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高考作文精选9篇

时间:2023-07-03 08:35:25 | 来源:作文库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虎知道整理的9篇《安徽省高考作文》,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高考优秀作文 篇一

巴掌之吻 教育之痛

一张考卷,几分浮动,换得巴掌与吻。是耶?非耶?报以无奈苦笑。

仅从表面上看,母亲对从满分降为98分的退步的孩子求全责备,而对虽然一开始不及格、但后来进步的孩子不吝爱 吻,是不是仅说明这位母亲鼓励进步之可取与苛责退步之不妥呢?并非如此,拨开表面的巴掌与吻之别,在这幅漫画中,我们应看到仅仅是分数上的一点变化,都足 以使家长做出截然不同的反应,其背后折射出的无数个家庭相似的情景,不免令人深思。

紧紧盯着分数,视分数进与退为奖罚标准,与其产生的求全责备之态,并非是个别家长所为。满分得吻、98分得巴掌 这一荒谬现象,正是被诟病许久的唯分数论的体现,当家长并不在乎分数背后反映的知识掌握情况,指导学习作用时,也就不再在意“98分已经很接近满分”这一 事实,而是只看见比上次退步了2分的情况,辨不清“无论55分还是61分都说明孩子学习状况不佳,”而只关注比上次进步了6分。在啼笑皆非之余,我们不免 要发出这样的疑问:这样粗暴的分数对待,对分数的执着,到底因何而来?

固然,激烈的竞争环境与中国向来重视考试的传统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考试分数的普遍关注,但有没有更深层、更 本质的原因呢?将分数进退当作唯一依据的背后,不正是我们缺乏对孩子成长客观全面的评判标准、对除学习外其他方面忽视遗忘吗?古代便有“为己之学”,以修 养完满人格而非取得外界认可的官位为目标,而今,社会也更需要综合素质优秀、人格健全的人才,而非巴掌与吻滋养出的分数型人才。君不见今年校园投毒案中, 犯罪的青年虽分数耀眼,但人格上有着致命缺陷,如若仅凭巴掌与吻一味注目分数浮动,还能说是“育人”吗?培育的到底是栋梁还是外表光鲜,内里朽烂的速生 木?

所谓求全责备与宽容鼓励之异,在向教育敲响警钟,内里显现的教育观念之弊,正中痛点。我们不能仅停留在“知 道”,“改变”的背后正需“痛定思痛”作引擎,重新审视日常中我们早已熟悉的情景,以此为契机,给孩子的成长路上正确的引导与培育,帮助他们获得除了分数 的其他优良品质与综合能力,以真正的吻报以最大的鼓励,以真正的吻对待他们的教育报以决心与坚守。

巴掌与吻,是耶非耶?唯有痛定思痛,对未来的教育报之以歌。

点评:

本文最大亮点是语言出彩。一是语言凝练。开篇“一张考卷,几分浮动,换得巴掌与吻”,14字即概括了漫画的内容,可谓惜墨如金。“满分得吻,98分得巴掌这一荒谬现象,正是被诟病许久的唯分数论得体现”,语句简洁,观点鲜明;结尾简短有力,回应首段。

二是句式灵活多变而又自然流畅。开篇以两问自然引入。第二段以“是不是……呢”设问引出对漫画内容的分析。第三 段结尾的设问承上启下,引出下文产生的“对分数的执着”的社会根源,使论证更深一层,也发人深思。第四段,“但有没有更深一层更本质的原因呢?”是由前一 句“固然”而来,避免了绝对化,具有思辨性。本段结尾两个反问句,鲜明的观点自在问中,又自然引出第五段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推进论证向更深一层发展。结 尾设问回应开头,句式又略作变化。全文文气涌动,文脉清晰,皆赖这十问之功。

