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作文【优秀8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壶知道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8篇《热点新闻作文》,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热点新闻作文 篇一
【关键词】 都市新闻;特性;市民性;实用性;伴随性
一、拓荒六点档:打造首都都市新闻
“穿越晚高峰,六点看新闻”,2009年1月1日,《新闻晚高峰》栏目在北京卫视18点档开播,节目时长28分钟。伴随着北京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开播,2011年《新闻晚高峰》更名为《都市晚高峰》,在新闻频道播出,目前播出时长85分钟。
对于全国各家电视频道而言,晚间六点档通常被视为一个较为软性的播出时段,往往成为各地面频道与卫视频道的民生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热播时段。在《新闻晚高峰》开播前,北京卫视晚六点由《体育新闻》占据,但受众面相对较窄,收视率不高,结合频道整体布局考虑,需要一档综合性资讯类新闻栏目增加晚高峰时段的“硬度”。
此外,作为首都电视台,市井气息浓郁的民生新闻、社会新闻于北京,这一特殊且厚重的历史文化城市而言,未免显得过于狭隘了。要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新闻节目,就需要以首都的立场,将世界上、全国范围以及北京当地的重大事件告诉观众,想办法让大的事件跟受众发生关联,同时又能通过节目风格让新闻接地气儿。都市新闻更能满足上述定位。
二、鲜明的市民性
都市新闻是以都市市民为主要受众群体所关注的新闻。都市新闻的定义也决定了它首要的受众特点,从而需要与之相符合的传播内容特点。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具备鲜明的市民性。以北京电视台为例,处于大都市中的受众群体,知识层次较高、生活节奏较快、外来人口较多等特点,对电视新闻节目提出了鲜、快、广、深的必然要求,同时还要贴近城市生活。
《都市晚高峰》开播之初,就以快节奏、强时效、大容量为特点的首都新闻资讯播报形式呈现。由于晚高峰的受众锁定在了中高收入的都市人群,因此从节目表达上,让主持人打破常规,以站姿播报,同时要求较快的播报语速,以最初的28分钟时长为例,平均播发新闻30多条,包含国内重要新闻、本市新闻、国际新闻、体育新闻、文化新闻、路况直播等板块,并在直播中随时插播最新消息,让观众在有限的收看时段,实现“狂饮海量信息”的效果。
三、广泛的实用性
实用性是传播功能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受众获取信息的心理及行为特点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意获取”,另外一种就是“不经意获取”,作为都市新闻的受众,由于其地域和年龄层以及文化程度等特点,决定了都市新闻的内容上要丰富、多元,还要能够贴近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样的都市新闻对于受众才感觉受用,吸引受众的同时,能让那些怀着“不经意获取”心理的受众,也能通过收看节目“巧有所获”,从而欣然成为忠实受众。因此,新闻的内容、编排就要时刻围绕实用性。
除了集纳每天上午重大新闻报道和下午新闻事件的推进外,《都市晚高峰》穿插了大量当天在节目开播后的最新消息,因为现在的受众需要在第一时间知道千里之外发生的大事,更需要在第一时间作出判断和适当的反应,因为这样的大事或许很快就会对本地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2014年3月8日,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客机失联,《都市晚高峰》从节目开播就将这一大事件播发出去,虽然从时间角度讲,节目播出时间距离这一事件的发生已经过去了十几个小时,但作为重大新闻事件,追踪是报道的重点。因此节目一直在持续跟踪有关MH370的最新消息。在马航召开会的时候,派出多组记者发回及时消息。同时,采访相关的航空专家,对于乘坐红眼航班的人们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情况进行解读,让受众可以从这一大事件中获取到实用性的信息。
对于国际大事,晚高峰一直在关注,而作为一档地方新闻,自然少不了对北京地区热点新闻的追踪。关心身边事,也是受众的重要收看动因。2015年3月22日,CBA总决赛,晚高峰从比赛前两天就通过特派记者进行预热,比赛当天也在开赛前播发了记者发回的最新消息。而在首钢夺冠后的第二天,栏目组派出多组记者,通过球迷机场迎接球队凯旋、球迷与偶像的近距离接触以及背景总结性报道,连发四条,多角度密集关注这一属于北京的热点事件,创造了收视小高潮。
在抓住热点新闻的同时,《都市晚高峰》适度加强深度调查类报道,夯实本土新闻。利用热线和跑口记者的线索,及时报道北京本地的突发新闻,如火灾、车祸、路面塌陷等时效性强、现场感强的新闻事件。同时,栏目尝试对近期的热点话题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让新闻增加深度和力度。新增的《都市留言板》就为不少市民解决了生活中的老大难问题。从噪音扰民到焚烧污染等,市民身边事在记者眼中无小事。除了报道现象,记者还会跟踪问题的解决,让新闻除了有宣传,还要有监督。
同时,作为都市新闻的新闻结构,除了要有硬新闻做支持,也需要软新闻做必要补充。结合北京的地缘特性,可挖掘的新闻背后的故事也很多。例如2014年10月,电视剧《北平无战事》热播,《都市晚高峰》就利用之前做《红色地图》的北京党史资源,策划了三集《起底北平无战事》,解读了电视剧中的原型人物,揭秘了许多我党地下工作不为人知的史实,使观众对地下工作者有了更客观、更全面、更理性的认识。这三集片子视角独特,契合了当下的热点,又有正本清源的功效,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当天收视的高点。由此可见,即使是看似软性的新闻,只要做出特色,依然会拉升收视。
四、显著的伴随性
由于都市新闻软硬兼顾的结构特点,决定了它有别于时政新闻的收视习惯,也就是会让受众产生较强的伴随性。换言之,都市新闻通过内容选择和节目编排,让受众即使没有85分钟持续坐在电视机前收看,但也不会和节目疏离。因此,针对都市新闻这一特性,《都市晚高峰》也是在节目编排上不断调整,尝试所有可能提升收视率的编排,让受众在收看中也有起伏。
