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狂人日记》学生读后感七篇

时间:2022-11-18 12:59:56 | 来源:作文库

我们简单来说,《狂人日记》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小说《狂人日记》学生读后感最新七篇,衷心希望能为您提供帮助!

小说《狂人日记》学生读后感(精选篇1)

狂人日记——鲁迅写于1918年4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真正的现代白话小说。他具体的反映了”封建制度“的残酷,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鲁迅以其长期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深刻观察发出了震聋发聩的呐喊:封建主义吃人。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从整片的文章来看,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他对别人充满了猜疑和害怕,总认为别人会害他。在他被治愈后看到了世界的真相并且醒悟到传统杀人,人们无法容纳他的清醒而对他再一次的加以迫害,致使他重新屈服在恶势力权下,与他们同流合污。当时的社会对人的迫害是如此的深,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意识到了封建制度的可怕,不但使人发狂,也可以把人吃掉,已经没有了真正的仁义道德。人与人之间只是猜疑,提防,残杀,成为一种难以扼制的恶性循环。因此鲁迅在绝望中以狂人的口吻呐喊,呻吟,“救救孩子…”的绝望之音,让人去关注社会。

小说《狂人日记》学生读后感(精选篇2)

在这个短暂又漫长的暑假里,我无意中闯入了狂人臆想的世界。

翻开《狂人日记》,首先进入我的视野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在这个狂人臆想的世界里有这样一句话:“狂人发病,旁人侧目,家人延医救治,狂人复原。”大家是否觉得鲁迅真的将我们带入了狂人的世界?

站在我们正常人的角度,或许我们就可以合理地解释狂人眼中他人对其的迫害行为了。在我的深刻记忆里,有这样几个令人心寒、胆颤的情节: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当我看完了这样的情节,说实话,内心的承重有些让我无法负担。这样的一个狂人,狂到不相信社会,不相信亲人,甚至不相信有人性的存在,这是怎样的一种生活背景所造就的悲剧?!

虽未处在那时,但鲁迅笔下狂人狂行下表层批判的封建传统社会,却令我心颤不止。

小说《狂人日记》学生读后感(精选篇3)

都说鲁迅的文字像一把手术刀,褪去人的皮肉,只留下血淋淋的真相。却也像霹雳惊雷,将萎靡的思想劈的焦糊,直击灵魂。我在读完这些不加修饰的文字后,感到了苍凉的味道。

作者塑造出狂人这一形象,借疯子的口道出当时可悲的社会。疯子原本就是孤独的,他与大部分人不一样,所以那些相同的大部分人就认为疯子是不对的,是错的。我认为狂人虽被定义成疯子,可他确是那个时代少有的清醒人。他只是没有逻辑思维,但他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被时间证明了是正确的。他的家人一见他就关上房门唯恐避之不及;到被劝告的不能再吃人的人们恼羞成怒;最后狂人自己都是一个吃过人的人。至始至终,狂人都是孤独而又无人理解的。何其悲哀。像一个被关在屋子里的人竭力的呼喊,可所有的声音都被关得死死的,一丝都挣脱不出去。最终只能被沉重的房梁淹没。

整篇文章向人们传达的信息是当时封建社会的祸害。吃人的人打着仁义道德的旗号做着丧失良知与禽兽一般的事。作者举了年代久远的两个例子来展示人性的真相,道德礼仪流毒之深。狂人努力的对身边的人劝告,但是没有一个人听进去。有些人不知道他们做的是错的,有些人知道却不以为然。觉得没有必要在自己这一代改变,向自己的祖祖辈辈抗争。他们都在吞噬着尚未涉世的孩子,腐蚀着有清晰思想的人们。虽然无知,却依然是泯灭人性。即便如此狂人还是抱有无可奈何的心态。让那个时代的人们不再吃人等于是让他们忤逆自己的父母,挑战传统。他们愚昧,所以可怜。狂人的父亲兄长也是吃人的一员,被自己的骨肉血亲残害是更令他无奈又愤慨的吧。

