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刘和珍君读后感3篇
《记念刘和珍君》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收录在《华盖集续编》的散文。原文于1926年4月12日发表在《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虎知道为您带来的3篇《纪念刘和珍君读后感》,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纪念刘和珍君读后感 篇一
《纪念刘和珍君》:直面社会,直面人生
一篇后死者奉献于逝者灵前的文章,文章中“苟活到现在的我”,以及“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今日已皆成历史。将近百年了,不过也才不到百年,说久其实也不算太久,烈士的血色和烈士同仁的怒火本不该如此迅速地变得遥远、疏离和陌生。
不到百年,一个曾经维持着的似人非人的看不到何时是一个尽头的中国,已经赢得了独立、和平,已经走向快速崛起的强国之路——尽管鲁迅先生批判的国民性中的某些弱点尚未根治;不到百年,就在我们脚下的大地上,昔日青年面对的国土沦丧和军阀的弹雨,已被今日的好莱坞大片、电视选秀、NBA和F1、铺天盖地的考试辅导书和模拟题所替代!
街灯的光穿窗而入,屋子里显出微明,墙壁旁的书桌,成堆的书和收罗起来尚未装订的画集,一个留着一字胡穿着长衫的瘦削的文人——漫漫长夜里坐在书桌前沉思、写作的鲁迅先生的形象定格在每一个当代中国人的心目中,仿佛一尊神。身高只有不到一米六,体重一直在七八十斤,却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最著名的硬骨头,成为无数中国人的精神导师。在这个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时代,阅读鲁迅,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什么才是人生的真正价值。。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内心不懈的追求。无论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的学生刘和珍,还是怀着无边的愤懑和微茫的希望用笔作匕首、投枪的鲁迅先生,都继承了这一传统。刘和珍君对生命的舍弃,鲁迅先生的孤独战斗的姿态,其实正是对国家、民族强盛的大追求,是真正的热情和关怀。有关世道人心的大事,是以前举凡读书人都要关心的基本之事,而今却被过分的功利追求冲淡甚至避开了。阅读鲁迅,原不只是为分析清楚中心思想和文章结构,学大师怎样做文章,更不是为背几节著名段落,牢记几句经典名句供今后同学间作无厘头式的解构、调侃之用,鲁迅先生的文章,如果你真的读懂了,你应从此学着直面社会,关注国家、民族命运;直面人生,让自我省察、自我审视成为毕生的习惯。
纪念刘和珍君读后感 篇二
在这篇文章里,我印象最鲜明深刻的,是刘和珍的微笑。 “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于是就忍不住想像,在那样温暖柔和的春日里面,22岁的少女在阳光和花香里走来,春风轻轻地牵起她的衣袂,青春照亮了她那比阳光还要温柔的笑容,…在同样的青春年华里,在同样的春天,不能想像,也不敢想像,那鲜花一样的生命在鲜血中速然凋谢,那温和清婉的微笑在一瞬间化为永不再见的埃尘。青春的美丽,原不该如此的脆弱。
青春是人世间最美好的词汇之一,她被所有的人留恋和珍惜。青春应该远离烦恼和优愁,青春应该摒除所有的琐屑和喧嚣。青春所应拥有的只是欢乐、美丽和希望。青春才是生命的开端,前面的路还很漫长,所以青春的心灵往往充满着真善美的希冀和幻想,而认识不到人间的风雨沧桑。这在所有的时代都应大致相同,而在太平之世尤为如此。一方面是青春自身的真纯,一方面是已经r解了沧桑滋味的人们对于这种真纯有意的遮蔽。所以,如果让青春的年华真正去了解什么是丑恶黑暗,什么是凄凉愁苦,这将会万般困难。
但世界毕竟是真实的,也是严酷的。青春不可能在任何时间空间都永远和社会的阴暗面绝缘。当真正的恶雨腥风袭来,青春会显现出一副怎样的姿态?我相信,答案会有许多许多种。对美丽就意味着“彩云易散琉璃脆”,美丽的东西,由于本身的精致,由于格外受到的珍惜,使之根本就没有适应外界变化的能力。就像花房里的花朵,即使不是春天也能同样娇艳地绽放,但正因为这样,便一点也经不得风雨。真正美丽的花朵,应该还是生长在自然的旷野中。
有了冬雪下坚忍蛰伏,在春来的惊雷下,才会顶着料峭的春寒,绽放出用生命凝成的美丽,这种美丽是纯自然的,她的生与长都伴随着风和雨,因此无论天时多么严酷,她依然卓立,美得愈加鲜明,便像春日里阳光下少女唇边的微笑,永远飞扬着青春的骄傲。
只有惯经了风雨,青春才会永不调零。
纪念刘和珍君5600字读后感 篇三
《纪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名篇,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篇杂文。这篇杂文,充分体现了 鲁迅杂文的特点:语言犀利、幽默,思想深刻,战斗性强,在嘻笑怒骂中给人以美的享受!
