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作文【通用7篇】

时间:2023-11-01 14:47:47 | 来源:作文库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7篇《热点新闻作文》,如果能帮助到您,壶知道将不胜荣幸。

热点新闻作文 篇一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民生新闻 报纸 报道选题

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109-01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带动新媒体的迅速崛起,传统电视机和传统媒体遭受严峻的挑战。传统报纸作为传统模式的媒体运营,在面对新媒体的严厉打击下,应该怎样寻找新的运营方法,是目前传统报纸所遭遇的最大的问题。

一、报道选题抓住百姓生计的重大问题

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心就是百姓,发展国家必须先从百姓做起。曾指出,抓住民生关系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从百姓的利益着手,为百姓的发展着想。民生报纸作为一种宣传手段,就是报道这些能够直接反映广大百姓心声的政策,紧紧围绕社会影响力大、具有社会意义的话题,以此来发挥这些报纸的可信度及优势。民生新闻都会把很多细碎的事件放在报纸上,但是这并不代表所有的新闻都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也不是很多的新闻都是繁琐、低俗、娱乐的花边新闻,但是现在很多的新闻都陷入了这种误区里面。将一些所谓的好看、有趣的新闻列入好新闻的名单,这也是民生新闻在社会中的竞争力减小的致命原因。这样的新闻既没有得到大众的认可,也严重损坏了民生新闻的权威性。

在新媒体的运营下,人人都可以做新的者,可以随时随地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以网络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也造成了网络传播的新闻层次参差不齐,而民生新闻报道肩负着传播正能量的使命,就是将关系到广大百姓的生计问题作为首选的话题报道出来,自觉履行新媒体的义务,提高媒体在广大百姓中的影响力。

二、民生新闻聚焦在民生热点上,讨论百姓关注的话题

现在热点新闻无时无刻不影响人们生活的关注点,也是现在这个时代的发展趋势。热点新闻会带着人们的真实情感、价值理念等等复杂的情感问题,这可以反映出当事人自己的情感问题。热点新闻也是现在百姓关注最多的,在现在这个多动荡的社会,各种问题、矛盾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特别涉及教育、就业、环保等等问题上,是直接关系到百姓的生计问题,也是这个社会最关注的热点话题。

百姓关注的话题也是这个社会最敏感的话题,特别是有负面情绪的话题,在社会上的传播速度最快,也最容易影响广大百姓的心情。党和政府就应该处理好这种负面新闻的传播,及时制止不良消息在社会上的传播,制止不良风气的流行,纠正整个社会的风气。百姓可能在辨别是非真假时会受到多数的影响,没有自己的判断,从而导致舆论的不断扩大。所以,民生新闻就要以公正的态度去判断是非,正确引导百姓的思维,让百姓更加相信报纸。

三、民生新闻关注百姓待解决的问题

百姓有待解决的问题有很多,但是却又是很难解决的问题。民生问题的情况也是很复杂的,在民生新闻里是一个长期的热点新闻,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如果问题解决不好,就会随时爆发出来,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平,也可能引起社会暴乱,影响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目前,我国处于不断创新、改革的特殊阶段,正在进行不断的深化改革和调整利益,社会各界人士正在一步步去跟进,但是各种矛盾又不停地交错在一起,这也造就了热点难点交错纠缠的特殊问题。正确引导百姓走向正确的道路,积极化解社会之间的各种矛盾,既是政府的职责,也是媒体的职责所在。特别是关系到百姓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报纸和媒体应该积极主动地承担责任。报纸媒体在这个特殊的转型期间,需要担负起主要承担人的重担,在面对选题和报道时,就要从深度、信度上入手,努力提高报纸的舆论价值。

当然,现在的民生问题错综复杂,不是一言两句就可以弄清楚、明白的,对于事情的整个发展过程都是需要详细地叙述出来的,让读者对于整个事件的发展进程详细了解,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能够在思想上统一。

四、把握民生的痛点,从百姓抱怨的问题上入手

痛点就是百姓最痛的问题,是百姓最抱怨的问题,也是最希望能及时解决的问题。关注民生的痛点就是把握民生痛点有效解决问题的关键,利用痛点思维针对问题进行有效的报道。目前社会是民生痛点爆发的高频期。社会在进步,思想在不停地发生转变,对于百姓的痛点大致可以分为就业、社保、住房、教育这四个大的方面。党和国家应该高度重视,民生报纸应该抓住这四个痛点,提醒政府加强重视,尽快解决这四个问题对百姓的影响。

新闻作文500字 篇二

我外公很喜欢看电视新闻,中央台的《新闻联播》他一天也不肯落下。

一天晚上,我陪外公看《新闻联播》,电视里有这样一则新闻,讲的是菲律宾妄图抢占我们中国的黄岩岛,但他们的狼子野心却。没有得逞,被我们赶跑了。我不明白这件事,就问外公:“菲律宾人算老几,为什么敢公然来抢占我们的黄岩岛?”外公耐心地告诉我:“黄岩岛是南海中部的一个小岛,是我们中国固有的领土。因为黄岩鸟比较靠近菲律宾,再加上黄岩岛周边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菲律宾人眼红了,所以他们要来抢我们的海岛。”

