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时间:2023-02-07 12:52:31 | 来源:作文库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精选17篇)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篇1

  之一

  作者:袁静

  教学要求:

  1. 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B 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

  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习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B、提问:

  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

  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

  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B、配乐朗读

  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3、“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A、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C、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

  D、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E、学生上台表演

  4、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

  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你能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

  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五、布置作业 

  老师还收集了一首送别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离别类的诗词。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生字新词,比较“仰望”、“远眺”、“凝视”的差别,积累表示“看”的词语。

  3.由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孟浩然的深厚友谊及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饮中八仙歌》

  “你知道杜甫的这两句诗写的谁吗?从这两句你又读出了李白的什么特点?”

  “李白”“清高;孤傲;仙人;好酒;豪放;狂放不羁……”

  “李白身上由内而外、骨子里面有一股气。你感受到是什么气?”

  “豪气,傲气,仙气,骨气,有超脱世俗欲望的清气,有生命力量的生气……”

  “李白斗洒诗百篇。他被尊称为中国历史上的‘诗仙’。”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写他的课文——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在今天湖北省武汉市内。知道为什么叫黄鹤楼吗?”(示书上黄鹤楼图)

  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书上怎样写黄鹤楼。”翻开书,谁读出来。

  示: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从这句你读到了黄鹤楼的什么特点?”

  “从‘俯’读到它的高;从‘临’读到它在长江边上;从‘飞檐凌空’读到它的高、美。”

  “一个词——壮观。黄鹤楼的神奇壮观吸引了文人墨客在此题诗作画。李白当然不能错过这样的地方。再读——”

  “黄鹤楼送别”

  “课题只交待了地点、事情。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对题目作了具体的叙述。谁来读——”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迷蒙是什么意思?”

  “因烟、雾而看不清楚。”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这就叫‘烟花三月’。现在的‘烟花三月’去扬州看的是琼花、芍药、牡丹,且有一个‘万花园’。”

  “从这段你还读到了——”先自由发言,后出现以下提纲。

  时间:暮春三月

  地点:黄鹤楼

  人物:李白、孟浩然

  “李白当时30岁,孟浩然42岁。所以说是——年轻的李白、大诗人孟浩然。”

  事情:饯行

  “什么叫饯行——”“设酒食送行”

  去向:?

  “李白是大诗人。面对这样一个送别的场景,他泼墨挥毫写下了一首诗。请看——”指名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去向’是 哪里?”

  “扬州”

  “从哪里知道?”“下扬州”

  “题目中的‘之’是到、往、去的意思。广陵就是扬州。‘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扬州在当时相当于今天的上海,是一个繁华的、文化的都市,是文人们向往的地方。”

  “读出一二两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故人就是老朋友,这里指谁?”“孟浩然”

  “辞”是什么意思?“告别”

  “谁告别谁?”“孟浩然告别李白”

  “这里有两个表示方向的词:西、下。请看图——”出示从黄鹤楼出发到扬州的长江示意图。

  “从图上我们清楚地看到黄鹤楼在扬州的西面,扬州又在长江的下游。用‘顺江东下’四个字就把这两个表示方向的词翻译出来了。读——”

  “顺江东下”示箭头带字

  “谁用李白的语气、第一人称来说说这一二两句诗的意思?”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孟浩然在黄鹤楼告别‘我’,顺江东下,前往扬州。”

  (到此只能用10分钟)

  “2-3自然段围绕‘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送’进行了合理的想象。各自读。思考:在这些文字中你读到什么?”板书:送

  “依依惜别;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他俩的深厚友谊。”

  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惜别’的‘惜’是什么意思?”板书:惜

  “吝惜、舍不得的意思。”

  “‘惜别’就是——舍不得分别。”

  “‘依依’是用来形容舍不得分别的程度深。”

  “从哪里看出是‘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从‘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看出,他们都想遮掩依依惜别之情。”让两个“一会儿”变成红色。

  “从两个‘一会儿’看出,两位诗人离别之前心绪很乱,真的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但性格狂放不羁的李白,再也控制不住这种依依惜别之情。终于——”

  示: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实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请您满饮此杯吧!”

  “‘誉满天下’的‘誉’是什么意思?整个词呢?”

  “名誉、名声、名气。这里指孟浩然的写诗的名气。天下人都知道孟浩然的诗写得好。”

  “你能背诵一首孟浩然的诗吗?”

  “对年轻的李白来说,孟浩然的诗令他敬仰。但李白首先敬仰的是孟浩然的人品。请看李白写的《赠孟浩然》——”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范读。注意把“频中圣”中的“中”读成去声。

  “你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这三句在我们这段话里都可以找到对应的部分。”让这三句变为红色

  “从‘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四句看出,孟浩然终身过着隐居的生活,没有做官。李白就敬仰孟浩然的这种人品。由此看出李白傲视权贵、超脱潇洒。”

  “还从哪些地方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

  “‘孟夫子’(‘夫子’是对人的尊称)。‘您’(5次)。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满’(我们敬重人的习惯:茶斟八成酒斟满)。”

  “拿好书。让我们把李白的敬仰之情、读出来——” 齐读李白说的那段话。

  “‘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请您满饮此杯吧!’,依依惜别之情溢于言表。分别,往往带给人的是酸楚和痛苦。此时,李白惆怅、伤感。读出来——”

  “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请您满饮此杯吧!”

  “孟浩然看出李白的心情,‘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谁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四海之内如果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心心相通。”

  “孟浩然引用王勃这两句诗的目的是什么?”

  “强调他俩是知己。友谊永世不绝。不要悲伤。”

  “‘赠别不作悲酸语’。

  ——清·孙洙《唐诗三百首批》”

  “是说这两句诗全然没有忧愁苦恨,有的只是昂扬向上、乐观自信。”

  “读出这种感觉——”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通过‘送’的场面看出李白、孟浩然之间情深、惜别”板书:情深、惜别

  范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这是写的什么场面——”

  “这是写‘别’的场面。”板书:别

  “在这字里行间你读到了什么?”

  “李白对孟浩然的一片深情,依依惜别之情。站立了很久很久。从‘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出,李白在江边目送朋友离去后还站了很久很久。”让“依然”、“伫立”、“凝视”变成红色

  “‘伫立’是长时间的站立;‘凝视’是指聚精会神地看。这两个词更体现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深情厚谊。”

  “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久久地伫立在江边;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地伫立在江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李白依然地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

  “读出李白对孟浩然的一片深情、读出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

  “流哇、流哇——此处的省略号是什么意思?”

  “一江春水永世不绝地流向天边。”示有涛声的一江春水

  “为什么要写这滔滔不绝的一江春水,请听李白自己说。”

  示: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

  “哦,原来是以无尽的东流水喻无穷的离别情,以无尽的东流水喻李白对孟浩         然的一片深情。这样的写法叫情景交融。”

  “此时李白的内心就像这长江的浪头一样在翻滚。不忍分别的人还是走了,他的内心有哪些情感?”

  “有依依惜别,有难过、有惆怅、有思念、伤感、悲伤……”

  “此情此景,诗人的诗性大发——他按捺(nà)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配乐出示该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有对朋友的深情与不舍,你读——”生1读

  “有朋友离去后的惆怅与伤感,你读——”生2读

  “有对远去朋友的牵挂与思念,你读——”生3读

  “把所有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大家读”齐读

  “在文中划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思。”交流略

  “‘唯’什么意思?”“只”

  “组词——唯独、唯恐、唯一、唯有……

  “长江上面应该是千帆竞过,怎么会是‘孤帆’呢?”

  “李白心有所属,他的心已属于孟浩然,所以目中无人。正如歌词中所唱——我的心中只有你。此时,孤解释为孤单;‘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白想,孟浩然也会和他一样,因分别而孤独。此时,孤解释为孤独。”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不要把它读成一般送别诗的忧愁苦恨,要伤而不悲。说说你的理由——” 到文中去找。

  “其一,此时的唐朝还处在强盛时期。国家强盛,臣民乐观自信。高适在《别董大》里就表达了这种感受: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其二,此时,‘年轻的李白’,正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龄,仕途上未受挫折,诗看似忧愁实质轻快。其三,这首诗写的是烟花三月。繁花似锦,春意盎然。其四,孟浩然要去的地方是扬州,不是边关塞外。其五,其六,从诗本身的节律来看,首句定韵、双句压韵,押“ou”韵,响亮,三个字中有两个第二声,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感觉。”出示一二四句末字注上音节。”

  再配乐诵读,读出一种大气、豪放……

  示: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李白

  “这两句诗是李白精神气质的写照。李白是天地交会留给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厚礼。读李白,读李白写的诗,能让我们保持生命本真的浪漫与想象。”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本文的教学训练重点是联系语言环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如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想象,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

  1、诗文对照,理解诗词意思。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有效地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意。

  2、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入情入境,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达到感情上的共鸣。

  3、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学习本文,采用朗读的方法应为:个别读、小组读、悟读、感情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读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简介名楼,引出课文题目。

  1.由学校楼文化说起,介绍黄鹤楼相关资料。

  2.导入课题,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学生书空。

  二.初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全文。

  2.指名口头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师板书:李白 为 孟浩然   饯别

  3.说说“饯行”的意思。

  三.诗文对照,理解诗歌意思。

  1.欣赏古诗。

  师: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听录音(出示课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2)自读古诗,试说诗意,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指名交流。

  2.根据诗歌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划线并同桌讨论)。

  3.汇报对应朗读。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提问:读懂了什么?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

  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男女生配合朗读。(诗文对照)

  四.潜心品读,体会惜别之情。

  1.找出中心词 “依依惜别”,说说词语的意思。

  2.划出文中写“依依惜别”的词句,在小组内交流阅读感受。

  3.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关句子:

  (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师: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无声胜有声,赏景藏情→不舍)

  (2)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①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③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

  ④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3)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①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②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③感情朗读。

  (4)分角色表演。

  过渡:一个满怀敬仰,敬上临别之酒;一个宽慰友人,道声情愿深长。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①生自由组对表演。

  ②学生上台表演。

  (5)此情此景,不仅我们被打动了,就连江边的景物也被打动了。此时的杨柳、沙鸥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现呢?(生读课文片段)

  师:景也通人情,人更是思绪万千。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下面这段话说完整吗?试试看。

  岸边杨柳依依,好像             ;江上沙鸥点点,好像             。虽然白帆已经消失在蓝天尽头,只能看到一江春水流向天边,但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好像在想   

  ……

  师:作者本来是写李白与孟浩然两个人物之间的惜别之情,为什么要写到杨柳、沙鸥、蓝天、春水这样一段景物呢?