首先,用头段编排带入观众,让低点高起来。以前的头条是按照新闻规律,往往做大做重,但未必有收视率。现在的头条不是传统的头条新闻的概念,而是通过国际新闻、体育新闻等进行预热,将观众带入;其次,在尾部增添硬新闻,让高点持续。以前节目尾部一般是国际软性新闻、文娱体育新闻等等,一软到底。现在尾部增加抢发新闻,这些新闻往往是当天发生的热点事件、突发事件,这样收视率曲线会出现“翘尾”。同时,节目注重特殊编排,吸引受众。2014年11月2日是中超最后一个比赛日,尽管与广州恒大相比,北京国安夺冠的可能性只有11%(据足球专业人士测算),但由于之前国安战胜了恒大士气大振,最后一场比赛又在主场工体,北京球迷还是对国安夺冠寄予了厚望。中超最后两场比赛势必是当天的最大热点,《都市晚高峰》的播出时段正赶上下半场比赛的后半段,因此节目决定将中超作为整个节目的主线,进行实时重点报道。当天的节目中,通过切换实时比赛信号、北京工体的连线直播以及互动话题“我给国安来加油”等内容分成几个段落穿插在常规新闻中,使得“国安日”在节目中得到重点的呈现。实践证明,巧妙编排、热点穿插,同样能在非体育的专业栏目留住热爱足球的受众,当天的节目也因此创造了一个少有的高收视。
受众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大众传媒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和反馈者。受众往往只记忆对自己有利、符合自己兴趣或与自己意见一致的传播内容。受众对信息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受众对信息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为了更好的吸引受众,让受众可以伴随新闻的播出,《都市晚高峰》还设立了“互动话题”板块,编辑根据受众特点,选取每天受众群体可能会关心的大事小事新鲜事,放在固定的“互动话题”板块。原则就是强调观众参与的广泛性,紧贴最新时事和百姓生活。因此,从网络热点到天气预报,都可能成为互动话题,而且观众互动的内容有时也会作为新闻拍摄的线索和素材。例如2014年11月17日的互动话题为:您家室温够18℃吗?不少居民反映了暖气不热的问题,我们把这些问题集纳起来反映给供暖主管部门和供暖单位,做成片子,既是对观众诉求的回馈,又丰富了节目内容。
受众的参与,同样强化了节目的吸引力,让他们能伴随节目的播出,增强收视。2013年9月13日,《都市晚高峰》栏目开通了官方微信,目前,公众账号的订户达到1万5千人。用户还在以大约每月500人的速度增长。今年,栏目的订阅号内容又有了新变化,由节目介绍导读变为集纳当天有价值的新闻和观点,此外,内容撰写、标题拟定、语言风格尽量符合新媒体的阅读习惯,让受众和主持人走的更近,还可以通过弹幕等形式,对节目吐槽,活跃的形式使得订阅号的阅读人次大幅增加,传播更加有效。观众的参与热情非常高,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都市晚高峰》的铁杆“都粉”。
五、结语
在北京电视台新闻频道现有的新闻栏目中,《北京您早》以“资讯服务”开拓早间时段,《特别关注》以午间时段做民生为主打,《北京新闻》是政策信息的窗口,主打时政新闻和成就报道,《晚间新闻报道》以晚间说新闻的形式瞄准高知受众。《都市晚高峰》以都市新闻拓展新闻视角,开拓全国市场。作为新闻频道而言,在“新闻立台”的主旨下,强调的是栏目的差异化。因此,在现有的新闻节目格局下,《都市晚高峰》的都市新闻可以说是增加了受众对于节目和频道的粘性。
现阶段,“本土新闻立台”仍然是很多地方电视台的战略,但新闻立台不能以量取胜,还是要以质取胜。优质的新闻节目和强势的传播才能拉动频道和栏目的影响力。都市新闻以其鲜明的市民性、广泛的实用性和显著的伴随性,成为了吸引受众的一个新闻大类,也正在成为各大地方台激烈竞争的领域。这种带有市民风格的新闻文体,拉近了新闻和受众的距离,而新技术、新媒介的出现,也会带动都市新闻传播方式的更大变革。
【参考文献】
[1] 吴信训。都市新闻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2007.8(第一版).
[2] 叶青,袁东亮。城市电视台新闻改革应走“大新闻”之路―兼述广州电视新闻改革[C].城市电视台新闻研究[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187-195.
[3]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M].1997.4(第一版).
关于新闻的作文 篇二
[论文摘要]新闻的社会价值基础是一个历史的、民族的范畴。新闻价值的发现以社会文化环境为其本源。从历史的观点来讲,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状况不一样,人们的价值观亦不一样,新闻的社会价值基础就不一样。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决定了人们新闻价值观不同。新闻社会价值观受到受众和传播者文化特质的影响。要使新闻传播真正造福于社会,就应实施合理的传播控制。
新闻价值的最终标准,应是服务于社会,造福于社会,这是新闻社会价值的核心。树立和谐的社会价值观,新闻要有助于社会成员受到社会的公平对待并公平的对待社会。
一、新闻价值发现与传播者的传统文化特质
从本质上讲,新闻是一种文化商品。但和一般商品不同的是,新闻负载着文化。中国文化是一种以伦理为本位的文化,是一种关于人的关系的文化。这种以人伦为本的文化传统必然影响新闻的价值取向。新闻无时无处不在关注人伦关系的因素,人伦因素无时无处不在影响着新闻的质量,制约着新闻运行的方向。新闻中的伦理等级元素和人际因素总是起着非常重要甚至决定性作用。了解这种性质,把握其中的规律,对于提高新闻价值,提升新闻层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新闻的低俗化、人情化在中国的市井受到欢迎。市民文化价值观既有现代有着商品经济带来的新的成分,也有着传统儒教、宗法的和现代社会各阶层文化冲突的混合物。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城市文明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在加速,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的现代化政策之后,中国城市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市民素质迅速提高,市民文化价值观也在迅速蜕变,但市井间的文化形态并没有彻底改变。这是新闻“市民化”的社会温床。
中国文化在世界上是一种具独特形态的文化,中国的新闻传播在世界上也是一种独特形态的传播,只有把中国的文化与中国的新闻传播结合在一起进行审视和研究,才能研究出中国新闻传播的生态本相,才能探寻到中国新闻传播的基本脉象,才能总结出中国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认识中国传播文化的这个特点,使我们能认清奋斗目标,建立“以人为本”的新闻理念。但“以人为本”并不是“以人伦为本”,这是两种本质完全不同的文化和传播的理念。“以人伦为本”强调等级,强调亲缘,强调关系,强调依附,而压制个人自由权利,贬抑个性,忽略人的尊严和价值,因而它是背离“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的。
