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读后感800字【优秀8篇】

时间:2023-03-06 16:37:22 | 来源:作文库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虎知道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8篇《呐喊读后感800字》,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呐喊读后感 篇一

初中学习了《故乡》《社戏》才买回了这本书,学了《呐喊》自序后决定认真读一遍,可是直到现在才找到了机会,同学们好多都读过不只一遍了。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给我感受最深的要数《孔乙己》与《药》。

孔乙己,一个家境贫困,好吃懒做,无所事事的小人物,明明处在社会的最下层但是却一心向往着贵族人的生活的专职骗子,被打断了腿,最终离开了大家。作者借写孔乙己这一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所产生的头脑僵化,迂腐不堪的习性的人物形象,对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作了揭露和批判。文章中描写众人嘲笑可怜的孔乙己的场面写的也是有滋有味,用众人的哄笑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文章不仅写出了孔乙己一个人痛苦的生活经历,也表现出了社会同仁的不同情,相反的却是取笑,体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无情。

《故乡》中的人们麻木,迷信的形象更是在《药》中被表现的完美无缺。《药》,我认为是这本小说集中最能令读者悲愤,同情的文章。什么“人血馒头”……听来就感到可笑,可是在今日看来可笑的事物在当时却成了可以治不治之症的良药,华老栓他有医不求信“馒头”,千方百计去找人血,拼命积攒铜钱,只想着尽快把人血馒头取到手,好医治儿子的痨病,至于__的是谁?为什么被杀?他不用也根本没有想这些问题,什么“革命”“造反”就更没有关心的必要了。革命者被残害的时候,众人看热闹……都是因为长期在封建重压下生活的结果,他们一代人是这样,但是受残酷的封建制度的影响的国人可不只一代。

鲁迅先生写这些文章是为了让当时的中国人民看了以后,能够清醒过来。鲁迅先生愤怒而又激励着当时中国人,向被深深蒙在鼓里的国人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而此时,中国摆脱了封建社会的影响,正在健康的,正确的朝者美好的未来奋力前进。我们要站起来,继续努力,为我们的美好明天而奋斗!

呐喊读后感700字 篇二

鲁迅先生是我很崇敬得一位作家。他笔下得“三味书屋”、“闰土”、“社戏”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这些文章就像小草一样清新自然。可他得另一本小说集《呐喊》却像声声惊雷,在那个陈腐黑暗得年代唤醒了许多“铁屋子”里得清醒者,让黑暗得旧社会有了反抗得力量与希望。《呐喊》是拯救民族,为革命先驱助威得号角,是让沉睡者觉醒,让勇士们振奋得战鼓!

鲁迅原本是要学医拯救病人得生命得。可在那民不聊生、战火纷飞得年代,手术刀得力量是微不足道得,所以他把手中得刀换成了拯救国人灵魂得“枪”。用他自己得话说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得注意”、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得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开学第一天“第一课堂”里爱心大使李连杰叔叔说我们这一代得任务是继承五千年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把它们发扬光大。让我们祖国不但国富民强而且精神上也要站在世界顶端!

是呀,我们盛唐时期,一走出国门,迎来得都是崇敬羡慕得目光。比如唐僧。外国人一听说是中国来得,都会赞叹道:“您是大唐来得高僧啊!”语气是多么崇拜向往啊!不像前些年我们去日本。导游不敢给我们发队帽,他怕我们大声喧哗,在外国人跟前丢了中国得脸;还老提醒我们在公共场合不要拥挤、插队;男同胞上厕所要“上前一步”……可见我们在老外得眼中素质是多么差啊!是呀,这些年我们得国家越来越繁荣昌盛,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但精神文明没有跟上。这就像一个跛脚巨人,是无法跑到世界前列去得!

今天,我也要学学鲁迅先生当年呐喊得精神,大声呼喊:同学们!让我们继承祖先们深厚优良得文化传统,接过建设精神文明得大旗,努力学习,为发扬祖国文明而奋斗!来吧,小主人们!让我们就从现在开始,人人讲文明,懂礼貌:向老师敬个礼,向同学问声好;帮妈妈扫扫地,帮老人捶捶背……大家都从小事做起,先管好自己再帮帮别人。相信不久得将来,我们中华民族一定会成为物质精神得巨人,迈着强健得脚步走向世界。加油!

