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教学案例

时间:2023-01-19 12:50:20 | 来源:作文库

慈母情深教学案例(通用4篇)

慈母情深教学案例 篇1

  《慈母情深》教学案例——谈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案例背景。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个人越来越认识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创造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环境。把学习的权利留给学生,提倡学生的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让每位学生在走进文本、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研读、体验、感悟,使语文素养在每位学生的身上得到自主、和谐、能动的发展,并最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体现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地进行个性化阅读。《慈母情深》教学片断就给我们传递了这样的信息。

  二、案例过程——“走近母亲,感受母亲的普通”教学片断。

  生:齐读课题《慈母情深》。

  师:读得不错,能读得再深情一点吗?

  生:深情地齐读课题《慈母情深》。

  师:读完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梁晓声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师: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文,走近文中的母亲!(板书:走近)

  生:充分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在书空里用简单的词语概括写出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师:巡回指导。

  生:我看到了一位身体瘦弱的母亲!感情朗读描写母亲瘦弱的段落: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

  师:通过他的朗读,你们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我也看到了一位极其瘦弱的母亲。

  生:同时,我还看到了一位辛苦的母亲。

  师:那么就请同学们把这样的一位母亲形象读出来吧!

  生:自由朗读、展示读。

  师:除此,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我看到了一位疲惫的母亲!感情朗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师:(出示14——16段)

  “妈——”

  “妈——”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师:大家先来读读第16段,再把14-16段连起来读读,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联系语境、联系上下文,通过朗读表达情感。

  师:这一幕幕把我们带进了电视剧中的慢镜头,在这一幕幕中,谁能再现这疲惫的母亲的形象?指名读。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谁来继续把你看到的母亲形象向我们交流一下?

  生:我看到了一位劳累的母亲!

  师:根据学生发言出示:(26段、19段、29段—忙碌)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

  师:同学们谈到了母亲的劳累,请大家把以上内容连起来再读读,仔细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一会儿我们分角色朗读,感受劳累的母亲!

  生:分角色朗读或选择片断朗读。

  师:指导好朗读。

  生:评价朗读。

  师: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位极其瘦弱、浑身疲惫、万分劳累的母亲,你还有没有独特的发现,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我还看到了一位爱孩子的母亲。

  师:能读一读吗?

  生:朗读文章的第28自然段。

  生:我还看到了一位通情达理的母亲。

  生:朗读文章的第33、34自然段。

  师:自己是那么瘦弱、那么疲惫,那么劳累 ,却是那么理解孩子,爱孩子。亲爱的同学们,你看到过这样的母亲吗?赞美母亲的音乐响起。

  (引伸到生活,打开学生思维,触动学生情感。引发学生联想自己的母亲去生发,与文本产生共鸣。)

  生:我不仅看到过,还在天天感受着母亲对我的深深的爱。比如:有一次,我的腿受当了,妈妈送我上学,接我放学,尽管泥泞的路让妈妈寸步难行,但她依然背着我艰难的行走在家与学校的路上……(此生已泣不成声)

  生:妈妈为了我,受尽了累,吃尽了苦。白天,妈妈依靠自己的力气干壮工挣钱,晚上,妈妈带着一身的疲惫为我检查作业、辅导我功课。(室内一片沉寂)

  生:……

  师:原来,这样的母亲比比皆是,她们是中国千千万万个普通母亲的缩影,她们就是这样,用她们的瘦弱的身躯、劳累的工作、涓涓的爱意来供我们吃,供我们穿,供我们上学,供我们看闲书!(板书:普通)

  师:(出示27段)同学们再来读读这一段,你读懂了什么?

  生:母亲太不容易了,我们的成长中有着母亲太多的付出!

  师:同学们真会学习,不仅走近了母亲,感受到了母亲的普通,而且和母亲的心贴得越来越近,已经悄然走进了母亲!让我们继续学习——走进母亲,感受母亲的伟大。

  三、案例反思。

  《慈母情深》教学片断——“走近母亲,感受母亲的普通”,主要透过文字的躯体,透视文字的灵魂,体会作者真情的流淌,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学中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悟为本,让学生在质疑、自主阅读、多元解读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情感,提高阅读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不能否认,当今某些课堂上的提问仍是教师的“特权”。教师问,学生答,似乎天经地义。而教师的提问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失去了提问的权利,也失去了质疑和深层次的思考的机会,最终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想:只有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才能激发学生走进文本,并与文本、作者、教师、学生进行对话,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与理解。如在此案例中,学生提出“梁晓声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母亲?”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实现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说出了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悟、所感,对母亲的形象拥有了全新而又深刻地理解。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阅读中的问题让学生去提,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去议,议出的答案让学生去辩,辩论的结果让学生去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起学生的质疑能力,营造个性化的阅读。

