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虚笔记》读后感优秀10篇
内容简介:《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嬗变带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影响。作者通过动物的繁殖、植物的生死,通过童年经验、革命和叛变、爱情等来思考虚无。——摘自《百度百科》下面是虎知道的小编为您带来的10篇《《务虚笔记》读后感》,如果能帮助到您,虎知道将不胜荣幸。
务虚笔记读后感 篇一
《务虚笔记》是史铁生给生命轮回的定论,是残疾的无力与爱情的伟大的对峙,每一个人物命运的截点都像是剥下层层的洋葱皮,更残忍的是史铁生要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洋葱的心是空的,什么都没有的,但是你还是要剥下去,如此绝望。继续穿越这孤独苦痛,追寻一丝存在过的痕迹,追寻生命未知的意义。而这最终的空旷与虚无就是无法摒弃的残疾,与生俱来,每个人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不同的残疾形式,是终点也是起源,是随机推开一扇扇门的宿命选择,亦是我们渴望填满的终极欲望。
文中线索众多,人物关系复杂,而命运的交错更像是作者在下一盘无限可能的棋,在这盘棋中不同的读者因自己观点角度的不同能够生发出自己的感悟,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好的小说需要有着种特质来容纳读者的思考,然后反哺给出不同的意义,提供给不同的人不同的养料来滋养心灵。所以对这本书的解读可能不会出现相当一致的结论,而我写在这里的亦不过是自己的一点想法罢。
《务虚笔记》主题围绕残疾与爱情展开,参杂在故事情节中的议论,结构的复调,哲学的视角,都使这本小说显得难读,我也只能选择几个方面来阐述:
生日:
这里的生日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出生日,而是种“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那是一个人生命开始的一刻。
存在即被感知,画家Z的生命开始于他九岁的那天下午,楼房里的大鸟羽毛闯进了他的生命,并永远在他生命中喧嚣骚动。那是他的生日,从此Z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开始了他的征途。诗人L的生日是在十岁的夏天,他的初恋,那个从南方来的在晚会上唱歌的小女孩,点醒了他的生命。正如史铁生所说:“他们的命运便位于两个不同初始点上,初始点的微小差异,却可以导致结果的天壤之别。人一生的命运,很可能就像一种叫做“混沌”的新理论所认为的那样,有着‘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依赖’”(83页)。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生日,不仅是小说中的人物,现实中的我们也是,也许是第一次意识到死亡的概念,也许是首次对性别的认知,总之每个人都有那个自我意识觉醒的时候,那是我们被感知的时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出身与存在,就是我们自己的意识对这个世界的探知。“存在即被感知”不是我们感知世界,而是我们被世界感知到,这样,我们才有了出生。“忘记或者从未觉察的事等于未发生”不在我们精神世界里的事情,就是不存在,于是精神世界才是真正的存在。
如果一切都是浮生幻象,至少以史铁生的理论,我们拥有曾经存在过的证据,也许第一次的出生我们是完全被动着的,但是这第二次的出生完全是我们自己的嬗变,于是我们就这样从命运的初始点,走上了不同的路。
门
我们从命运的初始点,走上了不同的路。如果第二次的出生是我们主动的嬗变,那么那些细微的差别所导致的巨大差异也是我们握有主动权的吗?换句话来说,推开这扇门或者推开那扇门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吗?
O说“你推开了这个门而没有推开那个门,要是你推开的不是这个门而是那个门。走进去,结果就会大不一样,没人知道不曾推开的门里面会是什么,但从两个门会走到不同的世界去,甚至这两个世界永远不会相交”。
在美丽的房子里的不同的遭遇造成了Z、L、Wr的不同。对梦想的勇敢追逐与对现实的投降屈服造成了N永远的漂泊与T求全的安稳。如果说性格决定命运,不如说是选择决定性格。
我们推开这扇门时是不是其实一切早已注定?其实一切都是宿命?我没有找到史铁生的答案。也许掌心的纠缠曲线,塔罗牌的吉凶预兆与门一样,是一出生就决定了的,也许是第一次出生,但我认为史铁生所要表达的是第二次出生。
就我看来,其实是不是宿命最终都没有意义,因为人生是一次性用品,能把一切的偶然变成必然,不管推开门的主动权是不是掌握在我们手上,这些选择都是被打上宿命烙印的,因为我们并不知道另一扇门后面有什么,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选择就没有了意义,就这样走进一扇门,它就是你的宿命。我觉得史铁生的门理论对命运的解构浅显,也许那是一个更为深刻的存在,超越时间超越自由,当下的选择与未来的命定暗暗相合,是偶然与必然的统一体。
残疾与爱情
“生命本身的密码,很可能,这颗星球上的一切梦想,都是由于生命本身的密码”“那密码是什么呢?残疾还是爱情?”“是残疾也是爱情”(10页)
C的身体是残缺的,但是其他的人难道他们不是残缺的吗?在这本书里,所有的主人公都带有残缺的,心灵上的残疾。
“残疾(残缺)与爱情——我甚至相信这是生命的寓言,或是生命所固有的遗传密码,在所有人的心里和处境中都散布着它们的消息。从我们一出生,一感受到这个世界,这个同类之群,我们就日益强烈地感受到了差别、隔离和惧怕,同时生出了爱的欲望”“就是说,每个人生来都是孤独的,这是人之个体化的残缺。因此我们倾向与他者沟通、亲和。而他者之为他者,意味着差别、隔离、恐惧甚至伤害,这是社会化的残缺。——于是我们更加地期盼团聚——我需要你,需要他者,一个心魂需要与另外的心魂相融合。而这证明了爱情。我们因残缺而走向爱情……原来残缺和爱情是互为因果的……是人对残缺的意识,把性爱演练成心魂相互团聚的仪式”。
