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优秀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8篇《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可以帮助到您,就是虎知道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一
本课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兰亭集序》摹本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放录音范读,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
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摹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羲之以书中神品称著于世的《兰亭集序》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教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录音、正音。
学生听录音一遍。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投影:
多音字:会稽(kuài jī) 感慨系之(xì) 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
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 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
四、朗读课文。
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五、品读课文。
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思考: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
明确: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六、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练习一。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理清文章思路,掌握对比论证方法。
2、背诵全文
3、培养学生尊敬师长、虚心求教的美德。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教学。
2、早自习预习文章,疏通字义。
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4、利用抢答竞赛的形式,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路,逐段背诵,直至背下全文。
【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答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
课件、记分牌。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课前播放《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音乐全屏展示。)
同学们,上课前给你们播放的歌曲好听吗?宋祖英深情的唱道: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你们知道我国的教师节是哪一天吗?
为什么我国要设立这个节日,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大家说的很对。当今社会尊师重教已经巍然成风,但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却不是这样的,当时的情况如何呢?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唐代散文家韩愈的千古佳作《师说》,从中去找寻答案吧。
二、解题、出示教学目标
1、解题:
“说”,古代散文中的一种,属议论文范围,“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通常这类文体我们可以理解为“解说关于的道理”,“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教学目标:
反复朗读、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三、朗读欣赏与指导
1、让学生在配乐朗读中初步感知全文。
2、提出要求:听清字音、节奏。
四、研读课文,把握文章思路
1、把全班分为三个大组,以抢答的形式进行竞赛,宣布比赛规则,每组派一位同学负责记分。
2、理清第一段思路:
(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段。)
提问:找出本段中哪些句子交代了:人为什么要从师?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
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一段从师的必要:孰能无惑;
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小结:这一段从正面论述了从师之道,首先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然后依次说明了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全班同学齐读第一段。)
(请同学按照思路背诵第一段。)
3、理清第二段思路:
提问:第二段主要运用了三组对比,抨击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人,请同学们找出相关句子。
明确:
故之圣人──今之众人
二段 爱其子──与其身
百工之人──士大夫族
找三位同学,师生合作共同朗读第二段,进一步明确三组对比的内容。(根据学生朗读情况稍加点评。)
分组背诵三组对比。
4、理清第三段思路:
(全班男生齐读第三段。)
提问:在“从师”这一问题上,孔子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作出了什么论断?
明确:
孔子的行为
三段──结论
孔子的言论
(请同学按照思路背诵第三段。)
5、理清第四段思路:
(全班女生齐读第四段。)
提问:这一段交代了什么?作者提到了哪些原因?
明确:
四段──交代缘起:好古文不拘于时
五、小结
这篇课文四段都围绕“从师”这个问题展开。第一段正面论述从师之道,说明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第二段运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第三段运用孔子的言行,进一步从正面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段交代了写作缘起。
六、齐背全文
1、请同学根据板书背诵全文。
2、播放画面,配上音乐,师生共同背诵全文。
七、总结
1、统计各组最后得分,宣布比赛结果。
2、布置课外练习。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三
教学目的
一、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
二、体会作品开合自如的章法和说理的手法;指导学生有意模仿,进行写作。
三、指导学生学习文中对事物的分析方法,观察思考问题。
教学安排
本课拟用三课时讲授:
第一课时,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分析作品;
第三课时,指导背诵,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设想
基于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理解课文的难度较先秦散文小,打算采用以朗读带动文意疏通,以背诵带动对作品鉴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大概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
二、作者简介
贾谊,西汉政治家、文学家。他的散文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他的赋作趋向散文化,所以有开汉赋之先声者之称。作品有《过秦论》、《鹏鸟赋》、《吊屈原赋》等。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朗读节奏推知意群,进而理解词句意义。
2.学生自读课文。逐段让学生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猜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3.学生已能初步理解作品文字意义基础上朗读课文,通过纠正学生朗读节奏的错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内容,检查学生对词、句的理解、掌握。
4.指导学生在笔记上总结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重点文言句式。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可以把握本文的大意,现在我们一起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分析作品谋篇布局的特点。
二、分析文章构思精巧
提问:文章题目为过秦论,在文章中真正指责秦之过的文字有多少?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作品内容?
明确:只有全文最后一句。
(第二问学生不易答出,可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提问:作者在文中设计几组实力对比?对比的结果是什么?
明确:秦国与九国实力比较,陈涉与九国贤士、谋臣比较。秦国实力不比九国联合起来的实力大,但秦统一了中国,陈涉的实力不能与九国君臣相提并论。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在学习现代文阅读时讲到的理清思路的方法,理清本文的思路。思考作者结构安排的独具匠心之处。
明确:秦的逐步强大秦统一中国为巩固政权在政治、军事、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
陈涉起义对陈涉实力的分析分析秦灭亡的原因。
秦王朝的实力>秦国的实力>九国中任何一国的实力>陈涉的实力,但陈涉不畏秦王朝的强大,反抗强秦,导致秦的灭亡,可见强权不能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文章第一段叙秦之兴,第二段叙秦之亡,这两段的史料叙述占了绝大部分篇幅,作者却丝毫没有议论。但事实胜于雄辩,经过这两段生动的记述,读者对秦的盛世转瞬即逝景况已深深印在脑中,对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外部因素引起,而是内因导致已有认识,只是还未明确,此时作者将论点摆出,自然令读者信服。所以金圣叹说: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之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这足见文章构思精巧。
三、指导学生朗诵课文,体会课文的主题思想
主要侧重在对感情、声调、课文整体节奏方面的朗读指导。
四、指导学生体会文章开合自如的章法和说理的手法
可提两个提示性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1.本文是一篇论说文,但记叙多于议论,这样安排内容是否得当,理由是什么?
