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顾诵芬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最新

时间:2022-03-05 13:46:36 | 来源:作文库

《感动中国2021》中一个个闪光的名字,让我们感受到这些平凡英雄的永恒瞬间!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2021顾诵芬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最新,欢迎阅读!

顾诵芬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篇1】

顾诵芬是享有盛誉的新中国飞机设计大师、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是中国航空界唯一的两院院士,是航空工业唯一的航空报国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他组织攻克了一系列航空关键核心技术,主持建立了中国飞机设计体系,主持研制的型号开创了中国歼击机从无到有的历史,牵引并推动中国航空工业体系建设,培养了大批院士、专家等领军人才,极大地支撑了中国航空武器装备型号研制。他主持了歼教1、初教6、歼8、歼8Ⅱ飞机气动布局设计,奠定了中国亚音速飞机和超音速飞机气动力设计的基石,推动了中国气动力研究、设计基础手段建设发展。由于国防与航空工业的特殊性,很长一段时间他的名字并不为人知晓。如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这位九旬老人,既是对他七十年矢志报国的褒奖,也是号召更多人学习他身上所展现的科学家精神。

少年立志顾诵芬1930年出生于江苏苏州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顾廷龙是国学大师,族兄顾颉刚是著名历史学家。关于为何没有继承父亲衣钵,顾诵芬曾回忆,1935年,其父应邀去燕京大学任职,全家迁居北平,住在燕京大学附近。两年后“七七事变”爆发,日寇全面进攻华北。“我记得很清楚,7月28日那天,日军轰炸二十九军营地,轰炸机就从我们家上空飞过,连投下的炸弹都看得一清二楚。”时隔多年,顾诵芬对那一幕仍记忆深刻,“二十九军的驻地距离我家最多不到两千米,爆炸所产生的火光和浓烟仿佛近在咫尺,玻璃窗被冲击波震得粉碎。”7岁的顾诵芬在纷飞的战火和战机的呼啸声中,立志投身航空事业。1947年,顾诵芬从上海南洋模范中学毕业。他先后参加了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考试,三所大学报名的都是航空专业,最终同时被三所大学录取。由于母亲不愿意儿子离开身边,他最终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航空系。从歼教1到初教6回首这一生,顾诵芬的工作经历与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轨迹完全重合。他见证了新中国航空事业发展70年,也见证了中国航空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构建起现代航空产业体系的过程。

1951年,中国拿出“60亿斤小米”建设航空工业,新中国航空工业艰难起步。这一年,21岁的顾诵芬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毕业后分配到新成立的航空工业局,从此便将自己的一生与新中国的航空事业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机构——沈阳飞机设计室于1956年成立,顾诵芬作为首批核心成员,担任气动组组长,在徐舜寿、黄志千、叶正大等开拓者的领导下,开启了新中国自行设计飞机的征程。气动力是飞机设计的灵魂。中国开始飞机设计之初,气动力设计方法和手段完全空白。顾诵芬参加工作后接受的第一项挑战,就是中国首型喷气式飞机——歼教1的气动力设计。他潜心学习研究国外资料,最终提出了亚音速飞机气动参数设计准则和气动力特性工程计算方法,出色完成了歼教1飞机的气动布局设计。随后,顾诵芬又完成中国首型初级教练机——初教6飞机气动布局设计,建立了亚音速飞机气动力设计体系。他依靠扎实的理论功底,首次建立了超音速飞机气动力设计体系,实现了超音速飞机气动力设计、计算、试验与试飞的闭环。他所创立的飞机气动力设计方法体系至今仍被国内飞机设计采用,为后续歼击机设计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从歼8到歼8Ⅱ1964年,中国开始研制歼8飞机,这是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型高空高速歼击机。顾诵芬先作为副总设计师负责歼8飞机气动设计,后全面主持该机研制工作。他带领设计部门与风洞试验单位联合攻关,在国内第一次创建了战斗机喷流影响试验方法,该试验方法也成为后来确定发动机喷流影响的基本方法。1969年7月5日,歼8飞机成功实现首飞,也正式宣告终结了中国不能研制高空高速战斗机的历史。然而,在后来的试飞试验中,歼8飞机在速度达到马赫数0.86时出现了强烈的跨声速抖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顾诵芬瞒着家人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乘坐试飞员驾驶的教练机上天,近距离观察飞机的振动情况。在弄清了产生振动的原因之后,顾诵芬提出采用局部整流包皮修形方法解决问题,并亲自做了整流包皮的修形设计,他与工厂工人师傅一起改装,经试飞证明此法非常有效,彻底排除了跨声速抖振现象。1985年7月,歼8全天候型设计定型,同年10月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这是我国航空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时刻,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一代战机向二代战机的自主跨越,同时也标志着新中国航空工业从此迈入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历史轨道。1980年,歼8Ⅱ飞机立项研制。顾诵芬任该型号总设计师,组织和领导军地多个部门、上百个单位高效协同工作,仅用四年就实现了飞机首飞。

