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作文【精选9篇】

时间:2023-11-01 14:47:48 | 来源:作文库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9篇《热点新闻作文》,如果能帮助到您,壶知道将不胜荣幸。

新闻报道作文 篇一

关键词 新闻报道;基层;社会新闻;新闻工作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4-0068-01

新闻报道由于其行业敏感性,因此其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国家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重点领域。通过及时、准确、公正的新闻报道,可以使全体社会成员充分了解国家发展情况,促使社会舆论向积极方向前进。而近几年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社交平台、网络媒体不断出现,使得新闻报道形式也呈现多样化发展。因此如何提升新闻报道工作水平就成为了当下新闻行业热点领域。

1当下新闻报道工作中所存在问题

我国很早就认识到新闻报道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因此采取了相应引导和管理措施。通过一系列措施,使得我国新闻报道工作得到极大发展,新闻报道在国家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引导大众舆论、宣传国家政策作用。但是近几年,新闻报道失实问题却在屡次出现,这些新闻失实新闻报道不但使公众难以了解事实真相,而且也损害了新闻行业信誉,阻碍了新闻行业发展。当下新闻报道工作中所存在问题主要包括: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水平不一、缺少调查核实、主观臆断影响。

1.1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不一

随着近几年网络新闻不断发展,使得新闻报道方式变得更加多样。越来越多人加入到新闻记者行列,甚至普通人用自己身边手机就可以报道相关新闻。这无疑增加了新闻取材的广泛性。但是同时,随着新闻报道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其从业人员专业水平也开始呈现出参差不齐的情况。很多新闻报道人员并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学习就匆匆上岗,非新闻专业人员也开始从事新闻报道工作。这就使得新闻报道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导致一些失实报道出现。虽然绝大多数传统媒体新闻报道都有着严格保证,但是随着网络新闻媒介进一步发展壮大,这一情况将更为明显。

1.2缺少调查核实

保证新闻真实性是进行新闻报道最基本要求,也是新闻报道人员职业道德体现。一直以来,由于我国新闻管理体系监督,使得政治、经济等领域新闻在报道时都经过了反复核实,保证了真实性。但是近几年,在科技、民生等领域新闻报道却出现新闻失实情况。这一情况主要原因是新闻工作者为了抢占先机,未对新闻真实性进行核实就进行报道。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就曾在公开场合指出:一些媒体在未经核实情况下,就对其企业负面新闻进行报道和转载,从而对企业产生了严重负面影响。缺少核实调查会直接导致新闻报道失实,从而对大众舆论产生影响,阻碍了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1.3主观臆断影响

客观性同样是新闻报道基本要求之一。记者在进行报道时,必须保证立场公正,从而使公众可以了解事实真相。虽然作为新闻报道人员作为一个自然人,其在报道时难以达到完全理性客观,但是必须要将相应影响保持在合理范围之内。然而,由于近几年一些社会因素影响,使得一些新闻报道掺杂了较多报道人员个人感彩,并且有些新闻在一开始报道时,可以明显看出相关报道人员受其他新闻影响,对新闻事件断章取义,添加了自身主观臆断成分,掩盖了新闻事件的真实性,从而影响了新闻报道质量。

2新闻报道工作改进策略

随着上文所提到的新闻报道问题不断在实际生活中出现,使得如何提升报道质量、加强媒体建设就成为了时下新闻行业关注热点。根据“十二五”规划,新闻工作依然是未来国家重点关注领域之一。因此,广大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也开始逐渐认识到相关问题,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提升和改进新闻报道质量。新闻报道工作改进策略主要包括:加强理论学习、深入基层调查、强化新闻监管。

2.1加强理论学习

理论学习是很多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对于新闻报道工作来说亦是如此。相关新闻企业需要定期组织其下新闻工作人员进行理论学习,使新闻工作者可以掌握和强化新闻报道工作相应知识,从而使其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可以提升报道质量和报道水平。同时,也使新闻工作者可以对新闻报道意义和社会影响有着更深认识,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可以以客观立场,全面、如实地进行新闻报道。新闻工作人员自身也需要加强学习,因为随着信息化社会不断推进,越来越多新闻报道需要新闻工作者具有丰富知识储备,而这就需要广大新闻工作者在平时积极吸收更多知识,提升自身专业水平。

2.2深入基层调查

深入基层调查、了解事实真相是进行新闻报道的基本方法。只有通过深入走访、进入实地才能使新闻工作者充分了解实际情况,从根本上保证新闻报道真实性。具有近40年新闻工作经验的《平顶山日报》新闻工作者王长河就指出:新闻报道需要深入实地,尤其是对一些基层新闻,更需要相关人员在进行报道时,需要与当事人进行接触,通过大量走访调查,综合各方面资料后才做出相应报道。通过深入基层调查,新闻工作者可以有机会直面事实真相,同时在深入基层调查过程中,也可以对新闻稿作者综合能力进行有效锻炼,从而进一步提升其业务水平,提升新闻报道质量。

2.3强化新闻监管

我国很早就认识到新闻工作对于社会发展影响,因此很早就开始了相应监管工作,通过监管工作,实现了新闻行业健康发展,使其发挥新闻工作应有作用。但是随着新闻报道方式不断变化,尤其是网络新闻不断发展,使得其有时会落后于新闻行业发展,从而导致新闻报道事故出现。因此,针对这种局面,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及时了解行业发展情况,加强相关法律和政策制定情况,规范和加强新闻流程。同时,相关部门还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针对当下新闻报道特点,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保证新闻报道真实性。目前随着国家投入不断加大,相关建设工作已得到极大推广。

3 结论

在未来,随着我国社会结构变化,加之经济结构转型,使得更多经济、政治、科技等新闻事件发生将变得更加频繁,因此新闻报道工作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新闻媒体在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时,要始终保持真实性和客观性,营造良好的新闻生态。通过提升我国新闻报道工作水平,不但可以有效实现信息公开透明,促进社会和谐,同时也可以维护我国国际形象,提升国际地位,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廖圣清,张国良,李晓静。论中国传媒与社会民主化进程[J].现代传播,2005(1):58.

[2]王肖潇。从身份认同看建国后记者的职业身份转变[J].新闻传播,2011(6):55.

[3]陈力丹,江凌。改革开放30年来记者角色认知的变迁[J].当代传播,2008(6):78.