2.作者在写作本文时,应用了哪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借鉴?
(提示:写作手法的选用,如夸张、渲染、衬托、对照等手法的巧妙运用,骈、散句的运用,结构安排方面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一、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指导背诵
指导学生在把握全篇的基础上,了解后三段段与段间的关系,进而理清这三段的写作思路,方便背诵。
注意语言特点、句式特点,准确背诵。
二、介绍《阿房宫赋》,比较阅读,加强学生对本文的理解
比较阅读的目的在于品味两文在辞采上的不同,更好地体会西汉散文的特点。
三、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完成课后练习
附:板书设计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过程和方法:
1.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闻等多义词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教学重点】
1.比喻论证
2.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
了解全文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特点。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指导学生参阅《讲练通》(作家作品、相关知识)
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
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学生阅读课文,自学释疑
要求:学生完成《讲练通》“基础自主预习”部分
三、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参考答案】“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参考答案】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参考答案】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参考答案】句中“舟楫”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纟”,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参考答案】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
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qiáng,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四、质疑探究
围绕三个问题讨论: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试讲,教师重点点拨)
【参考答案】
1.课文段落层次: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揉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处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
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2.学习讨论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
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五
课题名称:豪放派词的兴起发展,以及代表词人和作品
一:课程说明
(1):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对豪放派词产生兴趣;了解豪放派词产生的背景与形成过程;
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了解豪放派的代表词人及其作品;掌握运用所学知识知识的能力与技巧;能够掌握各类词派学习的学习方法;
(2):教材分析:对豪放派词的产生与发展有系统而具体的说明与分析;
(3):学习者特征分析:
年级:高中一年级
优点:学习态度认真;好奇心强
缺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靠;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差;分析能力较弱;解题思路不清晰;
(4):教学重点:
识记豪放派词的代表作者及其作品;能够概述豪放派词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明确此类型题的解题思路;
(5):教学难点:将词作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相联系;了解豪放派词人其词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豪放派词的特点及代表词作的表达方法;
二:课前准备
(1):教学方法:1.以代表词作的诵读为开始,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感受豪放派词的特点,引起学生学习兴趣;2:以豪放派词的代表人物生平为例,使学生通过对人物的了解继而了解人物所处的时代;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能够自发的解决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4.让学生自主总结课堂所学知识及感悟,了解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2):教学器材:教材,(3):时间分配:代表词作诵读及学生感受5分钟;豪放派词基本引入介绍5分钟;时代背景介绍5分钟;代表人物的生平介绍5分钟;学生自主思考豪放派词的特点并简要表达5分钟;以某一代表作者及其词作为例,进行具体鉴赏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豪放派词的鉴赏思路5分钟;学生自主鉴赏练习10分钟;解题思路及知识运用总结5分钟;学生自主总结课堂所学知识及感悟2分钟;教师总结3分钟。
三:课程设计
(1):教师活动及学生活动:
教师引入话题:我们都知道,中华文明拥有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中华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而宋词,正是其中之一,婉约派的宁静温婉,豪放派的万丈豪情,都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并继承与学习的珍贵财富,而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宋词的派别之一,豪放派词。
豪放派词的词人中,苏轼无疑是不容忽视的,首先,我们取苏轼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请同学诵读,诵读时请注意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诵读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学生表达诵词时的感受及所理解的词人的思想感情。
教师对此进行简要评价并引入教学内容:好了,那么到底这些词人在作词时究竟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呢?这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教师进行豪放派词基本介绍:众所周知,词发展的黄金时代是宋朝,但它并非起源于宋朝,词兴起于晚唐,发展于五代,繁荣于北宋,派生于南宋。词最开始是为曲而生的,因
此词有词牌名,其实一个词牌名,就是一首曲子,因此字数都是规定的。词最开始的时候大都是描写闺房春愁,伤春悲秋的,如最开始的花间词,到五代南唐著名的词人,千古词帝李煜。我们先看他在投降时写的一首词。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可以说从这首词开始,词真正走出了闺房,由“伶工之词”转变为“士大夫之词”。王国维对此的评价是:“眼界始大,感慨遂深”。在古代,士大夫的重要标准就是要有关心国家大事的胸怀和理想,所以,当李煜把他对国家的感情表现在词中,他的词也就成了“士大夫之词”。这个转变,真正把词的地位提高了,实际上渐渐为后来的苏辛豪放派打下了基础。而词发展到宋,渐渐出现了豪放派的词,豪放词的前驱是范仲淹,北宋时期的苏轼在词史上开创性地发展了豪放词,在内容和形式上均做出了突破。南宋时期的辛弃疾极大地继承了豪放词风,他传奇般的个人经历和家国民族大义深深地影响着他对词的创作,形成了雄浑、慷慨的豪放风格,其词注重“豪”。那么辛弃疾都有哪些豪放派词呢?