我又不解地问:“我们中国这么强大,对付菲律宾这样的小国家不就是小菜一碟、轻而易举吗?”外公笑着说:“对付菲律宾自然不在话下,可他们背后有美国在撑腰。”我反问:“菲律宾抢占我们的海岛是强盗行为,美国为什么会去支持他们呢?”外公严肃地答道:“美国也是个很霸道的国家呀!因为我们中国强大了,大大动摇了美国的地位,所以美国一心要把我们中国压下去,但他们又不敢公开出面干,只好偷偷地支持菲律宾来捣蛋。”我听了后恍然大悟。

外公摸着我的头。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是祖国的未来,将来建设祖国、保卫祖国要靠你们这一代了,好好学习吧。”我在心中默默地记住了外公的话,并且还暗暗地下了决心。

新闻报道作文 篇三

【摘要】本文主要从新闻选题、新闻性质取向、新闻语言三方面对《黄河晨报》(2014 年2 月15 日—2014 年3 月15 日)的新闻稿件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其新闻报道存在的时效性不强、会议新闻程式化和直接引语太少等三个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黄河晨报 新闻报道 新闻选题 新闻语言

《黄河晨报》是运城日报社主管和主办的一份综合性报纸,创办于2006 年3月,以“追求有力度的新闻”为定位,面向广大的运城市民,为人们提供时事政治、社会生活、经济、文化、体育、时尚、健康等方面的新闻与资讯。

本文采用抽样的方式选取《黄河晨报》2014 年2 月15 日至2014 年3 月15 日为期一个月的样本作为调查对象。在调查过程中,主要从新闻选题、新闻性质取向、新闻写作语言三方面进行数据统计,获取有关信息,进而分析研究出《黄河晨报》新闻报道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黄河晨报》新闻报道现状

1、新闻选题

新闻报道的内容可以分为时事与政治类、经济与科技类、人物与事件类、教卫与文体类和社会与生活类等五方面①。《黄河晨报》第2183 期至第2207 期(2014年2 月15 日—2014 年3 月15 日)的新闻共有1695 条。

教卫与文体类的新闻是数量最多的一类,比例高达32.5%,它具体包括了教育新闻、卫生新闻、文艺新闻和体育新闻四大块;其次是人物与事件类新闻,这类新闻在调查中数量还是相对较多的,比例为29.0%;接着是社会与生活类新闻,它主要对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变化以及风土人情等方面加以报道,在期刊中的比例是20.2%;最后是经济与科技类和时事与政治类新闻,这两类新闻在所调查的期刊中数量相对较少,时事与政治类的新闻主要报道国民经济、生产建议、科学技术研究和群众日常经济生活等内容,而时事与政治类的新闻主要侧重报道运城市党政机关领导层的重要公务活动和各种政治性、专业性的会议,它们所占比例分别为9.1%和9.0%。

《黄河晨报》新闻报道的内容与其定位是一致的。《黄河晨报》是都市报性质的报纸,在都市发行面向城乡,报道政治、经济、文化和市民业余生活,要区别于地方党报主要报道时事政治类的新闻。作为日报下属的晨报晚报等类似《黄河晨报》的都市报,这些报纸既坚定的坚持党性原则又尽可能的多方面满足读者需求②,所以以“追求有力度的新闻”为定位的《黄河晨报》在市民日常社会生活方面的软新闻报道占20.2%,“有力度”的硬新闻自然要占大部分70.8%。

具体到新闻报道的议题方面,《黄河晨报》在2014 年2 月15 日—2014 年3 月15 日的期刊报道议题选择连贯而鲜明。其中,“戏曲惠民”所占的比率最多,体现了《黄河晨报》在新闻议题的报道上主要侧重的是“戏曲惠民”这个议题,旨在通过戏曲表演,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给百姓送去欢乐;接着比率较大的议题是“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这反映出《黄河晨报》时刻关注运城地区的城市卫生建设,并通过报刊号召全市人民积极配合、共同参与,力求推动运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然后是索契冬奥会、雾霾、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闫胜利——扶起来的正能量。纵观这些议题,可以发现它们基本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说明了《黄河晨报》对于新闻热点、社会热门议题的把握还是比较全面、及时的。

2、新闻性质取向

新闻按照性质取向分为正面新闻、中性新闻和负面新闻三类。正面新闻主要侧重报道先锋模范人物的事迹、政府和人民积极践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歌颂社会新生活等方面,以肯定歌颂为主;而负面新闻主要涉及的内容有公务人员违纪和贪污腐败、民事纠纷、经济犯罪、暴力冲突事件等,持否定批评态度。

根据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正面新闻和中性新闻共有1512 条;负面新闻共有183条。正面新闻远高于负面新闻所占比例,正面新闻所占比例达到了89%,而负面新闻仅占很小一部分,比例约11%,反映了《黄河晨报》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政治取向。