《纪念刘和珍君》 写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之后, 当时轰轰烈烈的女师大风潮取得大部 人的同情,但也有部分反动文人污蔑这次运动“受到别有用心的人的”利用,激于义愤,鲁 迅先生写下这篇感情深沉文章。全文以的悲愤的感情为线索,整体结构严谨,堪称同类作品 的典范之作。 全文没有详细介绍刘和珍的生平,也没有对惨案的本身发表长篇大论,而是 从追悼会写起,抓住一些细节来下手,抒发了作者自己的激越、悲愤的感情,文中不少警句 发人深省,震撼人心,说是神来之笔毫不为过。
叙事简练,感情深沉强烈,从文章本身,我 们隐隐可看到一个忧愤的鲁迅。对刘和珍,作者说她“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但就是 这样一个态度很温和的人, 只不过参加了一件有良心的中国人都会做的事, 却落得一个横尸 街头的下场,怎能不叫人痛心,而“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 ,则更是让人 寒心,岂止是鲁迅“出离愤怒了” ,读到这里,哪个有爱国心的读者能“出离愤怒” 。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真的斗士,当如鲁迅,在 “寂寞新文菀”里,在“大野多沟棘”里,在“风雨漂摇日里”“我以我血荐轩辕” , ,奋然 前行。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读后感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多年来已被众多评论者作出过繁多的评说,但一些根本特点尚 未被“读”和“评”出来,而这些根本特点实在是极为宝贵的,对于我们不断加深对鲁迅作 品的认识,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并且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教益,皆善莫大焉。 一提到鲁迅的作品,我们似乎会立刻想到隐晦、艰深、语句拗口以及以“战斗”为主要 特征。其实也不尽然。他的《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编》等文集中的许多文字,或光鲜 华美或曲折隽永或典雅温润,语词优美如奇花异草,散发着特有的“鲁氏”韵味。即使是他 的杂文,虽因时代所限,可能如鲁迅所自谓“无花的蔷薇”——以“多刺(战斗锋芒) ”为 表征,但仍有许多篇章与《野草》 《朝花夕拾》等一样,显现出由深湛的文学修养孕育出的 典雅之气。这其中, 《记念刘和珍君》就是典型代表。 《记念刘和珍君》虽是杂文,同《 “友邦惊诧”论》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战斗 性很强的著名杂文一样,最终的旨归在于揭露、批判和斗争,但风格上却迥然有异。这主要 表现在:
一、 该文文学意味很浓, 是一篇文学的华章该文全篇有多处 “文学性” 很强的词句, 例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 “ 洋溢在我的周围, 使我艰于呼吸视听, 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 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这一段话创造 性地用雅致的词语和句式抒发了狂涛巨浪般的愤怒和哀伤。读到这些词句不禁令人击掌叫 绝:原本不容易合到一起的两样东西——“美学上来看颇为典雅的辞藻句型”与“大恸大恨 的情感” ,竟然被鲁迅毫无痕迹地融合在了一起!
