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围城》观后感范文5篇

时间:2022-12-29 13:10:27 | 来源:作文库

  《十月围城》讲述的是:在清朝末年,政府孱弱,外强入侵,民不聊生,国父孙中山率领一批仁人志士,誓以鲜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背景下,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商人、乞丐、车夫、学生、赌徒、戏班主等在香港中环浴血拼搏,保护孙中山的故事。下面是学习啦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十月围城》观后感

  又看了一遍《十月围城》,有些新的感想。这些新的感想,只是电影方面的技术讨论,不涉及到价值观的问题。(我觉得价值观是没法和陌生人公开讨论的,这完全和个人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教育背景等等许多十分私人的因素有关。咱们还是就电影说电影吧。)

  《十月围城》此刻最容易受诟病的就是它的剧情,有许多完全无法忽视和回避的逻辑问题。但许多剧情上的逻辑问题,并不是出于编剧的技巧问题,而是“故事”本身所带来的先天缺陷。就“剧本”来说,编剧实际上作了许多发奋来解决这个先天缺陷。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编剧也尽可能地将这些问题掩盖住了。因此我认为本片的编剧还是很不错的。

  那里我要先解释一下,我那里说的“故事”和“剧本”是略有不一样的两个概念。“故事”是“一个重要人物要来香港,坏人要刺杀他,很多人要保护他,然后很紧张很刺激”,而“剧本”则是把这个故事变成一个能够拍成电影的东西,要有起承转合,要有人物和动机等等元素。

  《十月围城》中大部分被某些观众质疑的逻辑缺陷,实际上完全是“胎里疾”,是这个故事本身的预设所带来的。比如,孙中山为什么必须要来香港开这个会?他就不能把那些代表叫到船上去开吗?他非要这么大张旗鼓地上岸吗?就不能化妆潜行吗?

  这些问题没法回答,否则就没这电影了。这些问题,不是编剧所能解决的,这得要陈可辛来决定。但既然他觉得没问题,那这就不是问题。对一个商业片来说,只要开场能解决掉“观众进入”和“建立视角”的问题,孙中山来香港的问题就能被掩盖住,起码在电影时刻内不是一个致命问题。

  等观众看完回家以后,他打开电冰箱找饮料,忽然琢磨过来这事儿了,但这个问题也就变成了“电冰箱问题”了。绝大部分商业片都有此类问题,但就看掩盖的好不好。

  本片的开场很快地就完成了“观众进入”,张学友的主角出场就死掉直接建立了杀机四伏的故事设定,然后立刻就设定坏人要在香港干掉孙中山的前提,观众完全来不及思考,或没意识或干脆就不在乎为什么要在香港杀他。只要观众过了这一关,后面观众就会以此为出发点来看这个故事,就是我说的“建立视角”的完成。

  如果观众这时就开始质疑这个故事,那只能说明您要么太牛屄了,要么太较真了。

  但这种故事设定,尤其是孙中山的设定,也给后面的故事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正因后面要牺牲的那些人,务必要为他们找到好处和价值所在,才能让观众在情感上理解整个故事。而孙中山以及他所代表的价值符号的出现,让这个故事的价值所在过于沉重,以至于故事本身反而已经无法承载,结果有些本末倒置。

  (因此本片的许多影评到之后已经完全脱离本片而谈论别的主题去了,正因这个主题过于抢眼,已经掩盖住了影片本身。当然,本片的这一主题就价值观来说,必须是许多人认同的。我那里只是就技术问题做探讨。)

  选取孙中山和这个背景,必须是正因导演或监制本人的情怀所在。正因从故事角度来看,它的重点在于好人来香港,坏人要杀他,政府束手旁观,民间义士主动来保护。从这一点来说,它也能够发生在1941年香港沦陷时期,或者1960年代冷战时期,也能够发生在当代,有许多选取。但从实际操作角度来看,恐怕后两种方案都无法透过审查,而日据时期就得动用枪械,难度加大许多。

  以上都是个人揣测,我更愿意坚信这是主创的情怀所在。

  许多人在谈到本片时,都会不自觉地将本片分为“前”“后”两部分。除了所谓的“文戏”“武戏”的区别外,其实在叙事上也很明显地人为割裂成了两部分。

  说到这两部分的设置前,我先说一个问题:本片的主人公是谁?标准答案一般是“这是一部群戏电影”,但观众总得跟着一个明确的剧情往下看吧?我个人认为本片主人公其实是孙中山,正因一切故事线都在围绕着他,没他就没这故事。

