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时代楷模发布厅观后感800字范文
央视播出的《时代楷模发布厅》,众多英雄们的高大、无私奉献的形象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中。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0时代楷模发布厅观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0时代楷模发布厅观后感一
近期,销售分公司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观看张玉滚先进事迹记录片后,对我内心巨大的触动,有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心酸。
位于河南省镇平县高丘镇有一所黑虎庙小学,这里地处深山区,海拔1300米,这里有着17间土坯房教室,没有公路的村子,运输东西都靠人力肩挑扁担。当老校长吴龙奇临退休前找到他的学生——张玉滚时,他才21岁,由于没有教师编制,只能做一名代课老师,工资也只有80块钱。但如果不答应老校长的请求,将会有一百多个孩子面临辍学,而面对当时这样一个烂摊子,张玉滚老师从镇上挑来了学生的教材和学习用品,毫无怨言地当起了全科教师,因为所有的代课老师却始终是同一个人。作为这所小学的校长,他把青春最美好的十七年奉献给了黑虎庙小学,他是“深山里的教育播火人”, 照亮了山区农村孩子们的求学之路。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时隔多年,张玉滚的学生再次见到老师时,忍不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啊!这样诚实质朴的人民教师,他高尚的品德和顽强的意志,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精神,把自己的心血和力量献给祖国偏远山区的教育事业。他诠释了新时期师德的内涵,他展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不由地想起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正是张玉滚老师一生的真实写照!他是当之无愧的“时代楷模”!
2020时代楷模发布厅观后感二
《河南日报》一版头题刊发了长篇人物通讯《大山深处播火人》,一位名叫张玉滚的80后乡村教师带着他淳朴真挚的笑容,给广大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他的事迹更是被广泛称赞,非常值得我们歌颂、学习和铭记——他择一事、终一生,扎根深山艰苦奋斗20_年,一心一意为山区教育事业做贡献,为山区孩子们点亮了前进道路上的希望之光。
今年9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的张玉滚,是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校长,扎根黑虎庙小学20_年之久。面对艰苦的环境,他始终任劳任怨,默默奉献。张玉滚先后教过500多名孩子,培养出16名大学生。他说,自己愿意做那十八弯山路上的一轮明月,愿守住村里孩子一个个可爱的笑脸,守住这片希望之花,努力照亮山村孩子走出大山的路。有他在,村里没有一个孩子失学。
20_年毕业后,张玉滚便回到家乡高丘镇黑虎庙小学任教,从代课老师开始做起,20_年转为正式在编的人民教师后依然坚守岗位,20_年来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甘守清贫,无私奉献。张玉滚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等众多荣誉称号和“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学生面前教育他们一个人的追求应当是什么、在广大群众面前展示自己时时刻刻心里装着学生、事事为学生着想,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新时代“四有”教师的模范,是共产党员的标杆,是出彩河南人的优秀代表。
正是因为张玉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获奖无数、身怀乾坤,却从不曾想过离开自己平凡的岗位。选择扎根偏僻山村,矢志不渝奋斗在基层教育一线,正是选择了做真正有意义、有正能量的事——把希望的种子埋在土壤中最深的地方,没有阳光的照射,那他就是光,是照亮山村学生走出大山的希望之光!