具体对新闻内容五个类别在新闻性质取向上的数据进行统计,结果如表1:通过表1 可以发现正面和中性新闻在教卫与文体类新闻中所占比重最大,约占33.3%,其次是人物与事件类新闻和社会与生活类新闻,时事与政治类新闻和经济与科技类新闻比例相差不大;而人物与事件类新闻中负面新闻所占比例居于首位,比例达到了41.0%,接着是教卫与文体类新闻,其余三类的负面新闻所占比例都比较小,这说明了《黄河晨报》侧重于关注民生百态,从新闻的另一方面来分析事件,给人们一定的生活启示。

《黄河晨报》是以报道正面和中性新闻为主,负面新闻为辅,这样的分配比例是合理的。作为坚持党性原则的都市报既要及时将各种新闻信息准确无误传播给受众,又要对受众和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在新闻报道理念上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注重正、负新闻所带来的不同传播效果,注意理性地分析事实和合理地评价事实,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提高受众的文化品位③;而负面新闻的报道因其固有的负面性质易带来负面影响而需适量。

3、新闻语言

“文学创作的技巧,首先在于研究语言”(高尔基语),新闻写作也是同理④。新闻语言不同于文学、评论等语言,更和政治、法律、经济等专业的语言不一样,它是拥有鲜明个性的一种语言。新闻语言要准确、简洁又要体现报道的内容,与时俱进,新闻语言的这些特征在《黄河晨报》的期刊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通过对2014 年2 月15 日—2014 年3月15 日的《黄河晨报》新闻进行统计发现,《黄河晨报》对新闻语言的把握和使用恰到好处,同时还运用了近期出现的新词汇,如“土豪”、“雾霾”、“点赞”等等,对新词汇的统计结果如表2 所示。

“雾霾”、“男神”、“女神”、“点赞”这四个词在《黄河晨报》的新闻中出现频率是最高的,其次是“扶不扶”、“土豪”、“单独两孩”、“微信”、“新消法”,出现相对较少的是“棱镜门”和“江南style”。这些新词汇在报纸中的使用,一方面体现了《黄河晨报》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的特点,并且是对社会新闻、生活热点等的高度关注与呼应;另一方面也是迎合受众需要,通过新词汇来吸引受众注意力。在新闻报道中,我们对这些新词不应抱排斥态度,要拥有及时采纳的胸怀,可以适当加以使用,但在运用时也要慎重,要讲究规范,既要标新立异,又要准确得体。

二、存在问题与相应对策

通过对《黄河晨报》2014 年2 月15 日—2014 年3 月15 日的期刊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黄河晨报》的新闻报道在总体上还是比较规范、合理的,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1、时效性不强

在新闻的时效性方面,我们对《黄河晨报》的新闻报道进行统计,结果如表3。

新闻是时效性很强的文体,但《黄河晨报》在新闻的时效性方面确实做得不够,统计显示,昨天新闻占12.0%,前天新闻占25.5%。明显没有时效性的、一个月以前发生的新闻竟然占比39.8%,新闻报道严重滞后,使得新闻时效性明显太弱。为此,《黄河晨报》需要大力加强自己的新闻记者队伍建设,多渠道开辟新闻线索,在坚持新闻热线的同时,向社会找新闻,联络政府信息部门,丰富新闻资源;从网络上找新闻,建立QQ群、微博群、微信群等,在确保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能以最快的速度将新闻稿发出去,让读者知晓。

2、会议新闻程式化

会议新闻程式化这个问题在晨报中也很突出。会议新闻程式化,简而言之就是会议新闻模板化。多数时候为“某月某日,某某在某地主持召开了某某会议,某某领导讲话,某某、某某…出席会议。会议首先…其次…接下来…最后…”。这样模板化的会议新闻报道在《黄河晨报》中很多,这些报道会让读者感觉到会议新闻枯燥、空洞,缺乏继续阅读的兴趣。

在会议新闻的写作中,应该坚持一事一报、一人一报的原则,最好使用倒金字塔结构,在开头部分把最重要的事实罗列出来,立刻进入主题,让读者一目了然地知道所报道事实;与此同时,及时更新老套的新闻观念和写作习惯,主动学习新的新闻理念。在语言的运用上,多使用读者喜爱的语言,以简单明了的语言告知读者最新鲜的事物,少用难懂的行话和概念化语言,不使用套话和官话,争取把会议新闻写活、写透。

3、直接引语太少

在《黄河晨报》的新闻写作中,对于新闻当事人的讲话很少使用直接引语,反而是间接概括使用比较多。文章中使用过多的间接引语,没有具体的消息来源,很可能意味着记者在发表个人观点,这容易导致读者对报道客观性的质疑,而如果新闻中使用了直接引语,读者就如同在聆听新闻人物的说话,使新闻报道更加具有现场感,也更具有真实性,同时也是保护新闻工作者的一种方法。

故而在新闻报道的写作中,应该加强使用直接引语的意识,减少间接引语,学会使用引号——引号有吸引人眼球的功能。在报道中尽量把最精彩的内容放在引号中,这样会使新闻报道更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也更加具有说服力。