文学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采用形象。在 这里,鲁迅连续创造了三个鲜明的形象:把众多青年烈士的血写成如江河涨水般的“洋溢” ; 把反动军阀统治下的地狱般的悲凉具象为“浓黑”的色彩;把自己将要显示于非人间的哀痛 物化为“菲薄的祭品” 。这些富有深刻内涵的形象,给予读者的是更切实的感知和更难忘的 印象。 又如: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 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这一段文 字的文学性更强。 “血痕”可以“浸渍”实物,但却不可能“浸渍”人心;会被水所冲淡, 但却不可能被“时光”所洗。
鲁迅的形象创造力极强,联想力也过人,将难写之情形轻易地 驱诸笔端:将刘和珍之死带给亲族、师友、爱人的深切痛楚形象化为“浸渍”于他们内心的 血痕;将因为时移事易造成亲族、师友、爱人悲伤的减淡形象化为血色由深红褪成浅红;将 至爱亲朋对她的无尽思念形象化为永存在心底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任务 就是把抽象无形的情感和心理体验“变化”成可以真切感知的形象;而在人世间,人们失去 亲人所产生的情感和心理体验又是极为复杂的,属于最难“变化”成可以真切感知的形象的 事物之一, 但鲁迅不但做到了, 而且是创造了连缀的“意象”“意象” 。 乃高水平的文学形象, 何况鲁迅的这些“意象”又是富有新意的戛戛独造!这实在是文学“造象”的奇迹!如此的 文学建构力,实在是超群绝伦的。
如上两例充满新异文学意味的文字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还有不少,在遣词造句上都是 那样地令人称奇和回味无穷。鲁迅的其他杂文也常有文学的意味,常用形象的手法,但是与 《记念刘和珍君》相比,在深度与精度方面都略逊一些。因此, 《记念刘和珍君》应该说是 一篇精美的文学的华章!
《记念刘和珍君》通篇有着诗一般的韵律,与其说它是一篇杂文或散文,倒不如说它是 一篇“长歌当哭”之“长歌” 《记念刘和珍君》的确是一首诗,一首歌。不但从以“一、二、三……七”作标志的大 段来看恰如诗歌章节的安排,而且其内容中有许多语句简直就是诗句。如: “真的猛士,敢 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 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
又如: “但段 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__’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惨象,已使我目 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 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
再如: “苟活者在淡红的 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以上所引无论从句式的组 成来看,还是从铿锵的音调和沉郁的韵律来读,与大诗人杜甫的名作《登高》“三吏三别” 、 又有多少差异呢?与鲁迅的 《悼柔石》 《无题 “万家墨面没蒿莱”》 ( ) 等诗作又有什么差异呢? 细读该文的其他部分, 虽然语句较长, 但其如诗似歌的韵致无不极有力度地从字里行间弥漫 出来。这些长句浑浩流转,其思想和情绪一如诗歌般激荡跳跃,比之短句诗歌更显得意蕴深 厚和气势充沛。
统观全文,的确是“当哭”之“长歌” ,只不过是这动地之哀歌覆以杂文的 外表而已。 《记念刘和珍君》整体行文节奏“徐步而行”教育城 真正优秀的抒发思想情感的文章, 在行文上是有节奏的, 如诗似歌的文章更是如此。 《记 念刘和珍君》 是如诗似歌的优秀文章, 细心品读它, 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这种分明的行文节奏。 具体来说, 《记念刘和珍君》在行文上的节奏具有“如歌的行板”那样的美学形式。与鲁迅 《 “友邦惊诧”论》急风骤雨式的行文节奏不同, 《记念刘和珍君》的行文节奏较为徐缓,正 如俄国大音乐家柴可夫斯基感人至深的杰出乐章《如歌的行板》那样,表现为“徐步而行” 。 该文行文节奏同《如歌的行板》一样“徐步而行”的根源是什么呢?
