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1500字(优秀4篇)

时间:2023-05-13 16:56:49 | 来源:作文库

从影片宣传之初《金陵十三钗》就不断与好莱坞主动靠拢,一方面让十三钗能够大摇大摆的走向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却让太多潜在暗示影响了观者的心绪。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_观金陵十三钗有感800字,方便大家学习。虎知道为您带来了4篇《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1500字》,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 篇一

很庆幸是一个人,没有顾忌地让自己的眼泪恣意地流,太沉重的一部片子,沉重得让我无法走出,直到看完电影自己开车行驶在路上,眼泪还在不断地流,几乎要挡住了我的视线。我不知该怎样去表达这种沉重。无意中看到这篇观后感,很例外地转到我博客中(我博客中极少有的东东),这位作者很到位地理解了老谋子和严歌芩所要表达的思想,再写,我无法超越,特转。

这十四个秦淮河的女人,花枝招展,风骚性感,朝气美丽

她们叽叽喳喳地嬉闹着,仿佛完全忘记刚才逃命的惊惶

她们风情万种地扭进教堂,你一定感觉不到门外的炮火连天曝尸荒野

你一定认为,这群妓女是被书娟们鄙夷唾弃的

可是你未必知道,书娟们也在偷偷的羡慕甚至嫉妒着这群秦淮河的女人

她们神秘,她们妖娆,她们举手投足都散发出书娟们不可企及的绰约

那是一种连女人都要嫉妒的风韵,包裹在艳丽的旗袍下,张扬在凹凸有致的曲线里

在她们胭脂水粉的浸泡中,连地窖都散发出一股温柔乡的暧昧

书娟和玉墨,其实根本就是同一个人,在十三岁之前,经历着几乎相同的成长轨迹

是十三岁那一年,改变了玉墨的一生

所以,玉墨不能眼看着书娟的人生也被糟蹋在十三岁

你以为玉墨救的是书娟

其实玉墨救的是当年无法营救的自己

你以为秦淮河的这群妓女保护了唱诗班的那群学生

其实她们保护的是自己永远无法实现的梦

所以 别说什么深明大义、侠肝义胆、爱国情怀

别用这些CCAV的颁奖词侮辱了她们

谁说婊子无情戏子无义

她们也许没读过书,没受过教育

可也正因如此,她们保留了最市侩也是最朴实的价值观:讲义气

“如果不是那些女学生把日本兵引开,你的脸和屁股现在还不知道在哪里呢!”

你救我,我也会救你,就这么简单

“姐姐替你们去!你放心,有姐姐们在,不会让你们吃苦的!”

女孩和女人,你能说谁值得救,谁不值得救

可是当年如果有人也不舍得让她们吃苦,她们会不会过着不一样的人生?

也许有那么一瞬,她们的内心是雀跃的

因为终于有机会穿上这粗布校服、剪这呆呆的娃娃头

这一定是她们去了秦淮河之后,最难看的装扮

却也是她们去了秦淮河之后,每日每夜都幻想的另一条人生路

于是她们叽叽喳喳、不无得意的互相攀比着:看,我多像个女学生!

她们为自己也能装扮成学生模样,感到由衷的欣喜和自豪

她把情郎的玉镯送给女学生;

她把攒着赎身的钱交给女学生保管;

她摸着女学生的头说,要替姐姐活下去

她们能在死前继续大笑大闹,是不是因为,她们真的把命寄托到了女学生身上

因为,一旦死去,她们悲惨又卑微的今生就能结束

女学生替她们堂堂正正的活着,她们的命就能重写,就能延续

她们合唱了一曲《秦淮景》,这场面一定是滑稽的

十二个剪着娃娃头、套着臃肿校服的女人,

扭着腰身、拿腔拿势的细细唱着胭脂巷的招牌小曲儿

裹胸布掩盖了她们放荡的曾经

毫无线条的大褂遮挡了她们不堪的过去

烫直了的卷发、抹掉了的红唇

她们竟也能如学生般清纯,哪怕只是外形

可这清纯的外形,唱出的是《秦淮景》

你可以很感动,可你不要忘记,

女学生们引开日本兵时,躲在地窖里的妓女们并没有出手相救;

