比陌生人还要可怕。女人最苦莫过于在外面受了伤害投靠最亲的人却遭到抛弃,而且把她当作笑料。

范柳原是一个海外归来的浪子,本是无根的浮萍,四处飘摇。他的对生活对爱情的态度都比较悲观,他不相信爱情,却又渴望爱情。虽然有些人评论他,认为他很蔑视爱情,蔑视一切,可是,我觉得这是他长期以来的性格和习惯而形成的,正因为飘泊不定,他应该是更希望得到爱情,更渴望爱情。在他遇到白流苏之前,他确实对女人当成脚下的泥,可是在他遇到白流苏之后,我觉得他已经有很大的转变。虽然他还是那么轻佻,让人误会白流苏就是他的情妇,虽然之前他对白流苏的拒绝也放弃过,但后来,到战乱,他还回来保护他自己心爱的女人,还在战乱与她登报结婚,可见,他是真心爱护白流苏的。

徐太太是这部小说中让我觉得比较温暖的一个人。在那种年代,每个人都吧伦理道德看得很重,白流苏在家里地位卑微,被人耻笑,可是,她是真心怜惜她,为她找一个好人家。虽然后来接她去香港都是范柳原的主意,不过可以看出她是个善良热心的人。

其实,初看《倾城之恋》是五六年级的时候,那个时候高年级的学长学姐之间流行张爱玲的书,为了赶“潮流”,我也存了好久的零花钱去书店买了《倾城之恋》。但是当时看《倾城之恋》什么都不是很懂,就只是看故事,只知道女主角是白流苏,男主角是范柳原,白流苏是个离了婚的女人,她在守旧的白公馆里没有地位,后来为了替自己争一口气,白流苏便抢走了原先要介绍给妹妹的范柳原,后来两人在一起,可是他们对爱情抱持着不同的看法,在没有继续下去的动力时,因为战争踏上婚姻这条路。之后随着年龄增长,慢慢的懂得了很多,后来了又看了几遍这本书,也渐渐的看到了一些其他方面的东西。

爱情总是发生在自私的男人和自私的女人之间。就这样,两个各怀鬼胎的人遇到一处,展开了一场相互试探的爱情攻防战。白流苏的目的显而易见,她希望他能承诺她一纸婚姻。一个男人。而柳指望的是那个安稳于是两人各自为了捍卫那一点自由或者追逐物质上的算计,相互不妥协。当终于有一天,精神上追求再寻不到现实的依托时,两个人方始彼此亲近。

末一段中张爱玲说:他收起了他的甜言蜜语把它们留给别的女人,这是好现象,说明在他眼里已经把她当作自己人,名正言顺的妻子。如此怅然的结局不无对爱情的挪揄嘲讽。

“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是这样的选择。

范柳原到最后一刻也还是清醒的,“现在你可该相信了:‘死生契阔’,我们自己哪做得了主?……”一个善于低头的女人,也许终会成为一个安分的妻。让他在劳累和放纵之余有一个去处。男人的归宿最终只是一个女人。

初读时,总觉得悲剧是女人的。现在方觉得,悲剧是女人的,也是男人的

《倾城之恋》读后感 篇七

《倾城之恋》早被香港人拍成了电影,我没有看过,这是值得庆幸的好事:倘若之前先看了电影,看书时脑子里就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阅读的兴趣便减了大半。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较早期的一个中篇,也算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一个二十八岁的离过婚的没落大户人家的女儿白流苏,回到娘家,惨遭哥嫂排挤,却意外地将其七妹的相亲对象范柳塬夺了过来。流苏和柳塬都是精明的人,他们在感情上锱铢必较,不肯输对方半步,最后由于香港战争的爆发,战世的混乱才使两个相对无趣的人成就了婚姻。

白流苏是相当渴望这场婚姻的,正象苏青所说:一个离过婚的女人,求归宿的心态总比求爱情的心来的更切,虽然取悦柳塬是太吃力的事,但她还是笑吟吟的。

相对于白流苏,我本人更喜欢范柳塬,他在某些方面还是表现了较天真的一面的,最使我难忘的他在一天深夜给流苏打了四次电话,前两个电话是争吵的,最后一个电话柳塬这样说:

流苏,你的窗子里看得见月亮吗?我这边,窗子上面吊下一支藤花,挡住了一半,也许是玫瑰,也许不是。

这在整篇小说里,是难能可贵的浪漫。

《倾城之恋》读后感 篇八

这是一本貌似很有名的爱情小说,毕竟张爱玲的名气太大了。总感觉她很洋气,很精致,当然写的东西也很洋气,很精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爱情小说,以前都没什么概念的。那个时代不应该是革命,热血,家国,个人英雄吗?哈哈哈,好像都忽略了那个年代还有这样时髦的恋爱。上海,香港,沙滩,舞会,这些东西应该是以前上层阶级和有钱人才能玩耍参与的游戏吧。不过,现在社会发展的多好啊,普通大众也可以参与这样的娱乐了,还是新社会好啊!