歼8系列飞机的研制,牵引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航空工业体系,促进了冶金、化工、电子等工业的发展。顾诵芬被誉为新中国杰出的飞机设计大师、飞机气动力设计第一人。2000年,歼8Ⅱ飞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注:当年未设置特等奖)。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1986年,顾诵芬离开了他工作30年的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到北京的航空工业科技委工作,把工作重点,放到了为航空装备的体系建设、重点型号未来发展、国防事业的宏观布局建言献策上。从大飞机专项设立,到四代机技术预研,再到最新的前沿科技的探索,他始终关注中国航空事业前行的方向,一直承担着繁忙的课题研究任务。顾诵芬十分重视人才培养,他带领的团队走出了一位科学院院士,四位工程院院士,两位型号总指挥。他主持编纂了70余册航空科技书籍,主编的《飞机总体设计》一书,已经成为中国航空院校飞行器设计专业的必修课教材,主编的《现代武器装备知识丛书——空军武器装备卷》《大飞机出版工程》等多个系列、数十种航空专著与图书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因身患癌症,经过两次手术后,顾诵芬的身体非常虚弱,但鲐背之年的他仍然坚持上班,坚持读书。他说:“了解航空的进展,就是我的晚年之乐。我现在能做的也就是看一点书,翻译一点资料,尽可能给年轻人一点帮助。”他在北苑的办公室也仍像一座“书的森林”,而他总能记得每一本书的位置,记起每一本书的内容。他仍在思考如何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中国航空工业未来如何发展,如何培养堪当重任的专业人才队伍。他对年轻人充满期待:“中国航空事业发展需要年轻人才,他们是祖国的明天。我只想对年轻人说,心中要有国家,永远把国家放在第一位,要牢牢记住历史,珍惜今天的生活。多读书,多思考,努力学习,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回想我这一生,谈不上什么丰功伟绩,只能说没有虚度光阴,为国家做了些事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顾诵芬这样说。

顾诵芬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篇2】

2021年1月的一天,阳光柔和,摄影师给顾老拍了一张照片:镜头中,他身姿前倾,手中捧着一架歼击机模型,眼神中有种穿透时空的力量,淡然若菊中自带强大气场。有人看了这张照片感动到泪目,说顾老手捧战机就像捧着自己的孩子。

这位今年91岁的老人就是顾诵芬,作为享有盛誉的新中国飞机设计大师、航空界唯一的两院院士,他航空报国70年,亲手“捧出”了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歼教1、初教6、第一型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歼8Ⅱ……他同时是我国飞机气动力设计的开创者,奠定了我国亚音速飞机和超音速飞机气动力设计的基石。他逐梦蓝天70载,一生与祖国航空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实现了自己立下的诤诤誓言——“只有将天空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不再任人欺凌”。

11月3日上午,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顾诵芬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上世纪30年代,顾诵芬出生于江苏一户书香世家。1951年,从上海国立交通大学毕业的他,事业从修飞机开始。1951年,正值抗美援朝的困难时刻,党中央作出重大决定,国家拿出“60亿斤小米”建设航空工业,航空工业局成立,新中国航空工业艰难起步。

那一年,服从国家形势与安排,顾诵芬远离家乡北上沈阳,维修抗美援朝中“战伤”的飞机。21岁的顾诵芬从此将自己的一生与祖国的航空事业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仿制而不自行设计,就等于命根子在人家手里,自己没有任何主动权。”5年后,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机构——沈阳飞机设计室创建,顾诵芬设计中国人自己飞机的梦想随之起步。

