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资治通鉴》读后感10篇

时间:2022-08-01 14:16:19 | 来源:作文库

《资治通鉴》也注意关于经济的记载,因田赋和赋税是封建经济的首要问题。因此,它对于商鞅变法,文景之治,北魏孝文帝的均田制等都有记载。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司马光《资治通鉴》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司马光《资治通鉴》读后感篇1

《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用十九年的时间编写而成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前后跨越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时间,这本书就是把这一历史阶段的历史故事用白话文写出来,使它更加通俗易懂。书中选取的都是一些耳熟能详的或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故事,比如荆轲刺秦王、苏武牧羊、赤壁之战、玄武门之变等等。

我很喜欢《暮夜却金》这一篇,它讲述了一个叫杨震的`人拒绝别人私下的贿赂,坚持自己的品格和修养的故事。我很喜欢杨震在故事中说的那几句话:“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我们每个人在做事的时候,都应该学会不违背道德理念,坚持自己的做人原则。

我真心的向大家推荐这本《资治通鉴故事》,希望你们也和我一样,从中学到很多做人的知识和道理。

司马光《资治通鉴》读后感篇2

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写了《资治通鉴》一书。此书给当时的人的影响力非常大,更给后人予警示。

《资治通鉴》此书详解了九世纪在战国纪的沧桑风云中,我了解了六合一统,在汉纪的泱泱文风当中,我知道两汉(西汉和东汉)的兴衰,在三国纪当中,我清楚了乱世中的演进,在晋、宋、齐、梁与陈纪当中,我了解了当时浑乱的场面,在唐纪当中,我知道了封建社会的鼎盛,在五代纪中,我明白了五代十国的演进。

此书里面也写了许多名人,如贤明帝王有: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开辟汉风的汉高祖刘邦、开疆拓土的汉武帝国刘彻、渡江称制的司马睿;如贤明臣子有:变法的商鞅、纵横的苏秦、仲父吕不韦、开辟丝绸之路的张骞、外交家班超;如贤明的武将:乐毅、平定七国之乱的周亚父、飞将军李广、秦叔宝。可见,《资治通鉴》的历史知识面十分广泛。

司马光发愤写了《资治通鉴》完整记述了战国至五代时期的种种时间,并且英雄人物辈出。里面更加给后人给予经验。俗话说"读史明志",所以,读历史可以让人志存高远。

司马光《资治通鉴》读后感篇3

最近我突然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资治通鉴》变成了我的阅读对象,它让我了解了许多历史上的知识。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巨著,由我国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组织编撰,其中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政治,军事等重要史实,总结历朝历代衰败的经验教训,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和收藏价值。

然而对历史了解多少,那是很重要的,例如在正常交谈中,谈论某一个人将他和成历史上的某个英雄或某个小人做比较,自己因为不了解那时候的历史背景等而插不上话,就算别人没有注意到你这一点,自己也会觉得非常尴尬。

我们班上的王雨泽,他对于历史的了解很广,现在正在读众多史书中的《明朝那些事》,因为他对历史很感兴趣所以看过后常常能记得和陈述,所以在上《石灰吟》时这首诗的作者于谦是明朝的人,王雨泽能很好的陈述出当时的历史背景,他口若悬河,说的形象生动,把当时于谦的品质和皇帝的昏庸说的有生有色,直至下课铃响了也不想下课。

可见历史的了解可以改善人们的观念,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形象,还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

司马光《资治通鉴》读后感篇4

今年寒假,我读了一本名叫《资治通鉴》的书。

这本书是宋朝的司马光编写的。简单地说,《资治通鉴》是一部历史书,它所记载的历史,从公元前403年起,到公元959年止,时间跨大达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久,还包括了战国时代、秦朝、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它是按时间先后记录历史,所以称为编年史。

其中我感觉最有趣的是《孟母三迁》。这个故事讲述了:孟子小时候住在墓地旁边,他天天学别人装神弄鬼。孟母觉得很不好。于是就把家搬到了集市里。可是孟子又学小贩们吆喝叫卖。孟母就又把家搬到了一所学校的旁边,孟子也跟着学生们学习知识和礼节。孟母很高兴,便不再搬迁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得到启示,一个人想要成大器,和他的家庭环境以及理想有着很大的关系,就像《三字经》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刚出生本性都差不多,但是生活环境的不同,人长大后性格就相差很大。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要去对我们身心健康有帮助的地方,例如图书馆、科技馆、运动场等等。不要去网吧、游戏厅等不良场所。这样才能健康成长。