结语

时代在更新,社会在发展。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新闻无处不在,人们可以通过读报纸来了解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各种大事,这样报纸中的新闻写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黄河晨报》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追求有力度的新闻”,在新闻报道方面中规中矩,比较规范,但也存在着一些诸如时效性不强、会议新闻模式化、直接引语太少的问题,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①刘海贵:《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②③文有仁,《坚持党性原则满足读者需求》[J]《. 新闻界》,1998(2)

④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热点新闻作文 篇四

关键词:策划;报纸;作用

老年报作为伴随中国老龄化到来而产生的专业报,在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强手如林的新闻媒体中,只能算是“小报”。然而,“小报”要想在强大的竞争对手面前站稳脚跟,就要立足本报实际,敢于树立“小报纸也能做大文章”的战略思想,以策划为突破口,把老年人关心的热点难点等文章做大做精,以此达到:独家报道多,政策诠释多,焦点专题多,监督服务多。从而做出品牌,赢得读者,争得市场份额。

成功的报道来源于成功的策划

策划,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筹划;谋划。”策划,实际上就是在某一项工作或行动实施以前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何为新闻策划?顾名思义是新闻的一种报道筹划活动,它是媒体根据媒介市场营销的需要,所进行的提升媒体形蒙、提高媒体市场占有率的一种前瞻性组织行为。范敬宜同志在《总编辑手记》中有这样精辟的描述:“筹划报道是一项最主要的业务。所谓筹划,即是将中央的精神、编委会的意图化为一个个具体的实际步骤,并在版面上得到充分的体现。这是一个大学问。”他强调:“像这样战役性报道,特别重要的是做好总体设计,就像打仗一样,首先要设计好这一仗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要分几个阶段进行,兵力如何配备,兵种如何配备等等,部署清楚,节奏分明。如果没有很好的总设计,即使有一些质量好的稿件,也形不成良好的总体效果。”因此,在媒体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新闻策划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为专业报的老年报,为何要重视新闻策划?因为它在老年报做“大文章”中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这里说的“大文章”,就是老年读者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等大的题材。要做好“大文章”,就需要策划。新闻策划往往赋予报纸宣传新的意义,也是扩大报纸影响力的手段。老年报因受人力及出报周期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报纸在信息传播上,很难做到今天发生什么就报道什么,大多是用预见性来指导或影响着报道。要有预见就要有策划,就要制定方案。凡是有影响的重大宣传或深度报道等,几乎部是在精心策划下实施的。因此,策划能力对报纸质量和品牌的影响越来越大。加强新闻报道的策划是打造报纸品牌的重要举措。如果能够形成以策划为特色的宣传形式,就不愁报纸质量上不去,就不愁没有受众。新闻策划也是报社实力的综合体现,特别是领导能力的具体体现。是的,策划需要组织,组织策划的关键在领导,办报的领导不仅要重策划,还要会策划。近年来,《云南老年报》社领导即注重阶段性重大题材的新闻策划,也十分重视专题性报道策划,并作了积极的探索。特别是紧扣老年人本身的热点难点问题及老年人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策划了一组又一组专题报道。如《“老年人与交通安全”系列报道》、《“老年人与保姆”系列报道》、《“走近贫困老人”系列报道》、《昆明高龄老人何时免费乘坐市内公交车系列报道》、《老年人与旅游系列报道》、《老年人征婚谨防上当》、《“白眼狼”恶啃“老骨头”》、《假大夫镶“真假牙”》等。这些“重量级”的报道策划推出,不但没有因“小报”版面被挤占而受影响,相反报道的内涵得到提升,报纸有了亮点,引来众多读者参与热点讨论。不少热点难点专题报道还在全国报协老年报分会及省记协、省报协评奖中获大奖。

如何围绕“三贴近”精心策划新闻报道

没有策划的宣传就没有亮点,就没有厚重感,就突出不了主题。那么,如何寻找亮点,抓准选题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蔡雯老师认为;“新闻报道策划的主要选题:一、可以预知的、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活动和事件性或非事件性新闻;二、非可预见、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突发性事件,需要在及时发出第一条消息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跟踪报道:三、新闻媒介自己设立的重要问题性报道、活动性报道。这三类新闻选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选题本身的潜在社会影响力及其内容的复杂性决定了报道不能停留在简单、肤浅的层次上,而必须对报道客观进行充分地发掘、展示和分析,以多条稿件在空间或时间上的组合使受众从多种角度、多个层面上了解事物的全貌和本质。”

那么,怎样组织策划呢?结合老年报自身的办报特点和读者群的特点,笔者以为老年报的热点难点等“大文章”的策划,要在“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三贴近上下功夫,紧紧围绕这么几个选题:

一是围绕中心工作。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老龄问题日益突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老干、老龄工作越来越重视。宣传党和政府在各个时期的老干、老龄工作仍是老年报的中心任务。这个任务不能忘记。但如何宣传,怎样选题?《云南老年报》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例如,2003年12月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联合召开了“全省老干部政治待遇工作经验交流暨研讨会”,这在云南是首次。为此,《云南老年报》对这次会议除作常规的消息报道外,报社领导亲自组织策划了一组共4篇的《全省老干部政治待遇工作经验交流暨研讨会走笔》的系列报道。2004年下半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后,报社领导又及时策划出相关报道方案,组织记者下乡采写了一组《玉溪市关心下一代工作系列报道》。像这样看得见摸得着的报道,对引导全省基层开展老干、老龄工作,充分发挥老同志在“三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是深度报道。对老龄老干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难题,做多侧面、多层次、全方位的透视和扫描,不仅反映现在,而且要追溯过去,预测未来。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可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的云南,扶贫助老任重道远。带着“我省究竟还有多少老年人处于贫困状态?他们的生活境况究竟如何?怎样才能帮助这些老年人改变困难处境?”等选题,一位副总编亲自带领记者深入边远地区的贫困老年人家中采访,写出了《“走近贫困老人”系列报道》共4篇,唤起更多的人,尤其是各级领导重视贫困老年人的问题,通过切切实实的工作,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三是典型报道。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抓住具有时代意义的先进典型,营造强有力的舆论氛围有利于促进老龄、老干工作。例如,加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是我们党的组织工作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可是,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又有其特殊性。如何搞好建设,使其更具凝聚力、战斗力。带着事先策划的选题,2004年底,一位副总编带领记者深入到老干部党支部建设搞得好的大理,采写了一组《大理州基层老干部党支部建设系列报道》。文章见报后,许多外地基层党组织到大理参观学习。

四是热门话题。对视线以内老年人共同关注的焦点、难点问题,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专题回答,解疑释惑,帮助解决。老年人是一个弱势群体,由于生理和心理等因素,屡屡成为犯罪分子行骗的对象,也是交通事故的重点受害者之一。于是,

《为什么老年人容易“上当受骗”系列报道》及《“老年人与交通安全”系列报道》、《“老年人与旅游”系列报道》在《云南老年报》见报后,便在老年人中争相传阅并成了谈论的热门话题。

五是舆论监督。开展积极的舆论监督,发挥舆论的督导功能,增强舆论宣传的权威性,是报纸的重要任务。什么是舆论?舆论既是公众意见,是社会群众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新闻传媒对于舆论具有反映、影响、引导的功能。老年报是党和政府宣传老干、老龄工作的工具,也是老年人的“喉舌”,理所当然地要旗帜鲜明地替老年人说话。《云南老年报》策划的《昆明高龄老人何时能免费乘坐市内公交车》、《充分发挥老年科技工作者作用的系列报道》等“大文章”,说出了老年人想说的心里话。

新闻策划的几点启示

总结《云南老年报》对大题材策划的例子,可以看出,作为专业报类的老年报,要成功推出“重量级”的好新闻和高质量的“大文章”,笔者认为,应该掌握的规律和遵循的原则是:

找准读者群 策划人要了解公众喜欢什么,对新闻有什么期待和要求,在确定公众价值观和态度的基础上进行新闻策划。老年报面对的是特定的老年读者群,新闻的策划,应从新闻的属性和新闻规律出发,既要满足老年读者的需求,又要体现新闻的时效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要从老年人的兴趣点、视角去捕捉新闻,从口味上顺应和满足老年人的阅读需求,这才是老年报生存发展之道。

抓热点焦点 是否敢于抓热点,触及焦点,是受众(老年人)读报的兴趣点。对老龄新闻报道的内涵,作为老年报报人时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让老年人了解社会,让社会了解老年人”。所关注的热点焦点自然也是“老龄问题本身的热点和老年人关心的社会热点”。这些从老龄新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原则,应该说是经验的结晶,至今仍可遵循。

把握前瞻性 老年报的新闻策划虽然是围绕“老龄问题本身的热点和老年人关心的社会热点”,可这其中有的社会热点同样有前瞻性问题。即围绕正在萌芽的社会热点,要求采编人员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一线记者要及时反馈信息,策划人及时进行分析论证。策划水平的高低还体现在预见性和决策能力上。

掌握时宜性 时宜是指新闻策划的最佳时机,通常是指以新闻事件的发生为起点,研究寻找新闻策划的最佳契机,使新闻策划达到最佳状态。时宜不仅表现在对事件的发生发展的预见性和把握上,也体现出策划人的政治敏感、全局意识和对新闻重要性的认知程度。因此,策划前,必须对当时的社会背景、舆论导向等作详细的分析和研究,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轰动效应,而置大局和社会公众利益于不顾,更不能搞骇人听闻的新闻。

注重实效性 老年报既然是“小报”,“小报”的新闻策划更要注重实效,讲求实效性。也就是要将一些分散的、被忽略的事实充分调动起来,从而使“潜新闻”得到开发变为“显新闻”,最终提示事件的本质,增强报纸的可读性。这对于提高媒体的知名度、树立媒体的品牌,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新闻报道作文 篇五

【关键词】新闻思潮 新闻报道 方式

思想意识决定了行为的方式和手段。新闻事业也不例外。我国的新闻事业起步较晚,在经过了古代的口语传播和近代的官报发展,在当代,新闻事业才真正走上了正规发展的道路。但是,无论是哪个时期的新闻事业,其发展都是在一定的新闻理念指导之下成长起来的。当时的新闻意识决定了其必然的新闻报道方式。