爱是因为残疾而生,因为不完满而追求完满而生。却发现爱情本身并不能填充我们缺失的部分,但这是我们唯一能获取温暖的方式,显得不那么单薄。
这是残疾的无力与爱情的伟大的对峙,是人类的有限性对无限性的挑战,是唯一能与这世界抗衡的刀斧剑戟。就像个过河的卒子,单枪匹马和严阵以待的王作战,这残局持续了上千年,而对峙本身就是胜利。
死亡
从O的死亡序幕到最后众人对O的死亡的猜测,O的死亡是小说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开篇与结尾都有涉及。文中的O是爱情的捍卫者,她一生都是在追求纯洁的永恒的爱情,到最后的遗书她都还写道“在这个世界上我只爱你,要是我有力量在爱一回,我还是要选择你”。不管是因为Z令她过于失望,还是因为所谓的“生命的终极意义”让她掉进了不解的迷茫,她的赴死之心由来已久,一个比诗人还有想象力的美妙的死亡,必定是策划了很长时间,她在等待一个时机。
L说“当那件事发生以后,O发现,死的机会不期而至,她感到一切都可以结束了,一切都是那样的荒唐……唯有死变得很诱人……她之所以说她还是爱Z的,或者是为了安慰Z……如果爱情不过是一种安慰人的技术,不过是解决肌肤之亲的途径,如果连她自己也逃不出这样的魔掌,没有自由也没有重量,一切都是虚假的、临时的,她还能指望什么呢?那时只有死是温馨的”L还说“这就是那个死亡序幕的原因,O真是一个勇者,为我所不及”。(439页)
也许文中的每个人物都在自己的生命途中领悟到了爱情的虚假与临时,但是只有O选择了死亡这样的决绝的方式表达对真相的蔑视。性可以是爱的仪式也可以是不爱的仪式。但是我相信这是O所不能接受的,这不是她的逻辑,如果她可以接受不爱,那她也不会选择死亡了。O的死亡正是对爱情的守护,她把她的爱情带到了现实不能左右的地方,这样才能实现她的美丽梦想。存在的核心是一种空虚,就守着这空虚坚持存在吧。O是一个勇者,为我们所不及。
在小说的结尾,F医生说“是差别推动了欲望,是欲望不息的去寻找平等,这样上帝就造成了一个永动的轮回”(484页)我们轮回的动力便是这对差别(缺陷)的填补,所以人类残疾的不完满的状态是必要的,是推动发展的动力,所以这样那样的缺陷正是我们存在的意义。
不是我们在这差别产生的轮回里,而是这样的差别造就了我们。你和我。
务虚笔记读后感 篇二
内容简介:《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嬗变带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影响。作者通过动物的繁殖、植物的生死,通过童年经验、革命和叛变、爱情等来思考虚无。——摘自《百度百科》
他,是地坛里的精魂。
那座大隐隐于市的古园子对于史铁生来说,是一处精神归宿。在那园子里,他思考残疾后的生活,思考人本困境的苦闷,思考世界的荒谬。
他在《务虚笔记》里借助一个个模糊的印象——或者说,一个个不需要绝对真实的印象,来诉说自己在那座古园里日日夜夜思考的问题,生与死的问题,残疾与爱情的问题,英雄与叛徒的问题,崇拜与征服的问题,平等与尊严的问题……
他在《务虚笔记·葵林故事》里写过一个“叛徒”,是个女人,在有关抗战年代的故事里,总会有革命同志的女人,被敌人抓住了,大义凛然,慷慨赴义,为了保护革命同志,吞下了秘密,也吞下了敌人的子弹。这个女人,也有献身的精神,她为了将敌人引开,孤身一人躲进葵林之中。
无比的“理想”总裹杂着无比的“现实”,她所怀揣的大义把她领向了被捉到后的残酷。敌人审问她,拷打她,酷刑是为了让她说出秘密,她疼痛、恐惧,仿佛有过几个世纪漫长的折磨,最终她屈服了,说出了同志的秘密,敌人放了她。故事千篇一律,罪魁祸首被扣上“叛徒”的帽子,她越发是个“叛徒”,就能越反衬出“英雄”的伟大。
这么看来,她当然是贪生怕死的,但是“贪生怕死”就注定是贬义的吗?注定是可耻的吗?注定是无可争辩的罪行吗?仔细想想,那个女人只是在死亡面前没能有效地抵制生的欲望,或者说,她没有来得及找到,也没有能够得到一条理由,让她放弃“生”。她没有坚强的意志,所以她只能是个“活着的叛徒”,而无法成为一个“死掉的英雄”。
世界之所以创造残暴,是由于弱小与怕死的存在,在残暴与怯懦并存的时间里,唯有创造出所谓的“叛徒”,才能保留下“历史篡改者”们所希望的“英雄”,篡改者们不注重历史的过程,只看重结果,他们无暇顾及“叛徒”一个人的苦难,只关心多数同志们的“利益和欲望”。历史上再没什么比对“叛徒”更让人无可异议的事情了,我们感谢上天没有让我们落入敌人手中,我们只愿做一名同志,我们只愿做一名“憎恶叛徒,敬仰英雄”的同志。之所以创造出“叛徒”这个词,是因为作为多数人的同志们,畏惧自己陷入“那种绝望”,警醒那些落入敌营的人,不要说出秘密,不要殃及同志,要牺牲为我们敬仰的英雄,而不是活着成为使我们受到危险的可憎的叛徒;更暗示自己不要被敌人抓住,说到底还是指望“不想要被叛徒殃及”。
每每瞻仰英雄时,同志们会说“要是他没有死就好了,要是他没有死,我们定会推崇他,要是他没有死……”可事实是(每个同志都清楚),要是他们还活着,那他们只是成了“说出秘密而殃及我们的叛徒”,怎么会去推崇他们呢,更多的人还是在心里长吁一口气——“还好他们死了”。
从这点上来看,落入敌人手中的叛徒和英雄原来同病相怜,他们没有罪孽,他们也未曾怀疑过当初的信仰,英雄固然是可悲的,因为他纵有坚强的意志,也要逃不了一死。叛徒更应是可悲的,因为他在磨难中做出了最能享受“生的甘甜”的抉择,却无法在未来被平冤,他们只能去经历毫无希望可言的“漫长的弥望”。
他在地坛里,用这般揭开历史残酷真相却又无上真挚的文字,写成一份份邀请函,邀请我们进入他的心魂。他孤独了太久,他沉睡了太久,“当年我在地坛里挥霍光阴,屡屡地有过怀疑:我在地坛吗?还是地坛在我?”他与地坛交流,地坛却只能以一片寂静回答他,让他觉得倒霉到了极点,但最终他还是想通了“乘物以游心”的道理,开始在他的精神世界里驰骋,积极地开拓他的生活,潜入精神的极地,探索人本困境的终极。
务虚笔记读后感 篇三
《务虚笔记》以错综复杂的时间轴展开,宛如在立体空间内的无数线条,不停地交错、纵横,每个不同的生命都有不同的灵魂,但却似又有着类似的遭遇,正如书中所说那便是“人生道路上性格的小小差异有如一块小小的石头,在我们曾一度同行的路上把我们绊了一下,或是不知把我们中的谁给绊了一下,使我们的方向发生一点小小的偏离”。
