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小石潭记》教案
语文版《小石潭记》教案(精选15篇)
语文版《小石潭记》教案 篇1
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他与韩愈、刘禹锡是同事。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但找到保守势力的反对。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永州之贬,一贬就是十年。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永州八记》(《始的西山宴游记》《钴鉧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涧记》《石渠记》《小石城山记》)《江雪》、《捕蛇者说》等大量诗文。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山水游记,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小石潭记》赏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此,《小石潭记》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文章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终于见到一个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勾人的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从此往下,作者便把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整个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坻”即为水中的高地;“屿”是小岛;“嵁”“岩”都是岩石的各种形态。总之,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有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所在。
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这一段,作者采用了与第一段不同的手法,变“移步换景”为“定点特写”。这是全篇中极为精彩的一段。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动。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下面,作者进一步对鱼儿进行描述。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
第三段是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错。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
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后一段,“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它表现了作者那种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
《小石潭记》的写景艺术
《小石潭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的作品。这位自幼好学,十三岁就能写出好文章的唐代大文学家苦苦追求“治国平天下”的大道,却一再遭遇打击。但正是被贬谪到偏远永州的十年,给了他潜心创作的机会。他的《永州八记》就是在这里诞生的。柳宗元上承郦道元《水经注》的优秀传统,又结合了自己的经历,寄情于山水,写出了精美的山水游记。每一篇,都无一例外地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绝美的山水胜景,其高超的写景艺术,着实令人叹服。
一、洁净有力的语言,朴实无华。
全文共五段,没有一处华丽的辞藻,只是娓娓道来,却满蓄着诗情画意。
开头从容——从小丘西行,在一片竹林的阻隔之下,只闻水声,不见小潭,那么脆生生的音响,令人心醉。于是“伐竹取道”,这个一直不为人所知的小潭便出现在眼前了。竹林掩映,何等清幽!以石为底,何样干净!潭底是一整块石头,在潭中,它们呈现出各种姿态和形状,堪称奇哉!若单是石,未免单调了些,在小潭周围,郁郁葱葱的树木藤蔓在微风里摇曳飘拂,只是几笔,如画一般美丽。
下文更美。红艳艳的阳光直射入水,透过绿莹莹的水,落在白花花的石上。鱼呢?在水中嬉戏,来回穿梭。它好象通人性,与游人在逗着玩。倏忽来去。还会突然静止,任由那影子落在石上……这一切,都那样地清晰。
沉醉之余,追根溯源,向远处望去,方知这潭水之源——有些地方溪光闪耀,有些地方被石岸所遮蔽,不见溪水……半藏半露,可以说很有韵味。
二、精妙细腻的描写,美景重现。
文章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自然而然,由近到远,为我们再现了一个神奇超妙的世外仙境。
扣“石”写潭,善抓特点。在第一段中,先用“如鸣佩环”的水声、“清冽”的水色来侧面烘托一个“石”字;再就树木的长势——“蒙络摇缀”的种种姿态,说明它们是长在石头上的 ;然后是第二段,极力描绘水之清,更加突出石潭的特点;第三段写潭水的来源,一个比喻“犬牙差互”依旧围绕“石”字来表现溪水的曲折悠远。
扣“潭”写水,细腻传神。第一段里我们了解了潭水的清冽、声音的清脆,第二段则集中笔墨来描写水之清。正侧结合,正面写鱼,侧面写水,正因为鱼“若空游无所依”,才显出水的透明;动静结合,那鱼一会一动不动,影子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一会又飞快地游往远处,来来去去。一动一静,妙趣横生;虚实相生,以实写虚。见游鱼乃显水清,鱼一游,清澈的潭水已粼粼入眼中,又加上灿烂的阳光照澈潭底,动静全收眼中……
(1)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 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 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 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似与游者相乐。( ) ④天涯若比邻。( )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第一部分(1):总写小石潭全貌。写了竹、水、潭、石、树等。
第二部分2一3: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写到了小溪的走势。
第三部分(4):写幽静的环境,抒发作者抑郁忧伤的心情。
第四部分(5):补充交待同行的人。
(1)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 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 文中的“景”与“情”
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 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 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7)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快起来。
(8)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底石头,成为不同底形状。
(9)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底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找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水底,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10)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中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11)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请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12)“皆若空游无所依”与上文哪句话相呼应?
——这句话与上文中的“水尤清洌’相呼应。
(13)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作者这样描写潭上景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上一篇:北师大版《小石潭记》《黄果树瀑布》教案及练习
下一篇:《小石潭记》教学设计7
语文版《小石潭记》教案 篇2
一、 教学分析 1、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古代诗文,除最后一课是五言古诗外,其余四课是古代游记和名胜记,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柳宗元的作家作品常识,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描摹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采用朗读—质疑、释句—赏析—探究的教学模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得抑郁忧伤的感情;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设计意图:依据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语文学习的整体性特点,要突出学生学习提高的新内容,要明确便于落实和检测的特点来设计的。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其中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是最主要的写作特色,这应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另一个重点是疏通文义。本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应是学习的难点。 二、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系统的学习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文言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三、 教法设想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再者,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大约为二十分钟,所以要不断的变换教法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认为,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文言文的教学朗读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务,所以对重点的突破主要采用诵读法、质疑法和讨论法。在难点的突破上,引导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写作背景来达成。 四、 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阅读浅近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因此,学习本文的方法主要是自主阅读法、质疑探究法。在疏通文意时,引导学生对照注释及借助工具书学习,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学生的活动形式主要是四人小组合作。在赏析课文内容时采用探究阅读法,创造性阅读法。