学生列举辛弃疾的代表作
教师介绍南宋时代背景:宋代是积贫积弱的朝代。北宋神宗年间社会变革,是当时社会矛盾的产物,表明宋王朝是处在必须改革而又改革不了的困境中。北宋末年,宋金联合发动的灭辽战争,充分暴露了宋王朝的腐败和孱弱。于是,辽亡后不久,金贵族政权的铁骑便大举南侵,吞并了整个中原地区,高宗南渡,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二次南北朝时的分裂局面。面对国家的危亡,民族的耻辱,人民的苦难,只要是具有正义感的词人,谁还能“整日偎翠依红,浅斟低酌”?他们不期然地集合到苏轼的旗帜下来,拨动铜琵琶,叩响铁绰板,放开关西大汉的粗嗓门,高歌抗战,高歌北伐,词坛的天平急剧向“豪放派”一侧倾倒。宋词史上最光辉的一页,就是由这批爱国词人蘸着自己动脉中沸腾的血液写成的。
学生思考豪放派词的特点并简要表达。
教师总结特点: 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于粗疏平直。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和领袖。豪放词派不但“屹然别立一宗”,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影响后人,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
教师带领学生鉴赏辛弃疾词《水龙吟 楚天千里清秋》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鲙、儘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盈盈翠袖,揾英雄泪。
教师总结该词的意象:楚天,玉簪螺髻,日楼头,断鸿声等营造出一种凄清悲凉之境,继而表达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表达方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感情基调:愤懑,愁思,壮志难酬。
教师鉴赏:《水龙吟》是辛弃疾南渡后写在健康。当时他在政治上不得意,只能借游山玩水,吟诗作词,胸中壮志难伸颇是郁闷,从而此词的内容也是表达此类情怀。上阕写楚天千里、水天相接的清秋景色,由此引发他的愁思。这愁是给南宋朝廷的,“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说明胸怀壮志而又无可奈何的郁闷心情。下阕用典抒发自己无人能解的“登临意”,批评那种“求田问舍”鼠目寸光的庸人,随即感慨自己年老,又不屑如此,只好唤取“红巾翠袖”来消磨壮志。最后几句虽是蘸着颓废的牢骚,却依旧充斥着豪气充盈,坼天裂地,将平身不得伸展的志愿表达得淋漓尽致。
学生总结鉴赏思路
教师总结:诵读感知,背景了解,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方式鉴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学生自主鉴赏《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袒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学生总结解题思路
教师总结知识运用技巧:利用所学知识,带入具体问题,将知识融合于问题的解答过程中。
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及学习方法。
教师总结学生课堂表现
(3):设计理念及反思:
该设计理念秉承启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原则,尽量将老师与学生互动的环节联系的更为紧密,使学生能在有限的课堂中掌握尽可能系统的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并能够很快的运用到自主解题的过程里,使知识的学习与问题的解决联系在一起,同时又不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反思:教学时间安排的还是有不够科学的地方;
教学内容较为冗长,教学方法仍显单一;
教师知识储备不够丰富;
我会在以后的设计中尽量改正,加强教学的多元化,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掌握更为清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四:教学设计反思:
本次教学设计是我第一次进行教学设计,很多地方没有经验,准备不够充分。但在这个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如何去教学,如何将所学的知识融汇贯通,继而教给学生。懂得了如何引导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关注所教的学生有怎样的学习特征,从而对症下药,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而最为重要的,就是首先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可以轻松快乐的学习。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六
教学重点 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结合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字。
教学难点 对诗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别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学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诗歌财富。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等等这些伟大诗人的名字,几乎已是家喻户晓,他们的许多优秀诗句在今天已是脍炙人口。饮水思源,当我们顺河而上追其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今天,就让我们一道来探究一下这源头里的无穷奥秘吧!
二 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短文以及注释①,可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尽快掌握重点知识:
1.《诗经》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历史时期的生活?
2. 既然是诗,为何后来又被改称为《诗经》呢?
3.《诗经》是按照怎样的体例编辑的?
教师明确:
1.(略)
2.此乃主要是汉代学者认为《诗经》为儒家创始人孔子所编辑,故将此视为儒家经典,因此,称其为《诗经》。
3.(略)
(二)教师补充介绍:
《诗经》中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教材第30页练习中对此有解释)。下面重点解释“比”和“兴”。高中旧教材中曾选用了一首《硕鼠》便是运用了”比“的手法的非常典型的诗。其诗作者将奴隶主喻为大老鼠。诗人发出了”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的愤怒控诉;《伐檀》中有一句“河水清且涟漪”,可将它当作“兴”的使用,即作者言黄河之水是“假”,控诉剥削者的行径是“真”;另外,《关雎》一诗的开头两句诗,更是典型的“兴”。作者言“鸟情”为是的言“人情”;再有,就是本单元第七课《孔雀东南飞》一诗中的开篇那两句诗:“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亦是如此。
根据对上述解释的理解,同学们在学习完《氓》这首诗后,做一做课后练习第二题。
三 引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了解三首诗的基本内容
(以便于更好地疏通文字)
思考问题:
1.三首诗写的各是什么内容?
2.从提示的文字中看,你对那首诗更感兴趣?为什么?
