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我是接班人》惊蛰特别节目观后感(最新9篇)

时间:2022-03-03 13:19:10 | 来源:作文库

惊蛰时节,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所谓“春雷惊百虫”,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湖南《我是接班人》惊蛰特别节目观后感,喜欢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哟!

湖南《我是接班人》惊蛰特别节目观后感1

“惊蛰”,是“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期,此时过冬的虫卵也将开始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然而真正使冬眠动物苏醒出土的,并不是隆隆的雷声,而是气温回升到一定程度时地中的温度。有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这是说惊蛰日或惊蛰日后听到雷声是正常的,风调雨顺,是个好年景。

“惊蛰”节气后,南方暖湿气团 开始活跃,气温明显回升。常年节气平均气温淮北地区为6~7℃,淮河以南地区为7~8℃,比"惊蛰"节气升高3℃或以上。该节气内黄淮地区的气温自南向北先后稳定升至5℃以上,而气温稳定升至5℃,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气象界限温度,它预示着树木开始发芽、春长,春播作物开始播种。常年节气平均降雨量淮北地区为15~20毫米,淮河以南地区为20~40毫米。

惊蛰雷动,百虫“惊而出走”,从泥土、洞穴中出来,于是虫蚁开始活动,逐渐遍及田园、家中,或殃害庄稼,或滋扰生活。因此惊蛰期间,各地民间均有不同的除虫仪式。

客家民间则以“炒虫”方式,达到驱虫的功利目的。惊蛰这一天,一些地区要吃炒豆。在少数民族地区,广西金秀的瑶族在惊蛰时家家户户要吃“炒虫”,“虫”炒熟后,放在厅堂中,全家人围坐一起大吃,还要边吃边喊:“吃炒虫了,吃炒虫了!”尽兴处还要比赛,谁吃得越快,嚼得越响,大家就来祝贺他为消灭害虫立了功。其实“虫”就是玉米,是取其象征意义。

湖南《我是接班人》惊蛰特别节目观后感2

朋友们!你知道什么叫惊蛰吗?惊蛰是指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被雷震苏醒出来活动。二十四节气之一。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蛰是藏的意思。那你们知道惊蛰的特点吗?惊蛰的特点就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春雷开始震响。

可是,今年的惊蛰与以往却大不相同。这天,狂风暴雨、电闪雷鸣,天气特别寒冷,我和妈妈一起到西城广场去买书,只见路上的行人都穿着大衣、戴着手套、撑着雨伞、吃力地行走。一位阿姨的雨伞被大风吹得“翻了个身”;一辆摩托车竟然被大风“砰”的一声刮倒了。

风大雨更大,瓢泼大雨落到地上,哗哗作响。杭州市气象台说,整个杭州地区的面雨量竟达48.6毫米,创了历史记录了。我从报纸上看到:杭州连续降雨,运河、东苕溪超出警戒水位,钱塘江已经逼近警戒水位。灾情最厉害的是余杭瓶窑,那里成了“威尼斯水城”积水已经深达两米多,马路成了水路,车夫成了船夫。水淹没了路,居民无法出门,只能坐船进出······哎!我望着窗外绵绵不断的大雨,真为那里的人们感到担心。

俗话说“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

可今年的惊蛰遇上冷空气,加上连续阴雨,对农作物生长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西湖龙井村的农民伯伯提早用薄膜覆盖已萌芽的茶叶,怕把茶叶给“冻坏了”!

湖南《我是接班人》惊蛰特别节目观后感3

一声惊雷,划过天际,带着一丝冒犯的意味,将春天分隔而出,惊醒了万千沉睡的生灵。他又像是春天的呼唤,告诉大家,去迎接崭新的季节。

春雷,在大地上空炸响,紧接着便是解冻的泉水,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熊爬出了树洞,对着天空,吼叫着,去迎合着那春雷的响声,去唤醒冬天沉睡的动物。

布谷鸟在当中也不甘示弱,一声一声的啼鸣着,不时,有一两声老鹰的长啸,掺杂于其中。娇俏可爱的麻雀,也在树上活跃起来,啾啾滴乱叫着,不时可以见到他们的身影穿梭在树林之间。各种小虫子和蚯蚓也从地底钻出,不断翻新着严冬的`冻土。他们都在忙碌着,用声音和行动去欢迎春天的到来。