  (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种写作方法。)4、第五自然段

  过渡: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友人还是离去了,李白内心激动不已,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1)什么叫“脍炙人口”?

  (2)你知道为什么这首诗能脍炙人口、流传千年了吗?你觉得这首诗好在哪里?

  (学生自由表达,言之有理即可。)

  (3)这真是一首好诗,让我们怀着和李白一样的心情,再次朗诵这首诗。

  五、适度拓展,表现诗歌魅力。

  出示几首送别诗,分组读一读。

  附:板书设计

  黄 鹤 楼 送 别

  李白     为    孟浩然     饯别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依依惜别

  教材分析:《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教学对象: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通过自己的个性化阅读来理解、欣赏文本,获得正确的审美体验。

  教学设计理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潜心会文的过程,应给足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阅读品味,领悟内容,体验情感。通过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动情地读。补充部分送别诗,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篇4

  【目标预设】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重点、难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作者凭借语言表情达意;读者凭借语言倾听作者心声。阅读教学需凭借文本语言,引领学生走进语言深处,以获得深刻的语言体验及情感体验。根据“文包诗”这类课文特点,教学中我力图通过创设情境,缩短学与文本的距离,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悟情,努力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通过“整体感知时的略读,突破难点部分的品读,升华情感时的引读”使学生在读中受到熏陶,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感受中华古诗文的魅力。  

  【设计思路】课前播放音乐欣赏。

  一、激趣、导入

  1、从刚才大家陶醉的神情中,我看出大家都非常喜欢这首歌。歌中有一句词:牵着你的手,分别在黄鹤楼。知道是谁牵谁的手在黄鹤楼分别的吗?相信读了这首诗大家就有了答案。

  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指名读

  2、谁来告诉我这首诗写的是送谁?在哪里送?谁送?

  3、话说在公元七百二十五年,年轻的李白手挎一把宝剑,带着一个酒壶,云游天下。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名满京城的大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整整大12岁,但年龄的差距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交往,二人一见如故,一起游山玩水,一起饮酒作诗,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这天,孟浩然要到扬州去了,这对于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来说,可真是难舍难分呀!话别的场面十分感人。而这感人的场面,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可以一一领略。

  4、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一起去看看那话别的场面。

  板书课题。齐读。

  5、诗句所表达的意思都能在课文中找到,请大家默读课文,把和诗文对应的语句画下来。

  生画,指名答。

  (设计意图:营造一种送别的氛围,将学生带入送别的情景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回味中再现离别的情景,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讲读课文

  (一)美读第一自然段

  1、同学们找的真准。“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点击出示“烟花三月”),在这“烟花三月”,好朋友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走进这迷人的暮春三月。(出示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

  2、读了这段文字,你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3、让我们走进这暮春三月去看一看。(课件出示图片)

  从同学们的赞叹声中我已感受到了“烟花三月”的美,你还有会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

  指名答

  4、诗中是用那个词语表现这么美的景色呢?

  指名答

  像这样的词语真是数不胜数,一个词就是一幅画,而这些词都融进了这“烟花三月”。这些词都融进了这“烟花三月”。让我们一起把这种美读出来。

  5、我们再一起读一下这两句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出这美好的画面。

  (二)悟读第二自然段

  1、面对这样的美景,两个即将分别的朋友怎能有心欣赏,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指生读第二自然段)

  2、哪个词最能概括他们此时的心情?

  指名答  板书:依依惜别 

  3、这段内容真的在写他们依依惜别吗?你从哪些内容知道的?藏  仰望、远眺  让生读,思,发表自己观点,读书

  两个一会儿正是告诉了我们,两位友人正在借欣赏景物来隐藏内心的离别之情呢。

  5、指导朗读: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流露出两位诗人深深的情谊。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吧。

  6、这真是此时无声——(生)胜有声,此时无泪­——(生)胜有泪呀。

  7、这忍不住的离愁别绪都融进了这两句诗——齐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设计意图: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引导他们在品味好词语,分析体悟句式、句意中去发现美、品味美、鉴赏美。这一教学步骤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词语,从字里行间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先引导学生理解“烟花三月”,然后抓住关键词“藏”,引导学生先读到文字的里面,再读到文字的背后,为后面理解古诗埋下了伏笔。)

  (三)品读第三自然段

  1、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指名读

  2、“终于”两字很深情,用在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答

  3、是啊,不忍别,终须别。志同道合的友人即将远行,今后再也不能月下吟诗、花间畅谈,怎不令人伤心难过! 谁再来试试。读出李白的敬仰与依依惜别。

  指名读

  4、从李白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讲六个“您”、“兄长”“老师”“夫子”“令人敬仰”“誉满天下”等词。

  “誉满天下”是什么意思?

  一说到孟浩然,你会想到他的哪首诗?

  指名背

  像这样的诗是妇孺皆知,人人出口吟诵,难怪李白说他的诗篇——(生)誉满天下。然而,他的人品更令人敬仰,李白曾写过这样的诗来赞美他。出示《赠孟浩然》。

  师生同读。

  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一生清高志远,难怪李白说他的人品——(生)令人敬仰。

  5、李白举起的酒杯中难道仅仅是酒吗?杯中还有他对孟浩然的祝福、友谊和敬仰。请把这种敬仰与不舍读出来吧(齐读)

  6、相见时难别亦难,李白的心情,孟浩然能不理解吗?但是他把这种眷恋深深地藏在心底,接过酒杯一饮而尽,反而好言宽慰李白。说道——齐读

  7、王勃的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诗句是想告诉李白什么呢?

  好,一起来安慰一下李白。齐读。

  好一个永世不绝!我们渐渐走进了诗人的心里,请同学们起立,左边的同学是李白,右边的同学是孟浩然,让我们再次感受这份浓浓的情意吧。读的时候可以加上你的动作。(配乐读)

  8、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这情,这谊,都融进了这两句诗。齐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设计意图:人物对话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李白与孟浩然话中的情和意,都是通过学生抓住“依依惜别”的中心情感自读自悟得出的。在此同时,还渗透了对话描写的表达方法指导。)

  (四)情读第四自然段

  1、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读了这两句诗,你脑海里又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2、点击出示第四自然段。课文第四自然段就描述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场景。

  师配乐朗诵第四自然段。

  3、大家小声读读这段文字,边读边想,哪些地方让你体会到了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出示第四段,放音乐)

  指名答

  4、这离别之情,这牵挂之情,就在这长久的伫立之中,就在这凝视的目光之中。这样的深情厚谊,李白只用了两句诗就把它描写得淋漓尽致。就是——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把这种依依不舍的深情表现出来,该怎么读?让生再读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老朋友走后的这种孤独和寂寞之情,诗中也有表现呢,谁来告诉我?

  生说,再读。

  5、万千话语,万千情思,都凝成这首李白按捺不住内心的即兴之作

  生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6、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是人去楼空。但黄鹤楼见证了这份友谊,如果你登上黄鹤楼,面对滔滔江水,你会想起两个人——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你一定会再深情地吟诵到——

  生齐读诗

  (设计意图::“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文章的情境呢?叶老曾说:“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必然会在学生的心中产生“内心视像”。它能使课文内容像电影一样,在学生头脑中一一闪过,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感情共鸣。因此,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想象李白与孟浩然在一起时的情景,学生能深切地感受浓浓的依依惜别的情谊。)

  三、拓展延伸

  1、同学们,中国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写了一篇《不朽的失眠》,也是“文包诗”,和本文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短短的四十分钟结束了,我们就要和在座的各位老师说再见了,真是有些舍不得,就让我们一起来深情地吟吟这首诗,作为临别赠言吧!

  生齐背。

  (设计意图:拓展阅读其他“文包诗”,对比本课,对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积累,将课上内容延伸至课下、生活中。)

  板书设计:

  25、黄鹤楼送别

  仰望  远眺  藏

  依依惜别

  伫立  凝视

  【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叙述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文中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成了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成了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篇5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能用“暂时”“凝视”造句。

  3、通过诗文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感悟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诗文对照,理解诗文意思。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

  2通过昨天的学习你知道是谁在黄鹤楼送别谁

  3是呀,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朋友孟浩然后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诗

  出示古诗(引读)

  4这首诗你已经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么?(打上小问号)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下面就让我们插上现象的翅膀,来到一千多年前那个美丽的春天

  2课文中用了那两个词来形容?(烟雾迷蒙,繁花似景)是呀,长江上水气笼罩迷迷蒙蒙的,各种花都开了,真美呀。

  4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感受一下春天的美丽。(齐读)

  5瞧,这就是黄鹤楼,关于黄鹤楼你们了解到那些资料/?

  这两个词我们可以通过看图来理解。看,它矗立在长江边,翘起的檐角伸向天空,气势雄伟,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老师还了解到,李白是特意选择这座千古名楼为孟浩然饯行的,从中你可以看出他们的友谊怎么样/

  6是呀他们的友谊非常深厚,读读第二然段,看从哪儿嫩感受到他门的依依惜别之情?

  7此时此刻,再美的景色都引不起两位诗人的兴致,因为他们的心头满是浓浓的离别之愁

  谁来读读这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千里送君,终需一别,离别的时间越来越近,搁在心底的话语再也藏不住了,终于李白(引读)

  2再读读这段话,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3交流

  *孟夫子,“夫子”知道古人一般称谁为夫子吗?这个称呼充满了深深的敬意,李白为什么这样敬佩孟浩然呀?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说说意思)

  其实孟浩然的内心也很舍不得李白,但他把那份不舍之情埋在了心底,反过来安慰李白,他的这份豁达真令人感动。(齐读)

  *同学们,我们当中也有不少家长外出打工,当你想他们的时候你可以怎么做?

