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的读书笔记(5篇)

时间:2023-03-02 13:02:24 | 来源:作文库

《傅雷家书》是2018年译林出版社重新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傅雷、朱梅馥,编者是傅敏。下面是虎知道整理的5篇《《傅雷家书》的读书笔记》,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摘抄 篇一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这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傅雷家书》记录了1954-1966年间,傅雷与妻子朱梅馥所下的一百三十八封书信,它们有的跨越中国南北方有的甚至横跨欧亚大陆,联系着傅雷傅聪父子间深厚的感情。-封封书信,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浓浓的亲情,和对祖国的热爱对艺术高深的艺术造诣。

傅雷家书记录了傅雷教导孩子,如何做做一个德育俱备、人格票卓越的艺术家,教导孩子如何对待生活中的问题。作为父亲,傅雷很关心儿子的生活和成长儿子在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比如劳逸结合,理财恋爱等,对儿子的爱溢于言表。

在傅雷与傅聪的通信中,我能看到其中一件件日常琐事,也能看见大决择、大场面面前,傅雷的鼓励指教,我也能看傅聪身处异乡时,会经历的无助,工作和学习都充斥着半他的生活,他可能会想过放弃,但傅顺雷本用有的文字,激励着傅改聪不断前行。一颗纯洁的心,一个高尚的灵魂,必定会受到痛苦的磨难,但挺过了这段打磨,却还是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傅雷和朱梅馥对儿子的爱,让我想到了自己的父母,他们不会常常用文字教导我们,也并不是名字响彻天际的名人,但他们却也时时关心着我们的生活,以身作则,告诉我们正确的为人之道日复一日风成里来,雨里去地工作,奔波,似似乎他们所做的一切,都为是了孩子能平平安安,快快乐乐。

傅雷时时刻刻都在给在异国漂流的儿子鼓励和鞭策傅聪从其中派取了多么丰富的精神养料造就了他这个出色的人。施蛰存出说:他的家教如此之严,望望子成龙的心情如此之热烈。他要把他的儿子塑”造成符合于他的理想的人物。这种家庭教教育是相当危险的,没有几个人能成功,然而傅雷成功了。”

这不仅是家书,是人的精神养料。仅不仅是傅雷的孩子,我们当代青少年,在书中也有数不胜数的,对人生道这路的指点。当我在阅读它时,它也似乎能燃起我心中的希望望之火。

这是一本艺术家笔下对艺术的理解,中国人笔下对祖国的热爱,一个父亲笔下对孩子的爱,这绝不是普通的家节而是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篇。

傅雷不仅在为自己的孩子指路,有也成为了我以中的一盏明灯激励着我勇往直前。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篇二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这是傅雷给傅聪所写的家书中的一句话,傅雷逝世后,这句话作为墓志铭镌刻在墓碑正面,它像是一句灵魂誓言,言说着傅雷正直、纯洁、真诚、高尚的一生,又时刻提醒世人,永远保留一颗赤子之心。《傅雷家书》不仅仅是简单的父子之间家长里短的叙述,更充溢着整个国家民族大背景下的家国情怀;不仅仅有伟大的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和钢琴诗人之间深刻的对话,还有以一个孩子的角度,所感受到的情重于山的父母之爱。

相隔万里的离别是从1954年开始的,从此,傅聪父母联系就只能靠那一封封炽热的家书来坚持,一张张轻薄的纸,承载着数十年不变的爱与关怀。作为父亲,傅雷从来都是以严父的形象出现的,从幼时对傅聪傅敏近似严苛暴力的在各方面加以管教,在发现傅聪有极高的音乐天赋后,安排了更为严格的练习计划,到之后因为跟儿子在音乐方面有意见分歧之后将儿子气得离家出走,一件一件类似的事情发生着,傅雷严肃暴脾气的形象在众人的心里是越来越真实而坚不可摧。可是也许是现实中遥远的距离拉长了对彼此的思念,所以在以写信作为一种间接的交流方式时,他收起自身的棱角,用温和且理智的姿态,表达自我对儿子最真实的爱。