  但由于故事设置问题,孙中山只能在最后出场,结果导致了剧情不得不分两步走,靠接力赛把剧情张力维持到孙中山出场,最后到达高潮(而本片高潮戏份是我觉得全片最差的)。

  作为第一棒,观众一开始先跟着王学圻扮演的李玉堂,而前半部分所有的剧情张力也都来自于李玉堂这个主角。我个人认为本片前半部分在剧作结构上是相对最出色的,正因出场人物众多,但杂而不乱,每个人都有清晰的人物线和伏笔,性格建立也有足够的空间。

  最关键的是,所有的人物都被李玉堂串联了起来,并被他带向故事的终点。这个结构是十分自然地完成的,观众在李玉堂的冒险过程中,逐次地认识了所有后面要出场的人物,并伴随着李玉堂的视角而理解了他们。

  而前半段和李玉堂没有直接联系的人物,其实是甄子丹扮演的沈重阳。作为本片最大牌的演员,以及功能性最明显的演员(功夫明星),他虽然很抢戏,却没有和李玉堂发生直接关联,而是由范冰冰扮演的四太太完成了连接功能,虽然很煽情很感人,但人物的行事动机和保护孙中山实在是关联不上,而李玉堂后半段一向在打酱油,直接导致了沈重阳后半段也在打酱油的尴尬。

  而且沈重阳的戏份,还直接挤压了黎明的那个乞丐主角。乞丐作为本片战斗力最牛屄人物,也负责最后最艰巨关卡,之前却无足够戏份交代这个人物,个人觉得有点可惜。(据说黎明扮演的乞丐原本是武状元,正因不伦之恋才败了家业,被李玉堂低价收购,李玉堂借此发家,并对乞丐有愧疚之情。但片中全无这些信息,估计是后期为了控制片长而剪掉了。)

  那么这些省出来的时刻花在哪里了呢?就是甄子丹的跑酷场面了。作为商业电影的考量,这种取舍是没什么可商榷的,反正我作为功夫片迷肯定愿意看甄子丹跑酷,不愿意看乞丐痛说家史。但从故事的完整性上来看,这是有伤害的。

  之后,为了让李玉堂主动自愿地参与这事,陈少白就被抓走了。李玉堂在这个事件的刺激下(还有戏班的事件,但是相对来说陈少白是主要事件),完成了自己的态度转变,并让之前所有和他有交叉的人物线开始汇集,准备进入动作场面。然后,当一切都准备停当后,也许是为了最后的高潮煽情场面,让导演和编剧觉得搞死李玉堂的儿子是个不错的主意,于是就让梁家辉扮演的陈少白又回来了,并开始接棒跑第二段。

  正因导演和编剧要搞死李玉堂的儿子,因此他作为主谋就务必要从后面的故事中脱离出来,否则故事就讲不下去了。但是作为观众一向在跟随的主线人物,李玉堂忽然开始打酱油了,陈少白开始主导故事走向了,能及时跟上的观众没问题,跟不上的观众就有出戏的可能。

  好在到了那里,随着孙中山的到来,剧情的紧张程度已经能够吸引住观众注意力,而且李玉堂儿子的悲情选取,也增加了不少煽情场面,观众很可能不会意识到那里会是个问题。(这就是编剧的功力了,解决不了就掩盖的范例)

  作为主打动作场面的后半段,整体都十分精彩。甄子丹虽然没时刻告诉观众他为什么要出生入死,但他出生入死的过程确实是本片最精彩的段落之一。虽然从剧情来说,沈重阳基本和主线是脱节的,偶尔参与一下主线还直接影响到观众对主线故事的明白──他不是来保护李玉堂的吗?怎样又开始参合这些事情了?