呐喊读后感800字 篇三

虽说之前我粗读过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但这次我利用假期这大块的时间再读《呐喊》,对其又有了新认识,同时也得到了新教育。《呐喊》是鲁迅先生1918年到1922年所创作的15篇短篇小说的结集,其中《不周山》一篇后来被收到了《故事新编》里了。鲁迅先生创作小说的意图是描写病态社会下不幸的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作品真实地向广大读者展示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对封建制度及其腐朽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了对民族生存的深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在这15篇中我还是最喜欢《孔乙己》和《故乡》这两篇。《孔乙己》是描述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的悲剧遭遇。主人公孔乙己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由于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除了满口之乎者也之外,什么也不会,一生穷困潦倒,成了人们饭后的谈资,为了生活,时常做些小偷小摸的事情,终于得罪了举人老爷,被打断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默默死去。小说通过对人物性格和遭遇的生动描写,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鞭挞了封建教育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戕杀。小说用轻松风趣的语调,讲述了一个沉重而辛酸的故事,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是新文化中难得的精品。《故乡》是鲁迅先生描写和反映农民现实生活的著名小说,小说以浓郁的抒情笔调,描写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败的图景。闰土小时候天真活泼、聪明勇敢,经过十多年生活磨难,竟然变成了卑躬麻木的木偶人。小说通过对闰土少年时期和成年后生活和精神的变化的描写,揭示了农民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折磨和封建观念的侵蚀下承受的深重灾难和人格的伤害。作者深情地希望他们走出一条新的路,希望他们的后辈有新的生活。

读了鲁迅先生的《呐喊》之后我们了解到在旧中国广大民众的生活是何等的艰难,头脑受封建思想的毒害是何等的深重。鲁迅先生的“呐喊”就好比是声声惊雷,唤醒了沉睡了几千年的旧中国广大受苦受难的民众,使他们觉悟,使他们进步,因此才有了后来的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呐喊读后感800字 篇四

《呐喊》是著名作家鲁迅先生自《狂人日记》后的第二本经典小说集,它是中国的名著。同样也是世界的名著,这本书中有些文章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乡》,《药》,《孔乙己》等等鲁迅先生的名作。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先生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在日本的首都东京留学时,看到和听到当时中国人民的麻木不仁从而使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意识苏醒,医学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因此他弃医从文,从此投身文学的知识宝库中。

鲁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来概括了那时的中国人民,以及对于他们的怜惜和悲伤。

《孔乙己》中那个因为家境贫困好吃懒做,无所事事,社会层次低而又向往社会上流阶级的生活的孔乙己,从孔乙己在澡堂是人们取笑的话题,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为职业,在最后因为偷了有钱人的书后被打折了腿,最后还是默默地离开了人世。

《故乡》中那个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豆腐西施”,还有和剧中主人公从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闰土见到老爷时欢喜而又凄凉的神情,从而体现了当时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势力压迫和打击下的情形,而《药》则更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这一点。文中凶暴残酷的刽子手康大叔,因为小儿子小栓的痨病而拿出所有家档去买了个人血馒头的华老栓,和那些在茶店里议论纷纷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为革命而被处死,最后用自己的血作了人血馒头而牺牲的人,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康大叔的残酷,卑鄙,仗势欺人。华老栓的愚昧,迷信,麻木,茶客们的盲从和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夏瑜的英雄气概但是完全脱离群众的革命是无法成功的。

当然,在《呐喊》这本书中,像这样的文章还有许许多多,鲁迅先生写这些文章是为了让当时的中国人民看了以后,能够清醒过来。鲁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愤怒而又带有鼓励的语气,激励着当时半梦半醒的中国人,用带有指责和批评的语言,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表现了鲁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龙——中国,早日苏醒,重整我中华雄威!