这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五、 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 1、 导入 以学过的诗《江雪》导入,多媒体展示《江雪》。引出唐代诗人柳宗元。 设计意图:利用已学过的柳宗元的诗导入,学生有一种亲切感,从情感上拉近与作者的距离,引起共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速进入情景。 2、 走近柳宗元,了解背景 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柳宗元的资料。学生交流后,多媒体呈现有关柳宗元的资料。要求学生将收集到的材料整理到“作家资料窗”中。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他与韩愈、刘禹锡是同事。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但找到保守势力的反对。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永州之贬,一贬就是十年。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永州八记》(《始的西山宴游记》《钴鉧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涧记》《石渠记》《小石城山记》)《江雪》、《捕蛇者说》等大量诗文。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山水游记,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通过对作家的生平介绍。了解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对难点的突破起到关键的作用。 3、整体感知走近《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自读(扫除文字障碍)——听读——齐读 指导: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 读出节奏,停顿正确; 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学习诵读是极其重要的,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任务。教会学生诵读文言文的方法。 (2)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形式: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圈点勾画出疑难词句,小组内质疑,记录不能解决的难题,在交由大班讨论。(实物投影)教师点拨,强调重点字词句。 指导:a.用“猜”、“看”、“查”的手段知道词义。 猜:凭借已有的语言积累,根据对上下文大意的把握,猜测关键词的意思。 看:利用好课文下的注释及文前文后提供的相关材料。 查;查字典,并且还要选准所需的义项。文章读得多了,词语的积累越多,猜测率就越高,词典也会翻得越少。 b.采用卡片积累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多媒体呈现卡片)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而不是由老师灌输。引导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看课下注释的习惯,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利用小组合作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新课标指出“凭价学生阅读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3)课堂检测 巩固基础(重在词义句义) 解释下列家点的词: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心乐之 4、以 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 无从致书以观 以中有足乐者 5、清 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6、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知其源 7、 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通过练习落实基础知识。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另外,也要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 4、研读课文 分析品味 过渡: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境。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对《小石潭记》称赞不以,请你说说小石潭的魅力在何处? 指导:着重研读课文第二段。先找出原句正确地读一读。从内容、感受、写作技巧等多角度研究。 设计意图:这一段作者采用的是“定点特写”,是全篇中最为精彩的。作者运用多种写作技巧:正面侧面描写,动静结合,拟人手法,由情及景,写出了景物的特点。这样的佳段要引导学生品读。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体会优美的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过度:如此优美得景色,让人乐在其中,但我们从文中分明读出了人物的另一种感受——忧郁,文中的哪一句体现了忧郁的感情呢?分析一下作者的忧郁从何而来呢?(指导学生从景物的特点中寻找信息) 设计意图:“一切景语皆情语”,引导学生将情和景结合起来,通过对内容的分析,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来理解文中包含的情,这就是寓情于景,这样就突破文章的难点。引导学生从原文中找依据,意在培养学生的原文意识。 5、探究作品 创造阅读 假如你是一位优秀的导游或园林设计师,请你为小石潭设计景点。 指导:仿照曲苑风荷景点的设计 曲苑风荷——以夏日观荷为主,有上百个品种的荷花,红莲、白莲、洒金莲、并蒂莲等,莲叶田田,人从桥上过,如在荷中行,人倚花姿,花映人面,花人两相恋。 设计意图:便于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文章语句含义,对课文内容进行创造性阅读。新课标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6、课堂小结 说说学习文章后有什么收获,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 正确读原文: 读出节奏,停顿正确; 会读文章: 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读相关材料:读作者介绍 读写作背景 读文史常识 疏通文意:猜、看、查 理解文意:结合背景,原文中找依据 7、 课外作业 1、根据写作思路背诵课文: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游潭之人 2、课外阅读《始得西山宴游记》与本文对比,从写景特色、思想感情角度对比。 设计意图:记诵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故设计第一题作业。设计第二题是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文的写景特色,也进行能力的迁移培养。 《小石潭记》 本文作者柳宗元,唐朝著名文学家。在唐德宗贞元九年考中进士,是一位学识渊博而又年轻的政治家。他参加了王叔文的政治集团,力图变革。但不久遭到迫害。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当时是个非常荒凉的地方,但自然风景很美。柳宗元为了排遣郁闷,去城郊寻胜探幽,搜奇揽胜,把青山绿水作为自己描绘的对象,从中寄托自己的情怀。人们把他在永州写的八篇散文称作《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的一篇。 首先通读全文,掌握生字的读音和词义,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一、读准字音 篁( ) 冽( ) 坻( ) 屿( ) 嵁( ) 佁( ) 俶( ) 翕( ) 怆( ) 邃( ) 二、解词 水尤清冽 清冽:清澈。 隔篁竹 篁竹:竹林。 佁然不动 佁然:愣住的、静止的样子。 为坻 为:动词,做成,成为。 三、学习本文 1、这篇散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以游览的先后次序来描写的。先写潭上的大概景象,再写近处潭中景象,再写远望溪流水源之景,最后写潭上气氛。具体描写了石潭、潭水、游鱼和溪流。 2、小石潭的全貌是什么?潭中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3、潭上有什么景物?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作者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时心情是快乐的,而“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中流露出凄凉忧伤的心情。 测试 1、填空: 《小石潭记》作者是 ,字 ,唐代河东人,所以世称 ,曾经在柳州做官,所以又称 。 2、选出加红字文言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 A、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B、其岸势犬牙差互 C、其一犬坐于前 D、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 3、选出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闻水声,如鸣佩环 B、似与游者相乐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 4、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A、(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寂寞空旷,没有别的人。 B、(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缠绕着,静悄悄的,没有别的人。 C、(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没有别的人。 D、(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环绕着,没有别的人,感到寂寞。 5、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A、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B、跟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C、跟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小孩。 D、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小孩。 参考答案 1、柳宗元 子厚 柳河东 柳柳州 解析:对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要靠平时的积累。 2、D 解析:ABC三项中的加红字都是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象……一样”。 3、B 解析:对常见修辞方法的判断。B句表示的是一种想象,而不是比喻。 4、C 解析:翻译文言文要注意结合上下文,要注意句子中的重点字词。这句话中,“环合”是环绕、包围的意思,而“寂寥”在这里则没有寂寞的含义。 5、B 解析:翻译文言文要注意结合上下文,要注意句子中的重点字词。这句话中,“隶”是跟从的意思,“小生”则指后辈,年轻人。 中 考 解 析 1、选择对加红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 ①亦不详其姓字 A.