  一个电话一封信就可以知道对方的情况,廖解心中思念。可在古时候,没有现在的通讯设备,朋友分别后,不知何时才能在见面,也许此生就再也没有见面之日了。让我们再次读读对话,

  更深的体会它们的依依不舍之情。

  *齐读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孟浩然终于乘船东下了(引读)

  2“岸边杨柳依依”依依什么意思?

  3古人有折柳枝送友人的习惯,所以此时的杨柳沙鸥在李白的眼里也染上了离别的伤感。

  4这句话中那儿最感动你?

  5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出示引读“李白依然

  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引读

  朋友虽已远去,但朋友的殷殷话语还在耳边回响,朋友的音容笑貌还在眼前浮现,引读“李白依然

  6再读第四段,更深感受。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诗引读

  2学到这儿,能解决这些小问号了么?

  3重点解释“西辞”

  4谁再来读读这首古诗,注意体会那份依依惜别之情。

  5再读

  六总结

  七作业《一课一练》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组织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目标:

  1、我要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我能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任务:

  任务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任务二: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导入课题

  上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乐曲(播放歌曲《烟花三月》)。

  谁牵着谁的手,相别在黄鹤楼?(生交流)老师介绍关于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当时话别的场面非常感人,想不想看看。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别》,师板书课题。(边写边指导“鹤”字要写紧凑,写字态度要认真)生齐读课题。

  (二)明确目标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1、我要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我能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弄明白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效果预期

  孩子们有信心学好吗?老师相信大家一定会学得很棒!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

  (一)任务呈现(课件出示任务一)。

  (二)自主学习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展示交流

  1、课件出示易读错的词:

  饯行    伫立    暂时    友谊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1)学生练读。(2)指名读,师生评价。

  (3)理解“饯行”、“伫立”

  (4)齐读。

  2、课件出示第二组词语:

  远眺      仰望      凝视

  (1)指名读

  (2)让学生说说这组词有什么特点?然后说说还知道那些表示看的词语。(学生交流)

  3、课件出示第三组词语: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誉满天下    永世不绝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1)学生试读。

  (2)指名读,学生评价,再指名读。

  (3)引导学生不仅要读好,还要读出我们的理解,生齐读。

  师小结:同学们的词读得意犹未尽,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吧!

  任务二: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任务呈现(课件出示任务二)。

  (二)自主学习

  学生默读课文,给足时间,老师巡视学情。

  (三)展示交流

  1、谁愿意读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2)理解“暮春”,将“暮”与它的几个好朋友做比较,区分记忆。(生交流)

  (3)师引读:暮春三月,长江边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生交流找到的词语,配图理解。)

  2、谁愿意读读第2自然段。

  (1)指名读。

  (2)大家去过黄鹤楼吗?(课件出示黄鹤楼的图,教师介绍相关资料。)

  (3)说说黄鹤楼给大家留下的印象。(生交流)

  (4)文中是怎样描写黄鹤楼的呢?学生从文中找找词语后交流。引导学生借助图片理解词语,再读句子。

  (5)齐读全段。

  3、终于,李白举起酒杯,谁来读读第3自然段。

  指名读,读后师生评价,再指名朗读。

  4、此时,友人登上了船,白帆渐渐远去,谁愿意读读第4自然段。

  指名读,读后生评价,师指导读,再指名读,齐读。

  5、师引读: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生读诗句。

  学生给“按捺不住”换个意思相近的词来理解这个词。

  6、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全班交流)

  7、师创设情境:是啊,文章写了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送别的事,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

  (1)生齐读古诗。

  (2)找一找课文中哪些内容与诗句相对应,画一画。(课件出示)

  (3)师生合作齐读句子。

  8、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到两位大诗人之间怎样的感情呢?(生交流,师板书:依依惜别)下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体会他们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检测导结

  课件出示:

  1、想一想,连一连

  (1)抬头向上看                  凝视

  (2)从高处向低处看              仰视

  (3)注意力集中地看              俯视

  (4)站在高处向远处看            环视

  (5)向四周看                    远视

  2、我会填

  课文记叙了(       )在(           )为(         )送别的事,抒发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              )之情。

  板书设计:

  25、黄鹤楼送别

  李白           孟浩然

  依依惜别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篇7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朗读古诗。

  1、友人话别,依依不舍,令人伤感,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播放歌曲《长亭送别》),有的则用诗来释怀。(吟诵几首送别诗)

  “人生自古伤离别。”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与留恋,多少伤感与难舍。在1000多年前,有两位风流萧洒,有着深厚感情的诗人,即将在此分别,于是就有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

  二、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出示课文画面)大家一定被眼前的这幅美景吸引了吧!你能用一些学过的词语或诗句来描绘一下吗?

  2、古人常“折柳赠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齐说:《黄鹤楼送别》)

  3、(出示两组文中第一小节的词语)老师这有组词语,谁来用其中的一些,连起来说一段话,再现一下当时的话别场景。

  4、如此迷人的美景,其实就是文中的__?(生齐说:第一小节)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美美的欣赏一番吧!(生齐读第一小节)

  三、品词析句,感悟“惜别”

  过渡:杨柳依依,繁花似锦,让人感觉仿佛漂浮于烟雾之中,又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如此迷人的景色,李白有没有陶醉在其中?

  1、在这两位大诗人心底都藏怎样的情感?(依依惜别)轻轻读读第二小节,找一找他们是怎样“藏”的?出示第二自然段。

  2、他们为什么要把这份惜别之情藏起来呢?

  3、齐读。让我们通过朗读去体会两人藏在心底的那份惜别之情。

  四、情景再现,体验“话别”

  1、送别是一艘小小的船,它载着满满的眷恋;送别是一杯酽酽的茶,让人慢慢地去品味。朝夕相处的兄弟、心心相印的朋友就要分别,他们是怎样挥洒依依惜别之情的呢?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领略和感受吧!用笔画出,批注。

  2、重点指导学生体会:第三段

  课件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敬仰之情

  1)、“六个您”说明了什么?从多个“您”字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不是一般的敬仰。

  2)、李白对孟浩然尊称为“夫子”,、在古代,“夫子”是对那些有才学有人品的人的尊称。

  3)、从“兄长”和“老师”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孟浩然比年轻的李白大12岁,把他当成自己的朋友,兄长,老师。

  4)、“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看出李白对孟的敬仰之情。“诗篇”我们学过孟浩然的哪些诗篇?《春晓》、《宿建德江》

  5)、通过课外阅读,你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孟夫子太有才能了,但他不愿意给皇帝当欺压老百姓的官,而在乡村种菜种花。这样的人品怎能不令人敬仰?(指名读1、2句)孟浩然的诗篇也誉满天下。他一共写了二百六十多篇呢。(生背)

  b、依依惜别之情。

  为什么要满饮此杯?(这酒中装着浓浓的朋友情,手足情,深深的师徒之情。)这依依惜别之情酒在这满满的一杯酒中。齐读李白的话。

  板书:依依惜别之情

  过渡:听了李贤弟的话,孟浩然有没有泪湿衣裳?你从孟浩然的话中又读出了什么?自由读孟浩然说的话。

  6)其实孟浩然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毕竟比李白年长,他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反而来安慰自己的好兄弟。请大家品品孟浩然的话,谈谈你的体会。

  学生交流,从孟浩然的话中也体会到依依惜别之情。

  a“一饮而尽”饮下去的仅仅是杯中的酒吗?(是与拉到朋友情,手足情,师徒情)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究竟是怎样的朋友才称得上是”“知己”呢?

  是朋友,是兄弟,是师徒,正因为如此,两人的友谊才象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此时的分别又算得了什么呢,只是——(暂时分别)

  小组分角色练读。板书:话别

  3、小结:读的不错,孟浩然一方面在劝慰李白不要为离别伤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两人的友谊之深。两生上讲台分角色再现话别情景。

  4、听了两人临别前的这番话你有什么感受?

  5、让我们也来做做李白、孟浩然,去感受一下两位大诗人离别的心情。(男生做孟浩然,女生做李白,师旁白,配乐再次体验话别场景)

  四、想象补白,丰富情境

  过渡:说不完的别情,道不完的友谊,俗话说的好“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时,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情境引读,指名接读第四小节)

  1、听了他的朗读,你有怎样的感受?是什么打动了你?

  2、此情此景,不仅打动了我们,就连江边的景物也被打动了。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这段话补充完整吗?

  (课件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上沙鸥点点,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品诗入境,内化文本

  过渡:此时此刻,礼拜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课件播放古诗诵读)

  1、你能像诗人一样来吟这首诗吗?(指名两生,再齐吟)

  2、文中说,这首送别诗是一首名诗,是一首怎样的名诗?“脍炙人口”是什么意思?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诗文的最后两句展现了课文第四自然段描绘的景象,让我们再回过头来浏览一下。

  师:文中说随着江风远去的是“白帆”,而诗里却说是“孤帆”这是为什么呢?

