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的读后感【优秀9篇】

时间:2023-06-10 08:18:05 | 来源:作文库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9篇《苏东坡传的读后感》,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一

一蓑烟雨任平生

——读《苏东坡传》有感

江绿色作文网晟希

临近初冬,细雨潇潇,不急不缓,就这样下了几天几夜,不肯停歇,仿佛要把千百年来的风云世事,慢慢说尽,溪桥柳岸,屋檐瓦舍,家家都是雨声。安宁中带着远意。这种时节,适合细品一本书,最爱的还是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东坡此人,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似乎永远活在某首诗或某首词的作者一栏中。我们对他的了解,似乎全部来自于诗词,名家的光辉下,我们几乎都快忘却,他苏轼也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在那无数句外表豁达的词句中,是否隐藏着他的落魄无奈?

在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他的童年也似乎很不平凡,且不说胸怀大志,满腹经纶,单凭在科举中杜撰典故一事,就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他被冠上神童的名誉,当时的他心中想必也是颇有些骄傲的。

东坡壮年的仕途颇为坎坷,不仅是那些神神鬼鬼的事件,他还因才华出众而被许多人当成肉中刺,年轻的他做事张扬,碰了许多钉子,与王安石集团的正面碰撞更是他大半生流离的主要原因,又恰逢妻儿离世,他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凄美词句,与亲人分别漂泊异乡,他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中秋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更让我们铭记的,是他的烟雨任平生的豪放与豁达。

几百年前,该是在一片竹林里,也是狂风呼啸,竹叶纷飞,他一手执着酒囊,嘴中却不停地在哼着调子,他手中握着一根竹杖,脚上踏一双芒鞋,那时的风微冷,把他的酒意生生吹醒,山头的斜阳却极热情地迎了上来,驱散了所有惆怅荒凉。他仰天长啸“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最失意的年华里,他还曾与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感慨世人皆醉我独醒,“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尔”,是他对这个世界的发问。我们愿意相信,他在苦难面前,并不畏惧。这并不是因为酒精作祟,而是因为他那豁达的诗人之心。

后来,我又读到他的一阙《临江仙》,他写下这首词,也是心中被名利束缚,难以做到明月清风。是的,无论当时的他是如何挥毫泼墨,掩卷时墨迹已干,那颗曾经炽热的心也趋于平静,鲜衣怒马和风烟俱静,只隔了一剪光阴。千百年后的我们读到他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不知是何感想?

老年时期,他仍需面对许多灾难坎坷,但他以平淡与安然相对,多年流放,朝中政治纷争,似乎都与他没有关系。命运对于这一伟大词人,有太多太多的不公平,名声远扬的东坡居士最后只落得草草一个收尾。

喜欢他的词,豪放却不奔腾,缥渺却不虚无,婉转却无悲凄,每次读他的词都会惊心动魄,魂梦飘摇,亦会深情悲恸,可到最后皆归于淡定从容。

读他的人生,云烟散去,相忘江湖,过尽沧海,尝遍世味,唯留一种心境,烟雨任平生。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二

自从读了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后,我才发现,世界上竟有如此豁达之人,而这人便是苏东坡。

苏东坡一生都在被贬,可是我们总能在他的诗中找到一些乐观的诗句,比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月色入户”,门都破旧的连月光都透进来了,可是苏东坡接下来又写了一句“欣然起行”。他真的是一位乐天到无可救药的人,对此我是十分佩服。世上像其这样的乐天派很少,因此这也是苏东坡在历史长河中永远那么光彩夺目的原因之一。于此,读完了《苏东坡传》,看完了苏轼的一生,我学到了两个字:乐观。

苏家出了三个才子,称为“三苏”:苏洵、长子苏轼、次子苏辙。所以说“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我欣赏苏东坡不仅仅因为他乐观,还因为他是一位正直的诗人,他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亡俗不可医。”由此可见,他很注重人品。当我们学苏东坡写的《记承天寺夜游》时,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找了几个合适的谐音词:贤人、嫌人、涎人、娴人和衔人。苏东坡虽然仕途历尽艰辛,但也很会生活,做的了一手好菜,例如:东坡肉等等。而且他的生活有趣,写文章也是文思泉涌,所以我们说失意的人有一个诗意的人生。