三是整散结合,修辞手法娴熟运用,表达得体,用词准确老练,仅用950字便把道理说得透彻,思维严密,颇见老辣的写作功底,这正是当前中学生最为欠缺的语文素养。

高考优秀作文 篇二

起伏的波浪才更具力量

这一则漫画是一组巧妙的、富有深意的对比。先拿满分后拿98分的孩子先后收获了香吻和一个耳光,而先拿55分后 拿61分的孩子则先后得了一个耳光和一个香吻。从这两个孩子的境遇上,我们看到了许多人有意无意抱有的一种心态:追求卓越、积极进取,否认失误和退步,哪 怕这个“失误”仅仅两分。

努力进步当然是一件好事。正如漫画中的第二个孩子,他从不及格到达到及格,是一个值得肯定的质变和成就。攀登虽 艰辛,而山顶上“一览众山小”的壮阔是徘徊在山脚下的人无法享受的。然而,从100分到98分就是应当受到指责的堕落吗?并不是。98分依然是一个令人艳 羡的好成绩,98分和100分同属于优秀水准。从100分到55分才是应当警醒的堕落。

依然优秀的第一个孩子被对待的态度落差如此之大,连我亦不禁感到委屈。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许多人奉行苛 求完美的极端精英教育,向往着“高处不胜寒”。从“虎妈狼爸”,再到“提高一分,横扫千人”的高考标语,人人的神经成了一张绷紧的弓,生怕遭受横飞而来的 一记耳光。

可是,有一句亘古朴实的真理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们心心念念“直挂云帆济沧海”,却忘了挫折与起伏才是人生的常态。“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力量,就在这起伏之间。宽大的大海永不会如一潭碧湖般文弱恬静,清浅的水面可以保持平稳,但也失去了承载大舟的能量。

是的,起伏的波浪才是更具力量。没有后退,没有低谷,就没有前进的动力和空间,也就没有厚积薄发的震撼。就像生 活在南极冰海的企鹅,想要跃到岸上,并不是在水面上拼命挣扎,而是猛地扎进深水,凭着一股冲劲儿再跃出水面,华丽地落在岸上。第二个孩子就像这只企鹅,在 不及格的深潜后获得腾跃的力量。

而我们,当然应该给第一个孩子以鼓励和支持,不是必须得到满分才是优秀的孩子。他是潮起潮落的大海,是汹涌起伏能淹没一切的波浪。我也相信,他可以在这两分的差距中弥补自己的缺漏,下一次重得满分。

起伏的波浪更具力量,我相信在不完美中,才能更好地突破自己,在退步中,重获前行的勇气和动力。

点评:

这是 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该生的“规定动作”做得十分到位:紧扣漫画的关键内容与寓意展开写作,符合题意;题好文一半,其所拟题目与其他考生相形,能给人眼前 一亮的感觉,即题目有辨异性;起段三言两语,导入简洁,入题快;第二三段分别评述漫画中的分数及其产生此一现象的社会背景,如果说第二段是围绕“点”来展 开,那么第三段就是围绕“面”来展开,第四段则是围绕“理”来展开,角度斑斓,内容充实,逻辑(台阶术)严密;第五六七段类比论证、比喻论证,形象生动, 文势壮又能以理服人。

该生的“自选动作”也同样做得十分到位。比如“立意高远”——作文以哲理立意,难度系数高,区分度自然也高;辩 证思维亦颇具特色,论证扎实、理性、稳健;论述相当集中,从题目至结尾绝无蔓笔,析题切题扣题点题,一以贯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所用的“古人说”妥 帖,所用的“波浪说”无可辩驳,所用的“企鹅说”新颖、生动、精当、有情趣。此外,该生的“情文并茂”能力、“孟辩素养”(孟子式的辩论素养)也值得点 赞。

2021安徽高考作文 篇三

中国人,怕是最崇尚古代文化了。对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的取舍,确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清朝书法家翁方纲和刘墉,一个对古人书法刻意求似,一个却博采众长,自成一体。翁问刘:“哪一笔是学古人的?”刘反问翁:“哪一笔是自己的?”这在文坛的记录中留下了诙谐而又富于哲理的一笔。