当我得知,今年9月,远在江苏师范大学求学的王克翠同学专门在黑虎庙小学建校60周年活动时赶了回来,面对张玉滚校长,她表示“在黑虎庙小学上学是我的荣幸。”那一刻,张玉滚双眼湿润,他觉得这些年吃的苦,值了!我的心里也有很大的触动,简单的“荣幸”二字,包含着多少同学们对张玉滚校长、对黑虎庙小学的感谢,又蕴藏着多少黑虎庙小学教师们的辛勤付出!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有幸成为了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正在努力主动向党组织靠拢。如今年轻一代的我们,是新时代的接班人、是共产党的后备力量、是祖国的希望。而张玉滚的事迹无疑是一份传播正能量的强心剂,让我明白这社会上坚守自己内心、默默奉献的人有很多很多,他们的付出总有一天会被大家看到、被认可,同时更深刻的感悟到了“有付出就会有收获”的道理。我深深感悟到,要始终明确自己身上的担子有多重、自己肩负的责任有多大,要始终坚定内心信念,提高精神追求、固化理想信念,看淡外界物质诱惑,更要相信自己对信仰的选择,积极传播正能量。
张玉滚说,他愿意,用知识之光、梦想之光照亮更多孩子的前程。而我的愿望是,有朝一日也能凭自己的努力,成为照亮别人前行道路上的一束亮光。
2020时代楷模发布厅观后感三
杨春同志侦查案件的认真与坚持是我要学习的,在平时办案过程中,不论大小案,都要秉着不错过任何一个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嫌疑人的原则,办好每一个案件,做人民的好警察。”
英雄已逝,为民精神永不磨灭。杨春身上的使命感就是新时代机关的职责使命,杨春的事迹让人感受颇深。作为,在前进的道路上会遇到不少的风险挑战,艰巨繁重的任务,但始终要以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使命。
我们始终要坚持人民为人民。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造性贯彻落实党的新时代群众路线,建立健全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制度机制,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社会治安问题,因地制宜、毫不间断开展各类打击整治行动,深入推进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我们始终要保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强大攻势,打防并举、标本兼治,扫黑到底、除恶务尽。坚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积极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持之以恒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不断提升执法水平和执法公信力。
让杨春精神永远留存在我们的工作中,不忘初心,全新为民,一路前行。
2020时代楷模发布厅观后感四
《时代楷模发布厅》杜富国先进事迹播出后,引起了重大反响。这位时代楷模让我们感动,让我们真心佩服,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观看杜富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时代楷模发布厅观后感精选,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高年级的中队在看完《时代楷模发布厅》杜富国先进事迹后,队员们纷纷写下了自己感动的话语。一字字都表达着自己心底的感受,一句句都饱含对杜富国英雄的关切。队员们都看得非常的细心,有的写到“我看到杜富国叔叔虽然失去了双手,但他依然微笑,他最后敬礼时颤抖的那只残缺的手,是因为他疼吗?不是,是因为他是一名军人,军礼是最高的敬意,就像少先队员行队礼表达敬意一样,我真想在他的面前向他敬一个队礼,我是多么崇敬你啊!你是我们湄潭人的骄傲!”;有的写到“杜富国叔叔你的这种大无畏精神让我敬佩,你失去了身体的一部分还坚强地面对,每天还坚持做运动,不拖后腿,你真棒!”......
老师们观看了《时代楷模发布厅》杜富国故事之后,感慨颇多,写下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作为人民教师,一名教育工作者,在看到杜富国同志即便没有了双手双眼,也还要靠着双腿继续追求自己梦想的初心时,更加激发了心中育人的斗志。这种舍生取义的壮举,值得我们永远传承和发扬,也深信这种精神会根植在浙小全体师生心中,生根,发芽,开出无边繁花。
苦练本事:主动请缨扫雷 舍生忘死冲锋
在没有硝烟的和平年代,排雷是最危险的军事任务之一,排雷兵是离生死最近的军人,雷场便是战场。
杜富国参加的这次中越边境云南段扫雷行动,是响应号令而采取的一次重大作战行动,也是继1992年、1997年两次大排雷之后的第三次大排雷行动。
统帅号令如山,战士迅速行动。当时,还在原边防某团教导队担任炊事员的杜富国,得知组建扫雷大队的消息后,第一时间向连队党支部递交申请,主动请缨参加排雷。身边有战友劝他,排雷如刀尖上跳舞,每天都与“死神”打交道,何必去冒这个险。他坚定地说:“当兵不怕死,怕死不当兵,现在国家有需要,我们决不能后退半步。”。
从20_年6月开始,杜富国和来自不同单位的战友,义无反顾踏上了为人民扫雷的征程。刚到扫雷大队时,队干部准备安排杜富国到炊事班,但他坚决要求去战斗班,坚定说道:“既然申请来扫雷,就要到一线去战斗!”