四 导读全诗,疏通文字
(一)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或放多媒体课件)
1.学生给生字注音
2.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二)学生自读,并结合课下注解掌握诗中词义。
(三)学生分别将三首诗口头译成现代汉语(可分组进行,每两至三组负责一首诗的翻译)。
五 布置作业
1.熟读三首诗,掌握诗的内容。
2.预习课后练习一、二两题。
板书设计
《诗经》三首
题解:
1.《诗经》简介: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
风、雅、颂;
赋、比、兴。
2 .各诗内容:《氓》 家庭生活;
《无衣》 军旅生活;
《静女》 爱情生活。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七
《再别康桥》的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在历年教师考试里经常遇到,很多考生和学员经常不知道在深入研读环节如何进行提问,对于某些现代诗歌的知识也不知道如何进行讲解,所以中公教师为大家准备了关于《再别康桥》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优化自己的试讲内容,以防于未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掌握学习现代诗歌的方法,锻炼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产生对文学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难点】
体会文章深邃的寓意。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设置情境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播放康桥的图片,并顺势导入新课《再别康桥》。(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2.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同学听读,初步感知文意。要求学生理解生字词,体会语气。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指导学生如何断句。
4.感知本文的情感基调以及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学生按语文兴趣小组分组讨论ppt展示的问题串,10分钟时间后,指名学生具体分析问题的答案。
1.本文在景物描写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景物分别是哪些? 2.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 3.作者是怎样描写青荇? 4.但在青草更青处,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那又是为什么呢?(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1.师生共同总结。2.举办诗朗诵比赛。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再别康桥》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组第2课《诗两首》的第二篇,诗歌记下了诗人1982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学生之前也有学习过一些现代诗歌,对于鉴赏现代诗歌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仍需要老师进一步的指导和引领,所以,在深入研读的环节我会设置一系列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旨在引领学生解决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并且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进行小组讨论,锻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并且引导他们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啊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八
高中语文教案范文高中语文教学设计()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豪放派词的兴起发展,以及代表词人和作品
一:课程说明
(1):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对豪放派词产生兴趣;了解豪放派词产生的背景与形成过程;
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了解豪放派的代表词人及其作品;掌握运用所学知识知识的能力与技巧;能够掌握各类词派学习的学习方法;
(2):教材分析:对豪放派词的产生与发展有系统而具体的说明与分析;
(3):学习者特征分析:
年级:高中一年级
优点:学习态度认真;好奇心强
缺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靠;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差;分析能力较弱;解题思路不清晰;
(4):教学重点:
识记豪放派词的代表作者及其作品;能够概述豪放派词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明确此类型题的解题思路;
(5):教学难点:将词作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相联系;了解豪放派词人其词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豪放派词的特点及代表词作的表达方法; 二:课前准备
(1):教学方法:1.以代表词作的诵读为开始,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感受豪放派词的特点,引起学生学习兴趣;2:以豪放派词的代表人物生平为例,使学生通过对人物的了解继而了解人物所处的时代;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能够自发的解决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4.让学生自主总结课堂所学知识及感悟,了解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2):教学器材:教材,(3):时间分配:代表词作诵读及学生感受5分钟;豪放派词基本引入介绍5分钟;时代背景介绍5分钟;代表人物的生平介绍5分钟;学生自主思考豪放派词的特点并简要表达5分钟;以某一代表作者及其词作为例,进行具体鉴赏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豪放派词的鉴赏思路5分钟;学生自主鉴赏练习10分钟;解题思路及知识运用总结5分钟;学生自主总结课堂所学知识及感悟2分钟;教师总结3分钟。
()三:课程设计
(1):教师活动及学生活动:
教师引入话题:我们都知道,中华文明拥有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中华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而宋词,正是其中之一,婉约派的宁静温婉,豪放派的万丈豪情,都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并继承与学习的珍贵财富,而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宋词的派别之一,豪放派词。豪放派词的词人中,苏轼无疑是不容忽视的,首先,我们取苏轼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请同学诵读,诵读时请注意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诵读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学生表达诵词时的感受及所理解的词人的思想感情。
教师对此进行简要评价并引入教学内容:好了,那么到底这些词人在作词时究竟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呢?这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教师进行豪放派词基本介绍:众所周知,词发展的黄金时代是宋朝,但它并非起源于宋朝,词兴起于晚唐,发展于五代,繁荣于北宋,派生于南宋。词最开始是为曲而生的,因
此词有词牌名,其实一个词牌名,就是一首曲子,因此字数都是规定的。词最开始的时候大都是描写闺房春愁,伤春悲秋的,如最开始的花间词,到五代南唐著名的词人,千古词帝李煜。我们先看他在投降时写的一首词。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可以说从这首词开始,词真正走出了闺房,由“伶工之词”转变为“士大夫之词”。王国维对此的评价是:“眼界始大,感慨遂深”。在古代,士大夫的重要标准就是要有关心国家大事的胸怀和理想,所以,当李煜把他对国家的感情表现在词中,他的词也就成了“士大夫之词”。这个转变,真正把词的地位提高了,实际上渐渐为后来的苏辛豪放派打下了基础。而词发展到宋,渐渐出现了豪放派的词,豪放词的前驱是范仲淹,北宋时期的苏轼在词史上开创性地发展了豪放词,在内容和形式上均做出了突破。南宋时期的辛弃疾极大地继承了豪放词风,他传奇般的个人经历和家国民族大义深深地影响着他对词的创作,形成了雄浑、慷慨的豪放风格,其词注重“豪”。那么辛弃疾都有哪些豪放派词呢?