关于新闻的作文 篇二

一、新闻真实研究状况回顾

对新闻真实的研究是伴随着“五四”时期新闻学的诞生而开始的。从那时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前,有关的新闻学书籍和研究论文大都涉及新闻真实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在新闻实践中也常常涉及新闻真实问题,但学术意义上的研究基本停滞。直到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真正意义上的新闻真实学术研究才开始出现。

综观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近30年来有关新闻真实的研究,可以说成果非常丰富,有专著,有论文,而在新闻理论教材中也都有对新闻真实问题的专章介绍。

其中,直接研究新闻真实问题的专著(含论文集)目前见到的有四部:新闻局、中国社科院新闻所编《真实――新闻的生命》,中国新闻出版社1986年4月版;蒋亚平、官健文、林荣强所著的《新闻失实论》(上、下册),中国新闻出版社1986年出版;空军报社通联处编著的《新闻求实录》,蓝天出版社1992年3月出版;杨保军的著作《新闻真实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

新闻理论专著和教材中关于新闻真实的专章专节介绍就更是不可胜数。从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第一本新闻理论著作开始到现在的将近100本新闻理论著作或教材中无一例外都有关于新闻真实的内容。

就论文来说,要想获得改革开放以来关于新闻真实研究的所有论文的准确数字实在困难。仅是CNKI中收录的1980年到2006年间与新闻真实相关的论文数量就达到277篇,2007年前四五个月CNKI所收论文数也已达到20余篇。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新闻真实问题的关注程度。

以上是从研究成果的形态和数量方面来说的。若从研究成果的纵向演进来看,我们可以把近30年来的新闻真实研究划分为几个阶段:

(一)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前半期

这一时期新闻真实研究的特点,一是相关研究大都被置于新闻界拨乱反正、寻求新闻规律回归的背景之下,许多文章都是揭批、“”极“左”路线下新闻的“假、大、空”现象的。二是相关研究大都被置于新闻业务范畴之内,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指导新闻实际工作,是为了消灭新闻失实这一“顽疾”,因此研究的学理性较为欠缺。

(二)上个世纪80年代后半期至整个90年代

这一时期有关新闻真实性的讨论逐渐显露出从新闻业务范畴向业务性和理论性探讨兼而有之的方向逐渐转变的特点,学理性和纯理论探讨色彩逐渐显现。这一点可以从具体真实与整体真实、客观真实与主观真实、微观真实和宏观真实、客观真实与媒介真实等概念的提出及相关讨论的展开来体现,也可以从探讨新闻真实性与倾向性、客观性、文学真实、职业道德、舆论监督、及时性、阶级性、党性等之间关系的论文大量涌现中得到证实。

(三)2000年至今

这一时期在保持前一时期特点的基础上,研究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是探讨网络新闻真实性的文章明显增加;二是研究探讨新闻侵权与新闻真实问题以及舆论监督中的新闻真实问题的文章明显增多;三是对新闻真实的验证、评判,以及对新闻失实现象的综合治理等问题开始引起关注,反映出对新闻真实问题研究视点、范畴和深度上的变化。

二、新闻真实基本理论问题概述

新闻真实是新闻学领域最基本的研究论题,许多问题总体看已获得共识,在此仅就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作简单概括:

(一)对新闻真实性含义及要求的研究

关于新闻真实性的内涵,郑保卫教授提出:新闻真实性的内涵和本质在于以事实为基础来报道新闻。因此,坚持真实性原则,就是要求新闻传播者在报道新闻时,要从客观实际入手,把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实实在在的人和事如实地报道给受众①。

对新闻真实性含义的研究,各个时期呈现出不同的侧重点,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认识也发生着变化,如杨保军就提出要从传受两个方面来看新闻真实的含义。

关于新闻真实的要求,郑保卫教授的观点是:(1)具体事实要真实准确;(2)概括性事实要真实客观;(3)局部具体真实要与整体本质真实相一致。

(二)对新闻真实理论中几组概念的研究

在新闻真实理论研究中,先后出现了几组相关的概念,如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事实真实与总体真实、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真相真实与假象真实等。

⒈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

“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问题是学界和业界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本质真实”。对这两个概念,有些学者认为,新闻只要如实反映和报道事实,做到现象真实就可以了,无须强调什么本质真实。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新闻仅仅做到现象真实是不够的,而应当将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结合起来,并认为本质真实是对新闻报道的更高层次的要求②。

⒉事实真实(概括真实)和总体真实

黄旦教授认为,新闻真实应该包括事实真实和总体真实两方面。事实真实就是要求新闻报道的事实完全准确无误,且对事实的描述、概括也符合事实自身存在与发展的逻辑;总体真实就是要求所有达到事实真实的新闻合起来要能够反映社会的某个层面的总体面貌③。

⒊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

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是在新闻真实研究中出现的另一对概念。微观真实和宏观真实实际上大体相当于事实真实和总体真实这组概念,只是“宏观真实”更多地是从“本质真实”这个概念演进而来罢了。由于人们感觉到“宏观真实”既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包含原来“本质真实”论中的合理成分,又可以规避“本质真实”概念所容易引发的歧义和人们对它的逆反心理,所以便逐渐用它来取代“本质真实”的概念。而既然有宏观真实,与此相对应的便就有微观真实了。

⒋“真相真实”和“假象真实”

“真相真实”和“假象真实”是杨保军近年提出的一对概念④,但尚未得到广泛认同。如有学者就认为,不能将现象分为真相真实和假象真实,因为假象真实其实是未探究到新闻的本质所造成的。当然,作为对新闻真实性的一种理解,此对概念毕竟提供了一个新的认识维度,值得关注。

(三)关于真实性与党性原则关系的研究

在传统的新闻学研究中,党性原则是作为新闻工作的第一原则的,而且人们往往习惯于强调党性,而忽视新闻的真实性。进入新时期以后,对这一问题学界基本上有了较统一的认识,即把党性原则和真实性原则看做是新闻工作中基于不同层面提出的两个基本原则:党性原则被视为新闻工作的政治原则,而真实性原则被视为新闻工作的业务原则,两者不是对立的。

(四)关于新闻失实表现、原因及其防治的研究

对新闻失实的表现、原因和防治办法的研究成果非常多,不仅有大量的论文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探讨,而且,所有的新闻理论专著和教材在讨论新闻真实问题时都对新闻失实和虚假新闻的种种表现及引发失实与虚假的原因进行探讨。这方面,因其观点多样又多为常识,在此不赘述。

(五)对不同历史时期新闻真实理论的研究

在新闻真实问题的研究成果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属于对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真实问题和有关学者、报人、党派组织等的新闻真实思想的研究。其中包括:

⒈对近代新闻真实思想萌芽的研究,如对近代报纸“有闻必录”思想、对近代报纸办报宗旨中的有关新闻真实思想的研究等。

⒉对现代新闻真实思想的研究,如对徐宝璜、邵飘萍、戈公振等早期新闻学者们的新闻真实思想的探析。

⒊对中国共产党新闻真实思想的研究,包括党的相关文献、领导人讲话、文章、重要报刊社论等中所包含的与新闻真实思想、观点的研究。

三、新闻真实研究的新视角、新观点

近年来,随着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和传媒实践的发展,新闻真实研究中出现了不少新的研究领域和视角,也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和观点。主要有:

(一)对新闻真实与法律真实的研究

近年来在有关司法案件的报道中,常因记者对新闻真实与法律真实之间的关系理解不清而引发新闻官司,也使得新闻侵权问题成为新闻工作者经常面对的问题。基于此,关于新闻真实与法律真实的探讨就成了一个热点话题。

在此问题上,有学者认为,新闻真实必须以法律真实作基础。新闻传媒固然应以向社会公众提供真实全面的信息为其基本职能,但是新闻自由必须受到法律的限制,媒介的活动应在法律范围内进行。有学者提出,为了避免诉讼纠纷,新闻界应该建立一套新闻真实的证明规则,这一证明规则必须以法律为依据,而不能以新闻界约定俗成的惯例为依据⑤。

许多学者坚持认为新闻真实未必是法律真实,认为新闻真实作为证据出现在法庭上时很可能面临诸多尴尬⑥。也有学者从证据学的视角考察和比较了新闻与司法对真实的不同建构,强调新闻真实不同于依据诉讼程序和证据规则建构的司法真实⑦。

在研究新闻与法律问题的时候,必然涉及到信源问题,信源问题又涉及到隐匿权问题。而隐匿权与新闻真实显然是相互冲突的。在此问题上,陈力丹等曾借水门事件中的“深喉”在2005年才曝光这一事件,谈及新闻真实和信源隐匿权的冲突问题,认为要确保新闻的真实性,消息来源的透明化无疑是重要保障之一,但在任何时候都做到消息来源的完全透明,又是不符合新闻职业常规的。西方媒体的职业常规是,当暴露信息源可能对信源提供者产生危害时,应采取隐匿信源的方法,但这又与法律产生了冲突⑧。这一现象形成的悖论是新闻真实研究中的一大难题。

(二)对网络新闻真实的研究

网络媒体的发展为新闻传播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由此带来的网络媒体把关困难、虚假新闻盛行的现象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因此,有关网络媒体新闻真实的研究近年也开始出现。

龙运荣在《互联网和新闻真实性》一文中论述了网络新闻真实所面临的许多困境,如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自主参与性;多数网站从业人员缺乏新闻专业训练,随意删改稿件;对“快”的片面追求;以及市场逻辑下网站的逐利行为等,都会使新闻真实性受到很大威胁,造成新闻不真实⑨。

针对这种情况,一些研究者提出了加强网络新闻真实性的建设性意见。如刘玉民在《媒体转载网上言论应当事先核实――“文清诉《重庆商报》案”引发的思考》一文中对网络在引用事实时的核实做了强调⑩。

另外,杜骏飞在其《网络新闻学》一书中也对网络新闻的真实性进行了理论探讨,论述了网络新闻宏观层面上的“求真”理念和由于信源的多样性所带来的更加接近和达到“真实”的可能性。

(三)对新闻真实有限性的认识

在新闻真实问题的认识上,从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开始就一直在强调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甚至有人提出了“绝对真实”的概念。但伴随着近年来人们对新闻实践中许多新闻真实的制约因素的认识和一些哲学理论在新闻真实研究中的引入,人们逐渐意识到,我们原来一直强调的“完全真实”“绝对真实”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新闻真实其实是一种有限度的真实。

如杨保军在《新闻真实论》一书中就从新闻真实实现的各种制约因素出发,论述了新闻真实的“有限性”。他认为,制约新闻真实的因素有很多:(1)新闻传播主体因素――新闻传播者是否具有保证新闻真实的道德品质,对新闻真实有着巨大的制约作用。(2)新闻媒体自身的制约因素――新闻媒体所持有的新闻观、新闻真实观,新闻媒体的目标报道领域和其所拥有的意识形态观念、政治立场,新闻媒体的实际利益追求、媒体的品质与格调等等因素,也都决定着新闻真实实现的程度、范围和方式等。(3)传播环境因素――来自于政治力量、经济力量、文化力量的制约也必然影响到新闻报道的全面、客观、真实。另外,实现新闻真实报道还受到法律、道德、政策等的限制。正由于有着这么多的限制因素,新闻报道必然不可能做到完全真实,新闻真实也就必然是有限度的了。

还有一些学者从其他角度论述了新闻真实的有限性。如曾宪明就从政治集团的角度考察、论证了阶级社会中新闻真实的有限性。他提出,在阶级社会中,新闻不真实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是阶级社会的一个特征和需要。新闻真实有限理论既反映了客观真实现象,也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

另有学者从语言学的视角出发考察了新闻真实的有限性,认为:语言的位移性、抽象性、模糊性、线条性和有限性等诸多因素注定了新闻对事实的偏离。语言自身的性质决定了新闻报道只能最大程度地接近客观现实,但永远不可能与客观事实绝对等同。

四、小结

综观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对新闻真实问题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认识:

⒈对新闻真实的研究是新闻学领域最重要的研究论题,是个需要永远挖掘和探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操作问题。

⒉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新闻真实的认识是不断演变的,它经历了一个由在党性原则框架内对其进行强调向使其回归到新闻自身层面来认识和探讨的发展变化过程。目前关于新闻真实问题的研究正趋于成熟。

⒊市场因素的冲击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新闻真实的研究开始向新闻真实与法律真实之间的关系以及网络新闻真实研究等方向转变。这充分反映了新闻真实问题研究,乃至于整个新闻学研究与时俱进的特点。

⒋在看待各时期学者对新闻真实的观点时,要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要将问题置于各自时展的背景之中,不应以现在的视角苛求历史。

⒌新闻真实问题在理论研究上成果不少,也达到一定高度和深度,但是从操作和应用层面看,目前问题依然很多。失实报道屡屡出现,虚假新闻屡禁不止,我国新闻界在维护和实现新闻真实的路途上仍然任重道远。

注释:

①郑保卫:《当代新闻理论》,新华出版社 ,2003年11月

② 郑保卫:《对新闻真实理论中两组概念的解读》,《新闻战线》, 2007/06

③ 黄旦:《新闻传播学》,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

④杨保军:《简论新闻的真相真实与假象真实》,《国际新闻界》, 2005/6

⑤ 罗万里:《立法视野中的新闻真实原则》,《法学杂志》, 2005/04

⑥ 高江宁:《新闻真实与法律真实》,《记者摇篮》, 2005/01

⑦ 李立景:《新闻真实性的证据学思考》,《新闻界》, 2005/02

⑧ 陈力丹、费杨生:《隐匿权・新闻真实・审判公正―从水门事件中的“深喉”说开去》,《当代传播》, 2005/6

⑨ 龙运荣:《互联网和新闻真实性》(2002-9-12),/ shownews.asp?newsid=2841

新闻作文500字 篇三

我外公很喜欢看电视新闻,中央台的《新闻联播》他一天也不肯落下。

一天晚上,我陪外公看《新闻联播》,电视里有这样一则新闻,讲的是菲律宾妄图抢占我们中国的黄岩岛,但他们的狼子野心却。没有得逞,被我们赶跑了。我不明白这件事,就问外公:“菲律宾人算老几,为什么敢公然来抢占我们的黄岩岛?”外公耐心地告诉我:“黄岩岛是南海中部的一个小岛,是我们中国固有的领土。因为黄岩鸟比较靠近菲律宾,再加上黄岩岛周边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菲律宾人眼红了,所以他们要来抢我们的海岛。”

