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读后感(精彩5篇)

时间:2023-03-23 09:02:30 | 来源:作文库

《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的。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5篇《《蒹葭》读后感》,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蒹葭》读后感 篇一

千百年来,人们为了追求幸福的爱情,流传着许多感人的故事。《蒹葭》一诗讲述的正是一场发生在芦苇边的爱情故事。

说起诗经《蒹葭》,可能大家稍感陌生;提起《在水一方》,你肯定想起当代台湾通俗小说家琼瑶;想起同名电视剧的主题歌《在水一方》,由邓丽君演唱的那优美动人的旋律,会久久回响在我们的耳畔。歌曲的词“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则是取自诗经《秦风—蒹葭》稍作调整而成。那么,《秦风—蒹葭》又有着怎么样的内涵呢?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爱情作为人世间最真诚、最美好的感情,一直以来是人们的追求。千百年来,人们为了追求幸福的爱情,流传着许多感人的故事。《蒹葭》一诗讲述的正是一场发生在芦苇边的爱情故事。“

全诗先提到“蒹葭”和“白露”,指出了所处的地点和时间。这也是这是《诗经》中常用到的比兴用法,中国人含蓄内敛,古人更是如此。在提及爱情是委婉,所以先从身边的场景、动植物说起。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哪里呢?伊人真的是在那里吗?读完全诗才发现,其实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他只知道她在河水的另一边。

我多次品读后不禁感叹,本诗虽写爱情,但却只字未提“爱”,不过却又字字总关乎情。写作手法是如此的含蓄。本诗先写时间,从白露“为霜”到“未晰”再到“未已”,再写水的状态不断变化,而“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从而让人想象道路之艰,追逐之痛苦。这样的时空变化,其实是在暗示男主人公追寻、等待伊人过程中的心情也在不断的变化, 距离产生美,女子“在水一方”,让这边的男子苦苦徘徊却怎么也抵达不到她的身边。男主人公高贵的精神和坚贞的爱情操守也越来越感动人。

诗人上下求索,而伊人虽隐约可见却依然遥不可及。比起还有辛弃疾的著名词句“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诗经的中的这位诗人寻觅伊人之路似乎更为艰辛,让人不禁慨叹咫尺天涯!这让我想起了《西厢记》中莺莺在普救寺中因母亲的拘系而不能与张生结合,叹惜“隔花荫人远天涯近”,《蒹葭》中的诗人也是同样的感觉吧。诗人的追寻似乎就要成功了,但终究还是水月镜花。

总之,诗的艺术美感和朦胧的意境展现出的浪漫精神让我深深着迷。诗歌表述婉转而又深切动人,在把主人公的真情实感展露得淋漓尽致的同时,也会让我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全诗通过对时间场景的变换生动地描绘出了诗古人常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总能引起当世人和后世人的共鸣,而追求过程中的辗转和最终求之不得的惆怅与失落,更能博得人们的同情。

人苦苦追寻意中人而不得的焦虑。全诗中没有一个思字、愁字,却让我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之不得的惆怅。

我想,不管男主人公能否追寻到心中的美人,不管现实的世界是多么冷酷无情,但我们也需要像这个男子一样在面对那样残酷的现实以致朦胧的未来时,有这种持之以恒、永不言败的火热激情,大胆拥抱理想并乐观地活着,这才是一种令人羡慕的生存姿态吧!

《蒹葭》读后感 篇二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邓丽君的《蒹葭》在小时候就听过,这或许便是我和诗经最早的缘分了。那时的我不懂得什么叫做“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只懵懵懂懂地听懂了后面一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哦,有位伊人,在水的另一边,简单稚嫩又不完全正确的理解,却能确确实实感受到那里面流动的美。可惜的是,那时候的我并没有继续深入探寻这份独属于《诗经》的景色。

于我而言,《诗经》就仿佛是《蒹葭》里那位彼岸的佳人一般,漫长的时间间隔成了河上氤氲的雾气;佶屈聱牙、晦涩难懂的语言成了那重重的芦苇。我能看见她影影绰绰的身影在天光水色之间具有着的朦胧的美,只是太模糊,又太遥远,没有注释便是寸步难行。她比文言文又老了一个辈分,仿佛我的太奶奶,不管怎样,总是畏惧而不愿靠近的。相比较而言,“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比“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要易亲近太多。

直到这一次的打卡活动,才再续了我和她的缘分。翻开这本记载千年前歌声的《诗经选》,细细地诵读着,反复地体会着,突然发现,她似乎也没有那么遥远不可亲近。她是千年前的民歌,用千年前最流行的语言诉说着千年前纯真的情感,她也许是前世的前世,我们还一起唱过的歌谣。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她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当弄懂那些几乎每句都有的生僻词语后,整篇诗歌的意思也就简单明了起来了。她是通俗的,她没有唐诗宋词等刻意雕砌的韵律仪仗,她只有未经雕琢的深情与诚恳。诚恳的劳作,诚恳的纪念祖先,诚恳的想念喜欢的人。