唉,命运是如此弄人,在一条长廊上迫使你推开了一扇门,谁也不知道那里面是鲜花还是魔鬼,只是带着一丝好奇与后怕,轻轻转开把手,让外面的光亮静静流到门背后的黑暗中去,悄悄吞噬不为人知的神秘,不管是鲜花还是魔鬼总会展现在你的面前。
这,似乎就是作者独具匠心创造的一种谜一般的存在……
小说有极其浓重的史铁生味道,那个在轮椅上不停的思考的灵魂的味道,交错的故事,就像是破碎的镜子,不同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都能从镜子中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小说处处浸润着哲学的味道,爱与欲、生与死、光荣与耻辱、尊严与卑微;童年的影子、初时的生日、白色的大鸟、舒展的羽毛……在厅室层叠幽雅陌生的房子里,小小的'男孩怀揣着计谋开始他的男人生涯;在漫山遍野金黄耀眼的葵花中,小小的男孩欣赏着花朵随着山势漫流记住了向日葵的香味;在藏着一万本书的屋子里,小小的男孩随着幻想看到了亚瑟的归来……
关于这部小说的创作史铁生曾经说过:“世界上人很多,每个人的世界其实又很小,一个小小的世界大约只在务实之际有所相关,一旦务虚,便有可能老死难相理解。”所以故事的发生大概便也在史铁生的心魂之中,真实与虚幻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正如在《生日》中,在“我”没有感知过的世界对“我”来说完全就是虚无,但是“我”却真实地经历过了。复杂的人物就构成了一个轮回,似迷魂阵,却又似乎只是一个印象,情节中这些人物已不重要,但却真实地构成了这部小说。
真实与虚幻之间穿插着偶然与必然。生活中的偶然也许就是命运注定的必然。小说中充满了随时可能发生的偶然,史铁生对于偶然的顿悟来自于他二十一岁时那突如其来的残疾,正是生活中突如其来的偶然在平淡的生活中构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九岁的小男孩在那个下午的层叠的屋子里,偶然推开了那扇门,推开了他与那个小女孩前世注定的爱情;推开了那扇门,看见了那个静静卷舒的羽毛,羽毛从此占据了他画布的一角;偶然中听到了那个关于“野孩子”的对话……如果男孩推开的是另一扇门而不是那扇门,那么也许是另外一个世界吧,两个世界有或许在轮回中永远都不会重叠,现在一切已无从对症。
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的经历,从来没到过的地方第一次去却又似曾相识的经历,这种不能仅仅用前世经历来迷信地解释,但却是潜意识里面对于一个情节的迷恋。《务虚笔记》中就用了这种大量的情景再现,同一个场景,如筒子楼、葵花地等,就像是一幕幕舞台剧的背景,上面换着不同的演员在演着同样的故事,故事中人物、背景已经不再重要,重点是他们一遍遍饰演的那个故事,错综中逃离不掉那个挥之不去的印象,逃离不掉那个一遍遍重复的轮回。
不同的风景,同一个故事却一遍遍被演绎,而背后又是一个个不同的人生。在命运无尽的轮回里,我们感慨,我们抱怨,我们欣慰,我们也在演绎着自己的故事。在轮回中,史铁生的小说终了,我们的故事任然未完待续……
务虚笔记读后感 篇四
在史铁生的创作中,命运问题是一贯的主题。这也许和他的经历有关。许多年前,脊髓上那个没来由的小小肿物使他年纪轻轻就成了终身残疾,决定了他一生一世的命运。从那时开始,他就一直在向命运发问。命运之成为问题,往往始于突降的苦难。当此之时,人首先感到的是不公平。世上生灵无数,为何这厄运偏偏落在我的头上?别人依然健康,为何我却要残疾?别人依然快乐,为何我却要受苦?在震惊和悲愤之中,问题直逼那主宰一切人之命运的上帝,苦难者誓向上帝讨个说法。
然而,上帝之为上帝,就在于他是不需要提出理由的,他为所欲为,用不着给你一个说法。面对上帝的沉默,苦难者也沉默下来了。弱小的个人对于强大的命运,在它到来之前不可预卜,在它到来之时不可抗拒,在它到来之后不可摆脱,那么,除了忍受,还能怎样呢?
但史铁生对于命运的态度并不如此消极,他承认自己有宿命的色彩,可是这宿命不是“认命”,而是“知命”,“知命运的力量之强大,而与之对话,领悟它的深意”。抗命不可能,认命又不甘心,“知命”便是在这两难的困境中生出的一种智慧。所谓“知命”,就是跳出一己命运之狭小范围,不再孜孜于为自己的不幸遭遇讨个说法,而是把人间整幅变幻的命运之图当作自己的认知对象,以猜测上帝所设的命运之谜为乐事。做一个猜谜者,这是史铁生以及一切智者历尽苦难而终于找到的自救之途。作为猜谜者,个人不再仅仅是苦难的承受者,他同时也成了一个快乐的游戏者,而上帝也由我们命运的神秘主宰变成了我们在这场游戏中的对手和伙伴。
曾有一位评论家对史铁生的作品做了一番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断言由瘫痪引起的性自卑是他的全部创作的真正秘密之所在。对于这一番分析,史铁生相当豁达地写了一段话:“只是这些搞心理分析的人太可怕了!我担心这样发展下去人还有什么谜可猜呢?而无谜可猜的世界才真正是一个可怕的世界呢!好在上帝比我们智商高,他将永远提供给我们新谜语,我们一起来做这游戏,世界就恰当了。开开玩笑,否则我说什么呢?老窝已给人家掏了去。”读这段话时,我不由得对史铁生充满敬意,知道他已经上升到了足够的高度,作为一个以上帝为对手和伙伴的大猜谜者,他无须再去计较那些涉及他本人的小谜底的对错。
史铁生之走向猜谜,残疾是最初的激因。但是,他没有停留于此。人生困境之形成,身体的残疾既非充分条件,亦非必要条件。凭他的敏于感受和精于思索,即使没有残疾,他也必能发现人生固有的困境,从而成为一个猜谜者。正如他所说,诗人面对的是上帝布下的迷阵,之所以要猜斯芬克司之谜是为了在天定的困境中得救。这使人想起尼采的话:“倘若人不也是诗人,猜谜者,偶然的拯救者,我如何能忍受做人!”猜谜何以就能得救,就能忍受做人了呢?因为它使一个人获得了一种看世界的新的眼光和角度,以一种自由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困境,把困境变成了游戏的场所。通过猜谜游戏,猜谜者与自己的命运、也与一切命运拉开了一个距离,藉此与命运达成了和解。那时候,他不再是一个为自己的不幸而哀叹的伤感角色,也不再是一个站在人生的困境中抗议和嚎叫的悲剧英雄,他已从生命的悲剧走进了宇宙的喜剧之中。这就好比大病之后的复元,在经历了绝望的挣扎之后,他大难不死,竟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精神上的健康。在史铁生的作品中,我们便能鲜明地感觉到这种精神上的健康,而绝少上述那位评论家所渲染的阴郁心理。那位评论家是从史铁生的身体的残疾推导出他必然会有阴郁心理的,我愿把这看作心理学和逻辑皆不具备哲学资格的一个具体证据。