这本书还是比较短的,两三个小时就能看完吧。小说的剧情就不在此赘述了,有剧透的嫌疑。一句话概括,就是一个离了婚的望族小姐和一个有钱富二代的相恋过程。不过应该是因为大家都是豪门的原因,所以恋爱也比较复杂,参进了很多的心理战。什么若即若离,欲情故纵,心理博弈,不知道谈恋爱是否真的是这么复杂的事情,还是带有极强目的性和功利性的谈恋爱是这么复杂的事情?虽然我并不知道这本书为啥叫倾城之恋?是我姿势水平太低了,领悟不来。当然,所谓的这个小说浓重的悲剧性我也没有深刻感受到。但那个时代的女性处于一个弱势的群体,大多数还是被禁锢在家庭中,附庸型的人格中,并没有解脱出来,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当然,没有今天的自由。女主从第一段失败的婚姻到想尽办法得到的第二段婚姻,从本质上来说是一样的,还是附庸型,是通过不断的博弈获得的。

提到这个话题,我又想起了最近好热的出轨问题,每次明星出轨,都是一次吃瓜群众看热闹的狂欢。当然,每次出轨,也是对这个民族长期遗留下来的男权问题的思考。男星出轨,问题不大,顶多大家抨击几句,星路暗淡几年,很多时候,还有一句:十指相扣,且行且珍惜就稳稳的公关掉这个难题了。但是,女星出轨的后果相对来说严重一些,社会对她的抨击比较直接过分,有点要万劫不复,一棒子打死人的感觉。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所谓的悲剧性可能就是时代和群体下,对女性独立人格,为谋生而谋爱的思考吧。哇,如果真是这样,那太有前瞻性了,应该成为一个伟大的女权运动的倡导者。

以后就不看这种类型的书了,里面的辞藻太精致和华丽了,有点看不动。不过里面提到的诗经中的那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爱情剧中被反复提及和使用了。同生死,共患难,陪你一起慢慢变老,这应该是最动人的情话了,什么时候也不过时。

倾城之恋读后感 篇九

一直觉得张爱玲是个清冷的女子,用一双冷寂眼神看世间所有繁华热闹,写感情总是毫不留情地剥去种种温情的外表,直接暴露出人的本然,没有任何修饰。让人看了顿生悲凉。<白玫瑰与红玫瑰>中那段最为经典的话语“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就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短短几十字,就揭示一切男子真情下所有的本质。这个女子就是这样,将残忍的真话隐在自己淡淡的哀愁里不经意地说出来,让人分明感觉到悲哀却又拿她毫无办法。张爱玲倾城之恋读后感。<心经>里父女之间的畸恋,<金锁记>中无爱的曹七巧,扭曲的人性,疯狂的报复,一切让人感觉的都是冰冷的,人与人之间最为温暖的感情,也只不过是一种利益的表达,这种种,只是人的一种绝望的挣扎。

而<倾城之恋>应该是张爱玲冰冷的笔下,唯一温暖而琐碎的爱情。可是这段情感的圆满又非常不幸地以一个大悲惨为前题为背景。那便是一个城市在战争中的陷落。其中生、死、离、别,都只在毫厘之间,只有片刻之差,所有的一切都拳在命运手里,故事里的男女主人公只是命运手中牵串拉扯的玩偶,比起外界的力量,他们的力量只是渺小,根本做不了主,他们能做的只是相爱,剩下的事,交给命运,而这一次,命运通过一场战争成全了他们。

柳原看着白流苏道:“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那时候再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白流苏和范柳原这一对现实庸俗的男女,在战争的兵荒马乱之中被命运掷骰子般地掷到了一起,于“一刹那”体会到了“一对平凡的夫妻”之间的“一点真心”……看到范柳原在电话里对白流苏说“生死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时,不可抑制得哭了。这是一个爱情故事,却有别于时下的爱情故事,它没有那么强烈的肉欲,没有那么多的甜言蜜语,它有的,更多的,是一种带着淡淡哀伤的压抑的与时代与命运相系的感情。