是的,我喜欢诗经里的爱情。爱情作为诗歌永远的主题,在《诗经》里也占了相当比重的一部分。但她不像后来因宋明理学而变得含蓄矜持的爱情,她只有“无拘无束”的自由恋爱。

在诗经里,喜欢就是喜欢,她不是后来的那种“我爱你,我就卑微到了尘埃里”,她没有扑朔迷离的用典和因含蓄留下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她有“窈窕淑女,寤寐求之”,青年男子对于心上人昼思夜想、难以入眠的相思;她有“之子于归,言秣其马”的深切的倾慕;她有“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我爱你恰好你也爱我的悸动……这些真诚又直率的情感让我如此动容,情者以诗传情。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对了,她是我们前世无邪的记忆。

《蒹葭》读后感 篇三

爱情,是世间最高深莫测的东西。思之如狂的心境,与子偕老的美丽,遂引人颠沛流离,于漫长人世啜饮满杯。“蒹葭萋萋,白露未晞”。城倾流年逝,佳人老去,爱情仍在这世间袅袅婷婷,若即若离。

——题记

“所谓文学经典,无非是对个体生命情感体验最为真实,最为本质也最为独特的一种诗化表达。”因为经典如《蒹葭》,所以尽管它风尘满面,却难掩生命的光芒。“它不是死的文字,而是活的思想与情感。”这便是身为现代人的我重新捧读《蒹葭》的动力和意义。

少年读《蒹葭》,爱它的婉转美好,宛若青涩不可实现的情怀与梦境;

青年读《蒹葭》,爱它的憾而不伤,一如曾经沉溺而不得的感情;

中年读《蒹葭》,爱它的诗意放旷,写尽人生无处不在的丧失却无悔;

老年读《蒹葭》,爱它的淡然荼蘼,往事如烟,逝去的终不顾,感慨万千。

人类有一个劣根性,毕生追求拥有,但对那些轻易得到的置之弃履,最耿耿于怀的却是那在水一方,求之不得的东西。《蒹葭》有这样的力量,让每个人从中捡拾自己的眼泪,用诗意面对感情的失却,并获得慰藉。

《蒹葭》描绘了一场浪漫悠久的寻找。这是一场迷失却又坚定的旅程,寻找心的故乡。待最后,佳人如梦不可考,寻找成了唯一。谁也不知道,他所寻伊人是何,只道那时秋风细润,芦苇摇曳,那个孤独的追寻者,正一如既往在苦苦地穿梭。穿梭,向芦苇深处漫溯,没有方向的溯游。“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分明似近在咫尺,转瞬便如流光从眼前不见。他在白茫茫的芦苇丛中踽踽前行,他在恍惚里徘徊不定。那伊人似花非花,如雾非雾,有时在水一方,仿佛只跨越一步便可靠近,俟其接近,佳人又远在水之滨,不可停息,呼唤在耳畔响起……

空灵意境不得不让人叹服,他在这样若即若离中寻找,只是寻找,没有停止,没有悲哀,仿若时过境迁已千年,一生终了。《人间词话》中有一言:“《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这种风致,难以言说,只有曾经寻找过的人才能恍然大悟。世间诸多痴男怨女,却被人苦口婆心劝导,不要去追逐那些缥缈的得不到的,要紧紧握住手中真实的幸福。但是,所有人都知道,有些寻找是永远不可能放弃的。真实的不一定是最想要的,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爱情,于此时的我们过于遥远,只可远观不可亵玩。春花秋月,烟视媚行,我们在雾里看花,看不清内里的悲喜交加,但却从《蒹葭》中明白爱情没有平淡,只是岁月静好,那种求而不得的温暖,会让人迷失在其魔力,从而进行“不切实际”的追逐。生活,于物质中升华的节逐,奏响每日繁忙的劳作。日日行走于世间的我们追逐着的“伊人”是梦想。目标是心中的欲望,方会持之以恒,像诗人那般即便失去正确航向,也选择心中那股迷恋,坚定走下去,在失望中努力着,用汗水泪水拼命追逐着,纵然时光将我们渡涉万水千山,终不悔当年节逐。有些梦想,即使不可求,但我们仍会苦苦寻找,世间太多迷惑,寻找的意义之一也是让我们固守心房,守护好心中的坚持,勇敢又执着的走下去。因为那种渴望,会为无奈的生命增添亮色,那种坚持,会让我们即便惘然却不沉溺于失望与麻木的苦海不得解脱。

寻梦,寻找,只要你认为值得并迷恋的东西,便去追逐,那过程一定是一生中最精彩的时光。

蒹葭诗歌阅读及答案解析 篇四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简介

《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编成于春秋时代,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本只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起点,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雅”是正的意思,分为大雅和小雅。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对中国两千年来的文学史发展有深广的影响,而且是很珍贵的古代史料。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主题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但跟《诗经》中多数诗内容往往比较具体实在不同,此诗并没有具体的事件与场景,甚至连“伊人”的性别都难以确指。上述两种理解也许当初是有根据的,但这些根据或者没有留存下来,或者不足以服人,因而他们的结论也就让人怀疑了。《诗经》的历代注家往往是求之愈深,却得到失之愈远的相反结果。况且“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见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科林伍德《历史观念》),对文本的阐释也具有当代性。现代大多数学者都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先以苍苍的蒹葭起兴,再写男子追求意中人,所追的人在何方?在茂密的蒹葭丛里,似见非见,时隐时现。这首诗用反复重章来表现悬念迭起。“苍苍”、“萋萋”、“采采”近义;白露“未霜”“未晞”、“未已”,内容也差不多。总之,这首诗的重章整齐、浅显,读起来节奏明快、动听。