在傅聪离家去北京学习和出国波兰初期,父亲给予了傅聪无微不至的关怀,在生活细节,如吃穿用度,情感问题,父亲都有提出自我的提议和劝告,此时的傅聪,在父亲眼里就像是羽翼未满的飞鸟,还需要不断提醒,帮忙。而不管大道理讲了多少遍,就像傅雷所言,他是以一个父亲的心去爱他的,总想着要他好,所以才会不厌其烦的重复。之后傅聪在波兰如饥似渴的学习,知识和本事得到不断的提高,这时候的父亲更像是朋友多一点,他会和儿子谈论音乐,文学,国事等问题,并且经常要求傅聪多多讲述音乐方面的事情,然后和傅聪一齐分析研讨,倾听他的观点。慢慢的傅聪已经开始尝试在天际翱翔,父亲就像是明灯,给予朋友一样的陪伴,同时也有光亮去指引方向。随着分别的时间越来越长,相隔的距离越来越远,他们父子之间的感情越来越亲近。父母亲像是真正陪在他身边一样,看着他学业有成事业出色,收获感情家庭美满,无论他走到哪里,父母的家书就陪他到哪里,和他一齐分享成功的喜悦,走过音乐的低谷,指引着他更好的生活。家书从开始到沉重气息所笼罩的最终一封,父母的爱从来都没有冷却平淡过,永远都是热烈真挚。在生活上,有父母对儿子事无巨细的提醒和劝告;在事业上,精辟,渗入灵魂的交流一向都伴随在傅聪的学习之路。

除了父亲对儿子庄严伟大的爱与指引,书中还涉及了不少专业,高屋建瓴的思想,比如他的为人处世准则和对于感情婚姻的深刻意识;还有家书背后的家国背景和情怀,涉及到的数不胜数的古今中外名著。《傅雷家书》不只是记录小家里发生的单纯的爱与教育,它还是能在各个领域给予不一样人群以反思的大书。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无论何时重读,都会给人以不一样的启发和领悟。而《傅雷家书》就是这样的一部经典,每一次翻开,每一次都热泪盈眶。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篇三

每个人都有生身父母,大都体会过父母的慈爱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不是老师的教导,不是长者的叮嘱,而是父母对儿女的关切,是不同于我的父母的关爱,却不失被细心呵护的感觉,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爱,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爱慕不减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父亲傅雷是一个睿智,博学,正直的学者,年轻时甚至有些暴燥,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端庄贤淑,又温厚善良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

而所谓“人”在傅雷心中又是具体而微的,这不只是一个愿望,一个口号。它大到对世界对人类对祖国的忠诚与献身精神,小到对自己事业的严谨,对父母的孝敬,对妻子的理解,对友人的宽容,甚至具体到了一个乐段的处理,一位友人的交往,以至于儿子的言谈举止也都一一告诫“手要垂直,人要立直”都使读者印象深刻,颇有感言。

母亲在那个险恶的年代,在个人安危毫无保障的日子里,她心系远方的儿子和孙子,她克制着内心的恐惧和痛苦,把坚强、安详、无微不至的关怀传送给漂泊异国他乡的亲人。一件为孙儿一针又一针织出来的毛衣,情重如山,她却为“礼薄”而不安,为了让儿子在异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她一丝不苟地写下菜肴的制作程序,惟恐疏漏一个细节。她爱夫爱子,一生为这个家奉献,然而,她同样为了不能再忍受的人格尊严的践踏和侮辱,夫妻二人一同将生命融合,迈向永恒,或许更多的是徇情,也算是个结束。然而这个结束却从没让人把他们夫妇俩分开过。

然而就是这样严格的家教,才造就了他不俗的一生,并给千千万万的父母留下了一面宝镜,照一照我们给了孩子一些什么吧?为了孩子我们自己怎样做事做人?在书中我们不光看到了一个严格的戒子而又亲切关爱的父亲,同时也看到了父子的共同成长。他的音乐译著和儿子沟通交流,他把对祖国的发展的关切之情,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同样流露给学生,傅雷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心力,在对社会祖国和人类世界尽自己的责任。儿子傅聪,在异国漂流生涯中,吸取了多么丰富的养料,但父亲使他在海外孤儿似的处境里,好像父母仍在他的身边,时时给他指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有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魔障和阻力,踏上自己正当成长的道路,通过这些书信,不仅儿子和亲人之间,建立了牢固的纽带,也通过这一条纽带,也使傅聪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结合。后来的事实证明不管国内家庭所受到的残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恶名,他始终没有背弃他的祖国,不受祖国敌对者多方的威胁利诱,没有说过或做过有损祖国尊严的言行,这就是一个父亲对一个儿子的熏陶,这与父亲在数万里外,给儿子殷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时间,距离都不是问题,有心的父母,你那颗不眠的爱子之心,就是不可替代的教科书,人生的加油站。这种关爱不是意识一个阶段,而是伴 父爱而来。这位严肃的父亲,从来就没有推卸自己的责任,即使在上海被日本包围成孤岛时,他就把孩子关在家中,而且很早发现在他幼小的身心中,有培养成为音乐工作者的素质,正如他对自己对人对工作对生活各方面都要求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一样,对待幼小的孩子一样,他亲自编制教材,给孩子制定日课,一一以作则,亲自督促,严格执行,他规定孩子怎样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他做到了,也一同要求儿子做到了。真乃真父子。我为人间的这一遭父子情惊叹,对,是朋友,是同志。