详细 B.说明,细说 C.详细地知道 ②方其远出海门 A.正直 B.方才 C.当……时 ③人物略不相睹 A.微,一点儿 B.简单,略微 C.省去 ④终亡其酒 A.逃跑 B.死去的 C.失掉 解析:本题是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思的理解。①中“详”应是“详细地知道”, ②中“方”表时间“当……时”,③中“略”指“微,一点儿”,④中“亡”指“失掉,未能喝上。”因此,答案分别为①C、②C、③A、④C。 2、解释加红的词语。 ①┍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 ┕B.可百许头 ( ) ┍A.或置酒而招之 ( ) ②┝B.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 ) ┕C.无怀氏之民欤 (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答案①A.处所 B.表大约接近某个数 ②A.代词,他(指五柳先生) B.代词,这 C.结构助词,的 3、指出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 ) ①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②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③宣王说之 ④近塞之人有善术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掌握。③中“说”通“悦”,高兴。因此,答案为③。 《小石潭记》赏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此,《小石潭记》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文章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终于见到一个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勾人的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从此往下,作者便把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整个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坻”即为水中的高地;“屿”是小岛;“嵁”“岩”都是岩石的各种形态。总之,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有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所在。 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这一段,作者采用了与第一段不同的手法,变“移步换景”为“定点特写”。这是全篇中极为精彩的一段。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动。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下面,作者进一步对鱼儿进行描述。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 第三段是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错。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 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后一段,“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它表现了作者那种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 (选自《古代散文鉴赏辞典》,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年版) 同步强化训练 一、给下面的汉字注音 ①篁( ) ②坻( ) ③嵁( ) ④佁( ) ⑤俶( ) ⑥怆( ) ⑦邃( ) ⑧翕( ) 二、解释下面加粗的双音节词 ①水尤清洌________ ②青树翠蔓________ ③佁然不动________ ④俶尔远逝________ ⑤往来翕忽________ ⑥斗折蛇行________ ⑦犬牙差互________ ⑧悄怆幽邃________ 三、解释下面加粗的单音节词 ①鱼可百许头________ ②空游无所依________ ③影布石上________ ④斗折蛇行________ ⑤凄神寒骨________ ⑥其境过清________ 四、理解下面的短语 ①佁然不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俶尔远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往来翕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明灭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凄神寒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悄怆幽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读文答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1.解释下面的词语 ①坻( ) ②屿( ) ③嵁( ) ④岩( ) ⑤缀( ) ⑥蔓( ) 2.理解下面的短语 ①伐竹取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水尤清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青树翠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参差披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要求摘录相应的语例 ①妙用比喻写水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巧用动词写潭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运用排比写石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精用短句写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①hu2ng ②ch0 ③k1n ④y! ⑤ch) ⑥chu4ng ⑦su@ ⑧x9 二、三、四、五、(均见课下注解) 六、1.①水中高地 ②小岛 ③不平的岩石 ④岩石 ⑤连结 ⑥茎蔓2.略 3.①如鸣佩环 ②卷 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④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4.(见课下注解) 5.发现小石潭,介绍小石潭。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阅读文章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推敲、揣摩、品味小石潭的特点 2.仔细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感悟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抓住景物的特征移步易景的写法 2.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1.借助背景相关的《江雪》,导入文本 学生背诵柳宗元的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分析指出这首诗中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是哪些字,并结合这首诗的意境说明原因? (表现作者心境的是“孤”和“独”两个字在孤寂、冷清、高远宏阔的背景下,诗中的主人公在“钓寒江雪”,这就是诗人当年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时的心情写照前人说“远在江湖砺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被贬永州做司马期间也写了诸多的优秀作品,代表作有《永州八记》等名篇本文是《永州八记》之一,这些作品中作者借景抒怀,与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2.指导学生阅读初步把握文意: (1)教者范读,引领正音 (要求:学生在文中圈出易错、难读的字) (2)学生自由朗读,揣摩理解文意(读出感兴趣的内容,读出疑惑问题) (3)学生自主阅读助读提示: ①作者及随行人员砍伐竹子的原因是什么?(清脆悦耳的水声,带来的内心的喜悦,向往是伐竹的动力) ②文章都描写了哪些与小石潭相关的景物?(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细致阅读文本:抓住水、石、树、鱼、源、岸、环境等特点深入领会文意) ③作者在对哪些景物的观察描摹上感受到了愉悦?(水声、游鱼) ④作者对本次游览的总体感受怎样?(用原文语句回答)(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深入文本,细读小石潭: (1)指导学生深入文本,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讨论探究 ①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怎样?在这一过程中,作者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循声而至,砍竹成路,下见小谭;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 ②从“伐竹”这一细节中你感悟到了那些? (发现了这里人迹罕至无路可走;发现了作者喜悦之高、兴趣之大,克服重重困难也要觅得小潭) ③小石潭的全貌怎样? (潭底为整块石头,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巨石,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④请你依据文章内容概括出课文是按找怎样的游览顺序来写的?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 ⑤文章在写景中用了什么写法?(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⑥潭水和游鱼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潭水之清和游鱼之乐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天空的时候,着一鸟而让观者感知天空的辽阔高远,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烘托的写法) ⑦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幻化到鱼儿身上,仿佛鱼儿也会像人那样感到快乐似的) ⑧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那些特点来写的?运用了那些修辞方法? (抓住溪身的蜿蜒、曲折,小溪的或明或暗,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动静结合,准确地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 ⑨ 文章后部分的凄寒的感受与上文中的“乐”,对比鲜明,你是怎样体会这种情感的变化?(这种情感变化足以说明,作者被贬谪的悲凉是他心中的主调,寄情山水的欢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便显露出来设计此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矛盾中发现人物的内心情感,领会文章感情所在) 4.