人们总是喜欢以古为师,但只有在“师古”的基础上,求不同,求发展,才会有独特的风格,才会有更大的进步。翁方纲师古而形似神似,固然值得称道;但刘墉师古而不泥古,在古人字体的神韵中,加入自己的风格,则尤为可贵。因为只有这样,书法才会发展,才有前途。事实上,翁方纲所崇尚的欧体也正是当年欧阳洵融各家笔意而成的。

因此,世上没有靠描摹而成的风格,没有因刻意求似而成的大作。

梵高,正因他狂放不羁的用色和汪洋恣肆的激情,结合着他古典绘画的功底,才做出了万世流芳的《向日葵》;毕加索,凭着自己敏锐的感知,才步出传统油画的道路,而成为不朽的印象派大师。当音乐学府的老教授们面对电声乐器,大叹“世风日下”的时候,理查德·克莱德曼大胆地把所学的巴赫和肖邦用新乐器结合,才有了如此深邃宜人的《星空》。古文化,是历史沉淀出的精华,是一个学者、艺术家必备的素养和基础;而创新,不泥于古的精神,则是他们的灵魂。曾听说,有伪造名画的画师,他们的作品可以假乱真,令人难辨真伪,技艺也该是叫人叹服的了。但他们不是大师,因为,那作品是“人家的”。创新的重要性,也可见一斑了。

艺术上是这样,在生活、社会各个方面,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万事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历史车轮不断向前,正是因为有了吸收和舍弃,才有了新事物。

工业大革命时,人们不局限于仅用手工劳作,才去发明机器;人们不局限于仅在地上行走,才去研制飞机;人们不局限于仅用煤作能源,才去探索电力的奥秘……如今,人类已可以遨游太空,而无数科学家却仍在努力地探索着,在研究、发展新的、更科学、更普遍的规律,让人类社会不断向前。我们不能没有历史,但也不能忘记,那仅仅是古人的业绩。君不见“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只有师古而不泥古,推陈出新,才有存在和发展的可能。

我们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也要“不拘一格”,敢于质疑,敢于放开思路,敢于创新。一味拘泥于书本和公式,只会变得头脑僵化,不适应日新月异变化的大世界。

安徽高考作文 篇四

安徽高考作文

20安徽高考作文题如下: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吴兴杂诗

清·阮元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注意:

1立意自定,题目自拟;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2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4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评析】

年安徽省高考作文延续了往年的材料作文的类型,只是材料的展现方式由原来的现代文转变为古诗词。与去年的“弯道超越”相比,前者与时代联系得更为紧密,后者则完全以材料为主。出现这个变化的原因仍然是为了防止考生宿构作文,即提前背范文,考试时往话题上套。不难看出,命题者有意避开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

材料选取的是清代诗人阮元的一首《吴兴杂诗》。这首诗之前我没有读过,估计读过的考生也不多。但让我感到十分惊讶和惭愧的是,今天上午考试结束后,我们学校的一位叫张明东的数学老师说这是一首在他们老家十分流行的打油诗,并且张口就背了出来。可见,真正好的东西还是易于流传的。

分析一下这首诗的题目不难看出,“吴兴”是一个地名,“杂诗”则说明该诗属于杂感性质。单看诗题,题旨并不明确。但这未必是坏事,在带学生复习古诗鉴赏时,我曾经说过,一首作者名不见经传(有时是我们孤陋寡闻)的古诗词,又没有任何注解,题目也没有透露出多少有用的信息,这时我们尽可放心,因为只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相信考生读了这个材料以后,把握这首诗歌的主旨并不难。因为该诗的最后两句“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浅显易懂,它体现了该诗的主旨是“因地制宜”,要根据具体的环境选择种什么作物。考生只要理解到这个层面,以此为中心,据此展开联想,进行立意应该就没有什么偏差了,所以准确立意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在此基础上比一般的立意更新颖更深刻一些,这就涉及到发展等级里的创新性和深刻性的。问题。这恰恰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特点,即让绝大多数考生不跑题,不偏题,但是要让写作水平高的考生发挥出自己的写作特长。因此,考生在要读懂这首诗看清要求的基础上,怎样在立意时比一般人更新颖更有思想深度,是今年高考作文取胜的一个关键。