除了感慨傅雷在创作上甚丰的翻译作品,骄人的成绩,还为他是这样一个集艺术与生命都美妙地融入自己生命中的一个近乎完美的人。他的生活有规律,人生就是优美的弧线,那留给我们的点点滴滴那样温暖每个少年、青年、父母的心。对待儿子,他说:“我高兴的是我有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长的。”而且,他谦虚诚恳地说:“我与儿子的相处中,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教会我们如何和孩子相处,以怎样的一种姿态交往。”孩子经受痛苦时,他说:“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他不为孩子包办,而为孩子这种蜕变的过程而高兴,并且鼓励他艺术要有更诚挚的心。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篇四

当儿子在事业上取得成绩时,作为父亲的傅雷当然是高兴的,但并没有沉浸在那份成就里,而是期望儿子在取得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仍然坚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总算我的教育没有白费,你二十年的折磨没有白受!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从此以后你能够孤军奋斗了。何况事实上有多少良师益友在周围帮忙你,扶掖你。还加上古今的名著,时时刻刻给你精神上的养料!孩子,从今以后,你永远不会孤独的了,即使孤独也不怕的了!”

傅雷说:“赤子便是不明白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当代哲学家周国平则说过,孤独、寂莫和无聊是三种不一样的境界,分别属于精神、感情和事务的层面;仅有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对精神与灵魂有着执着追求的人,对人间充满挚爱的人,才可能体验真正的孤独;孤独产生于爱……傅雷相信:“艺术表现的动人,必须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纯洁到像明镜一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正因为赤子之心是最纯洁的,它不含私心杂念,没有欲望纷争,只容纳人间最完美、最真挚的感情,所以“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赤子的现实生活也许境遇不佳、缺少知音,甚至会遭到误解和排斥,身边的世界让他孤独;但人类最纯洁最完美的感情与思想,是相通而永存的,普天下的赤子都将成为他的知音和朋友。

赤子之心无比纯洁,剔除了纷纭杂念,才可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并以之“打动听众的心灵”。艺术的最高境界,人生的最高境界,便都在那里企及了。贯串在这两则信中的父爱,其实就是坚强。第一封信中“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第二封信中“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坚强说到底就是拥有一颗赤子之心。而“赤子之心”,是艺术创造的最高峰。这种心灵的纯洁是人类共同的完美愿望。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篇五

花了一周的时间看完《傅雷家书》,虽然网上褒贬不一,尤其是说到傅雷早期的个人生活,但我想不能因他早期的过错来降低对此书的看法。此书作为父母对儿女的教导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比如婚恋观、家庭储蓄观、生活个人篇章都是非常好的,谆谆善诱,不厌其烦,非常系统和细化,有极大的耐心,虽然很多人认为傅雷对儿女管的过多,但我认为作为父母这是情不自禁的,无法抑制的,而他的这种管绝非简单的说教,是让人可以接受的,能做到这样的父母中国恐怕不多,而哪一个孩子的成功的背后不是父母日复一日操心出力不厌其烦的结果呢。不要相信天才,不要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也不要相信父母不管不问孩子自有出息的。也都是父母懒散的自我安慰,这种概率轮不到你。

回想起自己很多年前跌跌撞撞进入社会,进入婚姻,而一切全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也可以说是“无知则无畏”,现在回想起来是走了很多弯路,甚至错路。个人总有局限性,但若能把自己以身实践得出来的经验、智慧给孩子们事先做好心理建设或是指导,相信对孩子的人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急于读完,这次读的很是匆忙,算是第一遍的大致过滤,很多篇章值得一读再读,细细回味转化吸收。摘抄一些自认为的好片段如下:

对终身伴侣的要求,正如对人生一切的要求一样不能太苛。事情总有正反两面:追得你太迫切了,你觉得负担重;追得不紧了,又觉得不够热烈。温柔的人有时会显得懦弱,刚强了又近乎专制。幻想多了未免不切实际,能干的管家太太又觉得俗气。只有长处没有短处的人在哪儿呢?世界上究竟有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或事物呢?抚躬自问,自己又完美到什么程度呢?这一类的问题想必你考虑过不止一次。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本质的善良,天性的温厚,开阔的胸襟。有了这三样,其他都可以逐渐培养;而且有了这三样,将来即使遇到大大小小的风波也不致变成悲剧。做艺术家的妻子比做任何人的妻子都难;你要不预先明白这一点,即使你知道“责人太严,责己太宽”,也不容易学会明哲、体贴、容忍。只要能代你解决生活琐事,同时对你的事业感到兴趣就行,对学问的钻研等等暂时不必期望过奢,还得看你们婚后的生活如何。眼前双方先学习相互的尊重、谅解、宽容。