总结拓展 ①总结全文 王国维说“以自身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极富作者的生活个性,是“柳”化了的山水他描绘小石潭的石、水、光影、游鱼、树木,着力渲染出了凄寒幽邃的神韵,抒发了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传神的描写,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很值得我们学习 ②拓展延伸: 关于崔氏二小生: 柳集旧注:“崔简之子也”据柳宗元《故永州刺史流配驩州崔君权厝志》旧注:“崔君名简,字子敬”又文中“夫人河东柳氏”句下注:“简娶公之姊”据此,则“崔氏二小生”当为柳宗元的外甥 ③附: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赏 思 发现小潭—乐—潭中景物 ———— 小潭源流— 凄 — 潭中气氛 5.必要的教学资料准备: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山水游记,书胸中愤郁的散文由于八记遗址在永州城郊,故称《永州八记》分别是《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古代称熨斗为钴鉧,钴鉧潭河床底面都是天然石头,凹陷甚深,潭面象古代熨斗,故名之)《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6.文章的生活背景: 困居永州的十年永州,在唐时僻远荒凉州司马只是安置流放官员的一种名义上的职务其在永州的十年,是生平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寂郁愤的十年,然而不幸的遭遇,却使柳宗元的才思得到了强烈的激发,发言为文,莫不悲恻动人,寓言、山水游记等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永州八记》,《段太尉逸事状》,《三戒》,《捕蛇者说》等篇章都作于此。 【佳作欣赏】 游记佳作 景美情美 ————赏析《小石潭记》 重庆市双桥中学 彭宗禄 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所写的散文有很高的成就,尤其是他写的山水游记,一直为广大读者广为传诵。《小石潭记》就是其中的遗篇优美的山水游记。 一、这篇游记的“景美”,突出的表现在对各种景物的描写上: 水美:写水,先闻其声,有“如鸣佩环”的感受。接着直接的称赞水的清冽。并且还有(游鱼)“皆若空游无所依”来衬托水的清澈透明。 石秀:水潭是以整块石头作为底子,走近潭岸观察到许多的小石块从潭底反卷出来,就象是小石礁、小岛屿、小石垒、小石岩似的,秀美极了。 树翠:岸上的树木葱茏青脆,藤萝缠绕着树枝,微风吹拂,不停的摇动着,连接着,显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作者对潭中“游鱼”的描写更具特色:抓住游鱼的情态,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细腻的刻画。“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是从静止上描绘游鱼的情态,又用拟人方法描绘出鱼儿“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的动态美。所描写的游鱼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斗折射行,明灭可见”使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了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曲折折的排列着,又像一条蛇那样弯弯曲曲的爬行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 二、这篇游记所表现出来的“情真”。主要是作者在游玩山水之时所表现出来的真实感情。 例如,听到小溪潺潺的流水声,就好像听到了“叮咚”的泉水声,这声音犹如玉佩玉环相碰撞发出的清脆悦耳的声音,心里感到非常高兴;当观赏到潭中鱼儿游动的情态,好象是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跃心情。这种由情如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游记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虽然眼前的美景令人陶醉,作者暂时忘记了因参加当时的政治改革活动,遭受保守势力的排挤的忧愤,可是因小石潭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林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情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怅幽凉。作者触景生情,自然而然地有产生了抑郁忧伤的感情,这一点是作者低沉情调的表现。 所以,我们说这篇山水游记,作者通过写景,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情融入了优美景物之中,深刻表达了作者当时的思想感受,是一篇“景美情美”的优美的山水游记,值得我们好好领会。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阅读文章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推敲、揣摩、品味小石潭的特点 2.仔细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感悟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抓住景物的特征移步易景的写法 2.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1.借助背景相关的《江雪》,导入文本 学生背诵柳宗元的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分析指出这首诗中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是哪些字,并结合这首诗的意境说明原因? (表现作者心境的是“孤”和“独”两个字在孤寂、冷清、高远宏阔的背景下,诗中的主人公在“钓寒江雪”,这就是诗人当年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时的心情写照前人说“远在江湖砺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被贬永州做司马期间也写了诸多的优秀作品,代表作有《永州八记》等名篇本文是《永州八记》之一,这些作品中作者借景抒怀,与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2.指导学生阅读初步把握文意: (1)教者范读,引领正音 (要求:学生在文中圈出易错、难读的字) (2)学生自由朗读,揣摩理解文意(读出感兴趣的内容,读出疑惑问题) (3)学生自主阅读助读提示: ①作者及随行人员砍伐竹子的原因是什么?(清脆悦耳的水声,带来的内心的喜悦,向往是伐竹的动力) ②文章都描写了哪些与小石潭相关的景物?(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细致阅读文本:抓住水、石、树、鱼、源、岸、环境等特点深入领会文意) ③作者在对哪些景物的观察描摹上感受到了愉悦?(水声、游鱼) ④作者对本次游览的总体感受怎样?(用原文语句回答)(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深入文本,细读小石潭: (1)指导学生深入文本,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讨论探究 ①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怎样?在这一过程中,作者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循声而至,砍竹成路,下见小谭;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 ②从“伐竹”这一细节中你感悟到了那些? (发现了这里人迹罕至无路可走;发现了作者喜悦之高、兴趣之大,克服重重困难也要觅得小潭) ③小石潭的全貌怎样? (潭底为整块石头,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巨石,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④请你依据文章内容概括出课文是按找怎样的游览顺序来写的?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 ⑤文章在写景中用了什么写法?(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⑥潭水和游鱼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潭水之清和游鱼之乐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天空的时候,着一鸟而让观者感知天空的辽阔高远,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烘托的写法) ⑦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幻化到鱼儿身上,仿佛鱼儿也会像人那样感到快乐似的) ⑧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那些特点来写的?运用了那些修辞方法? (抓住溪身的蜿蜒、曲折,小溪的或明或暗,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动静结合,准确地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 ⑨ 文章后部分的凄寒的感受与上文中的“乐”,对比鲜明,你是怎样体会这种情感的变化?(这种情感变化足以说明,作者被贬谪的悲凉是他心中的主调,寄情山水的欢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便显露出来设计此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矛盾中发现人物的内心情感,领会文章感情所在) 4.总结拓展 ①总结全文 王国维说“以自身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极富作者的生活个性,是“柳”化了的山水他描绘小石潭的石、水、光影、游鱼、树木,着力渲染出了凄寒幽邃的神韵,抒发了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传神的描写,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很值得我们学习 ②拓展延伸: 关于崔氏二小生: 柳集旧注:“崔简之子也”据柳宗元《故永州刺史流配驩州崔君权厝志》旧注:“崔君名简,字子敬”又文中“夫人河东柳氏”句下注:“简娶公之姊”据此,则“崔氏二小生”当为柳宗元的外甥 ③附: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赏 思 发现小潭—乐—潭中景物 ———— 小潭源流— 凄 — 潭中气氛 5.必要的教学资料准备: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山水游记,书胸中愤郁的散文由于八记遗址在永州城郊,故称《永州八记》分别是《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古代称熨斗为钴鉧,钴鉧潭河床底面都是天然石头,凹陷甚深,潭面象古代熨斗,故名之)《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6.文章的生活背景: 困居永州的十年永州,在唐时僻远荒凉州司马只是安置流放官员的一种名义上的职务其在永州的十年,是生平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寂郁愤的十年,然而不幸的遭遇,却使柳宗元的才思得到了强烈的激发,发言为文,莫不悲恻动人,寓言、山水游记等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永州八记》,《段太尉逸事状》,《三戒》,《捕蛇者说》等篇章都作于此。