练就“金刚钻”,才能和死亡叫板。雷场看似寂静无声,实则凶险残酷。杜富国默默告诫自己:“排雷,没有真本事不行,学不好排雷理论,就扫不了雷、保不了命,一刻也不能掉以轻心”。
新兵下连时,他成了连队有名的“训练狂人”;理论学习不明白,点滴时间啃教材;专业技能不达标、午睡时间练一练;体能素质跟不上、早晚负重跑一趟。经过刻苦训练和不懈努力,最终他凭借过硬的军事技能和顽强的拼搏精神走在了连队前列。
超乎常人的毅力与付出勤学苦练,让杜富国成为了单位出名的“多面手”“实干家”,是每个连队都争着要的“宝贝疙瘩”。
当兵半年,他就被破格推荐参加原边防某团预提指挥士官集训,上等兵期间就担任副班长,成为连队官兵学习的榜样。入伍8年,他被5个单位争先选调、从事4个专业,始终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
为学深悟透扫雷理论,他把知识要点写成小纸条、制成小卡片,有空就拿出来看一看、背一背,晚上熄灯后经常加班加点,缠着身边战友讨教至深夜。为熟练掌握排雷技能,他严格按照程序反复练习,别人练1个小时,他练2个小时,每个动作都重复上百遍;为训练探雷针手感,每天坚持练习上万针,像绣花一样将分队前的草皮翻了个遍;为熟练探雷器,将铁钉、石块、弹片等混合埋设,并使用斜放、混合、覆盖等方法增加难度,3个月的训练期还没结束,他就熟练掌握了10余种地雷的排除方法,做到探雷器一探就能准确辨别地雷埋设位置、知晓地雷种类。在临战训练综合性考核中,所有考核科目被评为全优。3年来,杜富国累计排出各类地雷和爆炸物2400余枚。
在天保口岸、马嘿、老山、662.6高地等因雷而令人生畏的“骷髅地带”。杜富国总是坚持第一个进雷场,第一个设置炸药,第一个引爆,第一个搜排,大家都称他为“雷大胆”。
开辟通路时,他打破固有逐点逐片爆破作业方式,提出田字分割爆破、多人多块同步作业的方法,实践中有效提升了搜排效率,得到广泛推广,被大家称为“田字切割法”;探测作业中,他反复琢磨教材中“连续扫描探测、目标精确定位”十字交叉定位法,逐渐摸索出“分块扫描、木棍标识、交叉划线、精确定位”的搜排要诀,极大提高了探测速度和精度,是全队掌握这一方法最熟练的作业手;运输弹体上,他合理区分排除爆炸物的规格尺寸、性能种类,手工制作了10余种装运沙箱,较好地提升了搬运效益和安全系数。他凭借平时扎实的训练积累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啃下了一个个“硬骨头”,排除了一颗颗“索命雷”,铺设了一条条“安全道”。
军人血性:把危险给自己 把平安给战友
中越边境云南段第三次大扫雷,雷场地势险,大都处于陡峭的山崖、茂密的丛林、锋利的山石中,机械作业几乎无法展开,只能采用爆破和人工搜排的方式;自然环境差,气温高,雨量大,经常发生山洪、塌方和山体滑坡;雷障种类多,布雷密度高,每平方公里布雷达数千枚。
在八里河东山某雷场,班长刘贵涛探到1枚罕见而危险的抛撒雷。没等刘贵涛命令杜富国撤下时,他就抢先道:“班长,我来吧。”
“他就是这样,不管与上级还是下级同组作业,都‘强词夺理’争着上。”杜富国负伤后,刘贵涛回忆起这些细节,抹着泪说:“他其实是不想让别人冒险,这早已成了他的习惯。”
生死一线,视死如归,哪里有任务杜富国就出现在哪里,哪里雷最多杜富国就铆在哪里,哪里有危险杜富国就冲锋在哪里,他的心里装着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却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每次扫雷杜富国总是第一个喊出“让我来,我先上”,背着50多斤重的炸药拉着绳索滑降,穿着近30斤防护服、鞋底厚达18厘米的排雷鞋,绑着一条细绳在近70度的陡坡上一米一米地排雷。他认为,多排一次就多担一分风险,多给队友一分安全,多送群众一分平安。
今年10月11日下午,在麻栗坡县猛硐乡老山西侧雷场扫雷作业时,发现少部分露于地表的一个弹体,初步判断是一颗当量大、危险性高的加重手榴弹。杜富国马上向分队长报告,接到“查明有无诡计设置”的指令后,他命令艾岩:“你退后,让我来!”艾岩转身后退了几步。正当杜富国按照作业规程,清除弹体周围的浮土时突然爆炸,他下意识地倒向艾岩一侧。飞来的弹片伴随着强烈的冲击波,把杜富国的防护服炸成了棉花状,也把他炸成了一个血人。
面对危险,杜富国用血肉之躯,舍生忘死的刹那一挡,确保了两三米之外的艾岩仅受了皮外伤。经过3年艰苦奋战,扫雷大队共扫除雷区57.6平方公里,人工搜排出地雷和各种爆炸物19.82万枚(发)。
红色之城,黔北遵义,一座神奇、神圣、神秘而又令人神往的城市。
从伟大的遵义会议的历史转折,到攻克娄山关的胜利大捷;从文军长征(浙大西迁办学)的光辉壮举,到红九军团播下的红色革命火种;从操场上一个人的升旗礼,到细雨中止不住的爱国心;从流动的遵义会议纪念馆,到获得全国优秀的红色义务宣讲员……一直以来,红色基因在这里薪火相传,