新闻实用主义下的无结构写作

近代报纸诞生之初,在报道上都有一个不成熟的幼稚阶段。这个时期的报道,从版面上看,各类新闻杂然排列,缺少章法,从内容上看,大多以转载刊登外国新闻为主。中国的近代报纸主要是转载官报的消息和宫廷内皇上的诏旨和起居及官僚的奏章及任免等。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新闻内容,而且,大多不具有太强的时效性。由于大多数的新闻机构隶属于国家,是政权的一部分,所以受到严格限制,尤其是对国内的报道。在这种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还存在着一部分的“政党报纸”。由于报纸在经济上难以独立,所以难免会沦为其所依靠政党的舆论工具和政治演讲话筒。由于过分的关注于社会政治言论,忙于与对立报纸的政治论战,因而,缺少新闻意识,不够重视新闻的报道,报道模式也多以时间为序,没有通常的倒金字塔结构。

宣传主义下的报纸言论

我国的新闻宣传主义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由于新中国百废待兴,新闻业也是重头开始,中国当代新闻事业是以中共的机关报刊、国家通讯社、国家广播电视事业为主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人民日报》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报纸,其社论的影响也日益扩大,向国内传播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宣传党在新时期的建设工作和政策方向,介绍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和国外的国际形势。在政治生活中,发挥巨大的舆论指导作用,并且在1956年元旦,改为横版排版,在报纸的排版模式上向现代报纸迈进了一大步。这一时期的报业,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主要刊登一些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主题的军事报道及相关评论超过了战争年代的任何一个时期的军事报道水平。由此,造成了“新闻观念”的偏差,把政治生活当做全部社会生活。并且在报道形势上广泛运用评述的形势,党的宣传部门直接领导下的全部新闻事业,充分诠释了宣传的作用。在发挥宣传向导方向,起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报业的一系列的评述文章,掀起了三次文化领域的评述,进而为接下来的埋下伏笔。

新新闻主义下的文学化报道

新新闻主义,又译“新吉纳主义”,是一种新闻报道形式。新新闻主义报道最显著的特点是将文学写作的手法应用于新闻报道,重视对话、场景和心理描写,不遗余力的刻画细节。新新闻主义受文学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对文学体裁进行了大胆的借鉴,但仍讲究“和而不同”,即对文学要素的借鉴要符合新闻媒介自身运作的规律和原则。新新闻主义可以看作是新闻学向文学传统的一个回归。

在新闻写作中,新新闻主义最显著的特点是将文学写作的手法运用于新闻报道,这种新闻报道方式里,洋溢着浓郁的小说化气息和主观性色彩,甚至走着由事实转向虚构的道路。因此,李良荣教授在论及西方新新闻主义理论及其实践时指出:“新新闻主义其实为新闻特写与通讯体裁的写作提供了全新的借鉴范式,甚至可以说提供了变异的可能性。”后来,西方的记者们不再使用“新新闻主义”这个字眼,而改用“文学性新闻”这样一些名词。在新闻写作中充分运用文学手法,调动文学手法为新闻写作服务,据称是为了满足社会变革、人们观念更新、审美情趣变化的需要。他们看到近年来读者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在自主性、联想能力更强了,思想更活跃了,普遍文化层次提高了。

文学式新闻的特点是语言流畅,文字优美,情景交融,夹叙夹议,回味隽永。

如获奖好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2]。

受众本位思潮下的现场短新闻

受众本位的传播观就是把大多数受众对于信息的需求放在首位,受众急切希望了解的,传媒就不惜代价地去挖掘、去报道,受众不感兴趣的就少报甚至是不报。不同于以往的新闻报道,记者在采访时,想的是受众最想了解什么?他们最关注什么?那么这些就是记者所要关心和关注的,站在受众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替他们寻找问题的答案。由此,对新闻报道方式的影响就是,现场短新闻的出现。记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耳闻目睹,用第一手材料向受众报道新闻事实发生与变化情况。现场短新闻的三个要素就是:现场、新闻价值、短。这种用事实说话的新闻报道形式最能体现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是剔除了固有模式后,有利于受众第一时间了解新闻事实的报道形式。尤其是报道技术的发展,更是为了这种快捷的新闻报道方式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

深度报道的崛起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改革不断深入,社会逐步走上正轨。社会的民主程度不断提高,社会信息的流动加快,并且呈双向流动趋势。政治、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出现了不少纷繁复杂的新闻事件。而单一,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无法进行深入的报道,容易使报道流于表面和缺乏对事实本质的揭露。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受众的整体素质普遍提高,仅仅对新闻现象的简单描述和报道,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因而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深度报道得以崛起。各种传媒都开始注重新闻的内视化功能,即在报道的深度上下功夫,努力的挖掘新闻背后的深度。

深度报道的崛起和广泛应用,不仅仅是激烈的媒介竞争所带来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新闻思潮发展成熟的必经之路。是受众本位思潮的进一步延伸。