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二)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三)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亻台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 亻台然不动 亻叔尔远逝 (动静结合) (四)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 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四)讨论以下问题: 1.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 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译文: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上一篇:语文版《小石潭记》教案6 下一篇:《小石潭记》同步训练(2) 本文作者柳宗元,唐朝著名文学家。在唐德宗贞元九年考中进士,是一位学识渊博而又年轻的政治家。他参加了王叔文的政治集团,力图变革。但不久遭到迫害。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当时是个非常荒凉的地方,但自然风景很美。柳宗元为了排遣郁闷,去城郊寻胜探幽,搜奇揽胜,把青山绿水作为自己描绘的对象,从中寄托自己的情怀。人们把他在永州写的八篇散文称作《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的一篇。 首先通读全文,掌握生字的读音和词义,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一、读准字音 篁( ) 冽( ) 坻( ) 屿( ) 嵁( ) 佁( ) 俶( ) 翕( ) 怆( ) 邃( ) 二、解词 水尤清冽 清冽:清澈。 隔篁竹 篁竹:竹林。 佁然不动 佁然:愣住的、静止的样子。 为坻 为:动词,做成,成为。 三、学习本文 1、这篇散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以游览的先后次序来描写的。先写潭上的大概景象,再写近处潭中景象,再写远望溪流水源之景,最后写潭上气氛。具体描写了石潭、潭水、游鱼和溪流。 2、小石潭的全貌是什么?潭中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3、潭上有什么景物?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作者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时心情是快乐的,而“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中流露出凄凉忧伤的心情。 测试 1、填空: 《小石潭记》作者是 ,字 ,唐代河东人,所以世称 ,曾经在柳州做官,所以又称 。 2、选出加红字文言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 a、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b、其岸势犬牙差互 c、其一犬坐于前 d、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 3、选出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闻水声,如鸣佩环 b、似与游者相乐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 4、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a、(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寂寞空旷,没有别的人。 b、(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缠绕着,静悄悄的,没有别的人。 c、(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没有别的人。 d、(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环绕着,没有别的人,感到寂寞。 5、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a、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b、跟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c、跟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小孩。 d、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小孩。 参考答案 1、柳宗元 子厚 柳河东 柳柳州 解析:对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要*平时的积累。 2、d 解析:abc三项中的加红字都是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象……一样”。 3、b 解析:对常见修辞方法的判断。b句表示的是一种想象,而不是比喻。 4、c 解析:翻译文言文要注意结合上下文,要注意句子中的重点字词。这句话中,“环合”是环绕、包围的意思,而“寂寥”在这里则没有寂寞的含义。 5、b 解析:翻译文言文要注意结合上下文,要注意句子中的重点字词。这句话中,“隶”是跟从的意思,“小生”则指后辈,年轻人。 中 考 解 析 1、选择对加红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 ①亦不详其姓字 a.详细 b.说明,细说 c.详细地知道 ②方其远出海门 a.正直 b.方才 c.当……时 ③人物略不相睹 a.微,一点儿 b.简单,略微 c.省去 ④终亡其酒 a.逃跑 b.死去的 c.失掉 解析:本题是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思的理解。①中“详”应是“详细地知道”, ②中“方”表时间“当……时”,③中“略”指“微,一点儿”,④中“亡”指“失掉,未能喝上。”因此,答案分别为①c、②c、③a、④c。 2、解释加红的词语。 ①┍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 ┕b.可百许头 ( ) ┍a.或置酒而招之 ( ) ②┝b.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 ) ┕c.无怀氏之民欤 (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答案①a.处所 b.表大约接近某个数 ②a.代词,他(指五柳先生) b.代词,这 c.结构助词,的 3、指出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 ) ①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②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③宣王说之 ④近塞之人有善术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掌握。③中“说”通“悦”,高兴。因此,答案为③。 《小石潭记》赏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此,《小石潭记》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文章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终于见到一个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勾人的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从此往下,作者便把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整个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在*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坻”即为水中的高地;“屿”是小岛;“嵁”“岩”都是岩石的各种形态。总之,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有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所在。 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这一段,作者采用了与第一段不同的手法,变“移步换景”为“定点特写”。这是全篇中极为精彩的一段。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动。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下面,作者进一步对鱼儿进行描述。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 第三段是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错。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 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后一段,“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它表现了作者那种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 [教例简述] 这是高永祥老师的一个教例(详见《语文教学之友》1993年第8期)。 教师的发现:文中所描绘或明或暗的景物与“小石潭”的“石”相关联,特别是人的心境与“石”为联系得更紧。 教学设计的策划:以“石”为线,串起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教案实施: 教师: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学生甲:“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 学生乙:甲同学讲的是明写“石”的句子。我觉得“其岸势犬牙差互”这句是暗写“石”。句子中的“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 学生丙:“闻水声,如鸣佩环”也写了石。如果“潭”不是“石潭”,它能发出这么悦耳的声音吗? 学生丁:“凄神赛骨”也写了“石”。我看文中的“寒骨”除了寒气刺骨的意思处,还应有“石”冰凉刺骨的意思。 …… 师: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评析] 严格地讲,上述的内容只是一个教学的片段,若以以此来处理《小石潭记》的教学,显得比较单薄。 但教者的这种发现,这种教学设计可以引发我们深层次的联想。 联想之一: 教者在此教例中使用的,是一种“整体赏析”的导读法。 此法适用于精美的短篇。其特点是或从点,或从线,或从面的角度发现课文中能够构成一个“集合”的知识板块,然后巧妙设计教学题,引导学生进行咀嚼、体味,从整体上去感受课文的美点及思想内容。 比如《小石潭记》,还可以牵出很多线条,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赏析。 ①《小石潭记》中的“水”。 ②《小石潭记》中的“动”与“静”。 ③《小石潭记》中的“对比”与“烘托”。 ④《小石潭记》中的“景”与“情”。 ⑤《小石潭记》中的“镜头”与“画面”。 ⑥《小石潭记》中的写景短句。 ⑦《小石潭记》中的“乐”与“凄”。 ⑧《小石潭记》中的“清”。 联想之二: 教师对教材有独到的发现,是一种境界;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点拨学生建立“发现”的意识,积聚“发现”的勇气,学到“发现”的技能,则又是一种境界。教师除了引读、讲读,还应特别注意“教读”,特别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本领。 比如前述教例,教师若能利用些许时间,告诉学生这“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读法叫做“整体赏析”法,且点拨给学生一些整体阅读赏析的角度和方法,那么,这个教例就可以称之为“具有画龙点晴之妙”的好教例。 