《资治通鉴》这本书里的故事很好看,并能让我们增长历史知识,建议大家去看这本书。

司马光《资治通鉴》读后感篇5

最近,我看了一本让我受益无穷的书,书名叫《资治通鉴》。

这本书一共有八十篇。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是《赤壁之战》。这个故事讲的是:曹操的士兵不习惯坐船,于是他们把战船首尾相连,人马于船上如履平地。周瑜的部将黄盖说:“如今敌众我寡,难以长期相持。曹军正把战船连在一起,可以用火攻。”于是,便选取蒙冲战船十艘,装上枯柴,在里面浇上油,外面裹上帷幕,上边插上旌旗,谎称打算投降。离曹军还有二里多远,黄盖便在十艘船上同时点上熊熊大火,当时东南风正急,刹那间,船像箭一样向前飞驰,把曹军的战船全部烧毁。烧死、淹死、呛死的曹军不可计数,曹军的实力大大下降。

看完这本书,我发现古人非常了不起,他们有很多绝妙的计策。比如:以逸待劳,空城计等等。这个故事的主人公黄盖就非常聪明,他看到曹军首尾相连的战船,就想到了火攻的办法。诸葛亮算定曹操必败走华容道,但又想到他对关羽有恩,便放了他一马,否则曹操必定粉身碎骨。那样的话,就不会有后来发生的许多故事了。我们一定要像他们一样遇事保持冷静,善于认真思考,想出办法解决。还要学习将士们那视死如归、奋力拼搏、勇往直前的精神。

《资治通鉴》这本书让我回味无穷。

司马光《资治通鉴》读后感篇6

《资治通鉴》今年断断续续看了大半年,现在看到了东汉桓帝时期,一方面是文言文中有的术语、地名、典故不能理解,另一方面是历史的特性让人难以忍受。历史中充满了杀戮、背叛和阴谋,让人时时感到愤怒。我又不能做到置身事外,没有“大江东去”和“滚滚长江东逝水”之感,这是人的历史,是我们祖先的故事。有些人身处王侯之位,还是那么贪心,为一己私欲,让多少人死于非命。有的人为求官爵富贵,妄昧良心,迎合上意。反正只要当权者想搞一个人,不管这个人犯没犯错,总是会有其他人当枪手来解决这些问题。

我常常会想我处在当时的环境会怎么样,我羡慕霍去病、班超以及汉高祖、汉武帝、光武帝等等人所取的成就,如果把我放在他们的位置上我能怎么样。历史上人和人的差距,一件事这个人不行,而另外一个人就能干成。

历史上也充满着人性的光辉,有些人明知是死也会坚持正直,恪于值守,让人心向往之。按现在的观点来看社会是不断进步,但是古人的观点并非如此,因为社会的道德不会随着科技的进步而提高,而且古人的社会生产力很长时间内停滞不前,特别是我们中国很早就在各种技术上达到了很高的程度,所以也看不到社会的进步。而是有时候由和平转向了战争,由人民安居乐业转向了民不聊生,这是什么原因,是单纯的马尔萨斯陷井吗?还是也有执政者的错误,某些阴谋家的预谋,人性的阴暗。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社会的大环境终究会影响每一个人,我辈当自强,不能让某些人的私利而使历史再次走入阴暗的泥潭。

司马光《资治通鉴》读后感篇7

暑假,我读了《资治通鉴》(译本)。《资治通鉴》原著有304万个字,我觉得司马光这个人真了不起,他能写出如此规模宏大的历史作品。这本书的时间跨度很长,从春秋战国时期到北宋时期,整整一千多年的历史故事都讲遍了。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资治通鉴》这本书名字的由来。宋神宗读了这本书,认为此书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书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毛遂自荐".公元前262年,秦国派兵攻打赵国。赵国的兵力很弱,很容易被打败。于是,赵王与平原君商议退敌的计策,平原君说:"楚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只要跟他们结成同盟,他们就会派兵来解围。"平原君准备挑选二十个文武双全的人去说服楚王,可是在众多的说客中能文的人不能武,能武的人不能文。最后挑来挑去还差一个人,这时有个叫毛遂的人主动要求一同与平原君前往楚国,许多人都嘲笑他自不量力。但是,平原君最终同意了他一同去楚国。第二天他们到了楚国,很多说客说了一上午都没有说服楚王。毛遂走进宫殿对楚王说:"楚国有五千里土地,上百万装备精良的士兵,这些都是称霸天下的资本,没有那个国家可以抵挡。秦国打败了楚国很多次,此时我们赵国和楚国若结成同盟,一鼓作气肯定能打败秦国。"就这样,楚国和赵国结成同盟并打败了秦国。事后,毛遂被封成上宾。