  小结:“孤”字是整首诗的眼睛,让我们真切的感悟到了是人内心的离愁别绪。让我们记住这两位大诗人的真挚友情,也记住了这首流芳百世的经典诗篇,齐背诵。

  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过渡:李白不仅是伟大诗人,也是个重友情的人,他还写了许多送别诗,不同的送别诗也表达了不同的情怀。

  1、《赠汪伦》就是其中的一首(课件出示)谁来读读这首诗?(指名两生,齐读)

  2、说说,这首诗你最欣赏哪里?再齐读

  3、记一记,课件出示。

  七、作业

  1:积累送别诗,了解作者写诗的背景,选择其中的一首,模仿课文,将它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2:课文语言优美,处处融情,选择自己喜欢的背诵。

  八、板书设计:

  饯行

  25、黄鹤楼送别话别依依惜别

  目送

  吟诵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篇8

  内容   25、黄鹤楼送别   课时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设计人   谢红英   教材设计简析   这是一篇以文包诗为体裁以话别为内容的文章,再现李白与孟夫子话别的感人情景。通过查找送别的方法,赏析送别的诗词,体验送别的情愫,抒发送别的感受,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   学   目   标   1、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实际生活的情感体验,优美音乐的感染,使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3、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       材       内       容       重       组       与       设       计   教   学   过   程   修改意见   一、歌曲导入、朗读古诗。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感慨,曾引发多少人心中情愫。聚散离合乃人生常事,送别,便成了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主题。古道、芳草、垂柳、夕阳那说不尽更道不完的离愁与别绪,从音乐声中向我们缓缓流淌而来,想听一曲吗?(歌曲《长亭外》)听着歌曲,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2、这是一首表达送别之情的歌曲。为好朋友送别,李白心情非常激动,目送朋友远去,他随即吟出了一首千古名诗(课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指读,按要求齐读。                                             二、品味课文、读中悟情。                                          1、同学们,这首传诵千古的诗篇被作者演绎成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 齐读课题)          (1)诗中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时间是“烟花三月”。三月前加上“烟花”两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诗来形容一下想象中的景色吗?暮春三月给我们的感受一个字—美,让我们打开课文美美地读读第一自然段。(2)故事发生的地点黄鹤楼在作者的笔下也熠熠生辉。(课件出示图片),你觉得黄鹤楼怎么样?请看课文第二自然                                                                                  教       材       内       容       重       组       与       设       计   教    学    过     程   修改意见   段,找出句子读一读,哪些词是写黄鹤楼的?黄鹤楼雄伟壮观,来,一起读一下。    (3)天下胜境黄鹤楼有着神奇的传说,两位诗人曾在这里谈诗篇、论人生,黄鹤楼是他们友谊的见证。李白这首诗就诞生在这雄伟壮观的黄鹤楼,这美丽而又令人伤感的烟花三月。(出示诗)谁愿意再来读一读这首诗?我们一起来读读                                             2、从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和孟浩然舍不得分开,课文的哪些场面向我们传达了这种情感呀?打开书,请你默读课文2、3小节,用笔把你认为最能体现他们俩深情厚意或者依依惜别的句子、词语,甚至是标点画下来,细细品味,写出你的感受 。                                              3、交流:哪个场面打动了你?                                                第一个场面: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根据回答投影出示)                                              (1)他们是在欣赏醉人的春色吗?他们是借欣赏之情来藏伤心,怎么藏?   (2)古代交通落后,离别容易,相见难,他们一别以后要很久才得以相见,因此,他们的心情应该怎么读出来?指文字:读。                                                       第二个场景:优美的景色令人神往,可是李白和孟浩然却无心欣赏。朝夕相处的兄弟,心心相通的朋友就要分别,他们有说不完的话,诉不完的情。(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课件出示文字)   (1)哪些词体会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      

  教       材       内       容       重       组       与       设       计   教    学    过     程   修改意见   (2)李白鄙视权贵,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为什么独独对孟浩然这样敬仰?(人品、诗篇)(出示《赠孟浩然》)   (3)当时孟浩然四十岁,李白二十八岁,孟浩然已经诗名远扬,在诗词创作上给了李白悉心的指导。孟浩然诗篇誉满天下,如《春晓》(师生齐背)志同道合、相见恨晚的友人即将远行,今后再也不能月下吟诗、花间畅谈,怎不令人——(生答)                                     (4)终于,李白举起酒杯,包含深情地说……(齐读)    (5)“终于”两字很深情,用在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动情地读)                                       (6)满饮此杯,杯中是酒,更是——(祝福、友谊、千言万语……)                                          (7)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他收下了――(祝福、友谊)     第三个场面: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李白的心情,孟浩然能不理解吗?但是他把这种眷恋深深地藏在心底,反而好言宽慰李白。(投影出示孟浩然的话)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品味这段话,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现自己的收获。(a.朗读 b..重点词句 c.体会d背诵等等)   (2)学生交流。(相机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他在用激昂的语言劝李白,真不愧是——(兄长,是老师)(一起读)                                      (4)齐读对话(投影出示内容)   4、课本剧表演:                                      (1)激发兴趣,浅析剧情。文章能读好不一定就能表演好,特别是文中人物的动作想做得传神、逼真还得真要下一番功夫!演员表演时主要得有什么(或问:有谁知道剧本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什么)?(学生回答不出时,师可适                                                                                 

  教       材       内       容       重       组       与       设       计   教    学    过     程   修改意见   当明示:剧情,尤其是台词、人物动作)                   (2)准备台词,指导试演。课文中已有一些现成的台词和人物动作,大家能不能利用这些现成条件,排一出简单的课本剧呢?四人小组任意搭配出两组,每组两人。一组先做演员,把自己对人物的体会融入要表演的人物身上;另一小组则做导演兼旁白,同时负责全程指导、评议,可中途要求停止,提出自己的看法。表演完,两小组身份互换。(小组试演,教师巡回点拨)      (3)小组表演,全班评议。哪一组同学愿意来表演一次,我们请全班同学做导演,看是否把李白与孟夫子之间依依惜别的感觉表现出来? (边表演,边指导、评议,教师适当的鼓励)   5、拓展语言,发挥想象。   (1) 同学们,“自古多情伤离别”。李白和孟浩然纵有千言万语,也不能全部说出。假如你就是李白或者孟浩然,你会说些什么呢?   (2) 学生交流。   6、学习第4小节:多么感人的话别啊!不忍别,但终须别。岸边杨柳、江上沙鸥也为之动容。(投影出示第4小节)   (1)你怎样理解“杨柳依依、沙鸥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寄情于景)除了把情寄于杨柳、沙鸥,还有什么呢?(一江春水)   (2)引读课文:友人登上了船,李白——; 友人的船渐渐远去,李白——;白矾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小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   (3)小结:这一江春水送去的是李白对孟浩然的思念之情、牵挂之情、眷念之情、惜别之情。   三、再读古诗、诗中悟情。    1、饱满的真情,横溢的才情,让年轻的李白按捺不住,心中的激情与浩荡的长江之水一同澎湃,终于迸发而出,留        

  教       材       内       容       重       组       与       设       计   教    学    过     程   修改意见   下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   2、同学们读得这么好,老师也相信大家一定会把这首诗理解得非常好,谁愿意联系课文内容把诗的意思连起来简要地说一说。                                                3、品诗欣赏:你觉得这首诗内容、词句、表达上有什么妙处?请联系课文内容品评一下。   (1)全诗没有一个字提到离情别恨,却包含了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2)这首诗景色美:烟花三月、碧空、长江天际流……   (3)反村手法:景美,却无心欣赏,因为与好朋友分离。   (4)用词妙:孤帆远影,看出李白在江边目送了好久……   (5)两次点到黄鹤楼,祝愿朋友到扬州过的逍遥自在……   4、背诵古诗:李白和孟浩然真挚的友情流传了下来,这首诗也成了流芳百世的经典之作,因为它——脍炙人口。我们一起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背诵一遍吧。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这首送别诗似一艘小小的船,载着满满的眷恋;如一杯酽酽的茶,透着浓浓的情意。孟浩然看到了会怎样样呢?请帮助孟浩然和首诗给李白。   2、自主作业(任选一题)       板   书   设   计   (1)请你收集有关“送别”及“友谊”的诗篇、文章、歌曲等,自办一份以“友情”为主题的小报。   (2)有兴趣的同学把喜欢的一首送别诗改写成一个故事。    教   学   反   思   板书:            黄鹤楼送别                    李白    依依惜别     孟浩然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初步设疑。

  1、出示课题,齐读课题。今天是哪位小老师为我们板书的,请我们的一日之师带领大家读一下课题。谢谢

  2、出示古诗,指名读诗。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李白在黄鹤楼上设宴为好朋友孟浩然饯行。李白目送友人,心情非常激动,吟出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⑴自读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

  ⑵指名交流自己的问题。谈话激趣:下面让我们交流一下……

  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我想通过认真学习课文后,你们的这些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

  4、过渡: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读课文。(自由读)

  2)、现在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学生动手圈画)

  3)、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师巡回指导)

  5、针对第一句诗句,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

  (1)故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为“故人”?

  师:“烟花三月”是怎样的三月呢?你从哪里知道的?(幻灯出示画面及第2段内容)

  生:繁花似锦的三月。

  生:鸟语花香的三月。

  生:百花怒放、景色艳丽的三月。

  师:同学们知道吗?自从李白写下这句诗后,原本著名的城市扬州更有名了,一直到今天,尤其到了三月,人们纷纷赶往扬州,欣赏那里的美景。而“烟花三月下扬州”被后人称为“千古丽句”。一起美美地读这句诗。

  二、朗读话别,感悟话别。

  1、过渡: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这藏在心里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让我们一起去目睹那感人的一幕吧!指名读第二小节

  2、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

  3、学生交流,出示句子1: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他们的行为与心情吗?

  (因为他俩都不愿意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

  ⑶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齐读这一句话。

  4、师:离愁别绪在心底,情难启,口难开,可有些话总得说出口,听一听两位大诗人是怎样话别的?

  教师范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师:听完他们的话别,你还能从他们的言语中看出些什么呢?

  生:我看出李白很崇拜,很敬仰孟浩然。

  生:我还能看出孟浩然虽然也很难过,但他比李白年长,所以他试图安慰李白不要太难过。

  生:我也看出孟浩然不愧是李白的兄长和老师,他安慰李白不要太难过。

  师:是呀,洒脱、率直的李白将自己满腔的情感都流溢在句里行间了。拿起笔,读读李白的这番道白,边读边思考,哪里看出他对孟浩然的敬仰,对这次分别的不舍?