  (二)、提倡学生的自主阅读。

  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人,是“对话”的中心,因此走个性化阅读教学之路,必须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本教学案例中这一理念得到了真正体现。

  本课的教学片段设计从读文入手,让学生阅读的过程时刻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如每次朗读,都有着对文中母亲形象的新的理解和体验,深层次的感悟和思考,从而学生受到情感上的熏陶,获得思想上的启迪。学生一次一次的有感情地朗读,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知道了母亲为儿女的操劳,并意识到在享受母爱的同时还要关心母亲。由此,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但还不是最好,还要在启发学生情感上下功夫,以情为基础,以读的训练为主线贯穿教学的始终,尊重学生自己的朗读体验,好与文本产生共鸣。

  (三)、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

  尊重学生的个性,就是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读文本,允许他们拥有不同的阅读理解,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案例中,学生带着热情,凭自己的经验能力与文本进行对话,这时他的独特阅读感受都将在文本上打下鲜明个性的印痕。如: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不同的学生感受到的也就不同,有的感受到母亲的瘦弱;有的感受到母亲的疲惫;有的感受到母亲的劳累;还有的感受到母亲的爱孩子……这种独特的体验和解读,丰富了文本和自我。在这种对话交流过程中,产生一定的阅读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呈现出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深入解读。即所谓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可见,《慈母情深》教学片断足以证明:个性化阅读,须从文本出发,既要放飞学生的个性,又要体现个性化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慈母情深教学案例 篇2

  案例背景:

  虽然"母亲"这一角色时刻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再熟悉不过,但人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梁晓声的《慈母情深》一文中的母亲形象,对于这些优越生活条件下的十一二岁、少不更事的孩子们来说,想走进文本中的母亲,去深刻地体会母爱却不是一件易事。而老师若在一堂课上一味说教,往往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很难使之产生共鸣,受到启迪。为此,我做了几种教学设计,却都不甚满意。一天在电视中偶然听到某学校让学生体验父母一天的劳动这一新闻时,才茅塞顿开:何不在教学中采用自主探究和精读品味相结合的方式,并着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调动学生记忆中对母亲的印象,让学生体验文本中母亲如何劳动的基础上,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折射出的伟大母爱?

  案例描述:

  上课伊始,我不动声色地在黑板上板书了"慈母"两个字,接着,一个问题抛给学生:"看到这两个字,你会想到什么?"顿时,孩子们想象的空间,记忆的大门就打开了。

  “我想到了:一位母亲在深情地给宝宝喂奶的画面。”

  “我想到了:深夜,一位母亲在灯光下为孩子缝补衣裤的情景。”

  “我想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

  “我想到了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该生深情地朗诵。

  紧接着,在引导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后,我又让他们带着从文中母亲身上初步体会到的感受辛苦,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让学生找母亲辛苦工作的画面时,学生找到了画面一:“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我直接问到;"你从哪个词中体会到母亲的辛苦?”学生们异口同声:“震耳欲聋。”在对该词进行解释之后,我又追问:“听到这样的声音,你会有什么感觉?”问题一出,学生那一张张皱着眉头的脸上早已显示了答案,“难受死了!”“很烦躁!”……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说得又多么实在。我趁热打铁:“的确,这样的环境谁都不愿意久留,可母亲在这么差的环境下工作,而在这种环境下工作只是一天两天的事吗?”“不,是长年累月。”“是啊,想到这儿,你心里是什么滋味?”此时,学生们的情感大门顿时敞开:“母亲实在太辛苦了!”

  学生又找出画面二:“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我直截了当地问:“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母亲?”孩子们又一次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我的印象中,母亲应该是精神焕发,红光满面的。”“应该拥有一张白皙,有光泽,溢满青春的脸。”“有一双炯炯有神、清澈、会说话的眼睛。”……我再次追问:“如今,这些都到哪里去了?”“消失在这没日没夜辛苦的工作中。""消失在生活的重担下了。”

  此时,通过文章所描述的人物形象与孩子印象中人物形象的鲜明对比,学生们已情绪高涨,思路开阔,我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因势利导:"想到这儿,你心里感受到了什么?""心酸,心痛,一辈子都难忘……"这些字眼儿孩子们脱口而出,然而,这正是他们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