一抹新绿被惊醒了,他们迅速钻到地下,又悄悄冒出一个小头。在左右张望,看见没有危险之后。就犹如雨后春笋,迅速涌出大地,疯狂的生长。花儿也唯恐自己落后了什么,竞相萌芽,开放。几处草丛边,有几处花丛,合在一起,呈现出一片清新而淡雅,富有生命而又美丽的景象。

惊蛰期间,同样也是惊醒人的时节。窝在家里,几近一个冬天,养成了懒惰的习惯。惊蛰到的来,扫去一切。惊蛰带来的,是春到来的惊喜。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随着一天天的忙碌,人们也重新开始一年的生活。这是心底心灵的复苏,使人们更加敏感,好动,精力充沛,心情愉悦。这和从大地深处上升的朝气混合在一起,令每一天更加精彩。

惊蛰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他只是春的到来,万物复苏的标志。它只是一瞬间,但是却带来了无数的希望。“惊蛰过,暖和和“,惊蛰过了,但是留下了一年的欢笑。

湖南《我是接班人》惊蛰特别节目观后感4

惊蛰时节,万物复苏。大地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人们盼望的春天终于要到来了。

惊蛰,雷之震。天空中雷声滚滚,深蓝色的幕布忽然被一束亮光划开,随后"轰隆隆"的雷声接踵而至,又忽然,天空再度变得沉静。雨来了,那沁人心脾的凉意扫去了大地的疲倦,春雨仿佛是云中的'精灵,让一切变得更加清新。天籁之音,时急时缓地敲打窗棂,我凭窗而立,读着一本古诗,雨打窗棂,倾听她唐诗宋词般平平仄仄的优美旋律。

惊蛰,兽之动。"惊蛰至,雷声起。"在一声春雷中,动物们纷纷睁开睡眼惺忪的双眼。娇小可爱的麻雀又开始活跃起来"啾啾"地叫着,在树之间愉快的穿越;喜鹊展开双翅,把吉祥之意带给人们;各种不知名的小虫子们也争先恐后地钻出土壤,呼吸着春天的气息,开始了自己的生活。动物们的加入,为大地带来了朝气,让这个季节更加热闹起来。

惊蛰,物之萌。蛰伏了一冬的树儿,草儿不甘寂寞,从严寒桎梏中苏醒,争先恐后地拥入春天的怀抱。一片春色,在惊雷之声后,淋漓出盎然生机。树叶萌芽,春意盎然,满眼尽是清晰伸展的绒绒新绿,处处洋溢着春天的生命力。花儿也唯恐自己落了什么似的竞相萌芽、开放。在一抹抹绿色中展现自己的气质,为人们献上属于它们的灵动生机。此时,到处呈现一片清新淡雅而又富有生命力的美。

惊蛰,人之悟。惊蛰时节,同样是人惊醒的时节。窝了整个冬天的懒惰,被惊蛰的到来一扫而光。惊蛰带给人们的,是一春的惊喜。明媚的春日里,随着一天天的忙碌,也将重新开始新的一年的生活。或许是心底的爱渐渐复苏,亦或许是心有所悟。在惊蛰时节,人们敏感、好动、精力充沛、心情愉悦。这些和大地上升的朝气汇合在一起,令每一天都更加精彩。

惊蛰来去匆匆,以特有的民俗和方式,释放它节气的韵味,不曾为谁做出过片刻的停留,静静倾听大地耳语,回味季节交替,我们又开始新一轮的播种与憧憬。

湖南《我是接班人》惊蛰特别节目观后感5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这个节气在农忙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土壤仍冻融交替,及时耙地是减少水分蒸发的重要措施。"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这是当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宝贵经验。