  (学生边读边划边感悟与思考。)

  (2)师:(多媒体)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就请您满饮次杯吧!”我从李白言语中对孟浩然一系列的尊称中看出他的敬仰之情。李白称孟浩然为夫子,而我知道,在古代,“夫子”是对那些有才学有人品的人的尊称;“您的人品,您的诗篇,结识了您,一直把您当作,请您”短短的一段话别,李白竟用了这么多个您,我觉得,他不只是一般的敬仰孟夫子,而是非常的敬仰。

  师:老师现在也很敬仰你,因为你不仅读明白了李白的语言,还将他的内心分析的这样透彻、准确,我觉得你能做李白的半个知音了。真是不简单。其余同学还有高见吗?

  生:“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我知道,李白与孟浩然不是一般的普通朋友。在中国自古就说“长兄若父”,还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李白说孟浩然是自己的兄长和老师,可见,孟浩然在李白心中有多高的地位。

  师:请给他掌声,感谢他用丰富的历史知识解读了李白,解读了课文。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形容他们的关系,孟浩然真是李白的良师益友呀!

  生:“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誉”是指好的名声。李白赞扬孟浩然的才学,诗篇名满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师:李白多么的敬仰孟夫子呀,让我们带着无比敬仰之情,朗读这两句话。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前两句)

  (3)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

  (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伤感>。)

  (4)师:生活中突然就要失去一个良师,一个益友,一个兄长,一个知音了,李白能不难过,能不伤神吗?一齐读: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第三句“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师:还没分别呢,李白就担心哪天才能再见,就期盼何日才能重逢。足见对于孟浩然的离开,对于这次分别,他是多么的不舍呀!再读: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第三句“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师:劝君更尽一杯酒,因为帆船启航,将不见故人。一起读出李白的不舍,读出李白的难过!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第三句“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5)师:真是兰舟未发已盼君回呀,面对友人的道白,面对故人的深情,孟夫子感动极了,人生能得这样的知己,我还有什么遗憾的呢?他“接过酒杯,一饮而尽。但毕竟他比李白年长,他得一面将自己的眷恋之情隐藏,一面安慰好自己的好兄弟。

  (指名读。读孟浩然的话别之语“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师: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这句诗,你能理解它的意思吗?

  生:王勃说,世界上有你这样的知己,就算不在一起,远在天涯海角,也像邻居一样的近。

  师:孟浩然引用这句诗,是想向李白表白什么呢?

  生:他要李白知道,真正的朋友,人虽然不在一起,但因为友谊,心能靠的很近。

  生:他要告诉李白:别难过,我们不是永远分开,还会重逢的。

  生:他要告诉李白:我们的友谊不会因为远隔千山万水而受到丝毫的影响。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生:他要李白乐观起来,因为没有今天的分别就没有明天的重逢,今天的分别是为了明天的再见。

  师:是呀,正如他后面讲的,我们的分别只是(生:暂时的)虽然分别了,但友谊却(生:永世不绝)

  师:李白听了友人的话,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心情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生:他会开心起来,是呀,孟兄所言极是,我们不是永别,用不了多久就能再见了,不要那么伤感。

  生:他会想,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呢?心中牵挂就够了。

  师:带着你的理解,用如兄长,似老师一般的口吻,安慰安慰李白。

  (生齐读孟浩然的话别语。)

  5、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师: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也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他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同学们请你们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练一练。。

  (学生自己练习)

  表演前,下面的同学有什么宝贵的经验要告诉这两位同学?给他们指点一下。

  开始表演。 (道具:一次性纸杯2只)(一人读提示的话。)

  评一评。

  还有人愿意上台来表演吗?

  三、心随船去,想象内心。

  1、过渡: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终于,孟浩然登上了船,挥手与李白告别,下面我们看第二句诗。指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请同学们读读第四自然段,看看哪些句子可以理解这句诗?

  3、讨论交流,指导朗读。师:“孤帆”指?

  生:一只帆船。

  师:老师有疑问,长江上不仅是沙鸥点点,我觉得一定还白帆片片,而李白的诗中为什么说只有一只帆船呢?

  生:因为李白只凝视着孟浩然乘坐的那只帆船,他全神贯注的只看着那一只载着友人的帆船,其他的都似乎没看到。

  师:“尽”指消失的意思。“唯”、“天际”呢?

  生:是只的意思,天际是天边。

  4、理解“伫立”、“凝视”

  5、师:同学们,你能猜猜此时伫立岸边,举目远眺的李白心里正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吗?

  生:想当初,我们一起吟诗作赋,把酒言欢,携手同游,好不快哉。

  生:想当初,我们秉烛夜谈,同塌共枕,真是形影不离呀。

  生:而如今,我们天各一方,远隔万水千山。

  生:不久后,我们一定还能重逢,孟兄,我还在此地等待您的归来

  6、指导朗读。 师:多么真诚的朋友,多么真挚的友情呀,一齐满含眷恋之情地读:

  (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引读第五自然段。(别时的话语仍在耳边回响,往日一起饮酒作诗的欢快场景一幕幕又在眼前浮现。)

  2、所以: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生齐读)

  3、师:学完李白创作这首送别诗的背景,再看这首诗,相信你一定能轻松而准确地理解它的意思了吧?请同学们与同桌一起将诗的意思完整地说一说。

  五、积累拓展,情感迁移。

  1、过渡:自古多情伤离别,多少文人墨客因离情别绪而留下千古名篇。昨天,老师已让你们收集了一些送别名诗句,谁愿意与大家一起来分享的。

  《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朱大入秦》《芙蓉楼送辛渐》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篇10

  设计构想:

  1、不论如何设计,但要实用、高效。

  2、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

  3、紧紧扣住文本进行教学,教学围绕学生展开。

  文本理解:

  1、景色的美衬托二人情感之美,即使分别时的情感也很唯美。如:暮春三月,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岸边杨柳依依等等都是在写景色之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道:“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之景我想必是在衬托二人情感之美,分别之时情真意切之美。

  2、有关李白对孟夫子的敬仰之情:(1)、夫子之称呼 ,有诗为证《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云松。人品好,学问高才能成为夫子,李白后面的话也能验证孟浩然称为“夫子”理所应当。(2)、李白的送别中包含了6个您字,这是一种深深的敬意。(3)、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李白举起的就被请孟夫子满饮杯中酒,那杯中承载的仅仅是酒吗,分明是对孟浩然的敬重、感谢、留念、不舍、祝福……而孟浩然接受了这一切,他的内心和李白一样,但作为兄长和老师,他强忍住内心的那份不舍之情,反而安慰李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足见二人情感之深。

  3、孤帆远影碧空尽:长江是黄金水道,历来都很繁忙,为什么此时

  李白的眼中直看到了“孤帆”,而江面的片片白帆哪里去了,难道消失了?这孤帆还是因为李白对孟浩然的情深意重,“情”人眼里怎能容得半点沙子,更何况是那么大的帆船呢?真所谓“过尽千帆皆不是”,只为孟夫子一人也。远影碧空尽:长时间的站立在那江头凝望着孟夫子的船渐渐消失在天与水的尽头,正是文中所说的那个词语“伫立”,这一词语包含着李白的千愁万绪。

  4、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煜说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在李白这里可以改一下:问君情能有多深,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流淌的仅仅是滔滔江水吗?套用周星驰的话来说就是:我对您的敬仰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那流淌的是李白对孟浩然的深情,是李白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是李白的无限遐思……

  5、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此时此刻李白的心中的离愁别绪萦绕在心头,他为什么会激动不已,诗兴大发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教法学法研究:

  1、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李白和孟浩然的友情之深,还是要从文本入手,从咬文嚼字入手,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逐步深入体会文本所要揭示的主题思想。

  2、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在朗读中感悟文本的思想内涵,在读中感悟,以感悟促进朗读。

  3、块状结构,层次推进,循环反复,突出重点。

  教学设计部分: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伫立”、“凝望”、“按捺”等词语,并结合语境理解在课文的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深刻体会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深厚的友情和离别时依依不舍之情,并能体会李白的这首“送别诗”不同于一般送别诗的离愁别绪。

  3、诗文对照,学会学习“文包诗”,并能掌握方法,运用到平时的古代诗歌的自我学习中去。

  教学重难点:如上1、2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

  1、出示古诗

  2、读一读古诗

  3、议一议古诗

  二、诗文对照学习

  1、自读课文,结合课文理解诗句

  2、交流学习成果

  分块交流:

  板块一:……一会儿仰望天空的白云,一会儿眺望远处的长江,谁也不愿意触动隐藏在心底的那份离别情意……

  理解:从他们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什么?

  板块二:李白与孟浩然的真情告别

  理解1:李白的话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理解2:孟浩然的话又能感受到什么?

  从二人的对话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

  板块三:李白伫立在江边凝望远去的“孤帆”,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的流向天边

  理解:伫立一词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中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花画面?凝望说明什么?这个词语能解释古诗中的那个词语?

  李白眼前的那一江春水滚滚东流,此时你认为那流淌的仅仅是谁吗?

  三、回到古诗

  1、李白按捺不知内心的激动,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理解:什么叫做按捺不知内心的激动?引出“情不自禁”一词,追问:是什么情让李白激动起来了?激发学生不同的理解,带着种种不同的理解来朗读这首诗。

  2、李白的这首送别诗包含着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对友人的祝福,对未来的憧憬,应该说基调不是悲伤,人说“自古多情伤别离”,李白多情,和友人离别他也很悲伤,但其中包含着更多的豪迈之情。让我们再读一读这首千古名作。

  3、出示一两首其它的送别诗,如《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等名作。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3、初步感受中华诗文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古诗诵读的兴趣。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

  朋友即将远离,人海茫茫,再次相遇不知何年何月。请再读课题。(生有感情地读课题)

  2、师:从课文1、2自然段的学习,我们知道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板书“饯行”),他们二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板书“依依惜别”)

  3、师:好!让我们打开书齐读课文的1、2自然段,再次用心去感受那份藏在心底的深情。(生读)

  二、 朗读感悟

  1、师: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指名接读)(点击课件,出示李白的话)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李白说的话,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在你有体会的地方做上标记。(生自读)

  2、交流体会:从李白说的话中体会到了他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体会到了那份依依惜别之情。

  3、从哪些词看出李白很敬仰孟浩然?(“您”、“夫子”、“兄长”、“老师”、“令人敬仰”、“誉满天下”……)师相机画出。

  这段话中一连用了几个“您”?数一数。(六个)只有怎样的人才会被称为“夫子”?(生答)当时的孟浩然42岁,比李白大了12岁,所以李白称孟浩然为“兄长”。可我们知道,李白号称“诗仙“啊,这孟浩然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值得李白把他当作老师,如此尊敬呢?