命运的一个最不可思议的特点就是,一方面,它好像是纯粹的偶然性,另一方面,这纯粹的偶然性却成了个人不可违抗的必然性。一个极偶然极微小的差异或变化,很可能会导致天壤之别的不同命运。命运意味着一个人在尘世的全部祸福,对于个人至关重要,却被上帝极其漫不经心、不负责任地决定了。由个人的眼光看,这不能不说是荒谬的。为了驱除荒谬感,我们很容易走入一种思路,便是竭力给自己分配到的这一份命运寻找一个原因,一种解释,例如,倘若遭到了不幸,我们便把这不幸解释成上帝对我们的惩罚(“因果报应”之类)或考验(“天降大任”之类)。在这种宿命论的亦即道德化的解释中,上帝被看作一位公正的法官或英明的首领,他的分配永远是公平合理的或深谋远虑的。通过这样的解释,我们否认了命运的偶然性,从而使它变得似乎合理而易于接受了。这一思路基本上是停留在为一己的命运讨个说法上,并且自以为讨到了,于是感到安心。
命运之解释还可以有另一种思路,便是承认命运的偶然性,而不妨揣摩一下上帝在分配人的命运时何以如此漫不经心的缘由。史铁生的《小说三篇》之三《脚本构思》堪称此种揣摩的一个杰作。人生境遇的荒谬原来是根源于上帝自身境遇的荒谬,关于这荒谬的境遇,史铁生提供了一种极其巧妙的说法:上帝是无所不能的,独独不能做梦,因为唯有在愿望不能达到时才有梦可做,而不能做梦却又说明上帝不是无所不能。为了摆脱这个困境,上帝便令万物入梦,藉此而自己也参与了一个如梦的游戏。上帝因全能而无梦,因无梦而苦闷,因苦闷而被逼成了一个艺术家,偶然性便是他的自娱的游戏,是他玩牌之前的洗牌,是他的即兴的演奏,是他为自己编导的永恒的戏剧。这基本上是对世界的一种审美的解释,通过这样的解释,我们在宇宙大戏剧的总体背景上接受了一切偶然性,而不必孜孜于为每一个具体的偶然性寻找一个牵强的解释了。当一个人用这样的审美眼光去看命运变幻之谜时,他自己也必然成了一个艺术家。这时他不会再特别在乎自己分配到了一份什么命运,而是对上帝分配命运的过程格外好奇。他并不去深究上帝给某一角色分配某种命运有何道德的用意,因为他知道上帝不是道德家,上帝如此分配纯属心血来潮。于是令他感兴趣的便是去捕捉上帝在分配命运时的种种动作,尤其是导致此种分配的那些极随意也极关键的动作,并且分析倘若这些动作发生了改变,命运的分配会出现怎样不同的情形,如此等等。他想要把上帝发出的这副牌以及被上帝洗掉的那些牌一一复原,把上帝的游戏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在这研究中获得了一种超越于个人命运的游戏者心态。
当我们试图追溯任一事件的原因时,我们都将发现,因果关系是不可穷尽的,由一个结果可以追溯到许多原因,而这些原因又是更多的原因的结果,如此以至于无穷。因此,因果关系的描述必然只能是一种简化,在这简化之中,大量的细节被忽略和遗忘了。一般人安于这样的简化,小说家却不然,小说的使命恰恰是要抗拒对生活的简化,尽可能复原那些被忽略和遗忘的细节。在被遗忘的细节中,也许会有那样一种细节,其偶然的程度远远超过别的细节,仿佛与那个最后的结果全然无关,实际上却正是它悄悄地改变了整个因果关系,对于结果的造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以前的作品中,史铁生对于这类细节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醉心于种种巧妙的设计。例如,在《宿命》中,主人公遭遇了一场令其致残的车祸,车祸的原因竟然被追溯到一只狗放了个响屁。通过这样的设计,作者让我们看到了结果之重大与原因之微小之间的不相称,从而在一种戏谑的心情中缓解了沉重的命运之感。
在《务虚笔记》中,史铁生对命运之偶然性的研究有了更加自觉的性质。命运之对于个人,不只是一些事件或一种遭遇,而且也是他在人间戏剧中被分配的角色,他的人生的基本面貌。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命运即人。基于这样的认识,史铁生便格外注意去发现和探究生活中的那样一些偶然性,它们看似微不足道,却在不知不觉中开启了不同的人生之路,造就了不同的人间角色。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把这样的偶然性名之为人物的“生日”。不同的“生日”意味着人物从不同的角度进入世界,角度的微小差异往往导致人生方向的截然不同。这就好像两扇紧挨着的门,你推开哪一扇也许纯属偶然,至少不是出于你自觉的选择,但从两扇门会走进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中去。
务虚笔记读后感 篇五
写在前面:其实我们走过的每一条路,都走不出“生命”这一集合。就像我读史铁生的书,发现总有一两百人在我之前勾画批注,写下自己的想法。
正文:如果说《务虚笔记》是篇小说,那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文字。
但如果说《务虚笔记》是散文,那他拍散的不是文字,而是我们人生的沙砾。
《务虚笔记》就是这样一部作品,你很难用传统、刻板的文学观念审视它,因为它符合小说的基本要素——虚构,却同时被赋予诗的灵性,更有跨越残缺身体,放眼人生一世的哲思。在史铁生提笔伏案的“写作之夜”,一个个人从或相似或相反的轨迹中走出,他们相爱、分手,降生于人世又长眠于人世。他们没有具体的名字,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字母——画家Z、医生F……他们或深爱,或被深爱着女教师O、导演N……在爱情与人生的道路上,引申出更多枝节,以彼此碰撞的心魂,串联这本《务虚笔记》。