深度报道方式形成文体分为两大类:一是独立文体的深度报道,即解释性报道(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它是一种用相关事实来解释或分析最新新闻事件的报道方式),以《焦点访谈》为代表、调查性报道(它注重挖掘新闻事件的内在的、隐蔽的关系,并向公众分析这些内在联系的重大意义,以《新闻调查》为代表)、预测性报道(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推理,典型表现是,雅典奥运会中,比赛前对运动员的夺金希望进行预测)。二是组合文体的深度报道,即整合报道(将某一类新闻事件或新闻事件的某一侧面的报道整合在一起)、系列报道(以《新闻联播》为例,每隔一段时间均会推出某类主题的系列报道,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经典中国”、“骄傲中国”)。以上报道方式是深度报道文体的典型范式,进行深度操作时,应结合选题的特点,报道规模的需要,选择最佳报道方式。

传播者服务意识凸显下的网络化新闻模式

网络新闻以整个互联网作为背景资料库,相关链接的信息可以帮助读者快速建立起对某一事件立体的认识。由于网络媒体的传播速度快捷,信息来源广泛,制作信息也更加简便。因此,网络媒体几乎可以随时随地新闻。这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在注重时效性这个新闻根本的基础上,凸显受众的自我选择,彻底打破了传者本位的思想观念,把传播者树立在一个服务者的角度上。通过超链接的运用,将文字、声音、影像、图片等不同的特点的素材相互链接或在同一新闻中进行层层链接,使新闻的内容得到有效地丰富和拓展,使新闻的信息量向本体之外延伸,将传统新闻编辑的平面式结构变成了立体网状结构的编辑,经过新闻与新闻、新闻与资料、新闻与网站等的相关链接,加之在新闻写作中的所建立的人名、地名、国家及相关背景等的超文本链接,再加上在某一链接对象中再创建下一级的链接,从而构成一种网状式的新闻构架和多维立体式的大容量的新闻。有助于读者对于新闻事件的全方位的了解和掌握。正是超链接超文本的建立,使海量的新闻信息呈现在受众面前,充分满足了受众自主性的选择,加上RSS定制新闻等多种手段,网络新闻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需求,从而达到有效的传播。此外,网络传播条件下的信息往往是共享、流动、自由的。

结语

新闻的报道方式和新闻报道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而传播者所树立的意识和报道方式又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在理清这样一个理论脉络的前提下,就不难发现,其实每一次的报道方式的变革都是在特定思潮影响下而产生的,也是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面对日趋激烈的媒体间的竞争和融合,在新闻资源占有率不相上下的情况下,新闻报道方式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通史纲要》[M],白润生2004年 中央民大

【2】刘明华,《新闻作品选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p171

【3】王彩娜:《受众本位vs传播者本位》[v],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年04期

【4】刘建明:《现代新闻理论》,[M],民族出版社,1999年。

【5】陆学明:《西方典型理论的发展史》[M],商务出版社

【6】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商务出版社

【7】刘民华:《西方新闻采访与写作》[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8】李 强:《深度报道的整体涌现性浅析》[M],武汉大学出版社

【9】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新闻作文500字 篇六

上个学期,我们学校有“五大学院”的招生活动。那时,我也是很想加入学院当中,但只能报一个学院,而且报名了也不一定能选上。

这个选择,我想了想,觉得哪个学院都挺好,就去问妈妈。妈妈说让我自己决定,这让我心里更纠结了。

我想:选体学院的话,我体育虽然得了个“特优”,但我的体育总成绩还是比不过别人,所以就先排除;我二年级的时候想报艺学院,可报了三次也报不上,因此,我早已对艺学院丧失了信心;于是,留给我的选择,也就是我最不能决定的,少年文学院和新闻学院。

我翻来覆去,既想进文学院,又想进新闻学院,而又不能两样都满足,心里矛盾极了。

文学院可以训练作文水平,提高语言、练笔能力。听别人说,几个文学院的老生,年年拿“籀园杯”作文赛一等奖,连刚进半个学期的新生都有二等奖,这令我很羡慕,我做梦都想这样。

而新闻学院,纯粹是因为我喜欢。我从小就喜欢搞新闻类的东西。早已很羡慕那些新闻学院的小记者,每次周末还可以去温都报社参观,参加新闻讲座,参加科学演讲会,稿子还可以发表在校园公众号里。

这个选择真难呀!简直让人无法选择。最后,我面对着文学院的强大诱惑,还是选择了新闻学院,选择了我的爱好,原因就是我想要多参加一些活动,多多开阔视野。

热点新闻作文 篇七

考题回顾

近三年高考,新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是主要形式。试题开放性比较强,但不可能没有限制因素。所以2016年的高考命题在继续开放的同时,可能会在具体要求上进一步增加限制,因此,写作时必须有一个严肃认真的审题过程。审题水平与考生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下面我们先来看看近三年的作文题目:

一、试题及材料类型

2015年全国15道作文试题中,新材料作文占了14道;2014年的18道作文试题,新材料作文占了18道;2013年的18道作文试题,新材料作文占了17道。由此可见,新材料作文为近三年来最常见的题目,也将是2016年高考作文的主要试题类型。而在试题材料类型这方面,则表现得却相对集中,主要体现在生活类,如:2015年安徽卷“观察蝴蝶翅膀”; 社会类,如:2015年新课标卷Ⅰ“违反交规的父亲”;言论类,如:2015年浙江卷“文章与人品”等。