杜富国从红色基因中传承走来,又走到了为人民扫雷,为军旗增辉的事业中去。他的英雄事迹,带来的不仅仅是震撼和感动,而且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思考和探寻。
“英雄是平凡真实的,是我们每个人都触手可及的。富国有优点,也有不足,他以真心实诚让自己活成了一束光,默默燃烧着自己,温暖照亮着别人。”对扫雷大队队长李华健来说,提起杜富国的名字,便有说不完的话。
李华健说,富国受伤以来,我和战友们常常在交流探讨,“我们为什么扫雷,富国为何能成为英雄,他又从何而来?而今天我们又该向英雄学习什么?”。每一次思考对自己都是一次启发,一次精神洗礼,一次灵魂升华。
扫雷大队大队长陈安游也感同身受。他认为,富国关键时刻很英勇,负伤之后很坚强。这个战士身上的点点滴滴都不是与生俱来的,他的奉献精神、坚强品质、高尚品德都是在人生成长的平凡真实中一种厚积薄发。
正如他们所言,英雄从来不是一时出现的,培养的,而是长久的积累与酝酿。其实早在无形之中,红色的基因,信仰的力量早已注入他的生命里。
在杜富国的故乡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这样的评价再一次得到印证。
历史的记忆深刻印记这片土地上:天主教堂,一座始建于清光绪后期的浪漫法式建筑,因为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一支军团的莅临而铺染上一层红色,成为了今天重要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这就是长征时期在湄潭驻扎过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团司令部旧址——“红色天主堂”。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红九军团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驰骋在湘赣大地,屡建奇功。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进入黔北,中央政治局召开遵义会议,红九军团当时就驻扎在湄潭,保卫了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
科教救国路漫漫 上下求索兴国魂。当年,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带领莘莘学子,穿过战火硝烟,辗转多地来到湄潭艰难办学,这文军长征的线路与三年前中央主力红军长征的上段路线基本吻合,这些都是革命精神的薪火传承。
浙大“求是精神”就是产生于家国山河破碎,民族生死存亡,中华民族奋起抗日之际。在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求是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继续延伸,也是一个伟大民族灵魂的觉醒和升华。
而天城中学也是载满了红色记忆。该校校长金粟说,天城镇是红军经过的地方,当年不少红军战士在这里牺牲,烈士英雄的后人在这里读过书。20_年,杜富国从皂角小学转到天城中学就读小学四年级,直到初中毕业。他从小就是在红色基因薪火传承中长大。
“他从小就有个军人梦。”回忆起杜富国,九年级语文老师邱重鸣说,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去为在当地牺牲的红军烈士扫墓。活动结束后,杜富国在心得体会中写道:对英雄烈士很崇敬,我也想当一名光荣的军人。
红色土壤孕育了英雄儿女,成就了英雄传奇,也是杜富国“让我来”的勇气、信念的精神源泉。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呼声。在岁月的长河中,无论历史的硝烟散去多久,但对英雄无悔,铁血忠魂的记忆和呼唤始终都在。
雪落无痕,花开无声,而英雄从平凡真实中走来,又到平凡真实中去,一切都是有迹可循:杜富国从红色土地中成长起来,从红色故事中传承基因,从红色历史中坚定信念。
可以说,杜富国的舍生忘死不单单是他个人的英雄事迹,更是新时代革命军人的热血本色的生动诠释,而“让我来”将成为新时代革命军人的共同心声。
离开熟悉的岗位,告别亲人朋友,来到艰苦偏远的边疆,扫雷官兵面对的不止是雷场生死考验,“杜富国们”付出的也不止是汗水与鲜血。