当小男孩与小女孩第一次在夕阳下手牵手,第一次在书房感受心灵悸动,窗外总会飞过一只白鸟,随着他们年轻的心跳一上一下挥舞双翼。但命运却总残破,初恋被摧毁于深夜,或是家庭阻隔,或是心魂的分离,纯情的男生欲哭无泪,一夜白头。那白鸟便飞向南方,因为“所有美好的女孩都来自南方”,南方不再为受伤的心灵做辩护,俨然成了梦想。白鸟飞过房屋,另一男孩却只看到纯白的羽毛,在孤寂寒冷、阴晦暗淡的窗边翻飞,徘徊。出身贫寒的他不会想到,自己将用手中画笔,终其一生绘出那洁白与寒冷。
也许人生的每个举动,都在冥冥之中有了安排。待到那些心魂走向成年,从小孩走向“人”,阻碍他们的已不再是家庭,出身却伴随青年们的一生。出身不好,却敢于抗争的心魂在狱中走向对权力的痴迷,痴迷的青年却因乌托邦的梦想告别爱人。童年时失去父亲,这权力家的一生都在用官场武装自己,掩盖怦然跳动的、低自尊的生命。那从羽毛中感受寒冷的少年高度相似于政客,却发现自己追求一生的纯白不是爱情,而是……
欲望。《务虚笔记》探求的是爱情与欲望。诗人L迷恋每个女人,最终却被恋人抛弃。她们抛下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最爱你,你却不能最爱我们?”换言之,人是否平等?出身低贱,又被那段红色时代折磨的画家Z渴望权力,口口声声人生来不平等,英雄有权力主宰奴隶,妄图掩盖丧父创伤带来的自卑。O敞开心扉试图治愈Z,却一次次在对方的心房碰壁,失去了对爱情的判断,与对爱情的全部自由。于是O选择自杀,以心魂的黯淡告别无爱的世界。失去了爱的欲望,也意味着她失去了生命的欲望。L与恋人再碰面,却被“朋友”与家常的寒暄阻拦了心跳。医生F终其一生研究“人死后的另一个世界”,却在这个世界放不下他的初恋N。
为什么要有另一个世界?因为那里存放着我们的全部祝愿。一个个人从诞生起,便受制于家境、地界,被打上不同的标签,开启对新世界的探索。我们将人世的一切欢欣与苦难存放在心,在自由思想精心编著的梦中满足自己的渴望,在一层一层他人构建的现实中一步一步走人生的路。对自由的向往,驱动我们迈向祈愿。在祈愿中,我们心中的欲望得以被自己窥视,对未来的想象,换来了对生活的动力。医生F终其一生探求的,就是理想中的,残缺但圆满的爱情。
爱情起源于欲望,因而与现实不相匹配。F曾设想与N见面的场景。无论是对方看到他而选择避开,或者根本无视,都不会摧毁F心中的爱情。破坏的方式只有一种——N看到F并热烈地打招呼:“我们还是朋友!”说什么都好,可千万不要是朋友。在这个词下,柔弱的心魂被虚幻的心魂置于陌生的情境,一切想象就此崩塌,欲望再也无影踪。对N的思念,促使F写下一麻袋永不会被寄出的信。他明白,信件一旦寄出,想象就不可阻拦地滑向现实,滑向那个吞没一切祈愿的泥沼。到那时,再多的想象,也只是现实镣铐上干瘪的延伸。起源于现实的爱,却离不开想象,因而才叫欲望,而非“过去”。
过去的一切也就这样摧垮史铁生的身体。在这一点上,我和史老很像。一个是身体的残疾,一个是心灵的荒芜。他的身体桎梏于轮椅,心灵的通达却经由文字,飞向朝阳。《病隙碎笔》开始,史老的文字总是教导人们寻找神性,但他的词汇与句子乃至文章,往往传达出相反的观念。神性从何而来?从人的祈愿中萌芽,成长为信仰,因而神本就是人性的集合,代表现实中不曾存在的真善美。无论你特立独行,抑或随波逐流,你都在“人”这个名词的集合之下。因而你一生的追求,都是人类与生俱来或个性或共性的集合。“我”是独特的音符,无数个“我”汇成“人”,“人”精神之抽象,便为真善美,便为神性。
因而心灵荒芜的我虽被束缚,却用身体感受人世的一切美好,探索一切新奇。这是我的欲望,也是千千万万人在历史长河中的欲望。我们管它叫“爱”,对人间的爱,对生命的爱。
务虚笔记读后感 篇六
在书架上看到一本书,叫做《务虚笔记》,署名是史铁生,也没怎么多想,就把它买了下来。心里大约想着算是纪念吧。隔了一天,才开始读。这本书没有前言,没有后记(很符合其风格),而且读第一章《写作之夜》的时候,我更坚定的认为这是一本散文集,记述的是作者对各种命题的思考和心得。但是读下去,才发现没有这么简单,它竟然是一本小说。中途有过写笔记的激动,因为自己看到了自己熟悉的东西,比如语境,比如技巧,比如表现方式等等,但是我还是静下心来,在最终读完之后,才动笔。哦,不,是才开始敲击键盘。
利用百度,先搜索别人的看法,别人的读后感,但看了许多篇都觉得差强人意。周国平写过一篇类似于我的这个题目的文章,但是我没能看下去,也许是因为过于理性和冗长。而后看到过一位博士的分析,还是现实主义分析学那一套,好像很有学问,但是没有触及实处。诚如他们所说,这是一部不同的小说,风格迥异,打破了小说的写法,摧毁了小说的规范。我很奇怪,在一个文学不景气的时代,还继续运用着老“学院派”的腔调,利用固有的模子去扣每一篇作品,那我不知道,这样的写作,循规蹈矩的、墨守成规的写作还有什么意义,就算是符合了“审美”,又有什么意义。真正的写作应该是生命自然而然的倾诉,不管采取什么形式,无论通过什么途径,甚至,不管有没有观众。写作不是先以取悦观众而产生的,个体生命得到共鸣的前提,必须是,你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
而后,我在“史铁生吧”里,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有一个统计贴吧成员年龄的帖子,帖子显示,这个贴吧里集中着二十五岁以下的青年人。而这些人对《务虚笔记》有着的崇拜,又是走向了极端。他们被这本书鼓舞着,说着它的伟大、不凡,说它应该得什么奖,应该成为影像记录等等。哦,不,这不是这本书的本意,尽管故事的实现形式更容易被新锐先锋的青年人所接受,但它不是这样的。它同样需要时间来阅读,它是众多生活的实现者,没有生活阅历的人,可以为其语言所折服,但是,还是没有读懂。它的台词。潜台词。
这本书,就像一个曾经破碎过的镜子,无数碎裂的镜片重新按照原来的位置安放、固定。但是,但是你去照它的时候,你就不是一个形象,而是千万个形象。是千万个形象,实现了你的形象。而这个形象,也就是作者本人。这本书,其实很简单,其实就是对这每一个形象的书写。这不是甚么艰深晦涩的文字游戏,而是一种认真。这也是我一直以来,致力追求的一种写作方式,就是印象、意象、事实的叠加,就是你、我、他的实现。所以,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在丛生的文字里,找到了几个答案。包括,为什么写,该怎样写,写什么。这是史铁生藏在文字里的谜底之一。