苏轼归隐于田园后,便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而这也正是“苏东坡”这个称谓的由来。林语堂先生与谢老师最喜爱的诗人便是苏东坡,而我也体悟到了苏东坡的与众不同。当我们去阅读他的诗作时,没有苦涩的苦瓜汁,而是甜在心头的通达乐观。

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林先生曾这样评价过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再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而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他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其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苏东坡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的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与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相斗,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说道底,正是区别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也许在苏东坡看来,一己的私欲,是十分卑微的事情。而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生活上的,他的双眼、他的内心更多关注的是百姓的愉悦和疾苦。正是因为苏东坡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其与救百姓于水火的形势发生了抵触,他才反对到底,甚至于在自己管辖的州府里,对于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一概不理。苏东坡决心争论变法,可见他永不放弃的性格!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而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传读后感1200字 篇三

回想我对苏轼的记忆,从小学开始就开始接触他,中学时期更多的诗词,说起来人人会唱的《但愿人长久》……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宋代的著名书法家、画家。除此之外,大概就是初三那年一位讲作文的语文老师的讲述了吧。老师非常喜欢苏轼,仔细的讲述了苏轼的生平,讲到最后竟声泪俱下,让人动容,给我很深的印象。然而,以后想想也并没有什么实感。

这次看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颇有感触。为东坡潇洒之诗词所倾倒,为东坡人生之坎坷而叹息,为东坡不羁之情怀而钦佩,为东坡之真性情而感动。林语堂先生形容东坡为:“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以为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的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所有这些都可以和东坡一生的轨迹吻合。在这所有中,我觉得真性情的乐天派最能形容东坡。他是那种心中有感触不得不吐之为快的人,因此后代有了无数的好诗词,也因此他自己一生都被小人诽谤,但也不知“悔改”情动嘴开,自己也说“我真是不可救药”;他是那种游离在入世和出世之间的人,从年轻时的积极入世为官,到几经升迁贬职最后只想卸甲归田,他执行着佛教的思想在他所任职的一方为百姓造福也为自己修炼;他是那个一生都不缺乏声誉的人,既以此享过好处同时也牵累过不少人,然而却能毫无架子躺在菜田里同农人谈天说地纵使农人并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他是那个纵情于山水、美酒之人,纵情山水的同时也装点山水,这便有了苏堤,品酒之时也尝试酿酒,虽然只是在酿酒过程中把自己灌醉而已;他是那个可以忍受人生巨大起伏的人,坎坷的道路上我没有看到泪水,看到的是坦然、淡然和心平气和的喜悦,每到一处地方,他都与自然融合与当地的百姓融合;他是那个翛然落拓的浪漫主义者,在深夜扁舟,在承天寺夜游,在月下饮酒赋诗;他是那个深得几代皇后喜爱的诗人,让我对这几位女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是一个胸怀宽广如海的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予生”。

这些所有的零零碎碎的感触,其实都能是一个真性情的表现吧--只有最纯真、最率性、最真实的人才能如此的可爱、如此的潇洒、如此的热爱生活、如此的另人感动。从东坡的身上,我可以感受到一种爱、喜悦、快乐、平和的力量,从他的诗中,从他的经历中散发出来。我彷佛可以看到他举着酒杯漫步在月下、拿着锄头快乐的耕耘并自比陶潜。在人的一生中,总要有几个精神偶像的,苏东坡就应该是其中一个。在面对人生的坎坷的时候,我们自己的态度很重要,是笑对苦难呢?还是一蹶不振?有的时候是我们自己圈住了自己的心,慢慢得使自己不能放开,不能释怀,不能真真实实的去感受生活。不要怕苦难,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生活赋予我们的是什么,才能真正用心去珍惜!从今天起:“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予生”。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四

读着这本语言清秀的书,文字进入脑海,带进心门的却是苏东坡向我翩翩走来。

不错,正如作者所说:“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心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正如作者笔下的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我欣赏这样的他,乐观豁达,而在他的诗词中也不难看出这一点。“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这诗中没有把流水比拟成时光一去不复返,而是让我们体会到不抱怨,不哀愁;相信珍惜眼前便是永恒的的价值观。

我也景仰那个志存高远的你,让我不觉你是不争不抢文弱的诗人,而是让我在你身上学到了一种精神。“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这样的豪言,激励着我,是我有了更高远的目标。这话恰如,“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志向与承诺,这样的精神激励着我奋发图强……