背景介绍 《小石潭记》为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文言游记,是在第一单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游记。古代游记,大都比较简单,但写景状物各有其特色,大多是作者的立言感怀之作。《小石潭记》状写湖南永州附近一处无名水潭,文章突出其石底水清、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特点。但学生要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够对本文的写作特色进行欣赏评介,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引导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写作特点,进行欣赏评介,进而对文本进行拓展迁移则是本文第二课时教学的重难点。可采用“导游”的方式进行,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学会学习,进一步积累文言词语,进而对文本进行拓展迁移,为学生学好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切入角度 运用改编法进行突破。有些文章的主题、内容、人物形象不好把握,这时,你可以尝试对文本进行改编,把游记改成导游的解说词。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如何品味本文的语言、体会写景的特点,可通过让学生们来当一回导游来实现:1、熟读成诵,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2、小组合作、探究,给《小石潭记》中的景物设计景点。3、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现场解说。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既能够走入文本,又能走出文本,只有在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作者之间进行广泛的的对话,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拓展迁移。 教学过程 一、 熟读成诵,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 采用竞赛的朗读法进行,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引导学生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为下一阶段的学习作准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男生背一三段,女生背二四段,然后交换背诵 3男生、女生背诵全文,然后师生齐背。 二、 小组合作、探究,给《小石潭记》中的景物设计景点。 师:下面请每组的同学为《小石潭记》中的景物设计景点, 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现场解说。(学生展开讨论,几分钟后,他们推选出了自已的导游代表。又为自已喜欢的景物设计了景点)。 生一:第一组设计的景点是:“小径通幽”,依据是:“隔篁竹, 伐竹取道”。 生二:第二组设计的景点是:“听水轩”,依据是:“闻水声,如 鸣佩环”。 生三:第三组设计的景点是:“观鱼台”。依据是“潭中鱼可百 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生四:第四小组设计的景点是:“品茗赏石阁”,依据是“水尤 清冽”,“为坻,为屿,为岩”。 生五:第五组设计的景点是:“望溪亭”,依据是:“潭西南而望,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生六:第六组小组设计的景点是:“天然氧吧”。依据是:“青 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日光下澈”“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师:同学们设计的景点都富有诗意,题目看上去很美,老师都想先睹为快了,说明大家经过了充分的思考讨论。 三、 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现场解说。 师:刚才每个小组对各组的旅游景点设计及设计依据进行了精彩的发言,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为自己设计的景点写一段解说词,并让每组推选出的导游代表进行解说,解说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要求语言优美,口齿清楚,表情自然,力扣课文内容进行解说。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讨论、探究,分工具体,任务明确。) (五分钟后,各组纷纷举起了手) (第一组的代表黎玉琼同学上台了,同学们热烈地鼓掌。) 黎玉琼:“欢迎大家来到我们湖南永州,永州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我姓黎,我是你们的导游,希望大家旅游快乐。让我们一起去亲身感受柳宗元先生笔下的《小石潭记》吧。在进入小石潭之前,大家会经过一条宽约1.5米,依山势地形而设,蜿蜒前行的第一个景点:小径通幽。走入小径,你会体会到青树翠蔓,蒙络摇缀的优美意境,也会闻到沁人心脾的翠竹清香,也会听到如鸣佩环的潺潺的流水声,也会欣赏到鸟鸣山更幽的意境。近观则竹树环合,轻风徐来;远眺则群山连绵,雾霭苍茫。” (同学们被黎玉琼的精彩发言所感动,对她报以长时间的掌声) (接着第二小组的代表欧梨成同学上台,她缓缓地走上讲台) 欧梨成:“刚才大家跟我们的黎导游游览欣赏了小石潭的第一站,想必大家已被这条‘通幽小径’所陶醉,接下来请大家跟着我进入小石潭的第二处景点:听水轩。大家一听到这个景点的名称,肯定会有耳目一新,眼前一亮之感。时候正值盛夏,想必大家一路走来,也很辛苦了吧,下面让我们坐在这竹树环合的轩子里,一同来品味这独具神韵的美景吧。让我们的耳朵作一次惬意的休息,尽心去聆听这来自小石潭幽咽的水声吧!” (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神情仿佛跟着导游的导引进入了小石潭的美景之中了。) (第三小组的代表上台进行解说) 樊振兴说:“大家沿着柳宗元先生的足迹已欣赏了两处景点,下面请让我带领大家进入小石潭的第三处景点:观鱼台。沿着小石潭四周,围着一圈竹制的栏杆,在小石潭的正前方,建有一个古色古香的亭子,这就是观鱼台。进入观鱼台,请大家放松心情,跟我一起去欣赏潭中的游鱼细石吧。潭中,百来条各色鲫鱼和鲤鱼,时而‘诒佁然不动’、时而‘ 尔远逝’;时而跃出水面、时而隐藏于细石之下,似与游者相乐。潭中的石头千奇百怪,有的像古钟,有的像小猪,有的像飞鸟。此时,艳阳高照,树木倒映潭底,和鱼影交织在一起,形成‘鱼在岸上游 ’的奇观,下面请大家细细地欣赏这一美景吧!”(同学们都沉浸在这美景中了) (第四小组的代表面带微笑的走上讲台) 李灵霞说:“经过上述三站游览之后,让我们在‘品茗阁’中作一个短暂的停留,喝一杯热茶,放松放松心情。大家可以用亭中的茶具泡茶,茶叶亭中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了。小石潭的水清澈无比,水值达国家一级饮用水标准,大家可以放心地取潭中之水泡茶喝。在山野之中,一边喝茶,一边聊天,一边观赏四周的景物,无疑是人生的一大享受。” (接着第五小组上台进行解说,她要解说的景点是“望溪亭”。也许是初次上台的缘故吧,她略显紧张,站在讲台前不敢说话,这时我让大家以最热烈的掌声欢迎她,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她终于鼓足勇气开始介绍景点,虽然语气有些地方不连贯,描述也不够细致,但对于这名学生来说,她迈出了学习中的重要一步。) 师:每一个人都会有第一次,她第一次上讲台近距离的与我们进行交流,这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勇气。请大家为她的勇气而喝采。俶俶 (第五组的代表上台了,她清了清自已的嗓子,她是校广播员,普通话标准,声音甜美,很受同学喜欢。) (她一上讲台,全班同学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她的发言吸引着大家:“经过了一个上午的旅游之后,大家一路领略永州的山水风物,相信这次旅途一定会带给你最美的印象。经过中午的休息,我与大家又要踏上欣赏小石潭的旅程,今天上午我们在竹翠的美景中度过;今天下午,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进入小石潭风景区的下一个景点,‘天然氧吧’,这里竹树环合,这里青树翠蔓,这里鸟语花香,这里小溪潺潺,这里游鱼细石。在这里,你可以尽情地呼吸这来自大自然的清新的空气,你可以尽情地倾听小鸟的啁啾,在这里,你可以放松你的的心情,让暖暖的阳光为你的全身作一次洗礼,在这里你可以洗去都市的喧嚣与烦闷,让你的心情插上想像的翅膀,让你的心情在‘天然氧吧’放一次假吧,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在这里,让我们引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的诗句,‘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中进入‘天然氧吧’,去作一次寻梦的旅程吧!” (最后一组解说的是:“柳宗元陈列室”。这名同学他介绍了陈列室的基本内容:柳宗元在永州的一些史料,《永州八记》,柳宗元铜像及墙壁上用正楷书写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他重点介绍了柳宗元像,他是这样描写的:“一双充满忧郁的眼睛,似在感叹自已的被贬;一身朴素的着装,而又暗示着自已的两袖清风;您刚毅的表情,是在暗示您在永州投迹山水,专心著述,为后人留下了千古美文。”然后自已又高声的朗读了《小石潭记》一文。) (接着总导游肖亚婷同学引导我们对小石潭风景区作了一次全程的旅游,在她甜美的声音里,教室里安静极了,大家已陶醉在这种美中了。)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认为能够收获的有以下几点: 1、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全体参与,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在教学中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重视教学中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学会如何去欣赏品味文言文所独具的美。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高中语文新课标进一步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这种学生间的评议也是相互的。先让学生与学生进行评议,然后再由教师针对各自不同的景点及各自不同的导游进行点评,鼓励他们的总体表现,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乐趣。特别是在点评中,表扬了这几个代表能够注重平时的积累,并能根据平时的积累对文本进行大胆地创新,如第七组的代表,他们设计的景点是“柳宗元陈列室”,他们充分地调动了他们的生活积累,对文本进行了再创造。形成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学生的热烈讨论,学生的个性发挥,师生、生生之间的点评,形成了教学互动。学生在互动中得到了美的陶冶。 26.小石潭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本文的作者及背景资料。 2、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能力目标: 1、加强诵读能力的培养。 2、充分利用工具书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悲凉凄苦的心境。 2、学会欣赏山水景色之美,陶冶美好的情操。 教学重点 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寓情于景的写法。 2、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以及寄托于山水间的情感。