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1000字优秀5篇

时间:2023-04-24 16:36:25 | 来源:作文库

《海边的卡夫卡》叙述了一个十五岁离家少年与一个名叫中田聪的人的经历,两个角色作两条线索来写,而且两人自始至终未曾相遇。下面是虎知道为大伙儿带来的5篇《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1000字》,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虎知道给您的好友哦。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1000字 篇一

相信我们很多人都听过一句话:“命运就象沙尘暴,你无处逃遁。只有勇敢跨入其中,从沙尘暴中逃出时的你,已不再是跨入沙尘暴时的你了。”这句名言正是出自于此书,书中的内容总体来说是分为两条故事线来写的,分别是用写实手法的田村卡夫卡为躲避预言寻找母亲而离家出走的一条线和用魔幻手法的中田自神秘昏迷事件后发生的一系列奇怪事件的另一条线,最终两条线在甲村图书馆相“汇合”。

小说展示的是年轻主人公经历了某种切肤之痛的事件之后,或改变了原有的世界观,或改变了自己的性格,或两者兼有;这种改变使他摆脱了童年的。天真,并最终把他引向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成人世界。成长是一个从无知走向有知的过程。“卡夫卡”的成长蕴含着更深刻而多层次的内涵:其一,从个人层面来说,“卡夫卡”的成长是对责任的体悟。“卡夫卡”的成长是一条洞悉绝对自由选择不可能的情况下,仍然选择勇于承担责任,坚持做最顽强的15岁少年的道路。其二,从社会层面上来说,“卡夫卡”的成长是对历史和传统的接受以及对现实的坦然面对。“卡夫卡”对母亲的寻找就是对历史和传统的不断追寻,“佐伯”象征的不仅是孕育主人公的母体、故土,更象征着整个历史和文化传统。“卡夫卡”与“佐伯”的结合象征了“卡夫卡”对历史和传统的接受。走进“森林”是“卡夫卡”对历史和传统的深入认知。在“森林”中与“佐伯”相遇后,“卡夫卡”最终听从了“母亲”的劝告,返回东京,象征了“卡夫卡”从拒绝现实社会到融入社会,从放弃精神成长到承担责任。《海边的卡夫卡》书写的是绵软未定的灵魂如何透过人的精神成长、聚敛成形,实现灵魂与尊严自由浮现。

说回小说中中田的故事线,村上春树运用了多种隐喻来讽刺和批判战争和日本军国主义。比如通过描写一次在山上的“学生集体昏睡事件”,来展现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对人们造成心灵和思想的伤害,同时借助中田“永远失去记忆和读写能力”来批判日本军国主义对日本民众实施的“精神催眠”,造成日本一度陷入对战争的痴狂,即使民众对战争深恶痛绝,但也无法改变残酷的现实。而小说中的“集体昏睡事件”的主体是小孩子,也更能体现一个主题:如果不停止无休止的战争和杀戮,一个国家的未来将危在旦夕。

其实放在现在来看,卡夫卡也是我们自身,逃避是我们面对糟糕生活的第一反应,但是生活还是要继续,我们也不能因为受到了挫折而踌躇不前,我们也会有属于自己的名为“乌鸦”的少年来鼓励我们。正如书中将命运中的困难比喻成沙尘暴一样:“从沙尘暴中逃出时的你,已不再是跨入沙尘暴时的你了。”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篇二

昨晚把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读完了,本来预计要花一个月时间,结果速度超出我预料,10天便看完了,之前从来没有写过看书的读后感,这是第一次,希望献给和我有一样困惑的年轻人。

这篇读后感主要思想并不是针对书本身的,主要还是借书的内容来解剖一下自身的一些困惑和想法,买这本书看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之前并不知道《海边的卡夫卡》是写什么的,只是十天之前下班在家看《青年文摘》其中有篇文章中提到了这本书,借书中的隐喻来说明他的文章中关于自由与约束的关系,当看到自由这个字眼时我就触电了,因为最近心中正好是被这个问题所困惑的,所以就坚决的一定要看这本书,立刻马上!然后就上网在网上买了这本书。

