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优秀9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虎知道为您精心整理了9篇《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 篇一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它是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读完这本书之后特别有感触,来和大家分享一下。《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又名《石头记》等。小说讲述了一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三人感情故事为主线,发生在清代封建社会的一些男男女女的爱情故事。
小说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是主角,贾宝玉和林黛玉两情相悦,但林黛玉的身子不太好,从小就进了荣国府。在荣国府里,有几次林黛玉都不顾一切的“怼人”,所以一些读者觉得林黛玉小肚鸡肠。在我看来,小时候的林黛玉和长大后的林黛玉都不像世人说的那样小肚鸡肠。她小时候不懂事,比较天真无邪,口不遮拦,便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所以在别人看来,她是很斤斤计较的一个人。大家都知道他来荣国府之后不久,薛宝钗也来到了荣国府。林黛玉心里其实有点讨厌薛宝钗的,因为以前只有他一个人围在贾宝玉身边,突然来了个薛宝钗,她觉得很不舒服。但后来她慢慢的喜欢上薛宝钗,因为薛宝钗像姐妹一样对待她,得知她身体不好,就动用家里的关系给他寻药材。她后来也跟薛宝钗说过,之前她是很讨厌薛宝钗的,但后来她慢慢的佩服薛宝钗,从这一点我觉得就可以看出来,林黛玉并不是个小肚鸡肠的人。林黛玉是一个让人感觉很清高,很孤傲的一个人,但她并不是这样,由于父母比较早的离世,她并没有伙伴,所以平时只能写写诗;由于身体不舒服,话也不是很多,就导致她在别人心目中和她本人的性格有点差距。金陵十二钗中首榜的两个女子,我比较喜欢林黛玉,不怎么喜欢薛宝钗。
薛宝钗是一个很圆滑的女子,做什么在别人的印象里都是很好的。但有一回里,她在找林黛玉,不小心偷听到了两个丫鬟的谈话,被那两个丫鬟发现了,然而她并没有主动的承担责任,跟那两个丫鬟说自己是不小心听见的,而是说她自己看见林黛玉在这里,自己刚刚来到,而林黛玉刚走。这就误导了那两个丫鬟,并且很讨厌林黛玉。我觉得薛宝钗有点过分了,虽然人人都想在别人的心目中留下一个好的印象,但是我觉得她不能他人来成全自己。看完这一章后,导致我很讨厌薛宝钗这个人物。
金陵十二钗中每一位女孩都有每一个不同的结局,林黛玉活生生被气死、薛宝钗年轻守寡……或许,这就是每一个人不同的命吧。
这本小说是一本悲剧小说,故事情节如同一首哀婉凄伤的交响曲,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人生悲剧构成一个个不同音色的音符,所有的音符贯穿了人生的各个层面,曲谱上下都弥漫着凄清幽怨的感伤情调。小说里从主子到奴仆,从宫廷到民间,从成人到少年,无不具有着一段哀伤的爱情。或许正如小说第一回的绝句所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情。”
记得几年前初读《红楼梦》时,对于书中人物,除了我们那位多情的玉兄之外,印象最深的就是袭人了。
这么说来自己也觉得十分奇怪,而此话叫大家听了自不免更加称奇了罢,莫不都要问:读罢“红楼”,不仔细记忆“十二钗”中的女子,反而对一个丫鬟念念不忘,怕不是也受了宝玉之染而犯了呆劲罢?然而当时我确实就是这样,只是“呆呆”地喜爱袭卿一个。
有些朋友听说我如此,总是要怀上一种同我辩驳的态度来对我说:“袭人那么讨厌,你还喜欢她,有毛病!”甚至有时还会因为这事同我争个面红耳赤,总之是要我“放弃”袭人、要我同他们一般地去厌恶袭人。但我却始终“固执己见”,从不曾动摇过分毫,闹到最后,此事在我与友人们之间也就不了了之。
其实说到朋友们嫌恶袭卿的根本原因,我却也知道并且理解——那全是由于“高某人”之故,事情的根由,只是我们那时所读到的还都是百廿回通行本《红楼梦》(其时我也尚还不知“石头”的其他版本),在思想上大大受到了后面伪续四十回中“高兄”劣笔的“感染”。
说句实话,当我将百廿回通读过一遭之后,也曾多少对我以前的想法产生了质疑,觉得是否自己从前“看错”这“丫头”了?但由于我实在是爱喜她在先,而且爱得深、喜得切,所以,念头挣扎了一回,也就不再去理会袭卿后来的“大转型”了,只还将她当作心中的最爱。之后的几年,这等念想一直不改,无论旁人如何嗔谤于她。这或许就是我的“恋到痴处尽包容”罢。
直到后来,我由于受了“红潮”的影响,也开始自行“钻研”(不过也就是自娱自乐罢了)起《红楼梦》,这才逐渐对它有了略深一层的了解,得知了它竟还有许多异本、晓得了“程高本”的伪劣之处。如此,我便更加确定了自家先时对于袭卿的看法与“爱恋”,我便更加不再“惧怕”于朋友们的争驳了。
记得最开始喜欢上袭人,还只是因为从书中看到她温柔贤惠、知事通理,处处都从宝玉一面设想,总觉同双儿(金庸先生《鹿鼎记》中人物)有些相似,但她又比双儿有过人的地方,便是她对于宝玉的一些“不是”总不会像双儿那样过分地去迁就,并非事事都大顺其意而行之。
红楼梦大学生读后感1600字 篇二
《红楼梦》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记叙了四大家族的兴衰荣辱,其中刻画的人物形象都有着独特的风景,供人们慢慢品评,细细回味。
多少次读红楼,方知道人生竟是咫尺天涯,那座繁华的大观园也只是作者的理想世界,却隔绝了许多院外的污浊,当院外的黑暗势力一点点的侵入院内,便是无法挽回的悲剧开场。林黛玉的潇湘馆,十二女伶的离乡怨,薛宝钗的恨无缘,直到贾宝玉悬崖前撒手离红怨,无不让人泪落沾襟。
林黛玉,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子,桂抚秋难耐,她的海棠诗技惊四座,冷风敲窗时引出了秋窗风雨夕,在水边付出了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在那“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贾府,只有宝玉是她唯一的知己。共读西厢,情愫暗生,那是她对封建礼教的直接挑战;两方旧帕,几多情思,那是她为自己的爱情做斗争。一次次,她用久病的身躯担起爱情的希望,但大观园的高墙是她的障碍,没落的封建世家不是她的依托。一则“调报计”让黛玉在忧伤中孤独的死去。正如一片落叶从树上落下,再风中打着转却不肯入土,最终还是免不了零落成泥的命运。黛玉得眼中容不得一粒沙子,看不得宝玉和别的姑娘共下一盘棋,她在为自己的爱情做了无数次抗争却失败了,太虚幻境才是她的净土,潇湘馆里弥漫着她生命的芳香。