顾诵芬参加工作后接受的第一项挑战,就是我国首型喷气式飞机——歼教1的气动力设计。这对于学习螺旋桨飞机的顾诵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他找到北航图书馆英国皇家航空学会会刊上有一篇总结进气道设计的文章,就专门赶到北京,每天晚上去北航。当时没有复印机,他就买描图纸、三角板、曲线板,把有关的图都描下来。就这样在没有路灯的土路上跑了一星期,快把借来的自行车前叉颠裂了。

当时,顾诵芬最担心的是两侧进气道。一旦发动机收油门的时候,很有可能出现一边进气,一边排气,飞机发动机就会推力不足。如何验证,顾诵芬和同事费尽了脑筋。大家找来医务所的废针管,把很细的不锈钢头焊在铜管上接出来做成一排,外面用薄铁皮做个整流罩,“那时候也没有好的风洞,就到哈尔滨军事工程院那个一米五口径的小风洞里去做,一个月我们就拿下了这个实验。”硬是靠着这些自创的土办法,1958年7月26日,历时两年研制,歼教1终于在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试飞成功。

1964年,我国开始研制歼8飞机,这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型高空高速歼击机。顾诵芬先作为副总设计师负责歼8飞机气动设计,后全面主持该机研制工作。

在那个特殊时代背景下,顾诵芬“匍匐前进”带领团队坚持奋战,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算‘连滚带爬’也要把飞机搞出个样子”。1969年7月5日,歼8首飞成功,可当大家赶去庆祝的时候,顾诵芬却悄悄离开。虽然首飞成功,但在跨音速飞行试验中出现了因气流分离导致的抖振问题。

1969年的夏天,沈阳某试飞机场上空,一连3天都能看见两架飞机等速飞行,间距只有10米,场面惊心动魄。为了查出垂直尾翼气流分离的地方,顾诵芬乘歼教6飞机上天,跟在歼8试验飞机后面用望远镜观察。从未接受过飞行训练的顾诵芬承受着巨大的身体负荷,终于找到问题症结,通过后期的技术改进,抖振问题迎刃而解。

砥砺前行,奋斗不息,顾诵芬带领团队闯出一条中国航空自行研发战斗机的新路。

1980年,歼8Ⅱ飞机立项研制,其作战性能要求远超歼8飞机。顾诵芬任该型号总设计师,是航空工业第一位由国家任命的型号总设计师。他制订了两侧进气的气动布局方案,解决了二元超音速可调进气道设计等一系列问题。作为型号总设计师,他组织和领导军地多个部门、上百个单位高效协同工作,仅用4年就实现了飞机首飞。2000年,歼8Ⅱ飞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很多人记得,1985年7月,歼8全天候型设计定型会那天,大家聚在厂里的干部食堂吃了一顿团圆饭,平时不喝酒的顾诵芬喝醉了,那天他用的是大碗。

有人评价说,顾诵芬是心怀国之大者,永远把国家放在第一位。

北京北苑一个略显陈旧的办公室内,如同一片“书的森林”,年逾九旬的顾诵芬经常是“早晨第一个到办公室的人”。在这里,他能记得每一本书的位置,记得每一本书的内容,“了解航空的进展,就是我的晚年之乐。我现在能做的也就是看一点书,翻译一点资料,尽可能给年轻人一点帮助。”

顾诵芬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由于博学强记,大家都叫他“活图书馆”。他十分重视年轻人才培养,带领的团队走出了1位科学院院士,3位工程院院士,两位型号总指挥。经常有年轻的飞机设计师说,“有顾总在场,我们心里就踏实了!”