正如鲁迅所写的那样,有人抗争过,却都被所谓正义的人们扣上疯子的帽子,无家可归无人可依,最终自我了结。连狂人自己都不免吃过他妹妹的肉,而当他了解这点的时候正是他“清醒”了的时候。这一代的人已经被同化了,他相信未来是容不下吃人的人,唯一的希望只能寄托于孩子。却已有孩子被他们父母深入骨髓的病态思想所影响,未来怎样还犹未可知。结尾的那句“救救孩子”包含了鲁迅对那个社会多少的怜悯,令人悲叹!

小说《狂人日记》学生读后感(精选篇4)

今天我读了鲁迅的《狂人日记》,鲁迅是我国的大文豪,拿起他的散文真还担心读不懂,翻开第一页,静静地读了起来......

《西游记》中最迷人的人物是孙悟空,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上天入地,独来独往,无拘无束,成了孩子们理想的象征和寄托。西行路上的八十一难以及一路的神奇怪异、动人心魄的神魔冲突,反映取经过程中遭受的磨难和艰辛。“真经”已成了“成功”和“目标”的象征。每每我碰到困难时,我总会想起孙悟空为帮助师傅唐僧取到真经,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我就会勇敢起来,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

文章不是很长很长,分为好几篇,每一篇都是一天所写,就像是日记一样,从这个“狂人”的日记中,我们看出了一个人吃人的社会,读书笔记。所有人都想着如何去吃人,就连自己的亲人都要吃自己,每天都是惊险的一天,都有人惦记着要吃你,描写出了一个可怕无情的人吃人的社会,黑暗恐怖让人害怕的一群人,读来让人胆战心惊。

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人,这个社会多么的无情和残酷,不顾亲情,什么都不顾,只是去想着如何去吃人。

联系鲁迅先生所处在的时代背景可见当时真是的社会就像书中所描绘的那样,人吃人,残酷黑暗,老百姓就像那要被吃的人一样,毫无防抗之力,而那时的政府就像是吃人的人,残酷无情。生活在这样之中的人除了折磨就是站起反抗,可是国人的心早已沉睡,鲁迅先生就是用这样的文章来唤醒国人的心,使中华民族站起来,奋起发抗。

读了鲁迅先生的文章,我仿佛又回到了那就社会,了解了那时的社会,是我对鲁迅先生这个人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小说《狂人日记》学生读后感(精选篇5)

《狂人日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先生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小说。

《狂人日记》塑造了一个满口胡言,神色疯癫,疑神疑鬼的狂人。鲁迅先生以自己的良友因一场大病而神情癫狂,读友人言语荒唐的日记为由,将一位精神病人的心理活动和所见所感呈现给读者,描绘出了封建统治下人吃人的丑恶的社会面貌。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作者借狂人的胡言,深深地讽刺了封建统治者教给人们的仁义道德的背后是异常黑暗的,黑暗到可以生吞活人。“现在晓得他讲道理的时候,不但唇边还抹着人油,而且心里满装着吃人的意思。”这句话体现了统治者的压迫下人们不得吃人从而习惯了吃人,而且还吃到无法自拔,欲罢不能。狂人的疯言字字诛心,字里行间溢满了对封建社会的黑暗的清楚认知与批判。

狂人他狂在于满口胡言、多疑、焦虑、错乱偏执;他也不狂,在黑暗的封建主义统治下,他对封建社会有清醒的认知,他敢于向传统与世俗挑战,敢于反抗旧社会。

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想吃人,又怕被人吃,他们不但不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而随波逐流,跟着吃人的人一起吃人,实在是“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而且他们吃人也很巧妙,“他们岂但不肯改,而且早已布置,预备下一个疯子的名目罩上我,将来吃了,不但太平无事,怕还会有人见情。佃户说的大家吃了一个恶人,正是这方法,这是他们的老谱”,写出了主人公听到大哥叫他疯子后内心的悲凉与愤慨。