  电影中对此没解释,而是直接用动作场面和紧张的剧情给盖住了,观众不细究也就过去了。我觉得有了甄子丹的动作场面,没多少观众会在意他为什么会出此刻那里。(这是靠动作场面来支撑的,如果是黎明这种演员来打,观众出戏的可能就会大了许多。)

  但我还是觉得,甄子丹的整条故事线有些喧宾夺主了。早知道乞丐的线会剪掉那么多,不如把乞丐和坏警察的主角合并了──这对故事的整体性并无任何影响。

  而且,黎明本人并没有真功夫,因此他的动作场面虽然从剧情上来说就应是最高潮动作场面,但最后实现的效果完全是靠剪辑弄出来的,实在是有点差强人意。如果这场动作戏交给甄子丹的话,估计最后效果会好许多。但是,甄子丹的打戏就肯定只有这一场了,从动作明星的角度来看,确实有点浪费了。

  据说范冰冰的戏是之后正因调整了甄子丹的戏后才增加的,因此如果将甄子丹和黎明的戏份合并的话,范冰冰也就无必要了。虽然我个人觉得这样做从故事性来说是好事,但从商业性上考量的话,未必是最优选取。(而且这种调整又涉及到李玉堂的戏份,因此说说容易,真操作起来是很麻烦的。)

  所有义士都一个个死去,观众开始产生一点焦虑──他们的死是能够理解的,他们为之赴死的理想也是能够理解的,但他们死去的价值是不是有点不值得呢?

  正因观众都知道,车里不是孙中山,是李重光。而李重光最后也是要死的,当这孩子一开始做出选取后观众就知道这一点。他们是为什么死去呢?正因领导要开会。领导开会是为什么呢?正因他要为人民谋福利。

  于是这边死人,那边开会,反复进行,当观众的焦虑到了必须程度后,电影就及时出现了孙中山的旁白,安抚观众,他们的牺牲是有好处有价值的。我觉得那里也是一个部分观众容易出戏的点,正因那里赌的是观众的价值观──观众坚信,那里就是一个煽情点;观众要是不坚信,从那里开始后面都变扯淡了。

  最后的所谓“敖德萨台阶”高潮决战,是我觉得本片故事最差的地方。从整体剧情来说,那里是本片的最高潮,无论故事强度还是情感强度,都要超过之前的几段重头戏。但是,到了那里,孙中山走了(除非那里加一段“铁拳无敌孙中山”的戏码,但是真要这样的话,就不可能有这电影了,审查通但是啊),李玉堂也一向在打酱油,两大高手(甄子丹和黎明)也都死了,导演和编剧剩下的最后办法,就是弄死一个人见人爱的无辜孩子了。

  正因这是一个预设的结局,因此这场戏很多细节上都是经不起推敲的(手枪什么的就不说了,我听到的一个最强质疑是,为什么不找20个替身啊?又不是没人)。电影到了那里,就是在赌观众是不是信这部电影──信电影,就一切都好,该感动感动;不信电影,那就只剩扯淡了。

  看电影,与其说是编剧和观众的角力,不如说是编剧和观众的一次恋爱。双方都在饶有兴致地猜测着对方的弦外之音,偶有感应则暗中欣喜。

  上方说了这么多废话,其实是想说,本片编剧是很厉害的,所有的环节都是丝丝相扣,动一发而牵全身。我在那里啪啦啪啦说这么多,其实只但是是正因电影已经拍完了,因此我才能说那里可惜那里遗憾。对于电影编剧来说,他们是在一片荒芜之地走出一条道路的人,而且稳重大气,破绽甚少,仅此就已让我起立致敬了。

  精选影评

  《十月围城》是一部好电影,看得很过瘾。世界变了,我们也变了,看《十月围城》,找回最初的感动。

  《十月围城》是大陆和香港合拍的影片。在我看来,无论从哪个角度——题材的选取、明星的搭配、精细的制作、丰富的主角、编剧和导演的潜质,陈可辛制造的这部商业巨著绝对是完美的典型。它并不是传统好处上的商业影片,是一部新主流的商业电影。从理想主义的革命情怀到纠缠不清的男女情感,从君臣、兄弟到父子、父女、主仆,那么多复杂的人物关联,交杂在两个小时的影片里,不仅仅将剧情讲清楚了,每个人物还都很饱满,实属不易。

  《十月围城》讲述的是在1906年的一天,孙中山要在香港停留半日,召集同盟会各路精英计议武装起义,推翻清廷。而清室亦闻知此事,派出一百名杀手在港截杀孙文。于是,在乱世中的凡夫俗子,用生命去保护陌生的革命者的故事就此上演。影片中的精神领袖孙文是一个资料支点,就露了一次脸,但这个镜头却牵出两条线:刺杀与反刺杀。