在顾诵芬看来,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需要年轻人才,他们是祖国的明天。“我只想对年轻人说,心中要有国家,永远把国家放在第一位,要牢牢记住历史,珍惜今天的生活。多读书,多思考,努力学习,认真做好每一件事。”

令年轻人最为感佩的是,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信念,贯穿顾老的一生,纯粹而坚定。有不少航空院校的年轻人,听了顾老的演讲,立志投身航空事业。而顾诵芬对自己的评价质朴而谦逊:“回想我这一生,谈不上什么丰功伟绩,只能说没有虚度光阴,为国家做了些事情。”

顾诵芬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篇3】

今年9月1日,顾诵芬看到即将创刊的《问天少年》刊样后十分赞赏,并为杂志题词:“愿《问天少年》普及航空航天知识,为国家培养更多空天人才做出很大成绩。”

“中国航空事业发展需要年轻人才,他们是祖国的明天。”虽然退居二线,顾诵芬仍在思考如何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中国航空工业未来如何发展,如何培养堪当重任的年轻专业人才队伍。

如今,顾诵芬每天要定时吃药。8年前他被诊断出直肠癌,手术住院期间还叮嘱资料室的工作人员给他送书刊,看到有用的文章会嘱咐同事推荐给一线设计人员。“我现在能做的也就是看一点书,翻译一点资料,尽可能给年轻人一点帮助。”顾诵芬说。

在顾诵芬家的客厅里,摆放着一个近2米长的书桌,他常用的航空科研书籍、放大镜等全放在上面,书桌后面的书柜里装满各种专业书籍。屋子里每一个细节,都在无声地告诉每一名到访者:这里的主人是一位科研老兵。

喜欢学习,是多年养成的习惯。“活到老,学到老。”这是顾诵芬对自己的要求。他熟练掌握英、日、俄、德四门外语,更练出了过目不忘的本领:办公室像一座“书的森林”,他能记清楚每本书的位置和内容;引用数据常常只凭记忆,他被同事们称为“活图书馆”。

在同事们眼中,顾诵芬是一位天赋超群的学者——黑板上一串串复杂的气动力数学公式,他不用教材就可以为大家讲解。

顾诵芬的保障医生、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医疗保障中心路盈,在与顾诵芬相处的日子里,听的最多的话就是“谢谢你们对我的照顾”,谈起在航空领域获得的荣誉,他说的最多的是“惭愧,我也没做什么事……”

当这些碎片化的记忆整合起来,我们感受到一位科研老兵的大师风骨,他影响的不是某个人,而是这个时代的航空人。

90多岁的人生,70年的科研生涯,顾诵芬的经历,见证着新中国航空工业从创立到强大的70载春秋。

“顾诵芬参加工作之时,恰逢新中国航空工业创立,他是我国航空工业近70年进程的亲历者、参与者、见证者。他始终践行着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践行着航空报国精神,担当着航空强国使命,他把一切都献给了祖国的蓝天,献给了党。”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新闻发言人周国强说。

顾诵芬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篇4】

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顾诵芬,投入航空事业70年,他是享有盛誉的新中国飞机设计大师,领导设计了歼8和歼8Ⅱ等系列高空高速歼击机,为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顾诵芬与飞机的缘分开始于他的少年时代。1935年,5岁的顾诵芬随父母迁居北京。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当时的日本飞机轰炸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顾诵芬:日本飞机排得很整齐往西边去,紧接着就是炸弹响,那次轰炸对我的影响太深了,没飞机,咱们处处受人欺负。日本飞机的轰炸让顾诵芬的内心燃烧起航空救国梦。

1951年,顾诵芬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学专业毕业,当时新中国的航空工业从零开始艰难起步,从那时起他就憋着一股劲,立志一定要设计中国人自己的飞机。1956年,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在沈阳成立,飞机设计室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自主设计一架喷气式教练机——歼教1。顾诵芬负责气动布局设计任务,但对于这个新领域他一无所知。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顾诵芬:第一关,这飞机必须两侧进气,喷气飞机进气道怎么设计,我们在学校也没学过,他们也不太清楚。歼教1飞机要采用两侧进气,当时,他们最担心的是两侧进气道。采用两侧进气的方案有可能出现一侧进气、一侧出气的情况,这样势必造成发动机喘振。为了验证这个现象,顾诵芬和同事费尽了脑筋。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顾诵芬:厂医院每天打针的针管不少,把那个东西给搜罗来,然后把针头给铰下来,焊在铜管上,这样我就有一个测气流的装置。第一代中国航空人靠着一股信念,靠着自创的土方法,尽心竭力要设计出自己的飞机。