薛宝钗博学多才,她知晓许多风土人情和古今故事,虽然她也留居贾府,却有这幺做宝二奶奶的青云之志,处处留心观察,“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是她的处事态度。金钏儿被王夫人逼死,事后王夫人心中不安,宝钗冷酷地说钏儿是失足落水死的;在贾母给她过生日时揣摩贾母的心思选戏选食……宝钗的这套处世态度得到了贾府上下的喜欢,她劝宝玉多读些仕途经济为日后获得高官厚禄做准备,却让宝玉对她愈发方案。宝钗空有一副婚姻的躯壳却得不到宝玉的真爱,最终落了个独守空房的悲惨命运。
“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是《红楼梦》中兴儿对王熙凤的评价。王熙凤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势力人物。嗜钱如命的王熙凤为了自己的私利,私扣仆人月钱,敲诈丈夫贾琏,谎骗尤二姐,此外,王熙凤因利益关系对自己的亲人呈现出不同的亲疏,足以证明她的自私。王熙凤的大肆挥霍最终导致贾府走向衰落,为应对贾母八十大寿不得不变卖府中物品;因还不起一名暴发户的五千两白银而将探春远嫁;王熙凤药方中的二两人参无法供应……王熙凤一生用尽心机,最后却是凄厉的死去,真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不好读书,最喜欢和姑娘们在内帷中厮混,他认为“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人便觉浊臭逼人。”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她和黛玉共读西厢;受到父亲毒打后仍不忘安慰黛玉,为晴雯撰写祭文……他和黛玉的爱情却没有得到封建家长的赞同,他们认为只有捍卫封建制度的宝钗才配做他的妻子。宝玉生性叛逆,偏僻又乖张,他蔑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钟爱和怜悯女孩,钟爱她们的纯洁美丽和过人的才智,怜悯谈们的不幸遭遇。他寻求的爱情是志同道合,两情相悦,却忽略了周围的一切,这是一起普通人的悲剧,而普通人无法避免的悲剧才是真正的悲剧。
在那个世态炎凉贫富悬殊的社会,阶级不平等和地位的不公正是形成黑暗社会的根源,红楼一梦写尽了大观园的繁盛和豆蔻年华的热烈,也写尽了因男尊女卑而引起的重重悲剧。那一个个鲜活的红颜,或纯洁善良,或有着几分才华,又一个个被成年男子所扼杀:李纨年轻守寡,迎春被折磨致死,惜春出家,金钏儿跳井自尽,可卿含冤而终……这样的红楼,是为那个黑暗社会潸然泪下的感慨,是对大观园女性的怜悯。那样一个小小的大观园只是当时黑暗社会的一个缩影,在那个温柔富贵乡,有勾心斗角,又凶狠残暴,在这个烈火焚烧的世界里塑造了大量勇于抗争的人物形象,他们不被世俗所污染,而是用高洁的姿态去面对黑暗,让我们看到了那世间生命的觉醒。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斯人已逝,风景依旧,曹雪芹用他那带有墨香的笔和锐利的笔尖揭露了黑暗社会上的种种不公,写尽世界种种生命的风景。
《红楼梦》读后感2300字左右 篇三
红楼一梦,一品便是百年。如同佳酿,历经岁月的发酵,愈显醇香。可是三生石畔那灌愁海水增了韵味,还是悼红轩中那辛酸之泪添了离殇。
鲁迅曾如此评价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将自己的血肉,都研碎在蘸笔的墨砚里。呕心沥血,惨淡经营,方才酿出这既醇厚又清洌的奇酿美酒,以飨后人芸生各自悲喜。
我本是一个不喜悲剧的人,读书必要知道结局美好才肯开始,唯红楼例外,明知宝黛悲剧已成定局,却还是将书稿一读再读,电子书、纸质版甚至是繁体字脂评本反反复复读了不下五遍。初识红楼,不过是初中的一节语文课,老师为讲解四大名著泛泛而谈,当初吸引我的,却是那些诗词,辞藻华丽,又不是简单的堆砌,字字珠玑,每一首词,都有它自己的故事,每一首诗,也有其独特的寓意。它们,都是作者内心的写照。全书以曹公之诗开篇“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评价宝玉的那两阙《西江月》,更是令我诧异,古往今来,哪一个作者不是将人世间所有美好献给自己的主人公,曹公却以贬笔写宝玉,将其批得体无完肤,通篇读来,却不由得佩服曹公的智慧,以贬写褒,何等无奈之举,却又是何等的荡气回肠。黛玉之诗,总有那止不住的泪水,化不开的忧愁,那怪宝玉会对薛宝琴说,“这是林妹妹作的,你不会有如此的忧愁”,许是木石前盟还泪报恩,只有宝玉会如此知黛玉之愁。
后人观之红楼,大多认为是曹公自身经历的写照,荣宁二府乃至大观园,更像是整个社会的缩影。贾母是整个贾府的实际掌权者,她从重孙媳妇做到有重孙媳妇,有后人说她是受封建毒害最深的一位,在我看来,贾母也定然是一个厉害的角色,支撑如此大的一个家,着实不易,封建桎梏,不知年轻时的她是否反抗过,但,年年岁岁的光阴,早已磨平了她的棱角,在尔虞我诈中,学会了如何保住自己的利益,她所能做的不过是用自己的方式影响着下一代子女。第五回中,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可谓将诗词功夫显现到了极致,众人的命运,全被写入这词曲之中,我们在为万艳同悲时,也不禁暗暗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叫绝。黛玉的五美绝,更是为这部奇书填了些许悲凉味道。而广为后人所知的《葬花吟》,又何尝不是黛玉自己身世的写照,“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从小寄人篱下,年少的她似乎有着不合乎年纪的敏感与成熟,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怎不生的“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宝玉成亲,黛玉却在笙箫喜竹声中凄凉而去,也怨不得“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虽是生不同人,死不同鬼,但离开这个世界之时,爱人却娶他人为妻,纵然孤标傲世,纵然还尽一生的泪,了却上一世的心愿,今生,还是到底意难平吧;“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洁如黛玉,即使是落花,也将其埋葬,舍不得半点玷污,更何况是那“质本洁来还洁去”绛珠仙草,只可惜,世间早已污浊不堪,或许,只有那离恨天、灌愁海,才是最终归宿吧。