  《十月围城》里的人物几乎是些平头老百姓,甚至只有一两个人如陈少白、李重光知道自己背负着民族存亡的历史使命,有着寻找救国之路的理想,并愿意为这种理想献出所有、甚至生命,义薄云天。绝大多数的人都不懂得那么些大道理,有的只是坚定地信念,完美的愿望,以及善良的本能。

  他们当中有的人是为情而死。如车夫小四就是为了感谢主子帮他成家立业和多年来给他的稳定生活,为了明天能够娶媳妇,此乃主仆之情。

  刚开始如行尸走肉般的赌棍沈重阳,为了钱能够出卖灵魂。之后前妻用他女儿的命运与尊严说服了他,他为了能做一个有尊严的父亲,实现人生涅槃而牺牲。

  戏班的方红为了完成父亲没完成的心愿,为了能安心的带死去的父亲回天津老家,毅然决定加入了这次行动,此乃父女之情。

  有的人是为义而死。如乞丐公子李郁白为了报答李玉堂每次经过他身边时扔给他的那一块大洋的恩义,为了还替他赎回铁折扇的恩义,换得他答应“保护一个人”的性命交换。

  有的人是为节而死。如卖臭豆腐的李复明为了能够名正言顺的回到少林寺,让世人知道自己是好样的,走向了一条不归路。

  他们都为革命牺牲了,但他们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革命,尽管各自的信念不一样,但最终却凝聚在了一齐,保护孙中山。在参加行动时没有人豪言壮语,看似动机都很平常,但就是正因这么平常的动机,才引人共鸣,更让他们的牺牲显得更加悲壮。中国能从腐朽的满清时代一向走到这天,归根结底就是由这些带有“瑕疵”的老百姓一点一滴创造出来的。

  从反刺杀这条线看,我最喜爱商人李玉堂和李家车夫阿四这两个主角。李玉堂,就应算是保护孙中山的第一大功臣,也是带动整部影片向前发展的人物。他一向都知道如果清朝继续领导中国,只会让人民更加民不聊生,他是赞成革命的;但最初他只同意以钱物资助,自身绝不涉及政治,并坚决反对儿子参加革命。当李玉堂第一次在街头看见儿子激情澎湃的发着革命传单、喊着革命口号时,他震惊了、错愕了、气愤了,但更多的是不安。当他在儿子的书房发现有关革命的书籍时,他立马跑去责问将此书送给儿子的陈少白。他愤怒了:“我40岁才有这么一个儿子,你为何要把他拉进来!”对儿子安全的担忧在这位父亲的脸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随着情节的递进,陈少白失踪了,李玉堂不得不担负起保护孙中山的重任,但他只想自己加入战斗,并不想爱子也卷入其中,反复提醒儿子“这些天外面乱,少出门”。这时的李玉堂很温情,是个慈祥的父亲。当他发现儿子就是孙中山的替身时,他的血液凝固了,他知道一切都已经无法挽回了,儿子已经进入了这场生死的决斗中。

  当他看见儿子身亡时,他失控了,这个被他视为比他自己生命还珍重的独子再也回不来了,这时的他是多么的无助与彷徨啊!这样让一个儿子惧怕的父亲,在此时让我泪流满面。李玉堂由被动革命变为主动革命这一过程,其性格与心理的改变与时代的发展相吻合,颇具文学好处。

  车夫阿四,是个孤儿,心性善良,老爷李玉堂和少爷李重光对他很好,为了感谢老爷和少爷的恩情,毅然加入了这次行动,并帮忙要求小时的玩伴加入进来。影片中阿四有个铃铛,一共响过三次。第一次是少爷没有和家人一齐吃饭,老爷生气的冲上楼,阿四摇响铃铛为少爷报讯,少爷因此才得以把被父亲视为“禁书”的书藏起来,避免了挨骂,这次的铃铛声充满了孩童的稚气。第二次是阿四拉着老爷从阿纯旁边经过,摇响铃铛,对阿纯打招呼,充满了爱意与柔情。最后一次是玩伴包十被阎孝国用竹竿刺穿时,那铃铛刺耳的“叮”了一声,定住了,悲壮的气息开始弥漫。其实,细细想来,那铃铛就是阿四自己。