1958年7月26日,歼教1飞机首飞成功,这是中国航空工业由飞机修理、仿制进入自行设计喷气式飞机的开端,标志着中国航空科研跃上一个新的台阶。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顾诵芬:第一天试飞的时候大家是又紧张又高兴,在起飞的时候,大家是提心吊胆,等下来的时候,大家是欢欣鼓舞,把飞行员都抛起来了。作为中国飞机空气动力设计的奠基人,在歼教1完成之后,顾诵芬接到一个新的挑战,他和团队需要设计一架比肩世界最先进水平的歼击机,这就是歼8。飞得高、飞行时间长、火力强成了歼8研制的目标。正在大家奋力拼搏时,意外发生了,当时的歼8总设计师黄志千在执行出国任务时因飞机失事遇难。临危受命,顾诵芬和同事们接过了总设计师的重担。

在那段特殊的岁月里,顾诵芬和同事们攻克了无数压力和难关。1969年7月5日,歼8首飞成功,这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型高空高速歼击机,它成为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歼8虽然首飞成功,但在跨音速和以后的超音速飞行试验中,几次出现因气流分离导致的抖振问题,用飞行员的话说,就好比一辆破公共汽车开到了不平坦的马路上。为了观察毛线条的振动情况,从来没有接受过飞行训练,已年过半百的顾诵芬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乘歼教6飞机上天,直接跟在试验飞机后面观察流动情况。其中的风险不言而喻:两架飞机必须保持近距离等速飞行,间距在10米左右甚至更近,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顾诵芬:(飞行员)鹿鸣东同志说了一句话,我到现在一直都不忘。他说,生死的问题对我们来说早已解决,当飞行员的时候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从来没有把自己的生命放在第一位。经过三次上天观察,顾诵芬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通过后期的技术研发和改进成功解决了歼8跨音速和超音速飞行时的抖振问题。

1979年底,歼8定型成功。此后的30多年,歼8系列飞机成为了我国国土防空作战的主力战斗机种,有力地捍卫了我国的领空安全。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顾诵芬:想到我这个国家怎么能强盛,这是我的愿望,不受人家欺负。怎么办?必须技术上要和人家对抗。自古忠孝难两全。在从事航空事业的70年中,顾诵芬和父母聚少离多,基本每年只见一两次,母亲因为思念成疾还得了抑郁症,直到母亲去世,顾诵芬也没见到最后一面。如今,已经91岁高龄的顾诵芬依然忙碌,他每天坚持到办公室上班,他希望年轻一代航空人能为祖国的航空事业作出贡献。

顾诵芬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篇5】

930年2月4日,顾诵芬在苏州出生。他的父亲顾廷龙是著名的国学大师,母亲潘承圭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知识女性。

在他5岁的时候,父亲顾廷龙应邀去燕京大学任职,全家迁居到北平。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那时的飞机轰炸声成了顾诵芬儿时印象最深刻的声音。

那时候日本飞机列队地往西飞,炸弹爆炸不仅是声音大,而且震动很厉害,家里的玻璃窗都发颤,当时吓得顾诵芬不知所措,因为没有防空知识,所以只能从屋子里出来往院子里跑。

幸好遇到刚从德国回来的邻居,他在德国经过了防空训练,就立刻喊“别往外跑,赶紧在屋里,躲在桌子底下。”

还有一次,炸弹的声音直接把顾诵芬炸醒了。

经历过这样的日子后,顾诵芬说:“没有航空的话,咱们国家将来还得受人欺负,我以后想造飞机。”

就这样,小小的报国种子在他心里埋下了。

10岁那年,堂叔叔送给顾诵芬一架橡筋动力的杆身航空模型小飞机,但是这个飞机不是很结实,飞几次就坏了。

当时父亲顾廷龙看到儿子这么喜欢飞机,就带着他去上海一家由香港人开的航模商店。

当时店主拿出一架一米翼展的橡筋动力的航模,从柜台上起飞,即便撞到天花板下来还能继续飞,顾诵芬看到后特别喜欢,顾廷龙就咬咬牙花重金给儿子买了一架。

回家以后亲戚们都议论,说父亲对顾诵芬太惯了。但从此以后,顾诵芬就没有离开过飞机模型。天好的时候,就在外面飞,下雨就在屋子里飞。飞机坏了他就自己动手修,后来变成了自己动手做,顾诵芬的空闲时间全都扑在了航模的上面。