宝黛是整部红楼一梦的主人公,他们的爱情,让人可悲可叹,都说黛玉爱使小性儿,宝黛之间更是悲喜相间,殊不知,正是这一悲一喜又一悲,早已将缘分融入了一辈一夕又一辈。古往今来,总有人讨论宝黛钗三人的爱恨纠葛,但是于全书中,我却并未感受到宝玉对宝钗的男女之情。许是宝黛爱情悲剧的抑郁,最开始读红楼梦时,我很不喜欢宝钗这个角色,甚至是带着敌意的,如同现代偶像剧中邪恶的女二一样,但是这么多遍书读下来,在前八十回中,我并未感受到宝钗对宝玉的爱情,许是大家闺秀的品格,她学会了接受,接受父母安排的生活、姻缘甚至命运,可宝玉又是一个最讨厌规矩的人,这样的爱情,本不可能有结果,强行骗来的终身托付,也只能是青春的坟墓了吧。或许,家教的要求,她对谁都是那样大方得体,不肯轻易将情感流露,所以,于宝玉,我并未感受到那份炽热的爱。反而黛玉,总会有情人间的真情流露,如若情侣间如宝钗般相敬如宾,那则样的生活,该是何等乏味。有人曾做过调查,宝钗是男人最想娶的女子类型,她温顺聪慧识大体,这样的日子或许舒心,但这只是日子,谈不上生活。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乏悲剧,梁祝、牡丹亭、西厢记……但大团圆的思想自古有之,纵然生离死别,也总要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给读者以心理的安慰,或是化蝶,或是还魂,虽是结局圆满,但读之总感觉失了些许厚重。红楼前八十回末,贾府已有了衰亡的征兆,所以这也是第一次,我不希望故事以喜剧收场。太虚幻境判词有云“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而在高鹗的续本中,却变成了宝玉中举人,贾家沐皇恩、延世泽,兰桂齐芳,可算是违背了曹公本意。这也是我对续本不满的地方,红楼本是一本充满反抗色彩的书,如此一来,不免降了品格,失了些许仙气。书中所言,贾府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样的钟鸣鼎食之家,我想,更需要彻底的洗涤,才有可能除却恶俗,续本中贾府逃过一劫,贾家人感恩皇恩浩荡,但也许会多了一丝侥幸心理,贾府的改变定然会有,但是人心呢,最根本的桎梏呢,又将如何?世上最可怕的是人心,经过大劫的贾府终将如何,我不敢妄自评说,只是,若思想不变,再多的改革也只是枉然。
后人为宝黛爱情感到悲哀,许多文学作品也曾写到宝黛离恨天相会,再续前缘,神仙美眷,好不逍遥自在,就连高鹗续本中,也出现了“绛珠仙子”与“神瑛侍者”天上相见,宝玉痴等佳人入梦的桥段。第一遍读后看这些文章,心里着实感到安慰,反复读红楼,却深深为自己的行为改到肤浅,曹公写红楼的本意是为警醒世人,如此一来,读者便还是活在美好的幻境之中,未曾走出,怕是更会走火入魔。反抗,彻底的打破思想桎梏,才是解救,幻想宝黛不切实际的再续前缘,怕是玷污了这份纯粹的爱。
红楼梦曲,芳醇佳酿,品之,荡气回肠,转眼,百年已逝。三生石畔,可还有彼岸花开。
红楼梦读后感2400字 篇四
我读红楼,感悟最深的大致可分为两点。
第一,有感于《红楼梦》的艺术魅力。《红楼梦》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四大名著之首,并不仅仅因为它在内容上的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更重要的因素还取决于它巨大的艺术魅力。从小说的人物看,它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据不完全统计,其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近五百人,而能够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至少也有数十人,例如林黛玉的尖酸刻薄,薛宝钗的温柔敦厚,贾宝玉的如傻似狂,王熙凤的诙谐幽默等,这些典型人物,各自都有自己独特而又鲜明的个性特征,早已成为人类艺术画廊中千古不朽的艺术典型,在银屏上盛演不衰。从小说的情节结构上看,《红楼梦》改变了以往长篇小说情节和人物故事单线条发展的单调模式。com,创造了一个完整宏大而又浑然天成的网状艺术结构,四大家族及众多人物,情节结构安排巧妙,虽然多条线索齐头并进,互相联结,却又有条不紊,层次分明。
从小说的语言上看《红楼梦》,曹雪芹是公认的语言大师,他在继承中国古典文学语言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加以丰富的发展,使小说的叙述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准确洗练,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小说中的人物语言堪称经典,作者往往只用三言两语就能传神地勾画出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例如林黛玉进贾府那段,王熙凤说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似嫡亲的孙女儿似的,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只可怜我这妹妹这么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她这几句话,不仅夸奖了林黛玉,而且赞扬了探春姐妹们,还博得了贾母的欢心,充分显示了王熙凤圆滑世故的特点。
除此之外,小说中的大量诗词歌曲根据人物的不同性格而作,更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第二,有感于《红楼梦》的主题,《红楼梦》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学巨著,关于它的主题,历来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诚如鲁迅所说的那样:道学家看见淫,经学家看见易,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但我们细读原著,就会发现,作者所要展示的主题,其实就是人生有限,天地无情的痛苦和无奈,是留恋美好的人生而又对人生美中不足的哀惋与感叹:人生为何要生老病死、离合悲欢?小说中通过不同人物之口,反复吟唱的这一旋律,正是作者历经世间荣辱后的人生感悟,也是《红楼梦》乃至历代文人所极力探索的永恒主题之一,例如,元春贵为皇妃,但却觉生活终无意趣;迎春误嫁中山狼,不久便被折磨至死;探春虽然才自精明志自高,但却生于末世运偏消,为了家族的利益被迫远嫁异域;惜春看破红尘,出家为尼,独卧青灯古佛旁史湘云虽然英豪阔大宽宏量,但最终却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的妙玉带发修行,结果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其他诸如香菱、晴雯、尤二姐、尤三姐等等,乃至大观园女儿国中所有的女儿们,都无一不是以背剧结局而告终的,不过,曹雪芹的这种人生感悟是积极而非颓废的,他对人生乃至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当人生与世间的真善美被无情地毁灭时,他才在怜惜悲悯中发出了无奈的感叹,综观全书,《红楼梦》主要在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这一既诗化又真实的理想世界中展开故事情节,以无故寻愁觅恨的贾宝玉为主人公,通过他的独特视角和亲身经历来感悟人生,探索自然,充分展示了青春少女及世间之美被毁灭的无情和无奈。