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踏着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足迹,游览小石潭,赏美景,品柳宗元在无情的山水间寄寓着怎样情感? 二、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3、听课文录音,并轻声跟读,注意朗读节奏。 三、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1、古今异义。 去: (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佁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 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似与游者相乐。( ) ④天涯若比邻。( ) 5、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2、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过程: 1、《小石潭记》作者( ),字( )( )河东人,著名文学家,“ ”之一。我们学过他的文章《 》 2、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的字 (1)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2)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5)全石底以出,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二)、导入新课,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是因为变法失败而被贬到永州的,他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今天通过我们学习的《小石潭记》便可知道。 (三)1分钟、明确学习目标:幻灯显示,内容见前面。 (四)精讲点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2、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是如何发现小石潭的?(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3)、游鱼和潭水各有什么特点? 3、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中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明确: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折射出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快的感情。而观鱼后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悄怆”是作者悲凉凄苦的反映。 (2)课文的按游览的顺序来写,试说说本文的思路。 明确: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 ——潭中气氛 (3)本文最突出的特色,是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细致地加以描画。请你说说本文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明确:如第一段,整段文字全都是围绕着石的特点来写潭的。先用水声、水色从侧面烘托:水声清脆;水色清洌,正由于它是个石潭。接着从正面落墨,写出石潭中石头的种种形状和姿态。又如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是分别从游鱼,阳光、影子等各个角度去点染的。整段文字没有一个水字,但没有一处不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写的是鱼,见的是水。先写鱼的空游两字,突出了水之清,清到了透明的程度。 (五)课堂小结: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的气氛,抒发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六)强化训练:观察你所熟悉的景物,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感受。 (七)布置作业: 语文基础训练8——10题选做,1—5题必做。 四、板书设计: 发现小石潭 小石潭记 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 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潭中气氛 五、教学体会: 城中语文组:赵静 教学目的: 1. 诵读全文,体会作者情感 2. 按照游览顺序,分析课文内容 3. 掌握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 1. 背诵全文 2.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方法: 导读-点拨-背诵-拓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想: 本课内容较多,教参建议两课时学完,我设想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能调动起学生借助多种感官接受知识的特点,特拟定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进程: 一、导课: 以“黔驴技穷”出自柳宗元的寓言《黔之驴》导入写景散文《小石潭记》的学习。 (课件展示:“驴不胜怒,蹄之……”的画面) 二、预习情况检测: 1.解释(课件展示)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知其源 水尤清洌 以其境过清 2.理解(课件展示) 全石以为底 斗折蛇行 凄神寒骨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课件展示:朗读录音) 四、分析课文内容:(朗读――思考―讨论――分析――点拨相结合) (课件展示:思考: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2.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3.溪流和溪岸有什么特点?) 五、分析写景顺序:(课件展示) 小结: 景色特点: 石奇树美 水清鱼乐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写景顺序: 按照游览的顺序,即:游踪 发现――近观――远望――感受 六、体会并感悟情景交融的写法: 思考:(课件展示) 1、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情语皆情语。”那么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 2、浏览重叠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3、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 小结: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七、学生自读、齐读,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及作者情感。 八、检查学习效果:(课件展示) 背诵向导 从小丘-隔-闻-如鸣佩环-心-伐—下-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坻-屿-青树翠蔓……潭中鱼-皆若-日光-影-佁然-俶尔-似与…… 潭西南-斗折-其岸势……坐潭上-四面-寂寥-凄神-悄怆-以其境-不可……同游者…… 九、小结全文: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寂,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 十、知识迁移(课件展示:景物图片) 要求学生先认真观察,再尝试用语言描绘,注意学习作者的写法。 十一、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景美 情凄 情景交融 牛德源 [教学目的] 1. 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 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 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1. 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导入。 2. 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3. 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4. 师范读课文,生轻声跟读,并补充。 参差 寂寥 摇缀 隶 怆 5. 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1)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 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 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 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似与游者相乐。( ) ④天涯若比邻。( ) [课堂练习] 1.读,背。 2、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1. 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2. 赏读课文。 (1)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 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 文中的“景”与“情” 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 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 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7) 文中的写景短句。 3. 精读课文,巩固。 (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5) 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能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4. 总结全文。 [课堂练习] 1.课后习题 2、写熟悉的某处景物,二三百字。 [板书设计] 小鸟 一、导入新课 唐代著名作家柳宗元,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黔之驴》,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小石潭记》。 二、明确目标: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结构 三、齐读课文 四、教学目标完成 1、讨论下列问题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快起来。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底石头,成为不同底形状。