记者到扫雷三队采访,下士李洋面对镜头,立即转过了身。他请记者不要拍他:“我没告诉父母我在扫雷,我妈如果在电视里看到我,会哭的。”记者一问,原来扫雷大队官兵有个默契:跟家人打电话从不说自己在扫雷。即使家人知道了自己在扫雷队,也只说自己“在二线搞保障”。
杜富国和他们一样,一开始都选择了“隐瞒”。战友张中君告诉记者,直到第三次扫雷任务结束后,家人才知道自己在扫雷。
在扫雷大队,已婚官兵全部两地分居,40多名官兵面临亲人重病、子女年幼等困难。他们把遗憾、愧疚和思念压在心底,忘我奋战在雷场,用生命在战斗,只因他们都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杜富国”,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声:“让我来!”。
告别扫雷大队驻地,众战士的一句话,久久在耳畔回荡:“就算不能回战场,也还要去战斗。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2020时代楷模发布厅观后感五
朱有勇同志是一名科技工作者,他潜心科研、根植土地、矢志创新,以科教报国为理念,用满腔热血书写了一名优秀科技工作者的科研匠心和奋斗精神。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他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朱有勇20_年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20_年任国家农业生物多样性工程中心主任、博导,20_年任云南农业大学校长,20_年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_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一路走来,他始终坚持强烈的问题意识,坚持从田间地头找问题。1982年,朱有勇从云南农业大学本科毕业留校任教,在研究生面试时,导师抛出的一个问题难住了他:“追溯世界农业历史,依赖化学农药控制病害不足百年,在几千年传统农业生产中,利用什么控制病虫害?”他完全不会解答,但正是这个难题激发了他关于病虫害控制研究的浓厚兴趣。在云南,由真菌引发的稻瘟病尤为突出,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一直困扰着朱有勇的难题。经过观察,朱有勇和他的团队成员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原始森林不会发生大面积的植物病虫害,也不会出现植物营养不足。那么,是什么因素支撑着这么一个庞大的生态体系,维持着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发展呢?在一次出差途经云南石屏县境内时,他又惊奇地发现,路边稻田里有的出现了“稻瘟病”,而另一些间栽了高矮不同两种水稻的田里发病的程度却很轻微。朱有勇敏感地意识到,原始森林和石屏偶遇的稻田,也许就是解开“稻瘟病”难题的一把“钥匙”。朱有勇和他的团队于是大胆地提出了利用水稻品种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的设想:按发展可持续农业的要求,合理实施品种多样性种植,达到对稻瘟病控制的目的。通过试验,结果让朱有勇欣喜若狂:这样既能有效防病虫害,又能增产。路虽然走对了,但朱有勇还要解决两个问题:机理是什么?能否推广应用?此后10多年的时间里,他就干了一件事:从田间小区试验到万亩放大试验,近千次的试验研究,确证了作物多样性时空优化配置是有效控制病害的新途径。总结起来就是:天拉长、地拉宽、排好队、换好位,即改变播种节令,打破传统的农业结构,科学排列行距和株距,今年种这个,明年种那个,利用植物间的相克相生减少病害,从而达到高产。20_年,这一重大科研成果以“Genetic diversity and disease control in rice(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理论)”为题在“Nature”杂志封面全文发表,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植保界在这个期刊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同年这项成果被评为20_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之首。西方科学家盛赞:“这个方法只有东方人想得出来,这是东方人的智慧。”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成了朱有勇院士团队一路向前的内在动力。