以上就是我对《红楼梦》的浅谈,自《红楼梦》诞生以来,就受到了普遍的赞赏和喜爱,红学各派各持己见,然而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红楼梦》巨大影响和无穷的艺术魅力!,然而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红楼梦》巨大影响和无穷的艺术魅力!红楼梦读后感1500(二)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从一个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开朗,这是嫉妒。我在隐隐之中对宝玉产生了醋意。说来也真是惭愧,但是有几个男性看到一个纨绔子弟的周围无缘无故的缠绕着数不胜数的美女而不心酸呢?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
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了。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
红楼梦读后感文学报告1800字 篇五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部《红楼梦》,让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又让多少人们为之落泪。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是千古绝唱。
四大名著中《红楼梦》是我最喜欢的一本,反反复复看了很多遍,每一遍都有新的感受与发现,书中的细节刻画尤其令人叫绝。它将封建社会下大家族的礼节、制度、日常的吃穿用度一一向我们道来,将它们完美地融合在书的各个角落,不会让人有为了说而说的赘述感。每个细节都很到位,一切都显得无比自然,让你改不动一个字。
先用薛宝钗服用的冷香丸药方来说,它的配置极其繁琐,且有的材料如“小雪”当天的雪十二钱此类,是可遇不可求的。可薛家配置好冷香丸只用了一两年的时间,明写药方,却暗示了薛家“珍珠如土金如铁”的富贵,同时通过薛宝钗吞食冷香丸说明她压抑自己天性的事实, “一箭双雕”这便让人不得不佩服了,更何况全书处处有这些细节呢!
曹公在书中的伏笔也为一绝,脂砚斋说他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可能不经意间的玩笑,又或是气话,便一语成谶。像元宵节是姑娘们的灯谜,元春的谜底“爆竹”便是她得宠一时,但是一瞬后就“回首相望以化灰”惨死的谶语。探春的谜底“风筝”,便是她未来将远嫁的证明。正是这样一步看十步的长远目光,才让红楼的情节环环相扣,密不可分。
很多人谈到《红楼梦》都只会说到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但我想说的是《红楼梦》是一本格局十分之大的书,即使八十回后的文稿丢失,也无法遮住它的光芒,里面不仅有故事,也有芹圃精湛的语句,有令人叫绝的细节与构思,有中华传统文化的记载,有当时政治的述论,而绝不拘泥于宝玉和黛玉两人的爱情故事,《红楼梦》是那个时代各方面的集大成者,它所述的人情世故和家族悲剧,也绝非只是为悲而悲,而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血有肉,有自己的优缺点,是立体在书中生活的人。这才是《红楼梦》之所以为名著的原因。
不知道大家注意过刘姥姥这个角色过没有,在我看来,这个人物的刻画及其立体且优秀,而且为书里增加了一大批亮点。
可能大家想到刘姥姥,印象中大多停留在她进大观园闹笑话上面。但我说的亮点不在此,其实如果你仔细阅读原著,会发现刘姥姥她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不同于王熙凤的精明,刘姥姥身上带的那种庄稼人特有的狡黠,她来贾府是“打抽丰”的,也就是求接济。刘姥姥是有求于人的,所以她清楚自己的定位,在贾府里逗老太太开心,老太太让她在大观园里作陪,她便毫无包袱地插一头花,在行酒令时故意说得让全场哄堂大笑。凤姐为了博老太太欢心故意给刘姥姥准备大酒杯,刘姥姥看出来也接受了。老太太是个明白人,自然是图一乐,但难免也有人会看不起她。黛玉就叫过她“母蝗虫”,妙玉更是因为刘姥姥用过便直接弃了她用过的杯子,尽管那杯子价值连城。
可刘姥姥仍然善良对待每一个人,不管是谁,即使是丫鬟们也以礼相待,这是她作为庄稼人的一份淳朴,也是她走时连平儿都将自己的私物赠予她的原因。人际交往,有时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
在八十回后的情节里,刘姥姥肯定还有关键的戏份,在巧姐的判词中,有“偶因济村妇(又作“济刘氏”,指向更明确),巧得遇恩人。”的句子。所以,刘姥姥她在贾府败落,会倾力救人,回报贾府的恩情。目前基本可以确定她在虎口中救下了巧姐,让巧姐成为“十二衩”里在贾府落败后的幸存者之一,这些种种又让人看到她淳朴、憨厚、善良的一面。更加让刘姥姥这个人物丰满起来,令人不得不对曹公佩服的五体投地,可能有人会觉得我很奇怪,为什么在八十回后的剧情里用“基本肯定”“会有”这样的词汇,也有人会觉得书里的配角不用这样分析。实际上,八十回后的内容非出自芹圃之手人尽皆知,而程高本的续文也是大多数人印象中的结局。我看过刘心武先生的红楼剖析,也同意他关于续作的观点,其实这个版本的很多地方与前文不符,中间也是疯狂的崩人设,像宝玉突然间不反对上学了,贾母不管黛玉的生死,促成宝玉宝钗的“金玉良缘”,(认真看过前八十回的应该都可以看出贾母是宝黛党),前面的众多伏笔到后续的四十回集体掉线,弄得一些线索没头没尾的。大家有自己的续书自由,但毕竟续作者不是芹圃本人。所以,我的个人提议是当同人文看就好了。
文学的长河繁星闪烁,而《红楼梦》无疑会是那璀璨中的一颗。纵使有存在争议的部分,却不影响它的价值。里面的人、物、景、无一不穿过时光,成为一代代人心里的经典。书中人物的悲剧,也引得多少人为之叹息。
终了,是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的大地。