而令我更对你有更深一层认识的是你的柔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你对爱情的执着与坚贞吧!你有着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身份,同时带给我不同的感觉。而我最喜欢的是你的爱国热情与面对逆境更加自强的意志!而这些特质恰从你的诗词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你那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为何让我感到一丝忧愁,你是想到了周瑜的伟业了吗,还是担心当时的国家?你那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与“会挽雕弓如满玉,西北望,射天狼。”让我察觉你的爱国热情与想要报国的衷心。

你的善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的淡然――“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去任平生。”你的豪放――“大江东去,浪淘尽。”都让我看到一个真实的你,独一无二的你。因为你那与众不同的率真天性已深深烙印在无数人心灵深处。在艺术历史茫茫的进程中,你的丰碑镌刻着你追寻的目标。这些亦是我所喜之处。

2023年苏东坡传读后感悟 篇五

《苏东坡传》这本书我才只读了一半,便对苏东坡这位大文豪有了足够的认识。书中提到过许多地名,多得数不清,这也正提示了我们苏东坡一生漂泊。

在书中,我最喜爱的就是苏东坡爽朗的笑声——他的笑声告诉了我许多道理。短故事

他的笑就是一种自得其乐的笑,他被贬之后赏景便成了他的乐趣。苏东坡常对着风景写诗,写完之后总会为自己又完成一篇文章而高兴地笑;苏东坡的笑,还包含着一种不与人斤斤计较的笑,朝廷的官员为了针对他,因挑不出苏东坡平时表现完美,就拿他的文章骨头里挑刺;苏轼显然没与他们计较,反而还写出“何日遣冯唐”这句话,话中毫无归罪之意;苏东坡的笑,更多的就是苦中作乐。谁被贬之后不低落?就像你突然由组长被降到普通成员一样,不再被人肯定你的潜质。

时势造英雄,苏东坡之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谈论上经久不衰,多半就是因当时所处的环境,造就他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正正因苏轼的思想超乎常人,才使他的作品犹如一颗璀璨的星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我喜爱他毫不恭维、仗义执言的性格。虽然他比较冲动、做事不经过“大脑”思考,但正正因这一点,才使他更富有魅力。《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里面说过:“不好以为你就是大学教授,因此作研究比较重要;不好以为你就是杀猪的,因此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也不好以为你就是个大学生,不够资格管社会的事。你这天不生气,不站出来的话,明天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苏轼这种激烈的性格,对当时、和我们后世都有极大的影响,他告诉我们:不能让那些不好的东西继续下去,要阻止他们,阻止他们务必要有带头人。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谁也不想当那第一个人,凡就是有点头脑的人,都不会那样去做,苏东坡正正因“没头没脑”,就毅然去当带头人。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六

可能是因为林语堂写的是英文本,没有自己写中文版,故而翻译的可能和作者本意有差,但大体不差。

这是一本讲述苏轼生平的传记,并没有以作品为主述说。是事件,加上各种版本的记述。有人物,都是和苏轼相关的,有朋友,有对手,有先朋友后敌手,也有敌手中的善意者。苏轼对这些人都无恶意,均一心对待。可你无害虎意,虎有伤人心,所以苏轼在为政后期屡遭贬謫。贬黄州,惠州,儋州,越来越远,但苏轼都顽强地活下来了。却没想到,在遇赦而归途中殒命,时也?命也?

本书对苏轼评传时,把王安石写的太黑了,可能政治家的王安石真的如此,但读的时候心里真不舒服。王安石可是写“春风又绿江南岸”“花木成畦手自栽”“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八大家之一”的人,我觉得是个可爱的老者,还不至于一无是处。林语堂把他抹的太黑。

总而言之,封建时代的为官生活,是你死我亡的斗争。平民生活,是水深火热的挣扎咕哝。还是现在这个时代不错,在做良民的前提下,至少能活过七十岁。人生七十古来稀,活过七十也就足够了。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七

如此喜欢东坡是因为他有趣的灵魂,笑对困境,正所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是一个让我琢磨不透的人,他算的上是神,但也称得上是常人,他的英文名字就如我的标题一样,快乐的天才,他的一生并不平坦,但他都能以合适的心态面对,他能和村夫畅谈,也能在朝廷出谋划策,他曾与小妾欢度时光,也曾绝望的为自己准备过棺木,这都是他生活的体现,他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他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留下无数千古名篇,这样才能被我们称之为天才。