二、新闻传播控制
我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明确规定在新闻工作中不得带有偏见。偏见可能会使媒体赢得销路,但是媒体必须拒绝利用人的行为方式差异来获得商业利益。在复杂的社会中,新闻传播者必须意识到有选择地进行报道以及报道中存在的针对一些群体的刻板偏见所带来的危险。将单个人或少数人的行为概括为一个群体的共性失之偏颇。公众有权获得无偏见的、准确的、公正的和平衡的信息。新闻工作者必须用无偏见的方式搜集和报道事实。新闻报道要客观,新闻工作者不得在报道中以个人偏见作判断。这些都是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职业准则。媒体对事实存在不平衡报道或偏见性报道并不是新闻工作者的个人问题,而是带有传媒倾向和利益动机。利益动机是导致新闻扭曲真相,常常成为“伤害性”新闻的原因。新闻工作者、媒介和社会总是处在复杂的利益关系之中。既有相互协调的一面,也有相互对立的一面。在现实中,新闻工作者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因为他们的工作经常会影响到利益集团的利益。一般来讲,新闻工作者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政府、广告商、有影响力的个人、媒介内部或其他利益集团,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独立性就会被动摇。新闻工作者的私人利益与其职业角色间常常存在冲突。其中,被关注最多的是贿赂问题。新闻工作者协会的准则明确规定,新闻从业人员不得接受任何可能影响新闻客观公正的贿赂和诱惑,无论是金钱、有价证券、礼品,还是宴请、免费旅行或其他任何形式的便利服务,包括接受交通便利、食宿便利等。记者不得索要、接受贿赂以及任何可能有损于或影响其职业行为的诱惑。新闻工作者与其所在媒体机构的利益也存在冲突。在这一冲突中,媒介所有者影响和干预新闻工作者的业务是造成新闻扭曲的主要方面。由于双方地位的不对等,媒介所有者往往为了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行为和媒体的编辑方针施加影响,甚至横加干涉,对违背其利益的记者或编辑施加强大压力,迫其就范。
综上所述,对大众传播实行有效控制十分必要。首先,现阶段我国许多公共行政还没有设置媒体官员,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任何新闻制度都是政治制度的一环。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控制理论决定了一个社会的新闻哲学。在事关国家重要事业发展的问题上,政府可以而且应该对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有害的声音实行传播控制。如果大众传媒的声音偏离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危害了公众的利益,政府就应该逐一加以研究,制定措施,着力解决,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管理。对影响社会稳定;宣扬暴力、色情、迷信、传播谣言、编发假新闻、干扰工作大局的恶新闻现象,要予以警告或给予处分。我国的新闻政策的综合决策已成为事业发展的一种新的战略选择。政府在传媒政策上,要求新闻传播必须服从与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这意味着今后新闻政策协调、管理功能的加强;另一方面,政策客体的集团利益也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政策制定中来,与政策主体共同完成政策的制定,使新闻政策能够实现资源整合。其次,应加强传媒的自我控制。传媒的自我控制是指传媒应有统一的质量控制。十只手指尚有长短,不同的新闻记者,水平自有高低。所以,要有一定的质量控制缩短记者之间的差距所导致的新闻质量的差别和视角之间的背离。这种质量控制这主要是通过强大的编辑力量来实现。编辑不仅是编稿,还要改稿,有时甚至还要帮记者写稿。在一些新闻制作过程中,由于记者在不同视角观察,不能观全貌,所以,往往是编辑将各路记者传来的信息综合写稿,再由现场的记者表达出来。编辑虽然默默无闻,但却是新闻生产线上的核心管理者。
三、结论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文明水平的迅速提高,中国的社会各项事业也在快速发展。但是从发展程度和社会总体水平来看,中国还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有些方面甚或相当落后。促进中国社会发展,建设富足、和谐的中国,是新闻传播工作的历史责任。为了完成这个历史任务,体育新闻传播工作必须服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创造出高尚、健康、充满激情的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韩震.生存的存在[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衣俊卿.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新闻作文500字 篇三
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作业——看新闻,写我们的理解。于是,我一回家就打开电视,用遥控器翻桌子。吃饭的时候还在看新闻,看的津津有味。同时,我也有些激动和感动。
市福利院充满了兴奋和欢笑。许多老人聚在一起迎接双年节。他们以自己是中国人为荣,非常感谢政府和群众的关心。他们载歌载舞,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代。
《十月记忆》里看到刘德华和两位著名歌手兴高采烈的唱《大中国》。再想想我们在我们学校举办的“国庆主题小组会”上是怎么唱的。跟他们比,真的差远了!我没有唱出那种感觉,只是跟着音乐的节奏静静地唱着,很不用心。和我相比,我真的为他们感到羞耻。
在“庆祝祖国60岁生日”的大会上,我看到许多中国孩子通过表演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每一次想起为国牺牲一人,每一次听xxx雄浑的国歌,每一次看到无情的红旗一次次高高飘扬,无数的中国孩子都感慨万千,热泪盈眶。当时在场的观众很多,都被感动了。看电视的我也是。
一年一度的国庆就要到了。衷心祝愿祖国60岁生日。当我想到我们的祖国,我会无比激动,无比自豪,无比自豪。每一个中国儿女都应该记住那段屈辱血腥的历史。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牢记一个真理,那就是经过多次失败,我们会被打败,我们要努力壮大自己,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