到底,是望山中高士晶莹雪,念世外仙姝寂寞林。
一纸红楼千古梦,悲歌尽。
《红楼梦》读后感2200字左右 篇六
袭人被曹雪芹赋予一个“贤”字,袭人也完全当得起这个字,要知道,袭人是贾母送给孙子宝玉的丫鬟,贾母喜欢的女孩子有三条:漂亮、口齿伶俐、针线活好。袭人一条也不占,就是这样的一个袭人,能让贾母看上,让她作为宝玉的首席丫鬟负责宝玉的生活起居,也只能说袭人也真是勤勉细心到无可挑剔才行,归结成一个字,“贤”是最准确的。
袭人伺候主子没说的,伺候贾母的时候,心里眼里就只一个贾母,后来服侍了史湘云一年,同样的出色,因为后来湘云大了,每来贾府,都要亲自去看望袭人,姐姐长姐姐短的两个人很亲密,伺候宝玉更是没的说,举一个小例子好了,宝玉随身带的通灵宝玉,每在睡觉时摘下,袭人怕第二天宝玉带时凉着了,睡前用手帕子将玉包好,塞到枕头下边,到第二天带时,有睡觉时的余温,不至于冰着宝玉,袭人其时也不过十几岁,能如此细心用心,值得肯定,可见袭人受主子的信任不是偶然。
但是……
袭人是众多红楼人物里最不讨读者喜欢的人物之一……
读者不喜欢,曹雪芹也对她并不感冒,判词里形容她是一张破席(袭),有人说这是在映射她身许两人的事,屏山个人以为应该还有弃旧主改换门庭的寓意,一个“破”字,口气相当的严厉,封建社会将女性的道德污点做这样的直言,这一点,足以证明曹公对袭人的基本态度。袭人被广大读者诟病,究其原因,无非是因为袭人做了四件事。
第一件:表里不一,先与宝玉有染,后又以保全宝玉名誉为由向王夫人邀功
袭人是《红楼梦》里唯一作者明写与宝玉有过床第之欢的女子,宝玉和她这事在那个时代里其实算不得啥,可是放进《红楼梦》特定的环境里却是绝对不行的,连续发生的几件事,让袭人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首先是宝玉向黛玉表白的话一字不落的说给了袭人,宝玉钟情的是袭人最不愿意看到的黛玉,因为她是站队金玉良缘的;其次是晴雯可以做到和宝玉赌气,宝玉反而伏低做小让晴雯撕扇以博千金一笑,这点她袭人是万万也做不到的。很明显,晴雯在慢慢替代自己在宝玉内心的位置;再次,金钏仅仅和宝玉调笑就被撵出去,落得投井自尽,金钏的死让袭人更感到了心虚和不安。
在成为宝玉姨娘的道路上,在贾母和宝玉那儿她都竞争不过晴雯,恰好这个时候,宝玉因为金钏和蒋玉菡的事挨了贾政一顿暴打,袭人抓住王夫人对教育宝玉束手无策这个软肋,抛出宝玉一生品行名誉不可受损,大大向王夫人表了一番忠心,此时的袭人对王夫人来说,无异于救命的稻草。从此,王夫人百分百信任袭人,提前定她为姨娘,所有待遇向生了一儿一女的赵姨娘看齐。
第二件:抛弃旧主,改换门庭
袭人是贾母的人,她人在宝玉这里,占的仍然是贾母的编制,说的再难听一点,一仆不侍二主,这是古人对一个人道德要求最基本的底线,同一女不事二夫差不多同样的道理,读者都知道,袭人最后嫁了蒋玉菡,这两条她都占了。她向王夫人表忠心,投向王夫人的麾下,本质上就是对贾母的背叛,王夫人为什么就没意识到这一点呢?作者在这里也证明王夫人糊涂,看人不明。
第三件:站队金玉良缘,公开贬低林黛玉
清虚观打醮回来,史湘云来了,在怡红院时,得知宝玉要去会见官场人物贾雨村,史湘云就说了:就应该和这些为官作宰的人多交往,常常谈讲经济仕途学问,说宝玉一天混在女孩子堆里能有什么长进。宝玉一听就轰湘云走,说姑娘去别的房里坐坐吧,仔细我这里脏了你的仕途学问。袭人这时发话了:“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得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的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得怎么样呢。提起这个话来,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一会子去了。我到过不去,只当她恼了。谁知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谁知这一个反倒同他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他,你的赔多少不是呢!”
袭人颂扬宝钗,拿黛玉作为比较,公开赞一个贬一个,当然,站在她的立场上也没错,只是,作为服侍了宝玉多年的也可以说是枕边人,她对宝玉的思想、感情诉求一无所知。
第四件:以怡红院女主人自居,对威胁到自己的晴雯下黑手
袭人有着争荣夸耀的心,从她与宝玉有了肌肤之亲之后,袭人不自觉的以怡红院女主人自居,比如她失口就说出她和宝玉“我们”的话来,被晴雯讽刺一通,比如她认为怡红院根本离不开她,她一个心没操到就生出事来。后来晴雯被撵,宝玉伤心说半年前那棵海棠枯死就是预示,袭人醋劲就上来了,说:“真真的越发说上我的气来了。那晴雯是个什么东西,就费这样的心思,比出这些正经人来!还有一说,她纵好,也灭不过我的次序去。便是这海棠,也该先来比我,也还轮不到她。想是我要死了。”
从来不乏有人说晴雯被撵,不该让袭人背锅,作者不是都说了吗,是王善保家的进的谗言啊,其实,袭人是逃不脱告密的干系的。因为至少有两处直接证据:
一是晴雯被逐出后,宝玉直接质问袭人为什么所有人都有不是,太太单挑不出你和麝月秋纹来?袭人听了后是“心内一动,低头半日,无可回答。”后来她的解释宝玉也不听,直接就说晴雯和你一样,打小从老太太那里过来的,并没有妨碍到你,就是长得太好了,你容不下她。
另一处是在宝玉写给晴雯的祭文《芙蓉女儿诔》里写道:“诼谣謑诟,出自屏帷;荆棘蓬榛,蔓延户牖。”啥意思?就说芙蓉女儿啊,那些诽谤谣言,就出在咱们床帏之间;那些对你的恶语毒言,就蔓延在咱们的门后窗前。这指的当然不是王善保家的了,结合宝玉的质问,曹公这么写,答案不言自明。
正是因为这四点,无论袭人怎么周到,怎么个贤法,读者也不买账了。
红楼梦读后感文学报告2100字 篇七
人间至美枕霞来——读《红楼梦》有感
红楼一曲,惊梦百年。温茶凉书,纵是书墨三干也不足为喻。而恰似王国维所言:“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书中的每一人,每一景,何遽不若卓然的主体?我欲于前人抒怀之罅隙,撷我最喜之人,捕捉二三事,抒全心之感。既掩卷,予以为史湘云及集人间至美,恍若人间惊鸿客。各位且看她是何等的——
无邪
朗日高照,清风拂袖,湘云如顽童,眸藏岫玉,盛满光华潋滟的笑意。纵然家道渐衰,身世坎坷,即便权贵世界的老花眼难以看惯钟灵毓秀的生命,湘云的身边依旧清歌笑语连绵四载,看罢荣辱唱舒怀。她的无邪,宛若山涧中皎净清透的融雪,一颗虎牙,一斛笑意,澄澈如斯。
读着《红楼梦》,看着湘云,我忽而想起《末代皇帝》中的一个场景:溥仪最后一次回到皇宫,不是眷恋昔日的繁华,而是到皇座下寻找旧日藏匿的蝈蝈笼子——繁花尽褪后唤醒的,竟还是心底的无邪。李卓吾曾曰,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世相纷呈中不迷失荒径,以稚子之眼观物,以赤子之心察情,无邪始终,精心收纳此人间之至美,岂不快哉?
