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作文自拟题目

时间:2022-10-08 13:16:09 | 来源:作文库

《红楼梦》读后感作文自拟题目有哪些?《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艺术性的文学巨著,围绕贾宝玉写了一系列感人的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作文自拟题目,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红楼梦》读后感作文自拟题目篇一

《红楼读尽世间情》

在成长的日子里,书是我们的知己和朋友,我爱读书,让我感触良多并印象颇深的一本书名叫《红楼梦》。

第一次拿起装帧精美的《红楼梦》,只觉得这是一本关于儿女情长的书。可看完后,心情却像一叶小舟,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漂泊不定。细细地回想着每一个情节,每一处细节都令人沉醉其中,每当读到非常悲伤的地方时,我的眼泪就会往下滚滚滴落。

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章节是林黛玉销亡的情节。她至死才懂得一个显赫世家的人情世故。恰好她香销玉殒之日是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之时,这是多么巨大的悲伤啊!宝黛之间的爱情竞是以悲剧收场。这也说明在封建社会里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有可能被毁坏掉,或者是很难被成全的。

《红楼梦》里有四个权势滔天的家族:贾、王、史、薛。看着光鲜亮丽的外表下,早已腐败不堪了,多少子孙利用权势草菅人命,做尽坏事。如此天怒人怨,怎能不败落呢?

可悲:四大家族中能用之才,确实寥寥无几。就拿宁、荣二府来说,贾氏的子孙们不是仗着祖宗拼下来的板势作威作福,就是沉迷在纸醉金迷中不思进取。可叹:当初住在大观园里的女孩们的结局都是悲惨的。林黛玉泪尽而亡;薛宝钗独守空房;迎春受虐致死;探春远嫁,惜春遁入空门。大观园依旧是美的,可住在里面的人却早已物是人非。

我有时也不懂,秦可卿明明已经托梦给了王熙凤,她也答应了,但为什么不照做呢?可能是安逸的生活过惯了或许根本不相信贾府会走向落败吧。到底是什么让当初辉煌的四大家族衰败的呢?是人性的贪婪?还是制度的腐败呢?

关上书,我早已不将《红楼梦》当做普通读物了,它浓缩了一个既虚幻又真实的世界,将读者带入这个世界,见证了一个家族的兴亡盛衰,见证了封建社会的残酷。“说到心酸处,荒唐愈可悲。”

《红楼梦》读后感作文自拟题目篇二

《红楼之美》

红楼一梦,湮没于俗尘,让人缱绻难舍。

读红楼,像品一杯香茗,在慢慢啜饮中,荡涤心灵一隅的尘埃,而神清气爽,唇齿留香;读红楼,又像进行一场心灵的旅行,在缓缓游览中,迈开文学鉴赏的步履,受益匪浅。《红楼梦》一书,荟萃了人文自然的精华灵韵,沉淀了古典文学的深厚底蕴,字里行间中,美无处不在。

红楼之美,在于情节的跌宕起伏。当我们在歆羡宝黛纯真美好的爱情时,一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却注定这是一段凄美的木石情缘;当我们在向往大观园锦衣玉食的生活时,始料未及的却是贾氏家族在奢侈生活中迎来了毁灭性的冲击;当我们赞服于八面玲珑的王熙凤时,一句“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却让她“红绡香断”……

红楼之美,在于人物的栩栩如生。金陵十二钗中,自称“槛外人”的高洁妙玉和擅于作画的率性惜春;再如地位较低的大丫环中,善良聪慧的平儿和勤劳细心的花袭人.......可我最喜欢的人物,却是结局悲惨的晴雯。晴雯作为贾府最具叛逆性格的丫环,正是作者反对封建势力的精神寄托。她长得美丽灵巧,但说话做事直率豪爽而有些泼辣蛮横,因而注定了她悲惨的结局。可是晴雯在病中拼了命的补好孔雀金裘大衣,在临终前更是铰下自己几寸长的指甲交于宝玉,种种无不体现她执着、自尊的性格,因而让我心生敬意,让我们读者感受到在封建社会下低层劳动人民不屈抗争的心。

红楼之美,亦在于结构的完整严谨。例如前几十回写道蒋玉菡与贾宝玉初时之际,俩人互赠罗帕和汗巾,不料贾宝玉为安抚袭人又转赠罗帕与之。而在后几十回则与前文遥相呼应,袭人与蒋玉菡成婚之日正是凭此信物才消除隔阂,袭、菡之姻缘则由此联结,使得文章前后照应,浑然一体。