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他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是科研工作的灵魂。在科研过程中,朱有勇始终怀着一颗好奇心。在他看来,云南虽然科研条件比不了发达地区,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任何地方都无法比拟的,只要学会因势利导,善于从土地和传统中汲取智慧,就能打开现有科研的瓶颈,闯出一番新天地。朱有勇不喜欢一味地呆在实验室,而是喜欢在田间地头不断行走,在与农民不断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现科研新思路。在云南弥勒,葡萄成熟季节与雨季重叠,过量的雨水让葡萄病害爆发流行,致使葡萄烂果、掉果严重,产量锐减,损失量往往达到50%以上,甚至绝收。朱有勇及其团队经过反复实验,创造性地提出了“给葡萄打伞”的科学方法。在云南许多地方,每年5月栽下的马铃薯一进入雨季就会遇到严重的晚疫病,单产不高,朱有勇及其团队应用作物多样性错峰栽培技术,将马铃薯从每年的5月播种改到了3月,并和玉米间栽,进入雨季,马铃薯已经进入成熟期,即使晚疫病发生也不会造成大的损失。朱有勇说:“科学就像剥洋葱,剥一片,找到一个谜题,解决一个问题。所以说或许穷其我一生,都没办法把这个洋葱剥完。”有趣的比喻中,是朱有勇“科研创新永远在路上”的坚持。
过去120_年特别是20世纪50、60年代“绿色革命”以来,发达国家将矮杆、高产、耐肥的小麦、玉米、水稻等谷物品种和农业技术推广到世界各地,在促使粮食增产的同时,也导致了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和土壤退化,病虫害暴发频繁,危害程度加重,防控压力增大。作物要拿高产,就得品种单一化,但一旦品种单一化,作物便容易生病,又得拼命打药,这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针对作物品种单一化大面积种植造成的危害,国内外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从育种角度出发开始研究,提出了多系品种、聚合抗性育种等途径,但这些方法因技术难度大而推广应用受到局限。“只有云南农大团队走的跟他们不一样,我们走的是一条生态路子。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聚焦在生态功能上,就一块田来整体考虑,而不是只考虑单个品种。所以要以一块田里物种、品种间的相克相生为出发点来考虑这个科学问题”,朱有勇说到。正是以这样的创新意识,朱有勇团队才最终确证了作物多样性时空优化配置是控制病害的新途径,并继续从引起作物病害发生的遗传异质、稀释阻隔、气象因素、协同作用等方面入手,又经过十余年研究,揭示出了作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的包括遗传多样性、协同作用、病害防火带、稀释作用等主要机理。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研究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境多样性研究三个阶段,目前,朱有勇及其团队正在生境多样性研究方面探索新的创新之路。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他有着强烈的实践意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朱有勇说:“作为农业科研人员,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这个技术老百姓可以拿去用,你光是计算机上用,试管里面弄没有用的。”朱有勇喜欢把理论成果放到实践中检验。在他看来,“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20_年,朱有勇团队在建水县推广水稻品种多样性间栽技术5万多亩,平均亩增产糯谷50.6公斤,全县仅推广该项目就增产糯谷253.88万公斤。在建水,朱有勇团队还成功推广了以科学灭虫“酒石榴”技术,成功“酒石榴”难题,建水县的石榴产业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一大亮点。