孩子们终会长大,可就算浮游人际,辗转四方,也别弄丢了这份至美——
年年岁岁,天真无邪。
无忌
戒防甚严的大观园,因有湘云的无忌无畏漾开旖旎的涟漪。她扮作男儿,俏丽中杂染风流隽逸,好似任疏狂趁年少的公子,俊朗逸仙。霜凝之时,芦雪亭篆烟染铜樽,蕊雪雀跃娉婷,而她任青衫绣成深碧,只一心在这琉璃世界中割腥啖膻。如其所愿,"是真名士自风流。”待到春光绰约,她又于酒暖花深间一壶醉清昼,欹倚凉石,枕簇芍药,天光云影,空水澄鲜,唯听见梦中人犹作呓语,亦有几分意气飞扬。
曾听人感慨,若少年无忌,老年不悔,人生何等圆满。可见无忌之美好珍贵。若无忌,便能从容应对红尘颠倒千秋寂寥;若无忌,便能将三干浮华皆付指间逍遥。倘若史湘云看见今有人在维护正义时噤声瑟缩,在捕捉理想时无奈地摊开将伸未伸的手,在心头眷念面前欲说还羞,她是否会不解,是否会嗔怪?
东曦既驾,少年风华,定当走一趟无忌之旅。想起曾在读罢刘再复先生曾说的"该说就说,该笑就笑,该骂就骂,一声声就像故乡林间的蝉鸣……全是天籁"会心一笑——
人间至美,无忌不悔。
无隔
前些日子在《人间词话》中读到"无隔"一词,顿时萌生出对湘云的思考——她是书里书外的雅俗共赏,既无视高低贵贱,又不拘于男女之别,或许这便是曹公将海棠赋予湘云的缘由。无香的海棠不似空谷幽兰清冷,不似国色牡丹富丽,却自古以来与世人多了几分亲近,肆意的花姿灿若烟火。
人们素来喜爱林潇湘之孤高清丽,薛蘅芜之玲珑处事,而我偏以为史湘云身边别有洞天——红楼梦中至美的女子自然怀揣着至美的性情。
那么,我们作为行走世间真实存在的人呢?
无论是处于庙堂之高,还是行于江湖之远,无论我们是谈笑鸿儒还是往来白丁,我们都不应忘记无隔之美。依我一己之见,每个人都该如一卷行书,既不会潦草难认伤人心,又不会严谨端方而至于无趣,水墨卷轴下,是力透纸背的书写,一笔一字银钩铁划。
窗前茶香袅袅,水雾绕腾,窗外行云流水,曲水流觞。直抒胸臆的脱口而出,直陈风物的潇洒率真,江南塞北的携手遥济,均是无隔。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写人性之清新,咏情怀之真诚,沁人心脾——
无隔相待,何等美好。
无双
记得湘云蘸毫融墨,落笔气象开,少顷和韵海棠诗二首;记得她清秀中透着剑气,笔端游龙,在菊花诗上落下“枕霞旧友”四字题款;记得她落落清癯,顺睫低吟柳絮词;记得她在芦雪庭以墨为缰争联即景诗,一举揽下诗魁宝座;记得她与黛玉同游凹晶馆,才情流动,摇曳星云……
“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既能醉倒落花前,荒嬉狂涓,率性无惧;也能端坐磐石上,吟诗度曲,焚香啜茗。看似信马由缰,却又能"致虚极,守静笃”,然这丝毫无冲突之感。何也?
“中国人既温暾又酷烈。”木心如是说。可谓诚哉斯言。反差极大的风调出人意料地糅合在一起,却彰显了人格的张力和气度的不凡。
那由这无数个体构筑的泱泱中华,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广袤阔土,既容下了塞北大漠掷地有声的羌笛胡笳,也酵成了烟雨江南喁喁情长的吴侬软语;琴瑟箫管,既能演绎阳春白雪,也能谱成下里巴人;再如书法,运笔由心,外化于形,刚柔并济,忽而纤秀凛利,忽而书写恣意;又来看那画卷,这一隅是太古积雪,孤清沉寂,那一角是野鹤行空,狂傲难缚,桀骜不驯;看此时白衣公子温润如玉,遥指千军,顷刻间已倚马仗剑,浴血轮台;瞧那俏丽佳人今夕巧笑嫣然,明日已登上九五之尊,千古女帝何等霸气……
人格的张力,物性的多元,此乃我华夏之非凡气魄——
人间至美,天下无双。
红楼大梦,厚重的书页留给我们的,岂止是一砚盈鼻的玄香?金陵女子的音容笑貌,世家大族的盛衰荣辱引来无数文人墨客铺卷抒怀,而我也于此,暂且借了红楼梦中史大姑娘的颦笑言行,感一回人间瑰丽旖旎的至美风光。
我殷切期盼每位读者在阅读《红楼梦》时,别忘了留意枕霞旧友之至美,更别忘了多加思考,我们应怎样守住这些小美好。
千里之行,俯仰之间,不乱于形,不惑于心,坚守至美,追求本心。
愿每一人都能秉持无邪,葆其天真,宛若孩童;
愿每一人都敢与无忌,风华正茂,从心所欲;
愿每一人都心存无隔,偶值林叟,谈笑无归;
愿每一人都勇追无双,充盈人格,成就不凡;
愿每一人都欣于感悟“人间至美枕霞来”,与余同好,以此共勉。
《红楼梦》读后感2300字左右 篇八
红楼梦》有这样一种魅力:让悲伤慢慢侵入内心,即使在读过很久之后,也常常为这场大悲剧而愁绪万千。
书中的《枉凝眉》唱到:“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尽!”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红楼梦》诸多悲剧里最让人魂牵梦绕、万般嗟叹的。