29岁是个分岔路口,只是每个人的分岔程度各不相同,但需要面临选择是一样的,我的分岔路是上海+事业和老家+婚姻生活,未婚、事业无成,一向自由惯了,如果在上海接着打拼,就没办法照顾家里父母,无论是健康上还是经济还是精神上,也很难成家,这些是自由的反面。如果回老家去,因为有房子住,找个普通的工作,老大不小的年纪,被催促的婚姻,一路安稳,这是约束的正面。

卡夫卡开始选择了离家出走的自由,15岁的年龄做个决定是多么的舒服,远离自己不想面对的东西,独立上路,遇见好心的人,做想做的事,自由淋漓尽致。卡夫卡未完成的义务教育和与自己无关却脱不了干系的父亲被杀案。如果是隐喻,那就是我的婚姻大事,和照顾父母的责任,人总是要结婚的,谁也不想浪费时间去论证这个观点的正确性,一如义务教育总是要完成的。而父亲身体一直很差,父亲和母亲两个人可以一起自理自己的生活,本来是和自己回不回去没有关系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让其回家愿望的强烈,变成越来越紧密的关系,这点又和警察到处找卡夫卡破他父亲被杀一案不谋而和。

卡夫卡第二次进到森林里本来是可以不出来的,永远过着安逸的生活。只是这种生活比较简单或者说枯燥,一如我现状再坏也还是有一次机会过安逸的生活,只是我拒绝了朋友的好意。

结尾卡夫卡决定回去对警察说清楚离家出走或者父亲被杀案的始末,因为父亲不是卡夫卡杀的,所以交代清楚后就不会有任何麻烦了。然后完成义务教育,如果把整本书缩句,就是:卡夫卡从约束中走向自己决定的自由,然后从自由中走回约束。书到这就完了。只是谁都明白,卡夫卡回到约束中与警察交代完,完成剩下的`义务教育,他又自由了。更重要的是,大岛说过随时欢迎他回图书馆,还有那通电话,樱花说:你随时可以打电话给我,并且几个月后她也会回到东京。

海边的卡夫卡的读后感 篇三

《海边的卡夫卡》是通过分章节两条主线交叉来写,在最后两线合一而结束。开始这两条线给人的感觉毫不相关,随着故事的发展,又若即若离,到最后紧密相连。这也是它的成功之处。

故事是通过一个十五岁的少年离家出走发生的事情为一条主线,还有一条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的一件离奇的事情为背景而展开。故事的发展错综复杂,但基本入情入理,其中有些方面神化了一些事情。在生活中绝无仅有的事情,在书中却起到“柳岸花明又一村”的作用,让故事继续进行下去。

本书中对十五岁少年卡夫卡的描写较多,其中对卡夫卡的日常生活描写比较细腻。生活起居很有规律,即算在山中一个人独居也一样。早上按时起床,晚上准时睡觉,每天坚持锻炼身体,这很难得。在国内像卡夫卡这样年龄的小孩,在学校生活起居有规律是不得已而为之,一旦放假回家,就像脱缰的野马,晚上很晚才睡,早上很迟才起床。有人说中国的教育是“5+2=0”或“6+1=0”。在学校的五天或六天的教育,一旦回家所有的作用归结于零。这是学校教育的失败,但更多的是家庭教育的失败。

我还比较喜欢书中的卡夫卡的阅读的习惯,同时也呈现出日本与中国的国民的阅读习惯差距。有人做过统计:中国人平均每年只读0。5本,而日本人平均每年读40本。现在中国人普遍不读书,已经很让人忧虑了。那么业余时间中国人在做什么呢?大多数人业余时间在做什么?在打麻将!一个热衷打麻将的民族,怎么可能和热爱读书的民族相抗衡?

书中存在不足之处还是有的,比如佐伯对卡夫卡的母子之爱。即算在卡夫卡四岁时有一万个理由离开自己的儿子,但重逢也不能通过性来补偿。在日本的伦理观念我不了解,但在国内是万万不能接受的。还有书中神化的东西太多,与现实生活中的事情相距太遥远。

本来想通过自己的阅读与学生分享读书的快乐,但本书中对于性的描写过多,不太适合高中生,尤其是高一学生。故看完此书,立即放回书阁暂时封存。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篇四