学生列举辛弃疾的代表作
教师介绍南宋时代背景:宋代是积贫积弱的朝代。北宋神宗年间社会变革,是当时 * 的产物,表明宋王朝是处在必须改革而又改革不了的困境中。北宋末年,宋金联合发动的灭辽战争,充分暴露了宋王朝的腐败和孱弱。于是,辽亡后不久,金贵族政权的铁骑便大举南侵,吞并了整个中原地区,高宗南渡,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二次南北朝时的分裂局面。面对国家的危亡,民族的耻辱,人民的苦难,只要是具有正义感的词人,谁还能“整日偎翠依红,浅斟低酌”?他们不期然地集合到苏轼的旗帜下来,拨动铜琵琶,叩响铁绰板,放开关西大汉的粗嗓门,高歌抗战,高歌北伐,词坛的天平急剧向“豪放派”一侧倾倒。宋词史上最光辉的一页,就是由这批爱国词人蘸着自己动脉中沸腾的血液写成的。
学生思考豪放派词的特点并简要表达。
教师总结特点: 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于粗疏平直。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和领袖。豪放词派不但“屹然别立一宗”,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影响后人,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
教师带领学生鉴赏辛弃疾词《水龙吟 楚天千里清秋》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鲙、儘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盈盈翠袖,揾英雄泪。
教师总结该词的意象:楚天,玉簪螺髻,日楼头,断鸿声等营造出一种凄清悲凉之境,继而表达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表达方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感情基调:愤懑,愁思,壮志难酬。
教师鉴赏:《水龙吟》是辛弃疾南渡后写在健康。当时他在政治上不得意,只能借游山玩水,吟诗作词,胸中壮志难伸颇是郁闷,从而此词的内容也是表达此类情怀。上阕写楚天千里、水天相接的清秋景色,由此引发他的愁思。这愁是给南宋朝廷的,“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说明胸怀壮志而又无可奈何的郁闷心情。下阕用典抒发自己无人能解的“登临意”,批评那种“求田问舍”鼠目寸光的庸人,随即感慨自己年老,又不屑如此,只好唤取“红巾翠袖”来消磨壮志。最后几句虽是蘸着颓废的牢骚,却依旧充斥着豪气充盈,坼天裂地,将平身不得伸展的志愿表达得淋漓尽致。
学生总结鉴赏思路
教师总结:诵读感知,背景了解,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方式鉴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学生自主鉴赏《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学生总结解题思路
教师总结知识运用技巧:利用所学知识,带入具体问题,将知识融合于问题的解答过程中。
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及学习方法。教师总结学生课堂表现
(3):设计理念及反思:
该设计理念秉承启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原则,尽量将老师与学生互动的环节联系的更为紧密,使学生能在有限的课堂中掌握尽可能系统的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并能够很快的运用到自主解题的过程里,使知识的学习与问题的解决联系在一起,同时又不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反思:教学时间安排的还是有不够科学的地方;
教学内容较为冗长,教学方法仍显单一;
教师知识储备不够丰富;
我会在以后的设计中尽量改正,加强教学的多元化,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掌握更为清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四:教学设计反思:
本次教学设计是我第一次进行教学设计,很多地方没有经验,准备不够充分。但在这个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如何去教学,如何将所学的知识融汇贯通,继而教给学生。懂得了如何引导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关注所教的学生有怎样的学习特征,从而对症下药,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而最为重要的,就是首先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可以轻松快乐的学习。《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及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课题简案》编写及排版要求
高中语文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 现将《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及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课题简案》的编写及排版要求(研讨稿)传给大家。请高中语文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各组组长按高中语文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班5月份培训计划认真组织好本组的培训工作,望高中语文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各位学员按时。高质量地完成自己所承担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及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课题任务。一、编写要求:
按照我市普通高中现行使用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编写。编选要求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创新性,体现新课程理念和新教材编写思想。
每部分的标题要与本学科使用的教材相吻合。
初步的排版要求:
1、页面设置:纸型 a4 ;页边距 上、下、左、右均为2厘米;文档网格设39行;页脚插入页码并居中;其它默认。每篇课文用2页,页面要丰满,但不要涨版。2.书写格式要求如下: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学设计及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课题简案(小五号黑体)1沁园春?长沙
●教学内容(该课文的地位、作用、特点的概括)●教学课时
●教学目标 1(依据三维目标,写显性目标)2 3 ●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过程与方法(环节结合课件、教法、学法,按课时编写,重点写)
●教学板书
3.下面把二中单晓蕾的“简案”(草稿)发给大家,供各位高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编写参考。
教学设计及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课题高中语文必修1简案撰稿人:单晓蕾
8寡人之于国也
·教学内容:本单元编选了四篇古代议论文,从先秦时期的孟子、荀子到汉代的贾谊以及唐代的韩愈,作品的思想内容都是中国传统儒家精神的延续和写照。《寡人之于国也》是第一篇,感受儒家精神、把握本文的论证结构将为后面三篇议论文的赏析奠定基础。这篇文章与学生初中学过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文所表现的主要思想基本一致;论证严谨,层层深入,善用比喻,气势磅礴,很能体现孟子的论辩艺术。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以”“之”在不同语境中 的意义、用法
2.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体会孟子的论辩艺术 4.评价孟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5.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1.重点文言字、词、句的掌握 2.孟子论证的严密性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与方法: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学生课前自行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孟子与儒家思想。
二、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读。
形式:个人读与齐读相结合。
预期效果:①读准字音,读出句读,对课文有初步的印象。
②明确其为语录体散文,目的不是单纯了解其文体特点,更重要的是为后面探讨问题做铺垫。
三、把握整体思路 (一)教师抛出问题(多媒体显示问题)
《孟子》与《论语》一样,是语录体散文,全文由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构成,两个人谈论的话题是什么?如何谈的?