红楼之美,还在于园林布局的匠心独运。如描绘大观园时写道:“转过山坡,穿花度柳,过荼蘼架,入木香棚,越牡丹亭,度芍药圃,出芭蕉坞,盘旋曲折。”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力把大观园描绘成人间仙境、世外桃源,大观园之景致堪甚至成为了当代园林设计的光辉典范。

红楼之美,更在于其对史学文化的杰出贡献。曹雪芹以荣、宁二府的兴衰为发展线索,通过写宝黛的曲折爱情故事,以及元妃病逝前后贾府的不同风貌,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表达了对当时封建制度的不满与家长制作风的厌恶,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红楼之美,是粉黛间一颦一蹙之美;

红楼之美,亦是镏金碧瓦间流光溢彩之美;

红楼之美,更是俏男俊女间人情世故之美;

……

红楼之美,皆于梦中。

《红楼梦》读后感作文自拟题目篇三

《人间百态》

快乐的日子总是像从指尖渡过的细沙,在不经意间悄然滑落。那些往日的忧愁和误用伤,在似水流年的荡涤下,随波轻轻地逝去,而留下的欢乐和笑靥,就在黛玉记忆深处,历久弥新……

母亲早年病逝,疼爱外孙女的贾母特派船来接黛玉。到外祖母家去寄居,初识宝玉,见了黛玉病如西施胜三分。两弯笼烟眉,一双含情目,闲静时如娇花映水,行动时似弱柳扶风,竟有似曾相识。黛玉后在潇湘馆定居下来,在秋爽斋探春与众姐妹商量办诗社,就此取名为“海棠诗社”处处佳作,正如风流别致的“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含蓄深厚的“珍重芳姿尽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从此大观园的生活中增加了一些情趣。在宝玉丢玉后,黛玉听宝玉要娶宝钗,一口血直喷了出来,鼻子里呼出最后一口气,一缕香魂飘向“奈何桥”去了。

在《红楼梦》中,不得不佩服的就是刘姥姥,一个懂圆滑世故的能人。见得日子过得艰苦,为了一家子的口活,带着外孙子板儿进城叙叙旧情,希望得到些救济。刚进稻香村,被凤姐插的满头的花儿,引得众人笑得前仰后合。凤姐又拣来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来,大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知老母猪不抬头。”说完鼓着腮帮子不吭声了。就是这样一位站在大观园舞台上的喜剧演员,以自身娱乐大家,在凤姐病死的时候,依嘱托不遗余力,千方百计救出巧姐。真是一个朴实纯善的村妪!

最复杂的人物还是要数薛宝钗,为了薛家的富贵安乐,作为一个寄居客人,圆滑通透!从王夫人,王瑞夫人说宝钗是个“怪人”,其实她有自己的喜好、坚持,就是这样一个行为豁达,特别会为人处事的女子!

书中描写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族的衰亡,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规律。鲁迅先生曾说:“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之脊梁。”封建王朝缺乏人权,生产力低下,交通工具落后,必然瓦解。

作者曹雪芹用精致的文笔,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犹如生活中真实人物,从而表现令人震撼的人物事件。艺术感染力强,发人深思!

生活的海洋不会平静如镜,时而浪花飞溅。只有好心情,才会有好风景!我要用知识的浪花去推动思考的风帆,用智慧的火星点燃思想的火花,用浪漫的激情去创造美好的未来。做一名真真挚挚的追“梦”人!

《红楼梦》读后感作文自拟题目篇四

《逝去,是一种永恒》

人们大都是喜欢圆满的,所以那些缠绵悱恻的故事要给彼此深爱的两人一个长相厮守的美好,给每个邂逅一段绮丽的后续,给每一个默默守护着爱情的痴心人遇到一个同样深情的爱人的机会。殊不知,这世界本就是残缺的,哪里有那么多的圆满结局呢?许多时候,你看到的开始有多么美好旖旎。它的结尾就有多么凄凉荒芜。我一直觉得这样的不圆满才是最好的结局。因为逝去,所以成了永恒,记忆中存留的,都是美好。

《红楼梦》中有太多的无奈,太多的离散,读过后心中总是泛着难以言说的疼痛感。这就是悲剧的力量,越是美丽的事物,毁灭时越有动人心魄的力量。书中最让我心疼和遗憾的是“两个玉儿”的有缘无分。明明是天造地设的木石之盟,最终却一个芳魂归天,一个遁入空门。