20_-20_年,生物多样性控病增产技术在昭通推广应用,累计增粮29.59万吨,昭通粮食总产在连续3年遭受罕见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仍然实现持续增长,平均增幅6.1%,省政府连续3年授予昭通市政府“云南省粮食安全生产一等奖”。近几年,在砚山等地集中推行IPM标准化生产示范体系,集中展示露地蔬菜无害化栽培园艺技术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新成就。在澜沧扶贫工作中,冬季马铃薯示范基地种植成效显著,最高亩产为4.7吨,平均亩产3.3吨,按每公斤3元的订单价格,每亩增收9000多元;20_在竹塘乡开展了思茅松林下有机三七试验示范种植,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农户通过出租林地、参与种植,每户当年平均收入达20_0余元,实现当年脱贫的目标。20_年,朱有勇院士团队在澜沧县扩大试验规模,开展思茅松林下有机三七试验示范种植1025亩,20_年推广种植6280亩,20_年计划实施1万亩,林下有机三七已成为澜沧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优势产业。朱有勇院士团队用亮眼的成绩单赢得了群众的信赖,书写了一个科技工作者的科学情操和家国情怀。
朱有勇成长于土地、根植于土地、收获于土地,“农民教授”成为他最喜爱的称号。他数十年如一日,扎根自己所深爱的大地,为我们诠释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一名优秀科技工作者、一名优秀人民教师的精神风范和时代。他坚定信仰、情系农村、躬耕农业的为民初心和担当精神,他爱岗敬业、明道信道、筑梦育人的师者仁心和奉献精神,他潜心科研、根植土地、矢志创新的科研匠心和奋斗精神,值得云南农业大学全体师生认真学习!
2020时代楷模发布厅观后感800字范文相关文章:
★ 2020时代楷模发布厅观后感800字
★ 2020时代楷模发布厅观后感800字
★ 时代楷模发布厅观后感5篇范文2020
★ 2020时代楷模发布厅观后感范文
★ 2019时代楷模发布厅卢永根最新优秀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5篇
★ 2020时代楷模发布厅观后感怎么写
★ 2020时代楷模发布厅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
★ 关于时代楷模发布厅观后感范文5篇
★ 时代楷模发布厅观后感五篇
★ 2020年时代楷模发布厅个人观后感心得
推荐作文:
- ·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抗疫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五篇
- ·最新《儒林外史》读后感800字初三(精选3篇)
- ·中学生老人与海的读书笔记大全
- ·2022公司春节放假通知模板5篇
- ·小学生作文过年了
- ·高中生边城观后感
- ·昆虫记阅读感想5篇
- ·2023“兔年春晚”观后感范文(11篇)
- ·普通话诵祖国70华诞作文800字【5篇】
- ·小小动物园小学生优秀作文8篇
- ·开学第一课森林草原防灭火观后感心得体会
- ·2022年少年强中国强主题开学第一课观后感800字5篇
- ·初一教师节的作文
-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8篇】
- ·最新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文章优秀5篇
- ·2022年冬残奥会项目观后感(精选7篇)
-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10篇)
- ·关于乡情作文600字初一【优秀7篇】
-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感悟5篇
- ·让路中考满分作文精选优秀800字【优秀6篇】
- ·最新《新时代好少年》观后感怎么写
-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最新观后感5篇
- ·北京卷高考作文题目:火车巡逻员的故事精彩7篇
- ·天宫课堂第二课直播回放观后感
- ·描写景色作初中写景作文(优秀5篇)
- ·以感恩老师为话题的作文题目
- ·学生读孙子兵法个人有感
- ·经典文学《儒林外史》读后感7篇
- ·青铜葵花读后感600字
- ·初一的红楼梦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