那么立意怎样才能比别人略胜一筹甚或棋高一着呢?我们可以采用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

1、发散思维:在比如由因地制宜联想到教育上的因材施教,进而在教育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再想到环境与成材的关系,联想到利用有限的环境、条件、资源尽可能创造出最大的生产效应的问题,还可以联想到要学会超越时空,把一般不可能在一起的事物整合在一起,从而做到兼顾并重等等,当然这在构思成文时要交代清楚来龙去脉,要切记点题,不然有可能被一些混账阅卷老师判为偏题或者离题。

2、逆向思维:比如要提高效率就必须物尽其用……

安徽高考作文 篇五

鱼跃出海面,便客死沙滩;人脱离空气,便无法生存。但是女真人跨越草原,却建立了大清;张生和崔莺莺跨越礼教,却得到了幸福。由此可见,有些范围是生存的依赖;而有些却只是单纯的束缚。我们挣脱枷锁以求飞越,但又决不能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

万事万物都有其发展的规律,但人们常常将规律与形式相混淆。走出校门,我们常常会看到传单满天。可行人往往会将此扔进垃圾桶而不屑一顾。站在经销商的角度看,也许他做宣传的目的无可厚非,但是宣传就等同于散传单吗?高明的商人当然会微笑否定。曾经有位美国的冰激凌经销商头痛于夏季滞销的产品。面对同行的价格大战和宣传大战,他的行动独具一格——雇人在大剧院的门口免费赠送带有咸味的零食。观众们自然如鱼得水,欣然接受。可表演结束后,炎炎烈日炙烤着他们干燥的舌头。此时若出现了清爽可口的冰激凌,结果又会如何呢?……这就是变换思维、创新形式的妙处。这位美国商人打破了围绕产品一味做宣传的框架,可他仍然围绕市场经济规律在运作——从供求关系的角度,通过刺激消费者的需求欲望售出产品,只是换了形式而已。当其他商人被困在迷宫里转圈圈时,他已经搭上直升机,跳出了地平面,在广阔的空间中翱翔;但仍然在价值规律的空间翱翔。

史迁突破孔圣人作《春秋》之体制,勇开纪传体通史之先河;李贽公然“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大胆否定程朱理学,他的跨越令后人为之赞叹。科学与文化的发展似乎离不开对规律清醒认识之后的勇敢跨越;但若是僭越了规律,如同天马行空,必然劳而无功。在焦耳发现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之前,不知有多少人痴迷于“永动机”的研制,幻想着永远摆脱能源的后顾之忧。他们的想法曾经轰动一时,但终究成为废渣湮没在历史的红尘之中。这些妄图僭越客观规律的悲剧像是为我们生存的保护圈撒上了荧光粉,提醒着我们跨越必须有度。

为了解出同一道题,我们可以变换角度,变换方法;但是却不能违背公理;同样,一切创新都只能利用客观规律,却不能违背客观规律。我们跨越的雷池只能是桎梏,而决不是真理。

安徽高考满分作文 篇六

一个演员究竟该不该修改台词?也许你认为他缺少与众不同的文字修养,也许你认为他不具备大师头衔。其实,我觉得这一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思考,要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做一个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质疑的人,做一个敢于忠于事实的人。

诗人说:”雪花是通往天堂和人间的信使,连接着天堂和人间。“我说,质疑是通向愚蠢与豁达的阶梯,连接着进步与发展。

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质疑是向生活发表出不同的见解,是和他人意见相反时的。一种沟通。我们要敢于表达出自己的见解,说出自己的心声。

