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姿态读后感1000字5篇

时间:2022-09-28 14:26:10 | 来源:作文库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如果是走马观花地读,囫囵吞枣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育的姿态读后感1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1000字篇1

11月叙事者的读书活动让我有幸认识了于漪老师。透过阅读于漪老师《教育的姿态》一书,我了解了于漪老师对中国教育个性是语文教育多年的思考。因为好奇我上网搜了一下于漪老师的简介。1927年出生的她1978年就被评为特级教师,但却一向扎根于基础教育的最前沿。已是耄耋之年却一向与时俱进。用她对教育事业的深沉热爱引领我们去追寻教育的大爱。

是的,没有爱的教育是残缺和没有生命力的。但于漪老师对教育的思考却没有仅仅停留在爱上。读《教育的姿态》你能感受到于漪老师永远做时代弄潮儿的与时俱进精神。于漪老师对“新课标”的解读和认知,绝不亚于任何一位年轻教师。

新课改的理念无疑是重新解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于漪老师却早已跳出这个范畴,思考课堂的情趣、课堂的智能、课堂的思想性。也就是说于漪老师认为教育不应仅限于对知识点的传授,还要做到以文载道。教育不能仅限于孩子学会字词句,还要将“育人”放在首位。也就是说课堂教学务必也必然有着德育的功能和导向。

读《教育的姿态》你能感受到于漪老师“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朴实追求。时至今日。于漪老师依然重视教法学法的研究。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使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于漪教师强调教育务必“目中有人”,要研究当代学生的新状况、新特点,提出教学就须在“得”字上下功夫,学生学有所得,才能对学习产生情感和趣味。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确实发觉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除了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还要切实研究学生的心理。任何教育都不是空中楼阁,都应在学生切实的基础之上进行。此刻很多教师对于教育事业、对于教育工作、对于学生,都在一向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去调整和改善,缓慢且谬误百出。但许多老师除了抱怨学生、抱怨家长却从不从自身找原因。

但教育真的是有自身的科学基础。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有其自身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若想做到“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只能从整体上研究教育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

教育需要激情,但仅有激情却远远不够。于漪老师已是耄耋之年还能做到与时俱进,你我还有什么借口和理由?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1000字篇2

读着自己敬佩的于漪老师的这本《教育的姿态》,感觉每翻一页就能打开我的思绪,让我触动颇深,好似有千言万语去诉说,然而写下来又觉得很难把思绪串到一起。那我就简单的谈谈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教育者应有赤子之心。

书中提到“人的高大与卑微,大概不以身高计,不以学历计,不以名声计,也不以职位高低或荣誉多少来考量,而是看脊梁骨是否挺得直,精神上是否晶莹透亮,是否有仁爱之心,是否有舍我其谁的勇气与毅力。”教育者无疑是高大的一类人,教育者是教育大厦的建设者,默默地耕耘着,奉献着精力与智慧。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每一位教师身上都有不少教育故事,生动、鲜活、动人,有些真是既扣人心弦,又给人以深深的启迪。教师职业形象是高大的,所以形象起点是高大的,也是备受关注的。

尤其是如今这个科技发达,信息公开的时代,教师的形象备受世人关注,人无完人,所以教育领域的确也是存在乱象的。教师的社会地位确实是比较难受的,教师曝光在公众下,为人师表就显得尤其重要了。从事教育的人当然不可能都是完美的,但还是可以做到内心的坚守,应有一颗赤子之心,在为人为事上,可以有点思想准备,有所为,有所不为,牢牢守住教育的底线,坚守培养儿童、青少年成长与承认的神圣使命,坚守教育者不媚俗、不向权钱卑躬屈膝的尊严。

上文说道教育者应有赤子之心。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教育工作者社会地位的不受重视,然教育这件事本是简单的事,在现在开来,教育者们却把简单的事复杂了。换句话说就是教育目的不单纯了,当然这也是社会变迁过程中,各方面因素带来的变化,所以我并不认为是教育者们的错。就像书中提到的“教育领域也会有乱象,令人揪心,有些做法看似新颖,却剥夺了孩子自由成长的权利,乃至扼杀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望。美好想法、创造意识和勇敢精神,令人不得不产生推心的忧思与疼痛。