关于新闻的作文 篇四
关键词:读图时代 新闻图片 问题与对策
读图时代的社会表征和公众心理状态、传统媒介与数字化媒介的联姻、新闻图片的直观形象功能、传媒行业内的激烈竞争,都促使新闻图片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地位日渐强化。为了赢得更多的受众市场,各类媒介都使出浑身解数力图将新闻图片的传媒功能发挥到极致。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新闻图片的传播出现了某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重图轻文的倾向日益凸显。本文主要基于“读图时代”的大社会背景,分析新闻图片传播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并提出某些促进新闻图片有效传播的建议。
一。读图时代背景下新闻图片传播的问题及原因
1.人文关怀的缺失
因为摄影器材和技术的普及与大众化,新闻图片的来源呈现出多样化趋势。除了来自职业新闻工作者、新闻摄影爱好者、新闻图片网站,还来自普罗大众,甚至未经证实来源的微博主等等。图片提供者的新闻素养、人文情怀、道德水平、甚至传播目的的多样化,加之图片处理技术的发达,使得某些新闻图片在传播过程中缺失应有的人文关怀,这主要体现在灾难新闻图片的传播中。
凯文・卡特拍摄《饥饿的小女孩》,这件作品曾经获得普利策特写类新闻摄影奖,但“先拍照片还是先救人”的尴尬选择,使凯文・卡特在拍摄这张照片的三个月后自杀了。舆论一边倒地谴责其只考虑了新闻图片的即时性而忽视了对小女孩的人文救助,迫于压力,他选择了自杀来结束生命。他在遗书中写道:“首先,我必须说我表示道歉,我到超越人生痛苦和欢乐、只有宁静的地方去了……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这是一个典型的人文关怀缺失的例子。
在现实生活中,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活动中缺少人文关怀的例子也是不胜枚举。新闻工作者应该做的不是去抓拍那些瞬间消失的令人触目惊心的血腥场面,而是应该尽自己最大努力给予当事人安慰和帮助,更不应该为了得到所谓的独家新闻,增加当事人的心灵痛苦,违背作为新闻人应该具有的道德情怀。
2.重图轻文的趋向
早期的新闻图片并没有受到办报人的太多重视,但是中国的报纸从业人员从国外办报的经典案例中得到了启示。美国历史悠久的主流大报《华尔街日报》和后起之秀的《今日美国》之间的竞争,由于《华尔街日报》忽视了对新闻图片的重视,被以大量使用图片、强调速读和易读性为办报理念的《今日美国》所超越。《今日美国》的成功,在世界范围内对报业的发展及新闻图片的使用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报业人员开始把关注点放在新闻图片的使用上面。于是,新闻图片的信息传递、版面美化、文字辅助、历史文献、审美传承等功能被媒体从业人员过度放大,“重图轻文”的趋向日益明显。
而读图时代的到来,为人们提供了一场视觉化的传播盛宴,加速了报纸由厚报纸向薄报纸的转变,新闻图片在报道中的作用已经得到报业和广大受众的认可和喜爱。新闻图片的大量广泛使用已经成为了市场化条件下报纸间竞争的有力工具,于是各大报纸媒介不断地加大新闻图片在新闻报道中的分量,把工作重点放在新闻图片上。在利益追逐的过程中,盲目过多的使用图片,忽视文字的作用,导致图片与文字不能互惠互利。这时新闻工作者已经忘记当时使用新闻图片的初衷,使得新闻图片的某些原有功能和意义已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只是一味的利益化。
3.受众的过度依赖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生活中人们都有各种需要,当某种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种需要就会出现;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读图时代忙碌生活的大众,在新闻图片的传播中渐渐从“阅”读转变到“悦”读。新闻图片传递的信息直观、易懂,对阅读者的文化水平要求也不高,阅读者能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感觉,既省时又方便快捷。正是基于这些因素,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这种快节奏的阅读方式,一味的追求感官上的刺激,产生了对新闻图片阅读的过度依赖,这使得受众有忽视对文字、浅泛理解、缺乏深度思考的倾向。
4.娱乐化、低俗化趋向
时代不断向前发展,各种新媒体也顺应时代潮流而不断发展,这就导致在如今的市场化趋势下,各种媒介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媒介为了在市场中生存发展,都在不断开发出新的竞争产品来赢得受众的青睐。网络以其能为受众提供各种海量信息而受到受众喜欢,手机以其方便携带易于浏览查询信息赢得自己的用户市场,电视以其生动形象的动感画面深入百姓人心。为了获得更多的受众市场,各媒介都纷纷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新闻图片的存在无疑是给媒体的生存发展带来了契机,于是各媒体采用各种手段策划和研究使用图片的技巧和模式,以求发挥出新闻图片的最佳效果。这就导致某些媒体纯粹为了“眼球经济”和经济利益,使用娱乐化、低俗化的新闻图片。于是,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新闻图片尺度越来越大,无论是各种艳照门事件,还是明星的八卦丑闻,都可以看出新闻图片的使用有朝娱乐化、低俗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二。读图时代新闻图片传播的对策
读图时代的各种社会因素都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对新闻图片的传播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如果把握好了这些机遇,在充分发挥新闻图片各种功能的同时,一定会促进媒体、大众、社会的发展进步。
1.坚持真实适度原则
新闻的生命是真实性,新闻工作者应做到坚决抵制新闻图片作假。在如今这个数字化技术相对发达的社会,由于市场的需求,产生了许多的图片处理软件。因此报纸的编辑负责人在使用新闻图片时,应该对新闻图片的真实性加以核实,确保其真实性后才能将其刊登到报纸上。报纸编辑对于图片的编辑过程中也要坚持做到真实性原则,不可弄虚作假。