  4、理解“诗篇誉满天下”时,请学生背诵他的古诗。(《宿建德江》、《春晓》……)再读“誉满天下”一词两遍。

  就是这个满腹诗篇的孟浩然,不愿意与贪官污吏为伍,不想做官,李白还有一首诗,就是这样赞美孟浩然的。大家一起来读。(出示《赠孟浩然》)

  师:孟浩然年轻的时候,他不愿意为官,他宁愿和青松白云相伴到老,他的人品怎能不——生读“令人敬仰”,再读一遍。

  指名学生读李白的话,读出那份敬仰之情。

  5、师:从哪里又体会到了依依惜别之情?(生答:“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满饮此杯吧”)交流体会。 师:不知何日才能见面,未曾分手,已经盼着再次的相见。从这里,足见他对孟浩然的难舍难分。请学生把李白的话再读一次,大家听一听这份难舍之情。

  6、师:在我们班谁是你的知己孟浩然呢?请接着读孟浩然的话。你知道什么叫知己吗?(友谊深厚的朋友,在一起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师:好的。你是他的知己,他是你的故人,相信你们一定心心相印,能够感受到话中那份难舍之情,一起读一遍,我们大家再听一听孟浩然的话。

  7、师:(画出此句)王勃的这首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呢?(生答)

  师:虽然我们会分手,但是我们的心却永远在一起。请同学读孟浩然的话,评价。

  女同学你们来做一回李白,男同学做一回孟浩然,我们一起合作一下,再现一下那个话别的场面。师引,读白,女生读,男生读。

  8、师:多么感人的话别呀!(板书:话别)不忍别,终需别。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点击出示第4自然段)

  友人登上了船。——(生读: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生读: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小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生读: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9、师:这儿有一句话,写得比较精练,它能代替文章中的原句吗?读一读,比较一下。(点击对比的两句) 师:谁来读读看?(生读)能替换吗?

  师:不能,为什么?(生答)

  师:你能将自己的理解融会在你的朗读中吗?配上音乐。(指名一个一个读)

  师:(想象说话)别时的话语仍在耳边回响,往日一起饮酒作诗的欢乐场面一幕幕又在眼前闪现,一种淡淡的离愁在心间弥漫着……白帆渐渐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此时此刻,李白会想些什么呢?(指名说)

  来,伴着音乐一齐读一读。

  10、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李白目送友人孟浩然登船远去(板书:目送),触景生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点击出示古诗)

  考考学生是否知道“之广陵”、“故人”、“西辞”等词语的意思。找出文中与诗句相对应的解释。试背古诗。

  三、 积累拓展

  将课前布置搜集的送别诗拿出来大家交流,把写有送别诗的书签送给好友。

  教后反思: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文中。教学这篇课文,应引导学生了解千古名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创作背景,知道诗人的创作经历,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文佳句。

  在教学中对一些关键词的点拨、推敲是为了更深入地感受诗的意境。如读李白的话,引导学生抓住“令人敬仰”、“誉满天下”和一系列的尊称,体会他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抓住“不知我们何时才能再见面”感悟他对孟浩然的难舍之情。读孟浩然的话,通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永世不绝”等词语的理解,体味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惜别之情。在第4自然段李白目送友人的船渐行渐远,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此时李白心情激动,他会想些什么呢?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想象说话,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可以更好地体会那意境。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要获得的最基本的东西应该是语文积累。在理解“誉满天下”一词时,我注意到学生对孟浩然诗的积累,让学生把积累的古诗背诵给大家听。补充了《赠孟浩然》一诗,让大家更好地体会孟浩然的人格的高尚。这样在课堂上就扩大了知识的信息量。另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通过此课的学习,让学生收集送别诗制成书签,互赠友人。以这种学生感兴趣的方式积累更多的送别诗,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体会到友情的珍贵。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件读懂课文;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感受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的情景。小组合作,自读感悟,表演,创设情境,探究抓住重点句子感悟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浓浓情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感知,重点研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掌握内容,领悟内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再现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使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朗读感悟、想象表达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

  通过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和诗句意思,体会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放松心境,准备上课

  二、吟诵诗歌,做好衔接

  指名背诵有关“送别”的诗篇。

  (设计意图:营造一种送别的氛围,将学生带入送别的情境中,为学习新课做好衔接。)

  三、回味生活,再现情景。

  在《长亭送别》的音乐声中,学生回顾生活中与亲人、朋友离别的情景,适时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目的是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在回味生活中,再现离别情景。)

  四、读诗导入,揭题设疑

  ⒈“人生自古伤离别。”杨柳依依,长江岸边,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 刚才大家吟诵了不少有关送别的诗歌,下面我们就来看这一首由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3、自读古诗,试说诗意,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4、指名交流。

  5、谈话激趣:学贵有疑。让我们打开课文,它文中包诗,对这首诗作了较好的扩展和阐释,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同学们自己就明白了。

  6、(媒体出示课题)黄鹤楼送别,读题质疑——谁与谁送别?什么时候?怎样送别?黄鹤楼在哪儿?……

  7、(媒体播放录象)黄鹤楼的简介。过渡:那么在这俯临长江、飞檐临空的黄鹤楼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录像中长江岸边、黄鹤楼上、烟花三月,景色优美……学生多感官参与,初步感知:谁与谁送别?什么时候?怎样送别?黄鹤楼在哪儿?……)

  五、初读课文,了解梗概

  1、(多媒体出示)

  1)、选择你喜欢的朗读方式认真读课文,遇到你喜欢读的或读不顺的地方多读几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弄明白课文写了谁与谁在哪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 交流,板书(李白 孟浩然)

  4、(多媒体出示第一小节):范读,(画面显示)。

  5、(多媒体突出)“饯行”,齐读,联系生活,说说“饯行”的意思。

  六、精读课文,引导探究。

  1、过渡:在这大好的季节里,景色美如画,可李白却要为好友孟浩然饯行,他们是怎样挥洒满腔的离别情的呢?让我们进一步研读,到课文中去领略和感受吧!

  2、(多媒体出示)

  1)、仔细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找一找他们此时的心情可以从文中哪些语词感受到?用“——”线划出;

  2)、与同桌一起品读所划的语词,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生研读课文,品位语言。

  4、交流探讨,适时评价。

  师: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

  学生交流(板书 :依依惜别之情),根据回答点击,(多媒体相应出示句子):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引读:因为李白和孟浩然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所以……(生接读)。(因为他俩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生接读)

  ⑶指导朗读这句话。(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继续谈朗读体会

  ⒈(多媒体出示句子):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⑴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⑵交流。(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⑶再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⑷交流。(指导: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

  ⑸指导朗读。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⒉根据回答再(出示句子):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⑴(点击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⑵“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在课文中就是指……生读(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⑶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⑷指导朗读(那我们自由读读这段话)。(出示背景图)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阅读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通过个性化的阅读积累、个性化的思考、表达,使“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

  3、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多媒体出示话别画面)

  1)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表演他们话别的情景

  (指导:注意他们的动作,读熟他们的语言,把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

  2)指名表演,引导评价。

  (设计意图: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既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语言感悟能力,还可以从表演更好地中感受主人公的别情依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七、激情渲染,大胆想象

  ⒈引读第四小节。(多媒体出示文字)

  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相应动画)江上沙鸥点点(相应动画)。孟浩然(友人)……(生接读)。他坐的船(白帆)……(生接读)。李白…… (生接读)。

  ⒉(出示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相应动画)

  ⑴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⑵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⑶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他会想些什么呢?(小组交流再指名交流。)

  八、理解古诗,体会别情

  1、(过渡)为好朋友送别,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他把满腔的离情别绪浓缩在这首诗里—— (媒体出示古诗及要求):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读一读这脍炙人口的诗,找一找与文中与诗意相符的语句,连起来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2、指名学生口述诗意。

  3、(媒体配乐)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诗所蕴涵的依依惜别之情。配乐朗读,品读体会。

  (设计意图:俗话说:“情由境生。”一时书声朗朗,音乐如流水般倾泻,学生能更好地体味文字,别情依依,情意浓浓,诗味盎然。)

  九、自主合作,自由作业

  (多媒体出示):

  1、读一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课文的理解。

  2、演一演 与本小组成员合作,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

  3、找一找 课外积累更多的送别诗文,并把它摘抄在摘抄本上。

  黄鹤楼送别

  把酒话别

  李白 孟浩然

  吟诗作别

  依依惜别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文包诗”的形式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创作情境。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情感的好课文。

  设计思路:

  “文包诗”《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中较特殊的一篇课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本人认为宜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一、 诗文对照,理解诗词意思

  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有效地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意。

  二、 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

  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入情入境,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达到感情上的共鸣。

  三、 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学习本文,采用朗读的方法应为:个别读、小组读、悟读、感情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读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篇13

  一、这节课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     师板书,学生书空。

  二、师放音乐、投影。

  师: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饯行。孟浩然上了船,白帆渐渐远去,李白看着一江春水,触景生情,随口吟诵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

  三、初读古诗,读课文。

  1、师(停音乐,指着投影):这首诗是李白送孟浩然时随口吟诵的,却成了千古名诗。同学们也来读读这首诗吧!

  2、学生自由读诗。

  3、师:同学们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吗?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4、学生提问。

  5、师:同学们提了不少问题,我们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我们平常读古诗时发现问题都怎么解决的?(查工具书)老师告诉你,这篇课文是文包诗的形式,只要认真读书,一定能理解诗意。

  6、请同学们自由读书,自己找找答案。

  7、解释古诗。

  四、品读课文。

  1、我们学习古诗既要了解诗的意思,也要体会诗歌的感情和表现的意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板书:依依惜别)“依依惜别”是什么意思?从文章中什么地方看出“依依惜别”之情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学习第二节。

  1、学生自由读书。说说从哪里看出“依依惜别”之情?