现如今普遍有幼儿园超前进行学科知识教育,小学一年级提高入学门槛,实施超前教育,也行是出于好心,出于纯洁之心,想让学生“不输在起跑线上”。我个人认为这样是不对的,打着育英才的大旗,去剥夺小朋友的童年,若干年后,小朋友是成才了,但是他人生中缺失的童年是无法弥补的。我觉得教育不是以育人成才为最主要目的的,在我看来,教育的目的是带孩子认知世界,享受人生。教育应是让孩子感到快乐的,就像写书法,黑和白的布局应是恰到好处的,教育也是如此,应该恰到好处,一味的压榨孩子的潜力并不一定是对的,事物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欲速则不达,为了出成绩,对孩子要求的太多,反而会适得其反,造成学生不喜欢、没兴趣、不肯学、哭闹。教育者应有赤子之心,不受成绩等外在影响,成一时之事,而却忘了以生为本。把教育办的简单点,办学生喜欢的教育。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杨校长在内很多教育人都说过小学教师是很苦涩的。学生未来的成长亮点,都是在初中,高中阶段。我想了想虽然内心会有点失落,但是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我不需要太在意学生的成绩,指标,可以单纯的教育,可以坚守内心的赤诚,上孩子喜欢的课堂,让彼此感到教育的幸福和欢乐。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1000字篇3

姿态不等同于姿势,它还包含态度、气度。在《新华字典》中,“姿态”一词的意思是形态、样子。那么“教育的姿态”,是否可以理解为教育所应有的样子?而“所应有”就是一种应然,它基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现实生活中教育所呈现的样子,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关注、去改变。

不过,于漪先生的《教育的姿态》,则可以理解为是教育者应有的姿态。在于漪老师看来,教育应有自己的样子,中国教育应有中国自己的样子。正因为如此,于漪老师在《教育的姿态》一书中多次强调“中国人一定要说中国话”、“要建立自己的教育话语权”等。然而,教育应有怎样的姿态,于漪老师并未进行专门的论述,而是将一篇篇令人深思的文章呈现在读者的面前,由读者在阅读中体悟、在阅读中成长。

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敬畏的。于漪认为,教师是“以人为本”的工作,是要以自己的人格来引导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在这里,人格完美、情操高尚、科学文化素养扎实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仅此3点,如果不存敬畏之心,我们便很难做到。

更重要的是,于漪先生提出了“敬畏每位学生的生命,遵循他们的成长规律施以切合身心发展的教育”这一教育的核心命题。她认为,一个人知识的缺陷,可以用道德弥补,而道德缺陷是无法用知识来弥补的。因此,育人先育心,育心要知心,知心要敬畏。只有“敬畏学生的生命”,才能真正在学生心灵深处滴灌生命之魂——德行。

好一个“滴灌”啊!它不是生硬灌输,也不是空洞说教,更不是机械操练。它是走进文本世界,走进学生世界,用学科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他们心灵的共鸣,用文化的甘露和智慧的'琼浆,促进学生德行和智性生命的成长。简洁地说,只有注重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方能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每位学生的生命都是珍贵的,应当受到尊重与呵护是所有教师与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对他们的生命,对他们发展成长的规律,应胸怀敬畏,认真研究,精准地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势利导进行教育,才能真正托起明天的太阳。”内心深处知晓孩子的成长有自身的规律,教师才能真正地去尊重孩子的成长,而不会“拔苗助长”。然而,现实生活中,有多少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而乐此不疲地“帮助”学生‘长分’呢?提高学生的分数本身并没有错,关键要看我们教师的引领方式,我们是否在提高学生的分数的同时,忽略了学生的健康?是否抹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否让孩子对学校、对教室充满了畏惧之心?如果是这样,我们不但没有帮助学生成长,而且是扼杀了孩子的成长。教师唯有掌握学生的成长规律,对学生的生命心存敬畏,才会真正地去走近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摸清学生的问题所在,“对症下药”,唤醒学生的生命自觉。一个鸡蛋,从外面打破,成为了破鸡蛋;而从内部打破,则是一条鲜活的生命。摸清学生的成长规律,唤醒学生的生命自觉是我们每个教师的义务与责任。