沿江江南小麦已经拔节,油菜也开始见花,对水、肥的要求均很高,应适时追肥,干旱少雨的地方应适当浇水灌溉。南方雨水一般可满足菜、麦及绿肥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防止湿害则是最重要的。俗话说:“麦沟理三交,赛如大粪浇”、“要得菜籽收,就要勤理沟”。必须继续搞好清沟沥水工作。华南地区早稻播种应抓紧进行,同时要做好秧田防寒工作。随着气温回升,茶树也渐渐开始萌动,应进行修剪,并及时追施"催芽肥",促其多分枝,多发叶,提高茶叶产量。桃、梨、苹果等果树要施好花前肥。

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如“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惊蛰节气正处乍寒乍暖之际,根据冷暖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冷惊蛰,暖春分”等。惊蛰节的风也有用来作预测后期天气的依据。如“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

现代气象科学表明,“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是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的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惊蛰节气人们要注意气象台对强冷空气活动的预报,当心冷暖变化,预防感冒等季节性疾病的流行。

湖南《我是接班人》惊蛰特别节目观后感6

春节的假期真是飞快,转眼已接近尾声。

闲暇时,翻看日历,想着日子离自己生日不远了。却蓦地看到两个字——惊蛰。继而那首诗腾空而出: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蜇各潜骇,草木更横舒。这便是惊蛰了。饶有兴趣,我也想趁这最后的假期,外出走走,顺便找寻一下惊蛰的气息。

虽是刚刚过完年,街上的店铺陆陆续续都开门了。只是行人甚少,想来也是,毕竟春寒料峭。可如今天气甚好,阳光明媚,天空湛蓝。我便循着往常的小径,踩着初春的阳光,溜到了郊外。

阳光铺洒开来,到处都是金灿灿的一片。长长的铁轨在远方与蓝天相接,煞是美丽。睡了一冬的麦田在阳光的沐浴中也睁开了眼,朦朦胧胧的绿和灿灿的黄相融,像一幅油彩画。只是麦田里几所突兀的白房子,显得格格不入。说是几所,其实也只一间,是那种钢板搭成的可移动的房屋。我忽然想起,奶奶说,年前省政府下达命令拆迁。

我们这一路挨着国道的人家全都遭了殃,说是要赔偿,其实都是先拆再赔,那些人到现在还没拿到什么钱呢。抬头,仔细看那白房子,屋外乱七八糟的东西扔在田地里,七零八落的脚印在麦田里踩出一条小径来。周遭的麦子都东倒西歪的,身子惨黄。心中不免有些凉,这么冷的天,住在这破房子里能暖活吗?我边想边走,“扑扑腾腾”眼前掠过一群麻雀,竟都落在了那白屋子上,想来是我惊吓到了它们。

阳光一点点昏暗下去,郊外便冷了些。林林总总的树倒是不少,可惜都还没有惊蛰的气息。清汤挂面,一排排站在那里,似一幅斑驳苍老的画卷,枝枝交错,凌乱时光。我,则像是穿越其中的过客。路过白房子,忍不住怔了几秒,黄昏的阳光斜过树林,铺在屋顶上,恍惚,有童话中的美丽。

沿着小径返家,来时愉悦的心情早就一扫而光。不知不觉已走在街上。其实,如今的街道早不同于以前了。以前一切都是井井有条,各家各户,不管是人家还是店铺,都是一片繁荣的.景象,晚上,万家灯火齐亮,自是一种道不出的韵味。而今,这一切都只能停留在记忆中了。街道依旧在,只是残败不堪,离家半年返乡的学子再见家乡时竟都怔住了——像经历了地震一般,到处都是残瓦废墟,荒凉之境不堪入目。早已没了万家灯火,不知那些曾点亮灯火的人如今又在何方?

挪着步子,在楼下听到喘息声,不由得心生惧意。却还是上前一步,看了究竟,是个衣衫褴褛的老人家,在墙角里瑟缩。一股寒意从脚底贯穿心底,我慌忙回家。奶奶刚做成了饭,我便盛了一碗,拿了几个热馒头,送下楼去,奶奶的吆喝声没能阻挡住我的脚步,嘴里只是应着“马上就回”。