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和传播者,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对受众进行教育引导的作用。因此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图片传播时,相关负责人对于新闻图片的筛选要做好把关活动,不能为了吸引受众眼球,而将一些不适宜的图片登上报纸,对受众心理产生副作用以及消极影响。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从事新闻报道中,认真贯彻适度原则。
2.坚守职业伦理和道德操守
历史上关于新闻工作者因把握不当在新闻报道中出现侵权问题而引发官司的例子真是屡见不鲜。例如2003年5月7日,在《武汉晚报》的A7版刊登了该报记者邱焰拍摄的题为《非典时刻生活依旧》的新闻图片,而该图片配的文字说明是:“6日,在武汉市街头,一对情侣穿着婚纱,戴着口罩,穿过马路去拍婚纱照,图为拄着拐杖的老人与他们擦肩而过。”起初这幅照片还在比较大型的比赛中获得了奖,但是不久照片中的当事人就了该家报纸的侵权行为。其实照片的真实情景是一婚纱店的模特在进行走秀表演,而拍摄记者只是在街头路过顺便抓拍到这一场景,由于当时该记者赶时间回报社发稿,没有对所拍摄照片的内容进行认真核实,导致照片内容严重失实,侵犯了他人的权利。如果说记者在平时的新闻报道中养成核实新闻真实性的习惯,也许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
另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导致网上的资讯铺天盖地的向受众袭来,令人目不暇接。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为了避免侵犯他人的著作权而引发官司上身,在使用非本人原创的新闻图片时,应该进行图片来源说明。
3.坚持图文结合的原则
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中可以根据新闻的价值,来确定该新闻的具体报道形式,从而决定文字和新闻图片的使用关系。对于内容丰富信息多一些的新闻报道则比较适合于文字占主要地位,而图片报道则是以使用更多的新闻图片为主,对于普通的新闻报道,可以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图片的生动形象性加上文字的深刻性,将新闻报道所要表达的新闻信息表现的淋漓尽致,真正做到了相得益彰、图文并茂、协调发展。在某些新闻事件报道中,可以采用组图的方式来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用几张有内在联系的新闻图片配上简单的文字说明,就构成了一个新闻事件的整体报道,并且言简意赅,图文达意,从而发挥出了新闻图片和文字的各自功能,最终实现双赢。
4.发挥受众媒介监督功能
随着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读者的地位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过去的读者对于新闻信息的接受总是处于被动地位,而现在的读者是处于主动的理性地位。现在的读者已经打破了“魔弹论”的束缚,在接受新闻信息时,会通过自己的主观意识对新闻信息进行筛选和辨别真伪,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对媒体产生一定的监督作用,督促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中坚持职业操守和伦理道德。
受众观念的改变,使得受众能在监督媒体方面发挥出自己的作用。读者在阅读新闻报道中,一旦发现新闻报道有失实的表现,可以通过读者来信的方式向报社提出建议,对于发现新闻报道中严重恶劣的作假行为时,可以打电话进行举报。这样,媒介环境才不会偏离正常的发展轨道,才不会与和谐的方向背道而驰。
综上所述,读图时代的存在和发展已然成为一种趋势,它对新闻图片的传播造成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影响,只要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活动中严守相关制度规范,坚持新闻伦理,发挥受众媒介监督功能,那么我们的媒介环境就会朝有序、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新闻图片的传播才能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魏薇。论新闻图片报道中的利益冲突[J].新闻传播,2011(6):194-195
[2]潘熹微、潘达芬。读图时代对新闻图片编辑的素质要求[J].考试周刊,2010(7):49-51
[3]马宁。“读图时代”报纸的图片报道研究[D].南昌大学,2008
[4]孔凡娟。“读图时代”的到来――比较研究视野中的新解[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2):115-117
[5]郭志法。读图时代:新闻摄影的应对与发展[J].新闻战线,2002(9):35-36
[6]张振兴。感悟““读图时代”――浅谈报纸新闻图片的运用[J].兰州学刊。2001(5):75-76
关于新闻的作文 篇五
一、娱乐新闻的“喜和忧”
“娱乐新闻,即新闻媒介对新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娱乐性事实的报道。”①由此可见,娱乐新闻是以反映社会文化娱乐为己任的,也正是娱乐新闻话题的轻松与活泼受到观众的喜爱,使其成为备受关注的新闻样式。然而,有的媒体为了迎合受众获取商业利益,竟然把新闻的根本性质改变了,使娱乐新闻的报道混同于娱乐行为,关注明星绯闻却不关注其演艺成就,关注丑恶却不关注善美,过多的炒作隐私和花边新闻,捏造流言,于是“媒体追求轻松活泼的过程中,却有一种趋势慢慢扩展开来,那就是文化娱乐新闻的媚俗化倾向”②,娱乐新闻的媚俗化低俗化倾向严重阻碍了其所呈现的娱乐性的发展,这的确让人担忧。
新闻娱乐化同其它事物一样,也是一把双刃剑,媒介追求商业利益,导致了传播者对获利性比对文化质量更加重视,由此容易使新闻产品庸俗化,导致媒体公信力削弱。其实,我们既要重视和尊重市场经济下媒介产品的娱乐功能,并且要发展和完善新闻娱乐化的内容和手段,实现受众面的最大化。正确的引导娱乐新闻的发展,使新闻的报道具有娱乐性,那么娱乐新闻终究是让人欢喜而不是让人忧的。
二、娱乐新闻的娱乐性
“娱乐”本来就是娱乐新闻的题中之义,是娱乐新闻的报道对象和主体,娱乐新闻究其根本是为了带给人们轻松与休闲,新闻的价值在《新闻学概论》一书中被分为获知价值、激励价值、实利价值和娱乐价值,“娱乐价值是指从新闻中获得乐趣、陶冶情操或获得轻松感。新闻的娱乐性是许多软新闻的效应,可给人们提供精神享乐,也可从中获得有趣的知识。”③所以,娱乐新闻的本质应是“作为消遣而能使受众感到快乐的新闻”和“对快乐有趣的事实的报道”的统一④。