  在学生充分感受母亲辛苦之后,我又借机小结提问:每天十几小时的忙碌!十几个小时的煎熬!十几个小时的震耳欲聋!十几个小时的弯着背!母亲的工作就是这么的单调,这么的枯燥,这么的辛苦。而这些跟慈母情深又有什么关系?一语如巨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他们从母亲的挣钱不易,到母亲的毫不犹豫给钱买书;从母亲的无私,到我深受母亲影响成长;从母亲对我的期望,到我的成材成名……深刻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真没想到,五年级的学生竟能把这个问题谈得如此深刻,回答得比老师还要好。望着孩子们一张张充满稚气的脸,我高兴,我欣慰。

  虽然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但句句饱含深情,至真至朴的深情。我做了最后的总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同学们,对母亲的爱,对母亲的感激,我们目前能做到的就只有以爱和孝敬来回报,去吧,回去把刚才的那番话再深情地向妈妈说一  次。语文是一种感悟的艺术,一些感性的文字的堆积,所以语文的学习就应该透过文字的躯体,透视文字的灵魂,体会作者真情的流淌,生命的呼吸,记忆的闪烁。教学中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情感,提高阅读能力。在学生了解了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试着独立阅读,通过探究慈母之情“深”在那儿?从而体会到母亲的慈祥,善良和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学会感悟,学会感受,学会感恩。

慈母情深教学案例 篇3

  【情景说明】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也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小说《母亲》中的节选。课文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故事,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语言浅显易懂。

  读完课文,谁都会被慈母情深深打动。这位平凡的母亲,辛劳的母亲,贫寒的母亲,在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的深沉的母爱,给人留下了何等难忘的印象。

  课文以对话、抒情为主,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其中,作者眼中母亲辛苦工作的三个镜头,成为作者情感发展的线索,这三个镜头值得读一读,品一品。

  镜头一:“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人,脊背弯曲着,头凑近在缝纫机板上。”

  其中的“极其瘦弱”、“脊背弯曲”、“头凑近”将一位承受生活重担,辛苦劳作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镜头二:“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倒装的排比句式强调了这就是“我”亲眼看到的母亲,她疲惫、劳累。母亲吃惊地望着“我”,“我”又何尝不是吃惊地望着母亲,如果“我”不到母亲工作的地方,也许永远不知道母亲是这样辛苦地赚钱养家。

  镜头三:“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四个“立刻”写出了母亲抓紧工作,不辞辛劳。

  作家用质朴的语言抒写人间真情,三个镜头是课文的重点,只有通过仔细品味、朗读,方能体会作家笔下流淌着的真挚感情

  【教学片段】

  例:我上这一课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这样的设计:

  ……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突出了母亲的什么特点?

  二、再读课文,感悟慈母情深

  1、这件事成了“我”一生中难忘的里程碑,课文中那句话体现了?

  2、学生交流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谈谈从中的体会。

  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体会“慈母情深”

  (1)慈母瘦小苍老的形象

  (2)慈母肩负的生活压力

  (3)慈母艰辛忙碌的工作

  (4)慈母伟大无私的付出

  板书:工作辛苦

  3、师出示补充梁晓声原著《母亲》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母亲工作环境恶劣,工作辛苦。指名读,自由练读,并指导朗读,突出“立刻”写出了母亲抓紧工作,不辞辛劳。

  4、师出示三次“母亲”,让学生反复读,从中体会,并根据自己的体会示读。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人,脊背弯曲着,头凑近在缝纫机板上。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抓住“脊背弯曲”、“头凑近”、“疲惫的眼睛”、“立刻”等词语,细细体会母亲为了生活,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下,艰苦劳累地挣钱。作为儿子,生平第一次看到母亲这样挣钱,心为之揪紧。

  5、指导朗读三句句子,体会人物情感。

  6、配乐引读体会“母亲怎样挣钱”。

  这里的学习主要是抓“三个镜头”,通过学生对“三个镜头”的品、读,教师的引,使这个重点环节一气呵成。齐读“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

  ……

  【分析与反思】

  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此设计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情感,提高理解阅读能力。

  (一)注重阅读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所以在教学中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本案例中,教师创设自然情境,在积极主动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学生在读中培养语感,酝酿情绪。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还学生以情,还语文教学以情。

  (二)体现人文性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本案例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本案例中,学生主体充分参与,教师适度引导,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

  这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也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小说《母亲》中的节选。听完这节课,我也被这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感动着,但同时我也想到了:

  1、情感的引领不能丢,情是文章的灵魂,没有情,你绝对不能激活语言文字背后的意蕴内涵。只有在情的土壤中,语言文字的训练才有了滋生、膨胀的养料。

  2、语言的本体不能丢,语文不能对着故事情节作天花乱坠地脱离语言文字的高谈阔论,只有贴着语言的肌肤,感受语言的温度,你才能从中感受文之美、情之深。

  3、适当的拓展引领是锦上添花,给文本的语言以一定的拓展,或作者简介、或贴切的小诗,或提升的格言,这在加深理解与提升认识中都是功不可没的。

  4、精读与略读的区别在那儿?也许可以作为我们共同研究的主题。

  6、一堂课中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如何进行整合,为过于臃肿的教学内容减减肥?