我找到那位老人家,便把热汤热馒头递了过去,老人家张了张嘴,却没发出声,抓着馒头便狼吞虎咽。我仔细打量着,老人家穿的是一双破了的鞋,隐约可以看到冻得发紫的脚趾;只穿了一条破了好几个洞的棉裤,露出的白色丝绵早已乌黑一片;捧着碗的手粗糙不堪,黑乎乎的,却明显有冻伤的痕迹;头发像枯死的树杈,看上去像历经几个世纪的荒芜。那双眼眸中,有恐惧,有茫然,亦有更多不知名的辛酸。

老人家抬头看了看我,把碗递了过来。皲裂干燥的嘴唇突然咧开,给我一个憨厚的笑容,随之而来的,还有嘴唇上触目惊心的红。我愣住,那抹鲜艳的红与他暗红色的嘴唇极不相称,明明是暖色,却让我感到触手可及的冰冷。接过碗,准备离开,扭头,对老人家说:“老人家,晚点我再过来找您。”说完,便大步离开了。

回家,奶奶问我干嘛去了,我也没隐瞒。奶奶叹了几口气,“赶明儿,我再给他送点吃的。”奶奶心善,这我知道。我试探着问了一下:“奶奶,可不可以把我们家的旧被子……?”还没说完,便被奶奶打断了:“我们家哪有那么多旧被子?一个讨饭的,给他几口吃的就行了。”我识趣地没有说下去,想来也是,奶奶平时那样节俭,怎么会送一床被子给一个陌生人呢?我只能另外琢磨办法了,总不能让老人家冻着,再冻下去怕是要出人命了。

天色很快暗了下去,黑夜漫过大地,爬上天空。吃过饭,奶奶便去睡觉了。过了好一会儿,我蹑手蹑脚拿了几件自己的旧衣服下了楼去。黑漆漆的一片,我是循着喘息声走了过去。老人家显然冻得睡不着,我急忙把怀里的衣服递了过去,看老人家盖好以后才离开。仰起脸,猛然发现头顶的星空,我却突然有想哭的冲动。我不知道这世上究竟有多少这样的老人家,我的绵薄之力又究竟能帮多少人。转身,老人家已经合上了眼眸,星光下,他粗糙的皮肤上掠过一丝异样的光芒。

睡梦中,我梦到了一个奇异的景象,郊外的麦田上有越来越多的白房子……

早晨,被奶奶叫醒之后,便洗漱吃饭了。吃完饭奶奶拿了些东西便下楼了,不一会儿,又小声嘀咕着回来了:“哪有你说的什么老人家啊,楼下没人。”我也疑惑起来,怎么可能,昨晚还在那儿,不会是去别的地方了吧。也没多想,离开学的日子不远了,我打算专心应付作业,但老人的面容在脑海中迟迟挥之不去。我想,说不定过几天他会再回来的,只能希望好心人照顾一下他了。

一转眼,开学的时间便到了。心中一惊,想起马上就要惊蛰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天气也逐渐转暖,但棉衣还是穿着,毕竟乍暖还寒。

开学一周期间,竟然来了场春雪,雪竟还不小,洋洋洒洒,同学们很喜欢这样的天气。我亦喜欢雪,不过这次突然想起了那位老人家。那是无可奈何的悲凉,时光婆娑,敌不过世间百态,人情冷暖。

回家那天,拆迁工作仍在继续,一路都是废墟。想起,正是惊蛰。

楼下依然没有老人家的身影。回到家,听奶奶话家常:“知道吗?前几天下雪冻死个人,就死在隔壁街上,是个老乞丐,听说身上穿的花花绿绿的……”我脑袋里“嗡”的一声,什么都听不见了……