当然,鲁迅先生也没有放弃试图唤醒人们,呼喊着想让那些吃人的人从良,高声喊着“你们立刻改了,从真心改起!你们要晓得将来时容不得吃人的人,……”这句话我读出了鲁迅先生对吃人以及吃人的人强烈的不满,对这黑暗的社会的愤慨以及对光明的未来的期盼。“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让我体会到了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良苦用心和他试图叫起人们向封建世俗挑战的决心。

小说《狂人日记》学生读后感(精选篇6)

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将狂人这个具有恐惧、多疑、知觉障碍和逻辑思维不健全等特征的“迫害妄想型”精神病患者,描写得栩栩如生,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表现他所受到的精神迫害,更不是一篇精神病人的纪实作品,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狂人的形象具有“狂”与“不狂”的两重性。狂人的“狂”,一方面在于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特征,一方面也在于他对传统和世俗的反抗;而狂人的“不狂”,则在于他“超前”的思想认识,说出了当时人们不敢说或根本还没有想到的话。如同历史上凡是反抗传统、反抗社会现存秩序的人都无一例外地被视为“疯子”一样,狂人的思维和语言常常是离经叛道的,但他的观察和结论却是丰富和深刻的。

作品虽然是一篇狂人的日记,却始终围绕着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不断发生的吃人现象展开,其用意就是告诉大家,在写满“仁义道德”的历史中,其实满本都只写着两个字:“吃人”!这是鲁迅对封建道德下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的结果。作品通过主人公狂人的眼睛,观察了他身边的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过枷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给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然而,他们不但没有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跟着吃人。狂人为此而困惑,作者为此而愤怒:“是历来如此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在狂人或作者看来,这些人如果不改,最后终会被吃掉的,而未来的希望只能寄托在那些“或者还有”的“没有吃过人的孩子”身上,因此,他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小说《狂人日记》学生读后感(精选篇7)

又一次细读《狂人日记》,再一次被鲁迅先生犀利的文笔抨击黑暗的社会与忧思、呼吁的爱国思想,所震撼!

鲁迅生活在巨变前夕的中国,可谓风云激荡,当时的华文文坛也算波澜壮阔。先生是冷静置身文坛的狂人,是文坛上一笔浓墨重彩、彪炳史册的财富!文坛沉寂了太久,需要有人触醒那松弛的神经。顺应时代变迁,《狂人日记》诞生了。先生抨击了当时吃人的社会现实。他巧妙借助我这一角色,描绘了人性的丑恶与世界的残缺。说实话,这篇文章的色彩过于晦暗,但这晦暗中分明灼射着亮光,透露着激荡与高昂!吃人!真的是吃人吗?这显然不是先生的直接目的,先生眼中的吃人只不过是在社会现实的无情压迫和吞噬下,人性一点点地泯灭。

或许在茫茫夜幕下,先生一人独立于窗前,望着窗外被流水般月光笼罩的夜独自叹息。吃人的人的兄弟,天下谁不为兄弟?所以先生揭露的显然不只一人,而是整个民族。食人的民族,何时能清醒?先生以灰冷的一面,向尘世发泄着愤懑。然而,黑暗是如此的深广,吞噬了一切,只有先生那炽热和焦灼的心在跳动着,熠熠发光!鲁迅先生无奈地说: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先生绝望了吗?没有!绝望之为虚妄,正如希望相同,在先生看来,绝望是虚妄的,以希望的目光看待事物,则不会陷入虚妄的泥潭之中。

在绝望的背景下,需要以一种冷静的心态来面对虚幻的事物,从而在须臾的间隙寻找新生的希望。这好似一种悖论,但先生却能领悟其中的真谛,或许这只是我片面的理解。

  • 推荐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