从前总觉得黛玉和宝玉应该像童话故事中的公主和王子一样,永远幸福地生活下去,毕竟黛玉死前的凄凉以及那句未完的“宝玉,宝玉,你好……”实在是太令人心酸。但现在我觉得“两个玉儿”如此这般的结局实在是再好不过了。贾宝玉和薛宝钗的结合也是极为自然的事情。先撇去宝玉宝钗的“金玉良缘”及门当户对不谈,林黛玉的前世是一株生长在三生石畔的绛珠草,彼时正是神瑛侍者的贾宝玉常以甘露为其灌溉。神瑛侍者下凡时,绛珠草修成的女体便在警幻仙子案前说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凡为人,我也跟着下凡去,把我一生的眼泪还给他,也算偿还得过他了。”所以说,从一开始,便注定了黛玉和宝玉之间是一场悲剧。

且换个角度来看,黛玉的性格并不适合做贾宝玉的妻子。从小寄人篱下的生活与她那多愁多病的身造就了她敏感、多疑的性格,时不时还会耍耍小脾气,即便才情过人,又有着倾国倾城的貌,但到底少了点宝钗的温婉大气、通达世事、她更适合恋人的角色,作为恋人,她时不时的小脾气可以看做是爱情中的调味剂,男人或许还会享受女友不时的小别扭。可夫妻是要朝夕相对的两个人,当最初的热烈渐渐蹉跎于岁月,两人之间的一点小矛盾也可能被扩大化,贾宝玉纵然再爱林黛玉可面对她不时的小心眼终究也是会厌倦的吧。更何况贾宝玉是孩子一样的性格,相较于“林妹妹”,“宝姐姐”才会更加包容他。所以说,林妹妹早早的逝去正是美好的结局。因为逝去,所以黛玉的美成为了永恒,所以她成了贾宝玉心头一颗永远去不掉、一拂即痛的朱砂痣。得不到的从来矜贵。

所以,留住烟花初放时的绚丽就好,这样才耐得住后来的寂寞收场。

《红楼梦》读后感作文自拟题目篇五

《父母之爱,则计之而深远》

在红楼梦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贾府子孙的教育之别。俗话说:父母之爱,则计之而深远。因为每个人都是鲜明地生活个体,思维习惯方法都大相径庭。其中令我最深刻的就是刘姥姥救巧姐和黛玉戏笑王夫人。

刘姥姥本是农村妇女,原是与贾府这样的高门显赫大家族是没有关系的,但在故事的结尾,本书十二金钗中最后一个金钗“巧姐”却是被刘姥姥所救。刘姥姥她变卖土地,辛苦劳作,终于赎出巧姐,算是全书中的一个善点了。

而巧姐能有今日,也是那日她母亲凤姐种下的结果。

作为家底并不殷实,生活已经贫苦到吃了上顿没下端的乡下庄稼人,刘姥姥带着孩子讨些儿饭来。她与板儿来到大观园,为的是讨主人开心要点钱。此时,刘姥姥的能说会道展现的淋漓尽致,这不仅体现在各路主子的极力奉承,还体现在她卖力的表演中。再读经典的宴席之戏,刘姥姥高声道:“老刘,老刘,食大如牛,吃个母猪不抬头!”脱口而出的乡间俚语,是如此粗略,竟逗得众人先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各各哈哈大笑。众人的反应被作者写的活灵活现,生动自然。读到这儿,我也不由得哈哈大笑。

可她真的是乐呵呵而无芥蒂吗?自然不是一切都是为了生活罢了。如果不是天灾人祸和繁重税务使得生活难以为继,她又怎么可能成为刘姥姥呢?

而且,她的低头也有贵人相助。是谁呢?是接济她二十两大银,提点她逗人取笑的凤姐。

就是这样圆滑而精明的女人种下的“善果”,为她女儿觅得徒婿,安稳度过余生。刘姥姥初次登门拜访见面,不好空手去,便拿了一筐自家中的麦子,而凤姐看到了,非但没有瞧不起,反倒说了一套漂亮话,让祖孙俩放松下来,吃了一次好饭。作者对两人对话的神态动作描写惟妙惟肖,将刘姥姥的朴实,憨,搞笑,紧张写得生动形象,用微妙的语言描写体现两人的所及差异。“刘姥姥堆着笑”,“附着话”等字写得隐晦又现实,或许她根本不愿经历这样的人情世故,或许她也难为情,怕麻烦别人,可又能如何呢?作者的这一番描写与塑造,风趣又心酸。