我最喜欢的就是他的朴实,他可以融入人民初到黄州,苏轼便脱去了文人的长袍方巾,穿上农人的芒鞋短褂。筑水坝,建鱼池,请教老农、喂养牲口……并在城东半坡上的一片地,建了一座“东坡雪堂”,化身“东坡居士”

我可能会把他的经历带入我的身上,遭遇诬陷、锒铛入狱、濒临杀头、降职被贬、食不果腹,这一桩桩一件件如果接二连三地发生在我身上,我可能会愁得只剩下“愁”。并且这样的事情不管发生在谁的身上,我都不相信他会一笑了之。苏轼不是神,他也是人,自然也愁。比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他想到了当年周瑜的“雄姿英发”,再看看如今自己的“早生华发”,悲从中来。可是很快,他便从老庄哲学中受到启发,在忧愁中走了出来。

苏轼爱吃创作了许多美食,到黄州时便作了一首《初来黄州》他自嘲一生都在为这张嘴而忙,没想到老来犯了错,险些亏了嘴。幸好,这黄州偏虽偏、穷虽穷,但是长江里的鲈鱼美、后山上的竹笋香啊。而且,他现在这个团练副使于国家没有什么帮助,却要国家发工资来让他买酒喝。那些想都不愿再想遭遇,他却可以这样美滋滋地说出来,在我眼里,苏轼的“吃”和他的“诗”是一样的,透着一股豪放。

苏轼路遇常州决定拜访王安石,时光流逝,王安石再也不是那个精明强干的宰相了,反而更像是一个孤独的老头。但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个历史性的会面,让那些同时喜欢王安石又喜欢苏轼的后人欣慰不已。苏轼此次金陵之行一共待了有一个多月。两位巨人一同游金陵,一起赋诗唱和,王安石甚至还劝说苏轼就在金陵安家得了,彼此还能做个邻居。总的来说,这二人在金陵相处得很是融洽,尽管谈话时彼此之间都有所保留。临别之时,王安石亲自来想送。最终,一段由政见不同而引发的恩怨已烟消云散,留给后人的则是无尽的欣慰与感慨——真是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啊!

回看苏轼一生,正如林语堂所说: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学苏东坡。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八

喜爱传统文化尤其中国文学的人,绕不开苏东坡。十多年前读过两回,而今电子版也好,快且方便。许多事情是个习惯,没有改变不了的习惯。

最喜书中两段话:“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处贫贱易,处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忍痛易,忍痒难。人能安闲散,耐富贵,忍痒,真有道之士也”。

东坡一生,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常州、登州、颍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大多时候是在贬谪中,带着官场泼给他的脏水。子由明见,一语道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这个世界常常是庸才小人制控着天才君子。昔日好友掌权之后往死里整他,面对小人,他不屑于还以颜色。因为他是东坡,心思没在官职上。

天纵大才,诗文书画,心思在此。北宋政权早亡了,东坡作品仍在,连着他的精神气局和人格。这是个元气充沛的人,他会把凄苦的生活过得绘声绘色。林语堂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反之,相当多的人对上阿谀奉承,对下横眉冷对,对己骄奢淫逸。如此,心即被上了锁,既便有自由,也是被囚禁的,为名利色权所囚。

欣赏吴复古。一个中央党校的教授,三十四岁辞了职去做道士。九十六岁终,辞官有益身心。

寿夭无定。热情浪漫的东坡,炼丹瑜伽养生,六十四岁亡。沉默寡言的子由,三儿七女,活到七十三。

2023年苏东坡传读后感悟 篇九

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故事的发展更是令人费解。当你读完他,掩卷长思,你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重复。对拉美的孤独百年的思考。并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我想,这也是这部作品如此引人入胜的原因吧!结尾处,面对飓风卷走的那些百年七代生活过的痕迹,画音静止,无声无息地消散,承载太多重量的历史灰飞烟灭。那种心境不是武侠世界高手谢幕时的荡气回肠,不是穆斯林葬礼孑然身影的喟然叹息,也不是余秋雨笔下历史文迹毁失时的憾恨。而是对理应如此,也只有如此这样时的平静,是如果再重来一次,也改变不了的结局。

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整理的9篇《苏东坡传的读后感》,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