  影片中的反派阎孝国……不,我并不觉得是反派,我觉得他也是一个英雄,他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但只是一个悲情式的英雄。他没有眉毛,不苟言笑、阴毒、凶狠,但却与革命者一样执着,一心为国。也许他的执着是一种可笑的荒谬,但那仅仅只是正因选错了信仰,愚忠清廷,他这才把一心想推翻清廷的孙文等革命党人视为不共戴天的仇人。刺杀孙中山在他眼里是一次维护国家利益的行动,最终为报效朝廷而死在老师的枪下。

  阎孝国受过西洋教育,但他是一个很传统的中国男生。他做人很有原则,他认为,他们针对的是孙中山,一切与孙中山无关的人都不好伤害。他手下几次想绑架孙中山的母亲来威胁孙中山,但都被他严厉制止了。对于既是敌人又是恩师的陈少白,为报师恩,他同样不伤害。结尾已经癫狂的阎孝国高呼,“老师,学生以报国恩”,我突然产生了一种悲悯的情绪,不禁再次落泪。

  影片中陈少白有一句台词“革命是要流血的,玩命的”,孙中山在会议结束时的一句“欲求礼貌之幸福,不得不经礼貌之痛苦”,以及影片中的超多相当血腥的打戏遥相呼应,影片至此完美落幕,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感叹。

  十月围城影评

  生长在21世纪温暖土壤的我们,可能很难体会到革命的艰辛。我们从来都只是在书本上学习和了解这些历史,这些冷冰的扉页并没有给我太多的感触。但自从看了《十月围城》后,革命党人的那份舍生忘死的爱国热情使我深受感动。辛亥革命的这段历史在我心里变得更加有血有肉了。

  在清政府的末年,由于封建集团的日益腐朽,加之外国帝国主义的铁蹄长驱直入,导致人民饱受战乱,苛捐杂税也不断加重,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这时候,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广大仁人志士团结起来,兴建各种革命团体,在中国广大的民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但当时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勾结外国侵略势力对他们进行镇压,这使得孙中山不得不想办法把中国众多的革命组织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日益腐朽的政府。于是,孙中山与全国的爱国同盟相约在香港举行会议,以来明确方针,二来统一战线。《十月围城》的故事便从那里开始:在孙中山前赴香港的这几天里,香港光大的革命者组织起来,与清廷派下的暗杀队伍进行了殊死的搏斗,保证了联合会议的正常进行和孙中山的安全,这也为之后的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条件。

  能够这么说,没有这些死士的舍命保护,也许辛亥革命就要夭折。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英雄。在他们中,有戏班,有赌徒,有乞丐,也有显赫的大资本家,但是在革命的过程中,他们每一个人都是那么无私,那么忘我,为了一个目的——保护孙先生,而拼上一切,甚至自己的生命。

  整部影片情节紧凑,扣人心弦,但是最让我震动还是剧中的大少爷——李重光。

  重光,是一个资本家的大少爷,从小一帆风顺,也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能够说是温室里的花朵。但是,他并不娇弱,小小的身体里藏着的是远大的抱负,是远见和卓识。从小理解西式教育,他从老师陈少白那里理解了民主、平等、自由的先进思想,并且时刻践行着这样的精神。(lz13)影片中几个情节值得我们注意。重光瞒着父亲到街上参加游行示威,分发孙先生来港的消息,被他父亲撞到。当他的父亲要求他立刻回家的时候,他极力地抵抗着,喊出了众人的心声:不做亡国奴!这是多么响亮的口号,这是多么有力的呐喊,这是多么深情的呼唤。四万万中华儿女最强烈的反抗,都在这句话中了。听到这句响亮的口号,不由得让人振奋,仿佛看到广大的人民都挺起了胸膛,朝着北京城里那震颤不已的皇宫进发。

  另外,陈少白抓阄选替身的一幕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少年的勇敢和从容。身为老板儿子的他,本来是能够不参加这个挑选的,正因谁被选上,就要作为孙中山的代替,在清朝的顽抗势力的绞杀下牺牲。但他深信着民主、平等的思想,他认为,其他人能够去,为什么他不能去。他是爹娘的孩子,被人就不是了吗?抱着这种想法,他毅然的换装,成为了孙中山的替身,暴露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危险,最终,他完成了任务,成功的引开了清廷暗杀者的注意,使孙中山和他的会议得以成功地完成。虽然,最后他牺牲了,但是在革命的成功路上,他是功不可没的。这样一位衣食无忧的少爷,能为理想而献身,也着实让我敬佩。