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质疑,需要我们具有一种坚信自我敢于说真话的态度。小泽征尔是世界著名的音乐指挥家。一次,他去欧洲参加指挥家大赛,在进行前三名决赛时,他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参赛,评判委员会交给他一张乐谱。演奏中,小泽征尔突然发现乐曲中出现不和谐的地方。他以为是演奏家们演奏错了,就指挥乐队重奏一次,但仍觉得不自然。这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判委员会权威人士都郑重声明乐谱没问题,而是小泽征尔的错觉。面对几百名国际音乐大师和权威,他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评委们立即站立祝贺他大赛夺魁。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前面的选手虽然也发现了问题,但也放弃了自己的意见。小泽征尔的成功正是因为他敢于质疑,不畏权威,体现的是一种自信。

敢于挑战权威是一种敢于提出质疑的勇气。人类历史的每一次飞跃,无不是质疑精神的推动。正是达尔文大胆地质疑了神创论,才揭开了人类起源的奥秘;正是爱因斯坦勇敢地质疑了经典力学,才开创了相对论的新世界。我不由得想起了亚里士多德的那句名言: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正是对真理的不懈追求,这位伟大的哲人敢于批判老师柏拉图的理论,这位哲人才在古希腊哲学史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丰碑。质疑精神,是一种不屈服权威的坚持,它彰显了人性的高贵与伟大。历史的进步,正需要我们千千万万质疑者的力量。

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质疑是一种坚持真理的精神。巴甫洛夫曾经感慨,由于面对沃泰默的错误的结论后他没有提出质疑,而斯塔林和贝利却没有放弃探索的道路,终于证实了结论,巴甫洛夫只能遗憾地错过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哥白尼在”地心说“盛行的情况下,发表了有悖于宗教界主流认为的”日心说“,在事实面前,他选择了坚持真理,并把真理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挑战权威是一种坚持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真理面前,坚持真理,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令人敬畏。

这就是质疑!这就是社会进步的力量!我们身为祖国的花朵,正值人生青春时节,可是我们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两难选择,我们怎么办呢?我们应该敢于质疑,更应该有这种敢于挑战,绝不盲从的精神。人生路上,就让我们以勇气做船,以质疑做风帆,用思考做船桨吧,只要我们不惧权威,敢于挑战,我们就一定能够扬帆起航,直达成功的彼岸!

安徽高考作文解析 篇七

【安徽卷】

高考:合肥三中一位帅哥考生提前走出考场,他告诉记者,作文题目为看图说话。图片内容为“第一个孩子第一次考100分,第二次考98被家长一耳光,第二个第一次不及格第二次61被表扬了。

【作文解析一】

今年安徽省高考采用全国课标I卷,作文题是一幅漫画,漫画内容是两个孩子的考试成绩带来的家长的反应:一个孩子先考了100分,脸上是口红印,家长给予奖励,后来考了98分,脸上是巴掌印,家长给予惩罚;另一个孩子先考了55分,脸上是巴掌印,家长给予惩罚,后来考了61分,脸上是口红印,家长给予奖励。记者随即就该高考题采访了几位资深高三语文教师,老师们都表示全国卷的作文题难度适中,虽有些意外,但却在情理之中。

据合肥五中资深高考阅卷教师完颜旭辉称,今年的高考作文题让语文老师们都有些意外,但细想却又很巧妙。由于往年全国卷都属于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所以平时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会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各种材料类作文的培训,如:新闻故事、历史典故、寓言故事、名言警句和漫画等各类材料的叙事。但就往年全国卷来看,考漫画类材料作文相对来说还是有些冷门,多少有些出乎人们的意料。

“不过由于这次的作文漫画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应该对这样的话题都能有感而发,有话可写,大部分学生对于这种材料作文的模式应该是驾轻就熟的。”完颜老师说道。

随后,记者又采访了今年高考语文的阅卷老师、六中语文教师刘素。她表示今年的作文形式与去年相同,都是材料作文;不同在于材料的形式,去年是文字材料,今年是漫画材料。刘素称:“相对于去年的作文而言,今年的自由度更大,作文题只是一副漫画,要求是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其他没有任何限制。”