一边是金玉姻缘,一边又是木石前盟;一边是封建家庭选定的标准媳妇,一边是心灵相通的红颜知己。贾宝玉苦苦徘徊,终究敌不过封建制度的力量。“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曹雪芹通过贾宝玉的眼睛向我们描绘出了一个柔弱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子——林黛玉,然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黛玉的清高个性也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
黛玉葬花的那一节最让人记忆深刻: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在常人看来,落英缤纷该是无比美妙的场景了,可是面对落花,黛玉想到的却是自己死后的情景,竟然到达无法释怀,潸然泪下的地步。在现实社会中,除了宝玉,再没有别人能够读懂她的心灵。可是宝玉常常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不停地被封建礼教的追随者拉向他们那边。我们常常在书中读到黛玉生气的描写,难免留下她小气的印象,其实她小气的背后却是自己与封建制度默默的反抗。无法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在她病危之际,丫环紫鹃四处求人,却无人肯帮;贾府为避免晦气,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边是喜庆的结婚场面,一边是死前的凄婉哀怨。“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封建制度统治下的社会是那样的受禁锢,哪里才有理想之地?可见黛玉至死都不放弃对自由理想的追求。
任悲愁慢慢悠悠浸入思绪,一点一点地凉上心头。人言是有情人终成眷属,而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却在封建的枷锁下生离死别,前世今生永难见。
真所谓“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红楼梦》的确伟大,有那么多关于女性特征的描写,有那么多关于穿着打扮的描写,有那么多关于饮食花样的描写,有那么多关于装饰陈列的描写,有那么多关于亭台楼榭的描写……所有这些描写都随手拈来,刻画人物性格细致入微,不愧为作者增删十载、呕心沥血的结晶。
不仅如此,封建社会的那种等级关系也表达得十分清晰,入木三分。妻妾、嫡庶、主仆、男女等,其家庭地位、可支配收入、佣人数量等有着天壤之别,在贾府那个封建大家庭中,熙熙攘攘而又整齐有序,既说明凤姐治理有方,又表明那种封建等级制度的观念深入人心,管理者用这个去制度去管理,被管理着也服从那个制度。而恰恰就是这个制度,害死了书中的大部分女人,好在前四十回还没有死几个人。
关于宝玉的教育问题,在今天看来仍很有意思。奶奶疼爱自己的小孙子,本来无可厚非,但书中的贾母有点过于溺爱了。古时候有个说法叫“子以母贵”,在这里确切来说叫做“孙子以祖母贵”,贾母在贾府的地位当然是最高的,贾母疼爱宝玉,所以宝玉在家的地位也就很高,大家或者出于奉承或者出于自保,难免都要看贾母的脸色,于是宝玉在家几乎人人都哄着他,他高兴也好、任性也好,都没有人反驳他。
这个现象在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中也很普遍,好在现在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自主性大了许多,古时候就不那么自由了。书中的贾政有一次也偷偷地狠狠的打了宝玉一顿,结果被贾母骂了个狗血淋头,以后再也不敢造次了。况且这次狠打宝玉,本来就有点不分青红皂白,仅凭贾环的片面之辞,歪曲了事实,宝玉本来心里就不服,再加上之后贾母给他的优厚待遇,更是一点作用都没起到了。由此看来,在家庭教育中,一人扮黑脸另一人扮红脸的作用不是很好哦。
在贾府这个封建大家庭中,虽然女人的地位较同时代的家庭有了很大的提高,家庭内的事情主要靠女人来操持,以贾母为首、王夫人为辅、凤姐为主要执行人(相当于现在企业中的CEO),大到元春省亲、小到每餐饭吃什么在那里吃等问题,都由她们做主。尽管她们的地位很高,锦衣玉食,供使唤的丫头、嬷嬷、小厮们成群,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所有女性的活动范围都不外乎荣国府、宁国府这两个大院之内,日常娱乐活动也不过听戏、打牌、串门、会餐等,几十年如一日,也没有多少意思。
是啊,现在的我们何尝也不是这样呢。虽然时代变了,女人走出家门了,交通便利了,语言相对统一了,通讯和传媒发达了,网络进入家庭了,然而又有多少改变呢,我们仍然生活在相对以前大一点的小圈子之内,家人几个,朋友几个,常去购物、餐饮、运动的场所几个,常浏览的网站或玩的游戏几个,实质上跟过去没有什么区别,生活一样的单调乏味,一样忙忙碌碌或悠哉悠哉的过活,什么时候才真正变得丰富多彩呢?