  当然,这场革命中所有的革命者都是了不起的,戏班的方红、乞丐刘公子、报社老板李玉堂等等,他们也都是冒着生命危险参加行动的,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无不让我们看到他们对国家的爱之深,对清政府的恨之切,无不展现了他们超凡的胆识与魄力。

  “革命是要流血牺牲的!”的确,革命是轰轰烈烈的,战争是十分惨烈的,我此刻每一天的安宁都是无数人用鲜血换来的。除了敬佩,有时我们也就应做一些当做之事,才不枉哪些流血牺牲的先人。

  十月围城影评

  清末民初是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捐躯赴国难的能人志士不可枚举。革命难免要历经苦痛,流血牺牲更是不可避免。《十月围城》就借孙中山来香港开会的事情表达了这一主题。

  《十月围城》中的人们身处历史转折点,没有人能置身事外,如同饰演重光少爷的王柏杰戏中所说:全中国都被(革命)卷了进去,难道我还能避开吗?!但为了保护素未谋面、与自己整个命运都没有关联的孙中山先生,再说是历史需求,戏中的普通人也是感觉不到的,他们能感觉得到的,是自己亲人的爱与痛,是为了至亲的选取,于是他们毫不犹豫地以最普通的血肉之躯去完成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步步维艰的任务。

  比如,方天将军被清朝的朝廷冤枉,带着300将士从天津一路逃命来到香港,等待重振中华的机会,最后等到保护孙中山先生的任务,却在前几天被清军围剿,当清兵从天而降时,他已心知不妙,就把女儿逼到墙角,打晕她,并用麻布把她包裹起来,一条麻绳捆绑,抛下窗外,临落地前先稳一下,随后再轻扔,麻布轻声坠地,小牌坊轻轻压在上方,是最好的保护膜。这位不怕死不畏用鲜血洗染革命的堂堂大将军,生死关头也是只求能保住小女一条性命。而父亲舍命呵护的女儿,被埋藏在戏班子的牌坊下,躲过了一劫。虽然这只是一个场景,见不到人,但是却觉得是李宇春(方红)最动人的演出之一。大革命的背景下,仍然不忘亲情,是比任何大道理都更宝贵的动人笔墨。

  又如,李重光抽中生死签,成为孙中山的替身。十七岁的少爷,未经任何世事,只有一腔热血。他在道理上不怕死,但是当他代替孙中山先生上路前,仍一脸冷汗,不停发抖,他也很害怕。一路上他在车里听闻无尽厮杀,他脸上有泪心中有惧,但也是强忍巨大的恐惧,发奋走完这一小时死亡之路。当他看到陈少白与清兵将领阎孝国生死相对时,双方此时都已无人马,阎孝国有一身精湛的武艺,梁家辉是个见血就晕的书生,李重光坐在车里,举起陈少白塞给他的手枪,那是他的最后一招。可人力车是倒退着下楼梯,陈少白抵挡不住车的滑势,应对阎孝国胜利在望又不免畏惧,一下子没抓住,人力车便自行快速下降。无依无靠的人力车一级一级下滑,阎孝国则是兴奋地慢镜头往前追跑,车里的李重光也就是个婴儿,手无护己之力,车子在颠簸中手枪滑落掉在地上,他一脸密汗惊慌无法隐藏,最后车子撞上石柱,侧翻倒地,镜头对准王柏杰轰然翻身,这一路倒退他受尽折磨,从有期望开枪到摔枪、到无法控制车子速度、车子翻身后已知劫数难逃的痛苦与害怕,演绎得十分到位,又很真实。这几秒钟的心路历程,如同电视上提到过的某次空难,飞机在一分钟内从天上翻腾着倒插入水,飞机上的人们除了机长是没有人有肩膀安全带的,跨在腰间的安全带不