贾府落魄之后,巧姐被送到妓院接客。刘姥姥拿着为数不多的金银去向老板讨价还价,哪知还要另被加价。于是,刘姥姥回去变卖土地赎救了巧姐。巧姐的名字是刘姥姥取的,人也是她救的。

佛说:“过去,现在,将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因果报应,皆是人们自己决定的。”凤姐的善果将来也的确在她女儿身上开花。

黛玉本是贾府的表小姐,因母亲离世,才来到祖母家里。寄人篱下的林妹妹,虽有着长辈的宠爱,却因着是外来客没有基础,难免被人欺负。

从前凤姐姐组织家里的女眷看戏,史湘云指着某个戏班子说像林姐姐,虽各各心怀鬼胎,却不好打破局面,竟无一人圆回话面。林黛玉气愤不已,便先行离开了。在封建礼教的社会,女子的贞节和名声是多么的重要,史湘云是缺少情商还是贵族小姐的气度与见识呢?

元妃省亲给每位妹妹送戴花。众妹妹都带上了,只剩了二朵送林黛玉,林黛玉问道:“是单给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妈妈回答道:“都有了,这两朵是姑娘的了”便将两朵戴花扔回盒子里。有些人竟觉得这是无理取闹,强词夺理,小气。可我恰有不同的观点。正同为我们从第三者的方向看待问题,可宫里娘娘,再怎么分,也不会分到最后一个。更何说,林家算是官流人家,有官府爵位,怎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林家对林妹妹的学识,修养,才干和心胸都有所培养。很多人觉得林妹妹矫情,不大方,不懂人情世故。若是真的如此,书中处处描写她的举止大方的例子又是从何而来呢?

父母之爱则计之而深远。不管是凤姐还是林父,他们都是用一种自己的爱来保护子女。

《红楼梦》读后感作文自拟题目篇六

《梦断红楼,泪无休》

一曲红楼奏起,轻快热闹,在声声锣鼓的铺垫下,那些痴情公子、多情小姐粉墨登场……

茫茫红尘中,那一座城,那一阙府,那一处园,那温柔富贵乡格外显眼。

在这繁华深处,曲径幽处,有两颗不受荣华玷污、逃出世俗的心——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因为缘分,因为注定,这两颗毫无瑕疵的心相互碰撞,也许是爱的太深,中途偶尔会划几道深深的伤口,因为不懂,所以伤悲。

但此时的那曲红楼是最悠扬的、最动人的,只是别忘记享受,别忘记微笑,因为……

那林妹妹,那“娴静似娇花照水”的林妹妹,也许她只是一朵清高孤傲、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可又“心较比干多一窍”,大概这些自卑、多心是她注定是悲剧的命运所赐。既然是悲剧,那她的人生是少不了泪水的。她的眼泪早已是不值钱的,宝玉说“女人是水做的”,而把她全身浸湿的是那苦涩的泪。她会与宝玉共穿九连环、共读《西厢记》,在人家眼中,她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林家大小姐,可有谁知道她心中的苦楚:幼年丧母,体弱多病,寄人篱下……种种委屈、困难一股脑的全抛向这个貌似仙女、年龄尚小的颦儿。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她在潺潺的小溪边葬花,是不是觉得自己就像那花瓣?在空中飘荡,无依无靠,只好让它们有个定所——埋在土下,或是“随花飞到天尽头”,只是“何处有香丘”?她也只能独把着花锄,靠近溪边,偷偷地洒泪,只愿这缓缓的流水将自己的眼泪带走,带走自己的思念与苦楚,一去不复返……

太多的泪,献给了宝玉,流进了心田——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那一天,整个荣国府都被那刺眼的红绸装饰的热闹喜庆,每个人脸上都开着透心的微笑,当然,包括宝玉,他已经疯癫,可怜的他,对颦儿一往情深的他不知道真相,不知道自己将要与宝姐姐成亲。只有一块小小的地方,最不起眼的地方,那个都已被人遗忘的地方——潇湘馆,还有那个潇湘妃子冷似冰雪,没有了任何温度,只是还剩那滚烫的泪划下脸颊,凝成了永久的泪痕,它在撕心裂肺的吼叫:“他成亲了,可新娘不是我,宝玉,我以为你就算负天下人定不负我,宝玉,我的宝哥哥,你好……”那句未说完的话,永远飘荡在空中,成了说不完的话。“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在锣鼓声中,这世界如释重负,因为它抛弃了一个多情的,有流不完的眼泪的苦命姑娘。