  2、抓住“藏”字,提问:从哪里看出故意隐藏?(“一会儿…一会儿…”)为什么藏?(不想在分别的时候表现出伤感、悲伤,不想让对方难过)。

  3、指导朗读,读出留恋、浓厚的友情。

  5、学生练读,指名读。

  *学习第三节。

  1、过渡:李白和孟浩然就要分别了,这一节描写了两人分别时的话语和行动,从话语中行动中我们又体会到什么呢?

  2、李白的话中抓住“您”和“!”,表现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重、敬仰、仰慕。(孟浩然比李白年长十二岁,因为仕途不得志,便稳居田园。他俩在襄阳碰面,一见如故,惺惺相惜。他们常常一起饮酒作诗,因为志趣相投而成为知己。李白曾经写过《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指导朗读。读好“您”、“!”和“满饮此杯”。

  3、孟浩然的话中抓住“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和长江联系起来。体会“永世不绝”。指导朗读。

  4、分角色朗读。指名读,同桌配合读。

  5、请学生上台表演此节。(准备一个酒杯)

  * 学习第四节。

  过渡:如果李白的好友孟浩然不去扬州该多好啊!可是老友就要远行了。

  1、(放音乐)师读第四节“岸边杨柳……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2、个别学生读此节,从哪里看出依依惜别之情?抓住“伫立”、“凝视”板书,(从外表看很平静,而内心却是波澜起伏,他心里会说什么?想什么?——祝福、担忧、回忆、期盼等)

  3、读出依依惜别之情。强调和诗句有关的两句话,回到诗句“孤帆远影……”

  4、师质疑:暮春时节,正是大忙季节,水陆运输一定很繁忙,这么宽的江上怎么可能只有一条船呢?通过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而对其它的船,其它的人视而不见,“孤”更能表现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5、学生齐读此节,一生表演“伫立”、“凝视”,另一生站在位上演孟浩然,可以创造性地加上招手等动作。

  *读古诗。

  1、指名读。

  2、读诗。

  6、配乐背诵。

  四、拓展。

  读背送别的诗。

  结束语:送别是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以后也会有和亲人朋友分别的时候,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用心体会这份情感,珍惜亲情、友情。

  板书:

  藏

  黄鹤楼送别    依依惜别     您     !

  永世不绝

  伫立  凝视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篇14

  之二

  佚名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媒体:投影片录音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初读古诗。

  1、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谁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几首诗?

  指名交流

  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他的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幻灯出示该古诗

  3、师范读

  4、自由读,读准字音。

  5、齐读,指名读。

  6、揭题25黄鹤楼送别

  7、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借助拼音读好生字。

  (2)读顺课文

  (3)理解课文大概内容,思考上述提出的问题。

  2、检查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饯行飞檐凌空远眺

  敬仰誉满天下伫立脍炙人口凝视

  a、指名读,师纠正字音

  b、齐读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评价指出优缺点后齐读。

  (5)读后初步回答上述提出的问题。

  三、识记、书写生字

  1、投影生字

  2、指导识记方法和书写注意点

  “孟”字,上下结构,弯钩起笔和出钩处直线对齐。

  “饯”字与吃食物有关是“食”字旁。

  “酒”字已在生活中认识,书写时区别于“洒”

  3、根据学生提到的字进行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字(师巡视纠正写姿)

  四、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媒体:

  收录机配乐录音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25黄鹤楼送别

  2、首先我想请同学把时间、人物、和事情放到题目中去,把题目更具体化。

  (指名说)

  3、在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过程中诞生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古诗。(出示诗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交流

  二、精读课文

  过渡: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文录音,听的时候注意力集中,老师相信大家能在课文中寻找到答案。

  1、听课文录音,思考刚才提出的疑问?

  2、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遍课文,现在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学生动手圈画)

  3、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师巡回指导)

  4、针对第一句诗句,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

  (1)故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为“故人”?

  (2)“烟花三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板书:景

  你从哪里知道的?

  (幻灯出示画面及第2段内容)

  景色美不美?你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吗?

  (3)“下”是什么意思?

  (4)自己把诗意说一下。

  5、在美丽的春景中,老朋友要分离了,也许以后再也见不着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如何呢?

  6、指名回答板书:依依惜别

  随机出示第2节

  7、自己试着读一读,看看谁能把他们当时这种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出来。

  指名读,学生评价,齐读

  8、下面一段是他们的话别。板书:话

  老师想请同学起来表演,表演前,请你们先把两个人说的话读通顺,然后,同桌分角色读。开始。

  9、学生自由练读,表演。

  10、下面我们要招聘小演员了,谁想演李白?

  a、你想演李白,那请你读一下李白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学生读)

  b、评价

  c、好,你为什么用这种语气读?哪里看出?

  d、不好,为什么?你能读得比他好吗?(确定小演员)

  e、下面要挑选演孟浩然的同学。(出示孟浩然的话)读读孟浩然的话,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f、“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

  g、谁来把孟浩然的话读好?指名读

  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这样,你们先练一遍,我们其他同学站起来,自由结对,你们也来练一练。

  表演前,下面的同学有什么宝贵的经验要告诉这两位同学?给他们指点一下。

  开始表演。

  11、刚才我们主要解决了第一句诗句,下面我们看第二句诗。

  12、指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3、这句话,谁能用书上的话来解释?、

  14、指名说出示第4小节

  15、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16、看图片,练读,指名读,齐读。

  17、这时候李白会在心中对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板书:行

  18、此时此刻,李白按奈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脍炙人口的名诗。引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回顾全文,总结

  1、大家看黑板,这篇文章从景、情、话、行四个方面体现出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2、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这首送别诗,你们课后还找到其它送别诗呢?(交流)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3、用“暂时”、凝视“造句。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篇15

  作者:孔令权    发表时间:2004-5-21    阅读次数:1679 

  ( 第二课时)镇江市丹徒区高桥中心小学 孔令权

  教学要求: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初步设疑: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齐读题。

  课文讲了谁为谁送别呢?(板书:李白——孟浩然) 

  你能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连起来说一说吗?

  2、打开书,齐读第一自然段, 我们看书上怎么写的。

  过渡:为好朋友送别,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他吟出这样一首诗 

  3、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⑴   自读古诗。 

  ⑵   指名交流自己的问题。 

  谈话激趣: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你就明白了。让我们回到黄鹤楼上。

  二、精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㈠ 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黄鹤楼的句子。 

  2、课件出示图片。

  说说你觉得黄鹤楼怎么样? 

  3、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读读课文,体会一下。 

  ⒋学生交流,出示句子1: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 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⑵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他们的行为与心情吗?

  (因为他俩都不愿意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 

  ⑶ 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齐读这一句话。

  ㈡ 第三自然段 

  过渡: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

  1、出示句子2。 学生自由读。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⑴ 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⑵  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⑶ 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

  (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伤感>。) 

  ⑷ 马上我们要请同学上台来表演这一段内容,现在我们要招聘演员了,谁想演李白?大家先练一练台词。

  a、 你想演李白,那请你读一下李白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学生读)

  b、 评价

  *  好,你为什么用这种语气读?哪里看出?

  *  不好,为什么?你能读得比他好吗?(确定小演员)

  ⑸ 齐读这一部分。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2、出示句子3:  自由读。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⑴ 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⑵ 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⑶ 下面要挑选演孟浩然的同学。

  那请你读一下孟浩然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

  (学生读)

  3、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 

  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这样,你们先练一遍,我们其他同学站起来,自由结对,你们也来练一练。

  表演前,下面的同学有什么宝贵的经验要告诉这两位同学?给他们指点一下。

  开始表演。 (道具:一次性纸杯2只)(一人读提示的话。)

  评一评。

  还有人愿意上台来表演吗?

  三、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㈠ 第四自然段。 

  1、引读第四小节。 

  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接下去齐读    ……    (生接读)。

  2、重点理解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⑴ 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⑵  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⑶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他会想些什么呢?(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 

  ⑷ 此时的杨柳、沙鸥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现呢? 

  板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3、齐读第四节。 

  ㈡ 第五自然段

  过渡:但是友人还是离去了,李白内心很激动,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⑴ 什么叫“脍炙人口”?

  ⑵  我们来看看这首诗为什么能脍炙人口。

  出示并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⑶ 现在,你能大概地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了吗?

  (同桌交流一下,再全班交流。)(结合“西辞”,板书图)

  板书:

  ⑷ 你知道为什么这首诗能脍炙人口、流传千年了吗?你觉得这首诗好在哪里?

  (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这首诗没有一个字提到离情别恨,却饱含了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这首诗中景色美:烟花三月,碧空,长江天际流……)

  (反衬写法:景色美,却无心欣赏,因为与好朋友分离)

  (用词好:孤帆远影,写出了李白在江边目送了好久好久……)

  (两次写到黄鹤楼,黄鹤楼有神仙飞天的传说,祝愿孟浩然到扬州能像神仙一样过得逍遥自在)

  ⑸ 这真是一首好诗,让我们怀着和李白一样的心情,再次朗诵这首诗。

  四、扩展阅读

  1、课前布置大家收集一些关于送别的古诗,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朱大入秦》《芙蓉楼送辛渐》

  《留别王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学生汇报

  3、推荐古诗,出示:《送朱大入秦》《别董大》

  学生自由诵读。

  4、引导开展课外诵读:

  的确,一首好诗,就像一位好朋友,好兄长,他能告诉你什么是高山流水般的伟大友谊,他能告诉你什么是见览思齐的人生哲理。古诗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想象的天地,提供了一个净化心灵的空间。

  大家准备一下,我们下周六开个古诗文背诵比赛,看谁在3分钟时间内背诵出来的古诗多,好不好?下课。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篇16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通过对具体的词语的理解,对语言的品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利用课文中的语句理解诗意;

  3、在对诗文的反复有感情的朗读揣摩中,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感情,体会两人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1、利用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

  2、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感情,体会两人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突破重点的方式:

  1、以诗统领全篇课文的解读(从诗入、在理解诗中读、从诗出、以诗结);

  2、以“送别”为文本的结构线,把握住文本的结构脉络(谁送谁?在何时何地送?怎样送?)