妓女们要代替女学生时,准备自杀的学生们也没有拒绝

人性是自私的,还是自己活下去好

所以你看,这电影没有想要歌颂谁,没有想要塑造出CCAV里的人物

人性不是光辉的,而是饱满的,健全的

你可以觉得学生是幸运的,可你不要忘记,学生们是自己救了自己

如果有任何一个学生出卖地窖里的妓女,结局一定是两败俱伤

这群十三岁的小姑娘,也许还不懂什么叫义气

她们只是本能的认为,就算自己躲不掉,也不能坑了另一群无辜的人

即便这群人肮脏、恶心、不要脸,即便自己只能自杀

也许正是因为她们还小,所以她们能善良的这么直率、这么不计代价

如果换成一群成年人,为了自保,她们还会这样做么?

甚至如果换成是你,是我,为了自保,我们会这样做么?

我不敢想,也不敢承认

十三岁的她们,一定不懂这群妓女为什么要换自己

可是长大后她们一定会懂,也一定会有腕骨般的痛

她们会活得很不好,因为她们的生,是以另一群人的死为代价

她们会活得很好,因为她们还承载着另一群人的梦

这是一部电影,可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

它以特定历史为背景,可它讲述的不仅仅是一段历史

我赞成每年都该有这样一部高质量的作品来提醒我们勿忘国耻

可自此,我的脑海中多了一笔抹不去的风景

就是那十四个花枝招展、风情万种、裹着旗袍的美丽女人,细细地吟着《秦淮景》

也许那年,我也死在了南京城

不知道那一次,有没有人逃离南京,替我坚强的活了下去

也许那世,我也死在了南京城

所以这一世,我要替前生好好活 .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范文 篇二

李安的《卧虎藏龙》给中国的导演们挖了个坑,都以为以西方的视角去展现中国故事更容易得到认同,更容易得奖,于是争先恐后往里跳,其结果是中国外国都不买账,一个个死得好惨。

一部好的电影绝不只是让人哭了笑了那么简单,还要有比情绪宣泄更深刻的内涵,能唤起观众的价值判断,运用自己的经验与电影中的人物进行反思和对比。广义地讲,观众们的每一次观影体验,所得到的结果其实与电影所讲述的故事人物无关,只是进行了一次形而上的价值判断,任何人在观后都会很直观简洁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或好或坏。

当然,不同的教育背景,生活经历、民族信仰也许会影响某一个人对某一部电影的具体评判,但并不会影响到总体,因为全人类有着一个共同的标准,即普世价值的衡量。自推翻巴列维国王之后,伊朗变成了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政教合一在文化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意识形态的严格控制,但即便是这样,伊朗的导演们也还是能拍出一些得到全世界认同的电影来,比如说《白气球》《小鞋子》之类,原因无它,就是展示了人性,讲述的都是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

我曾说过,自《秋菊打官司》之后,张导演似乎越来越不会讲故事了。当时有几个张的同学在场,都说他要是不会讲故事,中国谁还会讲故事?张、陈是导演中的老大,而他们的同学在影视界也是个个如日中天,自然听不进这样的批评。

我所说的“讲故事”,其实就是基本功,就是素材的取舍和切入的角度,在技术上与剪辑相关,在创作上与主观意识相关。张导演在画面营造上堪称大师,但是“讲故事”也是他一直以来的弱项(这也与编剧有关,但导演起主要作用)。在这方面,日本的黑泽明是个高手,他能把一个事件的台前幕后用镜头交待得条理分明。

观看《金陵十三钗》,张氏风格一以贯之,营造画面不惜工本,战争炮火渲染得像焰火晚会。尤其是十三钗们身上那曲线毕露精致华美的旗袍,对男性观众有一种暧昧的暗示,跳脱于残酷故事背景之外,不能不说是气氛渲染的败笔。再对比斯皮尔伯格对《辛德勒名单》的黑白处理,以及那个小女孩红衣的出现对观众感官与心灵的冲击,高下立判。

对于贝尔这个演员,说不上喜欢或不喜欢。他所饰演的那个人物,比起小说,因电影的形式所限被压缩了不少,显得不够丰满。他的表演,总体上中规中矩,但给我的感觉还有些游离于中国演员之外,或许这就是文化的差异。