姑且把它的存在叫做谜的存在吧。这本书就像一个魔方,你利用固有的思维是不可能去解读,只有把思维放置在一个更深广邃远的时空里,作为一个立体模型,才能得到你所想看到和得到的内容。
这是一部“冥想书”,从一个人的冥想中开启故事的序幕,然后在不同的线索里求证。关于爱情、欲望的由起和破灭、挣扎与重生。而时代则是俯瞰众生的模具,在这模具之底,无限的形式是因了无穷个体的运动。个性的差异,在相互挤榨和时代的碾压下,得到了不同的实现,得到了不同的差异。尽管一度在作家的笔下出现了时间的虫洞、年龄的错乱、对多极之维的眺望,但是,毕竟时代就在那里,成为过去时;在那个过去时里,肉体和心魂早已固定成型。但这塑造又远没有停止。作者在创造形象的同时,一度对自己的形象产生了怀疑,困惑、求解、剖析乃至拷问,在实在的写作中,洞开了一扇虚无之门。“存在的核心是一种虚空,就像我之所以了解我是因为我通过与别人的心灵沟通后对自己的体察,这种沟通并不是一个实在的接触,而是依靠我的一个设想、一个回忆、一个诉说,这些呢都属于无形的、虚空的。”
这部冥想书里的故事和推断不合逻辑但又必然存在。语速缓慢,宛若耳语,甚或呓语,各种艺术手段(插叙倒叙乃至混乱时序、旁白自白乃至意识流)运用娴熟。直到第十三章的时候,故事才赋予了人间烟火,有了主观的宣泄,尽管不露痕迹。也就是说,使人在阅读渐渐疲倦的时候,有了新的兴奋点。
这些故事更像是一篇篇散文的集结,如果不通读,你会毫无头绪,也体会不到作者的匠心。匠心独具。在结尾,散漫得到了团聚,纷乱得到了结合,混沌有了意义,故事得以完整。但这也正是我遗憾的地方,这一部与众不同的小说,在结尾屈从了小说的规范。它本可以没有结尾,不用面面俱到去交代每个人的结局,因为故事永远没有结局,永远在发生,永远有着无尽无边的脉络。
这是一部生命之书。爱与欲、生与死、光荣与耻辱、尊严与卑微;水与火、灵与肉,生命的暗喻、艰涩的旅程,童年的影子、人生的指向,渴望犹如白鸟自由飞翔,犹如飞蛾义无反顾的蹈火而去。在平静之下,在万籁俱寂当中,在如无边葵田的茂密文字的深处,流淌的是轰然壮观的对生命的倾诉。
写作之夜,是永生之夜,也是永无之夜。就像,我们都不知道,史铁生最终是走向了永生,还是投进了永无。
务虚笔记读后感 篇七
最大的遗憾,是当我读到史铁生的作品的时候,他已经死了。
死,在汉语中有很多可以代替的词。但是,我还是选择了这个字。为什么人们创造了那么多的词语来代替“死”?因为恐惧。而关于生死,史铁生在活着的时候已经想了无数遍。我想,他不怕这个字,他可以坦然面对。
这是史铁生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为数不多的长篇小说之一。
这一本小说,还是很厚的,也不容易看进去。
它不像小说,可以说完全颠覆了我对于小说的印象。一开始,只觉得非常零散。东一笔西一笔,看不出明确的故事情节,看不到习惯的人物形象塑造。里边的人物,没有名字,只有一个或两个英文字母作为代号。可是越往后读,就会发现故事的各条线索逐渐清晰,合拢成为一个精巧的艺术品。人物只有代号,也越发觉得意味深远。因为每一个人,都不是一个具体的某个人,都代表了一类人的命运,很多人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史铁生从没有具体地描写哪怕一个人物的外貌,可是这些人物确实如此清晰,栩栩如生。
史铁生的语言,有一种独特的味道。他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人的精神世界。他似乎在空中俯视着芸芸众生。他很少写吃喝拉撒,挣钱谋生,虽然他为此吃得苦肯定比一般人要多得多。即便写,也有一种超脱的感觉。我相信,因为残疾,他的外部世界很狭小,正因如此,他的内心世界才如此丰富。他经常思考,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自己解答。邓晓芒说:史铁生是作家中哲学意味最深的人。在小说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这种思维的交锋。这些地方,也是我读起来感到自己智力不够的地方,也是这部小说读得累和值得再读以及值得买一本的原因。这部小说里时时可见充满了智慧的语言,我想那是蚌柔软的身体被沙粒摩擦而形成的珍珠。
史铁生以一己之力,构建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虚幻的,因为它是“务虚”笔记,他在写人的心理:性格的变化、形成,人的精神世界,信仰,人的内心的挣扎,面对人生悖论的无力……里边的人物如Z、L、WR、F、Z的叔叔以及N、O等等都仿佛笼罩在一层薄雾之中。南方的小院,北方的葵林,都美好得如诗如梦,美得让人觉得虚幻,但是又觉得真实得可怕。医生F一夜白头,从此一言不发,看似荒诞,但感觉就应该这样。这个情节非常使我震撼。N对F的追问,F的沉默不语,我都经历过。我也曾苦苦追问,我也曾沉默不语。我的头发还是黑的,可是它已经白了。我没有成为哑巴,可是我不敢再触碰雷区。“有些话是不能够说的,有些话不是用来说的。”是啊,说什么呢?说情况变了,我原来说过的话不能作数了,但是我依然爱你?说我要做父母的孝顺女儿,以前的决定就要推翻了,你被我舍弃了?这些都无法说出口,于是只能沉默。身体发育成熟,就会对异性产生爱慕,这是自然而然的事。就好比L写给少女T的诗,“他生怕自己不够坦白”。但是T把它交给了革委会,说:“只要他改了就还是好孩子。”但是T的父亲说:“你让他改掉什么呢?”他改掉的只能是坦率和真诚。
但问题是,有了爱的欲望,就获得了爱的资格吗?不是。WR、F都没有爱的资格,因为,他们都无法对自己的爱(不是爱人)、对自己说的话负责。只有一个具有了独立人格的人,才有爱的资格。只有这个社会尊重了人的独立人格,人才成为真正的人。而按照这个标准,F、Z的叔叔最终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人,O最终选择了放弃生命。按照这个标准,不得不说,很多人,一辈子也没有成为真正的人。