  足以把他们固定在位置上,他们只能一路翻腾着等待死亡的来临。由于死前经历了太恐怖的折磨,法庭判处航空公司赔偿巨额赔偿金,航空公司因此破产。王柏杰饰演的李重光少爷,从阶梯上一路颠簸后退的情绪,大概也跟飞机翻插入水差不多,阎孝国追到翻车面前,用竹子一下、一下、又一下、慢镜头无声地描述着他插死车内王柏杰的过程。镜头同样没有拍王柏杰,但是那一刻能让所有人心头都如被竹插一样,与他一齐承受着这可怕的事情。

  方红与李重光本身都是弱者,十六七岁的孩子,本在父亲保护之下一边怄气一边天真地生活着,弱者去做自己力所不达的事情时,是很容易让人感动的。他们成功的机会很少,在失去父亲羽翼保护的时候,以雏鹰之翅迎向黑暗的未知,战胜了心底强烈的恐惧与人与生俱来的害怕退缩,是战胜了让人窒息的紧张才能站在暴风雨的面前。不怕死的高大全人物钢铁般的意志能让人肃然起敬,但在害怕中仍发奋迎战的人们,更能引起恻隐之心也更能感同身受。

  巴特尔饰演的少林僧人王复明也很有特色,他巨人般的意志和难以言说的亲切感为剧情增色不少,他苦战不死,高大的身影出此刻雾气中时,的确是有一股让人意志沸腾英雄重现的味道,这一身影,有超出其所应有的好处。刘郁白最后的打斗场面衣衫飘然,别有一番美感。这部戏提及了各种感情,邓四弟与阿纯的小情人之爱,沈太太与沈重阳有恩有爱的压抑过往,刘郁白对父亲的女生(李嘉欣)的苦恋不得,李玉堂对陈少白的友情之重,对爱子的保护心切,陈少白宁舍“人生而平等”论也不舍李重光送死的矛盾,每个人都有自己软肋,在情义不能两全的状况下做出了最艰难的选取。编剧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可能,人物的生命悉数展现,淋漓尽致。

  这部影片让我看到了革命时期国人们宁可牺牲自己,也要革命成功的崇高精神。

  十月围城影评

  该片把看似主角的孙中山虚化,用一群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作为主体群像,讲述他们如何卷入其中,该片用饱含深情的镜头语言,描绘了那个时代的中国风貌,刻画了一群为走向共和国奋死不顾、引颈就戮的英雄人物,他们以自己强大的人格魅力唤醒了民众沉睡的意识——商人、学生、脚夫、苦力、赌徒甚至乞丐,这些人参与营救中山先生的目的多种多样——为了老板、为了哥们儿、为了感情、为了救赎,甚至有的人根本不知道这么做事为了谁。这些小人物各自怀着夫妻情、父子情、兄弟情和儿女情加入到这次救援行动中,当尘埃落定之后,那些安静的灵魂已浸染了一份革命的崇高,值得所有人仰望和铭记。

  影片采用纪实的手法,讲述着一个沉重的故事:1905年10月15日,孙中山先生抵达香港召开秘密会议,清政府组织杀手前去刺杀,一群来自四方的义士保护孙先生,一场惊心动魄的“全城追杀与反劫杀”的故事就此拉开序幕,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忠魂悲歌……最终,孙先生安全离境,身后的街道上已染满保镖和杀手们的鲜血。

  整部戏以“家国情怀”做文章,最好的篇幅都在孙文到港的前三天,一方是清廷鹰犬磨刀霍霍,一方是革命党人紧张应对,各路人马交替登场,营造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压迫感,可谓剧力万钧,为随后的“六十分钟”连场恶战做足铺垫,李家父子的“小家观”与孙文救国的“大家观”几度交锋,最终上升为“舍生取义”,演来丝丝入扣,极具层次感;其中报馆王学圻VS曾志伟、囚室梁家辉VS胡军等几场对手戏更是火花四溅,对白精炼,表演到位,看起来十分过瘾。

  《十月围城》这部片子,以写实的手法将历史洪流中小人物的命运,最终书写成了一个宏伟的命题,成就了一个悲壮又哀婉的故事,其内涵丰富,并成功地将“一个好看的故事”和“一个深刻的故事”有机地融合在了一齐。影片使观众在观念上真正得到了一个转变,那就是几秒中能念完的“革命”二字,此刻却显的那么地沉重。