《资治通鉴》这本书把历史写得很有趣,通过对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的描述警示后人。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司马光《资治通鉴》读后感篇8

历史虚无主义却是绝对不可取的。要求史书所载百分之百真实可靠,本来就是不现实的要求。毕竟,史家们正努力地还历史以本来面貌,虽然这是一个也许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但我相信,史家们所记载的内容,还是有一定的现实依据的。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毕竟周公有过大权独揽的经历,毕竟王莽有过礼贤下士的'表现,这是谁也抹煞不了的。至于如果当初他们真的身便死了,那不是还有盖棺论定一说吗?

以史为鉴并不因史书内容有杜撰部分而失去意义——就连完全杜撰的小说尚且有不可估量的借鉴意义,何况史实远远多于杜撰的史书呢?

和其他所有史书一样,《资治通鉴》也渗进了许多神话、传说以及作者想当然地杜撰的内容,但这并无损于它的伟大。读到嚼碎张巡齿这一段时,没必要深究他的牙齿究竟是怎么碎的,他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却深深刻印在我们的脑海。读到将士们箭尽粮绝,张巡把自己的小妾给将士们分食了的时候,于残忍、冷酷、血腥的感觉之外,也无法不油然而生对张巡的无限敬意。这样恨敌入骨、坚忍如狼的张巡,力尽被俘后如果不是大义凛然、慷慨就义,那才是真正不可想象的怪事!至于他的牙齿究竟是怎么碎的,恐怕不会有一丝一毫影响到他近乎神一样不朽的光芒!

推而广之,史书里其它不够真实的细节描写,并无损于史鉴的意义。史家们在力求真实的同时,难免会留下星星点点的瑕疵。但瑕不掩瑜,绝不可因史书的不完美,就滑向历史虚无主义的深渊。

司马光《资治通鉴》读后感篇9

学者必读的书在众多的历史书中,我最喜爱的是宋代司马光著的《资治通鉴》。这本书是我爷爷直接传给我的。它书页很皱,这是我爷爷经常翻看造成的。书里面的字,我已经看不清了,但书皮却很硬,让我经常认为它是铁皮做的。

翻开书的扉页,上面写着:学历史,必读此书也。赠睿睿下面落款是邵庆尧。送书时间是__年8月28日,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我10岁生日那天送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共294卷,主要记载了上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间1362年的历史。里面讲了许多闻名中外的历史故事,如:举案齐眉、官渡之战、闻鸡起舞等。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家之绝笔。我很喜欢清代王鸣盛用于赞美此书的名言: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也我想也是,既然这本书是世界上必不可少的,也是学者必须要读的,如果我们不读它,就不知道这段历史,机智勇敢的蔺相如、英勇无畏的荆轲等英雄人物的事迹就不能知晓,古人的爱国情怀和献身精神也就学不到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从这本书中,我还知道了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有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我用它作为座右铭,时刻激励我发愤学习。

《资治通鉴》真是一本好书,我要好好珍藏它,到时传给我的下一代。

司马光《资治通鉴》读后感篇10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的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26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

司马光从幼年时期就好史学,为官后,将战国跟秦代的史事编写成八卷,进给宋英宗,很受英宗夸奖,命他连续编撰。为此特设一个史局,由他自己选用助手,他选定了刘恕、范祖禹跟刘?作为主要助手。当时北宋的局势比较牢固,政府收藏的书籍很多,他们能够任意参考。

《资治通鉴》中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很详尽,有六十多章,可以看到一个大帝国怎么缓缓地变成了分崩离析的藩镇割据的局面。从代宗的放任开始,到唐德宗的无奈,有宪宗、武宗的振作,到昭宗的任人使唤。即使宰相有像陆贽、李德裕,也只能抖擞一时,而不能改变历史变迁的常态。

在割据势力强盛时,不得不缓缓而动。唐德宗开端武力削藩,导致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人叛乱。后来转变态度,对藩镇一味姑息。唐德宗即位之初,雄心壮志,图强振兴,履行改造。但一遇挫折,这些措施便消失殆尽。所以子曰:“三年无改父之道,堪称孝矣。”为政也是这样,一开始不熟悉情况,需要一段时光的观察,之后办法才华有所兴。

这是一部可能媲美《史记》的史学鸿著。千百年来,多少帝王贤臣、鸿儒大家都频频为其作注,足见其在史学界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家都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