在某种意义上,新闻的娱乐化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自然现象”。随着大众消费文化的兴起,以关怀普通平民阶层,关注个体的生存境遇,重视生命意义的完善和生存质量的提高的新闻产品,赢得了消费社会中大众的支持。为了争取最大量的消费群体,传媒不得不选择接受、采纳和融入大众文化的要素之一——娱乐性。而事实上,新闻的娱乐化出现在媒体上已不再是稀奇之事了,尼克。史蒂文森先生提出“为了使新闻更加通俗,它需要有能力娱乐性的吸引受众。”有关媒体对央视春晚收视的调查取题为“北方热南方冷”,这个标题不是一种死板的话语来标题的,而是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说明了调查结果,这样既能吸引观众又能给人以娱乐之感。同样,有一则新闻对于一女生的报道取题为“女生砍人6刀判刑 出狱成央视‘非常明星’”。还有,把一老人中暑说成是“酷毙”,把一人被楼顶仍的垃圾砸到说成是“”……这些是以观众为本位,把新闻故事化、情节化和娱乐化,用幽默风趣的言语表现新闻的娱乐功能,巧妙的把娱乐和新闻价值结合在一起。
娱乐新闻既要“娱乐”,又是“新闻”,看似左右逢源,其实,把握稍有不当,就会陷入“两头不是人”的尴尬境地。从新闻内容的本质看,那些娱乐新闻只是花里胡哨的搞了一堆噱头,事实上除了三角恋、婚外情等等已被炒烂的东西外,少有新鲜、有益的内容。可以说一些国内的娱乐新闻已经和国外的低俗报纸相差无几,很多新闻彻底违背了娱乐新闻真、善、美的本意,滑向相反的一面,“腥”、“星”、“性”的东西屡见不鲜,而明星的“绯闻”、“丑闻”更被娱乐记者视为“珍宝”,于是娱乐新闻出现一片“繁荣的景象”,在其背后,娱乐报道出现“帕帕拉齐”现象也日益突显(“帕帕拉齐”是指那些专门追逐明星、拍摄名人私生活的记者)。⑤因此,为了娱乐新闻更好的发展,应寻求“新闻”与“娱乐”之间的平衡。
三、娱乐新闻的背后——娱乐性的新闻语言艺术
有这样一则新闻:以“双色球5071万元再次‘炸响’珠海”为标题,写珠海人们买彩球中奖事件,文中多次用了谐音双关,以牛年“牛气冲天”为背景,引人发笑,这是新闻的娱乐性的体现。同样,以“千万点击‘引爆’《男人战争》”为标题,写《男人战争》这本书的受欢迎,通过“千万点击”“引爆”修饰“男人战争”,这里运用了夸张和双关的手法。
语言的艺术在新闻中很常见,如果娱乐新闻只注重时尚化、媚俗化,用粗俗、拙劣的形式来吊观众的胃口那就是艺术上的失败。真正的艺术应以娱乐新闻的本质为基础,即上文所说的“作为消遣而能使受众感到快乐的新闻”和“对快乐有趣的事实的报道”的统一,运用语言的艺术,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语不惊人死不休”。
四、娱乐性的发展:寓教于乐、寓乐于教
有篇题为《中国式家教的血与泪——400耳光打出钢琴家》的新闻,改标题用了“中国式家教的血与泪”和“打出”这样的字眼,在娱乐的同时把原本讲述一个家庭教育方式的故事夸大为中国式“专制家庭教育”的代表,引读者深思,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
由于时代的发展,新闻的娱乐化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自然现象,那么如何让娱乐新闻达到寓教于乐、寓乐于教呢?不可忽视的是坚持以民为本,体现人文关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作为新闻媒体,不可忽视民生民意,作为娱乐新闻记者,更是应该以受众的关注作为自己采访的出发点,力求发挥“娱乐、消遣、教育”的需求。娱乐记者在报道娱乐新闻的时候,应积极避免对传受双方的伤害,把娱乐的焦点从“绯闻”、“丑闻”转向名人明星如何健康地生活与工作,对娱乐事件与人物进行健康的报道和评价,从关照受众生存状态的角度出发,引导受众追求生活的真、善、美,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协助政府建立和谐社会,使娱乐新闻的生命力在现实中得以延伸。在新闻界一直倍受关注的是创新,那么娱乐新闻能否创新呢?回答是肯定的,它的创新体现在语言艺术的创新,同时,正确运用好“帕帕拉齐”化,摆脱娱乐新闻的媚俗话,使娱乐新闻报道锦上添花,让其发展给予读者更多的轻松、美感与教育。
娱乐新闻如果抛却为了娱乐而娱乐的性质,那么它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不是简单的收集信息,不是无聊的猜测怀疑,而是有着更深广的视野:在满足受众休闲娱乐需求的同时陶冶情操,给予受众美的体验,寓教于乐,寓乐于教,达到娱乐的更高境界。
注释:
①《关于娱乐新闻定义的新思考》,《新闻知识》,2008年第5期。
②《文化娱乐新闻的采访和写作》,P275,李幸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③《新闻学概论》,刘建明等著,P216,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版。
④《关于娱乐新闻定义的新思考》,《新闻知识》,2008年第5期。
⑤《“帕帕拉齐”娱乐新闻的双刃剑》,《传媒》,2009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关于娱乐新闻定义的新思考》,《新闻知识》,2008版。
2.《文化娱乐新闻的采访和写作》,李幸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3.《新闻学概论》,刘建明等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新闻作文500字 篇六
生活在丰富多彩的校园里,每天都会发生许多新鲜的事。
那是一个周一的早上,我到学校的比较早。看了看表,离升旗还有段时间,于是便放下书包,到楼下看打乒乓球。
看了没多大会儿,竟然下起了濛濛细雨。估计是升不成旗了。不过这一下雨,倒让我发现了一件令人深思的事:
一些低年级的同学在到处借伞,可是他们并不是自己用,而是又给了班里其他的同学。他们的所作所为,真是让人匪夷所思啊!
我上前询问了一下,他们的回答是:下雨了,大家都没带伞,每个人都在帮同桌借伞。我又好奇了,“为什么要帮同桌借,这是老师布置的吗?”
那位同学灿烂地笑了笑。给了我一个更加让我吃惊的答案。
“并不是老师布置的,而是同学们自己想出来的。这样可以体现出同学们互相关心,团结友爱。”
这是多么伟大而又纯真的想法呀!低年级的同学都知道互相关心,团结友爱这种简单的道理,而我们呢?六年级的学生了,马上要步入中学了,同桌之间还经常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得不可开交,最后还告到老师那里;同学们因为一个乒乓球大打出手。相比之下,我们的行为多么的可笑呀!
我思考着……迎着雨,向前走去,目光停留在了那些只留下背影的同学身上,渐渐背影消失了……我也加快步伐回到班里去了。
我一直在想,他们纯真的心,真挚的友爱给人带来内心深处最真的感动。一个简单的想法不单单是让同学之间体会到爱,更让大家感受到校园的温暖!