我又不解地问:“我们中国这么强大,对付菲律宾这样的小国家不就是小菜一碟、轻而易举吗?”外公笑着说:“对付菲律宾自然不在话下,可他们背后有美国在撑腰。”我反问:“菲律宾抢占我们的海岛是强盗行为,美国为什么会去支持他们呢?”外公严肃地答道:“美国也是个很霸道的国家呀!因为我们中国强大了,大大动摇了美国的地位,所以美国一心要把我们中国压下去,但他们又不敢公开出面干,只好偷偷地支持菲律宾来捣蛋。”我听了后恍然大悟。

外公摸着我的头。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是祖国的未来,将来建设祖国、保卫祖国要靠你们这一代了,好好学习吧。”我在心中默默地记住了外公的话,并且还暗暗地下了决心。

热点新闻作文 篇四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民生新闻 报纸 报道选题

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109-01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带动新媒体的迅速崛起,传统电视机和传统媒体遭受严峻的挑战。传统报纸作为传统模式的媒体运营,在面对新媒体的严厉打击下,应该怎样寻找新的运营方法,是目前传统报纸所遭遇的最大的问题。

一、报道选题抓住百姓生计的重大问题

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心就是百姓,发展国家必须先从百姓做起。曾指出,抓住民生关系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从百姓的利益着手,为百姓的发展着想。民生报纸作为一种宣传手段,就是报道这些能够直接反映广大百姓心声的政策,紧紧围绕社会影响力大、具有社会意义的话题,以此来发挥这些报纸的可信度及优势。民生新闻都会把很多细碎的事件放在报纸上,但是这并不代表所有的新闻都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也不是很多的新闻都是繁琐、低俗、娱乐的花边新闻,但是现在很多的新闻都陷入了这种误区里面。将一些所谓的好看、有趣的新闻列入好新闻的名单,这也是民生新闻在社会中的竞争力减小的致命原因。这样的新闻既没有得到大众的认可,也严重损坏了民生新闻的权威性。

在新媒体的运营下,人人都可以做新的者,可以随时随地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以网络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也造成了网络传播的新闻层次参差不齐,而民生新闻报道肩负着传播正能量的使命,就是将关系到广大百姓的生计问题作为首选的话题报道出来,自觉履行新媒体的义务,提高媒体在广大百姓中的影响力。

二、民生新闻聚焦在民生热点上,讨论百姓关注的话题

现在热点新闻无时无刻不影响人们生活的关注点,也是现在这个时代的发展趋势。热点新闻会带着人们的真实情感、价值理念等等复杂的情感问题,这可以反映出当事人自己的情感问题。热点新闻也是现在百姓关注最多的,在现在这个多动荡的社会,各种问题、矛盾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特别涉及教育、就业、环保等等问题上,是直接关系到百姓的生计问题,也是这个社会最关注的热点话题。

百姓关注的话题也是这个社会最敏感的话题,特别是有负面情绪的话题,在社会上的传播速度最快,也最容易影响广大百姓的心情。党和政府就应该处理好这种负面新闻的传播,及时制止不良消息在社会上的传播,制止不良风气的流行,纠正整个社会的风气。百姓可能在辨别是非真假时会受到多数的影响,没有自己的判断,从而导致舆论的不断扩大。所以,民生新闻就要以公正的态度去判断是非,正确引导百姓的思维,让百姓更加相信报纸。

三、民生新闻关注百姓待解决的问题

百姓有待解决的问题有很多,但是却又是很难解决的问题。民生问题的情况也是很复杂的,在民生新闻里是一个长期的热点新闻,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如果问题解决不好,就会随时爆发出来,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平,也可能引起社会暴乱,影响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目前,我国处于不断创新、改革的特殊阶段,正在进行不断的深化改革和调整利益,社会各界人士正在一步步去跟进,但是各种矛盾又不停地交错在一起,这也造就了热点难点交错纠缠的特殊问题。正确引导百姓走向正确的道路,积极化解社会之间的各种矛盾,既是政府的职责,也是媒体的职责所在。特别是关系到百姓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报纸和媒体应该积极主动地承担责任。报纸媒体在这个特殊的转型期间,需要担负起主要承担人的重担,在面对选题和报道时,就要从深度、信度上入手,努力提高报纸的舆论价值。

当然,现在的民生问题错综复杂,不是一言两句就可以弄清楚、明白的,对于事情的整个发展过程都是需要详细地叙述出来的,让读者对于整个事件的发展进程详细了解,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能够在思想上统一。

四、把握民生的痛点,从百姓抱怨的问题上入手

痛点就是百姓最痛的问题,是百姓最抱怨的问题,也是最希望能及时解决的问题。关注民生的痛点就是把握民生痛点有效解决问题的关键,利用痛点思维针对问题进行有效的报道。目前社会是民生痛点爆发的高频期。社会在进步,思想在不停地发生转变,对于百姓的痛点大致可以分为就业、社保、住房、教育这四个大的方面。党和国家应该高度重视,民生报纸应该抓住这四个痛点,提醒政府加强重视,尽快解决这四个问题对百姓的影响。

关于新闻的作文 篇五

【关键词】新闻 采访 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能够抚平人类内心的不平与苦难,也能为记者采访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情感支撑。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新闻记者采访之中很关键。开展新闻采访工作时融入人文关怀理念,能增强被采访者对记者的信任度,记者可从被采访者处得到更为真实、准确的信息,利于提高采访质量。

一、电视新闻采访中渗透人文关怀的重要价值分析

人文关怀的本质在于一切以人为核心。实施人文关怀时,应从人的精神与心理层面出发,强调对人的精神支持,以充分体现人的重要价值,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并对人的内在需求予以关注,及时了解与关照人的基本精神生活,且深度追求人性的平等与自由。在电视新闻制作系统中,新闻采访属于首道工序,其与广大受众需要进行最为直接性的接触。记者在采访时,应始终遵循人本理念,及时将人文关怀的理念落实到每个细节,让整个电视新闻节目人性化、价值化。现阶段,我国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多种思潮与文化的相互碰撞,使得媒体环境变得更为复杂,进而会对新闻报道工作产生严峻的挑战。为提升新闻采访效果,必须渗透一定的人文关怀理念,及时发挥好各项职业责任,进而引导受众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由此可见,重视新闻记者采访的人文关怀极为关键。

二、新闻记者采访中人文关怀的实施现状分析

在实施新闻记者采访工作时,为全面推进人文关怀工作,应及时开展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及时将人本理念全面渗透到记者采访工作之中,这是电视新闻媒体行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与职责。就目前新闻记者采访中人文关怀的具体实施情况来看,意识到采访工作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制约着采访效果。