(二)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基本思路:梁惠王提出问题——孟子分析问题——孟子解决问题。
在理清论辩思路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充分体现: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的理解:
引导学生从比喻的本质入手,明确本体、喻体以及两者相似点,体会孟子回答问题的巧妙性。②培养学生对关键词、关键句的感悟能力:
第5段与第6段的总结句的提取——“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全文最重要的两个结论句——“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分别由“则”“斯”这两个词领起,这两个词都是“那么”的意思,提示得出结论,引导学生注意这种提示性的关键词。③第7段与第5段、第6段的论证角度不同:
第5段、第6段侧重具体行动,正面论述;第7段侧重主观态度,反面论述。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总结归纳自己认为重要的字、词、句,并圈画出自己无法理解疏通的字、词、句。第二课时
一、总结归纳重点应该掌握的字、词、句(通过多媒体显示)
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教师做适当补充、解释,完成教学目标1和教学目标2。
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学习习惯和使用工具书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深入探究
多媒体显示问题:
1.结合本文体会孟子的论辩艺术。 2.结合本文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
3.孟子在这篇文章中阐述的观点,你认为有哪些现实意义?
这几个问题的探究,都以学生自由发表见解为主,教师及时纠正偏差。
问题1:必须明确的要点——层层深入,善用比喻,排偶句式。
问题2:学生借助课前查阅的资料以及初中的阅读积累自主完成,学生可以把自己查阅的资料印发给同学们,也可通过多媒体显示。而本文所体现的孟子思想必须明确两点——不违农时,使民生有保障;施行教化,使百姓知礼义。
问题3:学生言之成理即可,如果学生出现理解偏颇以及价值观、世界观不健康的情况,教师必须及时予以引导纠正。
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在本文中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其实和现代人关心的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是一样的。人并非是自然的主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要尊重自然,通过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合理利用自然,努力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振兴教育,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双丰收,努力倡导建设一个和谐、繁荣的社会。
③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只有合理地减轻农民的负担,才能使农民过上真正稳定的小康生活,才能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当前农村“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三农”问题中最突出的是农民负担过重问题,如果不能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过重问题,农民生活的小康、城乡之间差距的缩小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减免农民税是个意义非同寻常的举措。
·教学板书:
提出问题民不加多
分析问题五十步笑百步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解决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
衣帛食肉,不饥不寒(王道之成)
王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对话设计探究
巢湖市槐林中学蔡孝林
摘要: 对话式教学是解决传统语文教学三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式,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出路,已成为语文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最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本文以自己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一些成功的对话设计案例为依据作点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理论上的梳理,借此表达自己对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对话式教学的理解和感悟。
关键词: 对话心得连贯精巧发散探究趣味包容
1997年第11期《北京文学》发表了一组文章,对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由此引发了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在这次大讨论中,传统语文教育中教育思想落后、教学方法僵硬等弊端得以充分暴露。学者们认为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运用新的理论,通过新的方式来解决。他们一致指出对话式教学是解决传统语文教学三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式,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出路。现在《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显然,语文课堂要“对话”的教学方法已成为语文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新教学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如何开展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对话呢?一般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对话一定要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它是由语文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参与合作的教学互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当然不能单方面的满堂灌,但好像也不能一味放任学生自己在课堂上自由地讨论,然后教师自己总结一下即可。也许这样的方法对于城市里的学生行得通,而对农村的学生常常是等于没有上课,变成语文自习课了。因此,我觉得(农村)语文课堂上教师(更)应该注重课堂引导的作用。
这里所说的课堂引导,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语文教师的各种课堂对话设计来实现的。好的课堂对话设计能够起到诱导学生思考、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语文兴趣、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等作用,具有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育家陶行知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
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让语文课堂的对话发挥积极作用,使对话真正触到学生们的心坎上就很值得研究了。本文就自己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对话设计的几个案例作点理论上的梳理,以期求教于方家。
第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对话设计的问题要具连贯性,能帮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有由易到难、环环相扣之感,那么语文课堂学习效率就高了。也许课堂起初学生回答问题感觉特别简单,但当一个简单问题引起他们简单思考回答完后,紧接着一个新问题自然而然又来了,一点也不感到突兀时,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恐怖心理就没有了,而回答问题的兴致也就有了,语文课堂教学对话也就精彩了。比如我在教学《囚绿记》一文时就设计了这样一系列既简单又紧密相连的问题,上了一节非常成功的语文课:
1、作者陆蠡在自己文章中记了一件什么事?(囚绿) 2、“囚绿”在文中具体是指什么样的行为?(把窗外的常春藤枝叶硬拉进窗内,占为己有欣赏)
3、同学们能从情感的角度为作者这样的古怪行为作解释吗?(至爱)
4、你是从文中哪些描写内容感受到作者的这份至爱之情的?(选房间、类比句、直接描写)
5、作者用类比句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很有艺术表现力,你能模仿它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吗?说几句。
6、文本中的“绿”是一根常春藤,作者喜欢它,只是把它当作常春藤来欣赏吗?(不是)
7、那么常春藤的“绿”在作者心里有哪些丰富的意蕴呢?找书中句子。
8、这样的写法是什么样的语言表现艺术?(象征)
9、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作者对囚的“绿”的感悟是有一个逐步深入了解的过程?(先呼“绿友”,再称“囚人”)
10、呼“绿友”是把常春藤的“绿”看成一个什么样的朋友?(能给自己带来希望、慰安、快乐、爱、幸福、生命力量的朋友) 11、再称“囚人”是把常春藤的“绿”看成一个什么样的对象了?(有赞美北方抗日人民之意,更是借之表达自己的人格追求,是托物言志)
12、同学们能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情志吗?试一试。
这一课我一共设计了12个对话问题,它们的最大特点就是衔接紧密、由易到难,能回答上一问题就能回答下一问题,因而提高了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第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对话设计的问题应当精巧,才能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我们知道高中阶段长期高强度的学习易使学生在学习上产生疲倦、厌烦的情绪,尤其易对语文学习感到厌烦,缺乏学习兴趣。这时如果语文课堂所设计的对话平板而枯燥,那就很难让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是不能全怪学生的。此时语文教师的课堂引导作用就很重要了。如何引导学生能在这样的心理环境中对语文保有学习的热情,语文教师必须要在课堂教学对话设计上对症下药。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设计出新颖、特别、精巧的对话让学生对文本学习产生好奇之心,它就是对症下药。俗话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能让学生随着教学对话对文本产生好奇之心,就能增强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敏感性,提高他们学习文本的兴趣,激活他们的语文思维,从而诱导他们理解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真正的进入到文本对话学习中来。例如我在教学《伶官传序》一文时到了鉴赏阶段,就提了这样一个问题: 翻阅史料得知晋王李克用“临终托矢”是在公元908年,儿子庄宗李存勖继承父业后公元923年称帝建国后唐,用了16年;过了3年,公元926年身死国灭。同学们听了有什么样的感触?你能从课文中找到更为详细的事实依据吗?或者能从道理上做阐释吗?一时间学生们都抢着回答我的提问,后来我提醒学生们诵读课文后思考再作详细回答,所有学生都按照我的引导去积极阅读课文,那堂课真的是对话热烈,对课文的理解也特别到位。在学生们的脸上真的是全看到对文本学习的兴趣。
第三、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对话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发散性和探究性。高中学生思想活跃,思维发展极具可塑性,此时培养他们创造性的思维能力,非常重要。而语文课堂上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培养,与语文课堂探索文本时设计的对话有密切联系。具有较强发散性和探究性的对话设计是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思维及时转向,不受定势影响而产生独特见解,提出新颖解析,提出新的观点,从而能标新立异的催发剂。如果我们语文教师每堂课在学生理解掌握了课文的一般知识后,都能提出这样一些发散性和探究性的问题,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
力,那么我们就能在每节语文课堂上创造一个开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们能积极思考,各抒己见,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例如我在教学《鸿门宴》一文时就提了这样一个极具发散性和探究性的问题: 今天,我们都知道成语“鸿门宴”是指充满陷阱和杀机的宴席(赴会)。但在直接研读文本《鸿门宴》后却无这样的感觉,我想说的是文本《鸿门宴》没有杀机!同学们能不能研读文本,看看老师的观点是否有道理。
记得当时这一问,一下子调动了学生们阅读文本的积极性,他们显出极为兴奋地样子,仿佛能让人触摸到他们思维发散与探究时的血流涌动。后来我们整堂课都在热烈地讨论着。我们说项羽叫刘邦来鸿门赴宴只是为了道歉,而刘邦道歉了;我们说项羽叫刘邦来,只是为了要个尊他为王的面子,而刘邦喊他将军了;我们说项羽看到范增示意却不动手,是因为他觉得刘邦是有功之人杀他不道德,他绝不做不道德的事;我们说项羽不杀樊哙是英雄相惜,不拘小节;我们说项羽不乘机追杀刘邦是小瞧他的,随时可剿灭。总之,真的可从项羽的性格出发阐释“文本‘鸿门宴’没有杀机这个观点”。由此可见,带有发散性和探究性的对话设计是多么重要。
第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对话设计的问题要具趣味性,因为趣味性的对话能寓教于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中积极思维,并使其学有所获。例如我在教学《兰亭集序》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对话情景:事先给每位学生准备好《兰亭诗集》中的诗,有的是内容相关的其他诗词,也有学生自己准备好的喜欢的诗词;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古曲,兰亭山水景色,营造气氛;学生们感觉自己在曲水边;我们模仿曲水流觞来吟诗,轮流上黑板来默记书写《兰亭集序》片段。这堂课当时的情景我相信会令许多学生终生难忘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真理!
第五、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对话设计的问题要具宽容性,不能是假对话。语文课堂上对话绝没有标准答案,唯一思路。学生回答问题不正确或不完整是非常常见的。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教师不能只是简单的说不对,更不能全盘否定甚至加以讽刺,而应当要多肯定、少否定,多表扬、少批评。要给予学生积极地回应,保护学生的对话积极性。语文教师要有宽容心,但也绝不能玩假对话。教师可以用启发的手段来提醒学生,比如:还有没有要补充的?再仔细想一想等等,让学
生能继续思考,获得正确答案。对于有创见性的答案,尤其要给予鼓励,切不能照本宣科,因不符合标准答案就抹杀了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思维创新,是学生智慧的闪光点,一个会思维创新的学生才是真正有思想的学子,这是学生身上最宝贵的事物。
以上关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话设计的思考,是我自己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心得,粗浅得很,其中还有很多值得摸索的地方。我将加倍努力,继续学习,深入探究,心系语文,追求更高。*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主编:倪文锦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北京文学》1997年第11期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举例
研究性学习课题一 1. 课题名称:古诗鉴赏
2. 课题内容:古诗的特点、古诗的语言表达技巧、古诗的语言特点、古诗的形象与意境、古诗的思想与感情、古诗的背诵技巧、古诗的鉴赏方法、古诗的答题技巧、古诗的命题趋向
3. 思路提示:(1)研究内容比较多,每组可以自选课题的内容;(2)到图书馆、书吧或者上网搜集相关资料;(3)撰写论文。(4)在班级内展示优秀论文。(5)教师点评部分学生作品。
研究性学习课题二
1. 课题名称:高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与研究
2.课题内容:(1)高中学生上网都做什么?(2)每周花多少时间上网?(3)高中学生上网对学业是否有影响?
