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呼兰河传的读后感(优秀7篇)

时间:2023-04-15 08:42:18 | 来源:作文库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虎知道整理的7篇《关于呼兰河传的读后感》,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一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是高尔基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说一个人只要读书就是在进步;也就像阶梯一样,每爬一层,代表离终点又近了一步。所以,我们不仅要读书,还要爱读书。都说人活到老学到老。

呼兰河传作者是萧红,本书的主要内容也都在写萧红小时候的一些事情。主要人物有:萧红、萧红的外祖父、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为什么说主要人物有萧红的外祖父,而没有她的爸爸妈妈和她的外祖母呢?主要就是因为萧红的爸爸妈妈和她的外祖母对萧红非常的坏,一点儿也不关心他,不顾及他的感受;他的外祖父就跟他们不一样了,对萧红格外的好,所以文章中写到萧红的爸爸妈妈和他的外祖父的内容很少,而有一大部分都是写萧红小时候和她的外祖父一些事情。

萧红出生的时候嘱咐都已经60多岁了,萧红三、四岁时,祖父快70了,70岁的祖父非常爱萧红,他们爷俩在后园笑个不停,祖父的后园就是小萧红的天堂,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都是自由的。在萧红的描述中,他的童年是快乐的,也是寂寞的。他从小在后园里长大,萧红和祖父在后园里一起玩,一起干活,萧红和祖父时时刻刻在一起,童年充满快乐。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二

要是放在几年前,十有八九会让我感到无味与困乏。这样的小说没有饱满的感情要抒发,也没有深刻的道理,只是幽幽地记录着身边的人和事,可当下读,借着耳闻目染的故事,也让我对萧红记忆中的事物有了更多的兴致。

萧红的《呼兰河传》是有鲁迅的影子的。鲁迅对所谓的国民劣根性的痛心疾首已经烂熟于心,而萧红的语言则有些稚嫩童真,带着一滚暖意,但一气呵成的读完后,里面透露的批判性也是无处不在的。

我认为萧红的文字里是有风的,这风不像南方婉约精致绣花针似的,这像是北方的风,它粗糙刚烈,凛冽苍凉。她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与技巧,而是不偏不倚,冷漠无意地叙述着身边的一切。

而在这无情无意中,也夹杂着对故乡的思念与多情,那是一种真正能叩击人心灵的感情,那是一种追往,遗憾,释然的关怀。萧红笔下的这群人,就算是麻木或是愚昧,也都带着淳朴敦厚,让人不忍心过分苛责。

在春夏秋冬之中,带走了命运多舛的萧红,却留下了呼兰河畔不朽的萧条的风。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三

看完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我留下了无限的思考。《呼兰河传》主要讲了萧红小时候的故事,这本书的语言并不十分华丽,但朴素的语言、平凡的人和事同样非常动人。

小说中我最喜欢的是祖父和祖父的园子,祖父就像那仅剩的一缕阳光温暖看作者幼小的心灵,在这个园子里,作者就像那园子里的倭瓜、黄瓜、玉米一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成长。在这个园子里作者的世界绝不是那房子里的狭窄世界,而是十分宽广的;在这个园子里作者的笑声不知道有多大,自己都会感到震耳了;在这个园子里,花开了,就像花儿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儿上天了似的;虫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了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想怎样就怎么样。童年永远是最纯、最真、最美好的岁月,即便作者后来有悲凉凄苦的人生,但这些美好的回忆依然温暖着她,支撑着她。

小说最让人心情低落的是小团圆媳妇之死,作者虽然没具体写她挨打的过程,可是那"不分昼夜,一直哭很久?",可见他经受的是怎样的毒打,到后来不哭了,愚昧又迷信的婆家人几次三番地请胡仙跳大绳,闹神闹鬼,周围的旁观者也无动于衷,幸灾乐祸地看着这样一个活蹦乱跳、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就这么被摧残至死。

在那个封建迷信的年代里,旧的迷信思想桎梏和毒害着人们的思想,做出许多荒唐的事情。我们有幸处在美好的新时代,应该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四

在呼兰河这小城里,充满了迷信的影子什么海龙王啊,什么叫魂啊的,跳大神啊。迷信还是迷信,跳了大神,给人去病。看了生日再去嫁,若是生日不好但家里很有钱的男孩是可以嫁得的。生日不好的女孩子即使是家财万贯也取不得。看,旧时代的人就这样男孩子总比女孩子地位高,家里没钱人家根本不把你当人看。