对人文关怀的认知度不足。人文关怀具有宽泛的内涵,主要为人提供一定的服务,强调对人的尊重、关心、爱护与肯定。然而,就目前新闻记者采访人文关怀渗透情况的分析,意识到记者对人文关怀的认知与理解比较简单,单纯地认为采访内容百姓化、选材接地气儿、采访方式直白化等,认为这样就是人文关怀,未从人的精神层面与思想领域出发,人文关怀过于表面,也未对受众进行精神与心理层面的有效引导与认同,成为当前所面临的实际性问题。

过分追求收视率,博噱头。在新闻采访中渗透人文关怀理念,才能彰显整个新闻消息的真实价值。结合受众的基本心理状态,惊悚、刺激或惨烈的事件会更加吸引受众的关注度,记者为了博取噱头而选择轰动性的新闻,且奉行“高收视率”的理念,在对采访对象进行采访时,未充分考虑被访者的实际感受与心理变化,导致整个新闻节目的报道缺乏人性化理念。

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新闻采访工作的开展,对记者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求比较高,记者必须要严格按照要求来履行自身的岗位职责,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必须做到维护正义、传递正能量,而实施新闻采访技术是完成相关任务的主要方式与载体。著名记者范长江说过:“有了健全的人格 ,才可以配做新闻记者。”然而,这些记者关注的仅仅为技术层面,如采访角度、提问、中心思想的提炼等,但是却忽视了记者道德品质与人文素养,最终导致在采访时偏离人文关怀的主题。

三、新闻记者采访中人文关怀的具体措施

做好媒体定位。在新闻采访时,必须要做好媒体定位,一旦定位不当,就会使得人文关怀出现误区,最终会严重影响新闻记者采访质量。新闻报道属于公众的教育者与引导者,也是社会舆论导向的核心性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事件极易受到市场环境与经济效益的驱使与影响,甚至部分单位为了过度追逐利益而发生采访内容失真的情况,这会为公众提供一些不真实性的新闻内容,会大大降低媒体的可信度,最终让整个新闻节目失去社会价值。因此,在开展新闻采访时,要充分做好媒体定位,及时从公众的长远需求与利益角度出发,及时挖掘出新闻信息的人文要素,及时了解人们的心智,进而提升人的价值,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明需求。

知情权与隐私权。实施新闻采访工作时,要做好知情权、隐私权与人文关怀的相互平衡,进而提高新闻采访质量。从受众知情权角度考虑,实施人文关怀时,可能会与被报道者隐私权产生一定的冲突,此种问题时有发生,情况严重的还会涉及到法律层面。为了实现新闻采访工作的良性发展,必须加强记者专业素质建设,保证记者要具备足够的职业道德,为新闻媒体行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实施新闻采访工作时,尽管提供的属于社会价值,但是不准侵犯公民的个人权益。

提升记者自身的人文素养。新时期,开展新闻采访工作时,需要记者参与其中,且对记者基本素质的要求很高,若想不断提高新闻节目质量,必须不断提升记者自身的人文素质,记者要具备足够的人文素养,才能掌握采访技巧,采访时能充分凸显人文关怀的理念,大大提高采访质量,这是对记者能力的必然要求。记者要时刻提醒自身及时将人文关怀的基本理念贯穿到新闻采访之中,禁止为了获取蝇头小利而违背自身的意愿与良心,充分考虑群众的切身感受与心理需求,避免使得人文关怀工作相对缺失,影响新闻节目的呈现效果。因此,日常W习中,应加强对记者高尚情操的科学性培养,严格坚守道德底线,强调对人文精神的科学性塑造,进而提高新闻节目呈现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新闻媒体若想提高受众的关注度,必须重视采访的人文关怀,必须充分考虑被采访者的心理需求与精神需求,充分尊重被采访者的人格,同时,记者必须要具备足够的职业素养与道德标准,进而实现整个采访任务的人性化,以凸显整个新闻节目的人性化特点,这对于新闻节目质量与受关注度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朝阳广播电视台)

新闻报道作文 篇六

【关键词】新闻思潮 新闻报道 方式

思想意识决定了行为的方式和手段。新闻事业也不例外。我国的新闻事业起步较晚,在经过了古代的口语传播和近代的官报发展,在当代,新闻事业才真正走上了正规发展的道路。但是,无论是哪个时期的新闻事业,其发展都是在一定的新闻理念指导之下成长起来的。当时的新闻意识决定了其必然的新闻报道方式。

新闻实用主义下的无结构写作

近代报纸诞生之初,在报道上都有一个不成熟的幼稚阶段。这个时期的报道,从版面上看,各类新闻杂然排列,缺少章法,从内容上看,大多以转载刊登外国新闻为主。中国的近代报纸主要是转载官报的消息和宫廷内皇上的诏旨和起居及官僚的奏章及任免等。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新闻内容,而且,大多不具有太强的时效性。由于大多数的新闻机构隶属于国家,是政权的一部分,所以受到严格限制,尤其是对国内的报道。在这种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还存在着一部分的“政党报纸”。由于报纸在经济上难以独立,所以难免会沦为其所依靠政党的舆论工具和政治演讲话筒。由于过分的关注于社会政治言论,忙于与对立报纸的政治论战,因而,缺少新闻意识,不够重视新闻的报道,报道模式也多以时间为序,没有通常的倒金字塔结构。

宣传主义下的报纸言论

我国的新闻宣传主义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由于新中国百废待兴,新闻业也是重头开始,中国当代新闻事业是以中共的机关报刊、国家通讯社、国家广播电视事业为主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人民日报》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报纸,其社论的影响也日益扩大,向国内传播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宣传党在新时期的建设工作和政策方向,介绍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和国外的国际形势。在政治生活中,发挥巨大的舆论指导作用,并且在1956年元旦,改为横版排版,在报纸的排版模式上向现代报纸迈进了一大步。这一时期的报业,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主要刊登一些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主题的军事报道及相关评论超过了战争年代的任何一个时期的军事报道水平。由此,造成了“新闻观念”的偏差,把政治生活当做全部社会生活。并且在报道形势上广泛运用评述的形势,党的宣传部门直接领导下的全部新闻事业,充分诠释了宣传的作用。在发挥宣传向导方向,起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报业的一系列的评述文章,掀起了三次文化领域的评述,进而为接下来的埋下伏笔。

新新闻主义下的文学化报道

新新闻主义,又译“新吉纳主义”,是一种新闻报道形式。新新闻主义报道最显著的特点是将文学写作的手法应用于新闻报道,重视对话、场景和心理描写,不遗余力的刻画细节。新新闻主义受文学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对文学体裁进行了大胆的借鉴,但仍讲究“和而不同”,即对文学要素的借鉴要符合新闻媒介自身运作的规律和原则。新新闻主义可以看作是新闻学向文学传统的一个回归。