顾诵芬说:“我父亲是一个很开明的人,对我的兴趣爱好并没有多加干涉,只是告诉我不管做任何事,都要认认真真地把事情做好,这对我影响很大。”

高中毕业后,顾诵芬报考了有航空专业的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并且全部录取了。

当时,顾诵芬17岁的哥哥因为得了伤寒去世,家里就剩下顾诵芬一个孩子。所以他的母亲不希望他离家太远,他最终选择留在上海,就读上海交通大学的航空工程系。

大学毕业后,正好赶上抗美援朝,国家决定要建航空工业。所有交大航空系毕业生三天之内离开上海到北京报到。

虽然母亲十分不舍,但还是把顾诵芬送上了北上的火车。

“后来我父亲写信告诉我,我母亲晚上基本上睡不着觉,经常是坐起来拉开窗帘看看外面,想我是不是有能突然回来的这个机会。”

由于大儿子去世,小儿子也离他远去,顾诵芬的母亲得了精神抑郁症。

1967年,顾诵芬的母亲不幸离世。当他回到家时,母亲已经火化。

没有看到母亲最后一面,这让顾诵芬愧疚一生,每次一提到母亲,顾诵芬都会伤感的说:

“为了搞航空,我把母亲给牺牲了”。

1956年8月,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在沈阳建立,接到的首项任务是设计一架亚音速喷气式中级教练机,临界马赫数0.8,定名“歼教-1”。

顾诵芬担任气动组组长,但在大学里,顾诵芬只学过螺旋桨飞机设计基础课程,为解决机身两侧进气的难题,他要从头学起。

“当时也没复印机,我就买描图纸、三角板、曲线板,把有关的图都描下来。花了一个星期,把这篇文章基本上看明白了。”

为解决设备匮乏问题,设计室的同志想出了不少“土办法”,“晚上去医院捡废针头,把它们焊接到铜管上,当作实验设备。”

那时候也没有好的风洞,顾诵芬就到哈尔滨军事工程院那个一米五口径的小风洞里去做,一个月的时间就和同事们拿下了实验。

1958年7月26日,历时两年时间的研制,歼教-1在沈阳飞机厂机场首飞成功。

1961年,国防部第六研究院飞机设计研究所成立,对外简称601所。

三年后,601所承担的歼-8战斗机的研制工作正式启动。由于总设计师黄志千在执行出国任务时,因飞机失事遇难,顾诵芬与其他几名骨干临危受命,组成技术办公室接过了总设计师的重担。

1969年7月5日,歼8战斗机实现首飞。

但在随后的飞行试验中,飞机出现强烈振动,这让所有参研人员都悬起了一颗心。

为了搞清楚问题所在,顾诵芬不顾危险和他人劝阻,三次乘坐战斗机紧随歼8飞行,用望远镜观察情况。

“我们没有摄像机,所以只能是人上去看。怎么看法,就在飞机的尾巴上都贴上毛线条,那时候的毛线是凭票买的,我们的同事拿自己家里的票,买了一磅红毛线,剪成一段段,每段150毫米,贴到垂尾上,贴到后机身上。我就看看那毛条到底在哪儿抖。”

因为黄志千就是逝于空难,顾诵芬的夫人江泽菲便和他有一个约定:不再乘坐飞机。

而这次,顾诵芬要登上不是客机,是风险更高的战斗机。

在他登上战斗机后检查出问题后,只说了一句:“我不敢让江泽菲知道。”

20世纪90年代,顾诵芬发起并组织了与俄罗斯气动力和飞机设计专家对远景飞机的设计合作,使我国250多名飞机设计技术骨干受到锻炼并为设计新一代战机奠定了基础;1995年,在他与李绪鄂、崔尔杰的共同努力下,率领技术团队研制出中国第一架地效飞行器。

几年前,顾诵芬被查出患有直肠癌,他手术住院期间还叮嘱资料室的工作人员给他送外文书刊,看到有用的文章会嘱咐同事推荐给一线设计人员。

他说“我现在能做的也就是看一点书,翻译一点资料,尽可能给年轻人一点帮助。”

直到现在,90岁的顾诵芬仍在每个工作日的上午都会按时出现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科技委的办公楼里。

他说:“了解航空的进展,就是我的晚年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