其一,鲁迅表达的是尚未“痛定思痛”的悲哀,这种悲哀异常沉重,因此释放起来“步 履维艰” 。全文的行文节奏只有与之应和,方能产生和谐的效果。换句话说,鲁迅尚未“痛 定思痛”的悲哀情绪决定了《记念刘和珍君》的推进不会像《 “友邦惊诧”论》那样“快步 疾行” 。
其二,“友邦惊诧”论》写作的核心内容是愤怒和抨击, 《 《记念刘和珍君》写作的核心 内容是痛苦和愤懑,其中“痛苦”又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两篇文章核心内容的不同也直接影 响到了各自的行文节奏。虽然《记念刘和珍君》抒发作者痛苦的形式有些是对反动军阀及其 御用文人的猛烈揭露和斥责, 其节奏在某些段落表现得不断加快, 但从全篇来看, 那种由 “呜 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而透露出的难以遏制的超常痛苦,还是使得文章读 来沉郁顿挫,节奏凝重。内容决定了形式,因此, 《记念刘和珍君》在形式上给读者的感受 正是“如歌的行板” 。
其三,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的思想是异常深刻而全面的。他的匠心不难体会:有写一 点东西的必要了——一定要写出刘和珍的真实性情, 坚决抹去反动军阀及其雇用文人泼在她 身上的“__”的污秽(因此必写对刘和珍的回忆) ;一定要写出反动军阀如何虐杀刘和珍 的真实情况,坚决揭露反动军阀的凶残暴行,把这些刽子手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因此必写 刘和珍被虐杀致死的细节) ;一定要写出对于此次事件的反思和总结,提醒革命者不要用请 愿的方式去斗争;一定要表达出自己坚决支持“真的猛士更奋然而前行”的态度,给革命者 最大的声援。
这种匠心兼顾的范围较大,又不能不用许多叙述性的文字,而议论需要建立在 这些叙述性的文字之上。概括来说,兼顾面较大而叙述性文字较多的因素也使得《记念刘和 珍君》只能在节奏上“中速而行” ,一如柴可夫斯基那首杰出的《如歌的行板》 。 文章的形式也绝不是被动地服从内容的,其中有些形式因素(如节奏)会“荷载”内容 的信息。 《记念刘和珍君》的行文节奏“荷载”了鲁迅对烈士沉痛的哀思和如地火涌动般的 愤懑,它与内容一起给读者以感动。有记载说: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曾使俄国大文豪 列夫。托尔斯泰老泪纵横;我们“聆听”
《记念刘和珍君》那悲怆的心曲,内心深处难道不 会被震撼?难道不会因鲁迅深挚的思想情感而扼腕长叹、心中泪流? 无论我们把《记念刘和珍君》研读多少遍, “聆听”多少次,都会强烈地感受到:它的 确是一篇词句精美、 “意象”独特的文学华章,的确是一首音韵铿锵、和着血泪并喷着怒火 的诗歌, 的确是一曲用文学形式谱成、 “洒泪祭雄杰” 以 为主调的动人心魄的 “如歌的行板” ! 过去, 我们可能把 《记念刘和珍君》 与鲁迅的其他杂文一样地泛泛分析和品评了; 现在, 我们应重新捧读,重新评价,不仅要看到它的思想和历史价值,还要看到其中以鲁迅心血呵 成的美学价值,让它在新时代的文苑中闪烁出原有的瑰丽色彩!
读《纪念刘和珍君》有感反动势力 残忍刽子手 3 月 18 日的惨案,刽子手的“杰作” 。其残酷程度,只好名之曰兽行。但既已是兽行, 似乎也不必再用人类的道理与其费口舌了, 我们不忍再描述了, 甚至用人类的义愤与其生气, 也是多余的。但反正我们要记得,人兽是不两立的,我们终究深信,最后的胜利必属于人! 下劣无耻的__,血债定当血还。 铁胆勇毅 巾帼英雄
刘和珍,我十分佩服她,因为她不为势力所屈, “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 ;我敬佩她, 因为她嫉恶如仇, “却始终微笑的刘和珍君” ;我欣赏她的善良, “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泣 下” 。刘和珍,虽是一名师范学生,可是她浑身散发着一种爱国的光辉。她用自己的身躯, 诠释着一种伟大的精神。 枪弹刀棍无所惧,誓为中华奉我魂。 以笔代刀 直插敌人心脏 鲁迅,一位对中国历史有着深远影响的伟大文人。面对爱国青年的不幸罹难,作者出离 愤怒, 但仍有话要说; 面对反动政府“光明正大” 的屠杀,作者发出了挽救民族危亡的呼声; 面对反动文人对爱国女子的污蔑,作者痛斥了他们的恶行;面对庸人的默无声息,他发出了 呼吁——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伟大的中华民族,该觉醒了!他抨击反动政府 吃人的内幕,唤醒庸人的灵魂,给爱国学生以热情洋溢的赞颂并指出其问题所在。这种伟大 的民族使命感使我的心灵受到震撼,亲爱的同学们,我们不能淡漠前辈的心血,中华民族仍 需我们来创造。 一代文人革命者,冷对黑暗心如焚。 读《纪念刘和珍君》有感鲁迅的文章果然耐人寻味, 读了几篇竟鲜有真正能懂得其意的文章, 而这篇也只是略懂 而已,所以见解难免有些幼稚与浅显。 