在新闻写作中,新新闻主义最显著的特点是将文学写作的手法运用于新闻报道,这种新闻报道方式里,洋溢着浓郁的小说化气息和主观性色彩,甚至走着由事实转向虚构的道路。因此,李良荣教授在论及西方新新闻主义理论及其实践时指出:“新新闻主义其实为新闻特写与通讯体裁的写作提供了全新的借鉴范式,甚至可以说提供了变异的可能性。”后来,西方的记者们不再使用“新新闻主义”这个字眼,而改用“文学性新闻”这样一些名词。在新闻写作中充分运用文学手法,调动文学手法为新闻写作服务,据称是为了满足社会变革、人们观念更新、审美情趣变化的需要。他们看到近年来读者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在自主性、联想能力更强了,思想更活跃了,普遍文化层次提高了。

文学式新闻的特点是语言流畅,文字优美,情景交融,夹叙夹议,回味隽永。

如获奖好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2]。

受众本位思潮下的现场短新闻

受众本位的传播观就是把大多数受众对于信息的需求放在首位,受众急切希望了解的,传媒就不惜代价地去挖掘、去报道,受众不感兴趣的就少报甚至是不报。不同于以往的新闻报道,记者在采访时,想的是受众最想了解什么?他们最关注什么?那么这些就是记者所要关心和关注的,站在受众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替他们寻找问题的答案。由此,对新闻报道方式的影响就是,现场短新闻的出现。记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耳闻目睹,用第一手材料向受众报道新闻事实发生与变化情况。现场短新闻的三个要素就是:现场、新闻价值、短。这种用事实说话的新闻报道形式最能体现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是剔除了固有模式后,有利于受众第一时间了解新闻事实的报道形式。尤其是报道技术的发展,更是为了这种快捷的新闻报道方式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

深度报道的崛起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改革不断深入,社会逐步走上正轨。社会的民主程度不断提高,社会信息的流动加快,并且呈双向流动趋势。政治、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出现了不少纷繁复杂的新闻事件。而单一,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无法进行深入的报道,容易使报道流于表面和缺乏对事实本质的揭露。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受众的整体素质普遍提高,仅仅对新闻现象的简单描述和报道,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因而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深度报道得以崛起。各种传媒都开始注重新闻的内视化功能,即在报道的深度上下功夫,努力的挖掘新闻背后的深度。

深度报道的崛起和广泛应用,不仅仅是激烈的媒介竞争所带来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新闻思潮发展成熟的必经之路。是受众本位思潮的进一步延伸。

深度报道方式形成文体分为两大类:一是独立文体的深度报道,即解释性报道(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它是一种用相关事实来解释或分析最新新闻事件的报道方式),以《焦点访谈》为代表、调查性报道(它注重挖掘新闻事件的内在的、隐蔽的关系,并向公众分析这些内在联系的重大意义,以《新闻调查》为代表)、预测性报道(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推理,典型表现是,雅典奥运会中,比赛前对运动员的夺金希望进行预测)。二是组合文体的深度报道,即整合报道(将某一类新闻事件或新闻事件的某一侧面的报道整合在一起)、系列报道(以《新闻联播》为例,每隔一段时间均会推出某类主题的系列报道,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经典中国”、“骄傲中国”)。以上报道方式是深度报道文体的典型范式,进行深度操作时,应结合选题的特点,报道规模的需要,选择最佳报道方式。

传播者服务意识凸显下的网络化新闻模式

网络新闻以整个互联网作为背景资料库,相关链接的信息可以帮助读者快速建立起对某一事件立体的认识。由于网络媒体的传播速度快捷,信息来源广泛,制作信息也更加简便。因此,网络媒体几乎可以随时随地新闻。这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在注重时效性这个新闻根本的基础上,凸显受众的自我选择,彻底打破了传者本位的思想观念,把传播者树立在一个服务者的角度上。通过超链接的运用,将文字、声音、影像、图片等不同的特点的素材相互链接或在同一新闻中进行层层链接,使新闻的内容得到有效地丰富和拓展,使新闻的信息量向本体之外延伸,将传统新闻编辑的平面式结构变成了立体网状结构的编辑,经过新闻与新闻、新闻与资料、新闻与网站等的相关链接,加之在新闻写作中的所建立的人名、地名、国家及相关背景等的超文本链接,再加上在某一链接对象中再创建下一级的链接,从而构成一种网状式的新闻构架和多维立体式的大容量的新闻。有助于读者对于新闻事件的全方位的了解和掌握。正是超链接超文本的建立,使海量的新闻信息呈现在受众面前,充分满足了受众自主性的选择,加上RSS定制新闻等多种手段,网络新闻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需求,从而达到有效的传播。此外,网络传播条件下的信息往往是共享、流动、自由的。

结语

新闻的报道方式和新闻报道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而传播者所树立的意识和报道方式又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在理清这样一个理论脉络的前提下,就不难发现,其实每一次的报道方式的变革都是在特定思潮影响下而产生的,也是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面对日趋激烈的媒体间的竞争和融合,在新闻资源占有率不相上下的情况下,新闻报道方式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通史纲要》[M],白润生2004年 中央民大

【2】刘明华,《新闻作品选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p171

【3】王彩娜:《受众本位vs传播者本位》[v],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年04期

【4】刘建明:《现代新闻理论》,[M],民族出版社,1999年。

【5】陆学明:《西方典型理论的发展史》[M],商务出版社

【6】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商务出版社

【7】刘民华:《西方新闻采访与写作》[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8】李 强:《深度报道的整体涌现性浅析》[M],武汉大学出版社

【9】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热点新闻作文 篇七

【关键词】 都市新闻;特性;市民性;实用性;伴随性

一、拓荒六点档:打造首都都市新闻

“穿越晚高峰,六点看新闻”,2009年1月1日,《新闻晚高峰》栏目在北京卫视18点档开播,节目时长28分钟。伴随着北京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开播,2011年《新闻晚高峰》更名为《都市晚高峰》,在新闻频道播出,目前播出时长85分钟。

对于全国各家电视频道而言,晚间六点档通常被视为一个较为软性的播出时段,往往成为各地面频道与卫视频道的民生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热播时段。在《新闻晚高峰》开播前,北京卫视晚六点由《体育新闻》占据,但受众面相对较窄,收视率不高,结合频道整体布局考虑,需要一档综合性资讯类新闻栏目增加晚高峰时段的“硬度”。

此外,作为首都电视台,市井气息浓郁的民生新闻、社会新闻于北京,这一特殊且厚重的历史文化城市而言,未免显得过于狭隘了。要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新闻节目,就需要以首都的立场,将世界上、全国范围以及北京当地的重大事件告诉观众,想办法让大的事件跟受众发生关联,同时又能通过节目风格让新闻接地气儿。都市新闻更能满足上述定位。