对于今年作文题的立意,刘素老师给出了自己的几种看法:今年的作文题,考生可以把它当作一个普通的材料作文对待,两个孩子成绩不同家长的反应不同,但本质是是相同的,比如教育的方法,比如只看“分数”等的教育心态等,联系现实选取漫画的寓意即可作为作文的立意;也可以从漫画中两个孩子的不同成绩引起家长的反应,去谈谈考生自己对其的看法;或者从漫画中两个的不同“命运”的“比较”中谈自己的看法等。“这样写,就有了情景,就是“任务”作文的一种写法,考生可依据自己的理解和写作习惯而定。”

【作文解析二】

今年高考新课标卷Ⅰ作文是以漫画为材料的作文。漫画是一种讽刺性、批评性或幽默性的图画。画家从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讽刺、批评或表扬某些人和事。漫画多取材于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

题中漫画由两幅画面组成。第一幅:画面上左右各有一个学生,手里拿着带有考试分数的试卷。左边学生试卷上标明100分,面带微笑,而且右脸上还有一个家长或老师的亲吻以示表扬与肯定。而右边学生试卷上的分数是55分,神情沮丧,脸上挨了耳光,说明他受到了惩罚。第二幅:仍然是由两幅画面组成,可左边学生手里的分数变成了98分,脸上印记随之变成了耳光,神情落寞。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右边的学生试卷上的分数变成了61分,脸上的印记换成了亲吻,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左边学生学习成绩尽管起点很高,但有了一点儿退步,就受到家长的惩罚;右边学生成绩尽管起点较低,但有了一点儿进步,也受到家长的奖赏。题中漫画意在说明,在家长或老师眼中,学生的优秀与否全看考试的分数,唯分数是论。这种看法实际上是非常片面的,不能客观真实地对学生给予准确的评价,也严重影响了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不利于他们的茁壮成长。可以说,今年的新课标卷Ⅰ作文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写起来有切身体会,有话可说,有真情实感,避免了写作假大空,无病呻吟。学生在写作时可以由结果追溯原因,揭示事件的本质;由图画到生活,把握漫画的寓意。阐明应试教肓过于看重分数给学生造成的种种伤害,分析其弊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写作时还可以联系现实,由此及彼,呼吁我们不要扭曲对孩子的教育,不以分数论英雄,不要把分数的高低当做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让教育回到以人为本的轨道上来,树立健全的成才观,把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生命教育落到实处。

[2016安徽高考作文解析]

2021安徽高考作文 篇八

在生活中,要想获得成功,创新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要学会创新。只有既懂得发扬自己的特色,勇于创新,又善于继承前人的传统,才会更易成功。

创新,并不是所谓的闭门造车,不是靠自己的主观臆造去随意地瞎编乱造,而是要注意继承前人优秀的成果,在别人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创新才会显得更有意义。英国17世纪的科学巨匠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的三大定律,创新不可谓不丰富。可当别人问及他为什么会取得如此的成绩时,他说:“如果说我看得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虽然这只是一时谦虚之词,但细细想来,如果没有伽利略夜观星空,如果没有第谷数十年如一日研究天体的运行规律,那么牛顿想要总结出物体运行的三大定律,似乎要大费周折了。可见,继承和创新是不可分的,只有在取得其精髓去其糟粕的继承中创新才是可取的。

马克思作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光辉巨著《资本论》,他的创新精神鼓舞和造就了一大批的仁人志士为社会的进步而奋斗。诚然,大英博物馆的一桌一椅见证了他的冥思苦想之后的豁然开朗,之后的奋笔疾书,见证了他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理论。但是如果没有他翻前人之作时的专注,摘抄资料时的认真,圣西门、傅立叶他们的空想理论,他也不会成功的。甚至可以断言,如果没有他们,《资本论》也许不会这么快地完成,我们也许还要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可见,在继承中创新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其实不用更多的证明,那指导我们走上富裕之路的邓小平理论,那真知灼见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便雄辩地说明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盲目的创新往往会弄巧成拙,让人传为笑谈。君不见那“邯郸学步”的郑国人,总想学习别人的步法,以便自己跟本国的人走路不一样,似乎是创新了,但是动机不纯,方法不对,不知继承,落了个爬回去的下场。前几年的小品《如此包装》也是说的这个道理,本来评剧便是一门值得继承的艺术,可是那个“总监”非要进行“创新”,将原来风马牛不相及的流行音乐与民族艺术强行配伍,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那“创新”出来的“四不像”让我们津津乐道了好些年。若不得要领,便很容易犯同样的错误。