于漪先生有一句名言:“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在做教师的道路上,她永远保持着行走的姿态。

教育应有怎样的姿态?静静地品读《教育的姿态》,我们不仅能感知教育者敬畏、建构、行走这三种姿态的魅力,也能在著作编排者的细节之中体味教师的情怀。该书6个专辑的题图分别是松、竹、梅和桃、李的果实,它实则是以另一种形式向我们昭示:松、竹、梅是教师的品格;“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教师的成就。

走近于漪,细读《教育的姿态》,感受着八十多岁老人的博大的教育情怀,我们也多少感悟到教育应有教育的姿态,而要使教育具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姿态,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要做出自己的姿态。我们的教育人生当更加精彩!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1000字篇4

她已是80岁的耄耋白叟,有着60年的教育生计。至今,她仍然活泼在语文教育变革的第一线,据守“在讲台上用生命歌唱”。她深爱着学生,痴迷着语文教育。“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她用这样的言语不断地鞭笞着自己,也勉励着更多的青年教师。生而为人,她是师之模范——于漪。

关于我,立志要做一名语文教师的师范生来说,最早触摸于漪先生,是在校园的图书馆里。“教文育人”“文道统一”于漪先生的阅历让我知道所谓“上辈子杀过猪,这辈子教语文”不过是一句戏言,做语文教师也能够如此的崇高与巨大。

走上语文教育作业的`岗位不过短短几年的韶光,初为人师的繁忙、挫折与无法,让我一时忘却了这位当年坚决我从教抱负的领路人。这个月再次捧起先生的《教育的姿势》,细细读来难免慨叹,时过境迁,对先生思维的领会不觉也有了改变,仅有不变的,却是那为人师者,先生那傲岸的模范之态。

在当今年代下,教育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教育几十年来的开展“成果巨大”却也“乱象丛生”。先生以一身之力,振臂高呼。她于苍茫中指点迷津,于喧嚣中展示浩然正气,于乱象中坚决教育之魂。她几十年来亲历我国教育的第一线,她耸峙于层层变革之外,直指社会价值观的功力取向、群众媒体的文娱宣扬,她对“选秀”竞赛的主办者、各种媒体发出了拷问:除了赚取金钱,这些竞赛还赚取了青少年的时刻和芳华,赚走了他们的对错判别,让他们执着于“一夜成名”的梦想,他们赚走了学生的未来,心何故安?不仅如此,先生还直指校园办学的“泛技能化”问题、校外教育问题、教育言语权问题等等,锥心的忧思,诚挚的希望,先生满怀热心的“构建校园的价值取向”,为校园教育清晰价值定位——培养有我国心得现代文明人,先生承教育不能接受之重。

先生的模范之姿更表现在她站在人道的高度和文明的高度去关爱每一个学生。“要从心底里敬畏孩子的生命”,僵硬的灌注走不进孩子的心里,空泛的说教起不到治本之效,机械的练习也绝不是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孩子心灵的发育和生长“由情而理,由直觉反应而实质探求,由初级而高档”,作为语文教师要让文字具有情感的温度,让观念具有直指人心的力气,让阅览成为暖心之旅,唯此,才干引发学生的共识,走进他们的心灵,滴灌学生的德行与智性生命生长。

做有“精气神”的教师,“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掩卷而憩,先生之姿犹在,就让我循着模范脚步,更坚实地迈向教师之路。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1000字篇5

当我翻看教育家、国家首批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教育的姿态》时,我就心喜不已,对她有相见恨晚之意,仿佛遇见了知己似的。两天内一口气把它读完了,有感而发处就加批注和自己的感触,当杨晖老师说要做读书交流和分享时,我是主动请缨的,觉得吐一下心中的真言,才觉得对得起这本书,有利于理解和体验她的教育思想。

于漪老师的《教育的姿态》共分6部分,77篇文章,包括每一部分后一篇编者手记。这6部分分别为“椎心的忧思,竭诚的期盼”、“让生命之花绽放”、“寻找教师之根”、“一辈子学做教师”、“人,活在价值体系中”、以及“记忆与情缘”。品味《教育的姿态》,我悟到了她美在高度,美在温度,美在厚度,还有她在行走在教育路上的姿态之美。