文章是从鲁迅独自徘徊在为遇害的刘和珍君与杨德群开追悼会写起的, 然后自然而然的 回忆起刘和珍毅然 订了全年《莽原》的事。文章开头的几段,便让我感受到一种灰暗的色调,字里行间弥 漫着浓重的悲伤与苦痛,还有一种失望。四十多青年的鲜血,文人的阴险论调无一不让鲁迅 感受到一种“非人间”的苦痛,所以他才会想“以我的最大的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 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多么无奈啊,我甚至 能听的到他在写下这段文字时所发出的叹息声。 刘和珍是他的学生,她的那些壮举着实让鲁迅感到应该“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 。 鲁迅第一次见到她的名字是在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时。 第二次则是在刘百昭率领男女武将,强拖出校之后,这次才把姓名与实体联合起来。这 两次的情景可以窥见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然而在见到她本人后,这名女生却出乎了作者的意料,没有桀骜,而是人如其名,温和 可亲,脸上始终挂着微笑,也许这抹微笑是当时黑暗世界中的一缕阳光,是黎明前的一丝曙 光。这种反差更加突出以后刘和珍之死的悲剧性效果与鲁迅所处的那个社会的悲哀。 当刘和珍被冠以__的罪名被残忍射死后,鲁迅愤怒了,悲哀了,甚至有些绝望了,他 感慨道: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显然那时的中华民族是后者。读到这,我仿 佛感受到当时社会浓黑的未来, 血色的悲哀。当好不容易有希望时, 又被扼杀, 这样“沉默” 的民族怎能“爆发”?勇士们淋漓的鲜血,惨淡的境况,抹去不了社会的污浊,有人反抗, 自然有人镇压。然而更悲哀的是,在那些卫队把枪对准那三个勇敢的女学生后,两条生命的 消逝却仍然唤醒不了人们麻木的神经,而仅仅提供了人们饭后的谈资。 正如鲁迅所说“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使用大量木材,结果却只是一 小块。 ”是的,中国前行的历史,不正是浸透无数战士献血吗?从血红到绯红,再由绯红到 微红, “纵使时间的流逝”“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 。
中国女子从来都是勇毅的,古有妇好为夫率兵,今有刘和珍、刘胡兰这样的女壮士,巾 帼英雄们“干练坚决,百折不挠的气概展现无遗,这时少数女子的觉醒是否意味着中华民族 的觉醒? 刘和珍中枪倒地时的震撼与悲壮我仿佛看得见, 那片绯红中的美丽微笑我也看得见, 看 得见。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前行。 ”读到 这,我心中热血全部沸腾了,也许鲁迅文章的魅力就在此吧,能深深唤醒心底久藏着的热血 与感动,与他的文字一起回到那个时代,同愤同怒,同悲同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带来的3篇《纪念刘和珍君读后感》,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推荐作文:
- ·中国留守儿童日记【通用2篇】
- ·初一的周记【优秀5篇】
- ·最新建筑公司各项规章制度优秀5篇
- ·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优秀征文8篇
- ·名著傅雷家书读后感10篇
- ·伤仲永读后感800字优秀3篇
- ·我最熟悉的人
- ·快乐的元宵节作文【精选8篇】
- ·我笑了初一作文600字
- ·开学第一课的观后感600字
- ·光辉的旗帜读后感精彩5篇
- ·难忘的星期天优秀作文300字【优秀9篇】
- ·美丽的夷陵广场
- ·居里夫人传读后感500字优秀9篇
- ·世界上最好的妈妈
- ·中秋国庆节作文(优秀4篇)
- ·2022年中国梦劳动美一等奖作文
- ·七年级上册成长作文
- ·红楼梦读后感300字(精选10篇)
- ·强国复兴有我五年级作文5篇
- ·《骆驼祥子》读后感800字左右5篇
- ·过春节的作文优秀9篇
- ·端午节赛龙舟作文10篇
- ·弘扬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满分作文8篇
- ·长沙石燕湖生态旅游景区优秀4篇
- ·有关快乐的春节学生作文
- ·雪国读后感(优秀3篇)
- ·初三青春角度新颖的作文
- ·书籍《简爱》读后感【5篇】
- ·清明节扫墓优秀作文优秀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