对方把你作为她整个的世界固然很危险,但也很宝贵!你既已发觉,一定会慢慢点醒她;最好旁敲侧击而勿正面提出,还要使她感到那是为了维护她的人格独立,扩大她的世界观。倘若你已经想到奥里维的故事,不妨就把那部书叫她细读一二遍,特别要她注意那一段插曲。像雅葛丽纳[插图]那样只知道love,love,love![爱,爱,爱!]的人只是童话中人物,在现实世界中非但得不到love,连日子都会过不下去,因为她除了love一无所知,一无所有,一无所爱。这样狭窄的天地哪像一个天地!这样片面的人生观哪会得到幸福!无论男女,只有把兴趣集中在事业上、学问上、艺术上,尽量抛开渺小的自我(ego),才有快活的可能,才觉得活的有意义。未经世事的少女往往会存一个荒诞的梦想,以为恋爱时期的感情的高潮也能在婚后维持下去。这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妄想。古语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又有一句话说,“夫妇相敬如宾”。可见只有平静、含蓄、温和的感情方能持久;另外一句的意义是说,夫妇到后来完全是一种知己朋友的关系,也即是我们所谓的终身伴侣。未婚之前双方能深切领会到这一点,就为将来打定了最可靠的基础,免除了多少不必要的误会与痛苦。

我以为订婚期间还有一件要紧的事,就是要充分准备去了解现实,面对现实。现实与年轻人纯洁的心灵所想象的情况截然不同。生活不仅充满难以逆料的艰苦奋斗,而且还包含许许多多日常琐事,也许叫人更难以忍受。因为这种烦恼看起来这么渺小,这么琐碎,并且常常无缘无故,所以使人防不胜防。夫妇之间只有彻底谅解,全心包容,经常忍让,并且感情真挚不渝,对生活有一致的看法,有共同的崇高理想与信念,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上平安渡过大大小小的风波,成为琴瑟和谐的终身伴侣。

生活要过得体面而省俭;要小心而勿小气;慷慨而勿易于上当;享受生活乐趣,但切勿为满足一时欲望而过分奢侈,即使当时觉得这种欲念不可或缺也罢。这是种极不容易的艺术,只有性格坚强的人,运用明智,意志力与极大的耐性,再经过一些大大小小的惨痛教训,才办得到!这种人生艺术我们不能期望很快就学会,因此最好及早开始,尤其是在婚姻生活开始的时候。

人的发展总是波浪式的,和自然界一样:低潮之后还有高潮再起的可能,峰回路转,也许“柳暗花明又一村”,又来一个新天地呢!所以古人说对人要“盖棺论定”。

我很明白在西方社会中物质生活无保障,任何高远的理想都谈不上。但所谓物质保障首先要看你的生活水准,其次要看你会不会安排收支,保持平衡,经常有规律的储蓄。生活水准本身就是可上可下,好坏程度、高低等级多至不可胜计的;究竟自己预备以哪一种水准为准,需要想个清楚,弄个彻底,然后用坚强的意志去贯彻。唯有如此,方谈得到安排收支等等的理财之道。孩子,光是瞧不起金钱不解决问题;相反,正因为瞧不起金钱而不加控制,不会处理,临了竟会吃金钱的亏,做物质的奴役。单身汉还可用颜回的刻苦办法应急,有了家室就不行,你若希望弥拉也会甘于素衣淡食就要求太苛,不合实际了。为了避免落到这一步,倒是应当及早定出一个中等的生活水准使弥拉能同意,能实践,帮助你定计划执行。越是轻视物质越需要控制物质。你既要保持你艺术的尊严,人格的独立,控制物质更成为最迫切最需要的先决条件。

青年初出校门,未经锻炼,经不起挫折。过去的思想训练,未受实际生活陶冶,仍是空的。从小的家庭环境使他重是非,处处认真,倒是害苦了他。在这个年纪上还不懂现实与理想的距离,即使理性上认识到,也未能心甘情愿的接受。只好等社会教育慢慢地再磨练他。

上面内容就是虎知道为您整理出来的5篇《《傅雷家书》的读书笔记》,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虎知道的价值所在。