3. 思路提示:(1)举行小型“高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与研究”的座谈会;(2)问卷调查,设计一份“高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统计表”,了解学生上网的情况;(3)到图书馆、书吧或者上网查阅、搜集关于高中学生上网情况的资料,为开展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4)撰写〈〈高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与研究〉〉的报告。(5)把这次活动的优秀调查报告在学校宣传橱窗内展出。(6)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小结。
研究性学习课题三
1. 课题名称:名著研究性阅读 2.课题内容:《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母亲〉〉、〈〈红与黑〉〉、〈〈西游记〉〉等中外名著的研究性阅读,探究其中的某些人物形象或者艺术手法。
3. 课题目的: 比较深入的接触中外的一些名著,理解某些名著的基本内容,学习我国以及世界悠久的历史文化,感受我国以及世界文学的艺术魅力。
4. 思路提示:(1)用资料室,图书室、网络等资源,阅读名著;(2)到图书馆、书吧或者上网查阅、搜集相关资料,为开展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3)撰写一篇反映研究性阅读成果的论文。(4)在班级内展示优秀论文。(5)教师点评部分学生作品。
高中语文《记叙文的构思》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二.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分析记叙文中构思的优缺点,并对缺点进行改进。 2.指导学生了解并学会运用常见的记叙文构思技巧。3.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重难点:
1.指导学生学会分析记叙文中构思的优缺点,并对缺点进行改进。 2.运用常见的记叙文构思技巧。
教法学法:
1.师生及生生互动讨论。 2.问题引导、点拨法。3.合作、探究、归纳法。
具体教学环节:
一.导入
胸有成竹、腹稿。
二.出示目标
三.学习过程
(一)略点构思的含义(广义、狭义)
(二)分析范文(一)的优缺点
重点:反复描写人物的手法的运用,如画眼睛。
(三)分析范文(二)的优缺点
重点:如何能紧扣题意来构思。
【设计构想】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两篇文章的优点和缺点,一是鼓励学生在日常的习作中,同学们作文中的优点是普遍多于缺点的,让学生树立起写好作文的自信心;二是让同学们从自己的习作中,概括出记叙文构思的一些常用的技巧。
(四)让学生对两篇文章中的缺点进行改进
【设计构想】学生对两篇文章中的缺点进行改进中,一是不断引导学生与两篇文章的优点相结合,一些优点很好的构思方法;二是改正后的缺点,就会变成优点,就成为了构思的技巧。
四.课堂小结 【设计构想】让学生针对两篇文章的优点及改正缺点的方法进行总结,让学生从构思技巧运用的自发性转变为构思技巧运用的自觉性。
五.课堂练习
对《那个陌生的背影》进行记叙文构思。
【设计构想】在练习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觉运用总结出的构思技巧。
六.作业
三.课后反思
1.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勇于表达,表达的欲望得到了满足,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
2.学生从日常作文习作中提炼出了常见的记叙文构思技巧,并在逐渐学习自觉地运用到记叙文的构思中。
3.学生通过对普通考场作文的修改,既看到了自己日常写作的优点,也认识到了不足之处,通过对不足之处的修改,写作自信心得到了提升。
4.本节课时间的安排不太合理,课堂练习的时间不足,主要原因是在对两篇考场作文进行讨论时,每一篇文章都是先讨论优点,再讨论缺点,然后针对两篇文章的缺点再回头进行修改,这样耗费了较多时间,可以在每一篇的缺点讨论结束之后,直接进行修改,这样就会节省出时间,使课堂练习部分得到充实。5.学生在课堂进行作文修改,多是口头之作,没有落实到笔上,发言也只是部分同学,不能让所有同学体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进行实践操作,因此,在这节课之后,最好应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一篇文章,进行升格训练,使课堂效果得到延伸和巩固。
高中语文试讲教案(教学设计)参考模板
高中语文教案作文开头技巧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内容仅供参考
以上内容就是虎知道为您提供的8篇《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推荐作文:
- ·企业统计工作总结
- ·伤了!还要坚强~~
- ·水的遐想
- ·读傅雷家书有感写作范文
- ·最新初中家长评语简短50字【优秀3篇】
- ·成人高考满分作文(优秀4篇)
- ·《中国女排》电影观后感悟及心得【精选5篇】
- ·家乡的美食小学作文600字
- ·最新海底两万里读后感六百字
- ·2022建党百年高考作文素材优秀3篇
- ·大鹏生态文学奖一等奖征文600字7篇
- ·观看冬残奥会感受5篇
- ·四川高考满分作文【优秀4篇】
- ·《骆驼祥子》读后感作文精选15篇
- ·最新我的拿手好戏优秀作文精选10篇
- ·中国名著《红楼梦》读后感详细范文
- ·小学生建国70周年观后感纪念建国70周年观后感范文6篇
- ·《养成好习惯改掉坏习惯》为主题作文
- ·老人与海读后感5篇
- ·初中生平凡的世界读后感作文
- ·优秀员工嘉奖通报
- ·2022开学第一课感悟及启示(7篇最新)
- ·初二窗外主题的作文600字7篇
- ·国庆节普天同庆诗歌_建国73周年歌颂好词好句
- ·我与祖国共成长学生优秀作文
- ·2022同上一堂国家安全教育课观后感300字范文10篇
- ·莫言大风读后感5篇
- ·我是大自然的一员——小鸟
- ·2022观看冬奥会闭幕式直播观后感(通用)
- ·关于狼王梦读后感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