《呼兰河传》里的故事,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苦闷和寂寞也一样,而这一心情投射在《呼兰河传》的暗影中,见之于全书的情调,也见之于思想部分,这是令人惋惜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五

这个假期我读老师指定读物:《呼兰河传》。我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只是觉得作者写的只是生活中的小事。这让我觉得十分无聊。但是后来我用心,去细细品味,我发现整个《呼兰河传》就像是一杯咖啡。虽然一口喝下去,你只尝到了苦涩,但是后味还是一丝丝甜的。

我随着作者的笔锋,走入了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东北一个封建落后的小城——呼兰河。那是作者“萧红”的故乡。它承载了作者童年的记忆。在那里的街道是热闹的,但那儿的人生却是灰色的,甚至整个社会都没有一丝色彩……那里的人们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有些甚至是为了死去而活着。就这样作者用独特的儿童角度写了《呼兰河传》。

那里的“盛举”对“我”来说是新鲜的,但对“我”却是荒唐可笑的,然而那祖祖辈辈代代相传下来的封建习俗却从没有人想过去改变,在封建思想的驱使下,人们做出了很多自以为“积德”的事儿,然而事实却是十分残酷。所以我想可怕的封建迷信、可怕的麻木不仁、可怕的“顺其自然、可怕的不反抗,这都是《呼兰河传》对某同类人的警告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六

萧红,民国时期女作家,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经历。这位女作家笔下的《呼兰河传》,使我感触很深。这是一本书,一本不普通的书,它的韵律似一首歌,跌宕起伏,连绵不绝。开始时,它给人以愉快的感受,但,越来越久,你就会发现它是一首凄婉的歌谣。我们先从萧红的生平说起吧。

她出生在一个地主制的家中,她的父亲是位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化思想,他对萧红冷漠无情,只有祖父疼爱她。她的母亲在她年幼时病故。祖父张维祯是一个很好的老人,她经常和祖父去小园玩。

所以萧红的后期作品《呼兰河传》是以她和祖父的回忆为题材。我记得有这么一段:

我家有个大园子,这园子里蜂子、蝴蝶、蜻蜓样样都有。蝴蝶有黄蝴蝶、白蝴蝶。这些蝴蝶太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嗡嗡地飞,胖圆圆的和一个小球似的,落到一朵花儿上不动了。

瞧,祖父的园子多热闹啊!祖父的园子也是自由的。太阳在园子里特别大。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怎么样就怎么样,要做什么就做什么。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黄瓜就结一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愿意长上天去也没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飞来一只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萧红的这两段话,描写了祖父的园子又大又自由,既有动物,又有植物,是很好的两个章节。

作家,萧红,原名张乃莹。她用自己简短的一生讴歌了现实的残酷与生活的无情与有情。

呼兰河传读后感400字 篇七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推荐一本萧红写的《呼兰河传》。书的第一面是由百姓的朴素生活为开端,眼前好像浮现了一副人们为了生活努力低头干活的场景。也讲述了作者童年的故事,全文以孩童的视角来创作。

作者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她所居住的那条街上的人民因为迷性,变的有些残忍,侧面反应了当时社会的人有多么的愚味,街上的人整天无所事事甚至觉得人的一生只是为了穿衣,睡觉和吃饭。因为迷性,人好像都很疯狂,因为一些人的哄骗,年纪大的老人,心甘情愿的将钱送出去,打着治病的噱头,事实可以说是在“虐待”除了这些令人发指的事还有一些作者的美好回忆。比如在外祖父的小菜园里,和祖父的嘻嘻哈哈,在菜园里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祖父做农活,她也照葫芦画瓢的做了,即使做的并不好,但那又怎么样呢?那一段幸福的时光和外祖父慈祥的脸庞,相信作者不会忘记。

故事的最后,作者长大了,离开的呼兰河。那里的生与死,好与坏,她都记下了,不管是快乐还是悲伤她也都记下了,最后那句“忘却不了,难以忘却”蕴含着作者对那个小城的怀念,也对故乡的人和物表示思念……

上面内容就是虎知道为您整理出来的7篇《关于呼兰河传的读后感》,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