呐喊读后感700字 篇五

如果説余华的小説以前只能是影响我,那么现在已经左右我了,不折不扣。

我是在逾近20岁才看了這本书,我发觉我竟然无法一口气读完它,我只能读读想想停停,以至于忘掉了主角是他还是我。

我终究是没有那样的時运,生活在那个年代,有那样的祖父,父亲和继父,母亲,哥哥和弟弟。生活与他们每个人来説,都未尝不是一种劫难,我曾以为在细雨中呼喊的是个人,最后明白,呐喊的是時代,是生命,是贫穷,是魂灵。

所以我发觉我的生活和我想的事,我所写的东西,未免都太过狭隘了,如果是可以选择,我到希望我的童年也是贫穷、落魄、颠沛流离,其实除此之外,我委实是想不出还有什么不同的,我一样的渴望友情,一样对一切美的事物充满着渴望,对一切丑的、沦落的东西失望透顶、唏嘘不已。然而正是因为贫穷和時代的滑稽,才能真正的让我们直面孤独,是的,就如同那个等待小伙子来爬床的寡妇一样的孤独。至少于我,和他有过同样的孤独,所以每每读到我也有的场景,我只能合上书,默默的回想着,甚至对余华虔诚的战栗着,现实尽是如此,丑陋不已,却毫无消极。

总是有那么样的一些丑陋,是相对于教条而言的。

其实,那并非正的丑陋,只能算作是不伟大而已,自然不必赞扬,但是更无须批判。

现在来看,我知道我是根本无法理解那个時代的,我只能透过已有的感慨,念头,经历,和朦胧的臆断来揣测每个人的意图,我越来越觉得我是能理解父亲的,比如他爬寡妇的床,那般的对待祖父。而数年的教育使得我不能原谅他,或者自己不能让自己原谅他,他即便丑陋滑稽,也终究不是他本身的丑陋。

在细雨中呼喊,有人説是在将童年,但意义却早已超越了童年的范畴,里面的每个人都是主角,我喜欢每个人物,我也向往那样的环境。

也只是想想而已,他们所有人都不肯离去,在细雨中呼喊,内容不一,表情各异,有的在诉説,在抱怨,在咆哮,在啜泣,尽管如此,主角也该是微笑的吧,再多的不幸、贫穷,可是,他确是有着完美的生活。

呐喊读后感700字 篇六

记得小时候曾因一个偶然机会读过《狂人日记》,只是那是见识比现在还要浅薄,只是怀疑小说中描绘的这样一个畸形的世界真的存在吗?

“人吃人“应该是伦理道德所最不能容忍之事,难以想象的是这确有发生,然我不做深究,看官自明。鲁迅先生以第一人称视角带我们进入那时那地的情景,周围一群人都在打着吃你的主意,真想起来不禁寒毛竖起。

”青面獠牙的笑“、”他们的牙齿,吃人的家伙“,甚至狗都成了合谋;”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这样荒诞的语句,却是主人公惊吓之余的真实心理。人人上蹿下跳地寻机会吃人,又忌惮被人吃,又是那种环境下众人皆有的矛盾心理。解开这死结也容易,只要人人改过即可,可如同鲁迅笔下刻画种种劣根性,被传统拖累而积重难返。

反观现实,虽没有这般恐怖,但人人都陷入了一种不信任的危机。我父母一辈还在乡下体验过”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生活,我辈已不知道坦诚相待为何物了,我为我自己而悲哀。

《一件小事》是书中篇幅最少的一篇,题为”小事“,而作者却说它带来的记忆要比那些耳听来的国家大事更刻骨铭心。”小事“的共同特点是感受起来历历在目,而流于文字则似乎不值得一写,我还是推荐去阅读原文,没有鲁迅先生的功底我就不复述了。

我曾看过一个一分钟短片,讲述的是美国人的一个实验。在匹萨店里装成流浪汉问客人要食物而全部遭到拒绝;赠与门外一名真正流浪汉一份披萨,他却愿意同实验者一起分享。这个故事和《一件小事》有着相似点。往往拥有更少的、更深处底层的人,他们却显得更高大,在一个”笑贫不笑娼”的世风背景下,这些高大的背影还能给善良的人们一点坚持下去的勇气。

当全世界都在喊着“世风日下”的时候才是光明的时候,当耳边充斥着像《呐喊》一样的的声音时,那才是黎明前的黑暗,而当人们习惯异象而保持沉默时,那才是真的无所希望。

呐喊读后感700字 篇七

大片大片染红的云彩,是太阳最后耀眼的光芒;被劲风吹得旋飞的落叶,是大树释放的最后的力量;草原上衰老的野狼,在响彻原野的嚎叫中闭上了双眼……呐喊,是生命中的最底音!