  《十月围城》这部影片虽然人物众多,但没有一个干瘪,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个个侠骨柔情的热血男儿,“小贩”王复明,外表粗糙,但内心细腻;打女”方红,性格倔强,但内心向往平静安逸;“乞丐”刘郁白正因恋上父亲的女生而堕落于街头,为了救赎也为了解脱而加入此次行动;“少爷”李重光,稚嫩与天真,却拥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车夫”阿四,天性纯朴、忠诚;“革命党”陈少白:坚定不移的革命党;“商人”李玉堂:守旧但爱国,别忘了我们是中国人,言犹在耳。“赌徒”沈重阳:嗜赌如命,但心本向善;“刺客”阎孝国的愚忠、顽固和病态,入木三分。

  让我落泪的情节:作为一位母亲,每当看到影视情节中有孩子哭泣或者母子悲欢离合的时候我都会不禁掉下眼泪。以往的武打片,打的是嗓子眼。《十月围城》,打的是心口窝。让我很痛,不禁想到了现实中的我,如果我此刻处于无饭可吃,无衣可穿的境地,也许我也会造反。清末人的生命太不值钱了,这一点在影片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人可饿死、可冻死、可被恶霸强盗无缘无故地打死。历史的进步都有人流血牺牲,学会尊重历史、了解历史。

  沈重阳和女儿依依不舍的情节,让我哭的一踏糊涂,沈重阳为了让自已的女儿知道他是他的父亲,而答应母亲保护她的继父李玉堂)女孩是多么地乖巧,可爱,让人怜爱。在这动荡年代,这孩子又将何去何从呢?小演员演的不错,不知道叫啥名字?女儿离开的时候布娃娃掉到了路上,而在后期与反清派的打斗中,布娃娃支撑着他,直到最后找到了李玉堂留下了最后的遗言"把这个交给念慈"。沈重阳做了一件尊严的事情,阻止了阎孝国的前行,而救了李玉堂一命。

  李重光,他还是死了,当父亲抱着已逝的17岁的年轻儿子的时候,我的精神底线彻底被打垮了。之前李玉堂曾对儿子说:“这两天没事,就别出去了”,他不期望自已的儿子被卷进来。但革命和亲情是矛盾的结合体,电影表现的很到位。李玉堂这时候是多么期望死的不是自已的儿子呀,这是作为父母的私心。可惜他的儿子太年轻了,才17岁。有一点让我很想不明白,为什么他手里握着枪,不开枪呀?

  它有众生的盲目,有人性的卑污,更有历史的无情。当我看到每个人心存私欲,保全各自的幸福,固守各自的坚持,但最终被历史碾过。胡适先生说“历史是任人装扮的小女孩”,我们已经深陷并迷离于各种版本的正史、野史以及戏说当中。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陈可辛和陈德森的这次尝试让我们体会到另一种宽慰——在民族生死存亡之秋,不光是社会精英,普通的中国人也会做出自己的选取,每一个之后者都在享受着他们用鲜血浇灌出的期望和繁荣,这是全民族的精神寄托,是中国人的一次群众励志。

  《十月围城》将剧中人物塑造得血肉丰满,成功刻画了一群小人物,一群三教九流的市井小民,他们手无寸铁,并不知道什么叫革命,更不知道将要保护的人是谁,只是临危时刻受人之托,容不得反复掂量与比较,就此扛过了重任,明知路途险恶,就这般一去不回头,短短四天在刀丛剑林里付出了鲜血和生命,一张张鲜活的笑脸慢慢融入泥土。

  《十月围城》并没有单方面地歌颂革命,也不是简单的正邪之战或者好坏之争。无论是革命党还是清廷杀手,却都具备一腔精忠报国的热血,各怀信仰并为之发奋、奋斗直至死亡。大时代动荡如此,谁又能逍遥活在人世?整个故事十分惨烈,结果更是杯具。

  《十月围城》演绎着牺牲,剧中那逝去之人,都算是死的其所,各为所爱,无论是对革命的爱,对女儿的爱亦或是对恋人的爱,结局是那么地令人为之动容,而心生感慨。当尘埃落定,那些仙去的灵魂已浸染了一份革命的崇高,值得后人去仰望和铭记。

  《十月围城》剧组,可谓是群星荟萃,大牌云集。这部片子中不少演员,以精湛的演技,最优秀的表演,到达了人戏合一的境界,真正做到了“城中皆义士,无人似明星”,才使得我们这些看片之人为之动容。总的来说,这是部相当有感染力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