首先,《教育的姿态》之美———美在高度。于漪老师的《教育的姿态》的高度在于她认为:唯有把个人的前途与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自己才会变得聪明,才会在较高的地方思考问题,而且心中总是有一团火,就会有旺盛的经久不衰的内驱力。她能一生苦中作乐,因为她一直相信学生的成长就是她的成就,别人的需要就是她的价值,在这个高度的姿态下,她认定的读书目的是明理,明做人之理,明报效国家之理。因此,她就为学校教育明确了这样的价值所在———培养的是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在纷繁复杂的现象和躁动多欲的现实面前,她能保持足够的清醒,坚守正确的价值取向。正因为这个高度,使她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有了推心的忧虑,也就有了竭诚的期盼。

读着读着,我感叹她的浓浓的爱国之请,我明白于老师忧思的是教育的现状,因为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她担心“大片”文化、“薯片”文化、“芯片”文化等三片文化给孩子带来的深重影响,于老师期盼的是祖国的未来,因而她大声疾呼教育一定要培养出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再难也要把中华文化的血脉传递到下一代的心中,这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大事。我想爱国,不仅仅要体现在口头上,更要体现在行动上。把优秀中华文化传承下去,悉心培养祖国花朵,让他们散发出一种正气、朝气、勇敢、自信的精神,让他们成为会尊重人有担当求知欲旺盛的未来中国的合格接班人,为此我们努力着……

其次,《教育的姿态》之美———美在温度。于老师是一个慈爱的人,她主张“仁而爱人”,这种博爱让人温情满满,更让她的学生感动并受益终身。我有理由相信,于老师的学生一定是“仁爱”的人,因为她的学生具有“人”的样子,有人心、有人性、有情有义,能把握做人的底线。这种“人”的性格锤炼于教育家于漪老师的潜移默化中,她与学生真诚相处,呵护他们,将心比心,遇到问题换位思考,要求学生做到的她自己一定先做到。她的温度融化了孩子的心,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如果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像于老师一样拥有人文色彩生命情怀及敬业精神,不仅“胸中有书”,而且“目中有人”,走近文本世界,走进学生世界,用自己学科素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师生心灵的共鸣,用文化的甘露和智慧的琼浆滴灌学生德行与智性生命的成长。更令人敬佩的是她力争让每一节课都影响学生的生命质量,因为她认为现在的学习能影响学生一辈子的生命。向于老师致敬,向于老师学习,让教育姿态中的温度之美感化和净化人的心灵。

再次,《教育的姿态》之美———美在厚度。一个教师若德行和学识兼备,那她的人生就有深度,若她又善于反思,她所展示的教育姿态美得一定有厚度。于漪老师就是这样的人,她不仅善于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去引领学生形成健全完善的人格,而且还以自己的真才实学启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因为她深信课如果只教在课堂上,就会随着教师声波的消失而销声匿迹,她要求自己课一定要教到学生身上教到学生的心中,成为他们素质的一部分。

于是,她思考,她求索。在她的教育生涯中有两个支柱,一根支柱是学而不厌,一根支柱是勇于实践,两根支柱的聚焦点是反思。很多教师也包括我自己在内,之所以平庸是自己甘于平庸,既没有学而不厌,又不去探索实践,更懒于反思。所以,要想改变现状提升自己,学、思、行是关键。

还有我想说的是,《教育的姿态》之美美在她一直保持行走时的姿态———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学做教师,就是把课堂变成学生生命的培育场。学做教师,就要日复一日地在教育实践中把学生的生命质量放在自己生命的杠杆上去撬动。

作为育人队伍中重要角色的班主任,想把教育问题看得更清,就得站在高处。虽然我们只是小人物,无法有于漪老师那样的教育立足点,但是大人物有大人物的情操,小人物有小人物的修为。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教育视野和眼界,把育人工作与爱国情怀相连,我们才会斗志昂扬。于是乎,我突然间顿悟班主任育人的真谛,不就是终身学习,在教育路上学思行,用自己的美好的德行去感染学生,用心灵去触动心灵,用人性去催化人性,与学生进行真诚对话,并以自己深厚的学识去启迪学生,启发他们奋发向上的内驱力和求知欲,激励他们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从小要立志为建设美好家园和祖国伟大复兴而努力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