迎春花开了,明艳动人。

惊蛰——二月节,万物出乎震,惊而出走,震为雷,故曰惊蛰。

湖南《我是接班人》惊蛰特别节目观后感7

春节的气息还未完全散去,转眼就到了惊蛰。

小时候常听母亲讲,惊蛰过后,地里的小虫子就会爬出来活动了,它们也好像不约而同地迎接春天的到来。而记忆中的此时,农村家家户户开始张罗忙农活了。

人勤春早。记得那时候,常常到田地里帮父母劳作,施肥、浇水、拔草。由于正是贪玩的年纪,多半是带着不情愿的心态去的,拉粪、化肥干得比较多。现在想来,自己当时真不心疼父母。印象中化肥没有机械设备,完全靠人力,一般是两个人配合完成,一个手持镢头刨坑,一个拿着小盆盛着化肥紧跟着在一旁将化肥丢进坑里。施的化肥有碳铵、二胺、尿素,是父亲春节后到集上买回来的。刚开始,感觉还比较新鲜,尤其是施尿素时,觉得那些白色晶体很好玩。可时候长了,就不行了,身上出汗不说,还累得腰酸胳膊疼。望着一大块田地,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干完,有点不耐烦了。父母向来不紧不慢地抡起镢头又落下,好像永远不知疲倦似的。我和妹妹有时会故意将化肥丢到坑外,以示抗议。当然,除了换来几句斥责外,抗议是无效的。只好硬着头皮,继续机械地重复着简单的动作。劳动的过程,也是体验生活的过程。期间,教书的父亲常常给我们提起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白居易的《观刈麦》“田家少闲月”,用来教导我们要好好学习。说真的,原来在课堂上读这些诗时一点感觉也没有,可等到了麦地里帮忙干农活时,才发现这些诗是多么的贴地气。看来诗人对于田间劳作也是深有体会的,否则,是写不出这样带有浓厚生活气息而富于哲理的诗句。有人说,生活是诗的土壤,一点也不假。

有时,惊蛰前后会下雨,这对于那些年大多数农村人来说,无疑是件难得的好事。一旦遇到春旱,下雨了,就省得浇地了。毕竟,浇地也是挺辛苦的活。为了赶时间,有的人家往往等到夜里或是凌晨才轮到浇地。正值春寒料峭,在田地里干活需要穿棉大衣,再加上浇地是大水漫灌,人要扛着铁锨,不停地巡视以防跑水。这样一来,衣服难免被刺骨的机井水弄湿,现在想着就禁不住打冷颤。家里地多的,浇麦一连会忙上四五天,甚至于有的人扶着铁锨把就睡着了。如果这期间能下场雨,那是再好不过的了。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农村人眼里的春雨就是及时雨。当然,如今许多农田里安装了喷灌设施,浇地也不像以前那样的费时费力了。

“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这是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开头的一段话。是啊,惊蛰,预示着我们平凡的世界里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湖南《我是接班人》惊蛰特别节目观后感8

昨天晚上看新闻还看到浙北地区大雪纷飞,主持人信誓旦旦地说今天将会有中到大雪。等到起床的时候,也就只有稀稀落落一点雪,加上滴滴答答的雨。

然后下午又开始噼噼啪啪下雹,天窗上一片碎冰渣的视感。

惊蛰一说,意思大概是上天打雷以唤醒冬日里不饮不食蛰伏的动物,春耕也在这时候开始。大概也是真正入春的时候。

我没注意过这一天是不是真的会有动物醒来忙忙碌碌,也不知道农民掐算的播种日子在不在惊蛰前后。想起来,往年的惊蛰日,还是习惯看看外面。

并不是指往常的日子里头与外面有了隔阂,只是难得有兴趣有时间认认真真看看世界。江南屋檐瓦平砖低,时常见着一点小花小草就落在上头了,生了根发了芽睁了眼。没人觉得不好。但是能静下心赏的,估计少之又少了。

我是希望下雪的,更希望惊蛰日下雪。江南地方下雪好看。飘雪的时候窗外黑白分明的砖瓦上星星点点的积雪,空气中大片大片坠落的雪。但我自己还是固执认为不会下雪,昨天到今天,一直都是。

我认为雨夹雪当然不算雪。把中雨和小雪掺在一起难道就是雪了?我印象里可不是这样。以致于同学群里一群兴致勃勃谈雪的时候我还是固执地说明明没下雪。但是早上拉开窗帘的`时候,我还是很失望啊。失望我的认为没错,失望真的没有我想象中的雪。同学中有人跟我争论了,有段时间明明下的很大,你睡着了而已。