史铁生颠覆了很多千百年来人们自以为颠扑不破的真理。比如对于英雄和叛徒。对于健全和残疾。人们唾骂叛徒,人们歧视残疾。但是,人们只能暗地里庆幸或者盼望:被敌人捉住,或者被命运捉住的那个人不是我。因为都知道落到了被捕或残疾的境地,就是万劫不复。比如我们国家的社会对待战俘的态度。士兵到了战场,或者战死,或者活着回来。如果既没有死,又没有回来,即成了战俘,那么即使生还,也是生不如死。而一个人如果不幸残疾,那么你就主动放弃尊严和爱情吧,只要活着有吃有穿就该谢天谢地。
史铁生不幸是个残疾人,是个残疾先于爱情到来的残疾人,更不幸是一个生在中国的残疾人。然而他爱读书,爱思考,有才华,故幸而成为一个会被历史记住的作家。然而在西方,我们知道,投降不是可耻的,战俘回国是受到欢迎的。残疾人也可以有尊严地活着,也可以有爱情(不仅仅是婚姻)。史铁生如果是在这样的国家,他还会成为一个如此深刻的作家吗?《我与地坛》里有一句话: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是什么?我想我是知道了。
《务虚笔记》读后感 篇八
在国庆假期,我阅读了史铁生老先生的的《务虚笔记》。我很少喜欢过一位作家,因为他们总能变着法儿让我扣分。
而之前喜欢的作家也就只有黑鹤先生了,他的豪爽、无拘无束的性子与其他作家不同。当然,他的讲座我每每都是听的最认真的,特别是在他讲到他的一群狗狗时。现在,史铁生老先生也成为了我所喜爱的作家,虽不知他什么性子,但从书中感受到史铁生老先生还是很有趣的。
读完《务虚笔记》,书中那些关于生死,关于爱情,关于苦难的故事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或许是从未体验过生死离别,我对于书中那些有关生死的还有些懵懂,但同样也希望永远都不懂。
书中的人物没有具体姓名,一律用字母代替,如绿色作文网:C、X、F医生等。一开始读到《残疾与爱情》那一章时,我曾一度认为C是史铁生老先生的写照,理由很简单:他们都是残疾人。读到后面我逐渐发现我错了,其实在每个字母人物的故事中都有着史铁生老先生的影子,不止于C相同的身体上的,还有与其他人物相同的心灵上的。他曾在第一章结尾说到:“我是我印象的一部分,而我的全部印象才是我。”虽说我现在不太理解,但我能看到书中一些比较浅的东西,如:平等爱情与追求、孤单和孤独、生死离别等。
总之更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史铁生老先生的文字总是富有深远的哲理。那些看似迷宫的文字中蕴涵着深远的哲理,让人猜不透。
最后,对史铁生老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
务虚笔记读后感 篇九
从我出生到现在的16年间,我所非常庆幸的是家里没有一个人离开过,现在的一切和十六年前的一切,至少从角色数量方面,是只增不减的。我惟一接触过的死亡来自电视里各种各样的新闻报道。能出现在的电视里的大抵都是或有才或有权的人,而这些人中,只有两个人让我流下过眼泪。
一个是唱歌的阿桑,她有很好听的喉咙,她的歌曾在无数个夜里给予我感动。即使她的《叶子》被名声远远大过她的庾澄庆翻唱,那种温宛沧桑的力量依然只有阿桑能够给我。
而另一个,就是刚刚离开不久的史铁生老先生。我很少喜欢一个作家,可能因为应试教育的原因,对这些老一辈的作家通常不抱什么好感,因为他们的文章总能变着法儿的让我的考卷上多扣一点分。可是史铁生不同,第一次读到他的文章就有一种再去看看他别的作品的冲动。老师在上《我与地坛》的时候曾说,地坛与史铁生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地坛让他真正地活下来,是地坛给了他创作的灵感与动力。而我现在觉得,《务虚笔记》里藏着真正的史铁生。
这是一本对于我来说很复杂很难懂的书,史铁生的语言文字固然优美,但不明白却又另当别论。我把它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如此几次后,我才下定决心要好好看完它。
《务虚笔记》是一个人的生命笔记,那些关于生死,关于爱情,关于苦难的拷问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书中的人物没有具体的姓名,一律用字母代替,作者也常常出现在字里行间与人物对话,我更愿意相信,它展示的不仅仅是几个人的悲剧,而是几代社会的悲剧。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其实是被艺术加工过的真实人物。一开始我以为只有C是史铁生自己的写照,很简单的理由,因为他们都是坐在轮椅上的人。但越是深入故事越是觉得,其实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有史铁生的影子,不止是身体上的,更是与心灵相契合的,“我是我的印象的一部分/而我的全部印象才是我”。以我现在的水平我似乎还不太能够完全理解这本书的内涵,我看到的,只是故事本身,比如O对绝对纯净绝对平等的爱情的追求,W对O与N的选择,诗人L对爱情的探寻与流浪……我没有办法很好地理清楚这些事件之间的关联与它所要表达的主题,但我分明地从这本书里看到了这些词语:爱情,平等,生死,孤独,家……
更加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史铁生的文字总是充满哲理的,是即使什么都不懂的人也能一眼看出它是回事儿的哲理。这在《务虚笔记》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开篇中那段有一大堆年份的议论。那些看似跟你绕迷宫的文字里其实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过去与现在的时候仿佛在我面着交杂起来,本来应该平行的空间似乎受到了某块磁石的吸引开始错乱,认知前与认知后的时空穿插在一起。的确,我们目前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有很大一部分源自“传说”,在我们懂得运用脑子去记忆以前的那些故事,都是通过别人的嘴巴说出来的。这样充满哲理的句子或段落在书里很常见。
《务虚笔记》不是几个下午就能消化的地摊书,在这本书的面前,不能浮躁,不能急于求成,而要用一颗安静的灵魂去好好品味。这样一本书,读一遍远远不够,在我以后的人生里,我必将一次又一次地重温这本书,它也必将带给我更加深刻的认识。