相比于《三枪》那样的庸俗电影,张导演的这部《金陵十三钗》有了明显的变化,有评论称是“回归了水准”。但是在艺术上,至少在艺术观念上,张导演还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突破。文艺作品,说到底都是制作者自身素养的客观反映,大作品需要大胸怀和大人格,需要更高的人文视点和人文关照。题材可以讨巧,技术也可以讨巧,但也只限于一时一事,不可能获得永恒。

写到这里,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近三十年来,中国有几部好电影?细想了一下,我认为有三部。一部是张导演的《红高粱》,尽管不乏粗糙,但拍得荡气回肠,充满了象征意义;再就是陈凯歌的《霸王别姬》,细腻深刻地诠释了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能引起观众对历史的认知与反思;第三部是谢晋导演的《芙蓉镇》,哀而不颓,歌颂人性,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

至于这部电影能不能获得奥斯卡,实话实说,真有点儿玄。

《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精选 篇三

无法忘却的记忆

1937年12月13日。

南京。

火光满天,枪炮轰鸣,血流成河。

三十万人,躺在血泊中,生命永远定格。

这惨痛的记忆,永远也无法让我们苦难深重的民族忘却。

隔着历史的风云,越过岁月的尘埃,导演们一次次在银幕上重现这一幕,《南京南京》让所有观众泪奔;雕塑家们用血泪雕成凝固的历史,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前树立的一尊尊雕像记录着民族的苦难;作家们压抑着悲痛将残酷的战争浓缩为文字,字里行间流淌着回忆的苦痛……而小说《金陵十三钗》,被改编为电影,一次次震撼着我们的灵魂!

书中以一个十四岁少女的视角来写,她的见闻、她的感受、她的恐惧……,真实地再现了日本侵略者灭绝人性的暴行,让我们再次感受遭受异族侵略和杀戮时的无助。

令人唯一欣慰的是,在这冰冷的枪声中还有一丝余存的人性善意的温情:明知庇护伤兵可能会给教堂带来灭顶之灾,英格曼神父还是收留了无助的他们;五个死里逃生的战士,为了保护教堂里的人不受连累,甘愿挺身受死;……异常是文章最终,那十三个秦淮河上卖笑的女子、被自视为纯洁的女学生瞧不起、认为她们无耻下流的十三个女子,却在生死关头毅然决然地选择替女学生进入虎口受难……这滴着血的温情,一次次进入我的心灵,让我的心紧紧地揪在一齐,为我们的民族、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的同胞所遭受的苦头而悲愤!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十三四岁的豆蔻年华,无忧无虑,像我们,在爸爸妈妈的呵护下成长,不会有生命危险,更不会被任何肮脏的东西玷污……可是,战争这个魔鬼却会破坏这完美的一切,让人性泯灭、兽性大发。他不仅仅断送女孩无忧无虑的生活,并且会将她们送到人间地狱甚至是死亡。那个十五岁的少女安妮,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记者和作家,却因为希特勒发动的一场邪恶的战争,于花季之龄死于纳粹集中营。《安妮日记》中的“我期望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让所有读过的人心酸。而《金陵十三钗》中的金陵女子学院的女孩被心怀叵测的日本鬼子在圣诞之夜要求去为他们唱赞美歌,手无寸铁的她们面临的是被蹂躏被残杀的命运!在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时,有一面关于外国人保护中国难民的纪念墙,其中一段文字印证了十三钗的命运:每一天晚上,日本人都会来到金陵女子学院,带走20多位十几岁的女孩,而这些被带走的女孩,很少被送回来……

掩上书卷,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公祭日的讲话又一次如黄钟大吕般在耳边响起:“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仅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仅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期望的。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是的,这段历史永远不能被忘记!同样十四五岁的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是多么幸运!但我们更要努力学习,让我们的国家更强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为了祖国完美的明天,我们该启程了……