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底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似的,阳光直找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水底,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中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请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2、 熟读课文 五、 布置作业 1、 熟读并背诵课文 2、 翻译全文 教学目的 1、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 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1 教学步骤 :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一则新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给予指点。 二、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1分钟)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同学们猜猜看,这位作家是谁?(生答: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板书课题。) 三、整体感知课文。 (备学生)如果学生未做充分预习,教师要预留时间给学生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时,要求学生落实掌握字词解释及翻译。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投影显示: ①给下列字词注音。 A、篁竹 ( ) 清冽( ) 为坻( ) B.为屿( ) 为嵁(山甚)( ) 佁然( ) C.俶尔( ) 翕忽( ) 差互( ) D.寂寥( ) 悄怆( ) 幽邃( ) ②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佁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3.抽查学生朗读课文,全班学生齐读课文。 四、教学目标 完成过程。(目标2) (备学生)以下操作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其他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如果学生觉得问题较难的话,教师要做充分的提示,并要求中等偏下学生能有机会发表意见。 1.引导讨论下列问题。投影显示以下问题。 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③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④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⑤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清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投影显示) 2.熟读课文。 五、小结:(1分钟) 请一学生概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六、布置作业 。(1分钟) 1.熟读并背诵全文。(A) 2.翻译第二自然段。(B) 3、《掌握语文》(C) 七、说课精要:文章技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辅之以配乐范读,学生想象画面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词语、生字在预习中解决,对文中的一些活用现象不必涉及,只作整体理解即可。八、教学后记: 《小石潭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 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 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1 教学步骤 :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给予指点。 二、复习旧课,导入 新课。(1分钟)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 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 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的完成过程。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备学生)以下操作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其他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如果学生觉得问题较难的话,教师要做充分的提示,并要求中等偏下学生能有机会发表意见。 ①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明确: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②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板书或投影显示: 发现小潭 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 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票的写法 3.全班齐读第一段。 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段。 5.讨论下列问题: ①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②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投影录像:潭水、游鱼画面。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③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板书或投影显示: 潭中景物 潭水 游鱼、阳光 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 游鱼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动静结合 特写镜头 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8.引导讨论以下问题: (备学生)以下操作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其他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如果学生觉得问题较难的话,教师要做充分的提示,并要求中等偏下学生能有机会发表意见。 ①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②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投影或板书显示: 小潭源流 溪身 斗折蛇形 明灭可见 曲折、蜿蜒 岸势: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比喻 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0.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11.讨论以下问题: ①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 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1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投影或板书显示: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3.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四、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的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五、布置作业 。 1、 背诵全文。(A) 2、《掌握语文》(B) 3、完成课后练习题三(写感受)。(C) 六、说课精要: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教学的难点。 教师要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完成,以解决教学目标 。 七、教学后记: 一、导入 新课 唐代著名作家柳宗元,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黔之驴》,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小石潭记》。 二、明确目标: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结构 三、齐读课文 四、教学目标 完成 1、讨论下列问题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快起来。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底石头,成为不同底形状。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底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找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水底,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中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请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2、 熟读课文 五、 布置作业 1、 熟读并背诵课文 2、 翻译全文 作者邮箱: 语文版《小石潭记》教案 篇3
语文版《小石潭记》教案 篇4
语文版《小石潭记》教案 篇5
语文版《小石潭记》教案 篇6
语文版《小石潭记》教案 篇7
语文版《小石潭记》教案 篇8
语文版《小石潭记》教案 篇9
语文版《小石潭记》教案 篇10
语文版《小石潭记》教案 篇11
语文版《小石潭记》教案 篇12
语文版《小石潭记》教案 篇13
语文版《小石潭记》教案 篇14
语文版《小石潭记》教案 篇15
推荐作文:
- ·六年级作文开学了500字左右
- ·高中生狼王梦读书笔记
- ·我的家乡作文500字左右【精彩5篇】
- ·关于我的理想是当演员作文(优秀3篇)
- ·信任是一种美
- ·道德经满分读后感
- ·中考满分作文【优秀5篇】
- ·强国复兴有我读书主题征文10篇
- ·高考一封信格式 高考一封信的正确格式(精选5篇)
- ·环境保护主题作文范文7篇
- ·绿野仙踪读后感500字精选10篇
-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 ·标准个人转正申请书2022
- ·《学做饭》五年级作文
- ·冬奥会闭幕式学生观后感模板
- ·2021开学第一课观后感作文400字10篇
- ·大班教师随笔笔记600字五篇
- ·2022冬残奥名场面观后感启示10篇
- ·个人辞职申请书
- ·初中七年级暑假作文600字优秀5篇
- ·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作文10篇
-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模板
-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优秀写作范文
- ·五年级昆虫记读后感
- ·初二作文:我的表弟_800字
- ·《吹牛大王历险记》读后感心得10篇
- ·人生无悔
- ·天宫课堂观后感心得体会10篇
- ·什么让生活更美好初一作文8篇精选
- ·争做优秀教师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