继承和创新是雨与水的关系,没有了继承如同只有鱼没有水,再好的创新也会成为空中楼阁,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而只有水没有鱼似乎更表现出只有继承没有创新的死寂,毫无生气。只有鱼和水统一在一起,才会变得有生气。正如创新和继承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会结出成功的果实一样。

想要成功,必定要学会创新,没有创新便是一潭死水,只有在创新的基础上再创新,那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更大收获。

安徽淮北高考作文真题及 篇九

【作文真题】

为了丰富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同学们领略科技的魅力,过一把尖端科技的瘾,中科院某研究所推出了公众开放日系列科普活动。活动期间,科研人员特地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同学们亲手操作扫描式电子显微镜,观察蝴蝶的翅膀。

通过这台可以看清纳米尺度物体三维结构的显微镜,同学们惊奇地发现:原本色彩斑斓的蝴蝶翅膀竟然失去了色彩,显现出奇妙的凹凸不平的结构。原来,蝴蝶的翅膀本是无色的,只是因为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才会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缤纷的色彩……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高考满分范文】

面对人类一往无前的探索,自然如同洞壁上栖息的美丽蝴蝶,向纵深之处隐匿而去。我们,或许早该意识到,是时候了,对环境应留下一段敬畏又适当的距离。

美国有一首流传已久的诗:“在田纳西放一只坛子,原野上的一切将绕此重新展开。”这,无疑是将人的影响置於了世界的。中心。人,在所向披靡的征途中为自己加上了无上的尊冕。的确,天地有大美,壮阔无垠,可天地又是如此的脆弱,人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其造成无法逆转的影响。而这些影响,注定会成为人们想要承担却又无法承担的重任。对此,我们可以做的并不很多,只有在一开始便小心翼翼,不误闯入自然不容侵犯的领地。

对自然环境保有一定的距离,实在也是出於一种对人自身的保护。自然脆弱,人实则更为脆弱。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是无往不胜的,而作为个体,又何其渺小。试想,当我们大呼“山登绝顶我为峰”时,背后又隐藏着多少对於高山的畏惧与不安。而面对后退的蝴蝶以及逝去的美丽,我们追随的脚步里又还凝聚着多少无奈与担忧。我相信频发的灾难是自然备受重压后愤怒的呐喊。人会不会有一天像古龙所描述的盖世英雄,“登上了山顶,却发觉自己已一无所有。”那样的人类会不会感到万分的孤独与惶恐?

其实,人完全可以与自然一同诗意地栖居,其关键在於不互相侵扰,不事征服。古人也寻幽探险,也流连於“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但他们的态度是如此的虔诚而小心。他们只是竹杖草鞋,手攀足踏,也适可而止。我以为,这样的探险,才是真正触摸了自然的心跳,却不将其惊扰的方式。如此,既将人的环境诗化,也使万物自然的环境留得一份清静。我们可以自在地欣赏环境所赠予的天光云影,花柳水月,却切不可去探求、征辟自然的禁地。古人所谓“天人合一”,我宁愿将其理解为是人在天地之间安详地栖息,而让心神畅游於世界。

很喜欢陆放翁一句词:“沙鸥相对不惊飞。”这固然是说人要少机心,但人若能对环境毫无机心,不事窥看,自然想必也可与人安然相对不惊飞了。

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带来的9篇《安徽省高考作文》,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虎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