忙碌的我们穿梭在教室、食堂,或是已经麻木,或许自己已经彷徨,晚自习回家匆忙的抽出时间去听自己喜欢的音乐,耳机却不在给心灵带来震撼。好想好想,趴在阳台,大声地呐喊,寂静的夜,迷离的星空,忽闪的星光,呼啸的风声,还有爸妈已经睡着,心中酝酿的呐喊渐渐逝去。疲惫的爬进温暖的小窝,关上灯,是静谧的夜,嘴角有一丝微笑,终于,充实的闭上了眼,期待着崭新的明天。

天已渐渐变寒,骑着车子,哈一口气,眼镜便有了雾气。早晨,上班一族很匆忙,车灯照着流动的乳白色的雾气,但看到晨练的老人,伴着舒缓的音乐,静静的闭眼打着太极,硬朗的身子,突然有一阵感动,感动着老人的泰然自若的生活,感动着他们已经沉淀的心境,感动着他们面对岁月的淡定与坦然。

或许大喊有利于健康,每天早晨都会听到一位老爷爷在运河畔边走边喊,那是怎样的呐喊声啊!伴着附近教堂的钟声,尽管那一声声的呐喊没有钟声的雄浑,没有路边店里放的流行音乐有强烈的节奏感,或许在呼啸的寒风中显得微不足道,但那沙哑的声音,依然穿透层层的雾气,震颤着每一个人的心。这是一种顽强的精神,是一个暮年的老人与生命的较量,是夕阳西下时最绚丽的红色,啥呀震颤的生命之音回响在耳旁。默默中感动,给予了我力量。

于是,今天,我一人爬上了附近的石山上,站在最高处,风吹树叶的声音呼啸在耳旁,围巾飘向远方,我深吸一口气,朝向远方,呐喊,尽管强劲的风声湮没了我的呐喊,但我的心已不再孤独,我知道,它已融入了自然。萧索的暮秋,被劲风吹黄吹枯又旋飞的落叶,漫天飞舞,我知道,它们并不孤寂,因为他们生于自然,最终归向自然。

我拾起一片落叶,记住今天的呐喊,不再遗憾!

呐喊读后感800字 篇八

這次出差的带上了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

最早读余华的书是在大学時候了,《许三观賣血记》和《活着》,书中的语言平淡地讲述,如同讲述一件完全与自己无关、距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情,但读完以后,那种无可奈何的悲凉却能让我的内心震撼。

《在细雨中呼喊》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這一段:“现在眼前经常会出现模糊的幻觉,我似乎能够看到時间的流动。時间呈现为透明的灰暗,所有一切都包孕在這隐藏的灰暗之中。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土地上,事实上我们生活在時间里。田野、街道、河流、房屋是我们置身時间之中的伙伴。時间将我们推移向前或者向后,并且改变着我们的模样。

……

他一旦脱离時间便固定下来,我们则在時间的推移下继续前行。孙光明将会看着時间带走了他周围的人和周围的景色。我看到了這样的真实场景:生者将死者埋葬以后,死者便永远躺在那里,而生者继续走动。這真实的场景是時间给予依然浪迹在现实里的人的暗示。”

這一段关于時间和人生的思考,出现于弟弟孙光明死時。

時间裹挟着一切向前流去,人世在变,沧海也能变桑田,唯一不变的,只有時间。也可以説,世事未变,唯一变的,只有時间。

余华在书中這段关于時间和生命的思考,也带给我很多启示,书中对回忆的描写让人叫绝。回忆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説,决然不可能是整个事件的再现,我们只能记得带给自己感受最深刻的部分,比如,某个场景,某种味道、某种心情,通过這些,我们渐渐回忆起事件的全貌。這本书就通过這样一些线索,叙述了主人公对童年的回忆,看起来特别真实。

余华的书有个特点,不对个人感受进行描写,但却能让人回味无穷,悲剧到最后剩下的不再是愤怒、悲伤這些情绪,只有深入骨髓的无奈,对世事的索然无味和麻木。這样的书让我看了比看耽美的虐文难受一百倍,耽美的虐文看了只让我心中一時纠结、难受,但這样的书看过一遍,不管時隔多久,回想起来那种深刻的无奈仍能准确无误地击中我,无法动弹。

那么下一部余华的书《兄弟》,我看我还是等等再看吧……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带来的8篇《呐喊读后感800字》,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虎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