那曲红楼,跌宕起伏,高潮过后,是死一般的沉寂……

曾经繁荣的、羡煞旁人的那座城、那阙府、那处园已成为废墟,只是为了一个人,这曲红楼守候着一座空城、伤城。

梦随云散,真是荒唐愈可悲。

红楼曲终,梦断,人散,只剩这苦涩的眼泪独自吟诵着那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红楼梦》读后感作文自拟题目篇七

《读不尽的红楼》

纵观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不难采集许多璀璨的明珠,其中一部《红楼梦》人人推崇,堪称绝唱。“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曲红楼蕴含人间悲欢情愁,使多少人留下了惋惜之泪。

从小就听说过的瑰宝,但并不像现代小说受中学生追捧,因为它没有现在的小说直白反转,它节奏慢,夹杂古话难懂,比起它,更喜欢看现代小说也在情理之中,但它又不得不说是一本奇书,可以让你笑,让你哭,让你回味人间百态,苦辣酸甜,各种滋味尽在其中。冰心先生也曾说,少时不喜读红楼,只觉枯燥乏味,到中年再读,已泪流满面。现在想来书中的一些人情世故是需要时间的沉淀才能读懂的。

世间的种种再好,不过终究是一梦。诚然,那日林妹妹进了贾府。先是看见外厅处的陈设富丽堂皇,什么都是新的,那种场景很像是我们对富贵大家族的想象。但是到了后堂,却发觉使用的东西都是半旧的。了解“红楼”后,我竟然觉得这一切都好美,但是曹雪芹却接了一个“梦”字。生活的本质不过如此,那么我们既然知道了终究是梦,是不是就要放弃生活,去赴死呢?不是,《红楼梦》更加深刻的向我们讲述了,并且提供了,在面对这些终将消失的美好的东西时,我们应该怎么办的绝佳方案。《红楼梦》中,每一个人物的生死就是一套方案的践行。

出身只能决定你的起点,不能决定你的终点,决定自身命运的,只有你自己。《红楼梦》中人们说探春是“老鸹窠里飞出的金凤凰”,她的生母赵姨娘身份低贱,品德败坏,但她却出落得俊眼修眉,气度不凡。照理说,一个庶出小姐,应该像迎春那样唯唯诺诺,但探春却懂得追求上进,择善而友,培养了过人的见识和能力,成为贾府众小姐中最耀眼的一位。在当代有些人经常埋怨父母无能,没给自己创造更好的条件。但是,父母能力有限,不是我们破罐子破摔的理由。

只有一片真心最可贵。世上不缺美女,也不缺才女,缺的是黛玉这样“真”的女子。她待人真诚,用情至深,一旦认定对方是知己,便不惜掏心掏肺。有人说黛玉刻薄小气,不懂世故。但黛玉初进贾府时,面对一大帮不认识的亲戚,居然能做到言行妥帖,绝不失礼,足以说明她是懂世故的,只是不屑用罢了。做人最难的不是精通世故,而是知世故而不世故。黛玉正是以真性情示人,用真心爱人,才到了宝玉至死不渝的真爱。一开始,我们总是迷恋于别人的外貌、才华、财富,但当繁华落尽,你会发现,只有一片真心最可贵。

生活再难,也要乐观。湘云自幼父母双亡,又赶上家族败落,她虽名为大小姐,实际却要跟丫头们一起干活,生活过得并不如意。但她每次出场,总是笑脸盈盈,走到哪,就把欢笑带到哪,上至贾母,下至丫头,无人不喜欢她。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不为人知的辛酸,与其哭哭啼啼,惹人生厌,不如笑着面对,过好每一天。爱笑的人,运气总不会差。

我了解到曹雪芹用一生的精力去铸成这部伟大的著作,他洞察世事,将一个时代的爱恨情仇伴随着深邃的红楼,映出世间百态,他看透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与扭曲,成为史上第一个把女子当成“人”来书写的作家,曹老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天真烂漫,活林活现,有血有肉的少女,却又将她们的美随这悲惨的命运毁灭给人看,他的一生又何不是如黛玉,宝玉凄美无果的爱情一样。

都说是读不尽的红楼梦,董卿说过:往浅了读,这是一个院子里的儿女情长;往大了读,这是一个朝代的盛衰兴亡。所以无论什么时候,读起红楼梦,每每掩卷,心里总会想真有味道。

梦回红楼,红楼一梦。牡丹免不了凋零的命运,但其绝世芳华却成了永不抹去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