二、鲜明的市民性

都市新闻是以都市市民为主要受众群体所关注的新闻。都市新闻的定义也决定了它首要的受众特点,从而需要与之相符合的传播内容特点。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具备鲜明的市民性。以北京电视台为例,处于大都市中的受众群体,知识层次较高、生活节奏较快、外来人口较多等特点,对电视新闻节目提出了鲜、快、广、深的必然要求,同时还要贴近城市生活。

《都市晚高峰》开播之初,就以快节奏、强时效、大容量为特点的首都新闻资讯播报形式呈现。由于晚高峰的受众锁定在了中高收入的都市人群,因此从节目表达上,让主持人打破常规,以站姿播报,同时要求较快的播报语速,以最初的28分钟时长为例,平均播发新闻30多条,包含国内重要新闻、本市新闻、国际新闻、体育新闻、文化新闻、路况直播等板块,并在直播中随时插播最新消息,让观众在有限的收看时段,实现“狂饮海量信息”的效果。

三、广泛的实用性

实用性是传播功能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受众获取信息的心理及行为特点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意获取”,另外一种就是“不经意获取”,作为都市新闻的受众,由于其地域和年龄层以及文化程度等特点,决定了都市新闻的内容上要丰富、多元,还要能够贴近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样的都市新闻对于受众才感觉受用,吸引受众的同时,能让那些怀着“不经意获取”心理的受众,也能通过收看节目“巧有所获”,从而欣然成为忠实受众。因此,新闻的内容、编排就要时刻围绕实用性。

除了集纳每天上午重大新闻报道和下午新闻事件的推进外,《都市晚高峰》穿插了大量当天在节目开播后的最新消息,因为现在的受众需要在第一时间知道千里之外发生的大事,更需要在第一时间作出判断和适当的反应,因为这样的大事或许很快就会对本地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2014年3月8日,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客机失联,《都市晚高峰》从节目开播就将这一大事件播发出去,虽然从时间角度讲,节目播出时间距离这一事件的发生已经过去了十几个小时,但作为重大新闻事件,追踪是报道的重点。因此节目一直在持续跟踪有关MH370的最新消息。在马航召开会的时候,派出多组记者发回及时消息。同时,采访相关的航空专家,对于乘坐红眼航班的人们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情况进行解读,让受众可以从这一大事件中获取到实用性的信息。

对于国际大事,晚高峰一直在关注,而作为一档地方新闻,自然少不了对北京地区热点新闻的追踪。关心身边事,也是受众的重要收看动因。2015年3月22日,CBA总决赛,晚高峰从比赛前两天就通过特派记者进行预热,比赛当天也在开赛前播发了记者发回的最新消息。而在首钢夺冠后的第二天,栏目组派出多组记者,通过球迷机场迎接球队凯旋、球迷与偶像的近距离接触以及背景总结性报道,连发四条,多角度密集关注这一属于北京的热点事件,创造了收视小高潮。

在抓住热点新闻的同时,《都市晚高峰》适度加强深度调查类报道,夯实本土新闻。利用热线和跑口记者的线索,及时报道北京本地的突发新闻,如火灾、车祸、路面塌陷等时效性强、现场感强的新闻事件。同时,栏目尝试对近期的热点话题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让新闻增加深度和力度。新增的《都市留言板》就为不少市民解决了生活中的老大难问题。从噪音扰民到焚烧污染等,市民身边事在记者眼中无小事。除了报道现象,记者还会跟踪问题的解决,让新闻除了有宣传,还要有监督。

同时,作为都市新闻的新闻结构,除了要有硬新闻做支持,也需要软新闻做必要补充。结合北京的地缘特性,可挖掘的新闻背后的故事也很多。例如2014年10月,电视剧《北平无战事》热播,《都市晚高峰》就利用之前做《红色地图》的北京党史资源,策划了三集《起底北平无战事》,解读了电视剧中的原型人物,揭秘了许多我党地下工作不为人知的史实,使观众对地下工作者有了更客观、更全面、更理性的认识。这三集片子视角独特,契合了当下的热点,又有正本清源的功效,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当天收视的高点。由此可见,即使是看似软性的新闻,只要做出特色,依然会拉升收视。

四、显著的伴随性

由于都市新闻软硬兼顾的结构特点,决定了它有别于时政新闻的收视习惯,也就是会让受众产生较强的伴随性。换言之,都市新闻通过内容选择和节目编排,让受众即使没有85分钟持续坐在电视机前收看,但也不会和节目疏离。因此,针对都市新闻这一特性,《都市晚高峰》也是在节目编排上不断调整,尝试所有可能提升收视率的编排,让受众在收看中也有起伏。

首先,用头段编排带入观众,让低点高起来。以前的头条是按照新闻规律,往往做大做重,但未必有收视率。现在的头条不是传统的头条新闻的概念,而是通过国际新闻、体育新闻等进行预热,将观众带入;其次,在尾部增添硬新闻,让高点持续。以前节目尾部一般是国际软性新闻、文娱体育新闻等等,一软到底。现在尾部增加抢发新闻,这些新闻往往是当天发生的热点事件、突发事件,这样收视率曲线会出现“翘尾”。同时,节目注重特殊编排,吸引受众。2014年11月2日是中超最后一个比赛日,尽管与广州恒大相比,北京国安夺冠的可能性只有11%(据足球专业人士测算),但由于之前国安战胜了恒大士气大振,最后一场比赛又在主场工体,北京球迷还是对国安夺冠寄予了厚望。中超最后两场比赛势必是当天的最大热点,《都市晚高峰》的播出时段正赶上下半场比赛的后半段,因此节目决定将中超作为整个节目的主线,进行实时重点报道。当天的节目中,通过切换实时比赛信号、北京工体的连线直播以及互动话题“我给国安来加油”等内容分成几个段落穿插在常规新闻中,使得“国安日”在节目中得到重点的呈现。实践证明,巧妙编排、热点穿插,同样能在非体育的专业栏目留住热爱足球的受众,当天的节目也因此创造了一个少有的高收视。

受众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大众传媒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和反馈者。受众往往只记忆对自己有利、符合自己兴趣或与自己意见一致的传播内容。受众对信息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受众对信息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为了更好的吸引受众,让受众可以伴随新闻的播出,《都市晚高峰》还设立了“互动话题”板块,编辑根据受众特点,选取每天受众群体可能会关心的大事小事新鲜事,放在固定的“互动话题”板块。原则就是强调观众参与的广泛性,紧贴最新时事和百姓生活。因此,从网络热点到天气预报,都可能成为互动话题,而且观众互动的内容有时也会作为新闻拍摄的线索和素材。例如2014年11月17日的互动话题为:您家室温够18℃吗?不少居民反映了暖气不热的问题,我们把这些问题集纳起来反映给供暖主管部门和供暖单位,做成片子,既是对观众诉求的回馈,又丰富了节目内容。