关于薛宝钗与林黛玉,有些人评论时不免有些偏颇,过于抬高林黛玉而贬低薛宝钗。是的,宝钗是教导宝玉要读正经书、考功名、谋爵禄,这不能叫俗,当时的士大夫都是这样的,或者说主流社会都是这样的价值取向,不能因为宝钗这样做了就过分的贬低她,黛玉没有这样做就很好云云。我觉得,宝钗是贤妻良母型的,所以以贾母为首的长辈都喜欢宝钗;黛玉是才子兼佳人型的,而且小时候就和宝玉青梅竹马,所以宝玉喜欢她,也是人之常情。
如果说宝玉他们做的那些事情有什么好玩的话,无外乎“开海棠诗社作诗”了,要说他们整天在家玩,也没有玩出什么名堂,只有这一件事情还有些诗情画意的。而且各个姐妹的性情,也只有通过那些诗句才能够比较全面的表现出来。
红楼梦大学生读后感2100字 篇九
红楼梦这本书是我读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我们家有一套繁体字的红楼梦,是我爸爸买的,那时我小,读小学五年级吧,很多繁体字都不认识,所以我总是反复的读,读的遍数多了,对里面的人物,故事情节大的有所了解,当然只是皮毛而已。我特别欣赏林黛玉的文才和薛宝钗的为人处事。当读到黛玉葬花这段的时候,感觉甚似凄凉。特别是两句话“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虽然黛玉葬花在书上的描写也只用了这么一小段文字,但是足以让看的人为之叹息。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活灵活现,有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为开头引出着一故事——石头记。有以甄隐士为线索开始即结束了整个的故事。
封建的牺牲品晴雯不可否认,颦儿才是女一号,无论宝钗的地位怎么怎么重,颦儿才是宝玉的另一半,但是晴雯,同样是宝玉身边非常重要的任务,不隐瞒的说,我对晴雯有偏爱,因为她的美丽。因为她的直率,因为她的可爱,因为她的倔强,因为她的不容污浊,因为她的洁身自好,更因为她那个悲惨的结局。同样,雪芹先生也是偏爱晴雯的,她让晴雯在贾府最鼎盛的时候死去,而不用遭受贾府落魄后的种种不幸,晴雯,是一个既幸运,又不幸的人物。曹雪芹先生给晴雯的判词中写道:“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曹雪芹先生的判词将晴雯的各方面特点都写在了其中。霁月难逢,彩云易散。这句是说晴雯这样的人十分难得,因此也难以为污浊的社会所容纳,第一句就直接指出晴雯的结局是悲惨的。晴雯的优点有很多首先,晴雯的漂亮是公认的,连王夫人都觉得“颇有点你林妹妹的样子”,而记得是脂评中也有“晴有林风,袭乃钗副”的评注(忘记是书中还是脂评中了)。
晴雯的可爱,晴雯是个不到20的小姑娘,自然有她的淘气,很多地方都显现了晴雯的可爱,难道在你看到晴雯撕扇子那回合,你不觉得晴雯是个可爱淘气的小姑娘么?晴雯的直率,不容污浊。在发现那个小丫鬟偷东西后,不顾自己病着,直接要把那丫鬟赶出去,晴雯的洁身自好,晴雯不象袭人,麝月那样找机会和宝玉亲近,不愿意被污浊的社会所玷污。心比天高,身为下贱。俩句中写到,晴雯从来不肯低三下四的讨好主人,尽管她是下人的下人,是奴才的奴才,是贾府奴才赖大家的买来的当奴才,送给贾母的。后俩句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就是说明晴雯的悲惨结局,就是因为她太优秀,太漂亮,也从侧面体现出晴雯的优秀。晴雯的优秀,也一直被宝玉所欣赏,宝玉在所有的丫鬟里,也是和晴雯最贴心,袭人是个好丫鬟,是的只是个好丫鬟,可能也是个好的妾,但是宝玉需要的不仅仅是这个,宝玉需要个交心的人,能和颦儿传达感情的人,这样,袭人就不可能胜任了,而晴雯就是最佳人选,还记得宝玉挨打,是谁替宝玉给颦儿送帕子了么?是的,是晴雯,而且是宝玉故意支开袭人后,叫晴雯送的帕子,还记得是谁一次次跑到萧湘馆传宝玉的话么,是的,还是晴雯。是谁让宝玉想了半天办法,哄她开心不生气?更是晴雯,在宝玉眼里,晴雯不是丫鬟,是朋友,更是颦儿的影子。这么漂亮,开朗,活泼,可爱的晴雯,宝玉能不喜欢么?你能不喜欢么?但是,晴雯的这个性格和当时的社会是格格不入的,况且因为颦儿的结局是悲惨的,做为“晴有林风”的晴雯,结局自然也是悲惨的,由于晴雯的不容污浊,又不向主子谄媚,她得罪的人也颇多,更因为她的漂亮,使王夫人眼里不能容下她,晴雯就在大病的时候被赶出了贾府,从而送了命。
其实我真的不想看到晴雯的死,但是命运安排,在那个社会,晴雯必然不会活的很长久,因为那个社会是不能容纳芙蓉一样纯洁的晴雯的。不过换个角度,晴雯也是幸运的,被送到贾母这,得到贾母的喜爱,服侍宝玉,又被宝玉当做亲信。晴雯得以生存那么长时间,试想下,如果在赖大家,晴雯估计早被卖掉,或者打死了。还有,能在贾府轰然倒塌前死去,也是幸运的,雪芹先生不愿意看到这么纯洁的晴雯遭受贾府倒塌时的浩劫,安排她提早的离开了这个污浊的社会。因为她的美丽。因为她的直率,因为她的可爱,因为她的倔强,因为她的一切都那么的纯洁,不愿意沾染一点污浊。她是红楼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有了她宝玉和颦儿的爱情可以走的更远。因为这些,我喜欢晴雯。红楼梦真的是很不错的一部书,有时间大家一定要看看,真的,说实话,第一遍我什么感觉没有,前面我也说了那时才读小学五年级,看了很多遍后才感到曹雪芹先生的伟大,曹雪芹及其《红楼梦》,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灵魂的一部分。与其说他是一部伟大的巨著,不如说它是中国通史。与其说那是写贵族的生活,不如说是当时时局的真实写照。从一点点的细节来讲,那种语言的魅力体现出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从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张一弛。一丝一毫无不张显出人物的特点,可以说那种语言的叙述找不出一斯破绽。而从中又可以看出一个民族发展的问题,具体的症结,具体的民生国计,无不与此相关联。
这不只是一部文学作品,又是一部柬书。有时间一定要好好读读,真的很好的一部书。我是趁现在比较闲重新回味这部著作,写点感想。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整理的9篇《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推荐作文:
- ·清明节扫墓作文300字优秀7篇
-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400字
- ·读《三国演义》体会和感悟500字十篇
- ·《海底两万里》2022读后感作文
- ·中考加油打气的话句子优秀8篇
- ·《变形金刚4》观后感3篇
- ·植树作文(精选4篇)
- ·《悯农》读后感【精选5篇】
-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优秀3篇
- ·《西游记》读后感1000字(精彩4篇)
- ·城南旧事400字读后感(优秀8篇)
- ·我不想不想长大读后感精选4篇
- ·写物初二说明文作文
- ·小学四年级爱心作文
- ·假如我有一只马良的神笔作文【精选8篇】
- ·写中秋节作文优秀4篇
- ·一件小事作文(优秀5篇)
- ·春天的作文【优秀3篇】
- ·未来日记【8篇】
- ·《骆驼祥子》读后感及收获800字
- ·孙子兵法读后感2000字7篇
- ·三打白骨精读后感(优秀5篇)
- ·《阿甘正传》观后感10篇
- ·爷爷作文优秀3篇
- ·清明节扫墓作文600字(10篇)
- ·野性的呼唤读后感【优秀7篇】
- ·《大象的眼泪》读后感小学生作文
- ·暑假七年级小作文大全
- ·教育读后感【精选4篇】
- ·成语故事读后感400字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