热点新闻作文 篇七
一、搜索热点,迅速概括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搜索时事热点,避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现象,以便有节奏地展开语文学习,积累作文素材,利用有趣的热点新闻来放松身心,缓解学习压力。在搜索热点以后,还要引导学生迅速概括热点信息,将长新闻变成短新闻。通^迅速概括,既锻炼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语文能力,又能将新闻素材浓缩,有利于学生积累更多的作文素材。
报纸、杂志、网络是我们了解时事新闻的重要途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化的教学平台来补充扩展自己的知识库,使自身的作文水平在不断积累素材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在受限制的时空之中也能够阅览整个世界。比如,我们可以在多媒体平台上向学生展示某则长新闻,然后让学生将其概括成一句话甚至是一个短语,如“小悦悦事件”“最美妈妈事件”等。这样,就可以将这些新闻融入课堂,让学生在课堂进行概括能力的训练,同时也累积了写作素材。学生学会了这样的方法后,就能够在课余时间自主搜索新闻,也能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从而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口述阐释,储备素材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学生在口述自己作文内容的时候感到十分紧张,前言不搭后语。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并没有能够将其所学习到的内容融会贯通,在这一时期。让学生对当前时事新闻进行口述,无疑是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最好办法。所谓的口述阐释实际上是学生在当前时事新闻热点归纳总结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语将其进行有效的表述出来。在具体表述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不能偏离,要原原本本的将新闻直观、具体的呈现出来。具体操作中,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划定新闻要点,让学生自行通过互联网、报纸、电视、杂志等搜集资料。资料搜集完成之后,教师则可以要求学生组成4到6人的小组进行讨论、总结,加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随后,就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推举代表在全班范围内阐述新闻事件,其它组内成员则负责查漏补缺。
举例来说,当前韩国萨德事件在网络上持续火热。教师就可以简单阐述有关于萨德事件的内容,让学生能够拥有一个浅层次的了解,为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提供便利。随后,将班级内的学生按人数分成若干个小组,并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组内成员分工。具体的人员分工可以根据此则新闻事件中的萨德系统的来源、部署地点、对于我国的影响等内容进行确定。在组内成员分别了解之后,就可以让大家进行深入的讨论,并且用自己的话将其进行有效的总结。最后,将其汇总,由一位同学在班级范围内进行口述,展示组内成员的研究成果,组内其它的成员则可以进行相应的口述补充。在这样的模式之下,学生既能充分的了解当前的时事热点,积累写作素材,还能培养强学生口述表达的能力,有效改变学生写作中前言不搭后语的状况。
三、思考感悟,品评入文
教育的本质在于对于学生不断的引导、不断的鼓励,如果缺乏鼓励也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缺陷,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积累素材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生活的美丽,能够自然而然地将作文素材转化成真正的语言思想。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高中语文作文中的新闻素材也有着不同的理解,比如我们在南京中学生“集体不让座”的新闻内容中,学生就可能出现不同的理解,因此我们需要鼓励学生进行不同的思考感悟,一方面是让座学生可能因为老人的不感谢,不客气而导致,另一方面就可以指出学生不论何时何地都应该尊老爱幼,保持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样就能够使同一个新闻素材在不同的理解情况下,成为一个新的素材。
新闻报道作文 篇八
【关键词】新闻思潮 新闻报道 方式
思想意识决定了行为的方式和手段。新闻事业也不例外。我国的新闻事业起步较晚,在经过了古代的口语传播和近代的官报发展,在当代,新闻事业才真正走上了正规发展的道路。但是,无论是哪个时期的新闻事业,其发展都是在一定的新闻理念指导之下成长起来的。当时的新闻意识决定了其必然的新闻报道方式。
新闻实用主义下的无结构写作
近代报纸诞生之初,在报道上都有一个不成熟的幼稚阶段。这个时期的报道,从版面上看,各类新闻杂然排列,缺少章法,从内容上看,大多以转载刊登外国新闻为主。中国的近代报纸主要是转载官报的消息和宫廷内皇上的诏旨和起居及官僚的奏章及任免等。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新闻内容,而且,大多不具有太强的时效性。由于大多数的新闻机构隶属于国家,是政权的一部分,所以受到严格限制,尤其是对国内的报道。在这种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还存在着一部分的“政党报纸”。由于报纸在经济上难以独立,所以难免会沦为其所依靠政党的舆论工具和政治演讲话筒。由于过分的关注于社会政治言论,忙于与对立报纸的政治论战,因而,缺少新闻意识,不够重视新闻的报道,报道模式也多以时间为序,没有通常的倒金字塔结构。
宣传主义下的报纸言论
我国的新闻宣传主义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由于新中国百废待兴,新闻业也是重头开始,中国当代新闻事业是以中共的机关报刊、国家通讯社、国家广播电视事业为主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人民日报》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报纸,其社论的影响也日益扩大,向国内传播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宣传党在新时期的建设工作和政策方向,介绍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和国外的国际形势。在政治生活中,发挥巨大的舆论指导作用,并且在1956年元旦,改为横版排版,在报纸的排版模式上向现代报纸迈进了一大步。这一时期的报业,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主要刊登一些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主题的军事报道及相关评论超过了战争年代的任何一个时期的军事报道水平。由此,造成了“新闻观念”的偏差,把政治生活当做全部社会生活。并且在报道形势上广泛运用评述的形势,党的宣传部门直接领导下的全部新闻事业,充分诠释了宣传的作用。在发挥宣传向导方向,起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报业的一系列的评述文章,掀起了三次文化领域的评述,进而为接下来的埋下伏笔。
新新闻主义下的文学化报道
新新闻主义,又译“新吉纳主义”,是一种新闻报道形式。新新闻主义报道最显著的特点是将文学写作的手法应用于新闻报道,重视对话、场景和心理描写,不遗余力的刻画细节。新新闻主义受文学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对文学体裁进行了大胆的借鉴,但仍讲究“和而不同”,即对文学要素的借鉴要符合新闻媒介自身运作的规律和原则。新新闻主义可以看作是新闻学向文学传统的一个回归。
在新闻写作中,新新闻主义最显著的特点是将文学写作的手法运用于新闻报道,这种新闻报道方式里,洋溢着浓郁的小说化气息和主观性色彩,甚至走着由事实转向虚构的道路。因此,李良荣教授在论及西方新新闻主义理论及其实践时指出:“新新闻主义其实为新闻特写与通讯体裁的写作提供了全新的借鉴范式,甚至可以说提供了变异的可能性。”后来,西方的记者们不再使用“新新闻主义”这个字眼,而改用“文学性新闻”这样一些名词。在新闻写作中充分运用文学手法,调动文学手法为新闻写作服务,据称是为了满足社会变革、人们观念更新、审美情趣变化的需要。他们看到近年来读者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在自主性、联想能力更强了,思想更活跃了,普遍文化层次提高了。