1.《金陵十三钗》观后感500字五篇

2.《金陵十三钗》观后感500字五篇

3.观看国产片秋菊打官司观后感范文600字五篇

4.电影金陵十三钗观后感范文观后感800字五篇

5.电影《金陵十三钗》观后感700字五篇

6.《金陵十三钗》观后感1000字五篇

7.《金陵十三钗》观后感1000字五篇

8.电影《金陵十三钗》观后感范文500字5篇

9.电影《金陵十三钗》800字五篇

10.电影《金陵十三钗》观后感600五篇

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1500字 篇四

“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我承认我不是真正的勇士,甚至不是勇士。看完《金陵十三钗》,我的心情低沉到了极点,痛苦而压抑,也许这需要好几天的时间才能恢复,我能够体会张纯如在写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时的痛苦和矛盾的心情。虽然我屡屡下定决心,关于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以后绝不观看,但我没有办法控制,一个众所周知的秘密却又似藏着无数人类未知的秘密,我竭力通过下一部电影探寻那些鲜为人知的秘密。关于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我已经看过好几部,大多是以纪录片或是旁观者、幸存者的采访或是历史遗留的资料片的形式再现历史的真实面貌,这些影片大都十分沉重,震撼人心,从影片一开始就犹如一把尖刀刺入你的心脏,剜出一块块血肉,令你窒息。有些是以南京大屠杀为线索,讲述一个故事,或刻画一些人物形象,表达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电影《金陵十三钗》我感觉特别震撼人心,其震撼的地方在于真实的还原了南京城惨遭蹂躏的真实场景,真实的再现了中国军人武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以命相搏的勇敢和惨烈,真实的再现了南京人老老少少面对禽兽般狰狞的日本鬼子时的绝望和无助和令人窒息的恐惧。但是,电影的主体并不是单纯的回顾那一段痛苦的历史,而是刻画了12名秦淮河的风尘女子(本来是14名,被日军杀害2名)为了12个教堂女学生(本来是13人,一人因反抗日军暴行从楼上摔下死亡)免遭侵华日军残杀挺身而出的感人事。

当然,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导演和编剧对于风尘女子的描写进行了装饰和美化,历史上,确实有类似的故事,我记得看过一个纪录片:剧情大概是外国传教士领着一群中国人逃难,其中有男女老少,女学生,也有妓女。但在路中遭到日军的堵截,他们强行要扣留下一部分女性,当然,禽兽的日军跟想要留下女学生,在外国传教士严正交涉下,日本兵同意只留下人群中的性工作者(妓女),在此万分紧急的关头,人群中的十几名妓女为了保全大家,最中还是从中站了起来。

影片中,导演采用了极度浪漫主义的手法来演绎,使得如此沉重题材的电影给人们在苦涩和沉痛之余带了稍许的调味。比如,一名风尘女子为了给即将死去的伤兵(她觉得他长得像她的弟弟)谈一首完整的曲子,竟和一名为了拿丢失了耳坠的女子一起冒着生命危险重新跑回青楼去拿琴弦,结果,琴弦拿到了,却不可避免的碰到了日本兵,其后果之惨烈我不愿再回忆。但实际上,这只是浪漫主义的故事情节,事实中,那时人们躲命都来不及,又怎么会去演绎这个电视和电影中常常见到的感人情节呢,这就是电影的艺术性所在吧。

还有,在12名风尘女子为了代替12名女学生参加日本人的庆功宴时,12名妓女换穿女学生的校服时,却出现令人哭笑不得的情节,由于女学生的校服太小,而妓女的胸又太大,因此大家的校服都拼了命的往里拉也扣不上扣子,于是,妓女头牌玉墨下令大家,撕窗帘,缠胸部,改衣服,这一戏剧性的情节不仅使得妓女们放声大笑,相互开起玩笑,也令现场的观众忍俊不禁。这表现了妓女们乐观的精神和善于打情骂俏的本性,在我看来也是浪漫主义手法的体现,马上就要奔赴刑场了,战战兢兢是肯定的。但若真是这样,电影就不是电影了,也就没有观赏性了。

电影的男主角约翰和玉墨的邂逅也颇让人值得玩味。约翰不是传教士却最终扮演了神父的角色。他出场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外国流氓、混世魔王加情场老手。然而战争的残酷性和人性本来的恻隐之心却让他的人生角色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弯,最终成了保护女学生的神父。他和玉墨的邂逅、调情到后来的爱慕也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约翰和玉墨的调情,对话颇具韵味,既有美国式的幽默,又有法国的浪漫,有点给人以美国好莱坞大片的感觉,然而我不得不佩服老谋子导演水平的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整理的4篇《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1500字》,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虎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