  7、语句的单拎教学、品读能否和文本作适度的回旋式地整合,让语言品味在整个语境中有更深刻地感受?

慈母情深教学案例 篇4

  案例背景:

  五年级的学生亦能用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的方法来进行自主阅读,对于词句意思的理解,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方法和能力。本单元的重点是品味语言,体会人物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在引导学生从整体出发,加强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在语境中品味词句的含义,并在品味语言内涵的同时,感受文本语言在表达上的精妙。

  案例过程:

  1、直奔突破口

  按理说,爱看书,要买书,是应该很支持的。可奇怪的是,母亲的工友看见我向母亲要钱买书时的态度却是……

  母亲的工友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母亲在怎样的环境下挣钱?她又是怎样挣钱的?让我们先到母亲工作的地方看一看。

  2、细读母亲工作环境的句子。

  ppt: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1)当“震耳欲聋”的噪音向你扑来时,你的感觉是什么?

  2)还有哪些细节可以看出震耳欲聋的噪音一刻未停止过?

  ppt:周围的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1)一般什么情况下用“烤”?2)被“烤”着工作的感觉是怎样的?

  小结:当“我”第一次看到母亲居然在噪声震耳欲聋、犹如蒸笼般的环境中工作,心中是什么滋味呀!难道这时我还能忍心…生:向母亲要钱买书吗?

  3、细读母亲外貌的句子。

  ppt: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1)细细品味这句话,读读课文中描写母亲外貌的词句,说说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2)比较句子:改成这样好不好?为什么?

  ppt:我的母亲把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3)引读句子:师:看着母亲瘦弱的身体,疲惫的脸和充满血丝的眼睛,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生:ppt: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我的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时刻我努力要回忆起一个年轻的母亲的形象,竟回忆不起母亲她何时年轻过。

  4、细读母亲忙碌工作的句子。

  过渡:母亲承受着生活贫寒的压力,瘦弱的身体在恶劣的环境下是如何忙碌地工作的呢?默读课文,从哪里可以看出母亲工作的忙碌?

  ppt:“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1)这个句子为什么用了四个“立刻”,是不是显得重复?

  2)从这组排比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师:当我看到母亲含辛茹苦地工作着,(板书:含辛茹苦地工作)我怎么能忍心……生:向母亲要钱买书呢?

  5、细读母亲掏钱给钱的句子

  ppt: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毛票,用指尖龟裂的手指点着。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数落完了,又给我凑足了够买《青年近卫军》的钱……

  1)想象“……”中,写的是什么?

  2)从这些语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无私深沉的爱)

  6、体会我的情感

  ppt: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1)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心里一遍又一遍对母亲说:“________。”

  2)“我”鼻子一酸里包含着儿子对母亲怎样的情感?(板书:感激敬爱)

  案例反思:

  “品味作品语言,体会作者情感”是我班学生常用的语文学习方法,部分学生还能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圈圈划划,评评注注,表达个人感受。然而,本篇课文写的是六十年代初的事,当时正是国家困难时期,大多数老百姓的家境都很困难,“一元五毛钱”买一本书在当时是不容易的事情。由于学生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也就难以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感情。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其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感受亲情,体会人间真情的温暖。但对大多数独身子女而言,往往忽略了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感动,对父母的深情常感到“理所当然”,缺少“心存感激”。因此,学习过程中,体会慈母情深的同时,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也是课文学习的重点。

  教学中,我主要抓“三个镜头”,通过学生对“三个镜头”的品、读,教师的引,使这个重点环节一气呵成。体会母亲爱子情深,儿子敬爱母亲。将描写母亲怎样挣钱的三个镜头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由于这3句话的表达方式极有特色,学生平时接触不多。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引导学生借助画面的具体形象,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通过朗读体悟句子蕴涵的丰富情感。在学生充分感悟的基础上,以舒缓的音乐配合学生的朗读,使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体验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批文如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