讲真,我看到书中百分之八十的时候还是迷迷糊糊,不知道是要讲什么。但我总觉得最后会把中田和卡夫卡串在一起,所以想一直往下看,结局并没有,所以看完又去知乎搜了一遍。明白这是十五岁少年的成长记,但我还是不明白这中间穿插中田和星野发生的玄乎事又为何,云里雾里。

让我较深刻的是中田去四国途中受过的恩惠以及冷漠,这是现实的,最后星野帮助到底,他讲述的自己做司机的经历,累死累活的忙碌,任人指挥,这不免让人心疼。他说自己从请假到无故旷工,肯定会被炒鱿鱼,不过又安慰老伯说,自己那么优秀,再找一份工作肯定容易。星野又是一个怎样善良的人哇。在完成所有事情后,他说中田处事的影子已经成为了他的一部分,他在做事的时候都会想如果是老伯又会怎么说呢?我想被中田影响的是他永远知道自己要什么,即使不明方向仍努力寻找。在这一过程中,星野爱上了《大公三重奏》音乐,了解了贝多芬,他在最后都没有忘记带走光碟,应该音乐也会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这是给人轻松美好的,背景又是艰辛的。

卡夫卡出走是因为缺乏家庭的爱,不明白活着的意义吧。从他化身乌鸦琢那吹笛子的人就明白了他对父亲是有多恨,虽然是虚幻,也不得不佩服村上的写作手法,对于杀猫片段,就让人感觉身处那血腥画面。卡夫卡是爱母亲的,他渴望得到母亲的爱,但是却遭到了抛弃,最后也没能和佐伯以母子的身份一起生活,这是令人惋惜的。但是卡夫卡有一好习惯便是阅读,无论在什么场所都有写到这个,所有他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他在充实经历时也认识自我,面对生活。与其说是因为在虚幻世界里佐伯的话语,倒不如说是卡夫卡自己的思考。

逃避是我们面对糟糕生活的第一反应,但只要你会静下来思考,这样的状态一定不会一直持续,甚至过早得结束生活,现实会告知你这不是办法。但在醒悟这一过程中,受到善意和爱是很重要的,这是人间值得的唯一说服力。卡夫卡有,他遇到了佐伯,大岛,樱花,还有旅馆前台,大岛哥哥。一点点微弱的星光点亮了少年前行的路。

永远不要放弃,一定有爱你的人。

海边的卡夫卡的读后感 篇五

“在这个世界上,不单调的东西让人很快厌倦,不让人厌倦的大多是单调的东西,向来如此。我的人生可以有把玩单调的时间,但没有忍受厌倦的余地。”这是书中一位主人公——十五岁少年田村卡夫卡的一句话。田村卡夫卡的思想与灵魂让我十分羡慕与敬佩,他是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他在孤独中独行,在独行中成长。

虚构且令人意想不到的情节常常让人眼前一亮。当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以为会与小说家卡夫卡有关联,但是我完全想错了,这本书的题目就已经把我吸引住了。《海边的卡夫卡》是村上春树的一部长篇小说,延续了他一贯的虚构的故事设定,又深刻投射出现实社会的影子。

书中两条线索并行,一条线索就是田村卡夫卡离家出走并逐渐成长的经历。田村卡夫卡为了挣脱父亲的冷酷与诅咒,毅然决然地在十五岁生日离家出走。他试图去另外一个地方来摆脱父亲的诅咒,但那些诅咒如同宿命般还是发生了,只不过是以不同的方式。在离家出走的过程中,他努力改变自己提升自己,为自己选择的安身之地便是图书馆。“我不相信手掌的纹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毕淑敏的这句话也是书中十五岁少年的写照。但他也曾试图拒绝现实、逃离到“森林”,来追求精神成长。不过最终也接受了“母亲”的劝告,直面现实、融入社会、承担起责任。

田村卡夫卡是我们每个人的凝结,我们都是田村卡夫卡的现实人。成长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有身体上的成长,同时也追求精神成长。每个人的人生不存在宿命,人生都是通过自己努力争取来的,我们要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中不免会遇到不顺心、有孤独,但这并不是让我们一蹶不振的理由,恰恰相反这些更应该成为成长道路上的精神丰收。

相信自己,终会由软绵未定的灵魂变为最顽强的少年。

以上内容就是虎知道为您提供的5篇《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1000字》,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