  3、以“依依惜别”为文本中蕴含的情感线,紧扣感悟、体会两人的深厚友谊。

  教学准备:

  1、ppt课件;2、学生预习课文准备李白、孟浩然的诗,表示离别的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李白、孟浩然的深厚友谊;

  2、诗文对照初步整体感诗的意蕴,理解时的一、二两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咱们认识吗?但是,昨天晚上我却在想着你们,知道为什么吗?那我们马上要一起学习那一课,知道了吧。

  (相机板书课题,学生跟着书空、读题、简介黄鹤楼)

  昨晚预习了课文读了几篇?预习了,又读了书,可不能白读,敢试一试,挑战一下自己读后的效果吗?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学生读,

  点出两个生字:孟唯

  (整体感知诗的类别特点——送别诗、押韵公正、脍炙人口……适时点评,了解学生目前对文本已有感知状况,并作出相机调整。)

  二、利用学生对文包诗的已知学法,引导学生自学课文。

  1、这首诗与课文内容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样的课文以前学过吗?要想把这类课文中的古诗意思读懂,是什么方法?

  2、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的生字词自学情况。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读课文,老师和其他听的同学点评。

  (2)适时解决每段中的生字读音及意思。重点词语点拨:

  饯(jian)行:根据偏旁理解“饯”;结(jíe)识;暂(zan)时友谊(yi)

  伫(zhu)立;按捺(na)不住:换词“控制不住”;脍(kui)炙(zhi)人口:好的文章大家都喜欢读。

  (3)出示课文中的插图1请同学们用书中的词描述图中的景物,带着理解读出词中意味:

  用图理解:“暮春三月”“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利用图理清“暮春三月”与“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关系;

  利用图词结合,整体概括全文大意。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江边江上景物——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人物事情——伫立、凝视、孤帆、依依惜别。

  3、再读古诗,说诗意。

  三、精读一、二两自然段,一名楼相送的真心,深入理解古诗前两句。

  过渡:理解了大概意思还不够,诗得细细咀嚼带能真正体会其中的味道。

  1、出示古诗前两句,请同学读试着用书中的语句来理解诗意。

  重点提示:

  (1)看图和读课文第三段中的“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理解“西辞”、“下扬州”;

  (2)读课文第一段“理解“烟花三月”

  烟”——烟雾迷蒙;“花”——繁花似锦。

  (3)连起来说两句诗的意思,然后再读这两句。

  过渡:就这样从表面看着两句的意思已经明白了,我们感到了春天的美丽,与好朋友在此美景中赏玩,应该是件快乐的事,他们真得很快了吗?

  2、出示第二自然段,请同学们读,说自己的感受。

  重点提示:

  (1)“一会儿……一会儿……”(两人心都不在赏景上,让学生揣摩此时此刻李白和孟浩然藏在心中话语、感受,相机点出“依依惜别”的意思。读出这种感情。)

  (2)再读前两句古诗,读出诗中隐含着的感情。

  (女生读课文内容,男生读古诗句)

  3、激发探究:李白为何选择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

  (1)联系前面的介绍,激发学生体会“名楼送名士”对朋友的尊敬、感情深厚的真心表示,用心良苦;

  (2)再读古诗,深入体会诗的意蕴。

  板书:名楼——真心相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借助课文内容和对课文的理解读懂古诗后两句。

  2、在对诗文的反复有感情的朗读揣摩中,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感情,体会两人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一、导入

  课文读到这里,我们开始体会到李白与孟浩然感情很深厚,但同时我们又产生了一个小小的疑问,李白和孟浩然为什么会有这么深的感情的呢?想不想看看李白和孟浩然这两位大诗人?当面问一问?

  出示李白和孟浩然的图像。

  猜一猜,谁是李白、谁是孟浩然?这样确定他们各自的身份,理由是什么?

  读课文,探究答案(年轻的李白、大诗人、孟夫子、您、兄长),相机导入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学习。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感受敬酒话别时真情表白。

  1、出示第三段中李白说的话,请学生读。请同学说说读后发现,李白对孟浩然是怎样的感情。从那些词中体会到的?

  重点引导:

  (1)敬仰——人品;诗篇——誉满天下;

  叩问李白,孟浩然有怎样的人品,诗篇到底有多好?

  出示:李白赞孟浩然的诗《赠孟浩然》吾赞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体会孟浩然的不畏权贵,不愿给皇帝当气压老百姓的官,宁愿在田园里种菜,也不愿意做皇帝给的官。

  引导学生背孟浩然的《春晓》,体会诗写得好。

  (2)这么好的朋友要离别了,李白当然要依依惜别,当然要敬酒表真情了。

  再读李白说的话,注意突出你感到能表达他对孟浩然感情的词。老师就是孟夫子,看你的敬酒诚意能否打动我,让我接受并喝干。

  2、李白对孟浩然感情真切,孟浩然对李白又是什么样的感情呢?我们来看看孟浩然接酒后的反应。出示第三自然段中孟浩然说的话,请同学读。说说读后的感受。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重点引导:

  (1)“一饮而尽”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以诗中读出了什么?

  (3)孟浩然把李白当作知己,那他对李白了解吗?他又看中了年轻的李白什么呢?(背李白的诗、介绍李白爱好山水、憎恶官场、不畏权贵的人品)

  (4)再读孟浩然的话,体会孟浩然对李白的那份真情。

  3、分角色,朗读课文。

  4、适当延伸:孟浩然又会回敬李白一杯,会说什么呢?李白又会接酒大话呢?(师生、生生情景对话)

  板书:敬酒——真意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体会以目相送的真情,深入理解古诗第三四句的意境。

  过渡:千言万语总有一别,孟浩然走出黄鹤楼要与李白分离了,此时此刻李白会……心里感到……

  1、出示课文第四段,同学齐读。

  说说读出了什么?

  2、出示古诗后两句,说说读懂了什么?(用文中的语句理解诗句)

  3理解文中是“白帆”,诗中却是“孤帆”有何不同?(理解伫立、凝视就理解了为何是孤帆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节和古诗后两句(男女生分工读)

  5、补白延伸: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带去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带去了李白对孟浩然的;还带去了李白对孟浩然的。

  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老朋友,我的知已,没有你的日子我会;没有你的日子我会……(学生先写后说)

  四、学习第五段,体会以诗相送的真情实感。

  1、出示全诗有感情诵读。

  2、全诗以真心真意,真情实感,表达了李白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感人肺腑,请用朗读告诉我,你对全诗的理解。

  3、小结:这首送别诗伴着黄鹤楼,依着长江水传唱至今,也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此情绵绵无绝期……

  板书:吟诗——实感

  五、积累延伸

  今天我们师生也要分离了,老师也想借另外一首送别诗,与同学们话别

  送朱大入秦

  (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

  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

  平生一片心。

  同学们由于我话别的送别诗吗?也来送送我。

  那位听课老师也借一首送别诗,来与我们城中心小学的学生话别。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谁再来,借一首送别诗送送我们在座的马上也将离开的听课老师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篇17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结合课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绿线中的只识不写)。

  3、通过诗文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和诗句表达的意思,体会诗人和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诗文。

  2、领悟诗文深邃的意境;感受朋友间的深情。

  3、抓住诗文的空白进行想象。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预习:自学字词;读通课文;简单批注;提出问题。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投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朗读(师生互动)。

  3、说说诗句大意。(教师简评:说得不好不要紧,让我们一起学完了《黄鹤楼送别》一文,我相信大家不但会理解诗意,而且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4、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分步板书:①板书“黄鹤楼”,介绍有关地理位置及历史;②板书“送别”,理解意思;③读题,指导读出“别”味。)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分节读课文。(教师视具体情况加以指导)

  2、结合课题,理解课文大意:

  谁送?送谁?(板书:李白、孟浩然)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速读第一自然段(30秒)。

  2、合上书本,看谁了解的信息多?(汇报、交流。)

  时间:暮春三月;地点:长江边的黄鹤楼;人物:李白、孟浩然;事件:饯行(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3、以读促悟。(读出暮春三月的美;读出将要惜“别”的情。)

  四、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过渡:两位大诗人,一对好朋友就要分手了,①他们的心情怎样?②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默读2、3自然段。

  2、讨论:

  ①“……,一会儿……,一会儿……,……”(不去触动,依依惜别)

  ②李白的语言;(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何日再见、满饮此杯等)

  ③孟浩然的语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暂时、永世不绝等)

  (以上三句话由多媒体出示,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语,并作简要板书,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和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3、你就是李白,你就是孟浩然会说些什么?(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因为发生在一千多年前的“话别”场面谁也不清楚,编写教材的人也是想象的,学生也可以尝试。)(这一环节的训练比理解原文更重要)

  五、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过渡: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教师引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学生跟读后文)

  1、多媒体出示:“友人登上了船。……流向天边……”

  (在这段话中,最能反映李白惜别之情的有哪些词?)

  (“伫立、凝视”,这两个词表面看起来如雕塑一般,但是透过这种“平静”,我们可以看到李白的内心怎样?)

  (反复朗读,想象意境,加深感悟。)

  过渡:李白终于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写下了这一脍炙人口的诗篇——

  2、多媒体投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朗读。

  3、说诗句意思。

  4、朗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师指导要到位)

  六、拓展:

  课文从孟浩然登船之后就没有再写到他,假如你是孟浩然会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说呢?(讨论,由学生想象关于孟浩然别李白后的内容,并且完成板书。)(抓住诗文的空白进行想象)

  七、学生质疑: (视质疑内容,随机而定,教师也可适当提问。)

  八、小结:(略)

  九、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小练笔:孟浩然别李白

  板书设计:

  李  白   黄鹤楼送别  孟浩然

  何日再见?           海内存知己

  满饮此杯!           天涯若比邻

  伫立、凝视                                    

  吟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