小说中最经典的一句话,也是常常被人引用的,“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但终,一对自私的男女成就了一段俗世的真实的爱情。

也是,这也是张爱玲内心所期许所向往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的。”也许爱情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做平凡的夫妻。“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正如她也曾经这样许愿。但终成空,只是镜花水月。

她那样清高孤傲的女子,写尽人间风月把世情看得玲珑剔透,也逃不过情的劫难。有一种人本质上冷而清冽,如张爱玲。不轻易付出,一旦投入,就凝聚所有光华,烧得炙热璀灿,爱得千回百转。为了胡兰成,她说“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为了他,她原谅了他跟另一个女人一起,甚至生活费却仍然是她给的。于胡兰成的种种自私、劣迹,种种遭常人谴责处,而张爱玲仅仅一句说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就将所有言语化为烟灰。为了爱情,她这样一个孤高的女子,也变得卑微,将自己低到尘埃里,只求一段平凡的爱情,但,她全身心的付出也终只换回满心神伤和黯然憔悴。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但这个曾经懂她的人,终让这朵开在尘埃里的花萎谢了。

《倾城之恋》读后感 篇十

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除却《倾城之恋》以外,都是悲剧的尾巴。在我看来,《倾城之恋》虽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缘,但实则以世俗的表象虚掩了真正的悲凉。

我印最深的还是白流苏,这是个受过良好教育、有着较高素质、又很有情感、语言得体、温柔善良、贤惠端庄、更具大家闺秀风范的女性,在那个年代真的是少少之又少,难能可贵……

但是好人不一定有好的命运,人生的道路不一定顺畅。白流苏就是这样的命运。尽管她有着很高的素质、优雅的外表、坚韧的性格,但是偏偏遇到一元这个不争气的男人,遇到母亲守旧、一家子自私自利、又庸俗迂腐的哥哥嫂子……让其受尽生活之苦。

范柳原,一个海外归来的浪子,本是无根的浮萍,四处飘摇。加上生活的纸醉金迷,便把“女人看成他脚底下的泥”。爱情和婚姻原是他不相信,也不敢指望的。但他内心深处是渴望安稳的。

这样的两个各怀目的人遇到一处,展开了一场相互试探的爱情攻防战。白流苏的目的显而易见,她希望他能承诺她一纸婚姻。一个男人若能以婚姻的形式接受一个女人,心里必定会沉潜下来很多东西,也就是白流苏期翼的那一点点“真”,或许仍是无关爱情的。

她决不会就此放弃,也不绝不放低自己,矜持做好自己,毕竟是大家闺秀,做不来小女人投怀送抱,也没想靠自己漂亮换取,只有内敛心,小姐素养闺秀知性,去赢得青睐,“没有婚姻的保障而要长期抓住一个男人,是一件艰难的、痛苦的事,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此时柳原给了她房子和花费钱财,至少她可以真正地脱离了白公馆。物质上的满足,让她对婚姻的追逐暂时置后,且说“管它呢!”。到底她是不爱他的,她只承认“柳原是可爱的……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长久以来的疲于应付,也只是为了“取悦于柳原”。如今目的已经实现了大半。

范柳原早猜准了白的心思。开始就问“你爱我么?”流苏的回答他自是不肯相信。“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如果我们那个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对生活,他比她看得通透。爱情原不是你我能做得了主的。虚伪的东西来得并不可靠。“我犯不着花了钱娶一个对我毫无感情的人来管束我”,这话听起来再直接不过。如此牺牲了自由和金钱换来的婚姻代价太大,对他来说“那太不公平”。在他看来,结果只能有一种,那就是要等到地老天荒的`时候才能有分晓。然而流苏并不懂得他,因此他才说“我要你懂得我!”。

一座城市倾覆,成全了两个人爱真情,让他们在苦难中相知相携到相爱,看到这里,我就会感动,眼泪不自觉流下来,这就是作品魅力吧,

《倾城之恋》主题原本是描写爱情美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却是描绘了男女主人最初相互欺骗相互猜忌互功心术各取所利,矜持伪装真到大难跟前彻底撕毁面具,只有紧握双手体温是真实的。

以上就是壶知道为大家带来的10篇《《倾城之恋》读后感》,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