文学式新闻的特点是语言流畅,文字优美,情景交融,夹叙夹议,回味隽)壶知道○www.huzhidao.com(永。
如获奖好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2]。
受众本位思潮下的现场短新闻
受众本位的传播观就是把大多数受众对于信息的需求放在首位,受众急切希望了解的,传媒就不惜代价地去挖掘、去报道,受众不感兴趣的就少报甚至是不报。不同于以往的新闻报道,记者在采访时,想的是受众最想了解什么?他们最关注什么?那么这些就是记者所要关心和关注的,站在受众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替他们寻找问题的答案。由此,对新闻报道方式的影响就是,现场短新闻的出现。记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耳闻目睹,用第一手材料向受众报道新闻事实发生与变化情况。现场短新闻的三个要素就是:现场、新闻价值、短。这种用事实说话的新闻报道形式最能体现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是剔除了固有模式后,有利于受众第一时间了解新闻事实的报道形式。尤其是报道技术的发展,更是为了这种快捷的新闻报道方式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
深度报道的崛起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改革不断深入,社会逐步走上正轨。社会的民主程度不断提高,社会信息的流动加快,并且呈双向流动趋势。政治、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出现了不少纷繁复杂的新闻事件。而单一,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无法进行深入的报道,容易使报道流于表面和缺乏对事实本质的揭露。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受众的整体素质普遍提高,仅仅对新闻现象的简单描述和报道,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因而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深度报道得以崛起。各种传媒都开始注重新闻的内视化功能,即在报道的深度上下功夫,努力的挖掘新闻背后的深度。
深度报道的崛起和广泛应用,不仅仅是激烈的媒介竞争所带来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新闻思潮发展成熟的必经之路。是受众本位思潮的进一步延伸。
深度报道方式形成文体分为两大类:一是独立文体的深度报道,即解释性报道(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它是一种用相关事实来解释或分析最新新闻事件的报道方式),以《焦点访谈》为代表、调查性报道(它注重挖掘新闻事件的内在的、隐蔽的关系,并向公众分析这些内在联系的重大意义,以《新闻调查》为代表)、预测性报道(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推理,典型表现是,雅典奥运会中,比赛前对运动员的夺金希望进行预测)。二是组合文体的深度报道,即整合报道(将某一类新闻事件或新闻事件的某一侧面的报道整合在一起)、系列报道(以《新闻联播》为例,每隔一段时间均会推出某类主题的系列报道,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经典中国”、“骄傲中国”)。以上报道方式是深度报道文体的典型范式,进行深度操作时,应结合选题的特点,报道规模的需要,选择最佳报道方式。
传播者服务意识凸显下的网络化新闻模式
网络新闻以整个互联网作为背景资料库,相关链接的信息可以帮助读者快速建立起对某一事件立体的认识。由于网络媒体的传播速度快捷,信息来源广泛,制作信息也更加简便。因此,网络媒体几乎可以随时随地新闻。这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在注重时效性这个新闻根本的基础上,凸显受众的自我选择,彻底打破了传者本位的思想观念,把传播者树立在一个服务者的角度上。通过超链接的运用,将文字、声音、影像、图片等不同的特点的素材相互链接或在同一新闻中进行层层链接,使新闻的内容得到有效地丰富和拓展,使新闻的信息量向本体之外延伸,将传统新闻编辑的平面式结构变成了立体网状结构的编辑,经过新闻与新闻、新闻与资料、新闻与网站等的相关链接,加之在新闻写作中的所建立的人名、地名、国家及相关背景等的超文本链接,再加上在某一链接对象中再创建下一级的链接,从而构成一种网状式的新闻构架和多维立体式的大容量的新闻。有助于读者对于新闻事件的全方位的了解和掌握。正是超链接超文本的建立,使海量的新闻信息呈现在受众面前,充分满足了受众自主性的选择,加上RSS定制新闻等多种手段,网络新闻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需求,从而达到有效的传播。此外,网络传播条件下的信息往往是共享、流动、自由的。
结语
新闻的报道方式和新闻报道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而传播者所树立的意识和报道方式又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在理清这样一个理论脉络的前提下,就不难发现,其实每一次的报道方式的变革都是在特定思潮影响下而产生的,也是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面对日趋激烈的媒体间的竞争和融合,在新闻资源占有率不相上下的情况下,新闻报道方式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通史纲要》[M],白润生2004年 中央民大
【2】刘明华,《新闻作品选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p171
【3】王彩娜:《受众本位vs传播者本位》[v],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年04期
【4】刘建明:《现代新闻理论》,[M],民族出版社,1999年。
【5】陆学明:《西方典型理论的发展史》[M],商务出版社
【6】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商务出版社
【7】刘民华:《西方新闻采访与写作》[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8】李 强:《深度报道的整体涌现性浅析》[M],武汉大学出版社
【9】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以上就是壶知道为大家整理的8篇《热点新闻作文》,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壶知道。
推荐作文:
- ·张桂梅先进事迹观后感
- ·端午节赛龙舟作文(优秀6篇)
- ·《培根随笔》读后感学生作文10篇
- ·我的父亲优秀作文600字左右优秀5篇
- ·父亲节朋友圈的祝福语(精彩3篇)
- ·最快乐教师节随想的节日作文
-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500字10篇
- ·大雁归来读后感500字【优秀2篇】
- ·转过身,绝望地放手
-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优秀8篇】
- ·《捧着空花盘的孩子》读后感(优秀3篇)
- ·我是一盏路灯作文500字6篇
- ·团结就是力量话题作文(优秀3篇)
-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专题讲座观后感(精选8篇)
- ·绿山墙的安妮读后感6篇
- ·摘枣的作文(精选4篇)
- ·《俗世奇人》读后感心得12篇
- ·《简爱》读后感400字左右
- ·爱丽丝梦游仙境2读后感(优秀3篇)
- ·长津湖观后感(优秀9篇)
- ·《论语》读后感(优秀7篇)
- ·小学语文五年级想象作文
- ·关于母亲节的作文(优秀7篇)
- ·有关消防安全作文
- ·电影《少年犯》观后感优秀6篇
- ·中学生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8篇
-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优秀3篇)
- ·中学生格列佛游记读后感10篇
- ·传统节日的作文优秀6篇
- ·春节难忘的作文【优秀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