受众的参与,同样强化了节目的吸引力,让他们能伴随节目的播出,增强收视。2013年9月13日,《都市晚高峰》栏目开通了官方微信,目前,公众账号的订户达到1万5千人。用户还在以大约每月500人的速度增长。今年,栏目的订阅号内容又有了新变化,由节目介绍导读变为集纳当天有价值的新闻和观点,此外,内容撰写、标题拟定、语言风格尽量符合新媒体的阅读习惯,让受众和主持人走的更近,还可以通过弹幕等形式,对节目吐槽,活跃的形式使得订阅号的阅读人次大幅增加,传播更加有效。观众的参与热情非常高,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都市晚高峰》的铁杆“都粉”。

五、结语

在北京电视台新闻频道现有的新闻栏目中,《北京您早》以“资讯服务”开拓早间时段,《特别关注》以午间时段做民生为主打,《北京新闻》是政策信息的窗口,主打时政新闻和成就报道,《晚间新闻报道》以晚间说新闻的形式瞄准高知受众。《都市晚高峰》以都市新闻拓展新闻视角,开拓全国市场。作为新闻频道而言,在“新闻立台”的主旨下,强调的是栏目的差异化。因此,在现有的新闻节目格局下,《都市晚高峰》的都市新闻可以说是增加了受众对于节目和频道的粘性。

现阶段,“本土新闻立台”仍然是很多地方电视台的战略,但新闻立台不能以量取胜,还是要以质取胜。优质的新闻节目和强势的传播才能拉动频道和栏目的影响力。都市新闻以其鲜明的市民性、广泛的实用性和显著的伴随性,成为了吸引受众的一个新闻大类,也正在成为各大地方台激烈竞争的领域。这种带有市民风格的新闻文体,拉近了新闻和受众的距离,而新技术、新媒介的出现,也会带动都市新闻传播方式的更大变革。

【参考文献】

[1] 吴信训。都市新闻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2007.8(第一版).

[2] 叶青,袁东亮。城市电视台新闻改革应走“大新闻”之路―兼述广州电视新闻改革[C].城市电视台新闻研究[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187-195.

[3]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M].1997.4(第一版).

热点新闻作文 篇八

写下了自己所见,所想,所悟,一篇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在全班作文中脱颖而出。又如:在一篇高考作文中,讲的是有关学生移民的事情,这篇作文之所以能够成为满分作文,主要是这位学生通过观察自己的同班同学,深刻的体验到在高考中户籍制度所带来的不公平现象,从而引发读者对社会这一现象的思考。在课堂中,教师也可以将这篇优秀作文作为范文,在全班的学生面前,富有深刻感情朗诵出来,让学生感受自己周围的感人事迹,深刻认识写作素材的来源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真实的发生在自己身边,只是我们并没有用心去观察,去积累。激发学生去关心身边事情,注重平时的积累。

二、阅读积累,关注社会热点新闻

高中作文不仅需要丰富的素材,而且还需要较深厚的思想文化,对事物独特看法。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在生活中需要广泛阅读书报,例如:读一些《意林》、《读者》这一类的杂志,积累有关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素材,通过这种积累,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精神世界得到丰富,学生在写作时,也就不会发愁没有东西可写。另外一方面,对于当前热点新闻进行跟踪分析,并搜集相关专题报道,及时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进行适时评论。这种锻炼方法,对于学生写有关这一类的文章非常有益。

例如:在2013年,最为热点的贪污案是薄熙来事件,作为教师可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搜集有关报纸一系列的时评给学生阅读,让还没有到社会的学生正确认识这一社会现象,引导学生去领会别人是怎么看待新闻事件的,从哪些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积累对这一类社会热点新闻,若要写有关“常怀敬畏之心”的作文时,就能够将社会一些贪污腐败事件写到作文中,就因为这类人对法律没有敬畏之心,走上歧途,但是始终难逃法律的制裁。这样可以不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也可以为学生写作提供良好的素材。

三、思考探究,培养生活感受力

在作文写作时,光有观察体验,阅读积累,没有思考探究,并不能够写好一篇完整的作文。一篇好的文章是具有一定的思想,能够反应出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对生活的探究等。思考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例行认识的必由之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语言表达出对生活的认识。

如:史铁生写的《我与地坛》这一篇文章时,史铁生天天呆在地坛,当地坛里“蜂儿犹如一朵小雾稳稳的停半在半空中,蚂蚁摇头晃脑的弄着胡须,似乎猛然间明白了什么……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了万道金光”,当史铁生看到满园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声,使得他感受到了生命的蠕动,促使他对人生的思考。史铁生就从生活中的点滴事件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谛,从而写下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因此,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小事进行思考探究。

例如:近一段时间以来,中秋节将至,人们纷纷购买月饼,往往售票地点排着长长的队伍,会看到红光闪闪的月饼礼盒,走在大街上会听到人们议论的话题,这些场景在生活中看似比较常见,但是背后却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作为教师应善于抓住生活情景,将其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总结自己的亲身体会。可以采用“以月饼带动的经济消费”为题,来探究当今的经济形势等。

四、结束语

作文是一门艺术,来源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总结。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观察生☆www.huzhidao.com☆活,积累生活素材,触摸生活,激发写作灵感,同时还需要思考探究,领悟生活的真谛,这样一来,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才能更加的真实,打动读者,达到作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新闻作文500字 篇九

上个学期,我们学校有“五大学院”的招生活动。那时,我也是很想加入学院当中,但只能报一个学院,而且报名了也不一定能选上。

这个选择,我想了想,觉得哪个学院都挺好,就去问妈妈。妈妈说让我自己决定,这让我心里更纠结了。

我想:选体学院的话,我体育虽然得了个“特优”,但我的体育总成绩还是比不过别人,所以就先排除;我二年级的时候想报艺学院,可报了三次也报不上,因此,我早已对艺学院丧失了信心;于是,留给我的选择,也就是我最不能决定的,少年文学院和新闻学院。

我翻来覆去,既想进文学院,又想进新闻学院,而又不能两样都满足,心里矛盾极了。

文学院可以训练作文水平,提高语言、练笔能力。听别人说,几个文学院的老生,年年拿“籀园杯”作文赛一等奖,连刚进半个学期的新生都有二等奖,这令我很羡慕,我做梦都想这样。

而新闻学院,纯粹是因为我喜欢。我从小就喜欢搞新闻类的东西。早已很羡慕那些新闻学院的小记者,每次周末还可以去温都报社参观,参加新闻讲座,参加科学演讲会,稿子还可以发表在校园公众号里。

这个选择真难呀!简直让人无法选择。最后,我面对着文学院的强大诱惑,还是选择了新闻学院,选择了我的爱好,原因就是我想要多参加一些活动,多多开阔视野。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壶知道为大家整理的9篇《热点新闻作文》,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壶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