赏析

全诗分三节,都是围绕同一中心,抒写作者对恋人的一种执着的思念和追求。这一执着的精神一直贯穿全诗的始终,在诗中有淋漓尽致的表露。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开首两句先交待了时间和环境。从这两句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深秋的清晨,茂密浓郁的芦苇正呈现出苍青的颜色,而晶莹闪亮的露珠已凝结成一层薄薄的霜花。这两句以眼前所见的景色起兴,既点明了时节、环境,营造了一种萧凉凄清的氛围,又衬托出诗人当时的惆怅心情,言简意赅而内蕴深远。在这样一个萧凉凄清的早晨,却有一个人沿着芦苇岸边踯躅而行,他在追寻什么呢?“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原来他所追寻的正是自己日夜思念的恋人!他透过茂密的芦苇丛,久久地凝视着河的对岸,那也许就是他心上人所在的地方吧,然而漫漫的大河尽是茫茫的一片,他思念的人儿却遥不可及。“在水一方”,喻所在之远,同时也表明诗人确信心上人的存在,虽然前景渺茫,但他始终抱着坚定的信念,执着地去追求。“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里是说,诗人思念心切,心急如焚,为着寻找一条通往彼岸会见伊人的道路而上下求索。逆流而上吧,路途是那样的崎岖艰险、漫长曲折;顺流而下吧,眼前却依然是一片水波茫茫,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带着烦乱不安的心情一味的痴想,尽管他还站在岸边,但他却早就情迷意乱,心神摇曳起来。神思恍惚间,他似乎看见他的心上人正站在大河中央那被水环抱的小岛上向他遥遥招手。“宛在水中央”,这里一个“宛”字用得极其逼真生动、精妙传神。它把诗人那种因思念而显得如痴如醉的神态刻画得活灵活现,“伊人”的形象随之也犹如近在眼前。

诗篇采用了回环、反复的写法,第二、三节的内容与首节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了个别的词语,避免了诗的呆板和累赘,加强了节奏和韵律,使得全诗主旨更加明确,情感表达更为强烈,读来缠绵悱恻,启人深思。

这首诗先以写景起兴,通过写蒹葭、白露两种最能渲染深秋悲凉气氛的自然景物,造成一种缥缈空灵的抒情意境,从而衬托出诗人凄清、惆怅、寂寥的心境。这种以景托情,移情于景的表现手法,不仅起到了深化诗意的作用,而且也增加了诗的艺术感染力,使全诗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艺术境界。

整首诗笔调含蓄委婉,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诗中所述的秋水伊人,亦给人以可望不可即之感,然而却始终使人存有希望。正因为这一份朦胧与期盼,诗人对“伊人”的那种向往、思恋和追求才更为显得强烈和执着。若说穿了,也就没有了韵味。

答案:

1、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或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

2、请写出此诗押韵的汉字。

答案:苍、霜、方、长、央。

3、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答案: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1 分),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4、请填写相关诗句

(1)《蒹葭》写清秋萧瑟景象的诗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2)歌曲《在水一方》中的“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是源自《诗经蒹葭》中:“溯洄从之,道阻且右”一句。

(3)《诗经·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读后感 篇五

天空中,时而漂浮过一朵云,缓慢而又沉浮,夕阳的余晖缓缓照射,映衬出了漫天辉煌。静静地,仰望而独立,显出了满身风华,湖水上,串串的,连绵而又不绝,芦苇迎风飘荡。落日,余晖,芦苇,这一连串传递着我内心的爱意。

朦朦胧胧中,我看见了你的身影,是那样美丽。

我追逐,我眺望。

这满目的芦苇疯了似的将我缠绕,我挣扎摆脱,伤痕累累。但,我依旧充满了热情,因为我心中充满了爱,迎着刺棘向你奔去,步履蹒跚,跌跌撞撞,向着心中的希望,我无悔!

隐隐约约的传来阵阵歌声,是那样轻柔,那样悦耳,我的心跳的'更快,拨开芦苇,依声去寻。我是那样的激动,激动得不能自已,你的身影,映衬在我心中,是那样朦胧,而又那样清晰。

近了近了,我终于穿过芦苇,可已物是人非。

落寞占据了我的心灵,情切切,而不得抒发,爱悠悠,而无人倾诉。我的爱缠绵而又悠远,感人而又悲伤。

你的身影,我到何处寻觅,而我的爱,何时向你吐露。

唉!情深缘浅,我依旧在回忆里等你,而你,又在何方。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整理的5篇《《蒹葭》读后感》,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虎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