二、关注方向

1.关注时代焦点。如:2015广东卷“感知自然”所探讨的话题实质是“科技与人文,科技与自然”; 又如:2014年新课标卷Ⅰ“山羊过独木桥”,其材料的核心内涵是对“规则”的讨论,而其社会背景仍是“法治”。

2.关注传统文化。如:2015年北京卷“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更是考查了考生对民族文化的掌握情况;浙江卷“文章与人品”,在一定程度上关注了考生对民族文化经典的阅读情况。

3.关注道德引领。如2015年湖南卷“大树与种子”,启示我们只有懂得先利人,才能利己;湖北卷“泉水与喷泉”告诉考生,远离光环,做一个默默无闻的英雄亦是伟大!

4.关注价值建构。如2015年新课标卷Ⅱ“风采人物的评选”,要求考生从三名具有时代风采的模范人物中,选出自己最为赞赏的一位。这三名候选人实际上分别代表着矢志创新的科学家群体、爱岗敬业的平凡劳动者群体以及寻求个人爱好与社会价值相结合的自由职业群体。所以考生无论赞赏哪一位,均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又如2013年辽宁卷“沙子与珍珠”,也是在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考查能力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苇草,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而高考作文考生最缺的就是思想和科学思维,所以近三年高考作文试题,就其考查的能力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开放思维能力

鼓励考生大胆质疑,自由表达,让考生有话可说一直是高考命题者的追求。所以,2015年新课标卷Ⅰ中,面对“举报父亲”的行为,全社会展开了讨论;新课标卷Ⅱ中,到底谁是“风采人物”,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2014年,北京卷的“老规矩”,考生可赞同,亦可反对; 2013年,江西卷的“怕与不怕”;安徽卷的“为什么会这样和为什么不能这样”之辩,考生只需抓住一个观点自圆其说即可。

2.辩证分析能力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结合体,没有绝对的对,也没有绝对的错,对同一问题进行辩证分析是考生应具备的基本科学思维能力。所以,2015年安徽卷,美丽的蝴蝶翅膀在显微镜下竟然是无色的;广东卷,从远与近的角度上感知自然,其结果一定是不一样的;四川卷,“老实是另一种聪明,聪明未必是真聪明”……

2014年上海卷,面对穿越沙漠,到底是自由还是不自由 ;江苏卷,青春到底是“不朽”的还是“朽”的……

2013年,湖北卷“上善若水任方圆”;辽宁卷“沙子与珍珠”……这些试题考生只有辩证分析才能写出深度,从而充分考查了考生的辩证分析能力。

3.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不仅是一个人应备的能力,鼓励创新更是一个社会应倡导的风气,所以,2015年天津卷认为“智慧是一种境界”;2014年天津卷“将人大脑中置入一个芯片”;2013年上海卷,“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总还有更重要的事”。这些试题充分考查了考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016年高考作文命题预测

近三年高考作文试题命题虽说具有极强的稳定性,但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特别是2015年高考作文试题命题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恰恰又代表着2016年高考的命题方向,具体表现如下。

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考查力度加大。2015年的16道大作文题目再加上北京卷的小作文题目,考查传统文化的作文试题共有5道,占了全年试题总量的三分之一,而2014年和2013年此类试题仅各有一题。

预测――2016年将可能会继续加大对传统文化的考查力度。如:北京卷的微作文,有可能将请柬、贺信等传统文化中的实用类文体纳入考查范围;其他省份的试题有可能借鉴浙江卷的“文章与人品”,试题材料来源于文化典籍,探讨的话题是文学、文化等。

2.鼓励考生抒发真情实感,打击套作力度增大。2015年新课标卷Ⅰ要求必须用书信体写作,2015年北京卷试题为命题作文,且要求考生必须写成记叙文。这些要求均有力地打击了套作,代表着高考改革的大方向。

预测――2016年高考作文对文体的限制力度将会有所增大。如:为了打击“新八股文”式的议论文,在体裁上,更多的省份将可能会要求考生必须写成记叙文或散文。

3.试题取材社会热点新闻的力度加大。2011年的许多试题材料均直接取材于社会热点新闻;2012年~2014年,以社会热点新闻为试题材料的作文试题少之又少,而2015年,两套新课标卷和天津卷等试题,材料均直接取材或接近于社会热点新闻。

预测――将会有更多的试题关注社会焦点。如,为了鼓励考生“两耳要闻窗外事”,增强时代使命感,在试题材料类型上,有可能会向“时事新闻”、“漫画”等方面倾斜。

4.出现了命题作文,同时试题难度大幅度降低。从2015年来看,有北京卷穿着命题新马甲的新材料作文“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和“深入灵魂的热爱”;浙江卷、江苏卷、广东卷、四川卷、上海卷、福建卷、天津卷虽说是材料作文,但材料的话题性十分明显,可以说是典型的“伪材料作文”。

上面内容就是壶知道为您整理出来的7篇《热点新闻作文》,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