是啊,我睡着了,我没看见。

没看到算什么呢,在我的记忆里,还是没有惊蛰的雪啊。

惊蛰是世界回醒的时候,雪是大地冰封的时候。当世界回醒是遇上大地冰封,这种矛盾,也就只有惊蛰的雪了。

我站在阳台上,看外面。没有雪,只有密密的雨丝。冰雹打在床上,啪啪作响。行人不少,撑着伞行去匆匆。汽车一辆一辆,呼啸而过,溅起一地水花。虽然隔得远,但我还是看的清楚。对面那幢楼的屋棚上好像有薄薄的积雪,它化得速度很快。一下一下砸到地面上。很快一点薄雪都没有了。

地上杂草潦乱放纵地四面伸展。某个高台上的盆栽依旧高傲的不可一世。我家这棵小树,巴望着外面的空气,努力向外弯曲着。

我觉得这已经是惊蛰天。可惜,没有一场雪。

我想看一场惊蛰的雪。

湖南《我是接班人》惊蛰特别节目观后感9

泛黄的纸张似乎还留有墨汁的清香,连同回忆的星空一同被封存在了流年的眼眸中。如今,谁又会在万籁俱静的夜晚,与时间一同咀嚼回忆的味道。

——题记

那年的春天太多雨,多的要把回忆统统从心里冲刷抹去。

节气,那时于我还极其陌生的一个名词。那时似乎我还非常小,记忆都模糊一片。只是隐约的记着,是在大人的提醒下才会了解一些关于节气的事情。它的神秘常常使我思考许多时间,至于我是怎样把那些问题都一一解开的,却是再也回忆不起来了。也许,那时的记忆早就已经隐没在了流年的拐角处。

惊蛰,一个带有极强的神秘色彩的名词。那时的我只知道,一到了这个时候,冬眠的动物就要醒来了,仅此而已。至于其他的什么,也都是一概不知。

小时候的我也经常想,大海那头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曾经去过海边,踮起脚来努力的眺望大海的尽头,望到的却只是远处海洋与天空相接出的美丽的地平线和若隐若现的帆船的桅杆。

又想起了那个海洋那头的故事。那年的春天是太缤纷,缤纷到让人们目不暇接,忘了那些绚丽却又带刺的花朵,会带来钻心的痛,甚至会悔恨一生。

记得,那里有一个叫做“十二棵橡树”的地方,那里的房子很美丽,就像希腊神庙一样坐落在一座小山上,白色的柱子高高的耸立着,直插云霄,那里住着一个名叫希礼的男子。还有郝思嘉,一个深爱着他的姑娘。那里的种植园连成一片一片,在夕阳下远远的炫耀着模糊的香红。在郝思嘉十六岁的一个中午,两人,几分钟,一场对话,却是使得两人生命的直线,再也没有交点。

可是,命运总是如此的公正,自以为是,得到的,却是虚无。

也许是郝思嘉的性情太过固执,也许没有人告诉过他,自己想象的事情,却是不一定会实现在现实中的。她最大的不足就在于此,就使得这样一段本该美好的青春年华,毁灭殆尽。

明明是一场不算浓烈却又足够真情的告白,却因一人的冲动酿成了无法弥补的悲剧。也许,他们是很不一样的人,本来就生活在两个世界里,本来,就不该遇见。媚兰,一位安静又乖巧的女子,也许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真正的懂得希礼的心。结婚,对于媚兰和希礼来说,是迟早的事情吧。

这也许就是他们最好的结局。

一记耳光,就像一块坚硬的石头,把郝思嘉的心击得粉碎。两人也许都在那一刻恨透了对方,但是谁也没有给谁留有转身的余地。当希礼毅然决然的转身离去的时候,郝思嘉心里也有过后悔吧。只是,现在后悔有什么用呢。

这一过程,放在生活中可能只是短短的几分钟而已。可这几分钟,却足以让一个十六岁少女的心,摔得粉碎。

纪念郝思嘉十六岁那年的一场失败的恋情。

有时我很喜欢用“惊蛰”来概括一段恋情,不知为何,当看到这段恋情时,竟下意识的想到了“惊蛰”两个字。

那么,小时候那缠绕许久的问题也解开了吧。

现在的我终于明白了惊蛰的含义。它太惊艳,也太伤人。只有这样的恋情,才能如春季的闪电般,在大气层中激起绚丽的烟花。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