最后,向史铁生老先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务虚笔记读后感 篇十
夜,寒凉清冷。我掩卷失语。
这不是一本小说,至少在我的眼里,它已然不是一本小说。这是一个人的生命笔记。
阅读过程中,我像是被吸进一个黑洞,在里面见识了从未见过的万千高深莫测,直到结束时依然恍恍惚惚。如果说感受,你让我讲,我也不知从何说起,我平庸的文字难以表达我灵魂的震撼,我生怕我不能确切地表达我的真实想法。
这本书难以概括大体讲了什么故事,因为这里面牵扯到了十几个人物,而且这些人没有确切的姓名,只有一个英文字母来表示,比如女教师o,比如画家z,政治家wr。他们的命运错综复杂就像是一张不太规矩的网,他们的人生轨迹时而有所交集,又好像在更多时候是个不相关的人,仅是在走属于自己的路。他们的故事神秘中通露些许真实,有意思的是,作者也时常参与其中扮演一个角色。我在读的过程中,脑袋里总有不同的视角,时而在人群里伸出手就能触碰到他们的情绪,时而又像跳脱出了他们的世界,用一种理智客观,甚至有些冷酷的眼光打量他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还未到的未来。这是作者给的,是他带领着我,使我不至于迷失。这其中虽然涉及到很多人,但我仍是要说这是一个人的生命笔记。为什么呢?大概是他们命运中的相似性吧。
务虚,务虚,必然是要探讨虚无的。从爱情到生命到死亡再到宇宙,视野不断开阔,纬度不断升级,彼此之间零散而隐匿着联系,这联系不甚明朗,需得用些心才能感受到。我且拾起些碎片来说说。
关于“我”
作者书中对“我”的理解,令我有很深的感触和强烈的共鸣,让我一直对此略有所思的问题有了一个坚定的答案。作者说,他的出生对于他来说是个别人告诉他的传说,世界从他自己有了意识才能是世界。我时常想,这个世界是真的吗?别人眼里的世界是怎样的,会和我所认识到的世界差不多吗?然而这终究是没办法解答的问题。不管两个人的世界观是有多相似,可是属于他们的世界,终是只属于他们自己。这个世界里运行着什么样的规律,有着什么样的风景,只能是由他们感受到。当你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会发现,原来只有你自己可以主宰自己,那些过往成为你的束缚的东西从没有真正地困住你。你的头脑里有了自我的意识,从这一刻开始便就能接受世界上的所有东西,可能还不能理解,但是能接受。
“我没统计过我与多少个世界发生过关系。我本想借此关系去看看另外的非我的世界,结果他们只是给了我一些材料供我构筑了这个对我来说的世界,正如我曾走过山,走过水,其实只是借助他们走过我的生命。我看着天,看着地,其实只是借助他们确定着我的位置,我爱着他,爱着你,其实只是借助别人实现了我的爱欲。”作者这样的哲思冲撞了我的心灵,让我有了一刻的清醒。他似乎把自己放在一边,宇宙和世界放在另一边,相互对立,相互联系,孤独至极,却也强大至极。自我的地位是那样不可动摇,不会为任何人失去自我。对于自我存在的认定,不是由外人那里获得的,而是在彻底的孤独里寻找到的,从此以后多么自由,多么自信。从此也明白“我从虚无中出生,同时世界从虚无中显现。”
关于“命运”
“外部世界的历史作用,将要或者已经与我的生命相遇了。对我来说至关重要的,是他以其一点等待着我的进入了。当你必然地要从其一点进入,我说过了,你就会发现自己被安置在一张纵纵横横编就的网中,你被编织在一个既定的网结上,并且看不出条条脉络的由来和去处,那就证明历史的确在。”任何轨迹,都好像是设定好了,昨天的事情因为今天的到来而成为历史,今天发生的事情将要在明天成为历史,这些无数个历史看似因为成为了过去而不重要,实则一点一点,在你没发现的瞬间不断影响你的轨迹。“你推开了这个门而没有推开那个门,要是你推开的不是这个门而是那个门,走进去,结果就会大不一样。”
这是一个人的生命笔记,虽写的是众多人的生活,但是作者把他们放进一个大格局,显得人渺小又有力量,因为小了,所以看到的世界才大,因为小了,这些人就都可以是一个人身上的不同性质和不同面,从一个点开始奔向另一个点,并不知道最终要去哪儿,以及要去投奔的都是什么。
这本书是一块充满未知的田地,你要靠自己开疆扩土,要随着作者的思考而思考才能够有所获得。我现在年龄经历确实有限,不能完全读懂这样一本充满哲思的书,等到我的阅历渐渐丰满,或许又会有新的感慨。
夜,还是很静很凉,仿佛这无尽的黑暗牵起我的阅读之夜,秘密地连接上史铁生先生的写作之夜,如烟如尘,如幻如梦。
上面内容就是虎知道为您整理出来的10篇《《务虚笔记》读后感》,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虎知道。
推荐作文:
- ·《精卫填海》读后感【精选3篇】
- ·2023年母亲节适合发朋友圈的文字 母亲节发圈话术(精彩4篇)
- ·读后感60字【优秀7篇】
- ·培训自我评价100字精选5篇
- ·最新元旦文艺汇演节目单设计【优秀4篇】
- ·国庆节的祝贺词金句句子精彩8篇
- ·无聊的暑假生活
- ·《老人与海鸥》读后感【精选4篇】
- ·读《詹天佑》有感优秀4篇
- ·喷泉与泉水作文【优秀6篇】
- ·国家公祭日仪式直播观后感优秀8篇
- ·小型商贸公司简介【精彩2篇】
- ·中考优秀作文700字
- ·活着的读后感优秀8篇
- ·九年级的写人作文
- ·近代佳作《红岩》读后感五篇
- ·除夕夜吃年夜饭作文800字(精彩5篇)
- ·初一红楼梦读后感作文
- ·《开学第一课》理想照亮未来观后感优秀5篇
- ·春节新鲜事作文800字优秀7篇
- ·春节的作文300字(精彩5篇)
- ·又是一年粽飘香作文(优秀8篇)
- ·父亲节我为爸爸做的一件事作文【精彩9篇】
-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400字(10篇)
- ·一本书的读后感450字(优秀6篇)
- ·国庆节作文300字优秀6篇
- ·西游记读后感(优秀6篇)
- ·国家安全教育日观后感2022范文(优秀7篇)
- ·寻找最美孝心少年观后感(优秀8篇)
- ·有关写景高一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